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李春德,慎重选择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

2016李春德,慎重选择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
2016李春德,慎重选择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

慎重选择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儿童很常见的良性病变,其发病率约占儿童颅内病变的1%,其中90%位于幕上,60%位于颅中窝(亦称为侧裂蛛网膜囊肿)[1-2]。由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及自然病史尚不完全明确,因此,目前尚没有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指南。绝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是无症状而被偶然发现,少数囊肿可以进行性增大,表现为头痛、囊肿破裂出血、硬膜下积液、癫痫等。对于症状性蛛网膜囊肿的患者,公认应予手术治疗;而对于无症状者,是否给予预防性手术治疗,目前争议较大。

蛛网膜囊肿的自然病史

蛛网膜囊肿的确切自然病史并不明确,由于绝大多数患者是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而被发现的,因此长期的神经影像学观察有助于了解蛛网膜囊肿的自然病程。一项对11738例儿童连续11年的磁共振检查发现,蛛网膜囊肿的检出率为2.6%;在平均随诊观察3.5年的111例患儿中,蛛网膜囊肿体积增大者11例(9.9%),缩小者13例(11.7%),无变化者87例(78.4 %);其中低龄与囊肿增大密切相关,在首诊时所有≥4岁的患儿均无囊肿增大或出现新症状[1]。另一项对48417例成人连续12年的磁共振检查发现,蛛网膜囊肿的检出率为1.4%(661例),其中无症状者占94.7%,有症状者仅占5.3%(35例),有症状者中24例(3.6%)需要手术治疗[2]。虽然绝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无症状,但亦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自发性囊肿破裂或出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其发生比率为6%,直径≥5cm的蛛网膜囊肿更容易破裂。有文献证实,直径≥5cm的蛛网膜囊肿及近期有头部外伤是囊肿破裂或出血的危险因素[3]。

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

对于症状性蛛网膜囊肿应予以手术治疗,其指征包括:

?

囊肿导致的梗阻性脑积水;

?

?

颅内压增高;

?

?

与囊肿明确相关的癫痫;

?

?

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

?

进行性增大的囊肿;

?

?

囊肿破裂导致的硬膜下积液或血肿。

?

而对无症状者,特别是直径≥5cm的蛛网膜囊肿是否应予预防性手术,目前还存在争议。

支持者认为,直径≥5cm的囊肿其破裂出血的风险较大,应给予积极的手术干预;反对者认为,较大囊肿的破裂风险比率仅为6%,即便破裂出血时再予以手术治疗也完全不影响患者的预后。

结合蛛网膜囊肿的自然病史,对于年龄≤4岁的无症状患者,尤其是婴幼儿,应半年复查1次神经影像(CT或MRI),如果囊肿进行性增大出现相应的症状者,应积极手术;如果囊肿增大但仍无症状者,直径>6cm者可以考虑手术,≤6cm者可继续观察。对于年龄>4岁的患者,其囊肿增大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可每年复查1次CT或MRI,对比囊肿有无变化,期间告诫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头部外伤等;一旦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复查CT或MRI,证实囊肿破裂可行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血肿。

手术方式

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有:

?

开颅囊壁切除或囊肿开窗手术;

?

?

内镜囊肿脑池造瘘术;

?

?

囊肿-腹腔分流术。

?

最近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术后5年这几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无明显差异[4]。

国际上对于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方式更多地采用开颅及内镜手术。2008年对国际上小儿神经外科中心(不含中国大陆)手术治疗的儿童侧裂蛛网膜囊肿的调查结果显示,66.6%的医生选择开颅囊肿开窗手术,28.8%选择内镜囊肿造瘘手术,只有3家(5%)小儿神经外科中心首选囊肿-腹腔分流手术。3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存在差异,其中开颅囊肿开窗术后囊肿的缩小率为92%,近全消失率为51%;内镜囊肿造瘘术后囊肿的缩小率为75%,近全消失率为39%;囊肿-腹腔分流术后囊肿的缩小率为100%,近全消失率为89%[5]。从囊肿消失率及缩小比率上看,囊肿-腹腔分流术效果最佳。但Shim等[6]报道,在19例行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的患者中,术后出现分流管依赖的有8例,平均为术后6.1年,比例高达42%;而对其中11例囊肿完全消失的病例,尝试结扎分流管以便拔除分流管时,8例成功拔除。总体而言,国外小儿神经外科医生对于蛛网膜囊的治疗很少首选囊肿-腹腔分流手术。

而近年采用内镜治疗的报道越来越多。

与国际上多数小儿神经外科医生的选择不同,国内很多医院因为没有神经内镜、开颅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或其他因素,对蛛网膜囊肿的治疗首选囊肿-腹腔分流术。囊肿-腹腔分流术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囊肿消失率最高、术后疗效好、近期并发症低,且可以作为开颅手术及内镜手术的最终补救措施而被国内外广泛应用[7-8]。特别是近20年来,在国内会议交流及专业期刊的影响下,很多医院开展了囊肿-腹腔分流手术来治疗蛛网膜囊肿。近10年国内文献倡导采用低压普通分流管,可以很快达到囊肿明显缩小甚至消失,缩小或消失比率高达95%[9],远远高于开颅手术或内镜造瘘手术,影像学上及近期手术效果极佳。但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囊肿-腹腔分流术的远期并发症逐渐显现,其中包括分流管的梗阻、断裂、良性颅内压增高、裂隙脑室综合征、分流管依赖综合征等,尤其是分流管依赖综合征更为严重,对患儿的威胁也最大[6,9-11]。由于目前文献报道的分流管依赖发生率较低[8-9],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基层医院依然在广泛地开展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但实际上分流管依赖的发生率正在逐渐增加,由早期报道的1%[7],增加为13%[9],近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治疗的囊肿-腹腔分流术后分流管依赖的患者越来越多(初步统计约为20%。少部分为该医早期手术的病例,大部分为外院近年手术后的病例)。国外有文献报道的分流管依赖比率甚至高达42%[6]。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一比率可能会继续增大。早期因为发生的比率极低,可以忽略分流管依赖的这一缺陷,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高达13%~42%的比率已经成为囊肿-腹腔分流手术的致命缺陷。

出现囊肿-腹腔分流后分流管依赖的患儿表现为在囊肿基本消失后的半年至10余年(平均为6年),逐渐反复出现头痛、呕吐、眼胀,早期持续时间很短,每周间断发作,此后发作逐渐频繁,每日发作数次,每次持续时间从数分钟直至数小时,后期头痛剧烈,腰椎穿刺压力明显增高,眼底像显示视乳头水肿,CT及MRI显示裂隙样脑室。颅内压监测显示为持续高颅压,最高压力可达90~100mmHg[11]。此类患者基本为采用低压管分流治疗蛛网膜囊肿术后数年甚至达10年,神经影像往往已经看不到蛛网膜囊肿,患者多就诊于神经内科,常被误诊为“静脉窦闭塞”、“良性颅内压增高”等而延误治疗,个别患者甚至因为严重的颅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而失明。

而对于囊肿-腹腔分流术后分流管依赖患者的治疗,目前极为棘手,其中裂隙样脑室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极为困难,即便在大的神经外科中心可以在导航下行裂隙脑室-腹腔分流术,虽暂时可以解决问题,但后期再出现分流管梗阻症状依然会复发;腰大池腹腔分流远期出现小脑扁桃体下疝的比率极高。一旦裂隙样脑室腹腔分流管后期再次梗阻,腰大池腹腔分流出现了小脑扁桃体下疝,将再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医生及患者而言都将是灾难性的。

综上所述,对于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应慎重,对无症状者以长期随诊观察为主,选择手术治疗应极为慎重;对有症状者应慎重选择手术方式,囊肿-腹腔分流手术虽然具有最好的囊肿缩小率及消失率,且具有简单、高效、并发症少的优点,但必须要正视其潜在分流管依赖的高风险;开颅囊肿开窗术及内镜囊肿造瘘术,尽管囊肿消失率及缩小率较低,但可避免远期的分流管依赖。

参考文献

1. Al Holou WN, Yew AY, Boomsaad ZE, et al. Preval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arachnoid cysts in children[J]. J Neurosurg Pediatr, 2010, 5(6): 578-585. DOI: 10. 3171/2010.

2. PEDS09464.

2. Al Holou WN, Terman S, Kilburg C, et al. Preval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arachnoid cysts in adults[J]. J Neurosurg, 2013, 118(2):222-231. DOI: 10.3171/2012.10.

JNS12548.

3. Cress M, Kestle JR, Holubkov R, et al. Risk factors for pediatric arachnoid cyst

rupture/hemorrhage: a case-control study[J]. Neurosurgery, 2013, 72(5): 716-722; discussion 722. DOI: 10. 1227/NEU. 0b013e318285b3a4.

4. Ali ZS, Lang SS, Bakar D, et al. Pediatric 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s: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J]. Childs Nerv Syst, 2014, 30(3): 461-469. DOI: 10.1007/s00381-013-2306-2.

5. Tamburrini G, Dal Fabbro M, Del FM, et al. Sylvian fissure arachnoid cysts: a survey on their diagnostic workout and practical management[J]. Childs Nerv Syst, 2008, 24(5): 593-604. DOI: 10. 1007/s00381-008-0585-9.

6. Shim KW, Lee YH, Park EK, et al. Treatment option for arachnoid cysts[J]. Childs Nerv Syst, 2009, 25(11): 1459-1466. DOI: 10. 1007/s00381-009-0930-

7.

7. 万伟庆,侯颖智,姜涛,等. 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358例[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 25(12): 1100-1102. DOI: 10.3760/cma. j. issn.

1001-2346.2009.012.019..

8. Silav G, Sari R, Blükbai, et al. Microsurgical fenestration and cystoperitoneal shunt through preauricular subtemporal keyhole cranio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middle fossa arachnoid cysts in children[J]. Childs Nerv Syst, 2015, 31(1): 87-93. DOI: 10. 1007/s00381-014-2530-4.

9. Zhang B, Zhang Y, Ma Z. Long-term results of cystoperitoneal shunt place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arachnoid cysts in children[J]. J Neurosurg Pediatr, 2012, 10(4): 302-305. DOI: 10. 3171/2012. 7. PEDS11540.

10. 方铁,徐金山,李维芳,等. 儿童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后继发裂隙脑室综合征的治疗[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 27(1): 31-36. DOI: 10. 3760/cma. j. issn. 1001-2346. 2011.

01. 010.

11. Li C, Yin L, Jiang T, et al. Shunt dependency syndrome after cystoperitoneal shunting of arachnoid cysts[J]. Childs Nerv Syst, 2014, 30(3): 471-476. DOI: 10.

1007/s00381-013-2248-8.

蛛网膜囊肿临床路径(2017年版)

蛛网膜囊肿临床路径(2017年版)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蛛网膜囊肿(G93.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大多数蛛网膜囊肿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2)一些体积大的蛛网膜囊肿可出现与颅内占位病变相似临床表现。例如:颅骨发育异常或巨颅畸形,特别多见于小儿;头痛;癫痫;颅内压增高;发育迟缓;行为改变;恶心;偏瘫;共济失调等各种临床表现。 2.辅助检查:包括头颅CT、MRI(尤其是脑脊液流动MR)、脑池造影。其中脑脊液流动MR是主要判断囊肿是否需要手术干预的一个指标。 3.实验室检查:目前诊断蛛网膜囊肿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尚缺乏分子标志或其他特征性的客观指标,如条件允许可做基因检测,有助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手术指征

对于无临床症状者多不需手术治疗。而针对有症状者,则需手术治疗对囊肿进行内减压及囊壁切除。 (二)术式选择: 1.引流囊肿:内引流囊液至硬膜下腔;囊肿-腹腔分流,将囊液引流至腹腔内。 2.囊壁切开:开颅手术切除囊肿;各种内窥镜技术以及激光辅助技术切除囊肿。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蛛网膜囊肿的疾病编码,已发生临床症状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时,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 (2)术前应该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临床评估分型、影像学评估(MR脑脊液流动检测),必要时可行脑池造影;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

蛛网膜囊肿病人的护理

蛛网膜囊肿病人的护理 一.定义 蛛网膜囊肿是良性肿瘤,发生在脑和脊髓内,与蛛网膜密切相关,囊液常无色,清亮,似脑脊液,很少黄染。蛛网膜囊肿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蛛网膜囊肿最常见。蛛网膜囊肿较少见,约占颅内非创伤性病变的1%。幕上多见,约占80%。其中以外侧裂区最常见,占颅内囊肿的34%-50%,鞍区及鞍上区蛛网膜囊肿占10%;幕下蛛网膜囊肿占20%。各年龄均可发生,最小者为一个月婴儿,最大者为81岁,评均年龄35岁左右。男性发病率较高。发生部位以小脑幕上多见,一般常见脑裂或脑池区域,如四叠体池、鞍区、大脑纵裂、透明隔、外侧裂、枕大池、小脑桥脑池、颞页前部或脑室内等。囊肿为单发性或多发性。 (一)病因 病因不明,与其他颅脑肿瘤一样,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先天因素;遗传因素;激素;理化因素等。 (二)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囊肿逐渐增大引起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及其占位作用,使颅内压缓慢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及视乳头水肿。严重者有脑积水、视神经继发性萎缩和脑发育不良等。婴幼儿多有囟门隆起、头颅增大、颅缝分裂等症状。 2.癫痫发作:位于脑中线结构区域和脑底部囊肿,常因压迫与刺激而产生癫痫,表现为大发作、局限性抽搐或感觉性发作等。少数患者以此为唯一症状而获得病变诊断。 3.局灶性神经症状:较大的囊肿对脑和神经与血管产生压迫或推挤作用,多出现明显局灶性神经症状,如偏瘫、失语及视野缺损等。颅后窝囊肿可表现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平衡失调及后组颅神经损害症状。有的患者因发生囊肿内出血而呈现急性脑卒中样发病,症状较重。 (三)实验室检查 1.X线检查 (1)颅骨平片:表现为指压纹增多、鞍背骨质吸收及颅缝增宽等颅内压增高征象,尚可见局限性隆起、变薄与破坏等。 (2)脑血管与脑室造影:呈现为颅内血管性占位病变性征象,多有脑室系统扩大,无增强效应。少见情况下囊肿可被显影剂充填而或诊断。 2.影像学检查

2016李春德,慎重选择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

慎重选择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儿童很常见的良性病变,其发病率约占儿童颅内病变的1%,其中90%位于幕上,60%位于颅中窝(亦称为侧裂蛛网膜囊肿)[1-2]。由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及自然病史尚不完全明确,因此,目前尚没有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指南。绝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是无症状而被偶然发现,少数囊肿可以进行性增大,表现为头痛、囊肿破裂出血、硬膜下积液、癫痫等。对于症状性蛛网膜囊肿的患者,公认应予手术治疗;而对于无症状者,是否给予预防性手术治疗,目前争议较大。 蛛网膜囊肿的自然病史 蛛网膜囊肿的确切自然病史并不明确,由于绝大多数患者是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而被发现的,因此长期的神经影像学观察有助于了解蛛网膜囊肿的自然病程。一项对11738例儿童连续11年的磁共振检查发现,蛛网膜囊肿的检出率为2.6%;在平均随诊观察3.5年的111例患儿中,蛛网膜囊肿体积增大者11例(9.9%),缩小者13例(11.7%),无变化者87例(78.4 %);其中低龄与囊肿增大密切相关,在首诊时所有≥4岁的患儿均无囊肿增大或出现新症状[1]。另一项对48417例成人连续12年的磁共振检查发现,蛛网膜囊肿的检出率为1.4%(661例),其中无症状者占94.7%,有症状者仅占5.3%(35例),有症状者中24例(3.6%)需要手术治疗[2]。虽然绝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无症状,但亦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自发性囊肿破裂或出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其发生比率为6%,直径≥5cm的蛛网膜囊肿更容易破裂。有文献证实,直径≥5cm的蛛网膜囊肿及近期有头部外伤是囊肿破裂或出血的危险因素[3]。 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 对于症状性蛛网膜囊肿应予以手术治疗,其指征包括: ? 囊肿导致的梗阻性脑积水; ? ? 颅内压增高; ? ? 与囊肿明确相关的癫痫; ? ? 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 ? 进行性增大的囊肿; ? ?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策略解析

resection versus combined resection and microwave ablation for multiple bilobar colorectal metastases to the liver[J].Surgery, 2006,139(2):263-273. [11]Kim HO,Hwang SI,Hong HP,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metachronous hepatic metastases from gastric cancer[J].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09,19(3):208-212.DOI: 10.1097/SLE.0b013e3181a033d7. [12]Sakamoto Y,Ohyama S,Yamamoto J,et al.Surgical resection of liver metastases of gastric cancer:an analysis of a17-year experience with22patients[J].Surgery,2003,133(5):507-511. [13]Koga R,Yamamoto J,Ohyama S,et al.Liver resection for 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experience with42patients including eight long-term survivors[J].Jpn J Clin Oncol,2007,37(11):836-842. [14]Yang XW,Li Z,Liu K,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patients with synchronous hepatic metastases from gastric carcinoma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nd patient′s index [J].Chin Med J(Engl),2012,125(5):747-751. [15]Yamakado K,Nakatsuka A,Takaki H,et al.Prospective study of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ncer[J].J Vasc Interv Radiol,2005,16(12):1747-1751. [16]Takemura N,Saiura A,Koga R,et al.Long-term outcomes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for gastric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an analysis of64macroscopicallycomplete resections[J]. Langenbecks Arch Surg,2012,397(6):951-957.DOI:10.1007/ s00423-012-0959-z. [17]Sakamoto Y,Sano T,Shimada K,et al.Favorable indications for hepatectomy in patients with liver metastasis from ga stric cancer[J].J Surg Oncol,2007,95(7):534-539. [18]Cheon SH,Rha SY,Jeung HC,et al.Survival benefit of combined curative resection of the stomach(D2resection) and liver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ith liver metastases[J].Ann Oncol,2008,19(6):1146-1153.DOI:10.1093/annonc/mdn026. [19]Qiu JL,Deng MG,Li W,et al.Hepatic resection for synchronous hepatic metastasis from gastric cancer[J].Eur J Surg Oncol,2013,39(7):694-700.DOI:10.1016/j.ejso.2013.03.006. (收稿日期:2016-07-18) (本文编辑:贾安)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策略 孙峰许瑞雪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3月经头MRI和/或CT确诊的5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四组:12例随诊保守治疗(A组),15例神经内镜下行囊肿脑池沟通术(B组),21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C组),8例行囊肿切除术(D组)。比较四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影像学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3~46个月,B组症状改善率为14/15,C组为 95.24%(20/21),D组为5/8,三组临床症状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5,P<0.05)。B 组影像学改变有效率为14/15,C组为90.48%(19/21),D组5/8,三组影像学改变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5,C组为14.29%(3/21),D组为5/8,D组有2例复发后行囊肿-腹腔分流术,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6,P<0.05)。结论考虑到手术的疗效、安全性和创伤的最小化,囊肿腹腔分流术及神经内镜下行囊肿脑池沟通术是较好的选择。 【关键词】蛛网膜囊肿;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Clinical study of the surgical approaches for 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s Sun Feng,Xu Ruixue*.*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First Affil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1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Xu Ruixue,Email:492826180@https://www.360docs.net/doc/568881646.htm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approaches indication,technique and efficacy fo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s(IAC).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56patients with IAC DOI:10.3760/cma.j.jssn.1673-4904.2016.11.007 作者单位:264400山东省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孙峰);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许瑞雪) 通信作者:许瑞雪,Email:492826180@https://www.360docs.net/doc/568881646.html,

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 锁定 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特约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孙立泳(住院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吴浩(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蛛网膜囊肿,属于先天性良性脑囊肿病变,是由于发育期蛛网膜分裂异常所致。囊壁多为蛛网膜、神经胶质及软脑膜,囊内有脑脊液样囊液。囊肿位于脑表面、脑裂及脑池部,不累及脑实质。多为单发,少数多发。本病多无症状,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发育改变。本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 目录 1疾病分类 2病因病理 1 2.1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1 2. 2 感染后蛛网膜囊肿 1 2.3 损伤后蛛网膜囊肿 3临床表现 1 3.1 症状 1 3. 2 老年患者(>65 岁) 症状 1 3.3 部位相关症状 4诊断 5疾病治疗

1疾病分类 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外伤性及感染后)两大类。先天性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内所形成的袋状结构,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继发性者由于蛛网膜粘连,在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内含脑脊液。 按部位不同可分为颅内型及脊髓型两类。颅内型多位于脑表的相关脑池。脊髓型可位于硬膜外,硬膜内或神经鞘膜,引起相关神经根性症状、体征。[1] 2病因病理 颅内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三型。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为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全清楚,有以下推测:①本症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有小块蛛网膜落入蛛网膜下腔内发展而成。即囊肿位于蛛网膜内,镜下可见蛛网膜在囊肿四周分裂为两层,外层组成囊肿表面部份,内层组成囊底,在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一蛛网膜下腔。②还有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由于脉络丛的搏动,对脑脊液起泵作用,可将神经组织周围疏松的髓周网分开,形成蛛网膜下腔,如早期脑脊液流向反常,则可在髓周网内形成囊肿。③因本症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囊肿内有异位脉络丛、大脑镰局部缺失以及眶板、颞叶及颈内动脉缺失等,均证实本症发生基本原因为脑发育不全所致。蛛网膜囊肿不断增大的原因目前亦无统一意见,可能是:①囊肿壁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自此孔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颅底动脉搏动,使囊肿逐渐增大。亦可能某种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②囊内有异位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不能吸收所致。③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内、外渗透压差异引起囊肿逐渐增大。④囊内或囊壁上静脉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 感染后蛛网膜囊肿 脑膜炎后因蛛网膜局部粘连而形成囊肿,囊内充满脑脊液。大多为多发性。多见于儿童。常见于视交叉池、基底池、小脑延髓池、环池等处。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损伤后蛛网膜囊肿 软脑膜囊肿。其发生机制为损伤造成颅骨线形骨折,伴硬脑膜撕裂缺损,其下方蛛网膜

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8例诊治分析

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8例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0-01-28T14:07:48.5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1期供稿作者:刘昌楼王迪郭彪权磊[导读] 采用带蒂颞肌填塞治疗与继续其他方法治疗,简便实用、安全可靠、效果满意,实为治疗少见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的较好方法 刘昌楼王迪郭彪权磊(江苏省泗阳县中医院神经外科江苏泗阳 223700) 【中图分类号】R7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1-0071-02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形成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998—2008年收治临床少见8例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病因及采用带蒂颞肌填塞治疗的临床经验。结果采用填塞巨大颅内蛛网膜囊肿腔,利用其强大的吸收作用,使脑组织可逐渐膨胀,术后两周CT复查囊肿明显缩小,6-8月后复查囊肿消失。辅以抗癫痫药物应用未见癫痫再发作,仅一例停药过早癫痫发作一次,继续服药症状得以控制。结论由于外伤炎症或手术后引起蛛网膜粘连及较晚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病程长、确诊晚等综合因素是形成少见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的主要成因。对病史中有间歇癫痫发作伴头部外伤、颅内炎症或颅脑手术史患者,应尽早做头颅CT检查,以排除IAC或明确IAC存在,避免颅内巨大IAC形成。采用带蒂颞肌填塞治疗与继续其他方法治疗,简便实用、安全可靠、效果满意,实为治疗少见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带蒂颞肌填塞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 我们自1998-2008年间采用带蒂颞肌填塞治疗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IAC)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2-56岁,平均34.8岁。病史中有外伤史3例,幼小脑炎史4例,颅内手术史1例。病程最长27年,最短2年。8例囊肿中主体占据大脑半球凸面2/3以上,约12cm×8cm×6cm,同时累及额叶、外侧裂池顶叶、颞叶、枕叶、囊肿主体占据大脑凸面1/2以上7例。囊肿均为单发,左侧5例,右侧3例。 1.2 临床症状 全部病例就诊时7例有颅内高压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伴有间歇癫痫发作,1例只表现为间歇癫痫,另有2例伴有精神症状。均为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1.3 头颅CT检查 本组均行CT检查,平扫显示囊肿呈现低密度灶,与脑脊液密度完全一致,CT值在5-12Hu。囊肿均程不规则状,体积在100-260ml之间,右脑室受压及中线移位,囊肿使颅脑受压变深,度向外隆起改变。 2 手术方法及结果 取颞顶入路,骨瓣开颅后,瓣状切开张力较高脑膜,切除靠近硬脑膜面的囊肿壁,见囊液清亮,术中采集囊液化验,化验近侧正常脑脊液。吸尽囊液,生理盐水冲洗囊腔。取一长约4-5cm,宽约2cm带蒂颞肌肌瓣填入囊腔内约2-3cm,将颞肌筋膜与硬脑膜固定,缝合关闭硬脑膜,置皮片管引流。根据引流情况,48-72h拔管。术后病理证实为蛛网膜囊肿。术后颅高压及精神症状消失,辅以抗癫痫药物应用,未见癫痫再发作。仅一例停药过早癫痫发作一次,继续服药症状得以控制。术后2周CT复查囊肿明显缩小,随访6-8个月,复查囊肿消失。 3 讨论 颅内蛛网膜囊肿发病率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0.4%-1.0%[1-2]。本病2/3位于外侧裂池,其次为大脑凸面、枕大池、鞍上池,偶见于纵裂池,一般为单发。多好发于青少年,一般为先天性,由于发生学的异常而形成。有的囊壁全部(包括其顶和底)有蛛网膜构成,亦称蛛网膜内囊肿。囊液量一般在30-50ml,病程一般在半年以内。但有的由于外伤、炎症或手术后引起蛛网膜与软组织粘连形成蛛网膜下腔的局部扩张,其囊壁的底为软脑膜,形成蛛网膜囊肿。此可见于任何年龄,病程长短不一,少量不规则影像。本组报告8例,均属后者,表现间歇癫痫发作,较晚出现颅高压症状。病程较长,本组病程均在2年以上,无一例病程在半年以内。其中一例生后不满周岁患脑炎后间歇癫痫发作,28周岁时癫痫发作,频繁出现头痛、恶心伴轻度精神症状,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方来就诊,行头颅CT检查确诊,囊肿约占左侧大脑半球凸面2/3以上巨大不规则影像。8例均有或头部外伤,或颅内炎症,或颅脑手术等病史。这些综合因素可能是形成颅内少见巨大蛛网膜的主要原因,故确诊较晚,临床报告少见。鉴于此,对有间歇癫痫发作,尤其伴有头部外伤、颅内炎症或颅脑手术史的患者,应尽早做头颅CT检查,以排除IAC或明确IAC存在,避免颅内巨大IAC形成。 本组采取肌内填塞治疗颅内巨大IAC,带蒂颞肌肌瓣填入巨大囊腔可发挥强大吸收作用,减少囊液对脑组织的压迫,故脑组织可逐渐膨胀,症状缓解较明显,术后2周CT复查囊肿明显缩小,辅以抗癫痫药物应用,未见癫痫再发作。仅一例停药过早癫痫发作一次,继续服药未见症状复发。随访6-8个月后CT复查囊肿消失,达到与分流术相同的效果,且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仅对靠近硬脑膜面的囊壁部分切除。这样既减少远隔部分的出血机会,并使脏壁两层容易闭合粘连。本方法简便实用,安全可靠,效果满意,实为治疗少见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俊义,李玉峰,王建军,等.肌肉填塞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2):155. [2]陈立华,马建荣,陈善成,等.颅内蛛网膜囊肿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2(4):238-240.

蛛网膜囊肿的定义

一、什么是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 , AC) 是脑或脊髓实质外囊性占位性病变, 属非肿瘤性, 由一透明的蛛网膜包裹, 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无交通, 囊液呈无色或微黄色透明状。Howship 1819 年和Bright 1931 年首先报道。 二、蛛网膜囊肿的发病原因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发生的相关知识是相当有限的。根据大多数可靠的病因学描述,蛛网膜囊肿源于蛛网膜母细胞发育失常导致一个隔膜分裂或重迭。也有学者认为蛛网膜囊肿发源于蛛网膜与硬脑膜外层的原始间叶细胞发育缺陷形成蛛网膜腔隙进一步发展成蛛网膜囊肿,胚胎发育早期不正常的脑脊液流动异常也可能形成蛛网膜囊肿。继发性蛛网膜囊肿为出生后感染、外伤、出血等引起蛛网膜粘连, 脑脊液被包裹形成的囊肿,内层隔膜存在炎性细胞和铁质。关于蛛网膜囊肿增大的原因存在争议,假说之一认为蛛网膜囊肿内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渗透压差,但这种解释同囊液与脑脊液性质相似的特征相矛盾。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蛛网膜囊肿逐步增大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蛛网膜囊肿囊壁存在分泌功能,酶超细胞生物试验证明囊壁存在具有分泌功能的结构。Na-K 三磷酸腺酐酶、碱性磷酸酶可使脑脊液向囊内移动。第二、假设在解剖上存在囊内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单向活瓣,这种通路允许脑脊液向囊内移动。 三、蛛网膜囊肿的分类: (一)根据组织学将蛛网膜囊肿分为两种类型: 1、单纯蛛网膜囊肿。蛛网膜细胞层可能有分泌CSF 功能。 2 、复杂型蛛网膜囊肿。囊壁更为复杂, 含有神经胶质, 室管膜和其他组织。 (二)病理学上将蛛网膜囊肿分为:1 、真性蛛网膜囊肿。蛛网膜两层

间分离成封闭囊袋, 其间充满脑脊液而构成的囊肿, 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 2 、假性蛛网膜囊肿。囊壁由蛛网膜和软脑膜组成, 囊腔与蛛网膜下腔有一狭窄的通道,脑脊液可以互相流动。这一分法可以帮助对脑组织影响的认识,亦可确定是否需要外科处理。 (三)根据发病原因将蛛网膜囊肿可分为: 1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2 、继发性蛛网膜囊肿 (四)根据病变部位将蛛网膜囊肿分为: 1 、颅内蛛网膜囊肿 (1)幕上蛛网膜囊肿 a) 外侧裂囊肿b) 鞍区囊肿c) 大脑凸面蛛网膜囊肿 b) 裂囊肿 c) 四叠体囊肿 (2)、幕下蛛网膜囊肿 a)小脑囊肿 b)桥小脑角囊肿 c)四脑室囊肿 2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 (1)硬膜下囊肿 (2)硬膜外囊肿 3 、颅骨板障内蛛网膜囊肿 同部位蛛网膜囊肿影像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