苗族芦笙曲谱《苗家请酒歌》

苗族芦笙曲谱《苗家请酒歌》
苗族芦笙曲谱《苗家请酒歌》

苗家请酒歌

1= B

4

4

魏宏词曲

(3 6 6 3 5 |6 5 3 5 6 6 |3 6 6 3 5 |6 5 3 5 2 2|6.6 .3 3 5|3 2 1 2 2 |

6 6

..3 3 5 |1 2 1 6 .·3 |1 2 1 6 .- )| 3 6 5 3 6.|1 2 2 ·3 |1 2 2 - |远方的客人你到来哎你到来。

远方的客人你慢行哎你慢行。

6.1 2 2 3 |1 2 1 6.3 | 1 2 1 6 .- |来到我们的苗家寨哎苗家寨。

行到你们的汉家乡哎汉家乡。

6 6

..3 3 5 |3 2 1 2 2 | 6 6

..3 3 5 |苗家孩子欢迎你咿,苗家孩子

苗家孩子把你想咿,苗家孩子

3 2 1 6 .6.|3 6. 1 2 | 3 3 2 3 - |欢迎你咿。进门请喝三碗酒,

把你想咿。出门再喝三碗酒,

3 6.1 2 3 |1 2 1 6.·3 | 1 2 1 6 .- |

苗家孩子喜相迎哎喜相迎。

苗家孩子喜相送哎喜相送。

6 6

..3 3 5 |3 2 1 2 2 |3 6.1 2 3 |

一碗美酒心发慌哎,二碗美酒

一碗美酒祝顺风哎,二碗美酒

1 2 1 6 .- |6 6

..3 3 5 |3 2 1 2 2 |

闹肚肠,三碗美酒心陶醉哎,

祝健康,三碗美酒心陶醉哎,

3 6.1 2 3 | 1 2 1 6 .·3|1 2 1 6.- |醉在苗寨似梦乡哎似梦乡。

醉在路上想孩子哎想孩子。

3 6 6 3 5 |6 5 3 5 6 6 |3 6 6 3 5 |请陪孩子们跳一跳哎,请陪孩子们

再陪孩子们跳一跳哎,再陪孩子们

6 5 3 5 2 2 |6.6 .3 3 5 |3 2 1 2 2 |唱一唱哎。跳支改革开放舞哎,唱一唱哎。跳支时代进步舞哎,1.

6 6

..3 3 5 |1 2 1 6 .·3 |1 2 1 6.- :||唱响苗寨大变样哎大变样。

贞丰苗族山歌[歌词]

贞丰苗族山歌 盘问歌 【问】唱歌要问歌的根,歌是那年那月生;歌原生下几姊妹,几个姊妹几个名;大的名叫那样,小的安名叫那音;你是那家唱歌首,请你出来唱分明。【答】唱歌要问歌的根,歌是开天辟地生;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自从老的先唱起,留在凡间诉苦情;大的安名七姊妹,小的安名叫嫦娥; 祖先文盲唱歌首,从古相传到如今。 十想歌 一想我的娘,我娘无主张,逼迫婚姻压倒我,我要去告状,哎哟,我要去告状。 二想我公婆,公婆有点错,我对公婆笑哈哈,命上不带我,哎哟,命上不带我。 三想我媒人,媒人请人去,害了青春一辈子,一想一想灰,哎哟,一想一想灰。 四想我的哥,我哥进大学,燕子飞山各管各,哪个管着我,哎哟,哪个管着我。 五想我的嫂,我嫂对我好,手抱娃儿对我笑,一想一

想灰,哎哟,一想一想灰。 六想我兄弟,兄弟少两岁,男成双来女成对,一想一想焦,哎哟,一想一想焦。 七想我朋友,朋友不长久,长江水来滚滚流,朋友渐渐丢,哎哟,朋友渐渐丢。 八想我的家,站在大门望,不想吃来不想穿,才想合意人,哎哟,才想合意人。 九想我的场,场上摆两行,走到场上不见你,一想一想灰,哎哟,一想一想灰。 十想我的命,我命不如人,岩上生的一根藤,早死早翻身,哎哟,早死早翻身。 生死连 妹家门口有棵挑,风不吹来树不摇;虫不吃来树不死,为其连妹才坐牢;郎坐牢来妹送饭,送到衙门叫哀哀;不要叫来不要哀,打了官司要成双;挨打不是三五棒,坐牢不是三五年;钢刀拿当板凳坐,链子拿当裹脚包;见官低得娘父母,坐牢低得坐花园;花园不好那样好,甘草不甜那样甜;甘草甜甜我才买,你妹心好我才连 单身歌 一把伞子二面花,说我妻子在那家;说我妻子在那点,手巾包饭去找她;手巾包饭找不到,拿你情妹代替她。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摘要】文章从地域的角度入手,分别从文山苗族民歌和乐器的角度来简述文山苗族音乐的概况,再从文山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对文山苗族音乐做进一步的扩展。从而对文山苗族音乐做出大体的概述。 【关键词】文山;苗族民歌;器乐。 文山,地处西南边陲,这里生活着壮、苗、瑶等10种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山少数民族——苗族,其音乐文化占据着文山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魁宝”之位。苗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和器乐两大类。 一、文山苗族民歌 文山苗族民歌是整个文山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山苗族自古有歌,并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世世代代都由人们口头传承下来,一般都是真人声歌唱,有的有伴奏,有的前面没有伴奏后面又有伴奏,有的完全没有伴奏。文山苗族民歌在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歌,按其音乐题材分类可分为:山歌、叙事歌、风俗歌等。如祝福家乡的歌《鸟容帮豆郎》(翻译过来就是《祝福家乡》),探讨名字来源歌《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情歌《假如我是一支花》,叙事曲《喏徘与榜董》等等。 例:《鸟容帮豆郎》

(一)、山歌 文山苗族山歌有情歌、茶歌、酒歌、劳动歌等等,常唱于山野林间或田头地旁,曲调悠扬婉转,音色清醇甘美,旋律波动起伏,节奏舒缓自由。其中情歌较为多见,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交流感情对唱的歌。如《假如我是一支花》《独自想念山歌》等。 例:《独自想念山歌》① 汉语:大雁飞来小燕没有地方飞,飞停在椿树尖,我们两个说不说说得那么好,怕你走你的,我也要走我的,怕你回去以后想不想我不知道,我走以后我想你想得心每天都飞向你父母的山谷 (二)、叙事歌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苗族称为“霞确”,“霞”苗语称之为“歌”,“确”即大之意,直译为“歌大”,意译为“大歌”。因其在苗族民间口传民间文学作品中“最大”,后称为古歌。主要流传于施秉县境内的城关、杨柳塘、双井、甘溪等乡镇的苗族村寨(俗称高坡苗),同时也是黄平、凯里、镇远等地苗族歌师掌握古代苗族历史最古的民间文学,被誉为苗族民间文学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百科全书”。苗族古歌,是一组以歌颂各种英雄群象为主要内容的史诗。从内容上看,主要由以下十二路歌组成。 一、开天辟地的英雄群像 这类歌有《掘窝》、《运金银》、《铸造日月》 《掘窝》叙述人类始祖曼扁曼廖(即蝴蝶妈妈)的诞生、成长、结婚和养儿育女的过程。《运金银》、《铸造日月》阐述了神仙和阴阳,以及王宝、勾雄、巴确、勾当等英雄好汉开天辟地,开采金银和冶金造日月的过程。这类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为母系氏族时期之前的事。 二、战天斗地的英雄群像 这类歌有《洪水滔天》和《扁香尤》 《洪水滔天》说的是代表人类的阿耶为了生存而与代表

大自然恶势力的雷公作斗争的过程。雷公虽然神力无比,但阿耶却聪明过人,最后终于把雷公治服了。 《扁香尤》叙述一位敢于触犯天条,大闹天庭的叛逆英雄,歌名就是歌颂英雄的名字,他偷吃天上神果,长生不老,违反天条,到处被追赶,逃到天庭后,仍不“改邪归正”,竟与天王的小姐游方,最后被捉,客死于天乡。 三、拟人化的英雄鬼神群像 这类歌有《扁瑟缟》、《五奴汉》和《十二宝》。 《扁瑟缟》叙述的是曼扁曼廖生下的十二个蛋中第三个蛋变成的受苦人的代表,她生长环境十分恶劣,疾病缠身,被人遗弃,被人们列入穷恶的鬼神之类。 《五好汉》是十二个神蛋中的第五、六两个生的鬼神,他们勇敢善战,驱魔捉鬼,被人们列为保家神。当人们着鬼着魔而久治不愈之后,往往就宴请他们来驱魔捉鬼,解除鬼魔缠身之害。 《十二宝》是叙述除了《扁瑟缟》、《五好汉》和《洪水滔天》中的人、神、雷、蛇、虎、蜈蚣等之外其他众多鬼神。他们有名有姓(多以女性为主),常常捉弄人类,挑动是非,引起战祸,无恶不作,弄得人们倾家荡产,死于非命。因此,在排歌中都明确地讲明这几路古歌,不是师傅理老绝不可乱唱。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作者:吴辉林(芦笙专业)指导老师:杨昌树 内容摘要:苗族芦笙是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的民族吹管传统和声乐器。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的苗族聚集区中,由于语言、生产、生活、文化、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区的芦笙音乐调式和乐曲风格等方面稍有各异,但是其吹奏方法确大体是相同的。 关键词:芦笙演奏姿势演奏方法演奏技巧和声的运用乐曲的展现 芦笙是少数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和声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它与苗族人民的伦理观念、道德文化、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苗族人民授之为“母亲”,人们通过芦笙这一艺术形式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感情、审美理想,从中获得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因而,苗族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等方面也是较为丰富的。 一、芦笙的演奏姿势 姿势是给人一种美感的肢体语言。苗族芦笙的演奏姿势大都伴随着舞蹈的动作而形成。但总的来说有三种,即走(跳)式,以及伴随着改良多管(音)芦笙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立(站)式或坐式。 走(跳)式:民间芦笙演奏中最常见的姿势,即芦笙演奏者边吹边舞蹈,舞蹈动作的大小、快慢与芦笙旋律的快慢、强弱息息相关。演奏时,身体要正、腰要直、面向正前方、两脚自然

分开、挺胸而不挺腹。 坐式或立(站)式:一般在改良芦笙的合奏、伴奏或个人练习时最常用。演奏时,具体要求与走(跳)式大体相同,另外坐式不要叠腿。 二、演奏方法 1、运指法 古今中外,绝大部分的吹管乐器,其音位都是按照音阶的高低顺序排列的,而苗族芦笙是一种边吹边舞、乐舞结合的特殊民族乐器。其指法则是根据手指的运用和民族民间吹奏的习惯来排列的。尽管如此,如何使用正确的运指法对演奏好芦笙还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演奏者手持芦笙过紧,有的则不用指头按孔,而用指头下端的关节按孔,这样不但有损美观,还影响到手指固有的灵敏度。因此,不管吹奏民间六管芦笙还是改良多管(音)芦笙,两手必须自然放松,并将需要按的音孔按严密,如稍有偏离,便发不出音来。所以,演奏时最好的方法是用指头按音孔。这样能更好的利用手指固有的灵敏度,两手放松了,应用也自如。否则影响乐曲的演奏表现效果。 2、用气法 芦笙的演奏主要是依靠运用气息的力量来冲击簧片振动而产生音响,呼和吸气均能使其发出声音。一位芦笙演奏者的演奏是否自如、流畅,与用气的正确与否是分不开的。因此,正确地掌握呼、吸的用气方法,对学习和提高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是格外的重要。 呼气:嘴唇要含住吹口、胸部要挺直、上身肌肉放松,保持正常的呼吸方法,小腹部用力收缩,形成往上顶的力量,有节制地使气息似一条线似的向外输出,随着气息的减弱小腹部随之

苗族开亲歌

苗族开亲歌 苗族开亲歌是十二酒歌(择吉歌、开亲歌、叙牛歌、酿酒歌、梳妆歌、赴宴歌、叙种歌、姊妹歌、叙桌歌、叙碗歌、叙火歌、年节歌)中流传最广、内容最丰富、历史研究价值最大而又最为苗族同胞喜闻乐唱的一路酒歌,共1169页,14000行,7万余字。自上世纪1984年,由黄平、施秉、镇远三县民委搜集、整理、翻译、出版至今已有31个年头,一直在黄平、施秉、镇远、凯里、福泉以及安龙、贞丰、望谟、关岭、紫云、镇宁、平坝、兴仁等县市属黄平苗语支系的苗族同胞广为传唱。 《开亲歌》内容分为“生亲”和“开亲”两大部分。“生亲”是《开亲歌》的开端,叙述在远古的时候,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的乱石堆里,吃的是石头的奶水,只有手指拇那么大。后来,被一个叫“养久勾劳”的人挑着沿河而上,来到一个叫“岭昂窝”的地方,不小心掉落在地上,被“疙瘩石”吞去了。 “亲”被吞去之后,人们用一只黄公鸡去哄,

“疙瘩石”才把“亲”吐出来。“亲”出来后,聚集在一窝,又被一个不懂事的娃娃看见,以为是一堆柴草,便放了一把火,把“亲”烧得落荒而逃,跑出三路亲:第一路顺河而下,被龙王、天王接去开亲;第二路往坡上跑,走到树坳口,与虎妹、猴姐开亲,称为“年幼亲”;第三路去喜尼喜金家开亲,叫“众多亲”。 以上跑出三路亲的这段歌叫“生亲”,“生亲”这部分仅60页,720行,3600字。只作为序歌处理,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性的内容。“开亲”部分分为“神界开亲”、“年幼亲”、“众多亲”三大部分。 (一)神界开亲 神界开亲苗族人民称为“翁纳特”,它与苗族12路大歌中的第二十路“12宝”一样,一般忌唱,酒席上唱“翁纳特”年成不好,要干旱,都不能唱。在屋外唱十二路大歌的“江宝”转不过来,收不了那么多神怪,而被神怪致伤致残致死,口鼻出血,当场死亡。故苗族开亲中的神界开亲和苗族十二路大歌中的“12宝”基本没有人唱。 神界开亲叙述的是跑出的第一路亲往河边走,遇见鱼、蟹、猴等动物,而后被天王、东龙

浅谈苗族音乐

浅谈苗族音乐 摘要: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本文章述说了苗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行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具有了它所特有的特征,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里表现出了它自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苗族音乐传承性文化价值 一、苗族音乐的主要特征 苗族音乐,在其社会历史行程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从而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我认为苗族音乐有以下几个特征: 1、历史传承性 有人说:“在苗疆圣地,每一首歌都是一部历史。”我认为在这里《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就是最好的见证,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歌中所述的“五支奶”与“六支祖”,指的是当时部落的氏系,居住在东方天水紧相连的地方正是今天苗族分布于西南地区的东方――长江中下游。到先秦时期,苗族的先民就已到达武陵山域的五溪地区居住,有一支苗族约在秦汉时期早上已迁徒到达今黔东南的都柳江流域定居,除一支古苗族在五溪地区定居之处,另一支古苗族约在魏晋时期开始陆续分期、分批迁徙到川、黔、滇地区,至明代,相继移入东南亚,另一部分苗族也在此时期移往海南岛。今天苗族分布居住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各省的边缘山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我们可这样认为,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的种子;是苗族历史的记载。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哪里有苗族人,哪里就有歌声。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我们可以从芦笙的演奏形式来看,黔东南的芦笙演奏是高昂着头进行吹奏,呈现出催人奋进的喜悦气氛,而滇东南的芦笙演奏则是低着头进行吹奏,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不难看出,滇东南的苗族芦笙吹奏形式反映了西部苗族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西部苗族迁徙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反映了西部苗族长期迁徒处处受到歧视的悲惨历史。 2、民族性原生性 苗族先民的向来崇拜太阳、月亮、山神,甚至花草树木等等。这可以从苗族的服饰图案和铜鼓纹得出结论,而我认为苗族音乐也像苗族服饰和铜鼓一样,有着自己的“图案”――那就是地域性,民族性和原生性,苗族音乐从纵向历史的过程来看,给人一种“寻根”的感觉,因为苗族音乐是从原始社会,在人们的集体劳动中产生,只是因为没有文字和乐谱,所以当时苗族歌曲无法保存下来,在这里提到的“原生”,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原汁原味”,从苗族的历史来看,我们都知道,自从苗族迁徙以来,现在一直居住在地形为海拔四百米至二千五百米的中国西南省份,以陡峭山坡和深陷峡谷为其特征的云贵高原具有海拔二千米到二千五百米的山峰,河谷与平地的地方。这里的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创造性的梯田灌溉技术。有人说,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太落后,太偏僻、太边远,然而就是因为这块原始的地方,滋生了我们苗家许多传统的、原汁原味的音乐素材。对于“原生性”我们可以从曲子角艺术的发展,加工,或者对某一类民歌的风格进行模仿所创作出来的歌度来说,由曲作

苗族民歌

苗族民歌介绍 ------以雷山县为例 开头:大家早上好! 今天很荣幸有机会给大家介绍我的民族文,今天我的ppt是关于苗族文化 Good morning everyone! Today, I am honor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our national culture. Today I do the PPT is about the miao culture . PPT 1第一页:首先我们看第一页,是关于苗族及音乐的概述First we see the first page, is about the overview of miao and its music 贵州苗族音乐音调的风格面貌,可以分为四大色块,东部色块,中部色块,西部色块,黔中南色彩小块 Guizhou miao music tone style appear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olor piece,Eastern area, middle color piece and color piece in the west and guizhou zhongnan color small pieces。 Ppt4:接下来简单的介绍下苗族民歌的作用和语言使用状况 The following simple introduce the role of miao's folk songs and language usage 我认为在座的很多同学都喜欢音乐吧,那我想问一些同学,你们为什么喜欢音乐或者说音乐有哪些作用呢? I think a lot of students here are fond of music, that I want to ask some of my classmates, why do you like music or music what role?

苗族芦笙曲谱《苗家请酒歌》

苗家请酒歌 1= B 4 4 魏宏词曲 (3 6 6 3 5 |6 5 3 5 6 6 |3 6 6 3 5 |6 5 3 5 2 2|6.6 .3 3 5|3 2 1 2 2 | 6 6 ..3 3 5 |1 2 1 6 .·3 |1 2 1 6 .- )| 3 6 5 3 6.|1 2 2 ·3 |1 2 2 - |远方的客人你到来哎你到来。 远方的客人你慢行哎你慢行。 6.1 2 2 3 |1 2 1 6.3 | 1 2 1 6 .- |来到我们的苗家寨哎苗家寨。 行到你们的汉家乡哎汉家乡。 6 6 ..3 3 5 |3 2 1 2 2 | 6 6 ..3 3 5 |苗家孩子欢迎你咿,苗家孩子 苗家孩子把你想咿,苗家孩子 3 2 1 6 .6.|3 6. 1 2 | 3 3 2 3 - |欢迎你咿。进门请喝三碗酒, 把你想咿。出门再喝三碗酒,

3 6.1 2 3 |1 2 1 6.·3 | 1 2 1 6 .- | 苗家孩子喜相迎哎喜相迎。 苗家孩子喜相送哎喜相送。 6 6 ..3 3 5 |3 2 1 2 2 |3 6.1 2 3 | 一碗美酒心发慌哎,二碗美酒 一碗美酒祝顺风哎,二碗美酒 1 2 1 6 .- |6 6 ..3 3 5 |3 2 1 2 2 | 闹肚肠,三碗美酒心陶醉哎, 祝健康,三碗美酒心陶醉哎, 3 6.1 2 3 | 1 2 1 6 .·3|1 2 1 6.- |醉在苗寨似梦乡哎似梦乡。 醉在路上想孩子哎想孩子。 3 6 6 3 5 |6 5 3 5 6 6 |3 6 6 3 5 |请陪孩子们跳一跳哎,请陪孩子们 再陪孩子们跳一跳哎,再陪孩子们 6 5 3 5 2 2 |6.6 .3 3 5 |3 2 1 2 2 |唱一唱哎。跳支改革开放舞哎,唱一唱哎。跳支时代进步舞哎,1. 6 6 ..3 3 5 |1 2 1 6 .·3 |1 2 1 6.- :||唱响苗寨大变样哎大变样。

苗族音乐鉴赏

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现的态势,在中华几千年文化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疑少数民族音乐也是我国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我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了自身的文化价值,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起源于生活,同时反馈给社会,它不仅具有艺术功能和社会规范功能,还可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存在感.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以其无形的力量,在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核心以及凝聚人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庞大且颇有影响的民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民族之一,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而苗族的音乐文化更是令人瞩目,这也是与其深邃而独特的文化所息息相关的。 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常常是基于节日、劳动、爱情等方面开展开来的。这些习俗中均伴有歌舞.这种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内心的方式.它还表现出了民族的价值选择、生存意义以及文化生活,更体现出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的喜爱.而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和历史变迁的记载。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但在1956年前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苗歌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是无比重大,每逢“四月八”、“六月六”、“赶集”等到喜庆吉日,各山寨的歌朋歌友,男女青年从四面八方赶向歌场,对歌、盘歌、教歌、听歌。以歌交友,以歌传情。 苗族民间音乐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声乐曲、器乐曲,由于苗族内部有着众多不同的支系,各支系的这两类乐曲的曲调和风格也略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并不影响其作为整体苗族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声乐曲是苗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主要包括历史故事歌曲、抒情歌曲、婚礼歌曲和丧葬歌曲。其中历史故事歌曲、抒情歌曲基本是同一类曲调,但这类曲调并非完全雷同,而是要根据歌曲和内容需要来确定,每一首歌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曲调风格,当歌者为曲调的悲哀而哭泣时,听者也会随着眼泪汪汪;当歌者为曲调的欢愉而心情激昂时,听者也会为之兴奋不已。特别是苗族迁徙歌,老者会为迁徙的艰难而嚎哭,幼者会为之悲伤。其他如孤儿歌、新娘歌等,其内容伤感曲调悲惨忧伤,使听者为之伤心流泪,若有新娘、孤儿在场,必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说到苗族的音乐就不得不说他们使用的的乐器,以及他们的器乐曲。苗族的器乐曲大致可分为三类:笛类乐曲、芦笙乐曲和木叶乐曲。而芦笙乐曲又是器乐曲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芦笙文化是苗族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我们可以从芦笙的演奏形式来看,黔东南的芦笙演奏是高昂着头进行吹奏,呈现出催人奋进的喜悦气氛,而滇东南的芦笙演奏则是低着头进行吹奏,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不难看出,滇东南的苗族芦笙吹奏形式反映了西部苗族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西部苗族迁徙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反映了西部苗族长期迁徒

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大众文艺 32摘要:隆林苗族芦笙舞是广西苗族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形式之一,它以高难惊险的技巧性、能说会唱的言语性的突出特点,在苗族舞蹈的大家族中风格突出、独树一帜!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特点 苗族舞蹈,是一部关于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丛书,它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苗族祖先的生活和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是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芦笙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支系众多,隆林苗族支系主要有六个分别是:花苗、白苗、红头苗、清水苗、偏苗、裁姜苗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原始文化源流的影响,各支系之间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和类别,都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语言音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调式、不同色彩的音乐表现形式。舞蹈方面,由于各支系之间风俗的差异,舞蹈表现的内容不同,舞蹈的风格和表演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别。虽然其有多种的舞蹈表演形式和风格,但它独具特色的竞技性、语言性都是隆林苗族芦笙舞在苗族文化艺术的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 一、高难惊险的技巧性 广西苗族芦笙舞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一般是在节日、集会、祭祀活动、庆贺、丧葬仪式时跳。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礼仪性五种。它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技巧性就属于表演性芦笙舞,多在节日或集会中,带有竞技特点,又充满生活气息。 1.滚地龙。苗语叫“YaajKubTsaab”(谐音:羊锅展)。这个舞蹈一般在丧失或祭祀活动结束时,芦笙手们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舞蹈技巧而进行。它既可以集体跳,也可以由单人或者双人跳,舞蹈技巧很多,一般有小滚地龙、大滚地龙、翻跟斗、过刀尖、过油灯、过酒碗等。然而人们为什么要滚地龙呢?相传在很久以前苗族有一个勇士,他是保护寨子风调雨顺的龙的化身。每到喜庆丰收的日子,寨老都会做一把银芦笙,同时举行模仿勇士滚地龙的比赛,大家边吹专门的滚地龙的曲目边滚地龙,谁的技艺更高超能赢得比赛,就能获得嘉奖这一年勇士的银芦笙。 2.梅花桩。苗族叫“NceNtaivNtuj”(谐音:阶待夺),天梯的意思。这是从蹬柱舞发展出来的竞技舞蹈,又叫“上天梯”。跳舞前,先在地上竖起三组高度不同的木桩,由一个或多个芦笙手边吹边舞踏上木桩,以舞到最高一组木桩然后回到原地为止。这是有一定杂技性质的舞蹈,舞者必须艺高胆大才可以完成。关于梅花桩起源有这样的一个传说,自从赙仪把天上的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射下后,天地间陷入一片黑暗,这时苗族的一个勇士为了上天求得太阳和月亮,就搭了一个天梯,他边吹边跳芦笙舞,同时地上的人们打木鼓,来震动上天,于是求得了太阳和月亮。所以跳梅花桩就由此保存了下来。 3.滚油锅。苗族叫“NcigNtugYag”(谐音:阶多牙)。这个舞时在做祭祀道场时,芦笙手到厨师那里讨肉汤喝时跳的舞。跳法是在煮牛肉汤的大铁锅上横放一根扁担,厨师把一只盛满肉汤的碗放在芦笙手背上,由芦笙手一边吹一边舞地踏过铁锅上的扁担,并在锅沿边转九圈,回到原地时,以碗中的肉汤不泼出来者为最佳。它也有一个传说故事,在很早以前,苗家作丧事要把已故的人台上山,12天后再过来相聚,俗称“放魂”。相聚后杀一头牛放到油锅里煮,由于牛肉不够分,芦笙手们就上油锅跳芦笙舞,不会落入油锅的就可以分得牛肉。现在在苗族谁能上油锅,则说明他的技艺是最好的。 可以看出隆林苗族芦笙舞技巧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芦笙技巧,不但具有高超的难度而且是带有体育、杂技性的芦笙舞蹈动作,它是隆林苗族芦笙舞最有特点和代表性的苗族舞蹈样式,在苗族节日与集会中都极为盛行。 二、能说会唱的“语言性” 苗族古代传说和汉文史料的记载,都说苗族历史上曾有过文字,因统治者歧视和禁用而失传。所以由于苗族文化具有的“无字”特征,无法详细地记录有关苗族古代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状况,为了能够很好地传播和保存自己的历史,苗族人们采用口头艺术和人体艺术等民闻文艺形式来保存大量丰富的文化资料,将自己民族在时间长河里所经历的艰苦历程和先辈们的光辉业绩,一代接一代的流传下来,教育子孙,昭示后人。 众所周知,苗族的芦笙是舞蹈的伴奏乐器,表演时边吹边舞。但是在不同的地区芦笙的样式、调式、用法与表达都存在差异。如在隆林苗族地区,芦笙不仅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也是传情达意的有效手段。在隆林六大支系中,红头苗芦笙以“说”为主,像说话一样。吹奏芦笙时它的每个音都有相对应的字词,所以能听懂芦笙话的人们会把可以说的话,想说的话,说不出口的话都会用芦笙来交流;在隆林偏苗支系中的芦笙吹奏起来旋律感很强,以“唱”为主,像唱歌一样。当吹奏起芦笙时曲调婉转动听,娓娓道来,更是蕴藏了他们想表达的信息与感情。而在贵州与广西融水等其他苗族芦笙盛行地区,他们的芦笙只是作为舞蹈伴奏的乐器,以“大声”为主,没有词与意的语言性。可以看出只有广西隆林苗族芦笙可以直接通过“说话”、“唱歌”记录历史,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所以,“能说会唱”的语言性是隆林苗族芦笙区别于其它地区芦笙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隆林苗族芦笙舞不管是高难惊险的技巧性还是能说会道的语言性都蕴含了深厚的苗族文化内涵,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经历历代人民群众以及民间艺人的不断琢磨、加工和创作,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是苗族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大观园中的一只奇葩,历经沧桑、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巴芳.广西隆林苗族舞蹈调查及研究[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05). [2]钱应华.广西苗族芦笙舞的表现形式及体育价值[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4(06). 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邹宛彤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550003)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摘要: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劳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过程中,在经历了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得以逐渐创造和形成,又是在民间的流传中不断传播、发展的文化现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民族文化,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间舞蹈。民间舞蹈代表的是它所在的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特点;是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开阔视野、取长补短的主要内容,是增进相互交流的重要纽带。 关键字:苗族舞蹈;芦笙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深远影响 前言 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深厚浓郁的生活兴趣,庄严而深重的宗教信仰。芦笙舞不仅仅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用以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友情等交流方式。是真正把器乐、唱歌、跳舞融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芦笙舞历史溯源 关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苗族人民有着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呈现的是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来作为自己的衣食,当时,为了能使捕获鸟兽变得简单,于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枝能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的管,吹起芦笙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次上山狩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从而流传到今。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

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阿卯古史传说》记载中写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祖先由于"敌人闪岛觉地福从莱色米夫地来攻打,战不胜敌,后来就往南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苗族的先民从北向南迁移路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到深夜,最先过河的人们担心跟在身后的人失散,就用吹起芦笙燃起篝火的方式引导人们集拢。在寒气的入侵下,人们跟随芦笙吹起的旋律,纷纷都跳起了芦笙舞。芦笙与笛子相似,是每位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好友。在苗家跳舞的坝地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云南少数民族》认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倪辂《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以见得芦笙舞在苗族人民传统节日中的不可缺性,并流传广泛。 二、苗族“芦笙舞”的形成 苗族芦笙舞(苗语“酒给”),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是一种以男子一边吹着自制的"芦笙"同时以下肢(包含胯部、膝部、踝部)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地区尤其普及。其中以贵州东南部、西北

贞丰苗族山歌[歌词]完整版1098首

贞丰苗族山歌[歌词] 编辑邰启明[2014.11.19] 盘问歌 【问】 唱歌要问歌的根,歌是那年那月生;歌原生下几姊妹,几个姊妹几个名;大的安名叫那样,小的安名叫那音;你是那家唱歌首,请你出来唱分明。 【答】 唱歌要问歌的根,歌是开天辟地生;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自从老的先唱起,留在凡间诉苦情;大的安名七姊妹,小的安名叫嫦娥;祖先文盲唱歌首,从古相传到如今。 生死连 妹家门口有棵挑,风不吹来树不摇;虫不吃来树不死,为其连妹才坐牢;郎坐牢来妹送饭,送到衙门叫哀哀;不要叫来不要哀,打了官司要成双;挨打不是三五棒,坐牢不是三五年;钢刀拿当板凳坐,链子拿当裹脚包;见官低得娘父母,坐牢低得坐花园;花园不好那样好,甘草不甜那样甜;甘草甜甜我才买,你妹心好我才连。

男女对歌 【男】郎在高山弹弹弓,妹在后园学裁缝;那时得妹一家坐,衣服烂了有妹缝。 【女】哥要缝衣买布来,白天不空晚上裁;青线蓝线妹家有,买包钢针带起来。 【男】叫我买针我无钱,等我回家当良田;把我良田当出去,生的跟来死的连。 【女】叫你买针你无钱,那个叫你当良田;叫你回家把妻退,生的跟来死的连。 【男】我的妻子像朵花,叫我如何舍得她;白天织的九尺布,晚上纺的九斤花。 【女】不舍家妻不要来,不来扰乱妹花台;不来扰乱妹花树, 恩哥不来凤凰来。 【男】不舍家妻偏要来,偏来扰乱妹花台;郎是天上铁饶子,恩哥凤凰不敢来。 单身歌 一把伞子二面花,说我妻子在那家;说我妻子在那点,手巾包饭去找她;手巾包饭找不到,拿你情妹代替她。 伤心歌 伤心本来本伤心,讨得把米罐罐温;脚忙手快打烂了,小郎满脸都是灰。

初相会歌 酒席遇到酒席逗,只怕冷水不上沟;不是熟人不好讲,唱首山歌把亲逗。 酒席遇到酒席连,只怕冷水不上田;不是熟人不好讲,唱首山歌把亲连。 初相会来初相逢,大米上街价不同;街上大米样样有,达棒酒席才相逢。 初相会来初相连,大米上街几样钱;街上大米样样有,达棒酒席才认得。 西牛吃水脚踩沟,龙虹吃水照九州;大齐来看虹吃水,达棒酒席才得逗。 西牛吃水脚踩河,龙虹吃水照坡脚;大齐来看虹吃水,达棒酒席才得说。 高坡头上栽苞谷,叶叶青来杆杆绿;达棒酒席才认到,一回生来二回熟。 高坡头上栽花生,叶叶绿来杆杆青;达棒酒席才认到,一回生来二回亲。 高坡头上有条沟,胡芦打水灌满沟;达棒胡芦吃大米,达棒酒席才得逗。 高坡头上有块田,胡芦打水灌满田;达棒胡芦吃大米,达棒酒席才得连。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开始了稻作。苗族生活在山水间,环境较为封闭,千年来依旧沿袭着农耕的传统,仍以水稻种植为主。牛作为苗族乡亲犁地的最好伙伴,成为了维系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柱,自然得到人们的亲近与尊重,如果没有牛的协作,苗族人民是很难解决食物温饱问题的,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方式使得苗族人家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 《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是在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的第二组《枫木歌》中《十二个蛋》里有唱到妹榜妹留(蝴蝶妈妈)长到12岁,和水泡游方12天12夜,生下12个蛋。12个蛋生下来,妹榜妹留请来鹡宇孵了三年整,生出人类始祖姜央和雷公、老虎、蛇、龙、牛、大象等动物以及一批鬼怪。从苗族古歌中我们可以看出牛在创世纪神话传说中占有一席之地,苗族对牛有来自原始的崇拜,视牛为祖先之一。 历史上,苗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在此过程中,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五群妈妈》唱道:经过“河沙坝”时,“野草密又高,苦于鲁难寻,阿妈忧重重。水牯草里钻,道路被打通。扶着妈妈走,慢慢朝前东。”这里说的水牯就是水牛。黔西北苗族传说迁徙过黄河时,小的家畜都被水冲走了,是牛把人载上了岸,才逃脱了敌人的追赶,得以生还。由古歌的内容推说,苗族对水牛是怀有极度感恩之情的。 图一苗族反排古歌表演 此外还有关于牛皮鼓的传说。苗家凡是死了人,都兴打牛皮鼓。一次阿昂(端公)给死人念经,其经书被老牛所吞。此经书为神仙所赠,书上记载着苗族老家的名字,记着搬到这里来的路线和祖宗的名字,牛把经书吃了会让苗家的死人回不到老家找不到祖宗。老牛说,经书已在我肚子里化成一张油皮,你只消得把我杀掉,用肉招待客人,皮子用来绷鼓。把油纸蒙在鼓面上,经书自然就印在鼓面上了。自此以后,苗家死了人就不再念经,开始打牛皮鼓。 苗族如今没有文字,只有依靠口耳相传从而实现世代相传。民间故事是苗族在山水间创造的灿烂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此类主人公为牛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苗族人民与牛之间有着许许多多道不清说不明的“恩怨情仇”。这都说明在漫长的年岁里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深厚,不可分离。 二、牛元素在苗家人生活中的运用 1.在建筑上的体现 1

昭通苗族芦笙制作(昭通非物质文化遗产)

昭通——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发布时间:2012-02-28 浏览:189次 一、简介 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由此可以看到清代时,苗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极其精彩,以及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芦笙制作技艺 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槌形,长46厘米~56厘米、宽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15厘米左右、外径1.8厘米左右的竹管为吹口。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故有"金芦笙"誉称。 在笙斗中,呈75°~90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多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铜制簧片,每管近斗处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笙管多用白竹制作,白竹的竹径细、竹节长、粗细匀、竹壁薄,通常在直径1.2厘米左右、每节长40厘米~50厘米,是制作笙管的良材,要选生长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为佳,这时的竹管竹质坚韧、表面光亮、不易虫蛀。各种音高不同的苗族六管芦笙,笙管的高度也不尽相同,最高音笙(民间称五滴水)高7.2 厘米~14.5厘米(不包括笙脚,下同),高音笙(四滴水)高14.5厘米~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高30厘米~58厘米,低音笙(二滴水)高58厘米~105厘米,倍低音笙(一滴水)高105厘米~210厘米。以c、c1、c2三音为例,笙管高度分别为97厘米、49厘米、25厘米,加上笙脚后为128厘米、60厘米、34厘米,余者类推。

浅谈苗族风俗与文化

浅谈苗族风俗与文化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说起苗族,大家都会想到一种他们特有的乐器—芦笙。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由此看出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现在芦笙的形制已发生了很大变革,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芦笙管6根,外侧开有接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头葫芦内,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小芦笙的管长十几公分,大芦笙长四、五米不等。低音芦笙类中,有在大竹筒内装一细竹管,发音者称为“芦笙筒”。现经改革,笙管数增至20余根,每管上端均套用薄铜皮制作的共鸣管,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又五度。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均可吹奏。每当过年,婚嫁喜事,起房盖屋,人们总要手捧芦笙,载歌载舞,以此抒发自己的欢乐和感情。另外,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过它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的芦笙吹一首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这种恋爱方式,外行人是听不懂的,内行人,一听自明。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斗马是广西苗族的一项民间文娱活动,每年12月26日举行,历时3日。头1日,人们忙着到田里放水捉鱼,煮鲜鱼粥尝新;还蒸糯米饭、

苗族音乐的特点(较全面)

苗族由于大多生活在山区,所以以激扬高昂的飞歌著称,如《苗岭飞歌》,但是情歌却是相当缠绵,如同情人在娓娓道出内心无限的寂寞和思念,如《方召情歌》、《假如你是一枝花》,除情歌外,祭祀歌曲,离别曲,祝酒歌等都是比较高的,大多都在E到A之间,另外,苗族歌曲只有五个调。谢谢!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苗族飞歌,苗语称为"HXak Yangt",是苗族歌曲的一种,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等一带。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 飞歌的歌词,每首一般在三十句左右。一首歌中,常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但多数是五字句。曲调有大致固定的谱子,拍节的长短与快慢有大致固定的格式,但有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在一首歌曲中开头较慢,第一句先快后慢,拖音渐高而长,第二句先快后慢,但拖音渐低而长,从第三句或第四句起,开始用中速唱下去,逐渐加快,唱到主要部分时,用快速连唱。高潮唱完之后,用渐慢渐拖音唱一小部分,即接近尾声了。唱到最后一、二句时,拖音渐低而长,飞歌开头一二句,中间接近高潮前的几句,收尾的一二句,一般都有拖音。歌唱者可以尽情拖唱,拖音的长短,凭歌唱人一口气的长短而定。 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 挂丁飞歌流行于巴拉河流域,四声微调式民歌,性格刚健,爽朗、热情、奔放。 凯棠飞歌主要流行于凯棠、翁项、地午一带,属四声音阶羽调式民歌,用大体相同的一个旋律,两个声部一先一后出现,摹仿式二部重唱、合唱。高音区放在任意延长位置,高昂明亮,开朗激扬。

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苗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的根基和特征的体现,是苗族内部认同、外部区别的标志。苗族传统文化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传统文化主要包含苗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歌谣、服饰、民间舞蹈、绘画、刺绣、社交礼仪、民间体育、民间音乐、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节日、苗族习俗、民间活动等等诸多方面。 自古以来,苗族人民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对晚辈进行施教,代代相传,从而使苗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既保护了苗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守护了苗族的精神家园。 在现代化突飞猛进的今天,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异彩纷呈的苗族传统文化面临冲击、淡化、失传的状况触目惊心,令人担忧。如何保护、传承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苗族传统文化走向失传已经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着装苗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在雷山县,苗族村寨除妇女们着苗族服装外,男子都基本已改装,不少外出务工回村后的青年人还穿上了西装。除西江民族小学65%的学生仍着苗族服装外,雷山民族中学、雷山民族职业技术学校、西江中学、大塘民校、望丰民校、达地民校、方祥民校等以苗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也不着苗族服装了,所有苗族村寨学校的学生都已改着装了。 2.苗族民间歌舞及乐器正在逐渐失传状况已显现出来。 例如西江千户苗寨自古就有“歌舞海洋”之称。婉转的“情歌”,以悠扬清脆的芦笙曲,构成苗族歌之海的主旋律,那刚劲有力的“木鼓舞”,庄重肃穆的“铜鼓舞”,婀娜多姿的芦笙舞。昔日那里的苗族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而现在能唱苗歌、会吹芦笙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不少的苗族村寨除了欢庆活动、迎接来宾外,平时根本听不到唱苗歌和芦笙声了。 3.苗族姑娘能刺绣的已不多见。 七八岁的幼女就开始投师学艺,向奶奶、外婆、妈妈或姐姐学绣花、挑花、剪纸艺工艺,女孩心灵手巧,长大后个个是绣花能手。可现在苗族村寨的少女能绣花的已不多见。 4.苗族文化重要载体的苗语已开始发生变化。 雷山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4%,调查表明,1990年以前操苗语的苗族村寨为100%,2000年为95%,到2005年降到90%,这方面青少年尤为突出,这与目前苗族村寨农民文化结构发生变化有直接关系,有文化的一代父母也越来越多,他们为了让子女接受早期汉文化教育,为未来学好汉文化知识打下基础,所以从幼儿起便教子女说汉语。杂居的民族村寨,操苗语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些是造成苗语在苗族村寨流失的主要原因。 5.相当部分的苗族山寨吊脚楼结构已遭改变。 苗族山寨的吊脚楼建筑营造技艺以其古朴典雅、古香古色的独特景观,直观地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近年来,由于受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和污染、外来文化的变化及侵袭等因素,致使部分村寨的民居改成了砖木结构楼房,那些砖木结构、钢筋水泥的建筑补缀在苗家吊脚楼的村寨上,实在令人心忧。 6.苗族民间体育也潜藏消亡的危机。 苗族民间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这些独具风土人情的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丰富着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苗族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里,造就了多彩的传统体育,这些民间体育活动多与生产和生存相关,民间体育有一定的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具有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和就地取材的特点。苗族民间体育登山、摔跤、斗牛、爬树、扭扁担、扳手劲、摆秋、踢毽子、坐翘板、射箭、斗鸟、钓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