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背景下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探析

大众文化背景下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探析
大众文化背景下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探析

摘要:自《超级女声》开启中国音乐选秀时代至今,音乐选秀类节目经历了审美转型,理念创新等一系列突破。本文旨对大众文化背景下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此类甚至类型选秀节目的发展作出思考建议。

关键词:音乐选秀;发展现状;大众文化

自2004年湖南台举办的全民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创造了空前的电视音乐奇迹后,一时间,音乐类选秀节目进入了白热化竞逐当中。在音乐与梦想坚守的创作理念下,音乐类选秀节目在经历过短暂的瓶颈期后,2012年由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引爆了新一轮的荧屏选秀热潮。而后,《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我是歌手》、《蒙面歌王》等,无论从素人还是明星,无论是从版权创新还是理念转型,都将音乐选秀对垒的市场朝着更为宽阔的空间拓展。可以说,当下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火爆,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大众审美表达与倾诉的需求,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标志着我国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成熟过渡。但由于制作方对大众文化引导所显现出的表达失衡、对市场利益的过度追求,使得当下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一、音乐类选秀节目火爆原因探究

1、大众文化全球化传播催生娱乐选秀

自20世纪90年以来,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我们所处现世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消费方式等的改变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因此,大众文化在其不断建构发展的过程中也参与到了全球文化的传播与社会变迁当中。而这一时期的中国也经历着经济与文化上的改革转型期,并且尤以电视作为主要媒介之一的大众文化在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电视不仅是“权威性新闻媒介”,更是休闲娱乐的首选传媒。”[1]而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萌生,也自然诞生在这一文化机遇期内。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缔造奇迹后,大众文化的消费欲求便由此凸显,零门槛的梦想台阶,大众化的平民参与,这无不显示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已转向欲求。而后的《梦想中国》、《中国好声音》以及《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我是歌手》等,再次将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规模推向了高潮。

2、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引发大众审美需求转型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把大众文化理解为文化的世俗化也未尝不可,虽有失偏颇。但“文化本来就不只有关于人类终极关怀的沉重的一面,它还具有轻松的性格。”[2]而且,“新时代的大众文化是公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一种新方式,也是他们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人性,宣泄自己生机盎然的精力和智力的一种最健康的方式”[3]从最初《超级女声》引发出关于娱乐至死,媚俗低俗的大众化审美取向的讨论,到2012年《中国好声音》专注于对声音与音乐的标杆审考,可以说,大众文化将其娱乐功能的部分审美要义释放的同时,也在迎合着大众的审美期待。因此,大众文化已渗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以至于成为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本身,在携带出娱乐功能转化为大众参与文化审美建构的同时,也成就了其本身的发展。

3、电视媒介的生活性回归

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兴起以至扎堆荧屏,在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在凭借着自己依托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及时传递出的真实感、贴近性和类生活质感等特征增添着节目的观赏度和精彩度。纵观当下音乐类选秀节目的惯性运作,唱功通过选手自身故事的渲染,似乎更是成为了触及受众神经的有利法宝。击中人类情感的共通弱点,以故事化的舞台表达来贯通音乐选秀的魅力,将选手参选的真实细节客观性地裸呈,还有淘汰制中的悬念层层设置等,这一系列现场性、类生活化的真实性情节的展现,为音乐类选秀节目的收视稳定积累了忠诚的受众群体。

二、当下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引发审美疲劳

毋宁说音乐类选秀节目,纵观当下中国娱乐选秀节目,都还仅停留在对外来节目的简单复制和模仿。虽然从《超级女声》借鉴《美国偶像》开始,到当下的《中国好声音》引进荷兰的版权,以及2013年由东方卫视联合《美国偶像》制作团队携手打造出的《中国梦之声》,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已从最初单纯的照搬和模仿完成了向本土化发展的过渡。但对于国外模式的盲目仿制,进而扎堆式的竞相模仿,依然显示出了国内在选秀节目制作上所凸显出的原创动力缺乏,这既不利于类型娱乐节目的良性发展,也造成了电视媒体为片面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在应传达健康理念与正确价值观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为博得受众而招致了过分低俗化和媚俗化式的哗众取宠。

2、故事架构效果大于音乐本身

虽然《中国好声音》以转椅式寻找好声音的全新模式再一次将大众的目光吸引回音乐类选秀节目当中,但其中选手所声泪俱下诉说的感人故事、不断爆出的绯闻、黑幕以及各式各样的炒作也在为此档节目节节攀升的收视率做出着巨大的卖点。而纵观《中国最强音》和《中国梦之声》等其他选秀舞台,也无不是选手“比惨”,接而导师哭,观众紧接泪点崩盘的全面音乐“哭”秀。让受众着实在不经意间经历了比观看肥皂剧还要入戏的过程,但其间对于音乐本身关注的程度,则不得而知。

3、原创音乐发展亟需突破平台

众所周知,当下音乐类选秀节目大都标注着零门槛、平民化的标签,但大众化的参与却并不代表着低俗化。泛化出现的各大选秀节目为寻梦者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平台,但有些选手由于不具有扎实的综合素质功底而疲于奔波在多个秀场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这无疑会影响赛事水平的提高。而且选手大都唱着别人的歌,对于音乐本身的创作与关注凸显缺乏;当然,这与当下音乐选秀所传达出的整体气氛未能给予原创音乐及音乐人足够的关切与倾斜也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对于中国原创音乐动力的发展显然构成了一种缺憾。

三、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思考

由于我国现阶段音乐类选秀节目还仅停留在模仿与表层改造过程当中,对其实现从内容、形式与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本土化改造则需亟待解决。加强对原创音乐的创作引领与审美期待,参照当代大众文化的潮流走向调适对选手素养的核定与培养,搭建与节目相呼应的后续产业链平台,为节目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提供可持续发展可能也不容小觑。特别是在当下版权时代,升级创作理念,探寻节目多元化样式、重视选秀类节目选手的后续培养都值得国内选秀类节目去承担更多的思考。另外,少点虚假的炒作噱头,多点诚挚的真情音乐,也许是当下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最应秉持的发展核心,这样才能在对以上所述情况的实现中完成自身的积极健康发展。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摘要】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但是却掩盖不了一个重要属性——大众文化属性。电视剧艺术作为电视文化的一个分类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一脉相承了电视文化的属性。以往传统上大众文化可以给其下这么一个定义,即从欣赏主体出发,从受众的接收品味和受众的阶层出发。在当代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大众文化观。笔者将对中国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所包含的社会功能性做一个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大众文化道德电视剧 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世纪中期。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科技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驱动下,不仅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技术上,而且在传播理念与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电视剧在其艺术层面上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电视剧是为大众所创作的艺术,它要适应大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其二,当前对大众艺术的认定是从机器生产、成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方式来进行的,电视剧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工业生产性质。 另外电视剧遵循大众文化讲故事的传统。对电视剧而言,故事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这一点和电影有明显区别。从观众出发,我国的观众趋向于情节的欣赏,离开了情节也就失去了观众编剧中心说和导演中心说。由于故事性是电视剧成功的保证,所以一方认为编剧对电视剧更有发言权。我国大众艺术的欣赏传统之中,不仅要求故事的曲折复杂,而且要求叙事的圆满性。电视剧的最终结局是以圆满性以实现感动为结果的,因此电视剧也是以情感人的艺术。大众艺术中的情感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要让剧中人有正确的情感分寸,有合理性的解释,违背基本道德的情感,就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中国的文化在其道德性的表达上有其独特的重点,同样在电视剧艺术上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英雄化的道德、传统道德、好汉情结。 中国电视剧的英雄道德主要是体现为一种舍己救人、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惜舍去自己姓名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道德体现是与中国文化本身的特点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社会政治环境所不能分离的。在80年代左右,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体系是提倡学习赖宁、学习雷锋,班级的墙上往往贴的都是董存瑞、黄继光的海报,保卫祖国、保护国家财产是高于生命的,并且中国式的英雄往往都是无任何品质上和性格上的瑕疵,这是与现实所背离的。中国人历来提倡“诗以言志,文以载

选秀类电视节目策划

选秀类策划书: 吉林之星 策划人:董平 一、策划缘由 纵观今日中国电视荧屏,平民选秀类节目已经成为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伴随着《超级女声》的火爆,国内诸多城市电视台均忙不迭的角逐选秀这波热潮,如央视《梦想中国》、天津卫视《化蝶》、山东卫视《联盟歌会》、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安徽卫视《超级新秀》、湖北卫视《花落谁家》等选秀节目开始了荧屏狂轰乱炸,加上一些地面频道的选秀节目,数量会更为庞大。可以说,选秀类节目市场已经由星星点点进入到了如火如荼、狂飙突进阶段。 面对巨大经济效益地刺激,各大电视台纷纷一哄而上,部分选秀节目出现哗众取宠的献丑、搞怪现象屡见不鲜,节目的门槛便水涨船高,节目整体出现萎缩,节目质量开始下降:节目内容过度雷同化,普遍缺乏新意;节目主题虚无化,低俗化严重;盲目模仿,同质化严重。在平民选秀逐渐走向过剩和饱和的情形下,如何开扩一个全新的特色题材,探索一种独特的创新形式来整合节目,成为当前选秀类节目的最为急迫课题。 二、特色创意 《吉林之星》作为吉林省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节目必须体现浓郁的本地地域特征,展现本地文化风俗。吉林作为东北文化的“领头羊”。其地域文化特征有以下几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包容性。历史上的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和融合性,形成了吉林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吉林大地多民族交汇,多样式文明合流,吉林人口的绝大多数来自移民人口。大量外来人口的移入与交往,养成了吉林文化的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善于交往的传统;粗放豪爽、放任不羁的文化品格。吉林东有莽莽林海,西有辽阔草原,兼之地广人稀,空间广阔,养成了一种粗放豪爽、放任不羁的性格。 节目如何体现本地地域文化呢?节目可以挖掘吉林特有的歌舞,竞技,曲艺等文化宝藏。弘扬吉林人民的动人风采与精神风貌。众所周知,“二人转”作为一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艺术。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曲调丰富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节目可以对“二人转”进行适当的挖掘利用,用“二人转”的形式对节目进行全新包装,让晋级选手参与“二人转”的娱乐表演…… 三、节目宗旨: 节目意在表现浓厚的地域特色,表现吉林儿女优秀的姿采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通过此类选秀节目,充分挖掘吉林优秀特色地域文化“富矿”,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将节目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观众。节目经充分调动电视手段,全方位展现吉林之星的形象与风采。 节目时间 (1)节目时长:30-60分钟 (2)节目举办时间每逢周末上午 节目地点 (1)建议在省人民广场及文化广场等具有代表、标志性的地点举行 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提供一个醒目、广阔的背景。展现本地地域风情

从选秀节目到相亲类节目浅析中国娱乐节目的现状和发展

从选秀节目到相亲类节目浅析中国娱乐节目的现状和发展 选秀节目从超女到好男儿,再到舞林大会、红楼梦中人,以至于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相亲类的选秀活动,引发了中国电视狂欢,选秀节目也在中国一路飘红。各种传播媒介的综合运用,使得选秀在传播方式上实现平衡与创新,同时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博弈也引发了我们对国内娱乐节目现状和发展的思考。 一、从传播和文化角度分别来看国内的娱乐电视节目的现状 电视选秀节目是近年来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一种新的节目形式。2005年湖南电视台《超级女声》的巨大成功,使电视选秀节目迅速崛起,以至占领了电视娱乐节目收视率的半壁江山。在当今各种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同时,电视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电视选秀以电视传播为主导,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与手段,达到了电视传播更高层面上的要求。 电视选秀是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但同时也是一个大型的电视活动。因此它涉及的活动策划、传播途径、传播影响力也是值得研究的很好个例。音乐类选秀活动的典型代表——2005年的《超级女声》,运作低门槛儿一淘汰赛一包装培训一企民参与一评委点评的模式,采用电视传播一网络造势一舞台展现一短信投票等传播模式,为当时的电视娱乐节目注入新的血液,为平民与媒体提供了共同的舆论平台。舞蹈类节目《舞林大会》的大众参与性就相对弱些,但同样是选秀节目。只是内容上较之其他有些“另类”。可以把它定义为明星选秀节

目,展现明星的另外的舞蹈才华,其受关注度仍是很高的。虽然专家是评委的主体,但也有观众支持的因素作为评断的标准。观众除对本身平民选秀关注外,对明星的热衷也是有目共睹的。舞林大会就是以此为传播的基点。做出了观赏性、娱乐性同在的节目。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选秀节目的诞生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以往的单一媒介的传播方式和参与度过低的节目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要求,受众需要更加多元的传播方式和表达途径。选秀,顾名思义是选与秀的结合,选秀节目活动的策划者便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实现“为秀而选”。在大多数传统的电视节目中,受众只能是接受者,他们没有更多的表达机会。传播的权力掌握在专业的电视媒体手中。在这种传统的传播模式下,长久以来的传受双方的权力失衡使得受众的渴望获得表达的权力更加突出,而选秀节目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这也是选秀节目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秀节目中,受众充分行使着传播的各种权力,充分享受着自己作为节目主体的快乐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家作主”了。选秀的成功在于重视并利用了受众资源的巨大传播效用。而人们之所以对选秀乐此不疲、趋之若鹜也正是对表达权力向往的一种表现。当这种传播权力握在手中的时候,人们能不为之欢喜吗?也许有人会说某些节目比赛的结果略显不公,甚至黑幕交易等状况的出现。但就传播层面上来看,传播之于受众是很好的尝试与创新。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里·沃伯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个结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某些受欢迎的选秀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及具体要求 一、参考选题(范围) 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 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电影现状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文化阐析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运用文本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作者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类型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文化研究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 评论。 电视文化的特征 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审美特色 近期有关“革命”(“谍战”、家 庭伦理等)题材的电视剧分析 对某档电视栏目的分析 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流行音乐媒介浅析 新媒介时代中的流行音乐通俗文学的特征 通俗文学的文化意义大众文化笼罩下的通俗文学 俗文学与雅文学关系辩《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 比较 从小说到电视剧——《贫嘴张大民 的幸福生活》不同文类之比较 图像文化的审美特征 图像时代的文学图像时代的电影和文学 论大众图像文化的“视觉凸现性”论大众图像文化的“情感消费性”浅析现代广告的视觉表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广告与艺术消费文化中的时尚浅谈 时尚与大众传媒广告与时尚(广告如何利用时尚文 化达成商业目的) 论时尚的基本特征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青春亚文化与当代都市文化论 二、具体要求 1.一人一题,相互选题尽量避免重复。 2.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论文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得抄袭资料。 3.查阅参考文献不少于5种,做一篇2000字以上文献综述。 4.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用学校统一方格稿纸、黑色或蓝色水笔誊写。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要有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5.班级、姓名、学号置于题目下方。

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中国音乐现状一辩辩词

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中国音乐现状 一辩辩词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中国音乐现状各位评委观众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方观点是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中国音乐现状。中国音乐,即极具中国特色,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同时不断吸收外来音乐要素,形成独特的的唱腔与内涵,能够得到世界认可的传统音乐。而现如今,大部分的音乐人都把精力投放在黑幕重重的选秀节目中,企图快速实现商业的最大化,而忘记了真正的音乐是需要用时间来酝酿的。正因为这些人对追寻音乐轨迹的偏离,使得中国乐坛风气日趋愈下,中国音乐逐渐匿迹于世界乐坛,中国音乐现状无法得到改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证明我方观点: 第一,中国传统音乐被完全忽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免费MP3下载和手机彩铃为主流的音乐消费市场,快餐形式的音乐更为符合群众胃口,选秀节目带来的造星时代中涌现的大量明星,更是成为了创作这种快餐音乐的主力军,导致中国乐坛缺少了经过文化艺术沉淀的音乐家。而没有成熟完善的唱片工业和市场,也使得真正具有着中国文化底蕴,真正高雅的传统音乐精粹无法得到群众关注,更难以推向世界。 第二,经过多年实际看来,各类不断翻新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只是通过不断改进节目的形式以赚取更高收视率的方式,为乐坛输送了大量所谓的音乐人才。在这种快速造星时代,一夜成名的形式被广大年轻群体追捧,他们学习领悟音乐的过程过于浮躁,不注重内在音乐素养的提升,一味追寻入门简单,易被大众接受的音乐风格,使得中国音乐歌曲量泛滥,且曲风单一,旋律媚俗,只是为求取一时的商业利益,失去了音乐本身的欣赏价值。连好声音导师刘欢在评价好声音时也曾这样说:

《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歌唱选秀节目对比研究

标题:《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歌唱选秀节目对比研究 姓名:李方 学号:200921020017 专业:远程教育 指导老师:郑老师 时间:6月28日

【摘要】选秀真人秀”节目因其互动性和全民参与性成为真人秀节目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2004年“选秀真人秀”由西方植入中国,经历了初期的火爆,2008奥运年的整顿和沉寂,从2009年至今再次风起云涌,现在的选秀真人秀正在欣赏性与价值观之间做出平衡,逐渐发展为一种健康的文化消费,这一切证明了“选秀真人秀”这种全面娱乐草根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可或缺。 关键词:真人秀美国偶像超级女声对比 正文: 世界上最早的真人秀音乐选秀节目是2001年英国的《流行偶像》,该节目一经推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2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花巨资买入版权,制成了美国首档“选秀真人秀节目”——《美国偶像》。节目推出当年,在2002年9月4日决赛那天,共有2280万观众收看了节目,在最后的候选人比赛过程中,累计有1.1亿人进行了投票,创下了空前纪录,《美国偶像》至今名列全美收视排行榜之榜首,拥有电视选秀教母之称。 2004年,湖南娱乐频道的策划人夏青,受风靡全球的平民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的启发,以《美国偶像》为蓝本,促使湖南娱乐频道和湖南卫视联手推出了《超级女声》节目,这次尝试大获成功,出人意料的吸引了众多观众,成为国内“选秀真人秀节目”的先锋。2005年,伴随着第一届的余温,第二届《超级女声》打着“零门槛”的旗号,风风火火的把赛事持续半年之久,其收视率一度超过央视新闻联播。随之,选秀真人秀节目开始从一枝独秀的“超女”形成了蝴蝶效

应般的“超级大秀场”。同时让“超女”成为从2004年延续至今的流行关键词。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年轻人为“美国偶像”而疯狂,在中国,从《超级女声》到《快乐女声》,选秀真人秀节目是营造当年最热点话题人物的节目,《超级女声》是学习借鉴《美国偶像》制作思路、组织方式和营销模式的大型的无门槛的音乐选秀活动。它和《美国偶像》一样,为普通人提供了展现自我和成名的机会,无论你身份地位,无论你唱的如何,你都有一个舞台,可以说,这种节目最大限度的把电视媒体和草根平民融合了起来。但是在这种平民化娱乐的共同点背后,两个节目在赛制,选手范围和表现形式上各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赛制上有所不同,《美国偶像》是三位评委和一位嘉宾在全美国各地挑选出24名参赛者到好莱坞参加下一轮比赛,复赛开始直播,由观众投票,得票最低者被淘汰,前三周每周淘汰2男2女,后面的比赛时每周淘汰1人,最后胜出者就是美国偶像。《超级女声》是由三位评委在全国各地海选中挑选出50名选手进入复赛,复赛选出全国20强,再进入晋级赛和淘汰赛,在选出冠亚军的同时,还要选出10强、5强、三甲等等名头。《美国偶像》从复赛开始,其评判完全是由观众做出的,三个现场评委仅负责对参赛者的表现作点评,并不参与评分、筛选的工作,而《超级女声》的评判体系在观众之外增加了大众评委和专业评委,三者共同作用,在最后两名选手对抗的“PK”环节,31位大众评审的投票,与观众最后的短信票选结合在一起,营造出近乎残酷的真实感,大大丰富了比赛环节。

大众文化背景下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探析

摘要:自《超级女声》开启中国音乐选秀时代至今,音乐选秀类节目经历了审美转型,理念创新等一系列突破。本文旨对大众文化背景下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此类甚至类型选秀节目的发展作出思考建议。 关键词:音乐选秀;发展现状;大众文化 自2004年湖南台举办的全民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创造了空前的电视音乐奇迹后,一时间,音乐类选秀节目进入了白热化竞逐当中。在音乐与梦想坚守的创作理念下,音乐类选秀节目在经历过短暂的瓶颈期后,2012年由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引爆了新一轮的荧屏选秀热潮。而后,《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我是歌手》、《蒙面歌王》等,无论从素人还是明星,无论是从版权创新还是理念转型,都将音乐选秀对垒的市场朝着更为宽阔的空间拓展。可以说,当下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火爆,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大众审美表达与倾诉的需求,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标志着我国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成熟过渡。但由于制作方对大众文化引导所显现出的表达失衡、对市场利益的过度追求,使得当下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一、音乐类选秀节目火爆原因探究 1、大众文化全球化传播催生娱乐选秀 自20世纪90年以来,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我们所处现世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消费方式等的改变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因此,大众文化在其不断建构发展的过程中也参与到了全球文化的传播与社会变迁当中。而这一时期的中国也经历着经济与文化上的改革转型期,并且尤以电视作为主要媒介之一的大众文化在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电视不仅是“权威性新闻媒介”,更是休闲娱乐的首选传媒。”[1]而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萌生,也自然诞生在这一文化机遇期内。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缔造奇迹后,大众文化的消费欲求便由此凸显,零门槛的梦想台阶,大众化的平民参与,这无不显示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已转向欲求。而后的《梦想中国》、《中国好声音》以及《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我是歌手》等,再次将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规模推向了高潮。 2、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引发大众审美需求转型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把大众文化理解为文化的世俗化也未尝不可,虽有失偏颇。但“文化本来就不只有关于人类终极关怀的沉重的一面,它还具有轻松的性格。”[2]而且,“新时代的大众文化是公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一种新方式,也是他们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人性,宣泄自己生机盎然的精力和智力的一种最健康的方式”[3]从最初《超级女声》引发出关于娱乐至死,媚俗低俗的大众化审美取向的讨论,到2012年《中国好声音》专注于对声音与音乐的标杆审考,可以说,大众文化将其娱乐功能的部分审美要义释放的同时,也在迎合着大众的审美期待。因此,大众文化已渗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以至于成为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本身,在携带出娱乐功能转化为大众参与文化审美建构的同时,也成就了其本身的发展。 3、电视媒介的生活性回归 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兴起以至扎堆荧屏,在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在凭借着自己依托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及时传递出的真实感、贴近性和类生活质感等特征增添着节目的观赏度和精彩度。纵观当下音乐类选秀节目的惯性运作,唱功通过选手自身故事的渲染,似乎更是成为了触及受众神经的有利法宝。击中人类情感的共通弱点,以故事化的舞台表达来贯通音乐选秀的魅力,将选手参选的真实细节客观性地裸呈,还有淘汰制中的悬念层层设置等,这一系列现场性、类生活化的真实性情节的展现,为音乐类选秀节目的收视稳定积累了忠诚的受众群体。

浅析中国音乐选秀节目的利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91192.html, 浅析中国音乐选秀节目的利弊 作者:张晓晨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7期 【摘要】自2004年起,我国就刮起了音乐选秀的风潮,一时间音乐选秀节目成为众人欢迎喜爱的节目,而继湖南台推出《超级女声》之后,各大电视台也相继推出音乐选秀节目,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浙江的《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开创了以往电视收视纪录,并因此在电视媒体中大受观众追捧,使我国的音乐选秀节目迅速发展起来。正所谓有利总有弊,失误具有双重性,由于管理不规范,发展的方向不明确,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为促进其长足发展,探讨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关键词】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双重性;正能量 一、我国音乐选秀节目的现状 音乐选秀节目类节目是一种大众传媒让普通人参与节目,通过海选层层晋级的方式,从而使他们从平凡人变明星的娱乐类节目。 (一)音乐选秀节目数量增多大同小异 音乐选秀节目数量增多但大多都是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缺少创意创新。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好声音》来说,它是继超女之后将音乐选秀节目掀起高潮的又一力作,可以说是第一个在国内达到万人空巷的效果。《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实现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它由那英刘欢等有名声威望的导师组成,并且导师以专业的水准对选手点评言传身教。为中国乐坛的发展提供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 树立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的新标杆。 它的成功在于节目制作人对于国外节目借鉴第一时间敢于尝试将其同样形式搬到荧屏上,新颖的比赛模式,四位导师背对舞台仅凭着对选手对音乐的诠释做出决定,更体现了对选手音乐素质的考察,将怀揣梦想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舞台较量,而后的选手们一举成名,一时间成为不少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随后国内一些电视台都争先模仿,形式上都大相径庭选秀节目一时占满娱乐节目一多半,选秀选手一时成为各大采访节目,期刊,杂志的采访对象。选秀时代的到来给观众带来了娱乐,同时也有不少选秀节目被贴上抄袭山寨黑幕的标签。历经十年的各音乐选秀节目是被电视制作人不断更换名字、舞台、服装、包装的越来越好,请来的评委也都是音乐界越来越有威望的人,可大多都是换汤不换药,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外国选秀节目的影子,形势偏于模仿,缺乏创意,而为了收视率炒作也是令观众反感,有些细节不够,使之缺乏真实性。而面对选秀节目数量激增形式繁多的局面,观众早已审美疲劳,缺乏新鲜感。

电视选秀类节目发展回顾与展望

电视选秀类节目发展回顾与展望 从2004 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热播后,中国电视业刮起了选秀之风,跟风之作多达几十部。全民选秀时代诞生了职业的选手,大量的同质、小幅创新的电视节目充斥屏幕。观众审美疲劳和恶性竞争导致的低俗最终将从“美国偶像”复制的“超级女声”,再从“超级女声”复制的系列选秀节目拉入收视率的低谷。直至风从东方来的“中国达人秀”,以傲人收视率成绩一扫低迷。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跌宕起伏。从2012年1月 1 日正式实施的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对我国电视选秀类节目的发展将起到一种规范作用。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确有必要对我国电视选秀类节目进行认真梳理和思考。 电视选秀类节目的 四个发展阶段 1984年一2004年。以“ 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为起源,开创了中国电视选秀类节目的先河。这一时期的选秀类节目完全是土生土长的节目,专业性较强,在爱好本专业的观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般是国家级媒体举办,造星效果好,但全民参与度不高,观众以旁观者的身份观摩节目,完全依托电视媒体,与媒体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不足。1998 年是电视选秀类节目的转折点。“青歌赛”中增加了综合素质考核环节,考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时事等方方面面,评

委中出现与音乐专业无关的文化评委,增加了节目的大众参与度和可看性,收视率提高,话题性增强,但这一环节的设置引来喧宾夺主的诟病,几度取消,几度恢复,收视率也随着综合素质考核与否,起起伏伏。 2004年一2007年。2004年,以娱乐著称的湖南卫视推出了选秀节目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目――“超级女声”,这一年成为了社会开始真正关注此类节目的选秀元年。歌手选秀类节目放弃了第一阶段的专业性,以平民的身份吸引普通人参与选秀,并实实在在地打造出了超级明星。一时间,选秀类节目成为年轻人明星梦的捷径。2004年、2005年的连续收视火爆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男性选秀类节目“快乐男声”的推出引发了年轻受众和媒体选秀节目的集体狂欢。在接下来的三年,选秀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出。2004年以来,选秀类节目从内容上有三种:歌唱类、综合类和表演类,节目延续时间都不长。2007 年叫停了“第一次心动”后,2008 年对选秀类节目进行了集体控制,可以说选秀类节目命运多舛,节目寿命短于其他类型的娱乐节目。 2008年一2009年。2008年的转折点来自于2006年行政力量对选秀类节目干预效果不明显的集中爆发。2007年,重庆卫视的“第一次 心动”栏目因被指“环节设计丑陋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被红牌叫停。2008 年成为选秀类节目集体困顿的一年,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和江西卫视的“红歌会”成为奥运年中为数不多的领到选秀牌照的节目。曾经如火如荼的选秀类节目走进了低谷。“红歌

大众文化概况

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 一、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与大众传播紧相关,实际上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用大众媒介、在广泛的传播对象中大量、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便施加影响的过程。相应地,大众媒介是指大众传播得以进行的专业机构和技术。大众媒介通常包括两类:机械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等)。(1)大众媒介的应用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2)大众媒介对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有如下特征: 第一,大众媒介性。这是指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第二,商品性。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第三,流行性。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流行,真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之一。 第四,类型性。 第五,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第六,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四、大众文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 在大众文化文本中,常常可见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因子,从而出现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景观。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有着丰富复杂的表现,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一,大众文化的主导。大众文化要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合法性作用,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文化的规范。 第二,大众文化的高雅化。大众文化常常把以往的高雅文化经典的某些因子巧妙的渗透进自身躯体内,以便获得来自高雅文化的经典权威。 第三,大众文化的民间性。大众文化有时竭力借用民间文化因子,投合普通民众的通俗趣味。 第二章电影 一、电影是身边么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主要流程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运动的速度,将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的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反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灯光连续地投影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暂留印象的特性,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像是实在活动的、放大了的活动影像。

解读大众文化.别人的阅读笔记

《解读大众文化》第二章“消费的快乐”阅读笔记 ——理想大众观念下的消费观简论作为较早将约翰·菲斯克文化研究思想介绍到国内的学者,陶东风有一段这样较为精辟的概括:“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深刻地导致了文学艺术以及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乃至改变了有关’文学’、’艺术’的定义”,因此, 文艺学应该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 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确,在一个被Lady Gaga(被称为后麦当娜)、 新媒体(微博,微信)、广告时装充斥的社会,传统的学院派文化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胜任分析工作,在约翰·菲斯克的《解读大众文化》一书中,研究和批评的界限被无限放大和细化,作者用显微镜一般的视角观察、审视走向日常生活的文化,并将文化分析、社会历史分析、政治经济分析综合运用,不仅仅简单揭示对象的审美特征,还解读了其中含有的文化生产、消费以及政治经济之间的复杂关联。 在《解读大众文化》一书中,购物广场、海滩、电子游戏、麦当娜…这些常见的事物都 成了菲斯克笔下的大众文化符号,菲斯克认为,大众在日益复杂化的符号战场上组织、规避、对抗社会霸权,从而获得快感和意义。在菲斯克的理论构建中,大众不像法兰克福学派主张的那样受到压制乃至无力反抗,相反,他的理想大众是能动的、创造的和抵抗着的,这是理解《解读大众文化》的第一步。同时,菲斯克在第一章对大众文化也做了较为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活生生的实践过程,他将大众文 化视为“有啥用啥的”(the art of making do)(P18,由于原文翻译的不是很好,这句是 我自己翻译的)的艺术,大众文化是在大众与社会较为强势的一方主动或者消极“对抗”时产生的一种潜意识文化。 带着这样的前提,前往第二章的阅读,菲斯克将意识形态和霸权话语理论带入到购物广场中,赋予日常生活形态陌生感,让读者重新审视、思考这一再普通不过的行为。根据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是一个竞技场,一个踏进其中的人或有意识或无意识之中,都在被场域中的位置、设置、策略影响着,与对立方展开斗争。菲斯克将购物广场类比为一种神圣的战争场域,于是简单的购物充满了阶级意识的火药味:相对弱者(大众)在“游击战场 一般的购物广场”中颠覆、对抗着强者(资本持有者),因为菲斯克认为“文化(及其意义和快乐)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持续演进,因而它具有内在的政治性,它主要涉及各种形式的社 会权力的分配及可能的再分配”,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这种购物战争似乎也算不上是过度阐释。在一个给定场域内分析既定行为之间的权利分配关系,是许多后现代理论家诸如大卫哈维和布尔迪厄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也是自列斐伏尔、福柯以来的空间转向传统。可以说在第二章菲斯克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空间批评的影子。

选秀节目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选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1984—2002年 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是中国第一个电视选秀比赛。该比赛的专业性较强,参加节目的门槛较高,所以观众的参与度很低。在这个阶段观众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摩节目。 ?成长阶段:2003—2004年 在2000年,大众类的电视选秀节目开始被搬上银屏,荷兰的选秀节目《老大哥》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节目。节目以其新颖的参与方式和极高的互动性,获得了平民大众的喜爱。紧接着该选秀节目模式被德国、意大利、丹麦、美国等十八个国家引入本国。中国多家电视台觊觎已久,节目被引入到中国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2003年8月,湖南卫视参照《美国偶像》创办了《超级男声》。该节目摒弃了选手的专业性,只要有动人的歌喉就有机会成为超级明星。刚开始报名的只有一百多人,但在节目播出后,报名人数大约以每天二百人的速度增长,两周内便有三千人报名。节目中心紧接着经过半年的筹划,便在2004年创办了《超级女声》大型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第一期经历了平稳的一年。 ?高潮阶段:2004—2007年 2005年《超级女声》第二期异军突起。该节目为年轻人变成明星提供了简捷的途径,一时间观众参与量和收视率节节攀升。总决赛期间的整体收视率为6.22%,收视份额为17.89%,有着近乎万人空巷的情景,造就了地方电视台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 ?速朽阶段:2008—2011年 由于05年超级女声的成功,导致 2006年以来,中视的《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浙江卫视的《梦想奥运真男孩》、山东卫视的《联盟歌会》、江西卫视的《红歌会英雄汇》以及被停播的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等各种选秀节目200多个。 08年以后,由于大跃进式的盲目跟风,选秀类节目的新颖程度严重下降,

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创新研究

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创新研究 作者:龙梅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9期 摘要:音乐选秀类节目是现代综艺节目的重要方式,是以“音乐”为载体的互动过程。近年来,音乐选秀类节目因“同质化”等问题,逐渐受到观众的“冷漠”,如何在节目形式上进行创新,成为音乐选秀了节目创新设计的关键所在。《中国新说唱》作为一档音乐选秀类节目,其节目的文化性、展现方式的创新,决定了其成功。本文以《中国新说唱》为例,探讨其在音乐选秀类节目中的创新点。 关键词:音乐选秀节目;文化;创新;《中国新说唱》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93-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64 一、前言 近年来,音乐选秀类节目正走下坡路,如何在节目形式及内容上进行创新,成为音乐选秀类节目突破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从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快乐男声》,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音乐选秀节目形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其在综艺节目中的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音乐选秀节目应跳出传统节目形式及内容的禁锢,在新的节目理念中,以中国文化为核心,通过新方式、新内容的呈现,促进音乐选秀类节目的新发展。因此,本文以《中国新说唱》为例,就音乐选秀类节目创新做了如下阐述。 二、吸收中国元素,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音乐以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在综艺娱乐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中国新说唱》是一档以说唱为主体的音乐节目,在年轻群体中受到广泛关注。嘻哈是一种接头文化形式,其小众文化的音乐情形,在大众文化传播中获得成功,需要对节目进行创新。为此,在《中国新说唱》中,立足“中国文化”,在文化吸纳与融合中,呈现出了独具中国韵味的说唱形式,顿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因此,《中国新说唱》作为一档音乐选秀类节目,在节目的创新构建中,始终坚持了“文化”的导向作用,这是节目成功最为关键所在。 (一)中文说唱

音乐类选秀节目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自由辩问题

自由辩问题 音乐人战场 1.音乐类选秀节目不拘一格降人才,圆了更多寒门选手的音乐梦, 这不是鼓励更多人去创造音乐吗? 2.出自中国好声音的李代沫,我是歌手的黄绮珊,他们并没有出众 的长相,但是不是通过选秀节目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这是不是激励更多无背景好外形优势的人去创造音乐呢? 3.中国民间音乐高手并不缺乏,但是被发掘的人只有少数,我们现 在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不是有利于他们被发掘吗? 4.若没有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的平台,金志文等具有非凡音乐潜 质的人才岂不是要一直被埋没? 5.对方辩友谈到原创问题,请问狮子座、有没有人曾告诉你等歌 曲是不是从选秀节目中走出来而红透大江南北的? 6.对方辩友有谈到民歌等中国特色音乐,青歌赛的播出,掀起了一 股“民歌潮”,这难道不是一种好的音乐现状的改变吗? 音乐本身战场 1.对方辩友今天一直跟我们谈音乐类选秀节目如何不好,请问对方 辩友音乐类选秀节目带来的机遇您看到了吗?

2.对方辩友将改变定义为本质上的改变,那请问对方辩友,中国音 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请对方辩友给改变一个量化的标准。 3.看来对方辩友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解答,那好,我们谈下一个问题, 据数据统计,中国好声音等音乐类选秀节目收视极高,甚至破了两亿点击量,那作为观众是不是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吗? 4.对方辩友,韩愈作马说,警示我们如果千里马困于槽枥之间, 也将不再以千里称也,试想,如果好的音乐人才没有平台来展示,那岂不是也要被扼杀? 5.难道说投入一定时间的精力,金钱,时间打造一个好的音乐节目 就算是商业化包装吗? 6.对方辩友,商业化不能一棒子打死,请问商业化如何导出对方所 说的庸俗化和娱乐化以及草根化? 音乐市场战场 1.请问对方辩友,音乐类选秀节目到来了巨大的商机,带动了音乐 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方辩友您不能否认吧? 2.请问对方辩友音乐是给音乐制作者欣赏的还是大众欣赏的,是不 是要更多的考虑大众的喜好?

选秀节目活动流程

2013《声冠神州》 ——项目策划方案—— 一、项目名称 《声冠神州》 ——2013年大型公益跨省对抗歌唱赛季 二、项目主题 筑人生信成就唱梦想传爱心 三、项目背景 黑龙江省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媒体平台——龙视携手七星传媒推出大型公益跨省歌唱活动——《声冠神州》。本活动通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地跨省对抗,展示城市魅力,体现地域文化,以传扬城市文化带动项目宣传,并通过宣传造势、广告植入、公益推广,放大赞助商的品牌影响力,使该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以营造良性社会效应,更好的彰显赞助商的社会责任感。 四、项目概况 【播出时间】每周六 09:00—10:00; 【播出周期】周播; 【栏目时长】60分钟(含广告); 【项目定位】大型公益跨省对抗歌唱类节目(活动) 【关键词】南北对抗隐形植入爱心公益明星资源

南北对抗:主打跨省对抗这个概念,即开创了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先河,又更好宣传赞助商的加盟项目,将三地的地域文化和 比赛赛事合二为一; 隐形植入:在赛季录制过程中,节目组将赞助商的隐形宣传植入到节目之中,使观众在收看节目的每时每刻都能够感受到节目 组提供的登台机会的魅力,并实时了解该加盟项目的最新 讯息; 爱心公益:在本赛季的进程中,每场比赛都将为黑龙江省的贫困小学积累资金,体现出赞助商的社会责任,以公益事业的社会 影响来增加赞助商的企业形象美誉度; 明星资源:在比赛期间,节目组将邀请《K歌一下》主持人姜多,星光大道2012年前四强选手楼兰,中国教育频道《职来职 往》主持人李响,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国家京剧院青年演 员石雨森作为节目的重要资源,保证了节目的质量。【运作模式】 预热阶段:赛季前期将在经济频道开辟专门时段每天2分钟项目推广,选手招募,宣传介绍; 初赛阶段: 决赛阶段: 【栏目亮点】

“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学分析——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学分析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摘要:《中国好声音》是浙江卫视购买荷兰音乐节目“TheVoice荷兰”版权,于2012年7月13日重磅推出“大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一经播出,便掀起了收视狂潮。此后浙江卫视相继于2013年2014年推出第二季,第三季,与第一季的手势奇迹相比,二三季的收视率仍然不容小觑,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对《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大众传播沉默的螺旋 一.传播学解析《中国好声音》 1.传播者: 作为原始传播者的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制作团队在节目正式开播一个月之前,就开始通过外媒及其他推荐会等方式给节目预热,开展了充分的公关和广告活动。通过这些宣传使得《中国好声音》在开播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关注度。另外,依托浙江卫视本身的品牌效应以及节目的精良制作水准,《中国好声音》首播当晚,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各大媒介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众多报道使得更多的受众了解了这个节目。 2.受众: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受众不仅仅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传播者。《中国好声音》取得良好反响,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迎合了受众需求。因此,在受众在贴吧微博等社交网站上热烈讨论,双向互动同时,《中国好声音》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3.传播内容: 《中国好声音》致力于寻找“好声音”,只关注音乐的本质精神,不在选手的外表上大做文章。在音乐的质量上精益求精,同时打出“真情牌,梦想牌”,好故事加上好音乐,在短时间内吸引了社会大众的目光。好莱坞著名编剧导师罗伯特-麦基曾说“想让故事主角吸引人,一定得是生活的无意义把他打到谷底,然后让他重新开始人生,老套的处理方式是让主角找到一个值得生活的目标,找到上

我国选秀节目的现状分析

我国选秀节目的现状分析 我国选秀节目的现状分析摘要: 我国电视选秀节目从 2004 年的真正兴起,到 2007 年的整顿,从高潮到平淡,仅仅经历了三年的时间。 让我们从选秀节目中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姿态,冷静地审视我国电视选秀节目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选秀节目现状 2007 年,影响较大的选秀节目有: 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舞林大会;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山东卫视的笑声传中国;江苏卫视的名师高徒、绝对唱响。 2008 年,由于奥运会,选秀节目数量大大减少,主要有:上海东方卫视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江苏卫视绝对唱响,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 2009 年,选秀节目有回升的迹象,从数量上看,远远超过2008 年,主要有湖南卫视快乐女声;东方卫视我型我秀,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名师高徒、魅力新主播;山东卫视先声夺人、综艺满天星等。 2010 年,选秀节目仍然是娱乐节目中最活跃的一份子,青海卫视、湖南经视、天娱传媒联合创办的花儿朵朵大型选秀节目;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浙江卫视的不同凡响;上海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吉林卫视寻找灰姑娘;云南卫视寻找狼的声音等。

从 2007 年到 2019 年 6 月,国家虽然对选秀节目做了相应的规定,但整体看来,虽选秀节目良莠不齐,但仍是各卫视台钟爱的对象,只要政策稍微回暖或者放松,选秀节目的数量立刻攀升。 到目前为止,选秀节目不仅数量上在娱乐节目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选秀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例如从众多电视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相亲类选秀节目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等,将相亲以真人秀的形式展现出来,再次掀起选秀节目的高潮。 ,同时,各种以小朋友为参赛者的选秀节目纷纷涌现,例如超级宝贝、乐唯未来之星等节目。 电视选秀节目仍然是娱乐节目的主角,仍然占有相当数量的观众市场。 选秀节目不仅本身在节目运作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也在社会层面上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盲目模仿,同质化严重我国选秀节目的一大问题是盲目模仿、同质化严重。 选秀节目的定位僵化,制作模式生硬而单一,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型。 超级女声之后的其他选秀节目,无论是全家总动员、中国好声音,无非是报名条件有所不同,或者是选择的目标不一样。 但这些选秀节目同样都遵循了超级女声的节目流程和模式:

大众文化 概论

第一章概论 一、大众文化的研究意义 案例导入:从牛仔裤说起 问题:1 为什么人们爱穿牛仔裤? 2牛仔裤对你们的意义何在? 3 牛仔裤除了舒适、耐用等功能之外,还有什么文化意义? (让我们暂不考虑牛仔裤的功能性问题,因为功能性与文化几乎毫无干系,而文化关注的是意义、快感、身份认同,而不是功效。牛仔裤的功能性是其广为流行的前提,但它却无法解释牛仔裤为什么流行。而且它尤其没有解释牛仔裤几乎横截每一种我们所能想到的社会范畴的独一无二的能力。我们无法根据任何一种重要的社会范畴系统,如性别、阶级、种族、年龄、民族、宗教、教育等,来界定一个穿牛仔裤的人。) 意义一:独立性与开拓性 ●牛仔裤的起源:美国西部牛仔,西部精神 ●牛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 ●独立性 ●开拓性 意义二:青春与活力 ●牛仔裤的主要使用人群:青年人 ●意味着青春,活力 ●充满朝气 ●与刻板沉闷形成对比。 意义三:劳动的神圣尊严 ●牛仔裤的另一使用人群:蓝领 ●普通人穿牛仔裤从事日常劳动 意义四:自由 ●非区分性:不分阶级、性别、城村、国界、年龄、种族等 ●穿牛仔裤是一种自由的记号,从社会范畴所强加的行为限制与身份认同的约束中解 放出来。例:利维斯505 系列而做,一位身著牛仔裤的女郎凝望天空,一群鸿雁缓缓高飞,排成“Levis”的字形。该广告凸显了自由与自然的涵义。 ●非正式与休闲 意义五:强健耐劳与发达的身体 ●强健耐劳 ●发达的身体特征性感与健美

意义六:抵抗与个性 ●洗旧、发白、不规则漂白、毛边、磨破 ●“破的恰到好处。” 对商品进行“撕裂”或变形,以肯定人们有权利亦有能力将商品改造为自己的文化; 同时,便成为使自身与那些价值观念保持距离的一种方式。然而,这样一种保持距离的方式,并不是全然的弃绝。因为穿破牛仔裤的人毕竟还是在穿牛仔裤。 意义七:区隔 ●名牌牛仔裤,代表一种文化身份和品位,区别于普通消费者。 如果说牛仔裤曾经是一种普通的劳动布工装裤,那么现在它们已不再一如旧貌。同所有商品一样,牛仔裤被赋予种种品牌名字,它们彼此竞争,以占领特定的市场份额。广告便被用来赋予这些产品的差异以意义,使得那些生活在广告所瞄准的社会结构中的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告知”,甚至在该产品中辨识出自己的社会身份认同与价值观念。 几点启示 ●牛仔裤的意义是复杂的。 ●牛仔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贯穿了不同文化力量的较量:权力、商业、个性、抵抗 等等。 ●文化和消费密不可分。消费与认同密切相关。 ●性别、阶级、种族、阶层、身份等问题纠缠在牛仔裤文化中。 生活在当今中国尤其是都市的人们,每天都会与大众文化打交道,生活于它无所不在的氛围中: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富有诱惑力的网络游戏,图文并茂的杂志期刊或者充满悬念的畅销小说…… 诗人纪弦的《偶感》(1947)早就提醒人们从事一种对于大众文化的严正思考:如果是真正的黄金, 让他埋藏在垃圾堆中; 如果是纯粹的音乐, 让他沉默在流行歌里。 愈积愈高的垃圾堆, 即使永无清除的一天; 日新月异的流行歌, 纵然没有停歇的时候。 (注:纪弦是台湾诗坛的元老,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 诗人以其特有的敏感和洞察力,体察到“日新月异的流行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强大影响力,从而发出把“真正的黄金”毅然“埋藏在垃圾堆中”、“纯粹的音乐”索性“沉默在流行歌里”的愤怒宣言。这位高雅文化的创造者对于以“流行歌”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当然可以表示个人的独特忧虑和拒绝姿态,而且他所提出的“消除”和“沉默”问题至今仍具有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