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的酶及遗传信息载体两重性与生命起源

RNA的酶及遗传信息载体两重性与生命起源
RNA的酶及遗传信息载体两重性与生命起源

RNA的酶及遗传信息载体两重性与生命起源

潘正军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生物学系 223001)

1953年https://www.360docs.net/doc/5610997818.html,ler的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上可生成简单的小有机分子。而根据Fox等人的大量实验,原始地球上这些简单的化合物可以合成更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现代分子生物学阐明,核酸、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核酸是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分子,而蛋白质是执行功能的分子。只有当核酸和蛋白质系统获得信息贮存、自我复制、变异以及在选择下适应进化的能力时,才可能出现生命。在生命起原中是先有核酸还是先有蛋白质?这曾被人认为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蛋鸡悖论”。目前,有一系列的实验证据支持了生物大分子起源之初是“RNA世界”之说(G ilbert,1986)。

1 RNA功能的二重性

1.1 RNA与酶 1981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Cech的研究组证明四膜虫rRNA前体能自动切除413个核苷酸的内含子,这一过程完全没有蛋白质参加,称之为自我拼接。Cech首次提出了ribozyme这一名词,用以指具有催化功能的RNA。1984年美国Altman证明,细菌加工t RNA的酶RNAaseP中的RNA单独也能切断t RNA前体的5′-末端,只需提高Mg2+浓度。Cech与Altman发现RNA具有催化功能而获得了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Cech证明,rRNA还具有核苷酸转移酶、磷酸二酯酶、RNA限制性内切酶、磷酸转移酶等多种活性。后来又发现不少RNA具有催化功能。1989年Uhlenbeck实验室人工合成具有催化活性的由19个核苷酸组成的寡聚核糖核苷酸。

RNA具有酶的催化活性,动摇了以前认为核酸缺少一种催化能力和最早出现的是蛋白质的说法,改变了人们“只有蛋白质才具有酶的活性”的传统观念。1.2 RNA与核糖体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RNA占核糖体的60%,长期以来它仅仅被看做是r蛋白的组织者,即形成核糖体的内部结构框架和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RNA配对碱基有关。但在对r蛋白和rRNA进行大量研究特别是利用化学方法和遗传突变株来研究r蛋白的功能以后,人们对于r蛋白是否具有催化蛋白合成的活性提出了疑问:(1)很难确定哪一种r蛋白具有催化功能。(2)多数抗蛋白质合成抑制的突变株,并非由于r蛋白的基因突变而往往是rRNA基因发生了突变。(3)在整个进化过程中,rRNA的结构具有更高的保守性。Noller 等(1992)用化学手段处理大肠杆菌50S的大亚单位,去掉与23SrRNA结合的各种r蛋白,结果发现得到的23SrRNA仍具有肽酰转移酶的活性,能催化肽链的合成。最近有人用人工合成的大肠杆菌的23SrRNA在没有任何核糖体蛋白存在的情况下,实验中仍具有催化氨基酸间形成肽链的能力。这些重要发现不仅推动了对核糖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于弄清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最初形式有所启示。

根据一系列的实验结果,人们推论最初的蛋白质是由原始核糖体合成的,这种原始核糖体主要由RNA 构成,形成一种RNA催化剂自我催化系统。某些原始的RNA可能结合氨基酸而作为原始t RNA,原始的mRNA也是由原始的rRNA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在生命起源中先形成RNA,RNA既具有遗传密码功能,又具有催化功能,然后才产生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比起RNA这类分子具有更大的催化动力,从而取代了绝大部分RNA酶的功能。

1.3 RNA与DNA RNA的信息功能人们早已明了,在由达尔文式的分子水平的适应性选择和RNA分子的突变中,核糖在第二位脱氧生成脱氧核糖,由此产生的DNA链比RNA链稳定,DNA链由于自身的特点可形成双链,而双链比单链更加稳定,且DNA链中胸腺嘧啶代替了RNA链中的尿嘧啶使之易于修复,作为遗传物质载体有可能贮存大量的信息并能更稳定地遗传。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调整,遗传信息就由DNA承载,性状由蛋白质体现,RNA起着遗传信息表达的中介作用。

1.4 RNA与病毒 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外壳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关于它的进化地位目前虽有争论,但引人注意的是类病毒(仅由一个有感染性的RNA分子构成)的存在,是否也证明了RNA分子功能上的特殊性?如果单纯讨论病毒自身的进化,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先有类病毒,再演化为RNA病毒,最终衍生为DNA病毒?

目前,研究者倾向于他感作用的机制及在植物区系中的作方面的研究,但对他感物质的产生和释放的认识还很有限;对苔藓、蕨类植物他感作用的探讨还应加强;涉及微生物的他感作用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杂草与作物他感作用的深入研究而达到无杂草栽培的目的也是人们十分关注的。

综上所述,RNA既具有遗传信息载体功能又具有酶的催化功能,而DNA和蛋白质都只能执行一个方面的功能。因此,RNA可能是生命起源中最早的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起源中起主体与中心作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至今在遗传信息表达体系中,不仅还要通过RNA完成信息传递和密码的翻译,而且一些重要的反应过程如mRNA的拼接和蛋白质的合成仍需RNA的催化作用。

2 生命起源的早期进化路线

根据前述内容,我们推测生命的最早形式可能是由膜围绕的一套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体系和简单的物质与能量供应体系,其遗传物质的载体是RNA。RNA的催化效率远远低于蛋白质,整个体系复制效率很低。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RNA催化产生了蛋白质,进而DNA代替了RNA的遗传信息功能,蛋白质则取代了绝大部分RNA酶的功能,逐渐演化成原始的细胞。

嗜高温酶及其耐热机制范玉贞 (河北省衡水师范专科学校生物学系 053000)

除了核酶及脱氧核酶以外,其他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酶蛋白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遇热变性并失去催化活性。可是有些酶能在80℃以上的条件下发挥功能,这类酶叫做嗜高温酶。嗜高温酶主要存在于嗜热菌与超嗜热古生菌中,它们之所以能在70~11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关键在于这类细菌的类脂、蛋白质、酶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热稳定性。由于嗜高温酶在高温发酵、PCR技术以及钻井采油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开发潜力,所以研究它们的结构特点及其耐热机制,寻找或设计新的嗜高温酶是生产与科研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现在还没有彻底阐明嗜高温酶的耐热机制,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嗜高温酶的抗热性是由于酶本身稳定的天然结构以及嗜热菌胞内含有的热稳定因子对酶蛋白的保护作用。此外,钙、锌等金属离子对嗜高温酶也有热稳定作用。1 嗜高温酶的结构及其耐热机制

由于早期地球是高热缺氧的极端环境,故只有嗜热的专性厌氧生物才能生存。超嗜热古生菌的耐热及专性厌氧等特点符合早期地球地质的化学条件,因此这类细菌很可能是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如果生命开始于生存在热环境中的嗜高温微生物,进化过程则是使嗜高温酶转变成嗜常温酶及嗜低温酶。研究引起嗜高温酶变化的因素,比较同源酶的结构差别,对于了解生命起源与进化,设计新酶以及认识嗜高温酶的耐热机制都会提供重要的启示。

人们对嗜高温酶和嗜常温酶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嗜高温酶与同源嗜常温酶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大,只有某些关键区域少数氨基酸的变化,但也有些同源酶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小,出现大量的氨基酸取代或插入。不管属于哪种情况,酶蛋白的一级结构都对其本身的抗热性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维持蛋白质高级结构的次级键(氢键、离子键及疏水键等)都是由氨基酸序列中的侧链基团参与形成的,故嗜高温酶的一级结构改变就会引起这些次级键变化或者增加了次级键的数量,从而使酶分子的结构更稳定,因而也更具抗热性。

Tesfay HS分析比较了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 acil2 l us stearothermophil us)的热稳定性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ST(80℃保温10min仍保持活性)和B acill us coagulans的热不稳定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CO(55℃保温5min就失去95~100%的活性)的氨基酸序列,这两种酶都含有335个氨基酸残基,其序列同源性高达91.6%。这就暗示酶的耐热性是由少数氨基酸的变化而引起的。GPDH-ST与GPDH-CO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别体现在28个氨基酸残基上,它们主要分布在肽链中间的三分之一处。其中有5个是GPDH-ST中的脯氨酸代替了GPDH-CO中的丙氨酸。脯氨酸的结构熵比其他氨基酸小且更容易折叠,但是一旦折叠就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解开。每个脯氨酸代替丙氨酸后能为折叠提供约1K cal/ mol的自由能,故5个脯氨酸代替的加合作用就极大地提高了酶的抗热性。

由热球菌(Thermcoccus litoralis)产生的Vent TM DNA聚合酶和水生栖热菌(Tnerm us aqustics)产生的Taq DNA聚合酶都是嗜高温酶。它们不仅为PCR技术大量体外扩增DNA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使PCR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将Taq聚合酶的大片段(K lentaq1)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NA聚合酶I的K lenow片段(K lenow polI)进行比较,其序列同源性只有49.6%。进一步分析它们的结构后证明,两

生命起源

生命始终寻 ——看《生命始终寻》有感 [摘要] 生命何时、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在2006一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生命起源与演化被列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13个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生命起源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及研究现状,大型生命起源纪录片——《生命始终寻》的主要内容以及个人观看后的主观感受与收获。[关键词] 生命起源生命始终寻进化感悟 1生命起源学说 历史上对生命起源的问题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选取其中最主要的几种观点,在此加以适当的阐述。 1.1神造说(创造论) 神造说否认一切的事物是自然形成的说法。它认为哪怕是正在呼吸的空气,也是需要被创造才得以产生正如《圣经》上所说:“起初,神创造天地。” 而今,神造说已经被证明为是一种荒谬的解释。这种推理的根本错误在于他不懂得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自组织现象(如雪花、沙丘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形成某种规则的形状,这显然不是被某高级主体有意制造的,而且也不能用概率论来推断)。生命体的最根本特征是自组织的,不是被制造的。现代科技使人类拥有了非凡的制造能力,但却对更多的生命问题无能为力,原因也在于生命是自组织的而不是被制造的,制造能力再大也无能为力。 1.2自然发生说 自然发生说又称“自生论”或“无生源论”,认为生物可以随时由非生物产生,或者由另一些截然不同的物体产生,生命是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如我国古代认为的“腐草化为萤”(即萤火虫是从腐草堆中产生的)等例子。这个观点曾经一度被人接受。但是19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的“肉汤实验”彻底

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2019年3月21日 (考试总分:108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2 小题,共计 8 分) 1、(4分)下面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指导__________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2)①过程合成mRNA,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与DNA的复制不同,这一过程的特点是以DNA的__________链为模板,以__________为原料且以__________替代T与A配对。 (3)②过程称为__________,需要的“搬运工”和细胞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的白化症状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所致,这属于基因对性状的__________(直接/间接)控制。 2、(4分)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三对等位基因(用Ii、Aa、Bb表示)控制。基因控制花瓣色素合成的途径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酶1、酶2、酶3能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是因为它们具有各自特有的_______。 (2)在基因控制酶合成的转录过程中,存在RNA—DNA的杂交区域,此杂交区域含有DNA的_______链(写链的名称)。 (3)正常情况下,上图示意的红花植株基因型有_______种,而基因型为IiaaBb的红花植株中有少部分枝条开出了白花,推测可能是由于形成花芽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也可能是因某条染色体发生缺失,出现了基因型为 的花芽细胞。 (4)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重复)或者数目变异,出现了基因型为IIa aBbb的开粉红色花的植株,这是因为花芽细胞中b基因数多于B基因数时,B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请设计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植株属于哪种变异类型? 让该突变体植株与基因型为IIaabb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①测结果: 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②请将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杂交过程用遗传图解表示。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3、(5分)关于细胞内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 B.两条链同时作模板进行复制 C.子代DNA分子由两条新链组成 D.形成的两条新链碱基序列相同 4、(5分)具有100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内含30个腺嘌呤,如果连续复制2次,则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A.120 个 B.280 个 C.210 个 D.60 个 5、(5分)下列几种育种方法,能改变原有基因的分子结构的是 A.诱变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 D.杂交育种 6、(5分)关于DNA分子结构与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分子中含有四种核糖核苷酸 B.在双链DNA分子中A/T的值不等于G/C的值 C.DNA复制不仅需要氨基酸作原料,还需要ATP供能 D.DNA复制不仅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发生于线粒体、叶绿体中 7、(5分)对下图的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C是含氨碱基 B.图中D是核糖核苷酸 C.图中F是DNA D.图中G是蛋白质 8、(5分)已知小麦中高秆对矮秆(抗倒伏)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以纯合高秆抗病小麦和纯合矮秆不抗病小麦为亲本,培育抗病抗倒伏小麦,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单倍体育种利用了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及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等原理 B.杂交育种过程需要不断筛选、自交,直到矮秆抗病个体的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C.利用射线、亚硝酸等处理矮秆不抗病小麦种子可实现人工诱变,但成功率低 D.如果要最短的时间获取抗病抗倒伏小麦应该选择诱变育种 9、(5分)下列关于图中①②两种核酸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中的嘌呤碱基数都等于嘧啶碱基数 B.遗传基因在①上,密码子位于②上 C.②是由①转录而来的

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1节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二...》459北师大教案设计

- 1 - 课题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学习目标】

1.阐明细胞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3.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预习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阅读课本第16--18页,独立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和预习自测,用时10~15分钟; 2.不会的或有疑问的地方用双色笔标出,留到课堂解决;3.正课结束后及时整理导学案,进行纠错反思。 Ⅰ.教材助读:基础知识梳理 一.减数分裂的发现及概念 1.发现 生物学家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在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2.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一次,而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细胞的减少一半。 二.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

1.场所: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中的曲细精管中形成的。 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后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由一个着丝点连接。 3.过程:当雄性动物性成熟时,睾丸里的一部分____________就开始进行减数分裂。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再经过__________的变形,就形成了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子。 ⑴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同源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中进行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作染色体。 ②联会及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 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排列在赤道板上的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两条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④结果: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使得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只得到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总数的。

生命起源于生命

生命起源于生命 关注量子科学探究宇宙奥秘 1234讲到生命的起源,有人说生命起源于海洋,有人说生命起源于地球之外。生命最初起源在海洋的可能性大一点,因为液体分子运动比固体分子运动快,发生碰撞组合的几率比较大。 1234生命究竟是在什么地方产生的,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生命、无意识的“死”物质为什么能够产生出有生命、有意识的“活”物质? 1234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不断进化而来的,大致顺序是:首先是自然界中的无机物因化学反应自发产生了蛋白质,然后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出单细胞生物,单细生物进化成为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经过复杂的进化形成古猿,古猿最后进化成为人。一长串的描述,我们似乎觉得进化论已经解决了生命的起源问题。就目前的科学认识水平,无机物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有机物,单细胞生物进化成为多细胞生物直至进化成为人,都不难理解。 1234问题的关键是:无生命的有机物是怎样进化成为有生命的单细胞生命的? 1234从“死”的物质中为什么能够产生出“活”的生命来?这个关键的问题却被进化论一笔带过,被人们忽略。

1234以前我们一直不承认物质本身就是有意识的生命,因而从无生命到有生命这一中间过程也就无法解释。难道生命的产生,就像《西游记》中的石猴,是突然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生命难道就是这样不明不白的产生了? 1234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外部的条件是必需的,但内因更重要。物质本身就是有意识的生命,才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组成新的、有意识的生命。鹅卵石不会因为母鸡的辛勤孵化而变成鸡仔。 1234生命起源于生命。 1234如果承认物质本身就是有意识的生命,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材料原子和分子等都是有意识的生命,对于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就不难理解了。 1234简单的生命演化成复杂的生命,复杂的生命再演化成更复杂的生命。这是生命信仰的一个重要基本观点。 1234假设原子作为最初的生命,单个的原子为了获得更大的运动自由,于是就与其他原子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分子,分子在寻求更大的运动自由中继续演变,随着分子数目的不断增加,分子们开始协商分工,形成意识更强的大分子结构——DNA。随着意识进一步增强,DNA开始建立自我保护系统,形成细胞壁等物质,最后形成单细胞生命。 1234原始生命演化的过程相似于胎儿在子宫内的演变过程。

RNA的酶及遗传信息载体两重性与生命起源

RNA的酶及遗传信息载体两重性与生命起源 潘正军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生物学系 223001) 1953年https://www.360docs.net/doc/5610997818.html,ler的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上可生成简单的小有机分子。而根据Fox等人的大量实验,原始地球上这些简单的化合物可以合成更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现代分子生物学阐明,核酸、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核酸是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分子,而蛋白质是执行功能的分子。只有当核酸和蛋白质系统获得信息贮存、自我复制、变异以及在选择下适应进化的能力时,才可能出现生命。在生命起原中是先有核酸还是先有蛋白质?这曾被人认为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蛋鸡悖论”。目前,有一系列的实验证据支持了生物大分子起源之初是“RNA世界”之说(G ilbert,1986)。 1 RNA功能的二重性 1.1 RNA与酶 1981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Cech的研究组证明四膜虫rRNA前体能自动切除413个核苷酸的内含子,这一过程完全没有蛋白质参加,称之为自我拼接。Cech首次提出了ribozyme这一名词,用以指具有催化功能的RNA。1984年美国Altman证明,细菌加工t RNA的酶RNAaseP中的RNA单独也能切断t RNA前体的5′-末端,只需提高Mg2+浓度。Cech与Altman发现RNA具有催化功能而获得了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Cech证明,rRNA还具有核苷酸转移酶、磷酸二酯酶、RNA限制性内切酶、磷酸转移酶等多种活性。后来又发现不少RNA具有催化功能。1989年Uhlenbeck实验室人工合成具有催化活性的由19个核苷酸组成的寡聚核糖核苷酸。 RNA具有酶的催化活性,动摇了以前认为核酸缺少一种催化能力和最早出现的是蛋白质的说法,改变了人们“只有蛋白质才具有酶的活性”的传统观念。1.2 RNA与核糖体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RNA占核糖体的60%,长期以来它仅仅被看做是r蛋白的组织者,即形成核糖体的内部结构框架和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RNA配对碱基有关。但在对r蛋白和rRNA进行大量研究特别是利用化学方法和遗传突变株来研究r蛋白的功能以后,人们对于r蛋白是否具有催化蛋白合成的活性提出了疑问:(1)很难确定哪一种r蛋白具有催化功能。(2)多数抗蛋白质合成抑制的突变株,并非由于r蛋白的基因突变而往往是rRNA基因发生了突变。(3)在整个进化过程中,rRNA的结构具有更高的保守性。Noller 等(1992)用化学手段处理大肠杆菌50S的大亚单位,去掉与23SrRNA结合的各种r蛋白,结果发现得到的23SrRNA仍具有肽酰转移酶的活性,能催化肽链的合成。最近有人用人工合成的大肠杆菌的23SrRNA在没有任何核糖体蛋白存在的情况下,实验中仍具有催化氨基酸间形成肽链的能力。这些重要发现不仅推动了对核糖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于弄清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最初形式有所启示。 根据一系列的实验结果,人们推论最初的蛋白质是由原始核糖体合成的,这种原始核糖体主要由RNA 构成,形成一种RNA催化剂自我催化系统。某些原始的RNA可能结合氨基酸而作为原始t RNA,原始的mRNA也是由原始的rRNA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在生命起源中先形成RNA,RNA既具有遗传密码功能,又具有催化功能,然后才产生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比起RNA这类分子具有更大的催化动力,从而取代了绝大部分RNA酶的功能。 1.3 RNA与DNA RNA的信息功能人们早已明了,在由达尔文式的分子水平的适应性选择和RNA分子的突变中,核糖在第二位脱氧生成脱氧核糖,由此产生的DNA链比RNA链稳定,DNA链由于自身的特点可形成双链,而双链比单链更加稳定,且DNA链中胸腺嘧啶代替了RNA链中的尿嘧啶使之易于修复,作为遗传物质载体有可能贮存大量的信息并能更稳定地遗传。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调整,遗传信息就由DNA承载,性状由蛋白质体现,RNA起着遗传信息表达的中介作用。 1.4 RNA与病毒 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外壳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关于它的进化地位目前虽有争论,但引人注意的是类病毒(仅由一个有感染性的RNA分子构成)的存在,是否也证明了RNA分子功能上的特殊性?如果单纯讨论病毒自身的进化,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先有类病毒,再演化为RNA病毒,最终衍生为DNA病毒? 目前,研究者倾向于他感作用的机制及在植物区系中的作方面的研究,但对他感物质的产生和释放的认识还很有限;对苔藓、蕨类植物他感作用的探讨还应加强;涉及微生物的他感作用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杂草与作物他感作用的深入研究而达到无杂草栽培的目的也是人们十分关注的。

(完整版)生命起源读后感

生命起源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生命起源读后感 《古生物地史学》是一个学地质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学完前五章后,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小论文,于是我就开始“筹备”了起来。如果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简单的罗加起来未免有点“俗气”了不是,所以我就借助网络,查找一下相关的影视及其资料,准备开工!首先看到的是《生命的起源》这部电影资料,有感触,于是就想,先写写观后感再说吧! 从今天起,我感觉人们一定要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在40亿年前当地球还是个水深火热的地方时,没有任何生机,大气中充满的不是氧气,而只是一些水蒸气,及一些甲烷,二氧化硫等一些不适宜生命生存的气体,大地熔岩横流,就想一个火球。可是就在这时,突然下了一场雨,这雨一下就是几百万年。炙热的熔岩流冷却了,无数道横贯天空的闪电夹杂着雷鸣。雨过之后,不知道是外太空的大分子物质还是雷电的原因,带来了可以生命的东西,它不能蠕动,只是静静的呆在那里,在等待什么。但我可以很肯定的说:他们从没有停止去努力呼吸与运动甚至他们也在思考。生命即便微小也从未选择放弃进化的路途,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学着去适应环境,向外界寻求生存,对,是很艰难! 影片向观众展示了美轮美奂的海底世界,展现出原始生命的进化

历程。当我们静下心来去欣赏时,我们发现,即便那么微小原始的生命都充满着神秘,美丽。影片的视觉效果给人以震撼,从中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就像一个奇迹。如《宇宙与人》中讲的那样: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尘埃也会有生命。 当今,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去寻找大-片的视觉效果,一部又一部的年度压轴电影总是满足不了我们深不可量的欲望鸿沟。请我们平静下来吧,尽管很难,可是当你看到原始的生命祖先——一切生命的起源,在那里安静的呼吸时,难道你没有什么感触吗? 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孕育了生命。每当我们看到海洋时请投以我们原始的崇敬。我们尽管是人类,但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在生命的演化长河中,不过只是数的清的一段。不要以为我们有智能,所以我们会思考,我们能统治。我倒是感觉:因为我们会思考,所以我们有智能。因为思考让我们有了文明和发展。生命从未吝啬向我们保留什么,它也从未停止过前行的步伐,当我们还在浮躁不安时,其实我们更需要安静下来思考而非去寻找释放浮躁的方法。生命需要安静,它的热情表现在前进的路途中! 静静的观看这个星球上的一切,再过40亿年,它会伴随我们的母星太阳的消失而消失,如果你感觉没必要思考那么长,那就看看今天的夜晚,如果你能在城市的路灯熄灭后看到童年时璀璨的星河,请你静静欣赏,生命与时间的完美结合就是这个时刻的你的全部。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二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学案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 【学习目标】 1.理解染色体的结构。 2.掌握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类型、特点。 3.通过学习各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提高生物学素养。 【学习重点】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类型、特点。 【学习难点】 染色体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寻找证据——阅读 阅读课本P40页资料,根据阅读获得的信息,思考下列问题: 1.DNA与蛋白质结合构成了丝状的染色质,进而又形成染色体的结构,说明了什么问题? 2.染色质和染色体出现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知识巩固 1.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在分裂间期为丝状结构,易被斐林试剂染色 B.染色体在分裂期形态固定 C.分裂中期的着丝粒上有两条染色体

D.纺锤丝附着的位置是着丝粒 2.下面有关核小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核小体是随体的一种 B.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单位 C.核小体含有DNA和蛋白质 D.每个螺线管体中有6~8个核小体 3.下列关于巨大染色体的解释,正确的是() A.含有特别大的DNA分子 B.螺旋化程度远大于一般染色体 C.染色质丝多次复制而不分开所造成 D.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在电镜下我们可以看到染色质丝呈念珠状,其中的这些小珠子叫做() A.基因B.着丝粒 C.核小体D.芽球 5.下列关于染色体四级结构模型的理解,与之不符合的是() A.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 B.染色质丝是一级结构 C.螺线管体是细胞分裂时开始形成 D.超级螺线体就是四级结构 6.依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位置的不同,可将染色体划分为几种类型() A.2 B.3 C.4 D.6 7.在高倍镜下可见到什么上面有许多横纹() A.人的唾液腺染色体 B.人体肌细胞染色体 C.玉米染色体 D.果蝇唾液腺细胞染色体

高中生物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高中生物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2019年3月21日 (考试总分:108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2 小题,共计 8 分) 1、(4分)下图中A是某二倍体高等雌性动物体细胞染色体示意图,B~F是A的各分裂期图。请分析回答: (1)以上A~F细胞有可能同在该动物的_____________(器官)中观察到。其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的细胞是___________。 (2)B细胞处于___________期,含有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E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 (3)理论上这种动物可产生___________种卵细胞。A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依次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4)A在形成图中卵细胞的同时,还伴随形成三个极体,请画出它们的染色体组成。 _____________。 2、(4分)己知某雌雄异株植物(2n=16,XY型)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所示过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性状。从基因结构上分析,基因B与b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欲测定该种植物的基因组序列,需对_________条染色体的DNA进行测序。 (3)假如基因A(a)、B(b)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纯合的白花、粉花和红花植株若干,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控制酶B合成的基因是B还是b,则需选择_________进行杂交,然后观察后代的表现型,若后代___ ______,则酶B是由基因b控制合成的。 (4)假如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酶B是由基因B控制合成的,现有甲(含基因B的纯合白花雌株)、乙(纯合粉花雄株)、丙(纯合红花雄株),请设计实验判断基因B/b的位置(不考虑XY的同源区段): ①实验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则支持基因B/b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3、(5分)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倍增 B.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 C.细胞分裂过程中都能发生基因重组 D.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数目始终为染色体的2倍 4、(5分)基因型为AaX b Y的男性,其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了基因型为AAaX b、aX b、Y、Y的4个精子。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B.非洲人和欧洲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会导致其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周期不同 C.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均出现异常 D.在正常情况下,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 5、(5分)人类性染色体的模式图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位于Ⅲ区域 B.红绿色盲基因位于Ⅰ区域 C.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Ⅲ或Ⅰ区域,但不可能位于Ⅱ区域 D.位于Ⅱ区域的基因在遗传时,后代男女性状表现一致 6、(5分)小芳(女)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下表是与小芳有关的部分家属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B.小芳的弟弟和表弟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 C.小芳的母亲肯定是纯合子 D.小芳的舅舅和舅母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3/4 7、(5分)如图为两只果蝇的体细胞示意图。若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图示基因型的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均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 B.图示基因型的果蝇作为亲本杂交不会出现BbDdrrX E Y后代 C.图示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不会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D.若右图Y染色体含有基因e,其遗传方式与常染色体的相同

生命的起源与意义

生命的起源与意义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命的起源,“生命是从哪来的?”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致力于寻求这个答案。这确实是一个能引起人兴趣的话题,本节课题所在小组的PPT很精美,也很生动,演讲很吸引人,但缺少互动环节。 在这里我就不谈生命起源这个话题了,我想谈谈关于生命意义。 生命的意义,曾为无数人所探讨,而各人之观点,则往往因基於所经历境遇之歧异而不同,盖人生活於囿限的世界中,自难从主观的认识自己超脱为客观的认识自己。不过如果对生命的意义不能作一正确的认识,则无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便很容易蹉跎光阴,使宝贵的生命失却了灿烂的光辉。因此,吾人应对生命的意义有一个深切的认识。生命究为何物?英哲罗素说:「整个人类的生命,宛如一道壮阔的洪流,从不可知的过去,汹涌的冲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每人都只是这种洪流中的一粒水滴,一个泡沫。这就是说:就整个的宇宙来看,生命的显现,只是一种过程,而这种过程,在整个宇宙进化中,尽占一微渺的地位,我们无能为力去改变这种地位。因为我们既囿於空间,又囿於时间;易言之,我们生命活动的极度,完全为自然律所支配。对人类而言,这是一件可悲的事实。对於人生的真谛,吾人常加以各类型的解说。虽则吾人无法摆脱物质界对於我们的制囿;在精神界,我们却有自由发展的余地。诚然,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本身既无悲、喜。若有悲、喜,则不啻为人类自己所加於本身的色彩。人类之有喜、怒、哀、乐等精神状态,为其所特具,这些精神状态,可如时空宇宙,同样地不朽。因此,人类在实质上,虽属於时空宇宙,他本身却创造了另一不朽的宇宙——精神宇宙。这个宇宙,为人类生存寄托之所在。在时空宇宙,生命无其特殊意义,如尘土然,仅为宇宙的一种过程而已。而在精神宇宙,它却具有无限的底蕴,无限的意义。 精神宇宙是可以扩大的,加速扩大这精神宇宙,即为生命意义,「贡献我们所能的和所有的,使这精神宇宙更为壮丽,更为浩瀚,这是作为人类的一分子的责任,也就是自己生命之所在。」对於精神宇宙言,我们的存在,是不朽的,因此希求避免躯体的幻灭,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学习爱:爱自己,爱家人,爱地球,爱他人,学习宽容和谅解;不停的投胎转世就是为了灵魂的进化,进化后就可以进入到更美好的世界生活,有些人活着希望能吃好,喝好,住好,有安全感。但这只是比较短浅的目标,真正的人生意义不是在于物质享受,而是思想的进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就是他心中的爱有多少,帮助了多少人。只有爱才是一切问题的解决之道,生命的意义在于拥有爱在我们心中。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金万枚 巩振辉 李桂荣 张桂华 (西北农业大学 陕西杨陵 712100) 提 要 对现有主要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它们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鉴定 人们可通过有性杂交,物理化学诱变或自然变异来创造新物种和新品种。但常常存在着杂交不亲和或杂种不育而造成的生殖隔离,也存在诱变的非定向性。采用遗传转化技术,将所要求的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植株,并通过对转化植株的鉴定选择,从而创造出人类所需要的新品种或新物种。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是植物遗传转化的重要环节。关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9770522。 优质小麦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要有较强的生活力,保证营养生长健壮。 3.3.2 播种 研究表明,适当晚播和增加密度能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小麦品质。根据我省实际,关中优质专用小麦播量应控制在每亩6~8kg,渭北应控制在9kg。播期可依据实际情况较当地常规适播期推迟2~3d。提倡机械以精量半精量播种。 3.4 灌水 灌水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比较复杂,尤以抽穗至成熟期间影响最大,此期灌水会降低蛋白质含量,对沉淀值等加工品质也不利,但如果氮量充足或灌水与施氮结合则蛋白质含量不下降或下降很慢。因而施肥上的前氮后移也为后期合理灌水提供了条件。中国农业大学曾研究出一套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春季可只灌一次,并将灌水时期移至孕穗期;若特别干旱,可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这种灌水制度与前氮后移的施肥方法配合起来,有利于优质专用小麦生产。 3.5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栽培能使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对品质的影响这方面研究还较少。陕西省农科院小麦中心的初步研究表明,小麦覆膜后籽粒容重有不同程度提高;蛋白质含量与正常露地播种没有差异;覆膜不影响不同生态类型品种的干、湿面筋值和沉淀值;但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之间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值和沉淀值存在较大差异。优质专用小麦可以采用地膜栽培,但不应忽视地膜覆盖后对小麦生育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比如植株增高,应采取化控措施,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喷施壮丰安防止倒伏;再如部分病虫害发生的提前与危害加重问题,应及时开展病虫防治,减少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同时提供麦收前一个月揭膜,减少地膜污染。 3.6 病虫害防治 优质专用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应尽量减少化学药品残苗,不要影响食用品质。应坚持综合防治的原则,要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化学药剂防治次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收获前20d以内严禁施药;使用农药增效剂,提高防治效果。 3.7 收获 收获是优质专用小麦栽培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比较关键的环节。要做到单收、单贮、单独销售,实现优质优价优加工。

生命的起源与意义

. '. 生命的起源与意义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命的起源,“生命是从哪来的?”古往今来,许多哲学 家和科学家都致力于寻求这个答案。这确实是一个能引起人兴趣的话题,本节课题所在小组的PPT很精美,也很生动,演讲很吸引人,但缺少互动环节。 在这里我就不谈生命起源这个话题了,我想谈谈关于生命意义。 生命的意义,曾为无数人所探讨,而各人之观点,则往往因基於所经历境遇之歧异而不同,盖人生活於囿限的世界中,自难从主观的认识自己超脱为客观的认识自己。不过如果对生命的意义不能作一正确的认识,则无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便很容易蹉跎光阴,使宝贵的生命失却了灿烂的光辉。因此,吾人应对生命的意义有一个深切的认识。生命究为何物?英哲罗素说:「整个人类的生命,宛如一道壮阔的洪流,从不可知的过去,汹涌的冲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每人都只是这种洪流中的一粒水滴,一个泡沫。这就是说:就整个的宇宙来看,生命的显现,只是一种过程,而这种过程,在整个宇宙进化中,尽占一微渺的地位,我们无能为力去改变这种地位。因为我们既囿於空间,又囿於时间;易言之,我们生命活动的极度,完全为自然律所支配。对人类而言,这是一件可悲的事实。对於人生的真谛,吾人常加以各类型的解说。虽则吾人无法摆脱物质界对於我们的制囿;在精神界,我们却有自由发展的余地。诚然,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本身既无悲、喜。若有悲、喜,则不啻为人类自己所加於本身的色彩。人类之有喜、怒、哀、乐等精神状态,为其所特具,这些精神状态,可如时空宇宙,同样地不朽。因此,人类在实质上,虽属於时空宇宙,他本身却创造了另一不朽的宇宙——精神宇宙。这个宇宙,为人类生存寄托之所在。在时空宇宙,生命无其特殊意义,如尘土然,仅为宇宙的一种过程而已。而在精神宇宙,它却具有无限的底蕴,无限的意义。 精神宇宙是可以扩大的,加速扩大这精神宇宙,即为生命意义,「贡献我们所能的和所有的,使这精神宇宙更为壮丽,更为浩瀚,这是作为人类的一分子的责任,也就是自己生命之所在。」对於精神宇宙言,我们的存在,是不朽的,因此希求避免躯体的幻灭,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学习爱:爱自己,爱家人,爱地球,爱他人,学习宽容和谅解;不停的投胎转世就是为了灵魂的进化,进化后就可以进入到更美好的世界生活,有些人活着希望能吃好,喝好,住好,有安全感。但这只是比较短浅的目标,真正的人生意义不是在于物质享受,而是思想的进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就是他心中的爱有多少,帮助了多少人。只有爱才是一切问题的解决之道,生命的意义在于拥有爱在我们心中。

高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1.下列对转运RNA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每种转运RNA能识别并转运多种氨基酸 B.每种氨基酸只有一种转运RNA能转运它 C.转运RNA能识别信使RNA上的密码子 D.转运RNA转运氨基酸到细胞核内 解析每种转运RNA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A错误;每种氨基酸可能有一种或多种转运RNA能转运它,B错误;转运RNA能识别信使RNA上的密码子,并转运该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C正确;转运RNA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上,D 错误。 答案 C 2.下列各项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图示,属于翻译的是( ) A.RNA→DNA B.DNA→RNA C.RNA→蛋白质 D.RNA→RNA 解析翻译是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答案 C 3.如图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某个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d是核糖体,e是mRNA B.该图表示蛋白质合成中的转录过程 C.a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 D.c转运的氨基酸所对应的密码子是GCU 解析图中d为核糖体,e为mRNA,A正确;图示表示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B错误;a是多肽链,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C正确;据图可知,c转运的氨基酸所对应的密码子是GCU,D正确。 答案 B 4.下图为中心法则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参与

B.②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参与 C.③表示翻译,需要蛋白酶参与 D.④表示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参与 解析③表示翻译,需蛋白质合成酶参与,不是蛋白酶。 答案 C 5. DNA的一条链的一段碱基排列顺序为“—CTCGAT—”。以其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则此段mRNA决定的氨基酸序列由左至右为(遗传密码对应的氨基酸分别为CAU:组氨酸;CAG:谷氨酰胺;CUA、CUC:亮氨酸;GUC、GUA:缬氨酸(起始);GAG:谷氨酸;GAU:天冬氨酸)( ) A.—亮氨酸—天冬氨酸— B.—谷氨酸—亮氨酸— C.—谷氨酰胺—缬氨酸— D.—缬氨酸—组氨酸— 解析DNA模板链为“—CTCGAT—”,转录形成的mRNA为“—GAGCUA—”,此段mRNA决定的氨基酸序列由左到右为—谷氨酸—亮氨酸—。 答案 B 6.下列关于氨基酸、tRNA、遗传密码间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种氨基酸由一种或多种遗传密码决定,由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 B.一种遗传密码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C.同一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与tRNA的种类一一对应 D.遗传密码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一一对应 解析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遗传密码,可能由多种tRNA转运,A项正确;一种遗传密码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只能与一种密码子配对,因此其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同一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与tRNA的种类一一对应,B、C项正确;终止密码不能决定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因此遗传密码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D项错误。 答案 D 7.下图是蛋白质合成示意图,起始密码子对应氨基酸是甲硫氨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硫氨酸处于图中a的位置 B.密码子位于结构③上 C.②上碱基改变可能改变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 D.结构①沿着②向右移动到终止密码子时脱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

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

生命起源论文

生命起源论文 一直以来人们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而且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猜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那么地球已经诞生那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宗教创造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比如上帝、阿尔修斯。在《圣经》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西方有上帝创世纪的故事,在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在现在看来这样生命的起源是不科学的。还有自然发生说,而在186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简单但令人信服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所以当代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可归结为两类: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起源说。有些人认为导致地球上生命产生的有机物来自太空,一颗坠入地球原始海洋的彗星将生命之源带给了地球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已发现的星球上,自然状况下是没有保存生命的条件的,因为没有氧气,温度接近绝对零度,又充满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紫外线、X射线和宇宙射线等,因此任何“生命胚体”是不可能保存的。所以我认为化学起源说比较有说服力。 化学起源说是被很多学者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1922年俄国生物化学家奥巴林提出化学演化说:原始地球上的某些无机物在来自闪电和太阳辐射的能量作用下,逐渐变成了原始地球上的第一批有机分子。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说,米勒将甲烷、氨气、氢气混合在接有正负电极的容器中将加热沸水产生的水蒸气通入容器,通电反应一周用冷凝水冷凝并接收反应产物,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四种是生物蛋白质中所含有的。1972年米勒等在上述混合气体中进行电火花放电,结果得到35种有机物,其中有10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迄今为止,用米勒模拟实验和其它类似实验,已能合成出20种天然氨基酸中的17种,剩余三种(赖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相信在改进技术之后亦能合成。生命物质化学演化可分为四个过程:无机小分子演化为有机小分子演化为有极大分子演化为多分子体系演化为原始生命。有机小分子的存在为生命物质的进一步演化提供了条件,有机小分子开始聚合为生物大分子如多肽、多聚核苷酸等,有极大分子进一步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然而用于团聚体研究的大分子物质都是通过生物合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古地质条件下的进化情景,因为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二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教案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 【教学目标】 1.理解染色体的结构。 2.掌握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类型、特点。 3.通过学习各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教学重点】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类型、特点。 【教学难点】 染色体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基因组大约有3×109个碱基对,每个碱基对长约0.34nm,理论上这些碱基对的总长度约为100cm,而人的细胞直径为10~20μm,这就意味着细胞核里的DNA或者以散乱的细丝状存在,或者被浓缩成其他的形式。作为遗传物质的DNA,传递遗传信息时,在细胞内必须有序地排列才能准确地传递给子代。那么,DNA在细胞核里的存在形式是什么样的?又是以哪种形式向子代细胞传递的呢?(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DNA和蛋白质的结合构成了染色质与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间期呈丝状,又叫染色质。当细胞进入分裂期,染色质就会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具有一定形态的染色体。细胞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的形态最为清晰。 指导学生阅读第41页并观察图3-2从DNA到染色体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在本子上用箭头图解形式对染色体结构进行归纳。(提升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检查学生对染色体结构的认识情况。) 思考并回答: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什么?每个基本结构单位又由什么构成? 提问学生:核小体是怎样构成染色体的?(多媒体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图,并对其进行讲解。)让归纳得较好的学生将自己归纳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并对其进行表扬。激励归纳不出来的后进学生。 (二)染色体的结构有助于DNA在子细胞中均等分配

1.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多媒体展示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1)着丝点所在的缢缩部分是主缢痕。 (2)着丝粒将染色体分为两个部分:长臂(p)和短臂(q)。 (3)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为姐妹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中期所观察到的染色体是经过间期复制的染色体,均包含有两条成分、结构和形态一致的染色单体。 2.染色体的类型(展示幻灯图片) (1)中着丝粒染色体 (2)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3)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4)端着丝粒染色体 3.染色体的特点 (1)同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和大小都比较稳定; (2)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大小有很大差异,具有物种特异性。 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不同种生物,染色体数目往往不同。 提问:如果你要观察染色体形态,是大的好还是小的好观察?(知道观察染色体形态,是用大的好。同时引入下一个问题---染色体大小的表示方法。) 提问:染色体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染色体的大小用染色体的长度来表示。) 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染色体形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在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最为清晰 B.染色体上的着丝粒区域,又叫做主缢痕 C.着丝粒将染色体分为长臂和短臂两部分 D.果蝇的染色体是观察染色体形态、研究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好材料 2.下面有关核小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核小体是随体的一种 B.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单位 C.核小体含有DNA和蛋白质 D.每个螺线管体中有6~8个核小体 3.下列关于染色体四级结构模型的理解,与之不符合的是(D) A.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 B.染色质丝是一级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