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

答:

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

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

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市的。

③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城市分布于交通线沿线,通达性好,城市腹地范围较广,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沿河沿海城市:青岛大连香港厦门开普敦直布罗陀;铁路:石家庄

3.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答:①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产生动力: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

发展动力:城镇行政等级、服务范围的扩大

②转运功能、区域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产生动力: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发展动力:经济腹地、后方运输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

③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镇

产生动力: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的需要

发展动力: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开采条件以及国家或市场的需求

4.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答:产生和发展过程:武汉的机遇源于新世纪开始,特别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武汉作为中部的领军人得到迅速的发展。

动力:位于长江和汉江的汇合处,航运发达,铁路公路网密布,陆运交通便利;拥有众多高校,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武汉市是中部崛起的龙头,国家政策给予支持;华中地区物流中心和集散地

未来趋势: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城市必将继续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答:城市化,或称城镇化(Urbanization)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总的说来,城市化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致。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人类学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其研究具有综合性。综合上述,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四种(人口、经济、景观、文化)转型:(1)人口结构转型(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2)经济结构转型(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3)地域空间的转型(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4)生活方式的转型(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答:①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③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④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

答:哈维提出的资本三次循环。

资本的第一循环包括在生产中,在劳动率不变,经过剩余价值和再生产,一部分以奢饰品形式满足资产阶级的需求,另一部分则用于再生产的工资货物。但是由于资本的过度积累导致的商品过度生产利润率下降供大于求,这时候就会引起资本的第二次循环。

第二次循环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和消费基金两方面。固定资本投资一部分用于生产过程中,例如仓库工厂的升级,另一部分则为生产服务功能,哈维统称其为生产性建成环境。消费基金一部分用于消费过程,另一部分则用于未消费群服务的作用,统称为消费性建成环境,如居住区,道路等。

第三次循环则是为技术科研以及各种社会消费。

三次循环中,最与城市化相关的是第二次循环,生产性建成环境及消费性建成环境共同构成城市建成环境,有四个特点:长期存在,难以变动,空间上不可移动,需要大量投资。由于对资本家来说难以胜任,这就需要国家的力量来进行资本的二次循环流动

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理解)

答: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推—拉模式能较好的中国农村人口向沿海城镇迁移的原因。从拉力的角度看,人口流入地即沿海城镇的经济和人口老年化形成本地低级劳动力的巨大市场,由此形成对农村人口的巨大拉力;从推力角度看,除了各国普遍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外,中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是促使农村人口外流的推力

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答:①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向城市中心聚集的包括决策部门(政府机关、公司总部)、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的部门(文化、体育、娱乐设施)、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的部门(商店、酒楼)

具有离心倾向的包括需要宽敞用地的部门(大型企业、自来水厂)、防止灾害污染的部门(煤气厂、垃圾处理场)、需要安静的部门(精神病院)

②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城乡结合部与卫星城

③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④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亦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先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中国家

⑤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如新兴工矿业城市

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答:①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

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优点:数据容易获得、便于统计

局限性: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理解。

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

第三,城市人口比重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全部内涵(其它性质)

第四,人口比重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总体规模。

土地利用指标—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农业、草原、森林、海滩等)转变为城市用地(工厂、商业、住宅、文教等)的比率

优点:随航空遥感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会显示一些新的前景

局限性:统计困难,使用不广

②复合指标法——多指标分析城市的某项特征

评价:针对性强,通用性差,适于对具体地域进行城市化分析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产生了集聚不经济。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了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是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工业的扩张、住宅的扩散以及一些职能部门向郊外扩散。

①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和变革是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马车—城市半径小紧凑;铁路-城市呈触须式发展;电气火车、公共汽车-城市呈大致圆形;高速公路和小汽车城市向郊外扩散迅速

②工业的扩张:工业的扩展带动城市的扩展,这是城市化的传统推进方式。

③住宅的扩散以及一些职能部门向郊外扩散:住宅的扩散分自由扩散与附属扩散两种。发达国家在外围市区扩散;带动城市其他职能部门的扩散。

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答:

1.对旧城改造的启示

合理规划,在旧城改造前要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要将改造后的新城与周围原来建造城市合理衔接在一起。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城市更新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是继续趋向以谨慎渐进式的小规模改建为主的社区邻里更新,谋求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工程师、社会经济学者的多边合作。

转变观念,站在历史视角尊重旧城的客观存在和延续价值。进行旧城改造之前,

有必要首先理清3点认识:①城中村改造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②旧城并非一无是处,其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社会积极意义;③不能简单地将旧城视为外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贫民窟,不能简单地采用西方国家曾经的“贫民窟清理”政策,要从物质空间上“消灭”旧城。不能超越发展的规律性。

以人为本,旧城改造是为人服务的,而其机理则是通过市场行为实现的,只有在任何时候都坚持人和市场这两个主题,才可能有成功的旧城改造,并且可能为长期的可持续繁荣和发展打下基础。在旧城改造时,“造市”的作用是有限的,通过造市加大房地产商的成本,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应该花更大的力量来降低成本,这样成功的保障就会更大些。

注意保护历史古迹,城市历代古城建筑真实地记录了城市个性的发展和演进,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也是城市底蕴和魅力所在,更是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能因为单纯的经济效益而盲目改造。

旧城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城市综合社会功能的渐进提高服务。旧城改造不仅要为经济发展服务,而且应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以人均享有舒适度的标准更新城市生活环境,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注意城市的历史品质与文化内涵,坚持城市的社会公正,实现都市社会的全面发展。

2、对我国郊区化过程的启示

我国在所谓的“郊区城市化”中暴露了许多的问题,郊区并没有变成城市,而是仍然是城市的边缘,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生活和社会环境落后于城市中心地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郊区城市化并不符合真正的郊区城市化的轨迹。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状况还没有达到发展郊区城市化的阶段,我国城市化的质量并不高,只有当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超过了城市现有功能承载力的时候,才会主动的向郊区城市化发展。就我国目前的各种政策体系来看,要想实现真正的郊区城市化,还需要对各种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农地产权制度和财税体制。另外,在当前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紧张,并且对土地收益依赖过重,会造成城市郊区土地的粗放利用,形成新的“圈地运动”,新的城区不能合理的开发,旧的城区不能被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城市结构的失调以及城市发展路径的变形,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因此有学者建议将一次性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制度改为年租制,保证地方政府的可持续性土地收益,以降低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程度,

提高城市用地效率,为主动的郊区城市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做好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实现城郊共同繁荣积极调整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继续发挥中心城区在城市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提高其现代化功能。按照城市郊区化的客观要求,推进郊区三大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及产业布局空间3个方面结构的调整。以产业为依托,加快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承接中心城区的功能转移,在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等方面加速实行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区与郊区的协调发展,避免走国外城市郊区化过程中中心城区“空心化”和经济衰退的弯路。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城市地理学的四个研究领域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外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和城市问题。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等;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区域的特点、城市的兴衰更新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城市问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自然、环境关系;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2)、城市地理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学科。 (3)、“城市地理学”是城市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一、城市和城镇 1、“城”:最初是指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 2、“市”:最初是商品交易的场所,现代:一级行政建制单元。 3、“镇”:最初:“镇”和“市”有着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现代:镇也表示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4、在许多场合下,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成为镇。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 1、城镇的本质特征(与乡村的区别): a.产业结构上:非农业活动为主; b.规模上:较多的人口(密度); c.在景观上: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d.在物质构成上: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e.在职能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另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乡村亦有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三种城市地域: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一、城市行政地域: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二、城市实体地域:区别于农村地域,具有城市特征的区域,在我国即为城市建成区 三、城市功能地域:1、都市区2、大都市带 第三节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城市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式。 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街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职能:是城市科学里的专门术语,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首位城市:是指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城市金字塔:指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城镇体系:指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基本部门:现在城市的每个经济部门都可能既为外地服务有同时为本地服务,把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非基本部门 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果的转型,(3)地域空间转型,(4)生活方式转型 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二:零碎知识点 1,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3,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城市的出现先于国家的产生。 5,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 6,城市土地的特征;包括自然特征,经济特征,法律特征。 7,均质性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 8,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将CBHI>1,CBII>50%的地区定位CBD“中心商务区”。1959年戴维斯提出了“硬核”的概念;即BHI>4,CBII>80%的地区为“硬核”,也就是真正具有实力的CBD,其余地区则称为“核缘”。9,从世界范围看,开发区一般可以分为自由港,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三大类型。10,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方法:普查发,残差发,区位商法,正常城市法,最小需要量法 1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第一前提是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第二前提是剩余劳动力 12,目前确定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的两种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13,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测量城市化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4,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特点。 15,影响B/N(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1)城市人口规模;(2)专业化程度;(3)地理位置;(4城市历史; (5)时间因素;(6)其他因素:如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 16,城市职能分类方法:一般描述方法、统计描述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多变量分析法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描述性研究,即描述城市现象的空间现状; (2)解释性研究。即研究城市现象的因果关系; (3)评价性研究,即既要认识资源空间分配不平衡性,又要识别那些符合效益和社会公平标准的可供选择的状态。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似然要素的综合体。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P7) 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 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四阶段: 一、1920年以前(一战刚结束) 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式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在此之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居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1920-1950 三、1950-1970 四、1970年以来 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1、1949年以来的兴起阶段 2、1949-1966年的相对萧阶段 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 4、1976-1990年的振兴阶段 5、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 答: 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 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

高三地理城市知识点框架图

高三地理城市知识点框架图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产物。随着全球化的 不断加深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作为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地理知识点涉及广泛,涵 盖面较大。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为大家梳理高三地理城市知识点 框架图,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城市的形 成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方面,地处 优越的自然条件、水源和交通便利等因素都会促使城市的形成。 经济因素方面,农业、商业、工业以及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 济效益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城市的功能与结构 城市的功能是城市地理的重要内容。城市的功能分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包括分工与集聚、经 济中心地位等,政治功能包括行政、司法、军事等,文化功能包

括文化传播、文化创意等,社会功能包括交通、教育、医疗等。 而城市的结构则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主要指城市 的分区、布局和空间结构,外部结构主要指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 系和互动。 三、城市的发展与规划 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涉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和城市化 进程等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它包括 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城市规划则是为了合理利用和管理 城市资源,实现城市宜居和城市发展的主要手段。城市化进程则 是指人口的集聚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也是城市地理学的研究 内容之一。 四、城市与环境 城市与环境是城市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城市的建设 和发展对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包括土地利用变化、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源消耗与排放、空气质量和噪声污染等。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 律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4、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 社区的组合。 5、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6、什么是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 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我国的城市大多数都在北半球。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概括地说,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 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

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地区的 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特点。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 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的结构特征,未来的开 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原理 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 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 在进行。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 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常说城 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历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7、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8、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六种转型: ①人口结构的转型。②经济结构的转型。③地域空间的转型。④生活方式的转型。⑤消费水平的转型。 ⑥文化程度的转型。 9、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①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 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②第二种时消极的城市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 乾乾乾er哥 第一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 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 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答: 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 ②1920—1950年(初创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科学,但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得以确立。城市地理学两大贡献:一、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模式标志城市地理学的注意力从对城市简单肤浅的总体认识转向城市内部景观的复杂性.二、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标志城市地理学从单个城市的研究向城市体系的研究迈进. ③1950—1970年(完善与迅猛发展的时期)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3。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④1970年以来(多元化时期)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社会问题增加促进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1.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答:具体到空间上有三种地域概念,即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

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篇(一) 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面”。 2.城市地理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如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的等,工程性较强。 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篇(二)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4、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6、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篇(三)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4、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高一地理城市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城市部分知识点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则是地理学 研究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城市的形成、发展以及城 市与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在高一的地理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一系列与城市相关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中的部分 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一定的人口数量和密度、 多样化的功能、较高的建筑密度和地域上的边界等特征。城市的 概念和特征的了解对于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人口与城市化 城市人口是指常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则是指人口转移 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导致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城市化对城 市的规模、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同时也会 对农村地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 三、城市聚集与分布

城市聚集是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城市的聚集程度主要受到交通、资源、历史背景和政府规划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城市的扩张和城市边界的演变也是城市聚集与分布的重要研究内容。 四、城市功能与城市体系 城市的功能是指城市为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等需求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设施。城市功能的划分包括政治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交通运输功能和居民生活功能等。而城市体系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分为全球城市体系、国家级城市体系和地区级城市体系等多个层次。 五、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的过程,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社会事务规划等。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发展机会的发展方式。 六、城市环境问题与城市治理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效应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可以分为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个分支。人文地理学是探讨人类与环境关系、人类行为模式、地方特色等问题的学问,自然地理学则是对于自然环境、重大自然灾害、自然基础设施等进行剖析和研究的学问。本文将对于地理二轮复习进行专题知识点总结,从而帮助同学们加深对地理学知识的掌握。 一、天气与气候 气候是气象要素在长时间和广域条件下平均状态的表现。气象要素是指大气温度、气压、湿度、降水等。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寒温带气候、季风气候、热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等。 二、水文地理 水文地理是研究涉及水文现象的地理学科。水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的物质之一,它在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中表现出来。水文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地表径流、河流水量、湖泊水文特征等。 三、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和环境的自然现象、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2.水文地理:研究土地和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3.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有机物质的生物分解等等。 4.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飓风、暴雨等等。 四、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在地球上活动和空间分布特征等问题的学问。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空间分布等问题。 2.经济地理学:研究资源、产业和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大小、增长和空间分布等问题。 4.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的地域分布和变迁等问题。 五、建设地理 建设地理学是研究人们建设活动中的地理环境和开发利用资源等问题的学问。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学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空间组成、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其中 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在大学地理学习中,人文地理作为重 要的内容之一,涵盖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文化传 承和区域发展等方面。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大学地理人文地理 方面的知识,下面将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人口地理学 1. 人口分布与迁移 - 人口分布:包括全球人口分布特点、各洲人口分布情况、中国人 口分布特点等。 - 人口迁移: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间人口流动、跨国人 口迁移等。 2. 人口增长与控制 -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密度等内容。 - 人口控制:包括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 二、城市地理学 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 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起源与演变、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城市规模与等级等。 - 城市化:包括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及影响、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与约束等。 2. 城市结构与功能 - 城市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形态类型、城市轴线与街区等。 - 城市功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方面的城市功能。 三、经济地理学 1. 农业地理 - 农业类型:包括以农业内容为主要特征进行分类,如粮食作物种植、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区位:包括农业区位与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2. 工业地理 - 工业布局:包括工业发展的区域集聚与分散特征、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等。 - 工业区位:包括工业空间分布的规律、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等。 四、文化地理学

1. 文化传承与多样性 - 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文化传承与创新等。 - 文化多样性:包括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等。 2. 城乡文化差异 - 城乡差异:包括城市与农村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产业等方 面的差异。 - 城乡发展:包括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城乡互动与文化交流等。 以上仅为大学地理人文地理相关知识点的部分归纳总结,希望能对 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在学习地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实际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综合学科。它包括 了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下面将对地理学的主要内容进 行总结。 一、物理地理学 物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 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可塑性岩 石层,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 2. 大气和气候:大气是地球表面上空气的薄层,主要由氮气、氧气 等组成。气候是长期气象变化的总和,受到纬度、海洋、地形等因素 的影响。 3. 水文地理: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雪水的研究。地表水是指地 球表面上的江河湖海等水体,地下水是指地壳下岩石孔隙中的水。 4. 生物地理: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包括动植物的地理分 布和生物群落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 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迁移和人口变化的因素。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等内容。 2.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城市系统的结构。包括城市的区位、规模、功能、城市化进程等。 3. 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空间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方面。主要研究资源的分布、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差异等。 4. 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运输和交通网络。包括陆地、海洋和空中交通,以及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 三、地理工具和技术 为了更好地研究地理学,人们发展了一系列地理工具和技术: 1. 地图:地图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工具之一,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 2.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飞机从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用来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的系统。 4. 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信号确定地理位置,广泛应用于导航、定位和测量。

2023年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都市地理学 1.都市旳定义:都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都市是一种复杂旳动态现象;都市是一种区域现象;都市可以看做是一种“面”。 2.都市地理学旳定义:重要研究在不一样地理环境下都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构造变化规律。 3.都市地理学最重要旳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个地区都市现象发展变化旳规律性。 4.都市地理学研究旳重要内容:1.都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旳都市空间组织研究(1)都市化研究(2)区域都市体系旳研究(3)都市分类研究3.都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如都市功能分区、都市功能区演化、都市土地运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 4.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措施、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旳研究。 5.都市地理学与都市规划学旳关系:都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都市地区状态和分布规律旳一门地理科学。都市规划学是为都市建设和都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旳一门技术科学。两者都以都市为研究对象,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一样。都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都市旳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旳都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旳规律,理论性较强。都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都市内部旳空间组织和设计,重视为详细都市寻找合理实用旳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旳等,工程性较强。 6.西方都市地理学研究四个阶段:1923年此前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1920-1950 第一,把物质环境旳约束条件看城成市命运旳决定原因第二,对都市做形态上旳研究,忽视成因旳动态分析。1950-1970 宏观都市空间;微观都市空间。1970年以来都市地理学

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 7.帕克、沃思和伯吉斯创立了都市构造旳同心环模式被称为“人类生态学旳芝加哥学派” 8.中国都市地理学旳研究趋势:1.对理论旳研究将深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都市旳研究将加强3.对都市社会地理学旳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措施旳研究将加强 5.都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深入加强。 9.城镇不一样于乡村旳本质特性1.产业构成上2.人口规模上3.景观上4.物质构成上5.职能上 10.都市详细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区概念:行政地区概念、实体地区概念和功能地区概念 11.都市区:是一种大旳人口关键以及与这个关键具有高度旳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旳邻接小区旳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2.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亲密旳交互作用 13.大都市带旳特点:1.多关键2.交通走廊3.密集旳交互作用4.规模尤其庞大5.国家旳关键区域 14.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构成单元,以若干大都市为关键并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旳亲密社会经济联络,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旳巨型城镇一体化地区 15.都市连绵区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旳特大都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旳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旳中小都市5.经济发达,城镇间有紧密旳经济联络

地理学知识点 人文地理

地理学知识点人文地理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和地球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人文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分布、人口数量和人口迁移等问题的学科。人口地理学关注人口在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人口结构等。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通常是城市和工业化地区,而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则多为农村和不发达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了地区的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情况。 人口增长率是指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速度。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是导致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过快的人口增长可能导致资源紧张和环境问题。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两种形式。内部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的流动,通常是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也包括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国际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的流动,通常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年龄、性别、职业等特征进行分类的统计指标。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年轻人口的增加可能带动经济发展,而老龄人口的增加则可能增加社会养老压力。 二、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城市结构和城市发展等问题的学科。城市地理学 关注城市的空间分布、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和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化过程、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区、城市规划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集中流动过程。城市化过程涉及到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城市化的加速对城市地理学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结构通常包括中心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等功能区。城市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城市功能区是指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城市功能区的划分通常依据于 不同的经济活动和社会需求。例如,商业区是城市的商业中心,工业区是城市的工业生产中心。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系统性设计和管理的过程。城市规划涉及到土地 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三、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学科。经济地理学关注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地理环境对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影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国际贸易等。 产业布局是指不同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产业布局的形成受到多种因 素的影响,包括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市场需求等。产业布局的变化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的差异。区域发展的差异受 到地理环境、政策措施、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的均衡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目标。

三支一扶 地理考点

三支一扶地理考点 “三支一扶”的地理考点主要包括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资源环境地理学三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三支一扶”考试中可能涉及的地理知识点,为考生进行备考提供一定帮助。 一、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分布、人口组成、人口迁移、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等方面的科学。在“三支一扶”考试中,人口地理学的相关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口的分布和集聚 人口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地球上的,它们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和交通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其中,东南沿海的城市人口集聚最为明显,而西北、西南等地的人口分布较为稀疏。考生需要了解人口集聚的原因,比如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益较高、就业机会较多等,以便在答题时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 1.2 人口的性别比和年龄结构 性别比和年龄结构是研究人口组成的两个重要指标。人口性别比是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年龄结构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年龄组人口的比例和特征。同时,考生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深入分析这两个指标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1.3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人口迁移和流动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和流动情况。这一过程对于地区的发展和资源的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考生需要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迁移对各地区的影响,比如对就业、经济、文化等影响。 二、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是在地理学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等问题的一门科学。在“三支一扶”考试中,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的分类和特征 城市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规模、功能、产业结构等。此外,城市的特征也非常多样,人口密度、建筑风格、交通状况等都是城市的特征。考生需要熟悉城市的分类和特征,并能够分析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特点。 2.2 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不断向城市聚集和转移的过程,城市规划则是对城市进行有组织的管理和规划,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考生需要掌握城市化和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能够分析各种城市规划的优缺点。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和变化等问题。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人口的数量:人口数量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要素,研究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增长率以及人口密度等指标。 2.人口的分布: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包括城市化过程、聚集与离散现象、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等。 3.人口结构:研究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民族分布以及人口迁移对人口结构的影响等。 4.人口迁移:研究人口的迁移现象及其影响,包括农村向城市的农民工迁移、城镇间的人口流动等。 二、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发展、结构、功能与空间组成等问题。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城市的发展历程: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包括原始城市、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等。 2.城市的结构:研究城市的空间和社会结构,包括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划分、功能区的配置以及城市布局的演变等。 3.城市的功能:研究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功能,包括以商业为主导的商业中心和以政治为主导的政治中心等。

4.城市的空间组成:研究城市的用地结构、交通组织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以及交通网络等。 三、农业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发展与农业区划等问题。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的知识点: 1.农业发展的阶段:研究农业的发展历史和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模式,包括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 2.农业区划的原则:研究农业区划的方法和原则,包括根据气候条件 划分农区、根据土壤条件划分农区等。 3.农业资源的利用:研究农业对土地、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包括土 地利用方式的优化、农田灌溉等方面。 4.农产品流通:研究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包括农产品 的市场化、农产品价格的形成等问题。 四、产业地理学 产业地理学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组织和演变等问题。其中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产业的空间分布:研究不同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包括工业的 区域集聚、服务业在城市中的集中等。 2.产业组织与产业链:研究产业的组织形式和产业链的构成,包括产 业区域间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集群等。

地理高中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中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 一、基础知识点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部分组成,其中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外壳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进行相对运动,从而形成了各种地貌和地质现象。 地形和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地貌则是指地表因各种作用而形成的形态,包括侵蚀、堆积等。 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到纬度、地形、洋流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气候类型和特点: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每种气候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温度、降水、风向等。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和东半球,尤其是温带地区和沿海地区。 世界人种和民族:世界人种包括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不同人种在体质特征、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民族则是指具有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人类群体。世界文化和旅游:世界文化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旅游则是指人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流动和交流。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等,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二、重点知识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的旋转运动。自转和公转是形成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天文和历法:天文是指研究宇宙中天体的学科,历法则是根据天象测定时间的方法,包括日历、农历等。 气象和气候学:气象是指对大气现象的研究,气候学则是指对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地质和地貌学:地质是指对地球物质组成和结构的研究,地貌学则是指对地表形态的研究。水文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是指对地球上水体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指对城市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包括城市规划、城市经济等。 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是指对农业生产布局和区域发展的研究,包括农业区位论、农业地域类型等。 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是指对工业生产布局和区域发展的研究,包括工业区位论、工业地域类型等。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指对人类文化现象空间分布和区域发展的研究,包括文化区位论等。 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是指对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的研究,包括旅游区划等。

高考人文地理必备知识点

高考人文地理必备知识点 近年来,高考人文地理成为考生备战高考的必修课程之一。人文地理涵盖了地理学中不同的领域,如人口、城市、文化、经济和环境等等。在考试中,对于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将直接影响考生的综合得分。因此,掌握高考人文地理的必备知识点,是每位考生必须重视的备考内容。 一、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口的分布、迁移和特征等。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 1. 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而人口分布则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考生需要掌握世界各国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例如人口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集中分布,而在高山地区和沙漠地区分布相对较少。 2. 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率是指某一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增加速度。考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国的人口增长率及其影响因素。此外,还需要掌握人口结构的概念,包括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等。 3.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地区或另一个国家。考生需要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并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等。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 1. 城市的定义和特点:城市是人口较多、聚集居住、产业发达、交通便捷、文化繁荣的地区。考生需要掌握城市的基本定义和城市化的不同阶段。 2. 城市规模和层次:城市规模指城市的人口规模,而城市层次则是指城市在区域或国家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考生需要了解中国和世界上一些重要城市的规模和层次。 3. 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考生需要了解城市发展的模式和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城市贫困等。 三、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的地域分布和空间布局等。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 1. 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经济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有机整体。而产业结构则是指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组成和比例。考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主要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的特点。 2.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考生需要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了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差距: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发展水平和特点。考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差距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