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现代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现代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现代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已经看到过许多次变革,如哥特式艺术向文艺复兴样式的变革,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对新古典的变革等等,我们也已经体会到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代艺术也发生着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

抽象艺术并不是一个有宣言、有纲领的艺术团体,但它却是二十世纪最流行的、最有特色的艺术倾向。

抽象有具象转变而来,具象的作品可以将事物描绘的细致逼真,或者至少可以分辨出描绘的对象,而抽象的作品却非常简化,甚至脱离实际形体,仅呈现出象征性或精神性的意味,仅能以标题的线索等得知画中的主题,所以很多人理解不了抽象性的作品,甚至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观点,比如认为抽想画是乱画的;是画不好写实画才去画抽象画;抽象画太简单,小孩子都会;抽象画是没有标准的,不知好坏…这些误解都导致人们无法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抽象画。

谈及抽像,不得不提到的是康定斯基。康定斯基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同样被公认为抽象主义的创始人。康定斯基有着很高的绘画、诗歌和音乐天赋,对色彩异常敏感。后来在三十多岁时到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当时慕尼黑新艺术运动相当活跃,因此他有机会与现代艺术流派的画家有了交流,大量接触了后印象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的作品,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并逐渐成为新艺术的领导人,成为变现主义的重要成员。在1910年他创作了第一幅抽象画,并画了

一批完全脱离自然主义的绘画,并撰写了《论艺术的精神》,进行了有关艺术的抽象理论研究,标志着抽象主义绘画的诞生。

康定斯基走向抽象艺术之路,有他的必然性,也有他的偶然性,有几个因素对他影响较大:

一、康定斯基对音乐的热爱。音乐在他的脑海中常常呈

现出的是绚丽的、和谐的色彩,他希望把音乐和绘画结合起来,他认为人与世界的交流需要一种深层的、内在的声音,他要在

画布上捕捉一种“色彩大合唱”。

二、康定斯基曾在画展中看过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干草

堆》的油画,画中物体外形的不确定让他感到困惑,但画面却

深深吸引了他,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脑海中,使他开始怀疑客

观物象描绘的必然性。

三、康定斯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自己一幅倒置的写

生画,画面形象不确定但却呈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他意识

到抽象的独特意义,逐渐转向抽象因素的探索。

康定斯基强调艺术的抽象和表现的抽象形式,认为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抽象则是艺术离开自然物象的本质。

康定斯基的转变折射了现代艺术家从具象到抽像的演变。当现代艺术画家看到抽象艺术作品时,就如同康定斯基看到《干草堆》时的感受,都被深深的吸引了,现代画家逐渐认识到抽象性的表达把他们之前无法表达出的感情、感受表达了出来。正如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说道:“灵魂和肉体密切相连,它通过各种感觉的媒介产

生印象,被感受的东西能唤起和振奋精神。艺术家与观赏者之间的程序是:艺术家的感情→感受→艺术作品→感受→观赏者的感情。”

具象与抽象反映的是不同的美学诉求,具象呈现的是视觉体验,而抽象则表现出概念的本质。具象演变到抽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具象绘画触及不到的范围里,描绘一些眼镜无法见到的抽象概念,如音乐、时间、情绪、永恒等,利用具象中再精确的透视法都无法达成目标,而抽象绘画可以完全打破形体的束缚,任由画家驰骋于想象的空间。如康定斯基的《黄-红-蓝》,作品中没有轮廓线的色块,难以辨认的造型,创造的是人们对色彩与形式和谐的心灵震动和情绪波动,具有音乐般的抒情效果。

很多现代画家都把绘画内容看做是必不可少的,当绘画时,他们往往会提出“这是什么意思”的疑问,但是当他们了解抽象性绘画时,他们则直接转换成另一个问题:在这个绘画的过程中,此画究竟做了什么?它触及了精神的哪个方面?这也许是一个“抽象向具象转变”的缘由。

具象向抽象的转变,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运动,不如说是一种心态,从最初的自然直接印象到如今的非物质性的表现,画面中的每一个崭新的精神都与思维、灵感相结合,表达出了不仅仅是视觉,更是对听觉、情绪、时间等无形的感受。抽象性绘画摆脱了对物质世界的任何屈从,抛弃了一切对真实客观世界的参照,甚至连某种暗示都不存在,而是义无反顾的在一切表现、逻辑之外寻求纯粹非现实形象的创造。如今,很多的艺术绘画都在探索者一个问题:用抽象化手段表现和捕

捉自然界的精神的可能性。

康定斯基出于对现代文明的不满,渴望创造一种纯灵性、纯精神性的新艺术来改造世界。如今,具象向抽象的转变,表现了艺术家的意图:主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应和决断。从抽象中体会到得不仅仅只是自然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灵感的存在。

无论现代艺术发生如何的演变,我们都没有理由忽视他们的存在,相反,我们应当对这些艺术深入研究,在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当代社会的条件下,去创立对艺术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准则,从而为更正确的认识艺术的本质,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以促进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宁生.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3】内森·卡博特·黑尔.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4】丹纳.艺术哲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5】孙家祥.现代艺术绘画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6】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十卷)上.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 【7】宋玉成.西方现代美术的追本溯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许德民.中国抽象艺术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分析

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分析 绵延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哲学和思维,进而也从审美取向上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也逐渐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由于儒、道、释三家学说在中华民族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儒、道、释三家学说在思想上非但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和思维方式。而这三家所追求的空灵禅等境界都是以抽象的意味而存在的。因此,儒、道、释三家学说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抽象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的成因 中国的儒家文化要求人们遵守伦理道德,而释和道家文化则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境界要求,要求一种超越凡尘的境界。而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这三家的发展兴衰不断更替,却从未磨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正是由于这三家不断在发展中融合、交汇,最终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促成了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的发展。儒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赋予画家教化人伦的使命。而儒家所弘扬的伦理道德又是形而上的思想,这就要求画家通过在传统绘画中应用抽象的手法完成教化人伦的任务。道家讲求天地人合一。例如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知其白守其黑即影响着水墨画中的留白和渲染的使用。同样是《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水墨画中则表现为通过留白给人们以遐想的空间。正是画不出来的才是最具有欣赏价值的。而释家虽然自汉代从古印度传入中国,但也给中国传统绘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如莫高窟壁画、龙门石窟等,都是释家的典型代表。也正是由于释家强调的无我和空留的境界,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抽象艺术提高到了更高到了境不自生,由心故显的境界。 二、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的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主要以笔墨的抽象性、色彩的抽象性和线条的抽象性为表现。 (一)笔墨的抽象性 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必需工具,更是其所特有的艺术表达语言。一方面,笔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以一种表现形式存在的,不但与西方的抽象绘画方式相似,更融合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造型在其中,比单纯的抽象绘画方式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另一方面,笔墨在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中又不单纯是抽象的极端表达,更融合了画家的主观思想,展现出画家自我的气韵。针对笔墨的抽象性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影响,潘天寿老师提出笔墨来源于具体物体,但表现在画中则发自内心深处。其指的就是笔墨作为一种精神表达形式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 (二)色彩的抽象性 色彩本身的起源就具有一定的哲学抽象意味。色彩来源于五色。即东方为青、西方为白、南方为赤、北方为黑、天为玄、地为黄。其中,红、黄、黑、青、白即为五色。而五色则发源于五行太极,进而五色和五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不断发展、延伸出了不同的象征意味和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出,色彩用于中国传统抽象绘画不可避免的为其带来抽象艺术表现。 (三)线条的抽象性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由于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影响,绘画时绘画者并不对具体事物进行形变或扭曲等处理方式,而是选择通过简约的能够高度概括所要绘画事物的线条勾勒以抽象的形式组织表现具体事物。而由于这种简约的勾勒需要绘画者首先对事物进行概括分析,而这种概括分析可能在不同的人看来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概括。因此对于同一种事物,绘画者所勾勒出来的线条也往往各不相同。而这正是绘画者对事物进行的抽象判断,因此也自然不可能与他人相同。可以说这些线条的勾勒是基于绘画者主观观念的一种象征形式的抽象符号。例如宋朝时期的画家李公麟创立白描法所绘制的《五马图》即通过精细的使用线条,将物象

从“具象”到“抽象”: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

从“具象”到“抽象”: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 作者:邢红梅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7年第01期 摘要:儿童对数学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多元的,数学教学要引导儿童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流转互演。教学中,教师要累积儿童的数学知识表象,让儿童对数学知识进行动态想象,引领儿童返回知识的诞生处、源头处。由此,让儿童思维在直观中“显影”、在运动中“定格”、在物化中“成像”。 关键词:数学知识;具象思维;抽象思维;教学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的思维表征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动作表征阶段、映像表征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认知发生论倡导者皮亚杰也认为,儿童的思维有着从直观动作到具体形象再到抽象思维的发展特性。在儿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儿童的思维特质,引导儿童从“直观动作”“具体形象”等“具象思维”过渡到概念化、符号化、形式化的“抽象思维”。所谓“具象思维”,

即指儿童借助具体的材料、因素等展开的思维。《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对于“具象”的概念是这样诠释的:具体的、不抽象的、具体的形象。“具象思维”具有“具象性”“创造性”“完整性”的特质。从“具象”到“抽象”,让儿童的思维自然地生发、生长、生成,是儿童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累积表象,让儿童思维在直观中“显影” 儿童的数学学习需要表象的支撑,没有表象,儿童的数学学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靠表象,儿童可以在头脑中进行认知加工,展开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思维。累积表象,能够让儿童的思维在直观中“显影”。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尽管面对的是高年级的学生,但笔者依然重视孩子们表象的积累。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圆形的物体,并让学生用圆形物体和圆规在硬纸板上画了大小不同的圆,且将它们剪了下来。由于有了表象的支撑,学生很快地认识了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概念。在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探究圆的特征”之后,笔者用一根细线,一头悬挂着重物旋转,形成了一个“轨迹圆”,学生对圆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抽象艺术研究论文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抽象艺术研究论文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抽象艺术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目前人们的审美观逐渐呈现个性化、艺术化的趋势,在此情况下,建筑设计 也需要与时俱进,将一些艺术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以满足建筑市场的各种需求。而抽象 艺术作为艺术领域一个较为特殊的元素,在建筑设计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现本文就主 要探究了建筑设计中的抽象艺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抽象艺术;审美 抽象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已经由来已久,从工业革命之后就备受建筑设计师的关注,但未能引起大众的重视和喜爱。但在后来的长期发展应用中,大众的艺术审美标准越 来越向抽象艺术的方向靠拢,这样就使得利用抽象艺术理论进行建筑创作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抽象艺术的流派很多,将来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流派,在建筑创作时需透过各种流派形 态差异的外表,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真正创作出高水平的建筑精品。 1 抽象艺术概述 通常情况下,抽象是与具体呈现着相对应的关系,这两者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却别, 但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并且,他们也是将大量事物拥有的共通点进行逐一的 分离和阐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心里过程。其次,抽象艺术还能够对一些复杂性的事物进 行简化的概括,使其更加简单易懂。然而,在早期的建筑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通常只是 一味的注重了对某一方面事物的凸显,往往忽视了其他设计因素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了很 多建筑设计作品中普遍发生表达方式模糊不清的情况,致使很多人无法了解抽象艺术的真 实含义,常常对抽象艺术有着错误的认知和定义。甚至还有部分人们觉得这是从自然中抽 离出来的东西,并不能将其称之为艺术。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抽象是艺术作品中一种较为高级的表达形式,是经过长期磨合而累积下的产物,是 任何具体东西都无法取代的艺术结构体系。 2 建筑设计和抽象艺术 2.1 建筑特性 从建设设计工作中可以看出,其双重性比较明显,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体。在建筑设 计进行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师将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技巧融入到其中,并且还需要将艺 术理念也应用到其中。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特性,形成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建筑风格。由于建筑和人们的生活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将建筑的美观性放置到首位。另外,建筑物最初的功能是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但是现如今,建筑的功能呈现出多样化 的特点。其形象和美观程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不得不在建筑的特性中加以体现。不仅 如此,建筑的艺术性也不容忽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建筑的艺术性逐渐成为建筑特性的一种,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浅析抽象艺术的情感

浅析抽象艺术的情感 辽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郝志英 【摘要】抽象艺术是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者完全抛弃自然外观的艺术。抽象艺术家用非具象的形式表达情感。分析抽象艺术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走进艺术家的心灵情感世界。通过对抽象艺术作品的分析,逐渐懂得抽象的艺术语言、精神和情感。在绘画表现的新领域推动艺术形式革命的发展。 【关键词】抽象情感灵魂表达 每种艺术的形式都要有情感的支撑,抽象艺术和传统的具象艺术形式一样,在打动自己的同时打动观者。抽象艺术家们正是用自己的内心的力量用非具象的形式去表达着自己情感,观赏者只有和艺术家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去欣赏作品,从而走进艺术家的心灵情感世界。 一、抽象艺术的情感概念 抽象一词原义是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抽象艺术是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外观的艺术,。一般将抽象艺术分为两类:1,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其富于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形象。2 不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几何构成,在抽象艺术的整体概念下,我们已经发现一系列的抽象艺术的命名“绝对艺术”“非描画艺术”“无形艺术”以及“存艺术”等。从而我们看到抽象艺术作为背离现实和具象世界的艺术形成,它是超经验的,反实验论的,抽象艺术家的思维中更能趋向用一种最简化的形式去表现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抽象艺术的情感分析 1、抽象艺术的情感动因 抽象艺术的美学观念最早见于德国的哲学家W·沃林格的著作《抽象与移情》,他认为,人们的心中既然不能从变化无常的外界现象中求得安宁,只有到艺术的形式中寻求慰藉。人们既然不能从外界的客观事物中得到美感享受,试图将客观物象从变化无常的偶然性中解放出来,用抽象的形式使其具有永久的价值。抽象艺术的产生除了逃避现实的因素之外,还有受到工业,科学技术的推动的原因,现代化的建筑和环境,要求更为概括,精炼和简化的艺术形式与之相适应;机器运转的力量,速度,效率这些对视觉来说比较抽象的因素,刺激艺术家们去做抽象美创造的尝试,抽象主义艺术的产生是对写实艺术的补充。 2、抽象艺术情感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并最具代表的抽象主义艺术家俄国人康定斯基和荷兰人P·蒙德里安以及他所创建的风格派;前者主要是抒情抽象的艺术家。后者开拓了几何抽象艺术主义的道路。马列维奇为代表的至上主义与之有联系的构成主义,也是几何抽象的派系。法国继立体主义之后产生的俄尔普斯主义,实际上就注意光和影的抽象主义。欧洲在30-40年代出现的塔希主义,是注意偶然涂抹和斑泊痕迹所形成的纹样和质地的没的抽象流派。4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是糅合了超现实主义的自动手法的抽象艺术,抽象主义的思潮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整体上对模拟自然的传统反叛,而进入20世纪60年年代,抽象表现主义更加趋向于形式化,与生活、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于是有了艺术家反其道而行之,从“极端”抽象转入“非具象艺术”转向生活的实物。这就是始于美国,尔后在美国风靡的波普艺术(也称流行艺术),波普艺术取材极为广泛,成为西方社会最普及最流行的艺术。抽象艺术从原始的艺术、世纪的宗教艺术、东方文字、书法中吸取养料。不少抽象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具有进取和乐观的思想情感,多数作品着眼于艺术形式的创造,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主的,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

从“具象”到“抽象”: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4190071.html, 从“具象”到“抽象”: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 作者:邢红梅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7年第01期 摘要:儿童对数学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多元的,数学教学要引导儿童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流转互演。教学中,教师要累积儿童的数学知识表象,让儿童对数学知识进行动态想象,引领儿童返回知识的诞生处、源头处。由此,让儿童思维在直观中“显影”、在运动中“定格”、在物化中“成像”。 关键词:数学知识;具象思维;抽象思维;教学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的思维表征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动作表征阶段、映像表征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认知发生论倡导者皮亚杰也认为,儿童的思维有着从直观动作到具体形象再到抽象思维的发展特性。在儿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儿童的思维特质,引导儿童从“直观动作”“具体形象”等“具象思维”过渡到概念化、符号化、形式化的“抽象思维”。所谓“具象思维”,即指儿童借助具体的材料、因素等展开的思维。《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对于“具象”的概念是这样诠释的:具体的、不抽象的、具体的形象。“具象思维”具有“具象性”“创造性”“完整性”的特质。从“具象”到“抽象”,让儿童的思维自然地生发、生长、生成,是儿童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累积表象,让儿童思维在直观中“显影” 儿童的数学学习需要表象的支撑,没有表象,儿童的数学学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靠表象,儿童可以在头脑中进行认知加工,展开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思维。累积表象,能够让儿童的思维在直观中“显影”。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尽管面对的是高年级的学生,但笔者依然重视孩子们表象的积累。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圆形的物体,并让学生用圆形物体和圆规在硬纸板上画了大小不同的圆,且将它们剪了下来。由于有了表象的支撑,学生很快地认识了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概念。在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 称”“探究圆的特征”之后,笔者用一根细线,一头悬挂着重物旋转,形成了一个“轨迹圆”,学 生对圆的认识开始由肤浅走向深刻:原来“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的集合”。这样,从具体的“圆形物体”到形象的“圆形”再到抽象的“点的轨迹集合”,虚实相生,直击“圆”的数学本质、概念内核,实现了学生的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巧妙过渡。“圆”的数学抽象的概念、定义等在这个过程中悄悄地生长起来了。儿童的思维在直观中得到“显影”。 二、动态想象,让儿童思维在运动中“定格” 儿童的思维常常是静止的,因此,数学教学要培养儿童“动态想象”的能力。数学知识是有阈限的,动态想象能够让儿童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阈限,能够让儿童理解数学知识间的相互关联。当然,动态想象是以儿童头脑中的表象积累为前提的。概言之,动态想象的过程是儿

抽象艺术在现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抽象艺术在现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7-12-07T14:53:52.15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9期作者:徐秉茂 [导读] 建筑设计中不能离开抽象艺术,因为建筑设计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建筑美学的发展,其本身也是一种建筑的艺术。 哈尔滨建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设计中不能离开抽象艺术,因为建筑设计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建筑美学的发展,其本身也是一种建筑的艺术,所以研究抽象艺术和建筑设计的关系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抽象艺术的介绍,分析了抽象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关键词:建筑设计抽象艺术研究 艺术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包括形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形象的艺术就是容易被人们所感知和认知的,代表了一种直观的艺术;抽象艺术是一种不具有具体形态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不能轻易理解其所传达的意思,需要进行抽象以及逻辑的思维才能体会其含义。因此很多人都把艺术理解为抽象的艺术。在建筑设计中对抽象艺术的运用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抽象的艺术在建筑设计也不是直观达到去表达,不能为了表现艺术而忽略了建筑的功能性。 一、建筑特性和抽象艺术 1建筑的特性 在建筑设计中一般都包含了建筑的使用性以及美观性,整个美观性,体现在建筑艺术中。我国的建筑艺术从很早的时候就有,现对于传统的建筑艺术,现代的建筑艺术对其进行了继承和改变。这个继承是对其基本住宅哲学的继承,改变是设计方式以及设计理念的创新。在整个创新中也就使用到了抽象的艺术。通过专业的研究,我们知道住宅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要求,这种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精细,人们在追求基本的生活休息的保障的过程中,对建筑的艺术性和美观性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画上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2抽象艺术 一般情况下,在提到抽象艺术的时候,人们多数会想到绘画领域的抽象概念,实际上,有很多不同的领域当中也存在着抽象艺术。比如说雕刻、建筑。“抽象”应该是任何事物最本质、最原始的特征,其不表现出认可思想意识,只是单纯的表现一种非具体、非理性的形象艺术。抽象艺术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涵:首先,所描绘的物体不能直接表现为某一客观现象或现实事物,而是将一件事物剥离了附加上去的各种元素,使其呈现出不完整意义或超现实意义的艺术作品,这种含义也被称作是“语义性抽象”;其次,所呈现出来的事物没有中心主题,不代表任何具体事物,也可以代表所有的事物,创造者站在客观的角度看世界,不带有任何主观的色彩,是一种纯感受的体现;最后,抽象艺术淡出的靠基本的构成元素的组合来表现,不塑造任何事物,人们称这种内含叫“非传统抽象”。抽象艺术的出现也经历过很长的时间,慢慢由后印象主义过渡到立体主义,然后才逐渐演变为抽象主义。其中,对抽象艺术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和变革作用的要数风格派了。他们把数学概念与抽象艺术完美的结合,实现了冲突色彩之间的融合,使点、线、面成为所有艺术形式的最原始的表现基础,从而促进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多元化。 二、建筑形态的发展 要对建筑设计的抽象艺术进行了解必须要先知道建筑的形态。不同的建筑形态所代表的建筑风格也不同,建筑形态也是通过建筑的设计以及外观体现出来的,相对于基本的建筑设计其更注重的是建筑的美观性以及直观性。建筑形态的变化也表现了社会的变化以及历史的变迁,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的不同其建筑的形态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以及抽象艺术的表现方式上,相对于传统的对称式的建筑设计,现代的建筑形态中更注意对非对称以及非规则的建筑的方式的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不但表现了时代的发展,更表现了现在社会的新思想和新气象,所以抽象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体现了一个社会以及一个时代的发展水平。我国的建筑形态的变化也是如此,从最早的传统古朴形式的建筑到现在的高层建筑,我们完全可以看到时代的变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抽象的艺术设计形式在我国的现代化城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设计方式也越来越少,这也表明了我国建筑设计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抽象艺术对于我国的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三、建筑创作中抽象艺术的应用 建筑具有艺术和技术双重特性,且其艺术特性是在技术特性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早期,建筑的存在意义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居住需求,并没有引入建筑艺术的概念。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人类最开始建造建筑只是为了解决居住问题,从露宿到穴居,从草房到现代城市的智能化建筑,建筑功能跟随时代的进步在进行一步步的完善,在满足了人们最低等的居住需求之后,才开始朝着艺术、审美价值等精神文明方向发展,才形成了艺术性。 1再现性语义抽象 建筑设计中的再现性语义抽象是指将建筑中的某一具体事物,或某一细节和功能进行夸大,从而设计出一种新型的事物。这种抽象性表现手法主要用于建筑结构内部的室内设计中。比如室内家具的设计与布置,通过利用再现性语义抽象的设计理念来设计室内家具,夸大某套家具的某一细节,从而设计出简洁又大方的家具,使使用者置身其中时,能够拥有一个好的、愉快的心情。再现性语义抽象的设计风格旨在通过提炼去表达简约,利用醒目的色彩、简练却丰富的外观造型以及流畅利落的线条给人视觉上的美的享受。 2非再现性非传统抽象 在建筑历史上,运用非传统抽象设计手法进行建筑创作是近现代的事,并且占了主导地位。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应溯源于1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到本世纪20年代走向高潮。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并不那么大,先是经济基础落后,而后是政治观点的制约,严格地说,中国建筑界敞开思想了解西方现代建筑是八十年代才开始的。构成派运用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建筑创作,重视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这种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或后现代建筑创作中常用。 3建筑图中的抽象艺术理论 建筑具有艺术和技术双重特性,作为一门艺术,在设计创作中必然会受到艺术史上各种类型的艺术流派影响。在艺术创作中采用抽象

第3课认识抽象画

第3课认识抽象画欣赏·评述2课时 教材分析: 抽象绘画注重表达画家的审美和情感,主要区别于逼真模仿自然形态进行创作的写实绘画。抽象画宽泛而自由的内涵、画面中纯粹的形式语言之美,画家认识和表现世界的另一种角度,为学生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美术欣赏与理解之门,改变了学生对美术欣赏和表现的单一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抽象画、了解抽象艺术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和理解抽象绘画作品,欣赏不同元素释放出的魅力,用身心感受抽象绘画中的节奏、韵律等各种关系带来的整体美感,以及画家在所表达的情感、审美和文化内涵,在艺术欣赏上获得一种新的途径和思路,促进学生对艺术的全面了解和创新探索。 学情分析: 在学习基础方面,曾经学习过点、线、面、色彩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美术语言进行过创作,能够感受其美感。也曾欣赏过一些野兽派、立体派画家的作品,具有初步的感受。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和质疑能力。 在认知兴趣方面,抽象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抽象画中无法辨认的形象和夸张的色彩,学生难以产生认同和理解,或感到既好奇又深不可测,个别学生甚至会因为看不懂、难以理解而产生轻视、反感的情绪。在生活经验方面,抽象绘画的风格广泛影响了现代生活。在生活中学生常常可以见到具有抽象造型理念的服饰、室内设计、建筑等,能够从中感到其中的一些美感,却不知因何而美。 因此教学中应运用活泼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欣赏和感知,引导学生从美术形式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学会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激发兴趣,使学生理解抽象画,并对其产生兴趣,进而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抽象画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风格的代表画家,简单了解抽象画产生的的相关历史背景,认识冷抽象和热抽象作品特点并能区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对比观察、聆听讨论等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抽象绘画的概念及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学会用美术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欣赏抽象画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尊重、热爱多元文化艺术的情感,对抽象画产生初步的兴趣,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对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

对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 摘要:具象和抽象都是艺术绘画的重要手法,二者关系密切,相互映衬、相互依存,对于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的转换,可以勾勒出不同的艺术绘画内容和解读出丰富的绘画艺术思想。具象之物象具体形式的表达,抽象对于物象的创新和扭曲夸张的表达。只有对于二者真实的把握和运用,才可以真正的让绘画作品焕发出艺术的魅力,才有助于更新艺术观念和培养绘画的创新精神。本文基于对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分析二者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于绘画主题表达和意境创造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比较,增强对于绘画艺术手法的了解,推动该绘画主题表达中对于具象和抽象的认识,进而增强自身对于这两种重要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驾驭。 关键词:具象;抽象;图形转换;艺术 Reflections on the figurative to the abstract graphic graphics conversion Abstract: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art paintings are an important way, the two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gainst the background, interdependence, for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pictures of conversion, you can outline the different paintings and interpret the contents of a rich artistic painting ideas. Figurative images of specific forms of expression, abstract for innovation and distorted images of exaggerated expression. Only true for both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it can really make paintings full of artistic charm, it helps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art and creative spirit of painting. Based on Reflections on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pictures conver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importance of both expression and mood for painting theme created analysi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art of painting techniques for enh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eme for the painting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understanding, thus enhancing their artistic important for both the use and manage. Keywords: concrete; abstract; Graphic Converter; Art

意象与抽象

“意象”与“抽象” 摘要时代在进步,各种文明的良性基因差异互动、多样共存的局面,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苦恼于究竟该怎样去“画”的问题。西方绘画中的抽象造型法则,难以满足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别以及材料技法等因素,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象思维在油画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空白,目前依然没有得到填补。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和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入手,在“无序”中理清头绪,从两者之间的对比差异中寻求共通性,以期为美术创作开拓出一片包融了抽象意识的意象造型空间。 关键词:意象意象造型抽象趋共性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在美术界,对于怎样去“画”、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好画”等问题,一直是画家们讨论的热点。当然评判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笔者认为一幅“好画”,应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无声地诉说着画家的审美情趣和客观物象的精神面貌,又具备着能够把观者拉入其中任意畅游的能力。这不仅是表现技法属于具象还是抽象的问题那么简单,而在于能否明晰“意象”与“抽象”的内在关系问题。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意象”和“抽象”造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油画创作中运用中国传统意象造型法则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力图能够为中国油画的健康发展开僻出一条新的途径。一“得意而忘象”之中国传统审美法则 “意象”在古代主要指实体一方的内心与表象,而现今所说的“意

象”则是一个内涵精深、外延宽泛的概念。意象是创作主体的情感感受和所描绘客体对象的统一,是游离于客观事物之上而又寄情于客观事物之中的一种可感的“意”。 1 儒、释、道思想的内在影响 “意象造型”理念的提出,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学说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它们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儒家思想是一直贯穿中国文化艺术的一条重要血脉。孔子及儒家代表人物把理性引导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不做抽象的玄思。这样势必“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由此可见,在儒家思想中,艺术不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而是诉诸于感官愉悦与抒发伦理性社会情感并行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正是因为这种重视情感感受的哲学理念,使中国传统绘画远离忠实的模拟再现,强调意兴的表达。 相对于儒家而言,道家学说中玄之又玄、扑朔迷离的万物本源——“道”,又为文人逸士开辟出了一个返璞归真、浪漫不羁的创作意境。“道”是万物之始的混沌,又是万物变化的规律。绘画中的“道”可以在自然中求得,还要有以小见大、以简见繁的融会效果。特别是魏晋时代玄学兴起,绘画由“致广大,尽精微”(《中庸》)迈入了“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六朝·宗炳)的境界,对客体的描绘以“意化”为主,强调所谓“大道无形亦有形”的美学理念。

浅谈抽象绘画

浅谈抽象绘画 摘要:中国几千年的造型艺术,其根本的造型风格特征是抽象化的具象写照,万物皆有灵,是中国人普遍的信仰,而斤斤计较于对事物外壳描摹的科学精神则来自西方,属于自文艺复兴以来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我认为绘画不仅仅是简单的画的问题,真正的功夫在画外,要有一个持续不断地研究问题的精神,对绘画一丝不苟,研究绘画,仅仅对材料、技法探究是不够的,我认为工具、材料、技法、知识储备等等都是为个人想法服务的,不能陷在某种工具材料、技法之中,要舍得抛弃,只要有益于画面的就是好的,对画面不利的就要抛弃。对抽象艺术的评论往往是除了对风格和技巧的说明之后,多半是一些形而上的阐述,加上文艺理论新词汇层出不穷,常常令我们只见云雾不见山,对内涵无从把握,不象对具象绘画的评论,有参照,有根据,对主题无非是社会评论、历史写照和褒贬评价。 关键词:抽象绘画理解特征思考 一、对抽象绘画的理解 我们熟知的毕加索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抽象画家,从《亚维侬的少女》到《格尔尼卡》再到他晚年的作品,皆为抽象作品,但无一不具创作意图,却又完全不似具象绘画,有明确主题,反映具体现实,造型观众所熟悉且喜爱的场面,这样的艺术创作,在古代或为了教化,在今天或为了交流。看抽象画展常常听到观众群中发出这样的议论:“这画,小孩子也能画得出来。”或者:“这般涂抹算什么艺术。”诸如此类散论不甚枚举,对错与否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小孩的确能涂抹出类似的抽象画。具象绘画给人的快感或愉悦,是因为眼睛找到熟悉的形象,熟悉产生认同,好象内心找到某种亲切的感情一样。这般的熟悉给人带来了快乐,相反,陌生让人警觉生疑,甚至害怕。然而,小孩子的抽象画和一名成熟艺术家的抽象画,两者间的确存在着认识领域毫无可比性的质的区别。 二、抽象绘画概念性的特征 抽象绘画诞生在20世纪初的西欧。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无非是纯粹点线面与色彩构成,画面无确定主题,不显解释述说意图,无特写情节、内、布景,无指定时代与历史风貌,对传统约定俗成的规范义无反顾地背弃,画家耽于主观感受的剖析和内心情愫的独白,推崇人个主观想象力的驰骋,抛开依据理论的的习惯,拒绝参照或师承,与自身对话,与陌生交流,追求跨越疆界的自由,而且,抽象画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面是蓄意的,有目的、有动机的创作,是画家进入传统、经历常规后的逃避,是有目的的选择这可绝不是孩子所能做到的。交流是人类最普遍的愿望,熟悉才能交流,所以一些绘画题材样式用了上千年经久不衰。如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交流形式单纯统一虽然便于情绪宣泄和疏导,但很难不流于单调狭隘,而且多少是想象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特点具体的造型,有所指向,花草人物山石风景,如中国传统绘画;或有时间地点,或带示范意图,为观众提供参照、提供根据和现成的联想模式,类似传统戏剧舞台、文学作品插图或意识形

《走进抽象艺术》说课稿

《走进抽象艺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5课《走进抽象艺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 本节课程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第五课的内容,是美术鉴赏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有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之分,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进而能够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作用,而且对后面具体作品的形象以及对前两种艺术形式的分辨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从心理特征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已经发展成理论型,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初中阶段有明显的增强。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欣赏了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对抽象艺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大部分学生不大喜欢抽象艺术,有的学生对抽象艺术的态度是极为反感、不感兴趣。因此吸引学生兴趣点,使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学习欣赏抽象艺术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学生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但重点的把握还是不准,特别对抽象艺术的特点的理解感到困难,仍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 2、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欣赏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相应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2、激发学生了解抽象艺术的兴趣。 3、鼓励学生描述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思考的乐趣,体察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 2、艺术中学会接纳多元文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创作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抽象艺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2、两种不同的抽象艺术类型。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分析性)以及如何赏析抽象艺术。 五、说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逐层递进的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学法指导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思考,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并且我特别注意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欣赏的自信心,激发起对抽象艺术欣赏的热情。

具象与抽象——从具象到抽象

具象与抽象——从具象到抽象 设计者:上海市兴陇中学凌峰教学设计 一、学生状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抽象绘画概念,但不很成熟。他们能接受抽象绘画,但往往认为抽象绘画很简单,甚至无聊。在学生中很多同学知道毕加索是伟大的画家,但为什么伟大说不清楚。因此,了解抽象艺术的审美价值,了解抽象方法和抽象过程,在实践中体验抽象的艰辛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区分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作品,认识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创造了不同的形式感,表现了人类不同的精神世界,能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它们分别拥有互相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了解抽象中的简化方法,并能运用简化方法展开创作。 过程方法:欣赏具象、抽象的绘画作品和毕加索的“公牛”短片,尝试由具象到抽象的变形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形式美,陶冶审美情操,通过创作抽象美术作品体验画家绘画的艰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创造了不同的形式感,表现了人类不同的精神世界,了解抽象中的简化方法,验画家绘画的艰辛。 ●教学难点:并能运用简化方法展开创作。 四、教学准备 ●教师用演示软件,学生准备马克笔、毛笔和水笔以及彩色铅笔和铅画纸。 五、教学过程 1、欣赏1幅具象艺术作品,思考具象作品美在哪里?

《父亲》 2、欣赏1幅抽象艺术作品,思考抽象作品美在哪里? 《梦》 3、再次引导学生从具象绘画6要素来比较分析作品:

师:是否所有抽象作品都不注重空间感?是否所有抽象作品都有思想感情? 注意:并不是所有抽象作品都如此,如达利的很多作品强化空间感。 蒙特利安的作品更强化形式美。 (介绍两位画家的作品) 4、问题引入: 抽象作品与具象作品主要区别在哪里? (夸张和简化) 简化是否等于简单? 5、欣赏毕加索《公牛》影片 6、观看影片后有什么感受?简化要注意什么? (抓住、突出最主要特征) 7、练习 以兔子或马为主题进行简化练习

意象,抽象,具象

意象、具象、抽象的特点、区别。一只大象所画作品属哪种象? 一、特点 1)意象: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美术家的主观认识和情感渗透所占的成分要多一些,作品中往往采用夸张、变形、重组的手法。不符合客观事物象的比例,强调物象某种色彩,改变客观物象色彩关系,打破了惯常时空概念的美术作品。 2)具象:图像对应于客观物象,并对物象的描绘十分具体透彻,基本属于视觉真实世界,物象比例,空间表现都符合规律,作品一般描绘比较严格,美术家的感情一般来源于真实情景中意境。 3)抽象:抽象美术作品中的图像不能应对于客观物象,它的形成来自于美术家的主观世界,强调美术作品形式要素的独立的审美,或者强调色彩,或强调观影等,表现作者对于各种单纯视觉元素甚至对于某种思想感情的审美感悟。 二、区别 1)从主客观讲,具象更加符合于客观规律,忠实于物象本身,而意象与抽象更加注重于主观因素,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作品中。也许象与客观物象不一样,甚至偏差很大,但作者是为了强调某种情感审美因素。 2)从手法色彩上讲,具象一般色彩多样,作者的描绘十分细腻,严格以客观事物为准,手法严谨,而意象相对来说色彩分布不均衡,作者以主观形式描绘,手法较为随意,其作品效果对于具象更随作者自己的意愿,通过其图像意境来表现图像所要传达的意义。而抽象则是将这种随意性扩大到一定极致,并不在乎象是否能够被观者看出是某种具体物体或某种意境,只是通过其强调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 三、我认为大象画的画属于抽象 原因:①具象是指作者通过观察其客观物象规律,严格细腻地描绘其作品,以一只大象对于外界的认知水平和感知程度是不可能准确地将其物象在客观规律中的形式表现出来。②意象是指作者注重内心的感情渗透,作品中往往采用了某种手法来夸大其客观物象,去打破其客观规律,其作品能够被某些高水平观者理解,大象在作画时也许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但是大象本身不能以客观世界表现其意境,也不能故意采用某种手法去表现,不能被他人理解③大象是以自己的主观世界去表现,是其独立主观意义,是一种抽象的美感。

浅谈绘画的抽象形式美

浅谈绘画的抽象形式美 形式美是视觉艺术审美要素及原则的总和。绘画作品中真正给人视觉享受的是形式美的抽象因素。本文从色彩、肌理、笔触和构成这四个方面结合名家名作对艺术中抽象形式美的语言進行简单的分析,指出画家应通过组合安排,巧妙的运用形、色、线条、笔触、肌理等等的绘画抽象构成因素,才能创造出鲜明的、生动的,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 标签:抽象;形式美;色彩;肌理;笔触;构成 形式美是视觉艺术审美要素及原则,在绘画中,它区别于对自然形态的描绘,而是作者归纳出来的抽象形式。它的具体表现是通过画面的色彩、笔触、肌理等绘画语言,按照抽象美的规律进行适当的组织,构成美的形式。 绘画作品真正给人视觉享受的就是这些抽象因素,而内容则是通过思想和情感经验影响人。对视觉美起决定因素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绘画作品的魅力就体现在它形式美的营造上。下面就从色彩、肌理、笔触和构成这四个方面对绘画中抽象形式美的语言进行分析。 色彩是绘画中最具感情,最有感染力的绘画语言。色彩有客观写实的色彩和主观感情的色彩。现代主义之前的色彩,基本上都属于客观写实的范畴,印象主义以前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仅限于对物体不受任何影响的整体印象的色彩,也就是“固有色”,事实上固有色也不是客观的颜色,在艺术家实际处理中往往采用了符合黑白布局需要的单纯色彩,这样的色彩能够给我们带来简洁和真实的形式美感,这种感觉在根本上仍属于抽象范畴,只是那个阶段的人们并没有系统的抽象认识,在无意中反映了抽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光色变化的热爱与追求,从现实主义开始直到印象派,画家们赋予了色彩新的表现意义。这一阶段的色彩是美术史上最为“客观写实”的阶段,尽管如此,画家仍利用灵动的笔触来体现抽象的形式感。随着笔触的发展,从修拉开始人们正式开始以科学方式研究色彩的抽象形式。另外,色彩语言的表现被引向了注重主观感觉的道路,在绘画作品中赋予艺术家特有的主观感情,这和艺术家的选择与作品表达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从色彩的表现可以看到艺术家作画时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正如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凡高宣称的那样:“色彩表现的一切因素都是精神的力量。”不管是新印象的理性,还是后印象的感性,自此开始,抛开具象,纯粹抽象艺术,表现性色彩研究拉开帷幕。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研究对抽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总结,自此人们也认识到真正对色彩美产生支撑作用的不是写实形象而是其内在的抽象组织形式。 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变化,表现为高低、纵横的变化,粗糙或平滑的触感。肌理作为绘画表现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更好的表现出物体的真实感,而且还能独立的表现美,显示出艺术家的内心激情。 为了追求肌理效果艺术家们努力的创新,将生活中偶得的肌理,如墨滴入水

从具象到抽象

【从具象到抽象---谈绘画的发展】 绘画从古到今在不断发展变化,然而我们把这些绘画纵横比较起来却发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从绘画表现的手法和它体现的思想上这一角度来看,绘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用具象的手法表现抽象的思想 2、用具象的手法表现具象的思想 3、用抽象的手法表现具象的思想 4、用抽象的手法表现抽象的思想 我们现在比较来看这四个时期前三个都经理漫长(因第四个时期才刚刚到来结果还不得而知),而在每个时期里又都有很多小的发展时期,我们现在结合作品来看一下绘画的发展过程吧。第一时期用具象的手法表现抽象的思想,在绘画发展的初期由于历史的局限,人们往往要绘画具体的形态,但因为工具的粗糙对客观再现能力的薄弱,所以当时人们不能表现得逼真,只能画出简单的形体.但他们在简单的形体的绘画中找到一些带动他们绘画的神秘规律,满足了他们审美的需要又表达了他们不太理解的抽象概念。这一时期作品淳朴,简单的造型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 新时器时代彩陶壶贺兰山岩画--卧豹图 第二时期用具象的手法表现具象的思想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中,绘画技能也随之提高,人们可以用绘画这一形式逼真地再现他们用视觉观察到的一切,同时也能表现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一时期作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富有内涵。

达·芬奇油画作品明朝戴进作品 第三时期用抽象的手法表现具象的思想,由于社会进一步发展,刻板的透视规律、造型、色彩的运用,已束缚了人们更充分表达自己情感,于是人们追寻更多层次更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抽象的表现手法。这一时期作品个性突出,视觉冲击强烈,意境更深远。 毕加索作品吴冠中作品 第四时期用抽象的手法表现抽象的思想,如过把这四个时期比做数学的发展来看第一时期象加减法运算简单虽简单但是个伟大的开始,第二时期象乘除法运算速度大大提高而且非常实用,第三时期象微积分尽管人们知道它已经很久了,但还是有很多人不懂也不会算但不久以后随着人类的进步还是会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的,第四时期就象模糊数学,虽然“模糊”但视野更开阔了,第四时期作品的潜在规律,变化的不定性都值得研究。 《解析思维代码-10》这篇文章,会给大家欣赏第四时期作品有所启示。 LZ绘画作品LZ绘画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