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

浅谈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

作者:闫志斌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6期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生产经营一线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开展素质教育的状况,既关系到社会一线的生产经营,也关系到高职生的就业和发展。开展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担负起来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实际,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将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政治可靠、有良好品行的人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是基础,是才的前提条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1.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

把“两课”教育作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的主渠道、主阵地。把党课、团课和公共理论课作为开展“世情”、“国情”和“党情”教育的重要阵地,坚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室、进宿舍、进网络、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用法律和纪律教育学生

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在法律教育方面,利用政治课向学生进行国家规定的系统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使其初步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具体地掌握一些特定的法律规范。在纪律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

3.大力开展志愿者活动

成立志愿者服务活动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建立服务队伍,制定实施相关制度,为志愿者服务提供具体的工作规范。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者们深入到乡村、街道、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关爱弱势群体,宣传党的政策。

二、培养技能过硬、有实践能力的人

随着国家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行,凭职业资格证上岗是就业的必然之路。创造条件,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和技能水平等级证,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1.突出实训环节,把培养技能过硬的人才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技能为本,突出实训环节,加大实训课程的教学比重,建立健全实验实习等校内校外实训条件。在师资建设上,要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实施“多证制”教育和“订单教育”

“多证制”教育,使学生除获得毕业证外,还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证。高职院校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考核鉴定,以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订单教育”因其具有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对象明确、学生就业去向明确等优势,成为一种备受众多高职院校追求的教育模式。实施“订单教育”,对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具有直接意义。

三、培养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灌输和管理,其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

笔者认为,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工程,重点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实践在农村。组织志愿者深入到农村和社区,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活动。第二,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让学生实践在岗位。成立勤工助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并设勤工助学办公室,完善相关制度,进行工作规范。开展贫困生情况摸底调查,掌握贫困生总体情况,建立贫困生资料库,积极创造包括体力性和智力性在内的勤工助学岗位,规范对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和考核。第三,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活动,让学生实践在市场。每一所高职院校所在的地方,总会组织一些文化、体育、商业、公益等方面的社会活动。高职院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为这些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让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中学习、锻炼和成长。

四、培养个性鲜明、有人文精神的人

大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领域。高校育人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和良好生活情趣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

1.成立文化社团,搭建个性成长的平台

鼓励学生组织成立校园文化社团和第二课堂活动小组,让每个特长学生有自己展示的舞台,让所有有兴趣的学生有一个自我锻炼的舞台。在场地上,尽量保证社团和二课堂活动小组所需,建设学生活动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