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深入研究参考书目

西方文学理论深入研究参考书目
西方文学理论深入研究参考书目

西方文学理论深入研究参考书目

1、阿多诺:《美学理论》,王科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吕特·阿莫西等:《俗套与套语》,丁小会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埃斯皮卡:《文学社会学》,于沛选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罗贝尔·埃斯皮卡尔:《文学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6、弗兰克·埃夫拉尔:《杂闻与文学》,谈佳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马克·爱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王柏华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8、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马克·昂热诺等主编:《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述》,史忠义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1、埃里希·奥尔巴赫:《摹仿论:西方文学所描绘的现实》,吴麟绶等译,白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2、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程孟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3、弗雷德·奥登等编:《现代主义,评论,现实主义》,崔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14、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6、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孙乃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7、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罗兰·巴特:《文之悦》,屠有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罗兰·巴特:《S/Z》,屠有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罗兰·巴特:《神化: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2、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让·贝西埃等主编:《诗学史》,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4、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等译,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

25、凯·贝尔塞等:《重解伟大的传统》,黄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27、凯瑟琳·贝尔西:《批评的实践》,胡亚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8、斯蒂芬·贝斯特等:《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

30、本雅明:《经验与缺乏》,王炳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1、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33、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陈永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34、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5、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36、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0、尚·布希亚:《物体希》,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1、亨利·伯格森:《笑与滑稽》,乐爱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2、肯尼斯·博克:《当代西方修辞学》,常昌富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3、艾勒克·博爱默:《殖民与后殖民主义》,盛宁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4、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5、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郭宏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6、布鲁姆:《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吴琼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48、布鲁姆:《巨人与侏儒》,张辉选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49、布尔迪厄等:《自由交流》,桂裕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50、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1、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2、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3、布迪厄:《知识场域与创作计划》,载麦克·F·D·杨主编《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4、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5、布洛克:《美学新解》,滕守尧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6、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7、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8、蒂埃里·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59、保罗·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0、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1、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62、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3、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王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4、董学文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维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5、杜夫海纳著,《美学与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66、米·杜夫海纳著,《审美经验现象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67、达维德·方丹:《诗学》,陈静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8、弗莱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陈永国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9、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0、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1、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2、佛克马等:《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俞国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3、佛克马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史忠义等译,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4、佛克马等:《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5、福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6、福科:《福科集》,杜小真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77、福科:《性史》,张廷琛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78、福科:《知识考古学》,谢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79、福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80、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1、弗兰西斯·弗兰契娜等编:《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张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82、西格蒙特·佛洛伊德:《机智与无意识的关系》,张增武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83、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4、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吴鸿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85、陆扬等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86、吕西安·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蔡鸿滨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7、戈尔德曼:《论小说的社会学》,吴岳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88、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9、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范景中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90、E·H·贡布里希:《艺术与幻觉》,卢晓华等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91、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文学批评方法手册》,姚锦清等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9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94、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95、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96、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7、约翰·R.霍尔等:《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8、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99、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00、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01、霍克海默:《霍克海默集》,曹卫东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102、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严平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103、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1992年版。

104、迈克·费瑟斯通:《消费社会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05、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吴添岳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06、弗莱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陈永国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07、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08、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109、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110、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111、卡勒:《论解构》,陆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2、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13、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114、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115、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16、克罗奇:《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117、贝内戴托·克罗奇:《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8、凯尔纳等:《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19、沃尔夫冈·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陈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20、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21、莫瑞·克里格:《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李自修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123、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孟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24、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125、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录》,谈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6、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7、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学科》,陶远华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8、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129、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130、刘小枫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131、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32、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3、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34、布鲁斯·罗宾斯:《全球化中的知识左派》,徐晓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5、吕同六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136、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一、二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37、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刘有元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138、弗朗西斯·马尔赫恩:《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9、马尔库塞:《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140、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14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42、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43、华莱斯·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44、罗伯特·R·马格廖拉:《现象学与文学》,周宁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45、赫伯特·曼纽什:《怀疑论美学》,古城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146、H.A.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刘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47、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8、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9、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0、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文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51、瑙曼等:《作品、文学史与读者》,范大灿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152、大卫·宁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常昌富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3、E·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

英文部分

Adam, Barbara and Stuart Allan, eds. Theorizing Culture: an interdisciplinary critique after postmodernis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5.

Agger,Ben,Cultural Studies as Critical Theory

Barker, Chris.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 2000.

Barry, Peter. Beginn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

Campbell, Meil and Alasdair Kean. America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ge, 1997.

Childers, Joseph & Gary Hentzi. eds. The Columbia Dictionary of Mod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Davis, Robert Con, and Ronald Schleifer. eds.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and London: Longman, 1989.

During, Simon, ed.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Seco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 Cultural Studie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Easthope, Antony and Kate McGowan, eds. A 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 Reader. Toronto and Buffal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4.

Edgar, Andrew and Peter Sedgwick. Eds. Key Concepts i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Guillory, John. Cultural Capital: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Canon Formatio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Hawthorn, Jeremy. A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Fourth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Arnold. 2000.

Hartley, John, A Short History of Cultural Studies

Lee, Richard E. Left and Times of Cultural Studies: The Politic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Lentricchia, Frank and Thomas McLaughlin. eds.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McGuigan, Jim, ed. Cultural Methodolog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7.

Miller, Toby. A Companion to Cultural Studies

Milner, Andrew. Literature,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O’Sullivan, Tim and Yvonne Jewkes, eds. The Media Studies Reader. Arnold, 1997.

Rojek, Chris. Cultural Studies 2007

Rush, Fred, ed. The Cambridge Guide to Critical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联书店,2006年。

Saukke, Paula. Doing Research in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and New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Stevenson, Nick.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Sage Publications, 1995.

Storrey, John,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 Reader. Athen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8.

1. Thornham, Sue. Feminist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Arnold, 2000.

Durham, Meenakshi Gigi and Douglas M. Kellner. Ed.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Keyworks. Malden, MA : Blackwell, 2006.

2. Habib, M. A. R. A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 Malden, MA : Blackwell, 2005.

3. Williams, Raymond.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4. Miller, Toby and Robert Stam. A Companion to Film Theory. Oxford : Blackwell, 2004.

5. Payne, Michael & Jessica Rae Barbera. A Dictionary of Cultural and Critical Theory.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2010.

6. Samuels, Robert. New media, Cultural Studies, and Critical Theory after Postmodernism:

Automodernity from Zizek to Laclau.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7. Jones, Amelia. 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Art since 1945. Malden, MA ; Oxford : Blackwell Pub., 2006.

8. Hall, Stuart.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9. Pearson, Roberta E. and Philip Simpson. Critical Dictionar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heory. 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1.

10. Tippins, Deborah. et al. Cultural Studies and Environmentalism. Dordrecht ; London : Springer, 2010.

11. Walker, John A. Visual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 Mirzoeff, Nicholas.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London : Routledge, 2002.

13. Smith, Marquard. Visual Culture Studies. Los Angeles ; London : SAGE, 2008.

14. Bentkowska-Kafel, Anna, Trish Cashen and Hazel Gardiner. Digital Visual Culture: Theory and Practice. Chicago, USA : Intellect, 2009.

15. Giannetti, Louis D. Understanding Movi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2008.(可参看中文译本《认识电影》)

16. Pramaggiore, Maria T. & Tom Wallis. Film:A Critical Introduction 2nd or 3rd edition

17. Bennett, Peter. Film Studies: the Essential Resource.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18. Villarejo, Amy. Film Studies: The Basics.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19. Buckland, Warren. Film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Hollywood Movies. New York : Routledge, 2009.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 一。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西方文化史》参考书目

西方文化史课外阅读书目 (带★者为必读书目) ★1.《圣经》(和合本)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3.姜守明、洪霞著《西方文化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法〉伏尔泰著《风俗论》,商务印书馆,上册(梁守锵译)1996年版;中册(梁守锵等译)1997年版;下册(谢戊申等译)1997年版。 ★7.〈英〉汤因比着《历史研究》上、中、下(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裔昭印著《世界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版。 ★9.王佐良等主编《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10.〈荷兰〉彼得·李伯庚著《欧洲文化史》(赵复三译),上、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1.郑敬高编著《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希腊古典神话》(曹乃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13.〈美〉G. F. 穆尔著《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4.张久宣编《圣经故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15.〈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上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6.〈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下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7.〈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东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8.〈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9.〈美〉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0.〈美〉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德〉利奇德著《古希腊风化史》(杜之、常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德〉奥托·基弗著《古罗马风化史》(姜瑞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德〉爱德华·傅克斯著《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侯焕闳译),辽宁

尔雅西方文化名著导读答案

古希腊政治、文化、哲学概况已完成成绩:100.,敬请加 QQ,微信同号,更有,, 0 分 1 【单选题】迄今,( )成为了世界各个文明当中占着一种强者姿态的文明。 A、中国文明 B、印度文明 C、希腊文明 D、巴比伦文明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 我们今天所说的“邪门外道”,这个“外道”是从()引用过来的。 ?A、 中国 ?B、 印度 ?C、 希腊 ?D、 巴比伦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中国文明的独特之处是( )。 A、一直绵延不断 B、一直繁荣昌盛 C、种类繁多 D、百花齐放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4 【多选题】公元前 5 世纪左右,对后世有非常大影响的几个重要的文明有( )。 A、中国的文明 B、印度的文明 C、希腊的文明 D、巴比伦的文明 我的答案:ABCD 得分:25.0分 苏格拉底与哲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 下列哲学家中与“助产术”相关的是( )。 ?A、 亚里士多德 ?B、 黑格尔 ?C、

苏格拉底 ?D、 柏拉图 我的答案:C 得分:16.6分 2 【单选题】《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作者是( )。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D 得分:16.6分 3 【单选题】“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句名言出自( )。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A 得分:16.6分 4 【判断题】《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我的答案:× 得分:16.6分 5 【判断题】在古希腊,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公民构成了一个政治共同体。 我的答案:√ 得分:16.6分 6 【判断题】《雅典学园》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所画。 我的答案:√ 得分:17.0分 哲学立场和政治共同体已完成成绩:100.0分

关于文学理论教材的一点感想

关于文学理论教材的一点感想 叶毓 三天的精彩授课使我深感王一川教授在解读诗歌中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启蒙”一词的深刻内涵,逐渐认识到高校文学研究者应承担的文化传承、普及、提高的责任。文学理论这门课程到底要解决什么?这恐怕是我们这个研修班的每一位自愿和非自愿从事文学概论教学的老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我真的感到越教越觉得很难教,一个文学理论教师不仅是一位睿智的理性学者,还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诗人。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不仅是文学文本,还有文学现象、思潮等,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师,文学理论书籍要看,美学、哲学要学,文学作品要读,文学思潮、文学批评都得知道,再加上我们面对的大学生思维很活跃,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很浓,他们经常把创作的诗歌给你,希望你提出宝贵意见,我感到这门课程因为涉及文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的确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感觉,自己如蝜蝂背物一样看书越来越杂,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我感到真是变得不知道应该研究什么。这种感慨也许很多人都有,上课当中听到王老师讲治学经验,真是受益匪浅。我现在终于知道“学西学,做中学” 的道理。 下面谈谈我对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与《文学理论新编》两部教材的看法。这两部教材在体例上有极大的不同,我个人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是最根本的。大学新生刚入校没有认真思考过文学是什么?一部体系完整的文艺理论教材如《文学理论教程》给他们以比较容易把握的答案,这是对的。但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一答案就显得有些不足,思维没有拓展。 《文学理论教程》与《文学理论新编》相比,前者运用演绎法,后者运用归纳法。比如对“文学是什么”的探讨,《文学理论教程》从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阐释其理论渊源,梳理概念的流变并揭示其理论内涵。我们可以看到理论文本编纂者的理论渊源和思路,文学理论教师则必须在对理论的透彻理解基础上进行阐释。从许多老师的提问中,包括自己的教学经验也可以知道,我们很多人还处在准确理解这部教材的阶段。很多艰深的理论术语还需要阅读原著加以消化。理论的艰深令学生望而却步,我敢保证大一的新生很难自学这部教材。包括我们在培训期间听到的不同讲课风格,其实也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而带来的避重就轻的阐释方式。往往学生爱听例子而对于生涩的理论术语仍然记忆模糊,考完试就会忘记。说句实话,能做到王老师那样深刻而透彻的讲解“中国近五十年文学语言的五个阶段”的教师并不多。这是一种综合素质,需要长期积累,非一日之功。 《文学理论新编》这部教材与《文学理论教程》相比有三个好处:首先,运用了归纳法。每一章的前半部分选了两到三篇的经典文论,并且对所选内容做了比较浅显的阐释。然后才进入“文学是什么”的提问和探讨,对于文论史中的不同文学观念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比较可行的文学的疆界。理论显得不那样可怕,空洞、生涩。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很快,新鲜术语、词汇密集,但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来说他们很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但也需要历史纵向深入,对于文学的思考有一个参照坐标。这样的话,学生的视野的确是更开阔了。其次,他们切实阅读了几部文学理论专著的选段,我要求学生阅读了《文心雕龙》、《人间词话》和《柏拉图文艺对话录》、《诗学》等,不论学生阅读理解水平高低,他们锻炼了理论文本阅读的能力,对于培养逻辑思维、概括的能力非常有益,学生都认识到文学与文学理论文本完全不同。虽然初读很难,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他们常常提出问题,我有时候能够解答,有的不能解答,但是这不要紧,随着理论的学习和自己的兴趣,他们会就某些没有答案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为写做毕业论文打下基础。最后,适合水平稍好的学生自学,水平中等、稍差的学生还需稍加讲解。真正的大学教育并不是以教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课堂更多的是讨论和争论,是答疑、解惑。教师可以讲述自己研究领域的观点见解,还可以介绍其他诸家的观点,让学生选择。这部教材可能给了我们这种自由度。但《文学理论教程》却没有,

文学理论教程A__B试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a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又称本文,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它是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和形象系统,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2.陌生化: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3.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之先或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 4.原型:原型即原始意象,它是容格对艺术客体的解释,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它是悠远的历史起点。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__ 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1.②④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2.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3.①②④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4.①②③⑤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5.①②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参考书目及复习策略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参考书目及复习策略 考研是一个需要自身努力的过程,但是选择也是很重要的,甚至更有人说选择比努力重要。在这个时间里考研的学生都会纠结院校的选择,之前我有讲过如何选择学校,可以直接到我的空间里去看“汉硕考生如何选择院校”看完之后可以过来跟老师讨论你的院校选择(球球:贰肆玖贰贰伍零零捌三)。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为那些有着远大的目标选择名校的孩子来分析的5所名校的参考书特点以及复习的重点。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是比较赞同考研报考名校的,因为同样的付出最后得到结果之后名校带给我们更多的平台和资源。这5所学校分别是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我会从3个方面来讲,首先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大纲来分析,其次会分别根据5所院校给出的指定参考书的特点来分析,最后会综合来讲,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的重点。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大纲: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从10年出大纲开始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为什么还要分析大纲,原因很简单,虽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试题是各个学校自主命题,但是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开考以来,出题都是要有一个参考的,那么这个参考是什么就是考试大纲。它是作为一个指导而存在的。 咱们先来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都考哪些内容: 专业一: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纲要 专业二: 中国文化、外国文化、跨文化交际、教育学心理学 先说专业一,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纲要,大家可以从各个院校历年的真题分析当中发现专业课一现代汉语的部分能占到120甚至以上,而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纲要占剩下的

20多分了。这就显而易见了,哪里该成为复习的重点。有的孩子会跟老师反映有的学校古汉分值比重很大,先别着急,待会老师就会讲。 再说专业课二,大家一看专业二给出的范围,马上就会崩溃了,中国文化、外国文化,我的天啊这是多大的范围啊,这个时候你要考虑好咱们国家推广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推广传播中国文化,那你来告诉我,重点在哪里呢?有些孩子会跟我说13年复旦大学外国文化就考了很多啊,是啊,但是13年复旦大学的分数线是多少呢?330对不对,你有见过复旦大学的分数线在这个水平的吗?14年是不是马上回来了呢? 跨文化这部分主要考的是主观题,大多数是后面的案例分析或者写作。教育学心理学两门大的学科怎么办,你要知道你考的什么专业,你考的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不是心理学专业也不是教育学专业,自然与汉语教学相关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才是重点了吧。 5所名校指定的参考书: 厦门大学: 《语言学教程》胡壮麟(第三版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旭东(上下)增订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 《古代汉语》王力,修订本(一二册)中华书局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跨文化交际概论》吴为善、严慧仙主编,商务印书馆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年修订版 中山大学: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

古希腊政治、文化、哲学概况 1 古埃及是依托哪条河流而发展起来的文明?() A、幼发拉底河 B、恒河 C、尼罗河 D、底格里斯河 正确答案:C 2 ()提出了“万物的本源是水”。 A、苏格拉底 B、格劳孔 C、德谟克利特 D、泰勒斯 正确答案:D 3 提出“轴心文明时期”概念的哲学家是()。 A、柏拉图 B、康德 C、雅斯贝尔斯 D、黑格尔 正确答案:C 4 雅典民主制度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民主制度。()正确答案:√ 5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老师。() 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与哲学 1 名画《雅典学院》的作者是()。 A、达芬奇 B、米开朗琪罗 C、拉斐尔 D、毕加索 正确答案:C 2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句话出自()。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拉斐尔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D 3 “白马非马”的命题是()提出的。 A、荀子 B、韩非子 C、叶公 D、公孙龙 正确答案:D 4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 正确答案:× 5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正确答案:√ 哲学立场和政治共同体 1 勾股定理在西方也被称作()。 A、毕达哥拉斯定理 B、费马大定理 C、阿基米德定理 D、芝诺悖论 正确答案:A 2 《正义论》的作者是()。 A、桑德尔 B、罗尔斯 C、柏拉图 D、罗素 正确答案:B 3 “人不可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出自()。 A、巴门尼德 B、德谟克利特 C、赫拉克利特 D、伊壁鸠鲁

正确答案:C 4 《理想国》里没有涉及到有关“正义”的内容。() 正确答案:× 5 《理想国》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政治共同体。()正确答案:√ 《理想国》中的理念 1 “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出自()。 A、《理想国》 B、《正义论》 C、《会饮篇》 D、《苏格拉底的申辩》 正确答案:D 2 “美德即知识”,这句话出自()。 A、巴门尼德 B、伊壁鸠鲁 C、苏格拉底 D、康德 正确答案:C 3 不同的民族会存在不同的道德。() 正确答案:√ 4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人天然的是一个社会的动物。()正确答案:√ 《理想国》中的正义 1 《理想国》所要探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 A、美德 B、真理 C、善良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2017年度《西方文化名著导读》期末考试满分答案解析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期末考试 HSY编辑转载请说明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在法国革命时期,孔多赛所属的派别是()。(1.0分)1.0 分A、 山岳派 B、 平原派 C、 雅各宾派 D、 吉伦特派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勾股定理在西方也被称作()。(1.0分)1.0 分 A、 毕达哥拉斯定理 B、 费马大定理 C、

阿基米德定理 D、 芝诺悖论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3曾受核武器攻击的国家是()。(1.0分)1.0 分 A、 苏联 B、 德国 C、 日本 D、 伊拉克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在西方现代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对文明的价值,正面的提出了怀疑的是()。(1.0分)1.0 分 A、 《科学的结构》 B、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

《论科学与艺术》 D、 《生命是什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5()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1.0分)1.0 分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卢梭 D、 洛克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的时间是()。(1.0分)1.0 分A、 1931年 B、 1939年

1941年 D、 1945年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7 美国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于()。(1.0分)1.0 分 A、 斯大林格勒战役 B、 中途岛海战 C、 法国战败 D、 珍珠港事件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8()提出了拉普拉斯星云学说。(1.0分)1.0 分A、 拉普拉斯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文学理论教程 一、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说: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抒情叙述里的手法:陌生化、典型、意境、意象 陌生化: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的美学特征。 意境: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二、简答 1、什么是文学叙事? 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什么是文学创造(过程,文学构思,创作动机,艺术发现)?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分为材料储存、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连,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价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善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3、文学活动的构成? 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在文学活动中,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情和情感,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读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往届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一、概念题(共 30 分每题 5 分) 1、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1分)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3分)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1分) 2、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5分) 3、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2分)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2分)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1分) 4、二分法是指中国古代和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为标准的文类划分方法。(5分) 5、意象,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有四类:(1分)一是心理意象,即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一切艺术形象的泛称,可简称“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即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4分) 6、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4分)它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1分) 二、简答题(共 40 分每题10分) 1.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1分)广义的文学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含义是:(1)理解文学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2)文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果;(3)文学现象归根到底是某一文化形态的体现。(3分)狭义的文学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审美的基本含义是:(1)文辞华美,“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2)对激情的体验和调动;(3)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3分)折中义的文学是作为惯例的规范;惯例的三方面要求是:首先,呈现形象的世界;其次,传达完整的意义;再次,蕴含特殊的意味。(3分) 2.意境是指抒情形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5分)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意境的产生同庄禅精神的影响以及色空观念的催化有很大关系。(5分)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4分)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2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4分)

英语国家文化课程参考书目

英语国家文化课程参考书目 1、英美文化基础教程,朱永涛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11月 2、欧洲文化入门(Europea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王佐良等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2月(英文版) 3、当代英国概况,肖惠云主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英文版)16开本 4、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Contemporary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王恩铭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 5、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上)朱永涛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英文版)16开本 6、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下)朱永涛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英文版)16开本 7、英美文化博览,李常磊著,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月,32开本 8、英语国家概况,余志远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3月,大32开本 9、英国文化(The Culture of England)范中汇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 10、当代美国概况,周静琼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英文版)16开本 11、美国文化与社会(American Culture and Society)王恩铭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英文版) 12、新编英美概况教程(A Survey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周叔麟(美)C.W.Pollard June Almes 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英文版)16开本 13、跨文化研究读本,余卫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大32开本 14、西方文化史徐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小16开本 15、主要英语国家概况(第2版)周玉娣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英文版)小16开本 16、欧洲文化概况Duncan Sidwell (英)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6月,大32开本 17、英美概况(Survey of Britain and America)(上下),张奎武主编,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5月第四版,大32开本 18、英语史,李赋宁编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月第1版,大32开本 19、英国文学简史,常耀信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英文版),大32开本 20、美国文学简史,常耀信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版(英文版),(大32开本 21、中西文化比较,周义徐志红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大32开本 22、西方文化史,徐新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大32开本 23、语言学教程,胡壮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大32开本 24、西方文化导论,叶胜年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英文),大32开本 25、语言与文化,邓炎昌刘润清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大32开本 26.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Eugene A. Nida, Shanghai Foreign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考试答案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共110题,100.0分) 1 我们今天所说的“邪门外道”,这个“外道”是从( )引用过来的。?A、 中国 ?B、 印度 ?C、 希腊 ?D、 巴比伦 我的答案:B得分:0.9分 2 迄今,( )成为了世界各个文明当中占着一种强者姿态的文明。?A、中国文明 ?B、印度文明 ?C、希腊文明 ?D、巴比伦文明 我的答案:C得分:0.9分 3 中国文明的独特之处是( )。 ?A、一直绵延不断 ?B、一直繁荣昌盛 ?C、种类繁多 ?D、百花齐放

我的答案:A得分:0.9分 4 哲学是西方文明,尤其是从( )开始的独特的精神产品,是别的民族所不具备的。?A、中国文明 ?B、印度文明 ?C、希腊文明 ?D、巴比伦文明 我的答案:C得分:0.9分 5 下列哲学家中与“助产术”相关的是( )。 ?A、 亚里士多德 ?B、 黑格尔 ?C、 苏格拉底 ?D、 柏拉图 我的答案:C得分:0.9分 6 《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作者是( )。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D得分:0.9分 7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句名言出自(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A得分:0.9分 8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作是( )定理。 ?A、 高斯 ?B、 毕达哥拉斯 ?C、 泰勒斯 ?D、 欧拉 我的答案:B得分:0.9分 9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出自( )。 ?A、《雅典学园》 ?B、《苏格拉底的申辩》 ?C、《庄子》 ?D、《论语》 我的答案:C得分:0.9分 10 柏拉图认为( )是绝对可靠的东西。 ?A、认知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①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 ②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 ③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④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⑤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读者接受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从学科品格上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他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现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住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科学的即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现代的即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