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标准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标准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标准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五、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六、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七、艾灸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 /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五、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六、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七、艾灸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 /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 用具及常用药液 它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得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得药物药理作用与注射方法而形成得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得注射器与针头。根据使用药物得剂量大小及针刺得深度选用不同得注射器与针头。常用得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与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她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 作用: 1、止痛作用 大量得临床资料与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得途径到达脊髓与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得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得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得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得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就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得防御机理有关。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外来抗原物质与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得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得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得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得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就是双向得,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得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得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得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就是 .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得压痛点;较长肌肉得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得起止点;腰椎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 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 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 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 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习进修人员。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弘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 一、中医科主任 (一)管理职责:

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统一安排安生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27663 6C0F 氏40442 9DFA 鷺23198 5A9E 媞T25346 6302 挂285 56 6F8C 澌 7.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靠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对科室新药使用、仪器设施添置等提出申请。 9.支配使用科室基金。 (二)业务职责: 1.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2.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3.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4.重视医疗文书资料管理,定期督察科内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质量,及时签阅。 5.积极开展营销工作,拓展外部市场,主动宣传本科室的医疗新技术新项目,服务新举措以及其他感动人心的好人好事,提升本科室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不断扩大医疗市场份额。 (三)教研职责: 1.定期组织全科进行病例讨论、业务学习、继续教育、临床教学,并在日常工作 和教学中起模范作用。 2.组织协调科研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展与应用。 3.组织科研实施,审查科内人员论文投稿。 4.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睢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一、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下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2、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3、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4、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5、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6、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7、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8、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9、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0、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二、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头痛、腰痛、眩晕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 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 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 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 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 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2013年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第一篇针刺类技术 第一章毫针技术 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第二章头针技术 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第三章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第四章腹针技术 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该技术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第五章眼针技术 眼针技术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技术,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安全无痛的特点,凡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都可用眼针治疗,特别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痿证及痛证。 第六章手针技术 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

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第七章腕踝针技术 腕踝针技术是以针刺人体的腕部及踝部区域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操作技术。其理论依据为将脏腑与体表不同区域相关联,再将不同体表区域与腕踝部各个区域相对应,然后通过刺激腕踝部特定区域,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各种痛症,神经系统疾病及内科疾病。 第八章三棱针技术 三棱针技术是用三棱针刺入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或瘀血、疼痛等。 第九章皮内针技术 皮内针技术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技术,临床上主要包括揿钉型皮内针(又称图钉型皮内针)和颗粒型皮内针(又称麦粒型皮内针)两种针具。具有作用时间长、操作方便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类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头痛、痛经、失眠、焦虑症等。 第十章火针技术 火针技术,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火针作为针灸技术中的一种特殊针法,具有温通经络、扶正助阳、祛邪引热的功效,临床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针法结合应用。常用于颈、肩、腰腿、关节痛,以及带状疱疹、湿疹、白癜风、银屑病等临床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的治疗。 第十一章皮肤针技术 皮肤针技术是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皮肤针是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按照工具的形式及针数的不同,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和丛针(针数不限)之分。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皮肤病、疼痛类疾病、失眠等。 第十二章芒针技术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3.痴呆: 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 推拿疗法 4.眩晕:

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 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 1.外感发热: 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 1.不寐(失眠): 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 五、肺病科: 1.风温肺病: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 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 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 3.哮病(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及审批管理制度

邳州市中医院高风险 诊疗技术操作授权及审批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手术、麻醉、介入、腔镜等高风险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加强高风险诊疗技术和人员资质的准入管理,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高风险技术操作的许可授权范围:应当包括所有进行本诊疗操作的执业医师。无操作权的个人,除非在有正当理由的紧急情况下,不得从事诊疗操作。 二、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目录:详见附件1。 三、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目录的医生资质准入管理,参照《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及《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涉及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科室及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医院明确规定对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高风险诊治操作项目,每项具体诊治操作项目都有操作常规,应做好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常规及考评标准培训。 四、由医疗管理等职能部门负责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程序与机制。 (一)进行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人员必须经授权后方能有资格准人,资格认定后,未予授权的人员不得开展相应操作。 (二)由医疗管理等职能部门与专业人员组成考评组织。 (三)提供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诊治操作项目的操作常规与考评标

准,并实施培训与教育。 (四)应当结合操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对其熟练掌握程度进行认定。 (五)所有资格评价资料都应当是可信任的,是书面的、详细的,并能随时可查。 五、审批程序 (一)各临床科室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人员填写《邳州市中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资质申请表》(附件2)。 (二)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考核,根据其实际操作能力等条件,同意后由科主任签署意见上报医务科。 (三)医务科根据其职称、手术权限申报材料等申报条件予以审核,对符合要求者报手术管理委员会; (四)手术管理委员会根据《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分级授权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机制》等规定,结合本人围手术期水平、手术操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并签署审批意见。 六、高风险诊疗技术实行追踪管理,开展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科室自项目开展日起,每年对高风险诊疗技术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医务科备案。 七、高风险诊疗技术的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复评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医院将取消或降低其进行操作的权力。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件)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 件)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 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感谢聆听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 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 2.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 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 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骨科)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1、中药贴敷治疗: 依据所选取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用法】 1、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治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贴敷部位大小准备厚纱布或棉垫 3、在上面均匀地涂一层软膏 4、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掺药并均匀掺入。 5、单层纱布覆盖以防止药物撒落并用少量液体湿润后贴敷在患处。 6、胶布固定或包扎。 【注意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上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2、箍围法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若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即使肿疡破溃,余肿未消,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如金黄散、玉露散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属半阴半阳证者,可用冲和散;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属阴证者,可用回阳玉龙散。箍围药使用时,是将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调制液体有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而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如上述液体取用有困难时,则可用冷茶汁加白糖少许调制。总之,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阴证多用醋、酒调敷。用于外疡初起时,箍围药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敷于患处四周,不要完全涂布。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注意点】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阳证不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脑卒中所致瘫痪,脑瘫,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炎,尿潴留,聋哑,癔症,月经不调,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功能失调等。 二、禁忌症 晕针,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症,孕妇下腹部,虚脱无脉等。 三、准备工作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四、操作方法 (一) 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二) 进针角度和深度 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 腧穴。 (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 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 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汇编)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图1-1指切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

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中医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咳嗽 二、眩晕 三、中风 四、不寐 五、胸痹 六、肋痛 七、胃痛 八、水肿 九、淋证 十、消渴 十一、腰痛 十二、郁证 十三、内伤发热 十四、痹症 十五、汗证 十六、泄泻

一、咳嗽 咳嗽是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辩证分型治疗】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自,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组成: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生姜。止嗽散(《医学心悟》)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咽喉燥痛,咯痰不爽,痰稠或黄,咳时汗出、口渴,头痛,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代表方:桑菊饮(《伤寒论》)加减。 组成: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甘草、苇根。 (3)风燥伤肺 主症:干咳、呛咳、喉痒、咽干痛。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干,头痛,身热。舌苔薄自或薄黄,质红少津。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 组成:桑叶、杏仁、豆豉、南沙参、大贝母、梨皮、栀子。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出咳减,痰粘稠,食后或进肥甘厚味加重。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滑。

中医特色诊疗操作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 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 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 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 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推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推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推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以推拿手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可开展其他科相关疾病的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推拿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推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推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推拿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开设独立门诊,有条件的可进行二级分科,如设置内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断区、治疗区,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推拿科病房应设置治疗室,有条件的应当设置熏蒸室、药浴室,敷贴室、理疗室、练功室等。熏蒸室、药浴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推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中药浸浴设备、中医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偏振光疼痛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等。 设置熏蒸室、药浴室的,应当配备熏蒸(洗)设备、煎药设备、浴器、水温调节与定时装置、应急呼叫装置、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精深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