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法事活动——设坛

道教的法事活动——设坛

道教的法事活动——设坛

道士法事,必设坛。坛之设,或为雷坛,其目的是为了祈雨;或为蘸坛,这是一种修行。祷雨之事,原本在儒家祭祀之典中也存在,一般是皇帝亲自至山川坛祭祀。如洪武三年(1370)六月,因久早不雨,明太祖“素服草履,徒步出谐山川坛,设蒿席露坐,昼曝于日,顷刻不移。夜卧于地,衣不解带”。有时祷雨,也采用道教法事。洪武元年,京师大早,从夏五月一直到秋七月,均无雨。于是就召道土周玄真在冶城山设雷坛。先是研朱书铁符,投扬子江中,顿时波涛汹涌。随后,玄真又夜坐斗下,存神窈冥,绕身达旦。最后,才握剑上坛,“召风师霆伯誓之。俄阴云蔽空,大风拔木,雨降如翻盆”。这种雨又称“法师雨”。永乐四年(1408)冬十一月,成祖命道录司合天下道士,在朝天宫、神乐观、洞神宫建坛,共祷祀达七昼夜。成祖自己也“居斋宫,端拨一心,敬戒有严”。在民间,设坛祈禳也成一时风气。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民间祈被,往往“悬榜高筑坛场,张盖而公行衡巷”。

道教的环保思想及其意义

道教的环保思想及其意义 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来,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而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它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尊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之作宗教性的解释。道教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艺术以及医学、化学、天文、地理各个方面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教天道自然的环境哲学,三才(天、地、人)互补的修道理念,济世普度的宗教要旨,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人天共存的理想境界,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维护生态平衡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道教环境文化。几千年来,道教遵循着道法自然、天人一体的原则,教理和实践中都包含丰富的环境保护的观点和思想。发扬道教中的这些观点和思想不仅能够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谐统一的自然观 地球周围的大气保护层,地球表面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构成了人类生命存在所必须的生存空间和条件。道教把大自然看做是一个充满生命的巨大系统,其中所有的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道教的首要经典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宇宙这个系统中,物物相连,天人相通,相互作用,相互感应,浑然一体,和谐均衡,万物只有相连而存在,相通而变化;道教认为人是天地阴阳所生,上天是人类之父,大地是人类之母,又与天地一起共同创生了万物。人既然来自天地,理应法天则地,遵循自然的规律。在《太平经》中反对人们乱穿凿土地,认为随意穿地出水就意味着破坏母亲的身体,使之流血破骨,积累起来将遭受天地父母的报应,警示人们过一种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生活,并视此为“大富贵”的生活;《阴符经》说:“自然之道不可违。”人们应充分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危害人类自身;在道教看来,人和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因果报应关系,人与自然不应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和谐共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只有确保天地的平安,人类才能获得长久平安。”此类主张在道教思想中有很多,从中可以看到道教所具有的把人类与整个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系统观念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思想。 天人并生、物我为一的生态观念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正是老子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与慈悲救物的心怀,开辟了道教亲近自然、善待万物的生态观;而庄子则从物性平等的立场,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后来的道家和道教,都继承了这种理念,依据道教的观点,“夫天生万物,各有才能,又实各有所宜,犹龙升于天,鱼游于渊,此之谓也”,万物与天地皆为大道所生养,生命都是神圣的,无论何种生灵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都是大道至德的显观,人为万物之灵,须慈悲于世,平等地对待万物,以维护大自然中各种生命形态的兴盛。 道教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万物生命的尊重,非常重视对物种的保护,道教的各种戒律中,都作了禁止杀生和虐待动物的规定,反对破坏花草树木,并将自然界中各种生命形

道家及道教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道家及道教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思念淡然若水 摘要:道家哲学是我们华夏民族土生土长的哲学思想,它最能反映我们华夏民族原始思维的特点,它是华夏文化的个性,是华夏文化中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精粹之一。道家哲学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倾向,是中国文化理性思维的源泉,只不过一直以来,道家的思想都遭到了国人普遍的误解和忽视。我想我们不应该仅仅通过现实社会中道教存在的状况来否定道家哲学与道教文化以及其在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发展中所起的的作用,因此对于道家及道教文化我们应该用积极的眼光去阐发它、审视它和开发利用它,而不应该是盲目地否定它或忽视它的存在。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和谐伦理生态 道家文化不是化石,不是文物,更不是什么封建迷信,它是活生生的存在于我们的历史和现代社会之中的,它还在活动,还在具有生命力,还在努力地表现自我。那么为什么它还能活着,还能受到一些人的欣赏和研究呢?因为它具有其自身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它能够使人们从中发现医治现代社会和民众心理顽疾的妙方,能够教会我们怎样与大自然和谐地相处,总之,它是我们的祖先通过世代的积累而流传下来的,它饱经沧桑、禁受住了岁月长河的洗礼,其间蕴含着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对于我们当代人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仍具有启迪的意义和价值。 (一)道家及道教文化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截至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的学者开始认识到了道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力图对道家文化的实现意义作充分的解释和发掘,从而为我们当代人所用。英国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就是这其中的一位,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而我们中国学者董光璧在其《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的一文中指出:“在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危机中,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被科学人文主义者重新发现。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人发现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向道家思想归复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试图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而我们中国另

道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

道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 智叟 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二、道教与两汉政治 三、道教与儒、佛的关系及其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儒道思想都从这里萌发。《周易·观卦彖辞》有“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思想认识,对儒道两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儒家所谓“神道”,是指神妙变化或曰规律而言。然而对于道教来说,它只是一个远源,直接受《易经》影响并形成学派的是道家。道家才是道教的近源。虽然后来的道教常以易学相标榜。如《周易参同契》等,确实也从中汲取了不少理论资养。但不是道教的直接来源,更不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只是借助《易经》阐发自己的思想而已。两者存有精神指向上的原则差异。学术理论上的互相激荡渗透,并没有改变各学派用自己的理解和理论改造原始经典的企图。其实道教对待道家经典何尝不是如此。 道家是道教的近亲,在学术思想上其渊源尤其相近。但道家与道教名虽相近而实际上相差亦甚远。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一为反对礼仪节文的学术派别;一为专事斋醮科仪的宗教派系。道教的斋醮科仪与儒家的祭祀典礼,尽管在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上截然不同,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些近似,而这正是道家所极力反对的。那末,与道家处世原则相反对的道教,又是如何从道家转化而成为道教的呢? 道家转化为道教,至少要经过两个中间环节。第一个中间环节,是黄老之学或黄老之道。道家反对礼仪更不主张预政,提倡无为而治。但道家祸福依伏、奇正相生的辩证观乃至愚民思想,早为轻视群生、善用阴谋的法家所吸取。两者的进一步融合,便产生了兼具道法特点的黄老政术。黄帝首先是政治人物,他在苍梧升天成仙的传说,又使他具有了神秘色彩,黄老道家托始黄帝,为其积极入世预政提供了合法依据,也为其向道教

道教科仪文化价值以及世界意义

道教科儀文化價值以及世界意義葉常銘(加拿大道教協會) 21世紀是全球文化發展的多元化時期。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中國道教文化以它東方固有的傳統核心價值形象,越來越走進現代人的視野,備受世人矚目。具有東方宗教特色的道教齋醮科儀,是道教各教派的重要內容。其豐富的祭祀經典,完備的科儀格式,系統的祭祀理論,深邃的文化意蘊,在世界宗教中獨樹一幟。道教齋醮科儀,是道教各教派的重要內容,也是道教教理教義的具體體現。道教科儀具有漫長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廣泛的內容。千百年來,道教科儀目的是調和心性,整潔身、心、口三業,使與神靈相通,賜福消災,祛病延年,具有豐富的社會思想內涵。隨著歷史發展,從元明以後儒、釋、道的之間不斷相互融合和相互吸收,道教的科儀也隨著發展,其科儀內容繁複,名目繁多。特別是清末以來至近代,道教科儀開始以重視“陰醮”類科儀,“陰陽並存”、“陰陽兩利”,由此道教科儀內容形式愈加豐富多樣化而不斷趨於完善。道教科儀這種賜福消災,祛病延年、超度生靈、拔度超升等社會功利給人們以心靈的慰藉,使人們心願得到滿足,從而實現宗教自身功效和目的。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道教齋醮科儀,蘊含著道教文化的精粹,它之所以能流傳千載,演習至今,就是因為道教科儀錶達的是炎黃子孫的生存需求和美好願望,,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期望亡靈超升,萬罪冰消,永免沉淪,這就是道教科儀之經久不衰原因所在。當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精神上需求愈加顯得重要,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出現各種精神困惑、心理壓抑更需要道教,而道教科儀便發揮其獨特宗教自身作用。道教科儀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精神域內所起到作用不言而喻的。因此,用道教齋醮科儀去弘揚傳統道教,使之對提高當今整個世界人們的道德素質,促進世界各國、各民族間的團結,推動世界社會持久和平與安寧,滿足世界各國信眾心身安康需要,這既是傳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傳統東方道教文化走向世界,利益眾生、服務于世界眾生,造福於人類社會的需要。本文著重道教科儀文化價值等方面討論道教齋醮科儀在現階段的的世界意義。 一、道教科儀的源流及其涵義 道教齋醮儀式,是在古代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和殷周帝王祀神、祈福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先秦之神靈崇拜和巫祝之術,就是道教齋醮儀式之淵源。早在夏商周時期,國家就設立了巫史之官,“巫”以舞降神者也。戰國時期,巫覡祭禱以悅神的活動尤盛。先秦時代的巫,以通神、事神、降神、娛神之本領,為國家祭祀與軍事、政治活動服務。至東漢道教創立之時,受隆盛之巫風的影響,巫術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儀式、祭祀法器均為道教齋醮所發展和運用。漢明帝時,張角創"太平道"以默禱神靈的方式自行首過,"五斗米道"對天、地、水三官的信仰和祭祀,源於先秦時期的祭天、祭川的祭祀儀式。其承襲古代祭禮形式,書病人姓名及服罪之意於紙上,使有疾病者皆俱錄生身以來所犯的過錯,亦以"首過"法設齋戒以告鬼神,又信奉天、地、水三官,並設壇以祭。道教齋醮與道教教團的創立相始終。東漢後期,張角在北方創立太平道,在教區內,建立了祠、茅室、壇,以舉行齋戒祭祀活動。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早期道教的主要內容是齋醮科儀活動。道教的醮禮用於迎請仙真神靈,作為以神仙信仰為特徵的道教,其醮儀最能充分表達神仙信仰的特質。從祭祀神靈的目的來說,醮儀屬於 第三页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摘要】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 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对中国民间风俗影响深远,中国的多数节日均与之有关,并且在影响民俗的同时,道教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性格。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本文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入手,深入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文化,民俗,性格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一、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 由于古代人们对于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的不理解造成其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依赖于自然的给予,于是古代人们就认为这是神灵在主宰的世界,对其产生崇拜之情。杜撰出很多神仙式的人物并产生了很多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 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从中不难发现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春节: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即阳历年和阴历年。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1 清明节: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曾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 重阳节: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至今日,重阳节依旧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亲人的日子。而重阳节的由来也源于道教故事。据《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长房谓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重阳登高沿袭成俗。这就是登高饮酒的来历,其中明显有道教的影子。2 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3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影响深远,其中的多种民俗均来自于道教祭祀活动,并且其中充满了玄学的理念。 二、道教文化与民间祭祀 谈到这个方面,不得不说其产生原因。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人的死亡多数是非常

道教精髓

道教精髓-------青羊宫及道教文化讲解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四川省道教协会所在,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道教宫观青羊宫参观游览,向各位的光临表示欢迎。 灵官殿(前) 今天各位参观的青羊宫,大家可能以前都没怎么听说过,不过我相信大家都看过金庸的<<神雕侠侣>>,<<神雕侠侣>>里有很多的道教人仕,比如邱处机(山东人),他就曾经到青羊宫传过道,邱处机离开后,他的弟子,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叫尹志平,担任青羊宫的第一任主持,直到去世。 两边的壁画,左边是青龙星君,右边是白虎星君,相当我们佛教寺庙里的哼哈二将,据说老子出询的时候,左有36青龙、右有72白虎、前有81朱雀、后有108玄武。所以在这里两旁就是青龙白虎的壁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道教的四种神兽,这几种的神兽,后面如果有时间,再给大家介绍。 灵官殿(中) 王灵官是道教的火神,大家从小就听过宝莲灯的故事,宝莲灯的主角华光,就指的是他。说到火神,就想到中国古代都欢喜说话很隐讳含蓄,大家知不知道以前说的火灾叫什么?古代家里出了火灾就说家里来了天?,天?

是火神兽,它是公的,既然有公的火神兽,也有了和它对应的母的水神兽,叫辟邪(YE),合在一起就是大家熟悉的财兽貔貅。两夫妻一公一母,一水一火,相得益彰。合乎道家阴阳调合的原理,请各位随我来看一下后面这附图。 灵官殿(后) 计算机的发明者通过观察太极图,定下了二进位制。这正是道家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比如天是阳、地是阴;男是阳、女是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任何事物都离不开阴阳,它都有阴面和阳面。不过道家也讲,阳极阴生,阴极阳生,阴阳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所以中国有一句古话“塞翁失马、焉之非福”祸福是可以转化的,教育子女同样也是如此,教育子女是阳,如果说多了,孩子有了叛逆思想,阴就出来了。人生病的时候,也是先阴后阳,肝炎开始都是阴性,等到后期发病的时候,就是阳性的了。大家同时也可以看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人的内脏来说,心是阳,肾是阴,同时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也正是马克思讲的矛盾对立统一。我们自然界的沙漠,没有一滴水,是极阳之地,所以没有一草一木,同时自然界的山洞,是极阴之地,它也没有一草一木,这个和世界上不能只有男人或只有女人道理一样,我们常开一句玩笑话说“男女搭配,工作不累”,也说明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道理。 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一位华裔物理学家,就是和杨振宁其名的李正道博士,李正道发明了抓原子技术,在他的发明之前,没有人认为可以

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规教义紧切民众生活,与民间风俗习惯联系密切,崇拜的仙、神较多,因而,人民群众称为多神教。目前,我省信仰道教的群众29万多人;道教教职人员736人,其中乾道547人、坤道189人。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309处,分布全省11个市区;已建立的省、市、县三级爱国宗教组织18个。 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于1986年,1993年4月和2001年,分别召开了陕西省道教第二、第三次全省代表大会。周至县楼观台任法融道长连续三届担任省道教协会长,2005年又当选为全国道教协会会长。 楼观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道教官观。楼观台是道教最早的宫观,相传周康王时尹喜真人在此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故名楼观。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于函谷关迎老子来搂观台讲“道德”五千文,故又称“说经台”。自此以后,历代著名的有道之士多来此隐居,修真养性。清代以前楼观台的中心在宗圣官。宗圣官周围原有四十多个附属建筑,后因屡遭变乱.大部分早已毁坏。现在宗圣宫只剩下遗址,只有当年的“说经台”建筑群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了楼观台的中心。另外,在其周围还留有炼丹炉、化女泉、老子慕、吾老洞等多处胜迹,并保存唐、宋、元、明、清历朝碑碣共七十余通,其中唐欧阳洵、苏灵芝、负半千、戴圾,宋代米莆、苏轼和元代赵孟爝、高翱等手书石刻碑尤为珍贵,是研究楼观台道教史的重要资料。

西安八仙宫位于省西安市东关。是陕西省道教协会所在地,也是全国二十一座重点官观之一。相传八仙宫初创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清代以后所建。 八仙宫因与吕洞宾、钟离权、韩湘子、何仙姑,铁拐李,张果老、兰采和、曹国舅等八位神仙故事有关而得名。相传这里在唐代曾是“长安酒肆”,吕洞宾和钟离权常在此饮酒,钟离权并在这里点化吕洞宾得道成仙。还有一个故事说,宋时有一郑生偶遇八仙在此设宴,后人为表示对八仙的崇敬,即在此立庙,故名八仙宫,或八仙庵。自清代以来,八仙宫一直是全真十方丛林。“文革”中这座庙宇遭到严重破坏,宗教活动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八仙宫被列为全国重点宫观,道士重新回到庙里,还吸收了一批青年道徒,实现了道教界自己管理宫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