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课堂教学设计表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1)形成: ①雏形:“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实际上是“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 ②基本框架: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租国的“九条方针”,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③正式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这样“一国两制”理论逐渐形成。 ④立法保证:1982年宪法“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⑤确立: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内容: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 ②“一国”是“两制”的基础,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 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仍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 ⑷意义: ①理论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②“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实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 ③“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一个国家处理内政问题提供了一个好办法,即两种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 ④实践意义:港澳回归 ⑤国际意义: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试题: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含解析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编者选题表 题号 知识点 易中“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2 3 香港、澳门的回归 4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5 综合 6 一、选择题 1.(2017·河南郑州期中)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 解析:A 材料表明可以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内部问题,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形势,海峡两岸关系有所缓和,这是“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之一,故A项正确。 2.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邓小平的智慧是提出( ) A.四项基本原则 B.“一国两制” C.恢复高考 D.改革开放 解析:B 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主要是处理西方殖民者与中国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国两制”上,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恩

怨情仇”无关。 3.(2017·山西太原期末)“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上述文献最有可能出自于( ) A.《告台湾同胞书》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汪辜会谈 D.九二共识 解析:A 据材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可知当时双方还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改变这种状态的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正确。 4.下面两幅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九二共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D 题中两幅图片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体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践行的是“一国两制”构想。 5.(2017·吉林长春期末)2016年11月30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基础是坚持“九二共识”,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双方就不可能进行良性互动。材料表明坚持“九二共识”( ) A.有利于实现“一国两制” B.能够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学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学案)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简述港澳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了解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习】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请认真阅读课本P70—P71内容,完成下表)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阅读P71—P7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完成下表)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阅读P73——P7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完成下列结构图)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巩固案)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2011·山东滨州)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富有想象力的。”这个“富有想象力”的中国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2011·江苏淮安)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主要是指 A.由中英联合管理 B.社会制度不同,高度自治 C.由中葡联合管理 D.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3.(2011·)《财富》杂志曾于1995年预言“香港将死”,但几年之后它的编辑总监却称香港为“活力之都”;2006年,澳门也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这充分证明 A.求同存异方针的成功B.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D.“一国两制”英明正确 4.(2011·山东济宁)“紫荆怒放,莲花添彩,港澳回归祖国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 A.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B.1997年12月20日 1999年7月1日 C.1997年12月1日 1999年7月20日 D.1997年7月1日 1997年7月20日 5.(2011·广西贺州)“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这种分离的状况,海峡两岸达成的共识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2011·贵州黔南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材料二: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 材料三:2005年4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手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手伸过最近距离135公里的台湾海峡、伸过60年的历史风雨,紧紧地握在一起。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乡愁》提到的“割台湾”是近代什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1分)中国人民在1945年10月收复台湾是哪一战争的胜利果实?(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构想是什么?(1分)这一构想在哪些地区已经被成功的实践?(1分) (3)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证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1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发展趋势的认识。(2分)

2020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第9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知识点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确立依据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2)由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3)二战后亚非地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3.制约战争的因素: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特别提醒] 和平与发展是从世界的角度分析的,和平与发展是趋势,目前并未完全成为现实。 知识点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方面 (1)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和平与安全方面 (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争端、叙利亚内战造成了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等等。 (2)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3)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特别提醒] 当今世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途径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改变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包括:平等享有主权(内政不容干涉)、平等参与权(国际事务)、平等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权(各民族、各种文明)。

世界近代史归纳

欧美近代发展 发展与经济 1960-7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什么?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主要潮流: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兴起。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并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展 主要表现在那些国家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其共同影响? 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美国的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美国的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制度,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共同影响: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俄、美、日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土地问题? 俄:得到份地,高价赎买 美:《宅地法》 日: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法令 1960俄、日改革在其性质、作用、局限性方面的相同点? 时间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 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作用相同: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方式相同:都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颁布改革措施 局限性相同: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960年代美俄两国面临的共同危机是什么?分别是如何解决的?两国统治者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危机清除后,对两国经济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 共同危机:奴隶制度影响资本主义发展 如何解决:美国内战,1861年改革 根本出发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 共同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9世纪英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政治经济因素 政治上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率先确立起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更之体制不断完善,政权稳定; 2、欧洲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比英国晚,而且经常处于战乱之中。 3、大力拓张殖民地,拥有做多的殖民地,建立起了日不落帝国。 4、先后打败荷兰、西班牙、法国,成为海上霸主 经济上: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雄厚! 2、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占有大量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银行和造船业发达,英镑是当时的世界货币,伦敦成为当时世界的金融中心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八年级历史)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教材分析 《祖国统一大业》——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讲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通过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主要史实的,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能力目标 (1)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 (2)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情感目标 (1)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 (2)难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 四、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课堂探究过程的进行实施。 五、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等 六、探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设计思路: 利用歌曲播放《七子之歌》,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的能力。 七、实施过程: 课前准备: 我提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网络教室有目的的搜集与香港、澳门、台湾相关的新闻报

19世纪三大进步历史潮流

19世纪欧洲三大潮流 19世纪的历史,特别是欧洲史,可以说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这两大事件的带动下发展的。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法国大革命则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这两大趋势造成了三个进步的历史潮流,就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这三股潮流。 自由主义,是按照国际史学界的说法,就是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与革命; 社会主义是指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民族主义是指民族振兴与复兴和民族独立运动。 一、自由主义的涵义和起源 自由主义是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它主张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系统使个人自由最大化;在经济领域它主张在一定的框架内使经济和商业自由竞争最大化。在思想领域,它的理论基础就是个人主义,个人权利(天赋人权、自然权利)。自由主义的基本信条是:非依法律规定,任何人不能被剥夺生产或财产;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权利;个人自由不能随便缩减;政府遵照受其统治人民的意愿行事。 二、17—19世纪自由主义的演变 1. 17—18世纪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它将一种抽象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个人作为政治哲学的出发点,而国家只是个人的集合。它赋予个人以终极价值,个人是目的,国家是保障个人权利的工具。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人有某些基本权利,如生命、自由、财产或追求幸福等,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的要求,他们将其称为“自然权利”。自由主义者坚持,国家权力是有限的,它没有任性的和绝对的权力,不能侵犯个人权利。 这个时期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由霍布斯奠定了理论基础,中经斯宾诺莎等人,到洛克那里得到完整系统的阐述。洛克被推为自由主义的第一人。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中,通过继承前人的自然权利学说,提出个体与生俱有不容被他人剥夺或侵害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由此奠定了自由主义的两个最基本的自由观念:经济自由和信仰自由。与此同时,洛克通过从自然状态推导出社会契约理论,从逻辑上确定了国家(政府)的消极地位:其权本为民所授,其权就应为民所用。因此,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服务,保护社会成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政府的合法性在于不违背社会成员的意志,不掠夺和侵吞公民的个人财产。由洛克创立和奠定的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不久分别为法国的孟德斯鸠和英国的亚当"斯密、边沁等思想家所发展。孟德斯鸠沿着洛克的分权思想,设计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和相互制约的政治定律,认为没有分权就没有自由,没有对权力的制约必然出现对权力的滥用。三权分立与制约学说,从制度设计上有效地限制了政府公权可能对公民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的侵害,效地消除了公民对政府的惧怕与担心,使得他们在没有多少畏惧感的情况下心情舒畅地去依法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此后又有一大批思想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它。 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1776)一书中则阐述了自由贸易的原则。直到19世纪三十年代,“自由主义”才被广泛应用。近代工业革命大幅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许多社会问题浮上台面,例如污染、童工,和都市人口过于拥挤等。物质和科学上的进步增长了人类的寿命,减少了死亡率,也因此人口爆炸性的增长。而这造成了劳工过多的问题,减低了平均的工资。米尔顿·佛利民指出这个时代造成的现象不是贫穷人口增加,而使"贫穷现象更显而易见"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如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威廉·冯·洪堡则认为这些问题将会由工业社会自身进行修正,而无须政府的干预。到了18世纪晚期,自由主义成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 2. 古典自由主义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大体上终结于19世纪中期,19世纪以后的新自由主义,不再支持经济的放任自流,赞成适度的政府干预,而且在不妨害有关个人自由的基本价值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作出让步、认可在提供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集体责任。

初中历史教案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6

初中历史教案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内容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 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 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多媒体演示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利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的方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 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 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2.从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实中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 本课紧紧围绕着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首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含义,然后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最后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三部分环环相连,先有设想,接着实践,最后是展望。 【教学重点】 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教学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因为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因此他们对香港、澳门、台湾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等方面比较了解,尤其是他们亲身见证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后经济的繁荣以及近几年来海峡两岸人

2020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9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知识点一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确立依据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2)由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3)二战后亚非地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3.制约战争的因素: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特别提醒] 和平与发展是从世界的角度分析的,和平与发展是趋势,目前并未完全成为现实。 知识点二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方面 (1)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和平与安全方面 (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争端、叙利亚内战造成了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等等。 (2)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3)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特别提醒] 当今世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途径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改变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包括:平等享有主权(内政不容干涉)、平等参与权(国际事务)、平等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权(各民族、各种文明)。

高中历史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祖国统一大业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具体事件。我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港澳台等相关问题以及“一国两制”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习。再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最后启发学生根据材料进入“两岸论坛”,探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其实践。 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二、说学法 学生以四个学习组为单位,于课前搜集港澳台等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再通过课堂上的成果展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要求第四组的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进行自主研究探讨,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深化知识, 使学生深刻领会“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法 采用聆听朗诵、材料阅读、小组讨论、上台陈述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探究祖国统一大业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自主探究 学生聆听余光中《乡愁》的诗朗诵,按照预习安排分四大组自主探究“香港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澳门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台湾问题的由来和现状”;“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请四大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鼓励他们将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第一组学生展示:香港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第二组学生展示:澳门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邓小平为什么会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第三组学生展示: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提出问题: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第四组学生展示:“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 2、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交流,形成本课的主体框架:统一之路、统一之策、统一之梦。四组学生自主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恰恰就是今天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契机,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思考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及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原因和是否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通过邓小平的谈话材料,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并使“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构想。它是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最后启发学生进入“两岸论坛”,分析探讨台湾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学生热烈的分析讨论中,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油然而生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程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2、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3、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2、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教学方式: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 学习指导方法:本课可以通过学生自学自已归纳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再由 教师总结、讲述有关祖国统一的事情,学生针对一些问题通过讨论可以提高自我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回忆中英《南京条约》及解放战争胜利后台湾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导言,进而进入新课: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二、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并说出“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知道“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由谁提出来的?最后由教师讲述。(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首先先由学生说一说香港、澳门问题的产生原因。后由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并记住主要内容,后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相比“特别”在什么地方? 2、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4、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 5、港澳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基础是什么? 由学生思考回答,再由教师讲述本节的主要内容。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先请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关于台湾情况,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由学生自学后教师讲述有关海峡两岸的现状及发展前途。 小结: 本课讲述了祖国统一的大业,通过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及稳定过度并繁荣发展,以其展望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绘出雄伟的蓝图。 作业:《伴你读历史》、自我测评、材料阅读、第三单元练习。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件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 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作丝毫的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能够说出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到“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欣赏 <<乡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教师明确:建国初我国还有三个地区的问题没有解决:台湾、香港、澳门。 整体感知:了解本课主要内容,说出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70、71页了解: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目的;内容;地位。 2、“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哪里提出来的? 3、“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哪个地方变成了现实?还有哪个地方 也成功实践了这一构想? 二、香港、澳门回归 1、师生回忆:香港被英国割占或租借的过程。 2、1984年,签署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这是中英关系发展史闪 光的一页,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 3、课件展示:我在1997年6月30日的日记,表达一个普通中国 人期盼香港回归的心情。 4、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那一激动人心的时 刻。 5、课件展示:我的1997年7月1日的日记,表达中国人民看到祖 国在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一步时的兴奋和感慨。 6、课件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让学生了解其寓意。 7、课件展示:《七子之歌》。表达澳门离开母亲怀抱的痛楚。 8、师生回忆:澳门问题的由来。 9、澳门问题的解决:1987年4月中葡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 声明。 10、播放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生看后回答澳门回归的时间和 意义。 11、课件展示: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让学生了解其寓意。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 播放有关港澳回归的资料片,从感性上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采访、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港澳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从实践上印证了“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简述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概述“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对矛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 国家,统一也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请同学们回忆古代史上我们先后学习了哪几次统一?那么今天我们的祖国有没 有实现完全统一呢? (设计意图:创设语言情境,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前,按照选择的主题内容分成三组坐好。上课以后,给三分钟的时间,各小 组内部进行交流。(设计意图:按兴趣选择主题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历史回顾 师:我们大家都知道,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那么,你们能不能用历史史实来说明这一问题呢?哪一个小组先来?好,有请香港组同学。 生:介绍香港的自然地理状况及鸦片战争前的历史沿革情况。(明确春秋战国 时期,香港就已成为楚国的领地) 师:那么,它是怎样被英国割占的呢?多媒体演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示意图,通 过闪烁的方式呈现。展示各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图片。 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哪位同学说一下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分别通过哪三个不 平等条约被英国强行割占和租界的? 生答:(略) 师:面对英国侵略者的贪得无厌,难道中国人民就听之任之吗? 生:面对这些不平等的条约,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历届政府不予承认,中国人 民也从未接受。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归还租界和租借地的要求,但未能实现。 师: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为什么遭到拒绝呢? 生答:(略)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李 林 娄烦中学

教学案例:香港澳门的回归 主题: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背景: 我在教必修一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时:课前我精心准备,满以为能上一节成功的课,在179班上时:这个班学生基础差,因而我没有设计问题,害怕玩不成教学任务,感觉与学生互动是浪费时间,虽然我自己感觉讲得激情洋溢、如痴如醉,精彩无限,然而讲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似乎整个课堂没有一点生机活力,实践证明我大错特错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没有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没有调动。这是一堂失败的课,更谈不上效率了。体会到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应点燃火焰——把“过程与方法”还给学生。 第二天在173上课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了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香港回归录像资料和澳门回归录像资料,并模拟邓小平同志和撒切尔夫人的谈判的场景。扮演邓小平同志的李雪飞同学站起来说:“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铁娘子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竟然倒了,等等!全体学生们报以爽朗的笑声。期间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香港问题研究小组,澳门问题研究

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发现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轻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聊天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我喊“停”,学生们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头头是道回答着“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香港、澳门回归的条件是”,等等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似乎事不关己,或无所用心,或干脆开起了小差。课后我想:学生是动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可我发现,这些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设计有温度、无深度,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学生人云亦云,缺少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生成。在热闹的背后更多是放任,随意和低效。课后做练习时验证了这是一堂无效课. 解决问题方法: 173、179班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前者是满堂灌、一言堂,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老师为主体,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密切地与教师相合作。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而这是一堂无效课非常失败的课。而后者却走向另一极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效果,我运用了过多

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用马克思主义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动因、过程及趋势的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人类的彻底解放,只能在普遍交往亦即全球化的势态下才能实现,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明的“世界历史”之路,即人类彻底解放之路。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与人类历史及其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一致的,这个结论就是全人类都必定走向“世界历史”之路。? 一、“世界历史”之路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于《共产党宣言》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再经《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论证最终完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运动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人类历史从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实际上是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这种转变的实现或者说全球化进程的动因,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本质性的动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以生产力普遍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交往是被作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来论述的,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反思与考察,不再以抽象的理性为历史的前提,也不再以抽象的自由精神发展为世界历史发展核心,而是立足于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以生产实践为历史的基础。马克思从这一现实的、物质的前提出发,首次找到了解开世界历史之谜的钥匙。他把世界历史的形成看作是建立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以及由它造成的各民族的交往的普遍发展基础之上的。这样,马克思就把“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发展”看作是实现由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两个基本条件。? 但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并没有同人的解放与发展割裂开来,而是与人的解放

第12讲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12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选择题 1.有的学者认为:“一国两制”构想突破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建立了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允许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新的国家结构。下列各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 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C.统一后允许台湾保留军队 D.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承认:“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但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英国“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中国领导人高超的外交技巧和不妥协的态度 C.“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英国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 3.201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意义是( ) ①迈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②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⑧③ D.①②③④ 4.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

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5.2009年12月20日,胡锦涛在澳门回归十周年的庆典上发表讲话:“‘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为澳门发展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一国两制”在澳门能够“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了澳门的发展 B.灵活的外交政策 C.国际社会的支持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6.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理,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稳定繁荣 C.“一国两制”适合中国的任何地区 D.“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7.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列关于《告台湾同胞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发表该公告的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B.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了成功运用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D.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8.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八年级历史下册《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整理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祖国统一大业》知识 点整理华东师大版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尚未完全统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0世纪的最后20年,祖国的统一大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 3.基本内涵:“一个国家(前提)、两种制度”。 4.历史意义:⑴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 ⑵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方式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新思路。⑷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作出了贡献。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3.意义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⑵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⑶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三、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1.海峡两岸关系缓和: ⑴背景: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中共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台湾方面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 ⑵现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⑶意义:增进了相互了解和沟通,减少了敌意和误解,增强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 2.海峡两岸关系前景: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3、讨论解决台湾问题还存在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一国两制在港澳成功实践、两岸交流频繁、大陆和平统一方针的感召、两岸同胞同宗同源、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台独不得人心等等。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与破坏。 【总结巩固】 香港、澳门的回归,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台湾与大陆的日益交往的密切,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