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书)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发展战略书)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发展战略书)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发展战略书)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五年来,陕西省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运行,并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调整阶段。主要特点是:全省经济增幅高于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一产比重呈波动性下降,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三产比重逐年有所下降;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全省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还有待减小。

一、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一)全省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到3.4个百分点。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109.1、109.7、110.9、112.9和112.6(预计);对比同期全国分别为107.5、108.3、109.5、109.5和109.8(预计)。

“十五”期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幅逐年加快。2001年为5024元,比上年增长8.5%,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2002年为5701元,比上年增长9.3%,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2003年为6480元,比上年增加10.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2004年为7757元,比上年增加12.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为9005元,比上年增加16.1%。

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人均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65.7%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73.4%,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提高到70%的目标。图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

(二)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波动性下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1年2004年分别为15.6%、13.7%、13.3%、和13.7%,预计2005年为12.5%。

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五年来,我省第二产业整体发展较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分别为44.3%、45.1%、47.3%和49.1%,预计2005年为50.4%,比重不断增加。其中,工业保持加速增长,发展速度快于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重工业的优势逐年增强。从工业行业分类看,基于我省资源优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与能源类相关的行业发展基础较好、速度较快;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中的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的势头也非常好,这些支柱产业均为我省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致呈递减趋势。2001年为40.1%;2002年为41.2%;2003和2004年呈下降之势,分别为39.4%和37.2%,2005年预计为37%。

图2:三产占GDP的比例图

“十五”期间,我省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变动趋势各不相同,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在2004年达到10.1,比其他年份4.6-6.8的贡献率高出许多,笔者认为是2004年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较高是因为受到国家农业支持政策作用效果的显现;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在2004年最低,2005年有所回升,但增长幅度有待提高。

表1:三次产业贡献率表

(三)“三架马车”共同作用,拉动全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1.投资仍是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市场冲动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省的资本形成总额从2001年的972.5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844.2亿元。投资率逐年增加,分别为:2001年52.73%,高出国家平均水平14.73个百分点;2002年54.85%,高出国家平均水平15.65个百分点;2003年60.36%,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7.96个百分点;2004年63.96%,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9.76个百分点。

此外,我省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65.9%增长变动为2004年的81.7%,从上述两个指标来看,在即将过去的五年当中,我省主要

还是依赖于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

“十五”期间,投资效果系数虽没有大幅度提升,但出现逐年稳步上升的势头,反映出我省投资效率有所提高,经济的高增长伴随着粗放型增长格局出现良性转变的局面。五年间的变动趋势如下:2001年0.177,2002年0.184,2003年0.20,2004年0.214,2005年0.217。

表2:投资率表

2.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稳中略降

最终消费对陕西省生产总值的贡献较投资要小一些,“十五”期间的最终消费率分别为:2001年55.9%、2002年52.8%、2003年49.6%、2004年46.4%,同投资率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

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呈现波动性增长,2001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79.1%、2002年占79.6%、2003年占79.4%、2004年占80.5%,均高于国家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相应的我省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呈N字形的变动趋势。

图3:最终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图

图4: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图

3.对外贸易进口大于出口

我省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一直保持负值,从2001年的-158.91亿元逐年变动

为2004年的-297.12亿元。

(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年拉大

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比较显著,从2001年的5483.7元,增加到2004年的749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比较低,从2001年的1520元仅增至2004年的1866.5元。就我省城乡收入这两项指标来看,首先,其绝对数值均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其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都远高于农村,城乡收入的差距逐年拉大,从2001年的3963.7元增加至2004年的5626元;另外,我省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差额先减后增:7.6%(2001年)、3.8%(2002年)、4.7%(2003年)和6.5%(2004年),农村居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占收入(或支出)的比例相对城镇居民更大,清晰的体现出我省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这种相对发达的城市和比较落后的农村并存态势,制约着我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自2002年起,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这一指标下,增列了“服务性消费支出”这项指标,主要是指居民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消费。我省的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分别为:2002年1579.3元、2003年1711.3元、2004年1883.1元。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占比分别为:29.37%(2002年)、30.20%(2003年)、30.21%(2004年),虽然增长幅度非常小,但是服务性消费支出的上升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表3:陕西省城乡居民收支表

笔者认为,消费支出的增加主要是基于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一是在较大范围内大幅提高了城市低收入阶层的补贴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具体到我省的情况,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基本都维持在6.7%-6.9%之间,2002年尤为突出,达到17.6%,城镇居民的货币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二是采取诸如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涨、积极落实三农补贴、允许农副产品涨价等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我省的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因此增长的基数和幅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样一来,属于高消费倾向阶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都得到了有效的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

虽然上述经济指标反映出“十五”期间我省消费的良性增长,收入和消费都是以稳步上升为主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利于消费增长的因素制约着消费的进一步扩大:一是较高的物价水平不利于城市低收入阶层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推进。当物价较高时,低收入阶层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刚性较强的食品消费(即恩格尔系数较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阶层人群的家庭用品、居住、出行等结构升级型的消费,并大大减少了工业品和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不利于整体消费水平

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二是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的逐年加剧,不利于消费的增加。我省各地区水、电、油价格持续高位,不利于耗用水、电较多的相关消费增加。

(五)十市一区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从各区市经济增幅来看,全省十市一区经济总量较比“九五”末的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状况,我们计算了“十五”期间陕西省及十个区市的人均GDP,历年来西安市的人均GDP一直保持最高值,商洛市的人均GDP则总是最低。不难看出,各地区人均GDP 的极差在逐年增大(见表4),再进一步计算出每年的相对极差(极差同当年全省平均水平的比值),基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我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虽然这种差距在“十五”期间并没有表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

图5:十市一区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

表4:人均GDP和极差(比)表

二、政策思路和建议

(一)想方设法转变观念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特别是燃料价格),以及劳动力的成本都呈上涨之势,我省的水、土地、原材料等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显现,经济增长成本不断上升。这就要求我省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必须逐步减少以资源高投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等“三高”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效率的提高,走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缓减日益增强的矛盾。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宜过分依靠投资,而更应该注重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是增长的效益更为重要。速度只是数量的概念,而效益则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因此,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应当给与效益更多的关注,才符合和谐社会是富有活力并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经济学观念。(二)推进区域形成各自特有的产业优势,避免产业雷同

陕西省同国家之间以及陕西省下属的十市一区之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这两大问题,因此我省应当充分重视下属区市各自的产业优势,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一步加剧。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那么我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进一步扩大。我省“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已经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逐步推出了如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陕西绿茶、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法门寺辣椒、佳县枣业、杨凌良种蔬菜等特色产品,促进了各村镇产业优势的发挥。

(三)增强对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

我省这些年服务业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甚至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服务业的落后不仅指的是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较少,而且服务的多元化和服务的效率也普遍存在问题。尤其是从陕西自身来看,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十分悬殊,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和潜力。

政府职能必须发生根本转变,运用全新的市场经济理念,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优质服务上。一要搞好统筹规划;二要尽快推进第三产业企业化,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为第三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三要完备法制建设,依靠法律法规来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使各行各业都有法可依,从而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

(四)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

陕西省乃至全国目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储蓄率较高,需要发挥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潜力,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一是进一步提高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切实提升广大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从而有效促进其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来支持和改善农村的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条件、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城里过剩的产品创造便利条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改善居民的预期,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 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 优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 过程中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 的资金流入;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 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优质的金融服务。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由于存 在多方认识不足、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链 缺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化,这些“壁垒”急待消化。 一、当前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诚信意识淡薄,社会信 用体系不健全。一是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 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任意改变 贷款用途。三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造假账,甚至违法行为在有 些企业中仍然存在,这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 等无法正常进行。 2、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关系淡化。一是现阶段金融机构自上 而下自成系统和资金经营权上收的管理模式,减少了金融部门对当 地经济的融资力度,支持地方的资金少了,发挥的作用就减弱,沟 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地方对金融部门的看法也随之改变,这样逐 渐淡化了政府、银企之间联系。二是随着人行改革的深入,特别是 监管分离后,基层央行调控引导职能明显不足,只能通过利率管理、窗口指导、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和手段进行调控引导,对辖内金 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和投量也只能是出台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或搭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研究 摘要 在陕西,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研究陕西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能对陕西省目前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近年来陕西经济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所体现的优势;研究其发展前景可以为陕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找到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推动陕西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阅读文献、资料的对比和目前部分研究结果的综合比对。研究发现陕西省产业结构虽然形成“二、三、一”的态势但仍不尽合理、工业产业缺乏竞争力、未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发挥集群效应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陕西省;产业结构;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 [论文类型]应用型 A R esearch on the P resent S ituation and D evelopment P rosp ects of the I ndustrial S tructure in Shaanxi P rovince ABSTRACT In Shaanxi,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Granger causes cha 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Research status of th 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Shaanxi Province, can now have some und 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ound that in recent years, Shaanxi's econom 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advantages embodied; research and its prospects for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o find the ri ght dir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objectiv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 xi.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is to read the literature, data and present some results comparing the overall comparison.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form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wo, three, one" of the situation but still qu ite reasonable, competitive industrial property, do not form a clear leading industries, i ndustries with high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s not the problem. Optimization of indust rial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cultivating leading industry, and other ways to achieve a cluster effect play. [Key words]:Shaanxi P rovince;Industrial S tructure; Structure Improvement; the C ompetitive P ower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陕西一线两带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陕西一线两带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陕西"一线两带"建设的核心在于培育具有关中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群。本文首先简介陕西省"一线两带"的概念和范围以及"一线两带"建设的提出的背景,并对"一线两带"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作出分析。 关键词:一线两带背景分析 Abstract: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development, i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of important ways. shanxi"a line two belts" of the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guanzhong grow to hav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group.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tion in shanxis province, "a line two belts" of the concept and range and "a line two belt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posed, and "a line two belt"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make analysis. Keywords A line with two back ground analysis 一、"一线两带"的概念和范围 陕西是中国的腹地,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又是中心的中心。从中国地图上看,陕西的版图很像一个跪式的兵马俑,关中地区似缠绕在兵马俑身上的一条腰带,这就是“一线”的概念。2002年3月和7月,国家科技部相继批准了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此为“两带”的概念。 "一线两带"就是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以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为依托,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涵盖整个关中地区。包括关中地区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地级市和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53个县(市、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的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简要评论。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四)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要述评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提出以后,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开发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强调均衡的、大规模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实行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区域开发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该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认为经济发展动力来源于“报酬递减”、“比较优势”等,然而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不但把技术进步视作外生因素,没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而且丢掉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所有这一切,都与新古典主义所讲的前提条件相抵触。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最全版)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陕西省人民政府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期,是加快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努力实现追赶超越 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省情特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客观研判环境变化,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实现新跨越。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陕西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总量达到1.82万亿元,位次前移至全国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7721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8万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财政总收入3301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翻了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 2.6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25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预计达到87.38%,五年提高

17.6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陕西本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12连丰,苹果、猕猴桃产量全国第一。能源化工高端化步伐加快,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中煤榆横60万吨煤制烯烃、未来能源100万吨煤制油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煤油气产量1.21亿吨、720万吨和192亿立方米。非能源工业增速连续4年高于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10%,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物流、文化、金融成为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8∶51.5∶39.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3.3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基础设施成为新优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西安至郑州、太原等高铁建成投运,铁路营业里程4900公里,西安地铁1、2号线建成投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顺利完成,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国际航线达到36条。水利建设五大体系、十大工程全面展开,王圪堵、南沟门水库等建成投运,渭河综合治理、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斗门水库等加快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5.4亿立方米。电力装机超过400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横贯关中、连接陕北的750千伏电力骨干网架全面建成,油气管网达到7400多公里。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沣西新城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信息化指数西部第一。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协调发展取得新提升。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关中年均增长11.7%,占全省比重65%,引领支撑作用继续增强;陕北年均增长8.9%,占全省21.3%,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建设;陕南年均增速超过全省2个百分点,占全省13.7%,循环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宝鸡副中心、渭南东大门、铜川资源转型等“一市一策”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发展格局。大西安建设稳步推进,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 主要内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pdf剖析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05 级 摘要: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 12 省(市,自治区),东北 3 省,中部 6 省和东部沿海 10 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优势问题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 12 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 68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 14 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 1.8 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 1595 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 1/10。 1. 西部地区人口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 3.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9%左右。该地 区虽然地域相当 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 10%,约有 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 10 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 50 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陕西的地缘经济优势和发展策略

陕西的地缘经济优势和发展策略 本文为2015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关于西安“长安号”铁路贸易与地缘经济研究》阶段成果本文分析了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发展优势,探讨陕西如何通过经济带的优势带动自身经济发展: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和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联通东西方向开放经济的战略格局;加强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技术合作;加强服务性产业,开展文化旅游教育合作。 标签:陕西;经济;优势;地缘;发展策略 一、陕西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理位置优势 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汉代张骞在2000年前从长安出发,历尽艰辛打通了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陕西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往来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作用。 1、铁路建设 西安铁路枢纽目前已经拥有陇海、包西、侯西、西康、宁西等铁路,同时已经开通了郑西高铁、西宝高铁,在未来两三年内将建成西成和大西客专,并开始设计施工西平线、银西线、宁西铁路的增建项目,届时西安铁路枢纽将形成4条高铁客专、8条干线的连接东西南北大型铁路枢纽和关中城市群特大环形铁路枢纽,成为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真正的“钻石”。 2、公路建设 陕西省全省的公路建设基本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两环六辐射三纵七横高速网”,陕西四通八达的运输网密度已经达到0.804公里/平方公里,通车直抵全省91个县、市区,与周边省份的省会城市实现当日抵达。 3、航空建设 截至2013年底,陕西的航线里程达到7064万公里。航线条数632,国际航线24条,港澳航线14条。随着西安港务区的建成和常态化使用,从2013年开始陕西省内的航空运输货物额迅速上升,2014年全年陕西通过空运进出口的货物额占总额的69%。 4、水路建设 2012年之前,水路运输是陕西省进出口货物采用的主要运输方式,占到全省货物进出额一半以上。截至2013年的统计数据,陕西省的航道主要集中在长江水系的汉江和黄河沿岸,航道里程1100公里,28个港口和61个港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的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

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出现。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0.Hirse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佩鲁(Perrous)等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西部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西部物流与区域经济进展 鞠颂东李伊松徐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西部物流总量、物流政策与制度、投资、人力资源、物流企业、物流技术及设施、治理水平等的分析,进行比较研究,确认西部物流的现状。研究西部物流与西部区域经济进展的关联度,确认真正阻碍西部物流乃至通过物流阻碍经济进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西部物流健康、持续进展的政策体系,关键词物流区域经济政策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进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进展程度是衡量

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经济进展的加速器。西部经济进展状况与西部物流的进展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 西部物流的现状 近年来西部的现代物流尽管有一些进展,但仍然处于起步时期。要紧表现在:西部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认识不足,现代物流的观念尚未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普及;物流服务水平低,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绝大多数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利用运输网络优势,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市场机制不健全。 (一)西部地区的物流数量 一个地区的物流数量,能够由该地区的社会商品库存总量、对外贸易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社会物资周转量分不描述。西部地区的上述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 1998年西部地区物流量统计

开发指南-统计信息专辑》 由上表所见,西部地区的物流量占全国物流量的比例小于20%,这与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的地位及不适应,因此,大力进展现代物流,是西部开发中应首要考虑的。 (二)西部地区有关物流的投资状况 西部地区的物流投资状况,能够由该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差不多建设投资情况以及更新改造投资情况从侧面反映。西部地区的上述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2 1998全国基建资产投资

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除了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外,还应该更多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通过对特定区域的调研,发现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针对性的通过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形式对其进行重点扶持,使现有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向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方向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还应逐渐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的依赖程度,避免“非均衡发展”向“畸形发展”的转变,消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主要观点述评。 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以现有资源的稀缺性为视角,对均衡发展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产道重点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区际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和倒U 型发展理论等。但是,实际上,这些理论在指导区域发展实践时,还是会遇到以下问题: 1.缺少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存在一个主要的缺陷,它们都未能阐述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个非均衡发展的“度”,即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并不明确。为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均衡发展模式和均衡发展模式之间谁更具有较高的效率。虽然这一问题涉及到价值判断等领域,难以通过实证分析对此作出回答,但是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却显得至关重要。 2.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存在分歧。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对政府与市场的认识方面。比如,佩鲁不主张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赫希曼与缪尔达尔则对此持不同的意见;而在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问题上,赫希曼与缪尔达尔也存在分歧,赫希曼认为,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会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缪尔达尔则正好相反。至于“倒U 型理论”的支持者们,他们则完全不相信政府的行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忽略了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对发展对非均衡的依赖性较为关注,在这些理论看来,无论区域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非均衡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区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单福东 (安康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陕西的三大经济区域,即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由于自然条件、开发程度等不同,有着明显的经济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结建国以来陕西在三大经济区域布局上存在的问题与经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实施陕西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三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陕西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实现陕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带及经济布局的差异性,陕西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关中经济区,面积仅占全省27%,而人口占全省60%,工农业生产、商贸、科技、高等教育等经济技术总占全省70%以上。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战略性资源却又集中在陕北或陕南。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80%以上在陕北,水、森林、生物等资源的70%以上又分布在陕南。这种经济的空间结构与资源的空间布局的严重失衡,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SHAN Fudong(Politics - History Department,Ankang Teachers’College,Ankang,725000,Shaanxi,China)Abstract: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refer to Shaanxi central plain,north of Shaanxi and south of Shaanxi. Due tothe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re exist distinct characters in their economic resources,structureand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To achiev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triding - forward way in Shaanxi,it is fundamental to review the problems and the experience we ha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after the liberationof China. Of course,we shoul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