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行草书帖

黄庭坚行草书帖
黄庭坚行草书帖

黄庭坚草书唐诗

黄庭坚草书唐诗 黄庭坚不仅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那么他的书法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黄庭坚草书特点 1.学古创新 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 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 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黄庭 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 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 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 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 口号加以阐发, 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 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 品。 他曾言: “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是他在诗学、 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 他强调创意, 主张“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黄庭坚草书唐诗
2.高古自然 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 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 合一,一一自然”。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 “自然”, 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 他学古而不泥古, 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 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 ”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 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黄庭坚草书唐诗 草书作品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 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之称。其书法,真、行、草俱佳。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

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明王世贞谓其“大书酷仿《鹤铭》,狂草极拟怀素”,“老骨颠态、种槎出”。 宋黄庭坚《报云夫帖》行书<《云夫帖》亦称《致云夫七弟尺牍》、《报云夫》、《竭力田园帖》纸本32.6×65.4cm,凡18行,242字。无书写时间,从书风判断应是晚年所书,大约书于1100~1105年间。钤有“项叔子”、“安岐之印”等印记。《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著录。《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

黄庭坚书法代表作

黄庭坚书法代表作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很高, 所写书法都是精品, 那么他的名作朋友们有看过多 少呢? 黄庭坚《致明致步少府同年尺牍》,亦称《尺牍》、《明叔少府》,行书, 纸本,信札一通。纵 28.8 厘米,横 17.5 厘米。 释文:庭坚顿首。承见谕。早当过此。延伫甚久。何以不至耶。雪寒。安胜 否。大轴今送。然勿多示人。或不解此意。亦来索。匠石斫鼻。则坐困矣。庭坚 顿首。明叔少府同年家。 黄庭坚《山预帖》,行书,纸本,31.2×26.8cm,凡 6 行,84 字。书 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四、五月间。钤有明内府稽察司半印、“张应申 印”、“清鉴堂图书印”、“笪重光印”等印记。 《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清鉴堂帖》、《御刻三希堂石渠 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书》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宫博 物院。 黄庭坚《君宜帖》,纸本,行书,纵 26.9 厘米,横 37.7 厘米。 此帖是黄山谷写给友人德舆的便札, 告知其病酒之事。 该帖因系酒后“ 大醉”,一宿“未醒”之时所书,所以笔画与平时有别,颇显 颤抖衰颓,间有残破处,显得精神稍逊,但字间紧凑,行间宽松,欹侧之势,依 然是黄书本色。 鉴藏印记:“洞印”(朱文半印)、“吴廷”(朱文)、 “项子长父鉴定”(朱文)、“吴惇宽粟仲审定考藏”(朱 文)、 “王延世印”(半朱半白文)、 “安仪周家珍藏”(朱 文 ) 、 “ 心赏 ”( 朱文葫芦印 ) 、 “ 石墨书楼 ”( 朱文 ) 、 “江德量鉴藏印”(朱文)等。 历代著录:《墨缘汇观》、《壮陶阁书画录》。

黄庭坚作品简介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著名的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 1惟清道人帖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行书,纸本。纵29.4厘米,横32厘米,尺牍十一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于绍圣元年1094年,钤有“缉熙殿宝”、《项元汴印》、《仪周珍藏》等藏印。此帖曾经明内府及项元汴、安岐等收藏。书风端稳紧结,俊健古雅,有晋唐人法度和韵致。与黄庭坚行楷书特具的跌宕开阖、斜欹外拓的风格相比有所不同。乾隆评此帖云:“凌冬老干,偃蹇岩壑。” 释文:惟清道人本贵部人,其操行智识,今江西丛林中,未见其匹亚。昨以天觉坚欲以观音召之,难为不知者道,因劝渠自往见天觉,果已得免。天觉留渠府中过夏。想秋初即归过邑,可邀与款曲,其人甚可爱敬也。或闻清欲于旧山高居筑庵独往,不知果然否?得渠书颇说后来草堂不淹留下也。庭坚叩头。 2送四十九姪诗帖 黄庭坚《送四十九姪诗帖》纸本,行楷书,纵35.2厘米,横130.3厘米,凡13行,每行4字,其中3行为两字,共46字。故宫博物院藏。铃有“白石山房”、“蔡子木歌颂斋”、“宋荤审定”、“宣统御览之宝”等。此帖见于《石渠宝笈初编》着录,是宋元时代受人珍视的上品。清代,入《三希堂法帖》第十三册。 释文:诗送四十九侄。又妷财相见,何堪举别觞。共期同奋发,更勉致轩昂。接物宜从厚,修身贵有常。翁翁尤念汝,早去到亲旁。 3花气熏人帖 释文: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纵30.7公分,横43.2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入过南宋内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这件书迹无款印,原是附在元佑二年(1087),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

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

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 前一阶段即他自称的元祐间书。 是继承各家,融化为己。 后一阶段,则极力创新。 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常否定元祐间即四十九岁前所写的作品。 说:“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 甚至在被贬戎州时说:“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 但我们从现今存世的黄书来看,只有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岁时写的正书《伯夷叔齐庙碑》貌近褚遂良,尚未树立独特的风格。 然他参用薛稷学褚的方法,步步顿挫,力避学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后来作品中用笔到处擒纵,笔笔凝练的基础。 至于他的大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九岁时所书《游青原山诗石刻》,纵横开阖,浩逸雄伟,深得《瘗鹤铭》神髓.并融会成自己的面目。 胜过古人羊欣学王羲之、薛稷学褚遂良的步趋惟肖。 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岁时,所书的《王长者墓志稿》,行楷妙得《兰亭》笔意。 但他用中锋直落的方法,纠正了苏轼“腕着而笔卧的缺点。 《药方》则笔笔欲飞,后二行随意草草,置诸颜真卿《祭侄文》、《争坐位帖》两稿中,几莫辨出于两手。

由此足见他学古人功力的深邃。 但他在认真创作时,即立意创新,不屑蹈前人的陈迹。 馀如《华严疏》、《发愿文》等,尚未力趋险绝,可断定为元祐中书,采用颜真卿大字笔意,而把颜体缩短的笔画展之使长,成自己的面目。 事实上黄庭坚书,在元祐间早已成家。 但他志高气昂,没有丝毫自满。 反而贬低了以往取得的成绩。 他在书法艺术中,汲取了古今人之优点,融为己有后,还进一步不断改造,力创新奇,成为他晚年前无古人的独特风格。 在《山谷文集》中。 有这样一段记载: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 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 予尝赠以诗,中有“字身藏颖秀劲清,向谁学之果《兰亭》。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 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学古而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 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 之称。其书法,真、行、草俱佳。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 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

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 ,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明王世贞谓其“大书酷仿《鹤铭》,狂草极拟怀 素” ,“老骨颠态、种槎出”。 宋黄庭坚《报云夫帖》行书V《云夫帖》亦称《致云夫七弟尺牍》、《报云夫》、《竭力田园帖》纸本32.6X 65.4cm, 凡18 行,242 字。无书写时间,从书风判断应是晚年所书,大约书于1100~1105 年间。钤有“项叔子” 、“安岐之印”等印记。《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著录。《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 书》、《宋四家墨宝》等收录。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释文:雲夫七弟,得書知侍奉廿五叔母縣君萬福,開慰無量。諸兄弟中,有肯爲衆竭力治田園者乎?鰥居亦何能久堪,復議昏對否?寄示兄弟名字曲折,合族圖幾爲完書矣。但欲爲其中有才行者立小傳,尚未就耳。龐老《傷寒論》無日不

黄庭坚草书范文

黄庭坚草书范文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下面是诗人黄庭坚的草书,欢迎大家浏览。 黄庭坚草书《杜甫诗三首》,分别是《西郊诗帖》、《别李义诗帖》、《秦州杂诗帖》。从《郁孤台法帖》拓本尺寸来推算,山谷草书《山谷草书杜甫别李义诗》原作应是一个长约二点六米以上的卷子,目前残存者约占原卷三分之一强。此作较他作别有一种情趣,其结字取隶书横式者居多,但其笔势飞动,如流水行云别是一番“浏离浑脱”景象。是所谓“夔州诸作”的一种。原诗是一首五言古风,计二十三韵二百三十字,而现仅存拓片五开计十五行九十二字。 黄庭坚生平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为秘书郎。元祐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

管洪州玉隆观。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世号“苏黄”。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全宋词》收录其词一百九十馀首。《全宋词补辑》又从《诗渊》辑得二首。

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调侃

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调侃:蛇与蛤蟆 苏轼《黄州寒食帖》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书法是在实用汉字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虽曰书画同源,但不同之处在于:从源头上讲,绘画是以现实中存在的原型为依据具象地表现出来的;汉字或书法则不一定,如果说有些字也是像绘画一样依据实物表现的,那也只是抽象的表现,而已经远非实物本来的样子了。尤其当书法艺术发展到用纯抽象的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时,人们对书法的描述,就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比喻,而且即使是比喻,也仍有一些让人不知所云,这正如古人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比起绘画来,古人更多地使用比喻来描述书法,纵观历代论书之句,比喻可谓比比皆是。当然其中有些比喻过分玄奥,竟然连北宋的职业书法家米芾也感觉一头雾水,难怪他在《海岳名言》中发牢骚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古人的书法比喻中,有褒扬的,有贬斥的。其中,贬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一本正经的,这是真正地贬低;也有调侃式的,亦真亦幻,其中的真意就要我们自己来取舍了。此类书法比喻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北宋年间发生在苏轼和黄庭坚之间的一则玩笑。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大致意思是说,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有时写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黄庭坚说:“苏老师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二人相对大笑,认为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不可否认,苏东坡和黄庭坚,既是北宋的书法大家,也是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毫无疑问,他们的书法都达到了开宗立派的高度。但开宗立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具备有别于前人的面貌与风格,即自己独到的特点,这是开宗立派的一个标志性条件;另一方面,在具备了自身特点也就意味着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很有可能又暴露出新的毛病。苏、黄二人均是如此。苏东坡书法的最大特点是肥扁朴拙,明代人项穆夸大苏字的丑,说其书法“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黄庭坚书法与苏轼截然不同,而是笔画瘦长且多波折。所以用“石压蛤蟆”和“树梢挂蛇”来比喻苏黄二人的书法,着实是再生动形象不过了。

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

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于其行书和草书中。那么黄庭坚的 行书书法作品是什么样的书法作品呢?下面是为你的黄庭坚行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黄庭坚的书法,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他自称的元祐间书。是继承各家,融化为己。后一阶段,则极力创新。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常否定元祐间即四十九岁前所写的作品。说:“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甚至在被贬戎州时说:“见旧书多可憎; 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但我们从现今存世的黄书来看,只有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岁时写的正书《伯夷叔齐庙碑》貌近 褚遂良,尚未树立独特的风格。然他参用薛稷学褚的方法,步步顿挫,力避学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后来作品中用笔到处擒纵,笔笔凝练的基础。至于他的大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 九岁时所书《游青原山诗石刻》,纵横开阖,浩逸雄伟,深得《瘗鹤铭》神髓.并融会成自己的面目。胜过古人羊欣学王羲之、薛稷学褚 遂良的步趋惟肖。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岁时,所书的《王长者墓志稿》,行楷妙得《兰亭》笔意。 近年出土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即他四十三岁时正书《王纯中墓志》和行书《糟姜帖》又受到苏轼影响。但他用中锋直落的方法,纠正了苏轼“腕着而笔卧”的缺点。《药方》则笔笔欲飞,后二行随

意草草,置诸颜真卿《祭侄文》、《争坐位帖》两稿中,几莫辨出于两手。由此足见他学古人功力的深邃。但他在认真创作时,即立意创新,不屑蹈前人的陈迹。馀如《华严疏》、《发愿文》等, 尚未力趋险绝,可断定为元祐中书,采用颜真卿大字笔意,而把颜体缩短的笔画展之使长,成自己的面目。事实上黄庭坚书,在元祐间早已成家。但他志高气昂,没有丝毫自满。反而贬低了以往取得的成绩。他在书法艺术中,汲取了古今人之优点,融为己有后,还进一步不断改造,力创新奇,成为他晚年前无古人的独特风格。在《山谷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予尝赠以诗,中有“字身藏颖秀劲清,向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学古而不寄古人篱下,立志创新的宏志。他晚年所书《松风阁诗》尽管笔不称手,仍阻止不了他发挥创造力的才能。《经伏波神祠诗卷》是病后笔,自称合作。其后自题云:“若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乐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

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 学号_ 12411424__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院(系)名称:美术系 专业名称:书法4班 学生姓名:杨雨欣 指导教师:彭建成 二○一五年九月

摘要:黄庭坚作为一位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曾自诩:“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书法之道。尤其其草书,从唐代狂草抒狂放于顿挫、发性情于笔墨变为用浓墨书写,理性布局,他的书法被后世如唐高宗、文征明等同样为书坛泰斗的人物所借鉴。 要研究黄庭坚的书法特征,其书法理论是不可回避的。单从书法技法方面来看,他在书论中主要提倡“清气”、“笔圆”、“生动”、“瘦劲有力”。 关键词:黄庭坚;江西诗派;书法技巧;书坛泰斗

绪论 宋代书法艺术,承唐继晋,上续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宋四家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不断打破了前人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黄庭坚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5年)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与苏轼门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宋代书界巨擘,《宋史》称其“善行、草书,楷法奕自成一家”,列宋四家之二,著作有《山谷题跋》。 1、黄庭坚生平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 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 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 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 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 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 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 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 死于宜州贬所。[1] 2.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2.1黄庭坚书法造诣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 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 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 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 “江西诗派”之祖。[2]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 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那么黄庭坚书法代表作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黄庭坚书法代表作,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庭坚,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书法家。因为其书法具有自己的风格,被后人谓之“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书法代表作并不少,他留存下来的书法代表作一直是后人研究的重点。 黄庭坚的大行书代表作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及《松风阁诗》等,其中《松风阁诗》现在珍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这篇文章总共有一百五十三个字,这书写的是黄庭坚当时经过松林期间的景物,借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之谊。其中所用的书法具有庭坚自己独特的写法,笔劲有力,下笔抑扬顿挫。小行书则有《王长者墓志稿》,现在保存在东京的博物馆,这文是黄庭坚为了纪念一王姓亲属所书,表达了庭坚平实及沉静的笔法。 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有《李白忆旧游诗卷》及《诸上座法帖》等,《李白忆旧游诗卷》整篇文章大约有三百四十多个字,经过后人的考证,这书法是庭坚晚年时期的作品。文中的字体有着怀素的痕迹,却又是庭坚自己特有的风格,结构变化多,堪为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诸上座法帖》现保存在北京博物馆,全文总共有四百七十七个字,也是庭坚晚年的书法作品之一。

黄庭坚被贬戎州期间还留下了不少石刻的书法作品,《苦笋赋》便是其中之一,也得到了后人的多番精心维护。黄庭坚的作品是当时书法的一种独特的体现。 黄庭坚书法价格黄庭坚书法的艺术性和独创性一直都是让黄庭坚书法作品价值不显上升的原因,在2010年的时候,黄庭坚的代表作品《砥柱铭》在香港进行了拍卖,那时的价格已经飙升到了3.9亿元,成为了中国书画全球拍卖的最高纪录。 据悉,起初这件黄庭坚的真迹在拍卖时候的低价便是高达8000万人民币,随后价格一次又一次地被抬高,最后终于在几轮的翻番之后,达到了惊人的天文数字3.9亿元,相传也是中国拍卖场中首次出现的以千万为单位提价的拍卖品。由此可见,黄庭坚书法的价值着实高不可攀,黄庭坚作品中的价格也是高的惊人。 黄庭坚书法作品只要是一拿出来进行估价或者是拍卖,每一次的价格都会出现惊人的上涨波动,近年来的趋势更加的明显。黄庭坚书法作品第一次进行拍卖的时候价格是在百万之余,从那以后,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便开始了走进了广大民众的视野之中,随着文学家、考古学家的不断发掘以及说明描绘黄庭坚作品的价值,由此,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的价格便开始了逆天级别的飞涨,每一次都是几倍几倍地增长,经过了几次之后,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终于达到了最高峰,高达了3.9亿元,还有原本的低价,总计高达4.3亿元。 黄庭坚书法价格从来都没有一个最低的底线,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拍卖和炒作,让黄庭坚书法作品的价格一次又一次抬高,以至于让

书法家黄庭坚的故事

书法家黄庭坚的故事 黄庭坚,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书法家。因为其书法具有自己的风格,被后人谓之“宋四家”之一。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书法家黄庭坚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据说在黄庭坚中了进士之后,被朝廷任命到安徽黄州当知州。有一天中午,他一个人坐在府衙内,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梦中,他发现自己来到了一处山村里,山村的其中一间屋子前,放着一个香案,一个老婆婆跪在香案前不停地祷告。她的嘴里念念有词,黄庭坚听在耳中似曾相识,但却又一下子记不起来。这时,他忽然感觉自己肚子有些饿了,看到香案上放着一碗芹菜面,于是便不假思索,端起那碗一口气就把它吃完了。 吃完后,黄庭坚又回到府衙,这个时候,正好有人进来,黄庭坚被惊醒,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场梦。第二天,他又在府衙内午睡,奇怪的是,做了和昨天一模一样的梦。 醒来的时候,黄庭坚觉得很不可思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就顺着梦中依稀记得的道路,找到了那个小山村。更奇怪的是,那座小山村竟和他梦里的景色一样。很快,他又找到了那个曾在他梦里出现过的,一直在祈祷不停的老婆婆。 黄庭坚上前询问。那老婆婆说,她这是在祭祀她的女儿。而今天,恰好是她女儿二十六年的忌辰。每天她祭祀的时候,总会在香案上放

一碗芹菜面,那是因为她的女儿十分喜欢吃芹菜面。 黄庭坚一听不禁吓了一吓,自己今天的年龄正好二十六岁。于是他让那个老婆婆带路,走进她女儿的闺房查看。他看到屋里有一个很大的箱子,就问那个老婆婆说,这个箱子里面放了上面。老婆婆告诉他,那里藏着他女儿生前的书,但是却又找不到钥匙,所以一直没有被打开过。 黄庭坚鬼使神差的,一下子就找到了钥匙,打开箱子。而最令他惊奇的是,他每次应试的文章,一字不差地全在里面。他很快明白过来,原来,这个老婆婆的女儿,竟然是自己的前世。于是,他就把这个老婆婆接到府里,好好地供养了起来。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 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二、欹侧变化,不受羁束: 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

黄庭坚的雅俗观及其书法风格的形成

雅与俗,是文学艺术中一对不断发生对立转化关系的概念。它们俩就像生活中的一对欢喜冤家,大家都趋雅避俗,唯恐与俗字沾边,但当大家的雅都扎到了一堆,雅变成了时髦、时尚、大流行的时候,这雅的东西便又显得俗气了。而人们很少顾及的大俗的东西,又变得不俗了。他们二者之间有着扯不清、斩不断的对立转化关系。就书法来讲,当人们看惯了赵、董一路的雅书,便觉得腻,俗。猛然看到北朝粗头乱服的碑刻,或看到傅山、张瑞图的丑书,便觉得生猛麻辣,不俗的很。但当丑书成了书坛的时尚,成了一股潮流,便又成了俗书。随着时代的推移,雅俗会发生逆转,而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会对雅俗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 近代的书法家和研究者因为与黄庭坚所处时代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黄庭坚的书法的认识,而产生了雅与俗的错位,造成了对黄庭坚书法研究的一些误读。譬如,当代有不少书家对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中由抖擞、振颤、一波三折的笔法而形成的奇崛生涩的风格,认为是他早期取法低下所染上的俗气,而那些笔法平顺,字势平实,章法妥帖的作品,是他晚年经过努力摆脱了早年俗气的雅作,书卷气十足。其实,这种判断,与黄庭坚一生的书法发展过程完全相反。人们认为他晚期的雅作,正是黄庭坚早期的作品,是黄庭坚所认为的非常俗气的作品,而人们认为他所没有摆脱掉某些俗气的代表作,正是他所追求的目标,他所追求的正是笔法的提按顿挫,风格的奇崛生涩与艺术个性的张扬醒目,这正是黄庭坚心目中的不俗,韵味与雅致。 这一切误读的结果,大都源自于对黄庭坚下面这段话断章取义的理解,特别是对“抖擞”一词的误读。 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黄庭坚《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山谷题跋》卷七) 在这段话中,黄庭坚说他学草书三十年,入手以周越为师,结果染上了毛病,致使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抖擞”。在许多研究黄庭坚的书法史、论著作中,把“抖擞”一词直观地与黄庭坚强调提按、一波三折的笔法联系起来,把“抖擞”解释为“振颤”、“战掣”,甚至有的理解为“颤抖”、“哆嗦”,认为是一种为“追求涩劲的错误笔法”,而这种“错误的笔法”正是受了周越的影响而染上的“俗气”,直到黄庭坚晚年都难以摆脱。 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是对黄庭坚的误读。 首先,从周越现存的小楷墨迹《王著千字文跋》和草书《怀素律公帖跋》、《贺秘监赋》等作品中,字势平实,章法妥帖,笔法平顺,丝毫看不出周越在用笔上有什么“振颤”、“战掣”或者“哆嗦”、“颤抖”的痕迹,更别说是像黄庭坚那样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笔法。启功先生在跋周越的《怀素律公帖跋》中说:“黄庭坚少时曾学越书,后颇不足于少作。世遂耳食以议周氏书风,实皆未见其迹也。”显然,认为黄庭坚用笔上的习气来源于周越是缺乏事实上的根据的。 而且从黄庭坚的同代人对周越书法的评价看,周越的字也绝无“哆嗦”或“颤抖”的习气。黄庭坚评周越的字,常用“病韵”二字,如《跋周子发(周越)帖》中评论是“劲而病韵”,“子发临书殊劲,但并使古人病韵耳。”如结合黄庭坚的其它书论来看,这里的“病韵”也即黄庭坚心目中的“俗”。朱长文《墨池编》把周越书法列入能品,米芾《海岳书评》中对周越书法评价亦不低,但都没有提到什么“哆嗦”“颤抖”的字眼。 其次,我们从黄庭坚书风的演变来看,也与上面对黄庭坚的理解正相反,在他早期的书法作品中,基本上见不到这种过分强调提按的笔法与“振颤”的习

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学号_ 12411424__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院(系)名称:美术系 专业名称:书法4班 学生姓名:杨雨欣 指导教师:彭建成 二○一五年九月

摘要:黄庭坚作为一位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曾自诩:“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书法之道。尤其其草书,从唐代狂草抒狂放于顿挫、发性情于笔墨变为用浓墨书写,理性布局,他的书法被后世如唐高宗、文征明等同样为书坛泰斗的人物所借鉴。 要研究黄庭坚的书法特征,其书法理论是不可回避的。单从书法技法方面来看,他在书论中主要提倡“清气”、“笔圆”、“生动”、“瘦劲有力”。 关键词:黄庭坚;江西诗派;书法技巧;书坛泰斗

绪论 宋代书法艺术,承唐继晋,上续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宋四家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不断打破了前人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黄庭坚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5年)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与苏轼门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宋代书界巨擘,《宋史》称其“善行、草书,楷法奕自成一家”,列宋四家之二,著作有《山谷题跋》。 1、黄庭坚生平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 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 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 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 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 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 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 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 死于宜州贬所。[1] 2.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2.1黄庭坚书法造诣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 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 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 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 “江西诗派”之祖。[2]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

黄庭坚行书字体

黄庭坚行书字体 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 成了自己的风格。行书字体更是令人称道。 《谒金门·示知命弟》 【作品介绍】 《谒金门·示知命弟》是北宋词人黄庭坚的词作。此词是 1096 年(宋 哲宗绍圣三年)在黔州(四川彭水)所作。这首词充分抒写了兄弟间患难相依的深 情厚意。 【原文】 黄庭坚行书字体 金门·示知命①弟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②。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③。 君似成蹊桃李④,入我草堂松桂⑤。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⑥。 【注释】 ①知命:名叔达,庭坚弟。 ②吴头楚尾: 指如今的江西省北部, 因为其地在春秋时为吴、 楚两国交界处, 故称“吴头楚尾”。 ③梦寐:用杜甫 《羌村》 诗: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杜诗本指夫妻团聚, 此借指兄弟团聚。 ④成蹊桃李:《史记·李广列传》引古谚语有“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一语,意思是桃、李虽不会说话,但花、果吸引人,所以树下自 然踩出了路,比喻实至名归,重事实不尚虚名。 ⑤草堂松桂:用孔稚珪《北山移文》中“中山之英,草堂之灵” 及“诱我松桂,欺我云壑”之字面,借指自己所居之地环境荒寂。 ⑥余生今已矣:此词应为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知命抵黔时所作,时作者 五十二岁,年已半百,故有“余生今已矣”之叹。 黄庭坚行书字体

【白话译文】 知命经过翻山越岭,乘舟渡江,不远千里而来,也不怕行路之艰难。兄弟团 聚在这离家遥远的地方好像在梦中。 你的品德高尚, 哪像我居住在环境荒寂深山。 不要厌恶每年寒冬腊月没有生气,我一生余下的就是这样子罢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黄庭坚于 1096 年(宋哲宗绍圣三年)黔州(四川彭水)所作。知命是 黄庭坚之弟, 名叔达。 据任渊 《山谷集注-目录》 附年谱, 黄庭坚于绍圣元年(1094 年)十二月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次年四月抵达黔州,寓居开元寺。同年秋, 叔达携庭坚子桐及其生母从芜湖入蜀前来看望他, 于绍圣三年五月六日到达黔州。 这首词就作于他们兄弟见面时。 【赏析】 全词以兄弟相见为脉络,充满对知命的赞扬,同时也感伤叹喟。表达了兄弟 情深,依依惜别之情。 上片叙述叔达不远万里前来贬所看望词人,兄弟秉烛相对,恍若梦寐,流露 出抑制不住的惊喜之情。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这两句的大意是:你携着我的妻儿 一路跋山涉水, 穿越那古代吴、 楚两国的边界, 千里迢迢来看我, 真是不容易啊。 开首两句极言路途之坎坷遥远, 对弟弟不因自己遭贬而稍移兄弟之情, 不远万里 前来看望自己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 “吴头楚尾”的说法含蓄别致, 足见词人在遣词造句上的讲究。 “兄弟灯前家万里, 相看如梦寐。 ”你我兄弟二人别后在离家万 里的黔州重逢,且在我遭贬之际,当我们秉烛相对时,真像在梦中一样啊。此情 此景,哪里是你我所曾预料到的 ? 这两句流露出词人对兄弟重逢的惊喜之情。 “他乡遇故知”本是人生一大喜事,何况是手足情深?而且此时的词 人无故遭贬,思想极度苦闷孤独,所以当看到兄弟妻儿出现在自己眼前时,竟有 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下片触景生情,向兄弟敞开心扉,对未来的生活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 黄庭坚行书字体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这两句大意是:如今的你品 行高洁、才华出众,如同那虽不夸耀自己却艳丽芬芳的桃李一样,备受时人赏识 和推重;哪像我, 仿佛那幽居深山草堂的松桂”自喻, 表现了其遭远谪的处 境, 而且因“松”为“岁寒三友”之一, “桂” 花虽不艳,其香却馥郁,它们都有君子才美不外现之品,以之喻己,于萧瑟中亦 含少许自许和不平。

书法家黄庭坚的故事

书法家黄庭坚的故事 据说在黄庭坚中了进士之后,被朝廷任命到安徽黄州当知州。有一天中午,他一个人 坐在府衙内,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梦中,他发现自己来到了一处山村里,山村的其中一间 屋子前,放着一个香案,一个老婆婆跪在香案前不停地祷告。她的嘴里念念有词,黄庭坚 听在耳中似曾相识,但却又一下子记不起来。这时,他忽然感觉自己肚子有些饿了,看到 香案上放着一碗芹菜面,于是便不假思索,端起那碗一口气就把它吃完了。 吃完后,黄庭坚又回到府衙,这个时候,正好有人进来,黄庭坚被惊醒,才发现自己 原来是一场梦。第二天,他又在府衙内午睡,奇怪的是,做了和昨天一模一样的梦。 醒来的时候,黄庭坚觉得很不可思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就顺着梦中依稀记得的 道路,找到了那个小山村。更奇怪的是,那座小山村竟和他梦里的景色一样。很快,他又 找到了那个曾在他梦里出现过的,一直在祈祷不停的老婆婆。 黄庭坚上前询问。那老婆婆说,她这是在祭祀她的女儿。而今天,恰好是她女儿二十 六年的忌辰。每天她祭祀的时候,总会在香案上放一碗芹菜面,那是因为她的女儿十分喜 欢吃芹菜面。 黄庭坚一听不禁吓了一吓,自己今天的年龄正好二十六岁。于是他让那个老婆婆带路,走进她女儿的闺房查看。他看到屋里有一个很大的箱子,就问那个老婆婆说,这个箱子里 面放了上面。老婆婆告诉他,那里藏着他女儿生前的书,但是却又找不到钥匙,所以一直 没有被打开过。 黄庭坚鬼使神差的,一下子就找到了钥匙,打开箱子。而最令他惊奇的是,他每次应 试的文章,一字不差地全在里面。他很快明白过来,原来,这个老婆婆的女儿,竟然是自 己的前世。于是,他就把这个老婆婆接到府里,好好地供养了起来。 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 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 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 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二、欹侧变化,不受羁束: 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 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

黄庭坚作品简介

黄庭坚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著名的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 1惟清道人帖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行书,纸本。纵29.4厘米,横32厘米,尺牍十一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于绍圣元年1094年,钤有“缉熙殿宝”、《项元汴印》、《仪周珍藏》等藏印。此帖曾经明内府及项元汴、安岐等收藏。书风端稳紧结,俊健古雅,有晋唐人法度和韵致。与黄庭坚行楷书特具的跌宕开阖、斜欹外拓的风格相比有所不同。乾隆评此帖云:“凌冬老干,偃蹇岩壑。” 释文:惟清道人本贵部人,其操行智识,今江西丛林中,未见其匹亚。昨以天觉坚欲以观音召之,难为不知者道,因劝渠自往见天觉,果已得免。天觉留渠府中过夏。想秋初即归过邑,可邀与款曲,其人甚可爱敬也。或闻清欲于旧山高居筑庵独往,不知果然否?得渠书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