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三大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三大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4, 2, 82-87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636751.html,/journal/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636751.html,/10.12677/ml.2014.22010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und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s

Lijuan Fe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 Cul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lfeng@https://www.360docs.net/doc/541636751.html,

Received: Mar. 6th, 2014; revised: Apr. 5th, 2014; accepted: Apr. 13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63675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t firs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ree theoretical frames: Universal Gramma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Sociocultural Theory. Then, we find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se three frame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We claim that if we d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these theoretical frames, it will get more persuasive. At last, this article takes a research of Chinese resultativ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Universal Grammar as an example, and shows me- thod and procedur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We hope this article can help the fol- lowing studies get their thoughts into shape and raise the level of theory.

Keywords

Universal Grammar, Cognitive Psychology, Sociocultural Theor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三大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冯丽娟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Email: lfeng@https://www.360docs.net/doc/541636751.html,

收稿日期:2014年3月6日;修回日期:2014年4月5日;录用日期:2014年4月13日

摘要

本文在介绍普遍语法、认知心理学、社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找到了这三大理论框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的接口,认为二语习得研究如果在这三大理论框架下进行,会更有解释力。最后,我们以普遍语法框架下的结果补语研究为例,介绍了这类二语习得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程序。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今后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清思路,提高理论性。

关键词

普遍语法,认知心理学,社会文化理论,二语习得研究

1. 引言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戴炜栋,周大军[1],二语习得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以描述二语习得过程和解释二语习得特征为主要目标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包括“对比分析研究”、“中介语和偏误分析”、“习得顺利和序列研究”、“学习策略研究”等内容。但是,二语习得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与语言学和本体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因此,总结本体研究的理论体系并找到其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接口不仅可以帮助二语习得研究者们理清思路,同时有助于提升研究的理论高度,拓宽研究视野。下面本文将对与二语习得与发展研究密切相关的三种主要理论框架进行简介。

2. 三大理论框架简介

2.1. 普遍语法理论(Universal Grammar)

乔姆斯基(Chomsky)所提出的普遍语法是20世纪语言学界最深刻的一场变革,他否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提出了“刺激贫乏论”。根据这一理论,频繁的刺激和大量的输入不足以解释儿童成功习得第一语言的原因,正如杨小璐[2]所言“虽然儿童在习得语言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残缺、不足,但他们最终却能掌握一套丰富而又复杂的语言知识系统”,也就是说,语言输入与输出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既然存在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了儿童的成功习得呢?答案是“普遍语法”。根据袁博平[3],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principle),而这些共同的语言原则同时也是婴儿在开始学习第一语言之前所处的“最初语言状态”,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除了这些恒定不变的语言原则以外,婴儿的“最初语言状态”还包含一些语言参数(parameters),而这些参数的值一般是处于待定状态的。各种语言之间核心部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参数值的变化上。头脑中语言参数的值是通过人们对语言的接触来确定的。一个成年人的母语语言知识包括各种语言共有的语言原则以及各种语言不同的参数值。

2.2. 认知心理学理论(Cognitive Psychology)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的方法,恢复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强调对内部心理过程进行研究。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所谓信息加工,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成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为了更好地说明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王甦,汪安圣[4]举了一个例子,汽车司机在十字路口见到红绿

灯而停车,我们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首先是红灯及其他有关刺激的信号进入视觉系统而被登记;其次,在注意的作用下,红灯信号得到识别并转化为短时记忆,再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司机关于红色交通灯的信息相匹配;然后根据红灯停的交通规则来做出决定,再进行停车的实际操作(图1)。2.3.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

社会文化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S.Vygotsky)提出来的,它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自80年代以来,倡导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学习关系的主要人物是James Lantolf。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可以分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的、直接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社会的、间接的高级心理机能。前者为人类与动物所共有,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情绪、无意识的记忆和注意等;后者为人类所特有,主要包括语言、思维、逻辑推理、想象、情感、意志及个性等。个体低级心理机能的获得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认知发展实质上就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3. 三大理论框架与二语习得的接口

三大理论在提出时虽然并不直接面向二语习得,但其理论框架和观点对第二语言习得却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因此诸多学者将它们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

3.1. 普遍语法理论与二语习得的接口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大脑里天生存在一个控制语言官能的“黑匣子”,即“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人们可以通过这个机制习得第二语言。虽然提出了这个概念,但是乔姆斯基并没有对“黑匣子”里的内容和运作过程加以描写。而乔姆斯基对普遍语法的解释却非常详细,有“原则”、“参数”等一套可操作的理论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普遍语法理论对二语习得机制进行研究也就顺理成章了。

普遍语法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认为,普遍语法(或遵循普遍语法的L1)是中介语的初始状态,学习者习得二语的过程实际上是重新确定和设立二语参数值的过程。如果参数重设成功,我们说,普遍语法是可通达的,如果参数重设不成功,我们说普遍语法是不可通达的,见刘春燕[5]的表1。

Figure 1.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a driver

图1.汽车司机的认知加工过程

Table 1.Universal Grammar is accessible or not

表1.普遍语法可通达与否

UG是可通达的:UG可能通达(但受条件限制):UG是不可通达的:

参数重设是可能的参数重设是可能的参数重设是不可能的

通达的条件是:1) 学习者年龄,需要在关键期以内;2) 母语与二语的差异(标记性等);3) 成年学习者使用的加工策略,是否是最适合通达目的语深层语法的策略。

3.2. 认知心理学与二语习得的接口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涉及到语言的输入、大脑的注意、记忆、语言的储存、加工和提取等因素。除了这些以外,二语习得还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吴潜龙[6]的图2能比较好的说明这一点。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被理解为一个临时的心理“工作平台”,在这个工作平台上,人们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和组装。工作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从这个角度讲,工作记忆就是短时记忆,但是,工作记忆这个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通常是人们意识到的内容,也就是说,进入活动状态的内容,所以也叫做活动记忆。由于工作记忆在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也被称为“认知中枢”。

认知心理学在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出生思考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实验为例,根据冯丽萍[7],命名(Naming)、词汇判断(Lexical Decision)和语义范畴判断(Category Decision)是早期比较常用的方法。如果你想研究二语学习者的正字法意识,那么你可以选择词汇判断任务,选择假字和非字为实验材料,通过分析被试对项目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来判断。该方法的原理是:如果正字法意识已经建立,那么被试对毫无理据的非字的判断速度应该比具有正字法理据的假字短。

3.3.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的接口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中介论、内化论、调节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其中最近发展区和支架跟二语习得的关系最紧密。根据文秋芳[8],维果茨基提出了儿童的两个发展水平,即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由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也就是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关键在于适时辅导学生。

维果茨基和他的研究学派发展了四类不同层次的历史的研究方法:1) 物种变化分析,2) 文化历史分析,3) 个体变化或个体发生分析,4) 微变化或微观发生研究。在二语学习领域主要提及的是第四类“微变化法”,关注个体在与其环境之间真实互动过程的发展,同时考虑个体、群体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微变化研究法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恰当的观察周期、较高的观察频度、精细的数据分析。

4. 以普遍语法框架下的汉语结果补语(Resultatives)研究为例

不同的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关注视角不同,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也有所差别。下面我们介绍一篇在普遍语法框架下做二语习得研究的经典案例,见Yuan, B., & Zhao, Y. [9]。

Figure 2.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language

图2.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

4.1. 英汉致使(Cause-Effect)义的表达

在英语中,致使义的表达式有:

1) Tom broke the vase. 汤姆打碎了花瓶。

2) Tom pounded the metal flat. 汤姆敲打金属,金属平了。

例1)用一个动词把“打”和“碎”的意思都融合了起来,例2)用了类似于连动句的形式来表达结果的意思,其研究重点探讨例2)用致使义表达式的情况。

在汉语中,致使义的表达式为结果补语(resultatives),如:

根据观察,表达致使义时,英汉的表层结构显然是不同的,但是两者的深层结构实际上是一样的,按照普遍语法理论,两者的“原则”一致,句法成分移位的过程也就是参数重设的过程。

4.2. 实验研究

本文用实验的方法,想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英语母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结果补语时能不能完成参数重设,即普遍语法可不可通达?二是,英语母语学习者习得汉语结果补语有没有障碍?如果有,有哪些障碍?

本文共找到了83名被试,其中实验组(学习者)55名,控制组(中国人)28名,对所有被试的年龄进行了控制,并对实验组的学习汉语时间和生活在汉语环境的时间进行了控制。在这个的基础上,文章把实验组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水平,看看不同水平的被试对汉语结果补语的习得情况有什么异同。

文章把以上所给出的汉语结果补语A~E五个类型作为实验材料,每个类型给出3个含有结果补语的句子,共15个句子中包含正确的和偏误的,然后使用语法可接受度测验(五度量表)请被试做出判断。

结果显示,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可以慢慢地接受句型A的参数设置,高级组的成绩与中国人已经没有明显差距。但是对于句型B,C和D,无论哪个年级的学习者,都存在障碍。在对句型E的习得中,初级组和中级组存在障碍,而高级组的成绩与中国人没有差异。

在讨论时,Yuan, B., & Zhao, Y. [8]运用普遍语法的“题元角色”理论,指出英语的致使义表达式跟汉语的结果补语之间存在差异。英语的致使义表达式能够成立,存在两个限制条件,即:“宾语= 活动谓语受事/述题”和“宾语= 结果补语受事/述题”,但是,在汉语中情况却复杂得多。在题元理论的指导下,文章依次解释了二语学习者在习得A~E五种类型的汉语结果补语句时参数重设的过程以及存在的障碍。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进行二语习得研究之前,最好先确定你打算在什么框架下进行这个研究。选择的理论框架不同会直接影响二语习得研究的方法、角度和思路,从而影响整个研究的理论性和解释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戴炜栋, 周大军(2005)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 回顾, 现状与前瞻. 外国语, 2, 59-64.

[2]杨小璐(2004) 关于刺激贫乏论的争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 2, 131-136.

[3]袁博平(1995) 二语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世界汉语教学, 4, 52-62.

[4]王甦, 汪安圣(2006) 认知心理学(重排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5]刘春燕(2006) 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 优势、欠缺及走势. 语言教学与研究, 5, 52-59.

[6]吴潜龙(2000) 关于二语习得过程的认知心理分析. 外语教学与研究, 4, 290-295.

[7]冯丽萍(2011) 现代汉语词汇认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北京.

[8]文秋芳(2010)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

[9]Yuan, B. and Zhao, Y. (2011) Asymmetric syntactic and thematic reconfigurations in English speakers’ L2 Chinese

resultative compound constru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15, 38-55.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 ML TL chiglish target language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 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 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 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 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 循序渐进(Graduality) Palmer ( 帕默) "Snowball" 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 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 "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 “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 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 “13”is the critical age 1、印度狼孩 2、非洲黑猩猩孩 3、辽宁猪孩 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 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 第四讲:

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 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 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特点如下(弊端) 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2、重视语法教学。①按语法的体系来编教材 ②用演绎法教语法 ③充分利用本族语,翻译为课堂主要活动。 ④句子是教学的基本单位。 不足:课堂80%在讨论语言,20%操练;消极活动占85%,积极活动占15%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s) 始于19世纪末,源于欧洲。它的背景是移民、商业发达等。其特点如下: 1、帕默的"snowball" 循序渐进 2、AA制"Ask -Answer"制 直接法作为科学外语教学的开端 (三)、听说法(Auduiolingual Methods)源于二战 20世纪40-60年代源于美国,20世纪70-90年代在中国盛行。其产生背景是珍珠港事件(Bloomfield布龙菲尔德)。其特点如下: 1、听读领先 2、句型操练(听说法的核心) 过程:①耳听会意 ②模仿(跟读,齐读,抽读,纠错,改正记忆) ③重复(检查) ④变换操练(机械练习有意义练习交际练习) 3、缺点:①脱离了内容和环境,学生无话可说。 ②无法交际。 ③忽视了读写。 思考题: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第五讲 (四)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例如"Family Albumn" 1、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又称情景法(Situational Method)例如Follow Me 2、特点:①整体感知(Global Senses).它包括音、形、义、词、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概要 Ⅰ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从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的构成来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而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意义表征。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此类学习也叫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学习。传统学习领域,混淆了低级、高级学习的划分,把概念、原理等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学习应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的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的任何一点进入学习。 二、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教师是解决问题教练和策略的分析者,应十分注意对于自身科学观和教学观的自觉反省和必要更新。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的结构,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尽可能将学习者嵌入到和现实相关的情境中,作为学习整体的一部分,更有利于促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局限性、展望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情景,即学习环境中的情绪必须对意义建构有利。情景创设是与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等同重要的内容之一。协作,指学习过程人际关系的协作。会话,是协作过程的交流环节。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远程教育利用最先进的通讯技术、对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够轻松的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在虚拟现实创建的真实情景中学习,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交流和协作,从而充分发挥创造性,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1.充分有效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拓宽学习者非结构化经验背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化知识,还包括大量的非结构化经验背景。必须充分有效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把它作为学习者非结构化经验背景的延伸,这样便使学习者的建构有了目标和基础。 2.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开展更广泛的协作式学习 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习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同一事物,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因此,不管是认知主义理论还是建构主义理论都对协作学习给予广泛的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立在社会性的基础之上,它利用最先进的卫星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实现更加广泛的协作式学习。 3.利用专家系统模拟教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无论是传统的集体授课方式,还是无人工智能的CBT(computer-based learning)系统,由于所有的学生都被假设具有相同的学习基础,相同的理解接受能力,其进度整齐划一,根本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因此,为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必须在远程教育系统中引入具有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 4.虚拟现实构建真实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以对学习这一建构过程的理解为基础,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者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与真实情境相类似的环境中进行,以解决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不应是真实情境的抽象,不应远离问题的现实情境。传统教学由于受到设备、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虚拟出真实的情境,即使能够也是有限的,而VRML则能解决这个问题。 局限性: 1、目前国内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已经渐入佳境,但是在与整个教学过程的整合方面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贯彻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比如现在许多远程教育机构或单位还是采用最基本的网络工具,对学生提供的大都是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视频点播、教学辅导等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虽可以自主地安排自己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但这只是传统教学方式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一种延伸,这明显和建构主义强调的学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的主要倡导人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 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悉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 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讲解学习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24053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学分】2 【总学时】34 【讲授学时】34 【实验学时】 【先修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方向高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打下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内容提要】 第一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教学中几个最基本的议题,即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的全貌,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慎、理智、全面的思考,从中悟出自己的语言教学思路或理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语言 学习与教学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趋势 第二节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原理的基础、掌握第一语言习得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概念和主流理论观点。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本章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相关,其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颇具启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行为主义 内在论 功能主义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问题] 能力与行为 理解与产出 先天本质与后天培养 普遍语法 系统性与变化性 语言与思维 模仿 实践 输入 语篇 第三章【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对比】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可做的三类对比及三类比较重涉及的6个议题(关键期假设;神经学的研究成果;精神运动协调方面的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 对本章所论述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就任何一类比较形成自己的认识。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对比与对照] 对比与对照的类型 关键期假说 第二节 [对比与对照中的关键问题] 神经学问题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的三大基石

2011年第1期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之间在产品价格、质量和服务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如何在竞争中胜出,一种新的思路———客户关系管理(CRM )正被企业广泛接受。但是如何正确理解并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依然是众多研究者和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国外学者和商业机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解,主要有:一是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AM T )将客户关系管理视为一种“商业策略”(或经营策略),认为客户关系管理是按照客户的分类情况有效地组织企业资源,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业务流程,并以此为手段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利润和客户满意度。“商业策略”跳出了单纯的IT 技术范畴,仅将客户关系管理视为一种策略和手段,缺乏战略高度。二是将客户关系管理视为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前者认为:企业通过与客户不断的互动交流,为客户提供信息,以便了解客户并影响客户的行为,进而留住客户,增加企业的利润。后者认为:客户关系管理是在营销和服务业务范围内,对现实和潜在的客户关系、业务伙伴关系进行多渠道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和技术。三是SAP 公司将客户关系管理视为对客户数据的管理,客户数据库是企业最重要的数据中心,记录了企业在整个市场营销过程中与客户发生的各种交互行为、 各类相关活动的状态,这种理解忽视了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的关键作用。 要纠正以上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片面认识,完整把握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体系,必须从营销理念、业务流程和技术支持三个层面出发。客户关系管理是现代管理技术、 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的结合体,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形成一个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最终实现提高效益和增加利润的目标。简言之,客户关系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管理机制,同时还是一种管理技术。管理理念是灵魂,管理机制是大脑,管理技术是肌体,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石。 管理理念———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的灵魂 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核心思想,是指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客户分析、客户定位和客户服务,与客户长久合 作,实现双赢。关系营销是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内核,概念营销、 协同营销、逆向营销、情感营销、体验营销和整合营销的理念是支撑这个内核的基础。 1.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体系的内核———关系营销关系营销是以系统论的思想,将企业置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其营销活动,把营销活动看成一个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和公众产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这些良好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关系营销与传统交易营销的区别是:关系营销关注客户保持,高度重视客户服务、客户承诺、 客户联系,所有部门都关心质量;交易营销关注一次性的交易,较少强调客户服务,对客户的承诺有限,适度地与客户联系,只有生产部门关心质量。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 (1)双向沟通。在关系营销中,沟通是双向的。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企业可获得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 (2)合作。关系营销的核心是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双赢或多赢。 (3)双赢。关系营销旨在通过合作增加关联方的利益,而不是通过损害其中一方或多方的利益来增加已方的利益。 (4)亲密。关系能否发展和维系,情感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关系营销不只是实现物质利益的互惠,还能让参与各方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 (5)控制。实施关系营销需整合各关联方、各部门的营销职能,跟踪客户、分销商、供应商和营销系统及其他参与者的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稳定因素和不利于各方利益的因素,实现关系的长远发展。 2.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体系内核的支撑要素。(1)概念营销。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产品(或服务)质量为保证,根据客户的偏好,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分析、 总结、改善或重新定位,提炼出一个客观合理、操作性强、高度概括的特定概念,借助于现代传媒,对产品概念(或服务理念)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以引起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关注和认可,进而采取购买行为的一种新型营销策略。概念营销与传统营销最大的区别在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的三大基石 ■广州/易正伟 经营天下J INGY INGTIANX IA 52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

————————————————————————————————作者:————————————————————————————————日期: ?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The definition of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Overview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itical period of second langu age acquisitio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ish)infour phases ?Variousstagesof education skills 二语习得理论 目录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第一阶段:沉默期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第一阶段:沉默期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 ?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 展开 目录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编辑本段二语习得定义 1960年代开始,有人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多种学科,慢慢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叫“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编辑本段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自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们对二语习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有的研究侧重于描写 ,有的研究偏重于假设,有的研究则采用实验。20多年来 ,第二语言的多侧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目前较为流行的有: (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乔姆斯基和其支持者们认为,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专门知识 ,他把这种先天知识称之为“普遍语法”。他们的主要论点是 ,假如没有这种天赋 ,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将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数据的输入(input )是不充分的 ,不足以促使习得的产生。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有的人在运用语言时,总是用语法来进行核对 ,以保证不出错误,这就是所谓通过学习来进行监控的[ 1 ] (P19)。随着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监控的使用会逐渐越来越少。从本质上说, 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 , 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习得语言。 (二)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在20 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当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他把监控论归结为 5 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克氏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 ,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本监控。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我们发现,“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自然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规则是按照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 ,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与课堂教学顺序无关。“输入假说”是“监察理论”的核心内容。克氏认为 ,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 ,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 ,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作

“模仿、背诵”在二语习得中的价值反思

“模仿、背诵”在二语习得中的价值反思 关键词:习得行为主义理论词汇块功能性的练习工具性动机结果性动 [摘要]文章以二语习得理论为依据,对于?模仿、背诵?在语音系统层面,句式语音、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层面,情景中记忆单词和?词汇块理论?实现层面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表述了?模仿、背诵?可实现?频率假说?到显性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语言知识,可触发?工具性动机?或?结果性动机?的习得实现途径。 以背诵的形式识记知识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现今这种方法仍然被大量而广泛地使用。在外语教学领域,教师和外语学习者也广泛地使用这种传统方法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从不同的语言层面对?背诵?这一识记方法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实施以及意义做以深层次的分析,力求说明对于第二语言背诵的必要前提以及有前提的背诵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外语段落背诵要有前提,有语言环境的汉语背诵要区别于没有语言环境的英语背诵。 以背诵的形式识记知识在许多中国教师的语言(汉语或英语)教学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际上,我们时常发现有些外教也可背诵出大段的沙翁戏剧或诗歌等, 但他们常

用? I’ve read it many times, so I can say it from my memory. ?而不是? I’ve recited ??来形容他们的识记过程。儿童习得母语或移民习得第二语言是对第二语言知识的无意识吸收过程,它是通过自然地、自发地对第二语言的应用所产生的。?模仿、重复、记忆?时时在无意识中发生。而受教育环境中的语言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它是对于语言规则等知识的了解的结果(如课堂教学) 。?模仿、重复?必须时时有意识地进行,从而达到对语音、词汇、语法的重复性接触,以达到识记并运用的目的。有前提的?背诵?与外教所讲的背诵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 1)反复听刚刚精讲过的由native speaker所录制的要求背诵的语段; (2)模仿和重复该语段; (3)读熟以至可以背诵下来。实际上,要求学生背诵只是促进他们多听、多模仿、多重复的一种手段,在习得这一层面它可以等同于语言学习策略。并且,我们可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或学习背景进行策略性的更改,使得此种背诵在不同层面发挥作用。这就导致不同的学习环境对此种背诵的依赖程度不同,越是缺乏语境、场景的学习环境越是需要经常地、持久地?模仿、背诵?来强化对语音、词汇以及语法、语用的掌握,逐渐达到对于该语言的习得而达到具有语言能力的目的。① 二、?模仿、背诵?的理论依据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基本建立在L2 =L1的习得理论基础上。

建构主义教育观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认知主义,其核心主要体现为对两个问题的探究:知识是什么?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认识显然也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有不同的学术派和理论观点,如个人主义和教师建构主义,前者以瑞士的认知心里学家皮亚杰为源头,后者以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维国茨基为代表。但从根本上讲,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以符合或对应客观存在为依据,也不是以此作为判断其真假的准则,认知或学习也不是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相反,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一种学习者的主观建构,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有意义地面对、接纳外界的各种刺激,解决各种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从而适应并改造世界。概括而言,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主张。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先于或者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具有个人性、情境性; (2)学习观。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其基本模式或流程就是: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学习者产生困惑、问题或兴趣→学习者调用自己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知识结构→学习者强化与他人、社会、整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

(3)学生观。学习者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刺激产生反映,是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建构知识的作用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这些观点主要通过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大量研究体现出来,综合看来,建构主义的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积极的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学习者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2)建构性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从而获得具有独特意义的知识。 (3)累积性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任何学习都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知识的累积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这不是知识的剪刀堆积,而是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 (4)目标指引的学习。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学生之所以主动积极,是疑问学习者感受到问题、刺激,为自己设定了目标。显然这些目标也是学习者建构学习的一部分。 (5)反思性学习。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先备知识,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探究的任务,是因为学习者对学习者情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自我监控、自我检查和自我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 现实主义 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1.道德是虚幻的。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 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 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 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的体系是等级体系,各个单位存在不等同的关系,依据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力量集中在社会最高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个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是强制性解决。/国际社会的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各个单位—民族国家—之间是等同关系,各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社会缺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建构网络环境下 “自主学习”的教学课堂 一、基本环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在传统的教学观中,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而不是鼓励学生自己分析他们所观察到的东西。这样做虽然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但却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建构主义教学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者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个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网络教学不受时空的限制,注重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它使教学机会平等的原则得以贯彻,使因需学习的愿望得以实现,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据此,我们确定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教学课堂的基本环节为:“创设情境,激发动机——独立操作,自主探究——交流

合作,信息重构——诊断反思,自我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就是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产生冲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主积极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变过去的被动接受学习为因需的自主学习。 “独立操作,自主探究”指的是学生在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指引下,按照自己设想的探索途径去学习,以达到自定的学习目标,它包括教材的学习、课件的利用、网上资料的查询等。这样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交流合作,信息重构,”是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交流,它包括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交流、个人观点的探讨等。这种既尊重个人意见,又注重互动学习的方式,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 “诊断反思,自我评价”意思是学习者通过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评价自己学习过程和方法,为今后更成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二、基本类型 (一)、情境模拟: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情景,提供给学生一个多途径的、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通过情感

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英师11101班 201100495 姓名: 关于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摘要: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通过对近20年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的分析,大概可将这些研究分为两类,一是翻译和评介外国理论,二是探讨年龄差异与外语教学。 关键词:年龄因素,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领域。但是,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该领域的各项研究已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王初明,2001)我国学者除了翻译介绍国外理论以外,还主要探讨了所谓临界期或关键期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等问题,这方面已有大量文章问世。下面,笔者将对近20年来关于二语习得年龄问题的论文作一综述,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翻译、评介国外理论的论著 国外有关二语习得年龄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多围绕着所谓的关键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或译临界期假说)展开的。这一理论最初的构想来自Lennenberg(1967),后来围绕此理论形成支持派和反对派。我国学者对国外理论的引进主要集中在对支持派和反对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述上。戴曼纯介绍了 C .Snow和M. Hoefnagel-hohle(1978)有关关键期假说的相关试验及研究,以及一些学者有关“敏感期”假设的实验研究(戴曼纯,1994)。王初明就国外语言习得临界期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大致介绍(王初明,2001)。王立非和李瑛就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 Birdsong在1999年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

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1)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3)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行为主义的思想观念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者,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物的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他们与行为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例如:一个经验丰富的学习者和一个没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学习者在同样的学习方式下进行学习.经验丰富的学习者肯定比一个没经验或经验不足者学习要学得好、学得快,因为现代的教学方式跟以前的大不一样。教师不只单纯的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主要是直根于学生的先前本有的经验去进行学习。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外部的环境等也是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技术的角度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应该从学校抓起,从教育教学抓起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这是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本人浅谈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少先队活动、小学生活动、班会课、劳动课和思想品德及思想政治课等,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校规校纪,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把文明行为教育融入在课堂当中,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孝敬父母、说话文明等。例如: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打赌”中,作者和他的父亲有不良的行为,爱吃零食,爱吸烟,通过学习课文,我让学生说出自己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比如说脏活、不讲卫生等方面,从而使学生懂得了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是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是提高基本素质的要求。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与细心计算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例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让学生认真审题,看清数字,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细心计算,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作业整洁,有负责的精神;在教学平面图形时,细心画图,达到准确无误;在教学应用题时,要逐字逐句地读题,一字不漏,做到读准读好读懂,一丝不苟;在作业布置中让学生书写数学笔记,使他们养成总结,概括,归纳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2、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的能力 在解应用题中,审题是重点,运用对比分析、直观演示及画图示意等方法,让学生说出思路过程,动手操作,灵活运用解题方法来体会设想,通过思考,让学生以分析思路、自问自答、书信等多种形式来写数学笔记,写出解题过程,写出本课学习的收获,也可以以意见建议,说出不成功之处,

运维2.0理论体系之三大重点

运维2.0之三大重点 一、业务驱动运维 IT的使命是向业务交付价值,为了高效地服务于业务,运维2.0强调以一种新的途径来管理运维,即业务驱动运维。业务驱动运维的本质强调无论服务源自何处,IT运维总能主动规避、发现或解决问题,向业务提供统一标准地端到端交付,并以确保持续改进的最佳服务级别的目标加以管理。业务驱动运维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来解读。(一)自上而下——业务战略指导IT运维规划 运维规划从企业的业务战略入手,逐步将业务战略转化为运维管理系统与工具的功能目标和系统架构,通过分析业务战略识别运维目标、运维的交付过程和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自上而下地指导运维规划,并形成一体化运维平台。支撑企业业务战略的实现,满足企业管理层次的要求,引领企业业务创新。业务战略与愿景给IT运维体系和一体化运维平台提供总体架构与演进方向,同时也明确运维体系与相应落地工具组成与开发的先后顺序。 (二)自下而上——智能运维提升业务的敏捷性 业务的发展瞬息万变,移动化、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使IT运维环境错综复杂,IT运维要想跨越分散独立的异构IT领域,深入分析业务服务并实现模块化。就需要将业务服

务级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智能级别。利用历史数据优化资源的使用情况,并规划未来业务发展。服务智能化旨在将各种IT数据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知识,引领规划和指导实践。运维2.0工具体系提供能够提前预见IT问题和预判未来业务需求的分析引擎,支持IT部门更智能化地为业务交付价值。自下而上地将存储、监控、分析、展示、管理和规划全面整合在一起,提供全新的一站式和一体化服务,保证业务的敏捷性以及频繁变动时业务决策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减少耗时粗犷的手动操作。 运维2.0所提倡的业务驱动运维使得IT运维主动和业务建立强相关,运维愿景与规划来源于业务战略,运维活动反作用于业务创新与规划,IT的任何问题或故障都能量化成业务影响,业务不必了解复杂的IT技术仅需要了解和自身相关的服务。通过规范SLA评估服务质量,从而达到IT运维和部门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静海县2015年暑期培训作业姓名:刘宝双乡镇:中旺学校:大庄子中学您的教龄:13 培训类型:骨干培训_ 培训学科:语文 培训时间:2015.8.18 主讲人:刘金明_ 培训内容:学习理论与教学 作业题目: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作业成绩:_____________

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三种。无论哪一种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以及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我得到启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的确立,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意义的建构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就结合一些案例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案例 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八年下《巴东三峡》之前,先钻研了教材,收集了一些参考资料,抓住了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此文时,我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为突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课前,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 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 掌握作者的游览行踪,理清写作思路。 3.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三课时: 第一课时我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基本内容:“谈谈对长江三峡的总体印象”待学生弄清楚后再品读:“西陵峡”,这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品语言、品画面、悟谚语等;第二课时品读:“巫峡”时,抓修辞;第三课时品读:“瞿塘峡”,看两岸的人文景观,揣摩作者感情。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样做实际上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话题的问题。 2. 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09对外汉语张雅楠0917438035 第二语言指一个人除了第一语言之外,另外学习掌握的第二种语言,经常作为辅助性语言以及通用语。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二语习得研究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最先接触到的第二语言通常是英语。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谈谈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认识。 关键词一: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学习的异同 无论是学习第一语言还是学习第二语言,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我们通常都是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学习,但无论怎样学,都需要首先听到声音,同时了解这种声音所代表的意义。所以,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学习上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的联系。除此之外,习得一种言语现象,不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需要经历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组合的结果,在语法习得上都有一定的顺序。 当然,第二语言的学习和第一语言的学习也有着截然的不同点。比如,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语言习得过程不同等等。 关键词二:语言迁移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它的基本观点是:对A的学习会影响到对B的学习;它的基本关注点是:B的学习快慢和好坏在多大程度上受到A的影响。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了“语言迁移”的概念。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学习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关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Lado的理论研究是与外语教学,特别是外语教材的编写相联系的。 “语言迁移”在我的外语学习的初始就有所体现。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曾为培养我的英语兴趣为我报过幼儿的英语口语培训班。当时刚刚六七岁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教的英文单词的含义,只是通过自己对已经掌握的汉语,比如:当老师拿起一只苹果的时候,我认识它叫做苹果,而这时老师教我说:apple,我便知道:苹果=apple······这是母语对于英语学习的正迁移。然而,母语对于外语学习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负迁移。例如,在我们的汉语中,形容男性是用“他”而形容女性使用“她”,虽然含义有所不同,但是在读音方面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英语中,同样的含义,初学者却常常会在“he”和“she”之间混淆。“负迁移”实质上就是干扰。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