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重点

城市设计重点
城市设计重点

1.城市设计两种成果类型工程—产品型、政策—过程型。

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3.凯文·林奇提出的形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

4.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为多功能性、多空间型、有大量的街头家具。

5.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标准。

6.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小品等。

7.城市景观三要素包括景物、景感、主客观条件。

8.城市景观组成元素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社会景观。

9.城市设计过程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目标建立、设计评价、实施计划、维护管理。10.城市设计现场调查中人行为调查研究基本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11.城市滨水区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12.城市设计成果编制原则:严肃性原则、弹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13.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类型保护、再开发、开发。

名词解释

1.城市设计: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2.城市设计的目的

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便利与舒适,以美的享受。

3.城市设计的成果

工程—产品型图示成果为主,文字成果为辅

政策—过程型文字成果为辅,图示成果为辅

4.城市空间: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

5.城市景观: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6.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7.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

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

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

成。

8.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

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

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

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

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

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

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简答题

1.城市设计的目的

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

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

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

人以美的享受。

2.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

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

4、考虑“空间—时间”效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

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3. 城市设计的内容

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

架和城市环境质量。

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

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

管理政策

4、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

设计的比较

城市规划:

目的:对城市发展进行宏

观控制

工作对象:以二维为主,社

会、经济和形体环境相结合,

具有计划性

成果:战略性的政策、法规、

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

态控制

实施时间:体现为发展过程,

时间跨度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

参与者: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

学家

城市设计:

目的:促进形体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

工作对象:以三维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

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

成果: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

实行动态控制+引导

实施时间: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

委托人: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

参与者: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开发商、

建筑师等

建筑设计:

目的:为修建活动服务

工作对象: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环境设

成果: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

具体施工

实施时间:在确定的时间内

委托人: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

参与者:建筑师、使用者

5. 城市设计元素

土地使用

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

开放空间

使用活动组织

交通与停车

保护与改造

步行街(区)

标志与标牌

6. 城市设计特征

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

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

3、有时间-空间概念

4、有鲜明的地方感

5、政策性较强

7. 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

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

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

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

的理论。

8. 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

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9、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边界要明确,创造积极空间,避免消极空间。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区化和设施建设。

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

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

10.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做法

相似和谐。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处。

对比和谐。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等。

渐次变化。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

通过某种连续体,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结合。(如采用柱廊、绿化等)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

11.城市设计的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12.城市设计过程

(1)现场调查

(2)资料分析

(3)目标建立

(4)设计评价

(5)实施计划

(6)维护管理

13.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轮廓线控制

(2)、建筑高度分区

(3)、景观视线走廊保护

(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

(5)、与绿化系统相结合,突出

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14.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舒适性原则

城市审美原则

生态环境原则

因借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整体性原则

15.街口建筑布置形式

(1)、将人、车流多的建筑(如

商店、旅馆)相对集中在街道一

角,并用支路环绕,形成岛状活

动中心。

(2)、改变街口建筑性质,

布置人、车流少的建筑物。

(3)、开口街口,将人流

引入街坊内部。

(4)、将建筑物后退,留

出较深广的前庭广场作为交通

缓冲地带,以便和街口交通衔接。

(5)、将街角建筑的主要

出入口放在离街口较远的地方,

在街角一定距离内不准有任何

车辆进出或停留。

16.步行商业街的分类

①完全步行街。没有任何

车辆,供商店的货用车辆只在背

街或步行街两侧的交通性道路

上行驶。

②“定时式”全步行街。

在全天中规定时间内或星期天、

节假日为完全步行街,其它时间

允许通行车辆。

③公交步行街。只允许公

交车辆(包括公共汽车、电车、

出租车及专门的公共电瓶车等)

通行,但不许停车,其它车辆移

到周围平行的街道上行驶。

④半步行街。以步行交通

为主,但仍有少量车辆进入,这些车辆主要为

商店送货服务的,限制车速。

17、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

①多功能性。布置商业、游憩、绿地、水面、

儿童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

②多空间型。地上与地下结合、线状与

广场结合等;

③有大量的街头家具。包括公共设施(电

话亭、报摊、布告栏、公共候车廊亭、钟塔、

停车场、饮水台、垃圾箱等)、路灯和装饰用

灯、各种水体、标志牌、雕塑、座椅、儿童游

戏场、人行道护栏等等。

18.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序列模式

①前导空间。是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前

奏,它在形式和空间环境上应有突出的提示作

用,以吸引人们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形

式为广场、门式构件或牌楼、柱廊、过街楼等。

②演进空间。步行商业街的主体,一般由

街道、小巷等组成。它是空间序列的诱导过程。

③高潮空间。也称主题空间,一般由重要

建筑物和广场构成,前导空间和演进空间输出

的全部信息,在此进行整合、强化,使主题信

息更为突出。能否使空间进入高潮的关键:

---精心推敲实体与空间虚体的关系,突出

主体;

---组织好人看人的共享环境。

④后叙空间。是步行商业街高潮后的余音

和补充。一般也有街道、小巷等组成,在尽端

处布置广场,以示结束。

19.街道空间设计要点

保持街道的连续性。

强调旋律和节奏。

考虑街道对景。

注意街道的景深与层次。

城市街道与街巷联系关系、街道交叉口周

围建筑联系关系、街道与街区内部出入口处等

是设计的重点。

注意提高街道各区段的识别性与趣味性

注意视域的开放。

20、城市广场设计中注意的问题(10分)

1、广场情趣区别。不同位置和性质的广

场,应有不同的情趣要求,如:

①位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的广场,要创

造出人能停留、观赏建筑物或特定景色的环境

条件。

②位于商业步行街的广场,要创造适于

居民采购、散步和闲谈的环境,体现出商业的

繁荣情景。

③居住区内的广场,应创造出安静、舒

适、安全的交往空间。

④在中小学附近的广场,应与交通干道隔离,为孩子们创造安全的生活地带。

2、提高广场场所的吸引力。为使广场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应做到:

①强调广场的装饰性;

②强调公众的“可达性”;

③满足城市生活的多功能要求

④创造一定的街头活动场地,诸如可供民间发起的社会

活动、公益活动、小型集会、街头演出以及街头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展览等活动使用。

3、发扬传统的地方风格

①利用地方“特产”装饰广场,增强地方感,如济南泉城以泉雕为广场主题。

②用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作雕塑、壁画、地面纹样等装饰广场。

③采用地方材料铺砌地面和制作凳椅,栽种当地特有的树木、花草等。

4、注意设计手法上的改变

①在现代广场建设中,传统的四面为交通环路环绕成为一种中心孤岛式的广场减少了,趋向于把广场绿地布置在主要建筑前面或一侧,或位于建筑群之间,或串连在步行商业街之间,以不被交通穿破,有的甚至完全与汽车通路隔开。

②过去那种铺地面积很大,人工手段很多,绿化较少看起来干巴巴的广场减少了,代替的考虑人们休息交往需要,比较有人情味有生气的广场。

③广场已由平面的、构图均称的布置,逐渐转变为空间构图丰富,充满阳光、绿化和水的、富有生气的空间型广场。

④城市中心广场已逐步向功能综合化、交通立体化和环境舒适化方向发展。

⑤现代广场在布局、尺度、空间组织等内容和形式上是以人的使用要求和活动作为参数的。向小型化、个性化、多层次和相对私密感方向发展。

⑥重视利用公共建筑前、桥头、街道汇合处,路边角地

等小面积空地设置小广场。

论述题

1. 城市广场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别广场的设计要点

1、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

2、纪念广场。主要是为纪念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的广场。在广场突出位置

设置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

纪念物或纪念性建筑等为标志

物。

3、交通广场。包括站前广

场(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头

以及剧场、体育场、体育馆、展

览馆、饭店、旅馆等)和道路交

通广场。

4、商业广场。包括集市广

场、购物广场等。一般为步行。

5、宗教广场。布置在教堂、

寺庙、祠堂前举行宗教庆典、宗

教集会、宗教节日等活动场所。

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祭祀、

布道用的坪台、台阶或敞廊。历

史上的宗教广场有时与商业广

场结合在一起。现代的宗教广场

已逐渐起市政或休息、娱乐广场

的作用。

6、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

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行各

种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

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氛,布局

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

思。

运用所学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

来谈一谈校园景观如何建构?

1.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并

举例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

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

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

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

与发展的基础。这种张拉线的起

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

广场中的方尖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

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

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

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

性、生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

组织上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

框景效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

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

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

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城市设计成果评价标准

雪瓦尼教授把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两类:

可度量标准和不可度量标准。

①可度量标准:

自然环境标准气候、阳光、地

理、水、地形等

建筑形态标准高度、体块、退

后红线、容积率绿地率、色彩、材质、风格

②不可度量标准

不可度量标准是评价形体环境对人的

美学、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是只能作出

定性结论的标准。

便利性。主要指交通及视线的可达程度。

如地段在城市中的位置、标志性、道路的走向、

形式、机动车道的距离、停车场、安全及视觉

条件等。

多样性。指使用性质和活动内容的种类、

持续时间、活动支持等。

可读性。指空间界面对空间的界定程度、

积极空间的创造、环境格局的可读性、形象性

等易于阅读和理解。

灵活性。指城市环境为使用者提供的使

用机会和潜力、空间组合及建筑形式多样性,

进一步发展的可持续性。

愉悦性。是从美学角度对环境的评价。

如空间舒适性、视觉趣味和人情味,环境优美、

尊重自然等。

个性。指空间环境、建筑形式的特征,

环境的历史性和地方性等。

图底关系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规

划设计中都有应用。利用其理论可分析城市在

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空间建设的主与次、积

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空间的界面、空间的形状

与比例以及空间与建筑的关系等。

试举例或绘图说明城市文化休闲广场如何来

设计?

从设计主题、设计功能组成、

空间组织、

景观设计等方面来谈

试举例或绘图说明城市文化休闲广场如何来设计?

绘制平面图15分,说明城市空间组织手法15分。空间的主次、视觉中心、空间的划分方法、空间的限定、绿化的布置等方面来分析。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城市设计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可以分为理论性概念和工程实践性概念两种。 2.城市设计的概论总结: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3.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城市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 2.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 3.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 4.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 1.)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局部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设计, 但城市设计比较偏重空间形态,而详细规划则比较偏重操作,关注定位和定线。 2.)从重点上讲,详细规划更偏重于用地性质,建筑道路等两边的平面安排, 而城市设计更侧重于建筑群体的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等。 3.)从内容上讲,详细规划更多涉及工程技术问题,体现的是规划实施的步骤 和建设项目的安排,考虑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筑与市政设施工程的配套,投资与建设量的配合,而城市设计更多涉及感性认识及其在人们行为,心理上的影响,表现为在法规控制下的具体空间环境设计。 4.)从工作深度上讲,详细规划常以表现二维内容为主,成果偏重于法律性的 条款,政策,方案和图纸则居于次要地位。而城市设计多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和前瞻性,并附有充分的具体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成果较详细规划更细致。 5.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以多重委托人和公众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反映社会公正和环境共享的准则,超出了一般建筑功能,造价,美观等内容。 建筑设计基本上取决于设计者本人和项目业主的目标价值取向。 6. 1999年国际建协大会通过《北京宪章》。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旧城。“有机更新”论,“山水城市”论,绿色城市设计概念以及一批成功实施案例等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第二章 城市的定义:形成固定的商品交换居民点。 古罗马城市设计的主要特征: 其一,享乐主义特征;其二,实用主义特征;其三;炫耀主义特征。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设计的类型: (1)要塞型——罗马帝国的军事要塞居民点,其后发展为新的社区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2)城堡型——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周围设有教堂、修道院、广场等,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 (3)商业交通型 中世纪欧洲城市设计特点: 1.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规模较之古希腊与古罗马相对较小,由于各封建主,城市 共和国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中世纪城市一般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

城市设计的要素

城市设计的要素 城市设计(Urban Planning)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因而,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分析其基本要求,合理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设计要素 城市设计(Urban Planning)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因而,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分析其基本要求,合理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发展。那么,城市设计包括哪些要素呢? 一、城市设计要素的分类 哈米德·胥瓦尼在《都市设计程序》(The Urban Design Process)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要素的分类和界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八类:①土地使用;②建筑形式与体量;③流线与停车;④开放空间;⑤行人步道;⑥标志;⑦保存维护;⑧活动支持。 而国内有学者则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①城市空间体系;②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③城市边缘与入口;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⑤视线走廊;⑥水系和绿化。 上述分类方法,对于城市设计要素的界定和划分已带有体系化特征,但仍然存在把城市设计要素与城市构成要素对应和等同化的倾向,从而往往把本质上应该属于某一个城市设计要素体系的内容划分到其他的体系中去,造成研究对象的含混。 综合当代城市设计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成果,笔者认为,把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划分土地使用体系、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城市景观体系,是符合城市形态要素系统构成的特点和城市设计系统整合的学科特征的,有助于把城市构成形态和空间环境的相关要素互相联系,从而进行整体性和体系化的研究。 二、城市设计要素的构成 1、土地使用体系。 1)土地使用的复合性。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大纲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大纲 1、概念性城市设计 概念性城市设计是一种普遍的工作方法 , 适用于任何城市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与项目的类型、规模和尺度无关。它基于对项目背景深刻的理解,是一种形态设计前期对整个项目的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方法,是连接目标 ( 主题 ) 和结果 ( 形态设计 ) 的重要手段,是对 " 城市形态产生的逻辑过程的全面设计,是确保良好城市设计意向的重要保证。 2、城市设计 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3、新陈代谢理论 新陈代谢理论由通时性和共时性原理两个基本原理组成。新陈代谢的思想是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些各不相同的时间段在一个建筑空间中表现出来。 共时性原理指不同文化的共生。 4、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个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的理论,又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 5、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6、城市色彩 城市或某个城市片断的基调色彩,主要由建筑群的色彩混合而成。不同的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独特基调色彩是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7、图底理论 在城市环境中,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的事物被称之为底,

把建筑部分途黑,虚空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图底关系理论由罗杰·特兰西克提出,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8、尺度 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9、城市场所 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载体,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 10、城市空间结构 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除了由城市物质设施所构成的显性结构,还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态结构等内在的、具有相对隐形的结构内容。 11、简要说明城市的本质及城市系统复杂性的内涵 城市的本质:人类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存在的载体。 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城市子系统数量巨大、层次众多、关联复杂。城市系统生成、发展的演化过程复杂。 7.简要说明城市设计的内涵及历史特征。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 “交替发展”----城市设计的规律 1、“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自下而上”的城市:

城市设计考试题

一、填空 1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 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2、城市设计的两种形式:政策过程型和工程设计型。 3、公园前后,古罗马逐步代替希腊成为欧洲地区的霸主。它的城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享乐主义特征;实用主义特征和炫耀主义特). 4、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城市设计,轴线都被用作营造秩序,突显帝王霸气的重要元素。但 具体处理手法不尽相同。中国城市强调中轴对称,剧中为尊,轴线感自外而内。而西方城市 则偏好几何轴线与理性网络,轴线感自内而外。 5、卡伦认为当我们以恒定的速度步行通过城镇,城镇景观总以一系列突现或隐现的方式出 现,这种视觉现象称之为视觉连续。 6、埃德蒙?N?培根提出评价、表达和实现是城市设计的三个基本环节 7、城市景观可归纳为五大组成要素,分别是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 8、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必须综合应用图一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 9、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中,空间一形体分析方法包括视觉秩序分析和图形背景分析。 10、意象是一种经由体验而认识的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而认知意象分析是一种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方法的城市分析理论。 11、国外城市设计的机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是:集中式,分散式,组织临时性机构 12、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它们主要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不同的层次构成。 13、城市设计研究与编制的内容一般涉及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十地利用、城市景观、 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活动、城市活动系统、城市特色分区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实施措施 等7方面内容。(P115) 14、城市设计成果中,城市设计导则和城市设计图是城市设计实际运用性成果,城市设计 研究附件是城市设计的依据与支撑。(P121) 15、城市空间格局的典型模式有中心集结型、条带延伸型、格网型、自由生长型。(P131) 16、开放空间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它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公园绿地、娱乐空间 等,通常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功能性四方面的特质。(P146) 仃道路空间设计的主要原则、便捷高效、舒适宜人、局部步行、公交优先。 18、广场空间设计的主要原则多样性、整体性、宜人性、生态性。 19、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人性化、社会化、生态化。 20、静态交通中自行车停放与机动车停放是需要关注的两个因素 二、名词解释 1、城市建筑综合体:对那些建筑周边环境乃至部分内部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多地渗透着城市环境要求的建筑的一种概念描述。 2、历史地段:“历史地段”是指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包括城市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3、水滨:城市特定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也是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4、城市滨水区: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 组成 5、城市轴线:在城市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资料

居民点的形成居民点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城市的形成城市是成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商业和手工业和聚集地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1.产业结构 2.人口规模 3.居住形式的聚集密度 现代城市的含义 1.人口数量 2. 产业结构 3.行政管辖的意义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2.社会形态和城市布 局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4.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布局的变化1.出现了城市的仓储用地以及对外交通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内容不断变化3.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区域4.城市类型也不断增加 城市化的内涵: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历史过程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稳定阶段田园城市理论主要论点:1.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城市土地应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2.城市与乡村应结合,有乡村生活的气息及环境3.应机制和控制城市喜迎人的磁性 4.城市应拥有一整套公共绿地系统卫星城发展阶段 1.第一代卫星城——卧城 2.第二代卫星城——半独立的卫星城 3. 第三代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 典型城市代表:密尔顿?凯恩斯城《雅典宪章》 理论提出:1933年8月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的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又称为《城市规划大纲》 主要论点: 1.城市与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与乡村彼此同为一体,而各位构成区域单位的要素” 。 2.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的居住工作交通与游憩(城市四大功能)。 3.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股建筑。 4.城市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要冲居住着的要求出发,进行功能分区。 马丘比丘宪章 理论提出:1977年12 月在秘鲁以雅典乡长为出发点,总结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游憩是二战后城市发挥在那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渣网了城市规划经一部发展的方向,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主要论点: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 城市规划工作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5.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实践性——要付之实现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目的1.掌握规划的依据2.认识规划对象3.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方法 1. 现场踏勘或在观察调查 2. 抽样貂蝉或者问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4.文献资料的运用调查研究的工作阶段 1. 现场踏勘 2.资料收集及整理 3.分析研 究 城市规划纲要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 要人生无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 原则,该阶段对总体规划需要确定的主要 目标、方向机内容刚提出原则性意见。 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由城市人 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规 划年限,一般为20 年,近期规划一般为 5 年。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用地的属性 1. 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 3.经济属性 4. 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的价值 1.使用价值(地形地貌……) 2.经济价 值(土地出售价值……)影响低级承载力 大小的因素: 1.地下水 2.地下为可溶性岩石防震措 施: 1.确定地震烈度 2.避开强地震地区 3.采 取适当得抗震措施城市用地的水文与水文 地质条件利:城市水源地、可发展水运、 满足城市造景需要、改善城市气候条件、 稀释污水排除雨水美化环境;弊:洪水, 冲刷河岸,泥沙淤积);地下水的组成: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城市用地的气候 条件太阳辐射: 1 .主要能源2.影响建筑日照间距,通 风,遮阳3.影响城市规模、布局城市用 地的地形条件: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 结构形态和空间布置、影响城市属相设计 及制高点选择处理、影响城市小气候形 成、影响通讯和电波、坡度的影响城市用 地的分类根据城市用地功能不用,按《城 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 分为10 大类、46 中类、73 小类居住 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道路高粗昂用地、绿地。分为四类 居住用地比重: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 用地的比例为20%-32% 居住用地人居指标:18-28 mV人居住用 地分布影响因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 件、工业性质 居住用地布局形式:集中式(布局紧凑, 各部分联系方便,节约基础设施)、分散 式(适应地形变化或工业性质的要求)、 轴向布置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 2.职工居住用地应 分布在卫生调价较好的地段上3.应保持 集中、紧凑、互补妨碍4.企业之间应取 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工业用地 与居住用地的位置 1.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 2.工业 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3.工业用地与 居住用地混合布置旧城工业布局存在的问 题 1.工业用地面积小 2.缺乏必要的交通运 输条件,交通混乱3.功能不合理,污染 大4. 工厂的仓库、对唱不足5. 工业布 局混乱,缺乏生产上统一安排6.有地厂 房不符合生产要求旧城工业的调整措施: 留、改(改变生产性质、改革工业和生产 技术)、并、迁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要求 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 2.公共设 施要按照与具名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该服 务半径,小学服务半径一般为500m o 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城 市交通规划4.根据公共设施本省的特点 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 考虑城市 尽管组织的要求6.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并 注意建设顺序全市性主要公建用地原则: 1.符合公建本身的功能要求 2.符合城市 规划对公建位置的要求仓库按使用性质分 类 1.储存仓库2 .中专仓库3.城市供应仓库 4.收购仓库 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1.提高城市自然生 态质量2.有利于环境保护3.提高城市生 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4.增加城市地精 的美学交过5.增加称呼四经济效益6.有 利于城市防灾城市绿地分类 1.公共性绿地,特点,群众性,为休息而 设2. 专用性绿地3.私有性绿地城市绿 地系统构成 1.点状绿地 2.带状绿地 3.契形绿地 4.环 状绿地 城市郊区的功能1.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郊区是城市衍生地 3.郊区是城市的供 给地4.郊区提供市民游憩基地 5.郊区 是城市的发展用 地6. 协同市区发展经济按城市性质分类 1. 工业城市 2. 交通港口城市 3. 商贸城 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性中心城市6. 县城7. 特殊职能城市按城市人口规模 分类 1.大城市50-100 万人 2.中等城市20- 50 万人3.小城市20 万人以下4.特大 城市100 万人以上 自然环境的利用 1.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城市规 划布局比较紧凑,但应避免城市布局单 调:1.挖池堆山,形成制高点;2.建筑 高低搭配得当;3.形成比例恰当的广 场、接到、建筑群; 2.丘陵地区:结合自然,采用分散和集中 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利用地势布局,依山 建筑,层层跌落,强化三度空间。高处布 置市中心或主要建筑群 3.河湖水域:利用水景组织秀丽的城市景 色结合城市工程设施,组织城市景观规 划:结合防洪、排涝工程、护坡、考虑城 市艺术布局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的利用: 保留、改造、迁移、拆除、恢复合理的城 市干道网密度 合理的干道网密度为2-3 km/平方公里 间距一般为600m—1000m 道路按三级划 分: 1.城市主干道 2.城市次干道 3.支路停车 场分类 1 .配建停车场2.公共停车场 港址选择 1 .在河(海、湖等)边,并且对水深有 要求2.岸边形状及陆地情况要满足共嫩 高要求3.避开桥、堤4.与城市应有方便 的联系5.有发展的可能国际民航机场遇 城市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0公里。航空港 ——城市联系的交通组织1.专用高速公 里,使机场与城市间的时间保持在30 分 钟以内2. 高速列车3. 专用铁路4.地 铁5.直升飞机城市水源分类 1 .地下水源:潜水、自流水、泉水2.地 表水源:江河湖海等给水管网规划 1 .树枝状管网特点:管网省,但供水不 安全2.环状管网特点:供水安全,但 管网不经济排水方式 1 .合流制雨水及污水合一排放2.分流 制雨水及污水各自排放污水处理厂的用地 选择 1.设于地势较低处 2.布置与城市下游地 带3.离开生活区,并设隔离带居住区规 模的影响因素 1.公共福利设施的经济性及合理的服务半 径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3.行政管 理体制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 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居住区规模 用地规模:50-100 公顷人口规模:5 万人为宜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结构布置原 则:1.经济合理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2. 管理方便3.以天然地界及城市主干道为 界4.不同类型的建筑影响不可忽视居住 区的卫生要求安静的环境:影响因素 1 .城市交通噪声 2 .工业生产噪声3.人 群产生的噪声4、减少污染

城市设计考试题

一、填空 1、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2、城市设计的两种形式:政策过程型和工程设计型。 3、公园前后,古罗马逐步代替希腊成为欧洲地区的霸主。它的城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享乐主义特征;实用主义特征和炫耀主义特). 4、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城市设计,轴线都被用作营造秩序,突显帝王霸气的重要元素。但具体处理手法不尽相同。中国城市强调中轴对称,剧中为尊,轴线感自外而内。而西方城市则偏好几何轴线与理性网络,轴线感自内而外。 5、卡伦认为当我们以恒定的速度步行通过城镇,城镇景观总以一系列突现或隐现的方式出现,这种视觉现象称之为视觉连续。 6、埃德蒙?N?培根提出评价、表达和实现是城市设计的三个基本环节 7、城市景观可归纳为五大组成要素,分别是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 8、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必须综合应用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 9、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中,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包括视觉秩序分析和图形背景分析。 10、意象是一种经由体验而认识的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而认知意象分析是一种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方法的城市分析理论。 11、国外城市设计的机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是:集中式,分散式,组织临时性机构 12、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它们主要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不同的层次构成。 13、城市设计研究与编制的内容一般涉及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景观、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活动、城市活动系统、城市特色分区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实施措施等7方面内容。(P115) 14、城市设计成果中,城市设计导则和城市设计图是城市设计实际运用性成果,城市设计研究附件是城市设计的依据与支撑。(P121) 二、名词解释 1、城市建筑综合体:对那些建筑周边环境乃至部分内部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多地渗透着城市环境要求的建筑的一种概念描述。 2、历史地段:“历史地段”是指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包括城市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3、水滨:城市特定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也是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4、城市滨水区: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

城市设计五要素

城市设计五要素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

或关注。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对于他们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 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 节点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节点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是围合的广场。某些中心节点是一个地区辐射影响力的焦点,并作为整个地区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标志,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核心”。当然,有许多节点,既是交接点,有时汇聚点。节点的概念与道路有关,因为汇聚点通常就是道路枢纽,

整体城市设计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中国. 湘潭. 东城片区
Comprehensive and Key Area Urban Design in Eastern Zone Zone, Xiangtan
湘潭市东城片区整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整体鸟瞰图
3 7 土地利用规划图 3.7
EASTERN TOWN. XIANGTAN. CHINA

中国. 湘潭. 东城片区
Comprehensive and Key Area Urban Design in Eastern Zone Zone, Xiangtan
湘潭市东城片区整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芙蓉大道鸟瞰场景
EASTERN TOWN. XIANGTAN. CHINA

中国. 湘潭. 东城片区
Comprehensive and Key Area Urban Design in Eastern Zone Zone, Xiangtan
湘潭市东城片区整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芙蓉大道、北二环交叉口节点鸟瞰场景
EASTERN TOWN. XIANGTAN. CHINA

中国. 湘潭. 东城片区
Comprehensive and Key Area Urban Design in Eastern Zone Zone, Xiangtan
湘潭市东城片区整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工业遗址公园与滨江国际五星级酒店鸟瞰场景
EASTERN TOWN. XIANGTAN. CHINA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2.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工业城市是由法国人戛涅于1917年提出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按照工业生产规律,讲各个工业部门聚集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相互协作,下游用来进行水上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日照良好的高低上。 4.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 5.光明城市是由法国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6.广亩城市是由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7.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8.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9.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10.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 1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环境中,把成为对象的建筑称为“图”,把被模糊的事物称之为“底”。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12.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特定空间。 13.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即研究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应用生态学的新兴学科. 14.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15.硬质界面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底界面主要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铺装成的地面,侧界面通常主要指建筑物的立面,是沟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要素。16.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所构成的界面,具有自然、活泼、安全、温暖和消遣的感觉。 17.尺度是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城市设计重点

1.城市设计两种成果类型工程—产品型、政策—过程型。 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3.凯文·林奇提出的形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 4.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为多功能性、多空间型、有大量的街头家具。 5.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标准。 6.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小品等。 7.城市景观三要素包括景物、景感、主客观条件。 8.城市景观组成元素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社会景观。 9.城市设计过程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目标建立、设计评价、实施计划、维护管理。10.城市设计现场调查中人行为调查研究基本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11.城市滨水区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12.城市设计成果编制原则:严肃性原则、弹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13.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类型保护、再开发、开发。 名词解释 1.城市设计: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2.城市设计的目的 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便利与舒适,以美的享受。 3.城市设计的成果 工程—产品型图示成果为主,文字成果为辅 政策—过程型文字成果为辅,图示成果为辅 4.城市空间: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 5.城市景观: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6.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7.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 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 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 成。 8.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 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 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 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 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 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 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简答题 1.城市设计的目的 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 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 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 人以美的享受。 2.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 约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 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 征 4、考虑“空间—时间”效 果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 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3. 城市设计的内容 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 架和城市环境质量。 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 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 管理政策 4、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 设计的比较 城市规划: 目的:对城市发展进行宏 观控制 工作对象:以二维为主,社 会、经济和形体环境相结合, 具有计划性 成果:战略性的政策、法规、 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 态控制 实施时间:体现为发展过程, 时间跨度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 参与者: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 学家 城市设计: 目的:促进形体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 工作对象:以三维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 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 成果: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 实行动态控制+引导 实施时间: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 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 人 参与者: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开发商、 建筑师等 建筑设计: 目的:为修建活动服务 工作对象: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环境设 计 成果: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 具体施工 实施时间:在确定的时间内 委托人: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 参与者:建筑师、使用者 5. 城市设计元素 土地使用 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 开放空间 使用活动组织 交通与停车 保护与改造 步行街(区) 标志与标牌 6. 城市设计特征 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 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 3、有时间-空间概念 4、有鲜明的地方感 5、政策性较强 7. 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 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 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 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 的理论。 8. 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 手段。

城市设计要素

城市设计要素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从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引出关于城市设计的思考,提出城市设计的本身的根本目的,即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保持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可持续性、连续性和认同性。① 城市设计是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 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是一种综合的环境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从而改进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实现千百年来人们对城市美好构想②。 二)、城市设计主要内容:第一,研究空间的组成要求,主要包括,使空间具有更明确的定义和更好的理解(空间的气氛、意义及用途等方面);根据城市总体要求和建设法规,规定每块用地的控制条件——规划设计准则。第二,研究空间构成的特点和技术,主要包括,有机的组织城市三度空间,决定空间和各类待建房屋在功能、形态及象征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并明确建筑物等实体空间与虚体之间的关系等;提高空间的整体质量,从局部到整体、从建构筑物、道路到绿化、小品设施和环境细部构造等整体的精心设计与配合,以创建出富有特性的城市空间环境,使空间具有可识别性。第三,研究空间的布局艺术,创造出完美、协调的空间环境与景观,使三度空间具有层次感,营造时应有重点与一般之分,有主调、基调和配调之分,并特别注意重点地区,如:不同道路、街道、广场的交叉口,人流汇聚处于转折点、制高点、控制点等视觉形象以及建、构筑物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

等②。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我想具体到设计层面或者是更具体的城市体系方面主要为:功能方面、绿化方面、交通体系、建筑风貌、城市街景、天际线等这六大城市空间要素。同时一个城市管理者的管理实施和城市给人的直观印象,我认为也是通过以上几方面来表现和感观。因此作为设计者,应该要针对以上几方面展开调查、分析研究并提出改造、新建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1)、功能方面——要结合上位规划、相关案例的研究、现状等因素,提出城市的定位和目标,合理的划分功能组团,提出城市的空间结构、景观节点,从整体上把握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2)、绿化方面——结合不同类型绿地的现状和服务半径,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使公园绿地、街头绿地能够满足市民的使用服务半径,道路绿化能够形成优美的景观界面和具有自身特色,并提出园林景观路和绿化景观路等,通过对绿地系统的设计,为打造“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奠定基础; 3)、交通体系——科学的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划分人车分流路段降低安全隐患;合理的结合实际和后期发展安排停车场地(包括地面、立体的);另外要结合绿地系统提出城市的慢跑道、步行道等绿道概念; 4)、建筑风貌——主要为通过分析当地现状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等,确定合理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色彩,从而形成统一、有序、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1.城镇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都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地,市与朝各占百步见方。) 3.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设计 5.城规之父——希波丹姆——米列都城 6.乌尔城特点:该城有城墙和战壕,面积约88h㎡。人口约30000-35000人。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割。夯土高台共七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田园城市的概念(定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树,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8. 1 2 3 动态性。 总的来说:《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转变。《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动态特征。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阶段的转变。 9.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 10.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当然,要做到真正的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它作为人类环保的一个理想和目标却是积极的、现实的。 11.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必须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从城乡规划的专业角度来看与核心法的关系如何;第二,从一般性法律规范角度来看,该法律规范属于哪一类。 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关系,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体制运行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特定规划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规划目

城市设计概论考试重点1

城市设计概论 第一章含义、目的、范围与内容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 (1)、形体环境论:从三维角度对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或对公共环境的设计。 (2)、建筑论:是对空间秩序的创造,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是大规模的建筑设计或是建筑学的扩展。 (3)、规划论: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阶段或一个分支,是城市规划的深化或具体化。 (4)、管理论: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是运用法律手段对城市的综合控制。 (5)、全过程论:应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是解决经济、社会和物质形式问题的手段。 城市设计各种概念: a、近代城市设计的倡导者E.沙里宁论述“城市设计是一个建筑问题,是广义建筑学问题。城市三维空间是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一直是城市设计关注的焦点。 b、C.Sitte 《城市建设艺术》指出近代城市设计与传统建筑学和形态艺术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c、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1975年提出“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城市设计赋予城市更加丰富空间概念,创造出新的、更加有人情的空间秩序”。日本的土肥博至也认为“城市设计是指城市社会的空间设计”。 d、《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城市设计的定义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安排和艺术处理”。“城市设计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型体,城市设计师通常有三种不同的工作对象:A.工程项目设计;B.系统设计;C.城市或区域的设计 e、E.DBocan在《城市设计》书中写到“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包括相关的要素如风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置和设计”。“好的城市设计能在城市的自然形态方面产生一种逻辑和内聚力,一种赋予城市及其地区以性格的突出特征的尊重”。 f、英国皇家城市协会1998年主席F.Tibbalds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为了人民的工作、生活、游憩而随之受到大家关心和爱护的那些场所的三维空间设计”。 g、B.Goodey1987年指出“城市设计是在城市环境中创造三维的空间形式。城市设计相对于传统城市规划,偏重三维的、立体的、景观上和城市结构形式上的设计,针对城市环境中丰富的人类生活系统”。 h、https://www.360docs.net/doc/562683644.html,ng 在《城市设计:美国的经验》书中将时间维度加入城市设计,强调发展的理念,认为“城市设计关注人类聚居地及其四维的形态布局”。 i、C.Stein在1955年提到“城市设计是建立联系的艺术:联系建筑物与其他建筑物,

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名词解释: 1)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总人口 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 4)市域:城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市区,外围市(县)。 5)市区:市政府管辖范围。 2. ①什么是第一次劳动分工? 原始群落中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叫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②什么是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③城市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以后,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所以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开始产生私有制,阶级分化以后,人类开始进入了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④简述城乡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7)空间密度差异 3.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城市发展的包括哪两个阶段? 一般以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城市发展阶段包括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封闭,静态)和近代现城市发展阶段开放,动态)。 4. 简述世界城镇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的总比例达到60%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填空题 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出自《周礼.考工记》。 ②“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出自《管子》。 ③“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出自《淮南子》。 ④《商君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先列。 2.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