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文献书籍汇编

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文献书籍汇编
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文献书籍汇编

10部书院史古籍文献:

1、[宋]张栻:《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南轩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有《南轩集》留世。

提要:该篇主要讲述了岳麓书院先后经朱洞之、李允则建立后,闻名于天下,后因兵事战乱而尽毁。乾道元年,刘候珙为安抚湖南,遂召集儒雅而重建岳麓书院。岳麓书院的宗旨在于传道济民,进一步说就是“仁”。仁,即人心,是天下万物的主宰。求仁之难,必须通过学才能明白。所以,重建岳麓书院的目的便在于教化庶民,以达到求仁的目标。

2、[宋]马端临:《天下四大书院》,《文献通考》卷四十六,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朝的四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及岳麓书院。作者主要概述了四大书院的建制始末,并阐述了书院之所以兴盛,一是由于当时乡党之学为贤士大夫所建,多胜于州县之学,二是宋统治者多对书院赐额赐田,以鼓励其发展。从作者的论述中可窥见当时书院多以朝廷赐额赐书为荣,为官方所认可的主要教学机构。

3、[宋]马端临:《宋初四书院》,《文献通考》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初四书院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及应府书院,此外还有茅山书院。作者主要讲述了书院的监管者、朝廷的封赐及书院授徒的规模等。需要指出的是,四书院的学徒数目多为十百人,可见宋初书院并不是特别兴盛。

4、[宋]魏了翁《靖州鹤山书院记》,《鹤山集》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南宋学者。庆元五年进士,多次被贬官后又诏回。推崇朱熹理学并创立鹤山书院,授徒讲学,有《鹤山集》等留世。

提要:这篇文章讲述了鹤山书院的建立者因仕途不顺而在山间建立了鹤山书院,及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并描绘了书院环境的宁静优美。作者还指出书院所培养的“士”,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于“德”与“孝”,具体的说就是“明善诚身”、“顺亲信友”,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臣子显谏而君王不疑及报答父母亲恩。

5、[宋]吕祖谦《丽泽书院学规》,见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湖南,2000年10月,第31—32页。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寿州人,人称东莱先生。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创立“婺学”,成为当时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

提要:该学规主要对学子的德行、日常生活、课堂端容、从师礼仪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书院要求学子必须以“孝弟忠信”为德行之本,会讲时妆容必须端而肃,对老师也要永远以礼相待。在日常生活中,学子须得做到毋亵、毋谀、毋妄、毋杂、毋狎非类、毋亲鄙事等。若违反学规,则依据其严重性给予“规”、“责”、“吿于众”、“除籍”等处罚。

6、[宋]王应麟:《天下四大书院》,《玉海》卷一百六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南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历任太常寺主薄、通判台州等职,因正直敢言而遭罢黜。辞官回乡后专意著述,著有《玉海》、《困学纪闻》等。

提要:该文主要讲述了宋朝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记嵩阳书院的建立演变过程。作者指出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人无处求学,于是结伴选择胜地,建立精舍。后来文风日盛,儒学大家也授徒讲学,士人尽求学于书院之中。朝廷褒奖这种行为,于是多赐额赐经,以鼓励书院的发展。白鹿洞、岳麓等书院便是书院中声名最为显著的,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

7、[宋]欧阳修:《集贤殿书院》,《新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诗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有《欧阳文忠公文集》等留世。

提要:该文主要以编年的形式叙述了唐朝集贤殿书院的发展历史,由乾元院发展至丽正书院,再更名为集贤殿书院所经历的官员设置及官员职能的变更。此文还指出该书院的功能主要在于修撰官掌刊缉经籍,校理典籍,收集遗逸图书及贤才之士等。其实际为皇家的的藏书之所,并兼为皇帝等解释史籍疑义。

8、[明]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王文成公全书》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等传于留世。

提要:该文论述“经,常道也”,其主于身就是“心”,其见于事则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秩序,并指出“六经”即“吾心之常道也”。作者进一步指出后世“六经”不明于世,其缘由在于世代累积的邪说、侮经、贼经之弊,这也是尊经的缘由所在。吴君瀛拓稽山书院,于其后建尊经阁,其旨在于“正经”以使庶民兴。

9、[宋]袁甫:《重修白鹿洞书院记》,李才栋等编《白鹿洞书院碑记集》,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1995年版,第13—17页。

袁甫,字广微,号蒙斋,庆元府鄞县人,生卒年不详,宋嘉定七年进士第一。师从杨简,主张“万物与我心契”,为甬上陆学二传弟子之一,有《蒙斋集》等传世。

提要:该文主要论述“讲学”于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性及其教化世人的作用。袁甫指出,前代群邪得志、流毒生灵,皆源于学问不立,正道不得以明。朝廷若想与三代同长久,则必由讲学始。作者自述建立象山书院、白鹿书院,为的是传南轩、晦庵、象山等先生的问辨之学,其旨在正谊明道,使士不昧所趋,最终达到有益于国家的目的。

10、陈谷嘉、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1998年版。

陈谷嘉为湖南大学历史教授,长期以来从事中国伦理思想史、宋明理学、书院文化三个研究领域。邓洪波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致力于书院文化研究。

提要:该书主要收集了从唐代到近代的关于中国甚至国外古代书院的文献资料,是关于中国书院发展史的资料汇编。它按内容和时间先后分章节编排,详细的收录了各个时代关于书院的记录,从中可以窥见书院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制度演变。该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尽,是研究书院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0部书院史著作:

1、杨步生:《岳麓书院山长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86年版。

杨步生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曾兼职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

提要:我国书院始于唐而鼎盛与宋,其中岳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而闻名天下。书院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主要是由于一大批山长掌教和教学于此。该书主要考证岳麓书院历届山长,对其五十三名山长的生平、教长岳麓书院的教育活动和理论贡献及其学术成就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作者所引资料丰富翔实,特别是地方志、家刻本等资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书院教育价值极大。

2、章柳泉:《中国书院史话——宋元明清书院的演变及其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年版。

章柳泉(作者简介未查到)

提要:宋元明清的书院在我国教育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该书是一本论述我国书院制度内容、沿革和发展演变的专著。作者首先总论书院的涵义与特点,后又以宋元明清为阶段,分别叙述各时期书院的建置、传授的内容、传授的方式和学风等方面的演变,基本展现了我国古代书院的全貌。该书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理论确当,是一部较为系统地书院史专著。

3、李国钧:《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1994年版。

李国钧曾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和教育文献整理。

提要:该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书院制度、书院教育学派及人物的教育思想。在阐明书院教育制度和教育流派的成因、演变、发展及其影响的同时,把书院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流派放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上分析,深刻分析了自唐代至清代书院的建置和学派的特点。这本书做到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面的研究和点的深入研究相结合,是一部涉及面广的书院史专著。

4、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1996年版。

季啸风(作者简介未查到)

提要:该书是中国书院研究的专业工具书,收集并介绍了从唐代至清代千余年间全国各地有史料可考的书院1600多所,正文以分类编排的方式收录了中国书院及其相关人物、学派、制度、事件、文献、研究著作等词目3683条。对于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或诸说并存,或以一说为主而兼述他说。该书收录范围广,资料充分,是一部研究中国书院的重要专著。

5、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商务印书馆,北京,1998年版。

王炳照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教育思想、孔子、书院、蒙学等方面研究。

提要:该书主要介绍了书院的起源及之后宋代书院的兴盛、元代书院的官学化、明清书院的发展衰落的概况,简明地阐述了中国书院发展流变的历史并着重介绍了各朝代主要的书院。这本书叙述了书院的流变,是一部简明易懂的书院史,但也存在所述过于笼统,缺少史料详证的缺陷。

6、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4年版。

邓洪波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兼书院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书院文化研究工作。

提要:该书以书院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了唐代书院的兴起、宋代书院的兴盛、元代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及明清书院的进一步普及,叙述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此外,作

者还注重对各个阶段书院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的总结与归纳,并同时介绍了各时代的典型书院的概况与活动。该书内容系统而详实,做到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书院历史的学术专著。

7、朱汉民,邓洪波:《长江流域的书院》,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4年版。

朱汉民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邓洪波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兼书院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书院文化研究工作。

提要:该书主要介绍了长江流域古代书院的历史情况。作者首先讲述了从唐至清代长江流域书院的历史演进,再进而阐述了其书院藏书事业及其文化功能、刻书事业及其文化功能和书院的管理制度,对书院概况进行了讲解。最后作者将书院放置于长江流域的社会背景下,讨论了书院与其周围的家族、村舍及士绅之间的关系,并略陈长江流域书院对海外的影响。这本书属于特殊地域的书院研究,充分研究了长江流域书院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内容丰富。

8、李才栋:《中国书院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南昌,2004年版。

李才栋自1952年至今一直从事于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教育史、中国书院研究史的教学与研究。

提要:该书为李才栋书院文章的合集,主要广泛地讨论了书院史上的许多歧义较大的问题,如白鹿洞书院真正规模、书院讲会与会将区别等。这本书共精选了作者文章41篇,有的是论文,有的曾提交学术会议交流,有的则是手稿。作者所提观点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虽不是系统地讲述书院的性质与发展变化,但对后世书院研究仍具有很大启导。

9、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2005年版。

胡昭曦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宋史和巴蜀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

提要:该书以四川地区书院的发展为主线,系统地陈列了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四川地区有史可考的书院,并对各时代的书院进行了统计学方面的努力,将书院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按时间、创建者、地点等会列成表。同时,作者还分别阐述了各时代书院的建制与特点及其较前代书院的发展,并指出了自己关于书院的一些尚待考证的问题。该书所引史料充分,内容较为系统,是一部全面的四川地区书院史的著作,但也存在所记过于简单的缺陷。

10、卞孝萱、徐雁平:《书院与文化传承》,中华书局,北京,2009年版。

卞孝萱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文史学家,主要从事唐代文史研究。徐雁平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近期主要从事清代家集及清代家族文学研究。

提要:该书是一本中国书院史的论文集,它既荟萃了包括胡适、聂崇岐、邓之诚、瞿宣颖等前辈学者在内的重要论文,又选录了近年学者的研究成果。编者收录众多论文,其旨在强调对书院研究的重视,并不是在单纯保存文化记忆,而是在教育体制发展的背景下,在传统中寻找可供转化的精神资源。该书收录文章众多,范围较广,是重要的书院史参考资料。

10篇书院的论文:

1、邓洪波:《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22卷第5期。

邓洪波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方面的研究。

提要:该论文指出“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是王湛之学区别于程朱理学“以学为学”

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明代书院讲会的特点。讲会既是一种学术组织、学术团体,又是书院固有的学术讨论、会同讲学、学术聚会等会讲活动。讲会和书院从组织形式上看是并行而独立的,但实际上两者是一种连体共存的状态。它们的结合是王、湛及其后学寻求学术自由的明智选择,也寄托着社团书院的讲学精神,乃至政治意愿。

2、胡昭曦:《宋代书院与宋蜀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

胡昭曦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主要方向为宋史和巴蜀历史文化。

提要:该论文主要观点是宋代蜀学形成以苏氏蜀学为主转为以洛学为主的局面与书院密切相关。作者指出苏学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是苏氏蜀学诸儒不运用书院讲学,使其失去了繁衍和发展学术思想的重要阵地。而张栻于四川的书院讲学传播其学问、魏了翁创建鹤山书院并形成鹤山学派,进一步使洛学深入四川,从而促成了蜀学的完全转型,完全实现了“洛蜀会同”。

3、李琳琦:《徽商与清代汉口紫阳书院——清代商人书院的个案研究》,《清史研究》,2002年2月。

李琳琦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史方面研究,合著《徽商研究》等。

提要:该论文主要介绍明清时期汉口紫阳书院的建立过程、经费来源及其主要功能活动。作者指出明清徽商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利用书院培植仕宦子弟以增强政治势力,于是致力于徽州本土的文教事业,大力创建书院,紫阳书院便是其一。汉口紫阳书院是封建社会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和徽商“贾而好儒”的产物,其经费经营灵活,管理精细周密,是其别于传统书院重要特点。

4、李兵:《元代书院与程朱理学的传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37卷第1期。

李兵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书院及中国科举史研究。

提要:该论文主要论述元代书院的教学是程朱理学传播及普及最重要的途径。元代建立以后,南宋遗民将书院作为程朱理学的基地,以捍卫其作为“道统”维护者的尊严。而元代统治者支持书院的发展是程朱理学得以向北扩展,并使蒙古贵族也其深受感染。加之程朱理学被提升为官方哲学并规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促使程朱理学在全国逐渐普及起来,扩大了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提高了其传播的实际效果。

5、李良玉:《清代书院与历史教育》,《清史研究》,2006年2月,第1期。

李良玉为安徽阜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史研究。

提要:该论文指出在清代的各类书院中,历史教育均成为其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书院历史教育具有前所未有之重视、历史教育内容较前代更丰富、教育对象更具广泛性等特点。其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重视生徒能力培养、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等对现代教学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他还指出清代书院历史教育还存在依附于经学教育、附庸于科举的缺陷。

6、邓洪波:《理学家与南宋书院的兴起》,《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

邓洪波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方面的研究。

提要:该论文只要论述南宋理学家建立书院运动及其目标与理想。作者指出南宋理学家掀起的书院运动,使得理学与书院同时兴盛,出现一体化的深度融合。这些理学家建立书院主要的目标:一是谋求官方和民间两种力量共同推进书院建立;二是建立官方书院,使之成

为与州县官学并存而又能修正其堕于科举的弊端的另一种官方教育模式。书院建立的主要理想是实现理学家们讲学的宗旨,而非以科举为目的。

7、朱汉民:《书院历史变迁与士大夫价值取向》,《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朱汉民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提要:该论文主要论述唐宋元明清朝代书院发展趋势与士大夫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书院作为当时教育改革、学术创新的大本营,经历了宋代的兴盛、元代的官学化、明代的复兴及清代进一步官学化。这些发展变化趋势的内在原因在于士大夫“学者—官僚”双重身份的矛盾。士大夫的这种特性使得书院既有自由讲学与学术创新的文化传统,又有科举附庸官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

8、王炳照:《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3月,第26卷第1期。

王炳照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方面的。

提要:该论文主要梳理了中国古代以至于近代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的历程。作者指出书院精神是书院教育传统的灵魂与精髓,是书院办学风格和特色的集中体现,但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从唐书院兴起到近代学堂的建立,各个时代的教育家和学者都根据时代的要求,反复认识和实践,不断地重塑着书院的精神。认识不同时代书院的精神,对于解读书院意义重大。

9、肖永明,唐亚阳:《书院祭祀的教育及社会教化功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19卷第3期。

肖永明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及书院史方面的研究。

提要:该论文指出祭祀是书院规制的重要内容,它与讲学、藏书一起构成了所谓的“书院三大事业”。书院祭祀可以确立、增强士人对儒家伦常道德观念的认同感,引发士人对儒学的信仰,激发士人的道德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同时,书院的祭祀还超出了书院的范围,对整个社会也发挥着改善士习民风、教化地方士绅百胜等社会教化的功能,起到了“劝俗”的效果。

10、[美]田浩:《宋代中国的儒家书院》,黄梓根译,《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第19卷第6期。

田浩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宋明理学方面研究;黄梓根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

提要:该论文以宋代两个最具影响力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为例,通过对书院学规和著名会将的记述,以及对书院建筑、布局、祠庙乃至碑铭的描述,再现了宋代儒家书院的生活和学习情境。同时,作者还指出书院祠堂和文庙的发展过程反映出朝廷对书院控制的加强及书院对政府的依赖性日增,进而使书院呈现出“官学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篇 【其他企业范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篇(一):三峡民间故事 三峡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人们俗称“讲古”,重庆话为“摆龙门阵”,它起源于民间,根植于传统,乡韵深长,是民间口头文学中较为广泛的体裁和形式。 三峡盛产民间故事家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刘德培融糅着泥土真实的口头民间文艺作品,是他在时空的演化和阅尽人间沧桑中诞生出的绝世珍品,作品折射出来的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已超越了作品的外在形态,以生活的本真状态出现却又负载着某种历史文化内涵的带有原生性的乡土艺术,已抵达一种大俗大雅的理想境界。刘德培以超强的记忆力传承鄂西地区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成为享誉海

内外的民间文学的“活化石”。刘德培的故事保留着民间文学所特有的“有头有尾,一线到底,交待明白,引人人胜”和“朴实无华、不枝不蔓”等表现手法的风格,又有自己的创造。他讲的故事情节构思奇巧,语言生动诙谐,常于结尾处显绝妙,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三峡一带善讲者众多,刘德培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传讲各类民间故事512则,谚语干余条,民歌千余首,谜语600多则,以及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料,为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德培被喻之为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着眼于内容,民间故事含幻想故事、历史故事、智慧人物故事、生活故事以及动植物故事等类别。 幻想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以超现实的幻想构成离奇的故事,通过幻想来表达和寄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表达人们对于痛苦生活处境的不满和改变这种处境的强烈愿望,想象丰富而奇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神人交会的超现实图景,充满着浪漫色彩。展翅飞翔的雄鹰能够背负善良的弟弟去太阳山捡宝,同样也能把贪心的哥哥托运到黄金耀眼的罪恶渊薮中去;蟒蛇变化为英俊的少男娶员外三小姐为妻,从而使她得到人间得不到的温柔,狐狸精的美丽绝伦和妖娆贤淑也就使农田劳

中国古代最值得读的书籍

中国古代最值得读的书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诸子百家丛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水经注》、《禹贡》、《黄帝内经》 廿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小说:《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儒林外史》、《菜根谭》、《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计算机经典书籍汇总

计算机经典书籍汇总 编者按:2008年8月4日,StackOverflow 网友Bert F 发帖提问:哪本最具影响力的书,是每个程序员都应该读的?“如果能时光倒流,回到过去,作为一个开发人员,你可以告诉自己在职业生涯初期应该读一本,你会选择哪本书呢?我希望这个书单列表内容丰富,可以涵盖很多东西。”很多程序员响应,他们在推荐时也写下自己的评语。以前就有国内网友介绍这个程序员书单,不过都是推荐数Top 10的书。其实除了前10本之外,推荐数前30左右的书籍都算经典,笔者整理编译这个问答贴,同时摘译部分推荐人的评语。下面就按照各本书的推荐数排列。1、《代码大全》史蒂夫·迈克康奈尔推荐数:1684“优秀的编程实践的百科全书,《代码大全》注重个人技术,其中所有东西加起来,就是我们本能所说的“编写整洁的代码”。这本书有50页在谈论代码布局。”——Joel Spolsky对于新手来说,这本书中的观念有点高阶了。到你准备阅读此书时,你应该已经知道并实践过书中99%的观念。–esacSteve McConnell的原作《代码大全》(第1版)是公认的关于编程的最佳实践指南之一,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本书一直在帮助开发人员编写更好的软件。现在,作者将这本经典著作全新演绎,融入了最前沿的实践技术,加入了上百个崭新的代码示例,充分展

示了软件构建的艺术性和科学性。McConnell汇集了来自研究机构、学术界以及业界日常实践的主要知识,把最高效的技术和最重要的原理交织融会为这本既清晰又实用的指南。无论您的经验水平如何,也不管您在怎样的开发环境中工作,也无论项目是大是小,本书都将激发您的思维并帮助您构建高品质的代码。《代码大全(第2版))》做了全面的更新,增加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内容,包括对新语言、新的开发过程与方法论的讨论等等。2、《程序员修炼之道》推荐数:1504对于那些已经学习过编程机制的程序员来说,这是一本卓越的书。或许他们还是在校生,但对要自己做什么,还感觉不是很安全。就像草图和架构之间的差别。虽然你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是画图,你也可以画的很漂亮,但如果你觉得你不太知道从哪儿下手,如果某人要你独自画一个 P2P的音乐交换网络图,那这本书就适合你了。——Joel《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内容简介:《程序员修炼之道》由一系列独立的部分组成,涵盖的主题从个人责任、职业发展,知道用于使代码保持灵活、并且易于改编和复用的各种架构技术,利用许多富有娱乐性的奇闻轶事、有思想性的例子及有趣的类比,全面阐释了软件开发的许多不同方面的最佳实践和重大陷阱。无论你是初学者,是有经验的程序员,还是软件项目经理,《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都适合你阅读。3、《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推荐数:916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一)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 时正)。 5.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8.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中国古代书籍的“ 第一部”

中国古代书籍的“ 第一部” 《说文解字》———第一部字典。(汉·许慎) 《尔雅》———第一部词典。(汉) 《方言》———第一部方言词典。(汉·杨雄) 《南方草本状》———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晋·嵇含)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典书。(秦汉)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司马迁) 《汉书》———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班固) 《史通》———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唐·刘知几) 《通典》———第一部古代制度史。(唐·杜佑) 《孙子》———第一部兵书。(春秋·孙武)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论语》———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搜神记》———第一部神话小说。(唐·干宝) 《世说新语》———第一部笔记小说。(南朝·刘义庆) 《昭明文选》———第一部文选。(南朝·梁·萧衍) 《全唐诗》———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清·彭定求等) 《文心雕龙》———第一部文艺理论书。(南朝·梁·刘勰) 《闲情偶寄》———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清·李渔) 《古画品录》———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南朝·齐·谢赫)

《切韵》———第一部韵书。(隋·陆法言) 《七略》———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汉·刘歆) 《黄帝内经》———第一部中医学典籍。 《营造法式》———第一部建筑专著。(宋·李械) 《齐民要术》———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北魏·贾思勰) 《茶经》———第一部茶叶专著。(唐·陆羽) 《天工开物》———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书。(明·宋应星) 《禹贡》———第一部地理书。(战国) 《永乐大典》———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明·解缙等)

计算机专业学生必读的经典书籍

1.UNIX环境高级编程(第2版)(美),史蒂文斯,拉戈著尤晋元,张亚英,戚正伟译出版日期2006010 2.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语言描述(原书第2版)(美)Mark Allen Weiss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 3.TCP/IP 详解(卷1:协议).作者:(美)史蒂文斯(W.Richard Stevens)著,范建华等译 4.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5.机器学习(美)米歇尔(Mitchell,T.M.)著;曾华军等译 6.C++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十周年中文纪念版 7.Java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篇 8.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原书第2版 9.重构: 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英文注释版 10.编程珠玑(第2版)图灵程序设计丛书人民邮电出版社(中英文) 11.Linux命令行与Shell脚本编程大全 12.Python基础教程(第2版) 13.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方法(第2版) 14.嵌入式Linux基础教程 15.Linux/Unix设计思想 16.Linux程序设计/(英) Neil Matthew, Richard Stones(第四版) 17.《linux系统管理技术手册》作者(美)Evi Nemeth 人民邮电出版社 18.离散数学及其应用(原书第6版) 19.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原书第2版) 20.图灵程序设计丛书:程序员的数学 21.iOS 6编程实战 22.PHP与MySQL程序设计(第4版) 23.iOS 5基础教程 24.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 25.精通C/C++,熟悉linux编程环境; 26.熟练使用多种脚本语言(shell/python); 27.具备系统架构设计经验,熟悉Web前后台技术; 28.C基础扎实,数据结构等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29.熟悉Linux/Shell开发 30.精通Linux平台上的C/C++语言编程,熟悉shell编程; 31.精通Linux/Unix平台上C/C++语言编程; 32.熟悉至少一门脚本语言:Shell、Perl或Python; 33.熟悉TCP/IP协议、ARM的基本知识; 34.熟悉Linux系统开发环境及常用脚本语言 35.精通PHP+MYSQL的开发技术;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下面本人为大家推荐一些中国古代史书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中国古代史书籍 1、朝代史 (1)史前 ①《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张维罴)兰州大学出版社 ②《原始社会史》(林耀华)中华书局 ③《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吕振羽)河北教育出版社 ④《中国新石器研究》(佟柱臣)巴蜀书社 ⑤《新石器时代》(尹达)三联书店 ⑥《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文物出版社 ⑦《炎黄氏族文化考》(王献唐)齐鲁书社 ⑧《中华远古史》(王玉哲)上海人民出版社 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⑩《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文物出版社 (2)先秦史 A、文明起源 ①《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社科院考古所)文物出版社

②《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文物出版社 ③《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辽宁大学出版社 ④《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 ⑤《中国国家起源》(高光晶)河南大学出版社 ⑥《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大学出版社 ⑦《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王东平)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⑧《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大学出版社 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朱乃诚)福建人民出版社 ⑩《古史辨》(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 B、夏商 ①《殷代社会史料征存》(陈邦怀)天津人民出版社 ②《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 ③《夏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 ④《商史探微》(彭邦炯)重庆人民出版社 ⑤《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吕振羽)三联书店 ⑥《奴隶制时代》(郭沫若)人民出版社 ⑦《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 ⑧《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 ⑨《中国青铜器时代》(郭宝钧)三联书店 ⑩《夏商史探索》(李民)河南人民出版社 C、西周

中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古代官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古代官职 (一)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旳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制。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厚实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3.地方官职。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朝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参军、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个路,路中设若干个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 (二)常见的官名释义 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也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驸”。 爵位:即爵称、爵号,士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封为韩国公,李文忠封为曹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整理(汇编)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

语文小测—文化常识(一) 请用红笔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并认真总结识记。 1.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2.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3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4.“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6.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7.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8.“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9.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10.《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三岁行笄礼而字。 11.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12.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13.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4.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15.“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16.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17.“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18.“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19.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20.“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21.“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 22.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23.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语文小测—文化常识(二) 请用红笔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并认真总结识记。 1.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着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着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汇编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150题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中国古代工具书目录及简介

中国古代工具书目录及简介 先说两个概念:文献和工具书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文献: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也指与某一学科相关的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 一次文献: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和图书资料。 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并按一定方法加以编排的文献,有书目、索引、文摘。 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在一、二次文献基础上,经过筛选、综合、分析、浓缩后编制的文献。 工具书:作为工具,专供人们读书治学,翻检、查考用的图书。通常是广泛汇集一方面知识资料,按某一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为读者提供检索查阅的书。 分类:检索工具书,书目、索引、文摘,查找文献线索。 参考工具书,百科全书,辞典,手册等等,解释疑难问题。 检索工具书: 书目:图书的目录,介绍图书的名称、作者、编者、卷策、版本、出版时间、出版单位。 中国古代书目: 《别录》:西汉刘向撰写,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原书已经散佚,从清人洪颐煊和颜可均著作中的佚文推测,作用大概如下:一、命定书名,条别篇章,订著目次。二、雠校訛文,比较其异同。三、广罗异本,互相补充,除去重复。 《七略》: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纂。著录图书一万三千余册,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是为《七略》,这是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著,我国第一部官修史志书目。沿用《七略》的六分法,把图书分为六略。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诗赋略著录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兵书略著录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数术略著录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刑法六类图书;方技略著录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隋书·经籍志》:实际成书于唐朝,奠定了“经、史、子、集”四分法。辑录四部图书四十类,另附见佛、道两类图书,共著录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为记录散佚图书,《隋书》采取了用小注著录残缺、亡佚之书的方法,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其注文中附注的残亡书籍达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乾隆年间编写,是四分法的顶峰。(这书太著名了,我们老师懒得具体介绍……)四分法:西晋荀勗撰写《中经新簿》时,把图书分成“甲、乙、丙、丁”四个部类。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部史书、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这就基本构成了后世的“四分法”;东晋李充又对乙、丙两部位置进行了对调,这样,就大体确定了后世经、史、子、集四部顺序。 索引: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也就是《十三经索引》。 文摘:中国古代基本上没有。 参考工具书: 辞书: 字典、词典:汇集字、词、俗语并按特定方法编排的工具书 《史籀篇》(中间那个字打不出来,竹字头底下一个提手旁加留):太史籀著,最早的字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