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

发表时间:2011-05-31T10:32:54.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薛惠民[导读]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

薛惠民(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乌兰浩特 137400)【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225-01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常规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安全性高。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病依达拉奉急性脑梗塞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发病率高等特点,其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较多,其中脑保护剂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资料表明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脑保护作用较肯定。我科于2009年1月~2010年10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资料入选病例200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在80岁以下;(2)发病在48 h以内;(3)血压在200~100mmHg以下;(4)已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5)除外肾功能不全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3.3岁。对照组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4.5岁。2组发病期间、年龄、伴发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0~14 d。对照组: 常规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连用14 d。2组患者均行一般对症处理,防治感染,控制脑水肿、血糖,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1.3 疗效标准 2组病例均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1],并结合病残程度分级进行疗效评估。(1)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可恢复工作和操持家务;(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能自理;(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5)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6)死亡。

1.4 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死亡。见表1。表1

基本治愈显著进

无变化恶化

治疗组100

人304020100

对照组100

人1430201610

1.5 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2 体会

急性脑血管闭塞发生后,梗死中心区神经细胞迅速死亡,但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级联反应,再灌注损伤不可避免,其中自由基损伤是引起水肿形成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是保护神经元及非神经细胞的关键。

依达拉奉是第一个作用机制明确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能干预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病理生理变化,阻断缺血的级联反应,减轻再灌注损伤,延长治疗“时间窗”,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阻止细胞死亡[2]。此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凝聚和凝血功能、出血时间,不影响肝肾功能,所以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和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

本资料结果显示,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在脑梗塞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81.

[2]杨政,吴玉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脑保护剂——依达拉奉[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12):911~913.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 发表时间:2011-05-31T10:32:54.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薛惠民[导读]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 薛惠民(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乌兰浩特 137400)【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225-01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常规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安全性高。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病依达拉奉急性脑梗塞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发病率高等特点,其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较多,其中脑保护剂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资料表明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脑保护作用较肯定。我科于2009年1月~2010年10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资料入选病例200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在80岁以下;(2)发病在48 h以内;(3)血压在200~100mmHg以下;(4)已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5)除外肾功能不全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3.3岁。对照组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4.5岁。2组发病期间、年龄、伴发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0~14 d。对照组: 常规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连用14 d。2组患者均行一般对症处理,防治感染,控制脑水肿、血糖,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1.3 疗效标准 2组病例均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1],并结合病残程度分级进行疗效评估。(1)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可恢复工作和操持家务;(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能自理;(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5)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6)死亡。 1.4 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死亡。见表1。表1 基本治愈显著进 步 进 步 无变化恶化 治疗组100 人304020100 对照组100 人1430201610 1.5 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2 体会 急性脑血管闭塞发生后,梗死中心区神经细胞迅速死亡,但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级联反应,再灌注损伤不可避免,其中自由基损伤是引起水肿形成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是保护神经元及非神经细胞的关键。 依达拉奉是第一个作用机制明确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能干预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病理生理变化,阻断缺血的级联反应,减轻再灌注损伤,延长治疗“时间窗”,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阻止细胞死亡[2]。此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凝聚和凝血功能、出血时间,不影响肝肾功能,所以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和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 本资料结果显示,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在脑梗塞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81. [2]杨政,吴玉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脑保护剂——依达拉奉[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12):911~913.

急性脑梗最佳治疗时间

急性脑梗最佳治疗时间 急性脑梗发作的时候,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这时候往往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我们知道急性脑梗有一个治疗的最佳时间,如果耽误了治疗,常常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引起一定的后遗症问题,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这一个最佳的治疗时间一般是指六小时,如果能在六小时内及时进行治疗,会使危害降到最低。 ★急性脑梗最佳治疗时间 当脑梗塞发病的时候,如果是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直接让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因此,在了解到自己患有脑梗塞的时候,首先就需要您了解一下脑梗塞最佳治疗时间,及时的采取治疗。 在脑梗塞急性发作期的6小时内,是得到最有效治疗的黄金时段。患者如果在这个时限内没有任何的急救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超过12小时的,绝大部分脑细胞都将由缺血发展到坏死。一旦脑细胞发生坏死,则是“不可逆”的,即不会再逆转为正常细胞,那么肢体的瘫痪和失语就不易恢复了。 ★6个小时

而在这6个小时内,最佳的脑梗塞治疗方式是溶栓治疗。如果患者不宜用溶栓治疗,也可依据自己病情选择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但总体来说,疗效都不如溶栓治疗来得好。 经过急救的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没有任何发病状况,身体各生命体征平稳有序,就可在48小时后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 脑梗塞的治疗方案分为两期 分别是急性发作期和恢复康复期。急性发作期的脑梗塞治疗多采用输液模式。患者在昏迷或突发意外情况时,难以进行口服药的输送。而在这病情危急时刻,又急需药物控制。这个时候,只有选择静脉输液的迅速供给,才能发挥疗效,有利于病情稳定。 其实对于脑梗塞治疗的时候,不但要注意了解脑梗塞最佳治疗时间,在首期治疗之后的恢复阶段同样需要注意,脑梗塞的恢复阶段患者不但要注意积极的进行治疗,而且其家属要注意做好患者生活中上的护理,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 (作者: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静脉溶栓;动脉留置导管治疗 介入治疗学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相结合的新兴边沿学科,有学者谓之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由于其近10余年的迅速发展,对许多以往临床上认为不治或难治之症,介入治疗开辟了新的有效治疗途径。介入治疗的医生已能把导管或其他器械,介入到人体几乎所有的血管分支和其他管腔结构(消化道、胆道、气管、鼻管等),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对许多疾病实施局限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较传统的治疗方法亦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 1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的理论基础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理论的提出,为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急性脑梗死病灶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中心区的神经细胞离子泵和细胞能量代谢衰竭,脑组织发 生不可逆性损害,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量处于电衰竭与能量衰竭之间,损伤具有可逆性,神经细胞依然存活。如何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区的神经细胞,成为目前治疗的关键。介入治疗途径包括静脉溶

栓,动脉溶栓,动脉及静脉联合溶栓,溶栓治疗联合动脉成形或支架植入术,超声溶栓治疗以及动脉留置导管治疗等。 2静脉溶栓 1958年Sussmann 1〕等首先报道了溶栓治疗脑血管闭塞的方法, 即为最初的静脉溶栓途径,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Neurological Disoders and Stroke , NINDS) 〔2〕的随机分组实验证明了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其具有操作简单、快捷、费用低、患者更易于接受等优点,目前静脉溶栓的药物包括链激酶、尿激酶、前尿激酶、rt拟PA链激酶静脉溶栓因其出血率及死亡率均高,已不适宜研究,尿激酶静脉溶栓为我国九五攻关项目〔3〕,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证明了急性脑梗死发病 6 h内静 脉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表明发病 3 h内效果较好,3 h内应用100万U与150万U效果一致,但出血风险前者较小,3?6 h应用150万U较100万U效果更好。因此我国2004年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建议在无条件采用rt拟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而且时间窗也提出可以在发病6 h 内。但国际上较为认可rt拟PA静脉溶栓,2007年美国卒中协会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干预指南(ASA2007)〔4〕及2008年欧洲卒中组织缺血性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指南(ESO2008)〔5〕推荐 3h是rt拟PA静脉溶栓的时间窗。 3动脉溶栓 1998 年PROACT(prolys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bolism)

脑梗塞的治疗原则

. 1.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①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在疾病发展的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病情、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措施。②积极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促进脑微循环,阻断和终止脑梗死的病理进程。③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水肿。④急性期应早用脑细胞保护治疗,可采取综合性措施,保护缺血周边半暗带的脑组织,避免病情加重。⑤加强护理和防治并发症,消除致病因素,预防脑梗死再发。⑥积极进行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以降低致残率。⑦其他:发病后12h内最好不用葡萄糖液体,可用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或林格液加三磷腺苷(ATP)、辅酶A及维生素C等,避免在急性期用高糖液体加重酸中毒和脑损害。 2.急性期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h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另外,大多数患者、患者亲友及部分医务人员期望的是有更好的药物使患者早日康复,而忽视了其他治疗方面,如患者的饮食。由于部分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吞咽困难,若不给予合理的营养,能量代谢会很快出现问题,这时,即使治疗用药再好,也难以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3.脑水肿的治疗 (1)甘露醇:临床常用20%的甘露醇高渗溶液。甘露醇是最常用的、有效的脱水剂之一。脑梗死范围大或伴有出血时,常有病灶周围的脑水肿,近年来发现甘露醇还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依病情选用20%的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注,每6~8小时1次,静滴的速度要快,最好是静脉推注,要求在15~30min内注完250ml 20%的甘露醇,太慢起不到降颅压的作用。甘露醇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1000ml/d以下,对于老年患者或肾功能欠佳的患者,应控制在750ml/d以下,并分4~6次给药。一般应用3~5天后应减少剂量,使用时间以7~10天为宜。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除用于抢救脑疝外,快速小剂量输入(125ml)可获得与一次大剂量输入类似的效果。应用甘露醇期间要密切监控患者的肾功能变化,注意监控水、电解质变化。 (2)10%甘果糖(甘油果糖):可通过高渗脱水而发生药理作用,还可将甘油代谢生成的能量得到利用,进入脑代谢过程,使局部代谢改善,通过上述作用,能降低颅内压和眼压,消除脑水肿,增加脑血容量和脑耗氧量,改善脑代谢。 用量:一般为10%甘果糖(甘油果糖)250~500ml缓慢静点。甘果糖(甘油果糖)注射液降颅压高峰出现时间比甘露醇晚,故在抢救急性颅内高压如脑疝的情况下,首先还是推荐使用甘露醇。但是甘果糖(甘油果糖)降压持续时间比甘露醇长约2h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分期治疗(个体化治疗)原则

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分期治疗(个体化治疗)原则 近年来,由于CT、MRI、DSA、SPECT、TCD等技术的发明和临床应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已经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虽然新疗法不断问世,新药物不断涌现,但治疗方面还没有重大突破,尤其重症脑梗死,经过多年的探索还未能证明至今所有的治疗方法有显著的疗效。 一、急性脑梗死治疗理论的进展 绝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供血动脉引起的,而脑细胞是人体最娇嫩的细胞,血流一旦完全阻断,持续8~10分钟神经元就发生不可逆损害。大量研究证明,要挽救脑组织就必须在不可逆损害发生前的短短时间内恢复血流供应。 1、缺血阈与半暗带:正常情况下脑血流量为50ml/l00g/分,当下降至30ml/l00g/分以下时,病人出现症状;当下降至20ml/l00g/分以下时,神经元电活动衰竭(电衰竭),传导功能丧失;当下降至l5ml/100g/分以下时,神经细胞膜离子泵衰竭(膜衰竭),细胞进入不可逆损害;当下降至l0ml/l00g/分以下时,细胞膜去极化,钙离子内流,细胞最终进入死亡。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血流并未完全中断,梗死灶中心区周围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这一区域内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称为半暗带(Penumbra)。如血流马上恢复,功能可恢复正常;若缺血加重细胞进入膜衰竭,成为梗死扩大部分。缺血阈与半暗带理论为早期溶栓复流治疗急性脑梗死带来希望,临床治疗的目的就是抢救半暗带。目前认为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是最基本、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大量的研究证明:血管闭塞3~6个小时内恢复血流,脑梗死还可能挽救,超过这段时间后恢复血流,不但难于挽救脑细胞,还可能引起再灌流损伤,继发出血、脑水肿,这段时间称为复流治疗时间窗(Time window)。 2、缺血瀑布理论:近年发现脑缺血、缺氧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神经介质释放—钙过量内流—自由基反应—细胞死亡等一系列缺血性连锁反应,是导致缺血性脑损害的中心环节,称之为缺血瀑布。因此,迅速溶栓复流是大片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而确实的脑保护打断反应链则是治疗成功的基本保证,两个治疗环节相互相成,缺一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 作者:张希中张铭秋李奋保赵洪增杨瑞民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治疗;放射学;介入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供血动脉发生急性阻塞,使相应部位脑组织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一系列脑组织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据Sudlow等[1]的研究,在工业化国家的45~84a 人群中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300~500/10万,其中80%以上是缺血性脑卒中,而在远东地区(包括中国和日本)这种发病率更高[2]。由于临床上缺乏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3,4],以往的内科和外科治疗有时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因些,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手段及效果一直受到医疗界的关注。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动脉血管内溶栓技术被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脑血管狭窄的脑梗塞患者,近年来在不断探索溶栓治疗的同时行血管内成形术或放置血管内支架等,以提高再通率,进一步提高疗效。现就急性脑梗塞的动脉内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支架治疗结合国内外文献作如下综述。 1 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脑组织对缺血耐受性有限,脑动脉闭塞后其供血中心部分缺血严重,梗死将在60min内形成,而周边部分通过侧支循环得到一定的血供,虽然其生理活动消失,但尚能维持自身离子平衡,一旦血液改善可恢复正常,这就是Astrup提出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

IP)[5]。半暗带能存在一定时间,这为临床上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时间窗[5,6]。在半暗带存活的时间内,设法将血栓溶解,解除血管狭窄,使血管及时再通,恢复脑血流灌注,就可挽救半暗带脑组织,这就是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理论依据。文献报道介入血管内治疗在这方面有直接、微创、疗效明确、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势[7,8]。 2 适应证与禁忌症 2.1 溶栓治疗标准及溶栓时间2004年北美国际介入放射学会推荐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塞选择患者标准[9]:临床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治疗前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分数(NIHSSS)不少于4分,CT检查显示颅内出血或大片低密度梗塞灶,应争取在发病6h内进行溶栓治疗。就诊时CT检查无颅内出血或大片低密度梗塞灶者,溶栓时间可适当延长,但最迟不宜超过48h。 2.2 排除标准2004年北美国际介入放射学会推荐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塞选择患者排除标准[9]:CT显示颅内出血或大片低密度梗死灶;NIHSSS>30分;2w内有出血史或有出血倾向者;纤维蛋白原低于0.12kg・L-1或凝血酶原时间>20s;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怀疑有脓毒性栓子或心内膜炎;近期有消化道出血、手术、大创伤等;急诊降压治疗后血压仍高于200/120mmHg;休克;妊娠等。 3 溶栓药物及其剂量 溶栓药物常选择尿激酶(UK)或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其剂量和方法各家报道不一。ToshihiroUeda等[10]报道动脉内溶

脑梗塞的治疗原则

脑梗塞的治疗原则 作者:武燕萍脑梗塞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大都遗留偏瘫、失语运动不协调等后遗症,疾病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不同的临床表现,肌肉本身并没有病变,病变在大脑。脑起搏器通过物理磁场与电场调频修复受损的大脑神经,对这些患者进行长期的诊断性治疗和随访,取得良好疗效,肯定了只要电信号紊乱就可以通过脑起搏器电、磁场调频来治疗的理论。 一、急性期治疗:原则:改善脑循环,防止血栓进展,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梗死范围,减少脑水肿,防止并发症 (一)溶栓治疗:即发病后3~6小时以内进行。可静脉给药溶栓,也可动脉给药溶栓,动脉溶栓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并发症:梗死灶继发出血或全身其他部位出血;致命性再灌注损伤和脑水肿;溶栓后再闭塞。心源性栓塞脑出血的机会更高。 (二)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必须作凝血检测。主要的副作用是出血,其中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更安全。 (三)中成药活血化瘀治疗 (四)抗血小板凝集治疗: (1)阿司匹林,常规的抗血小板预防用药,最低有效剂量为50mg 或75mg/天。急性期可增加剂量至300mg/天。用药过程不需要血液学方面的检测。 (2)抵克立得,可作为治疗用药和预防用药,剂量及用法是125~

250mg/天,进餐时口服。用药过程中应检测血象、肝功能及出凝血等。少数病人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等副作用,出血时间延长,溃疡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出血性疾病者慎用。该药价格较阿司匹林贵。 (3)氯吡格雷:欧美已经开始使用,该药75mg与抵克立得250mg 的疗效相同。 (五)降纤治疗:作用是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降纤酶、东菱精纯克栓酶等。发病24小时内使用。用药过程中应检测纤维蛋白原等。 (六)血液稀释疗法:目的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和补充血容量不足,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和706代血浆等。 温馨提示:许多患者在患上脑病之后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医院去治疗,用一种焦急的心态去乱投医。在选择医院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并且专业的医院,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的治愈患者的疾病。得了脑病患者不要讳疾忌医,要积极的配合治疗,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治疗疾病。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规范

附件2 深圳市中医院脑病科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规范 一、医疗流程 (一)、神经科医生初步检查临床初步确认脑卒中,送往急诊CT,示未见脑出血,进行溶栓适应症及禁忌症表格的填写。如患者家属有溶栓意愿,通知护理人员准备溶栓,启动溶栓流程。 (二)、急查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肾功、凝血功能、D-二聚体,行心电图检查,进行NIHSS评分、HAT评分、格拉斯哥评分。(三)、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或家属了解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急性期治疗药物,是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标准治疗。每治疗100例约32例获益,3例出现出血,或溶栓治疗使患者获益的可能是受害的可能的10倍,但单个个体溶栓治疗的获益尚不能准确的预测。治疗越早,利弊比越好,要求患者家属尽快做出决定(每分钟死亡190万个神经元细胞)。 (四)、让患者家属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如患者或家属拒绝溶栓,签署拒绝溶栓协议书。 (五)、根据患者体重算出阿替普酶剂量,按照0.9mg/Kg计算。(六)、核对患者所有检查及化验报告、确认血压值、血糖值是否适合溶栓。 若血糖高,静脉应用胰岛素尽快将血糖水平控制在8mmol/L以下。 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维持血压低于180/105mmHg。如果发现2次或持续性收缩压大于185 mmHg或舒张压大于大于110

mmHg(血压检查间隔至少10分钟),则给予乌拉地尔25mg缓慢静注。如果血压仍大于185/110 mmHg,可重复给药(至少间隔5分钟)。最大总剂量不超过50mg。在静脉注射后,为维持其降压效果,可持续静脉点滴。液体按以下方法配置:通常将250mg乌拉地尔加入静脉输液中,如用输液泵,将20ml注射液(=100mg乌拉地尔)加入输液泵中,再稀释至50ml。静脉输液的最大药物浓度是 4mg/ml乌拉地尔,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血压酌情调整。初始输液速度可达2mg/分,维持给药速度为9mg/小时。 (七)、抽出溶栓总剂量10%的阿替普酶在1分钟内静推,其余药物在1小时内静脉泵入完毕。 (八)、溶栓过程及溶栓后注意检测神经功能(NIHSS评分):最初2小时内,1次/15分钟,随后6小时,1次/60分钟,此后1次/4小时。直至24小时。 (九)、rt-PA输注过程中注意事项。出现下列情况,停止输注。 1、过敏反应:显著的低血压、舌源性肿胀。 2、神经功能恶化:意识水平下降(GCS眼运动项评分下降2分),病情加重(NIHSS评分增加4分) 3、血压大于185/110mmHg持续存在或伴神经功能恶化‘ 4、严重的全身出血:胃肠道或腹腔内出血。 (十)、过敏反应处理 1、停rtPA; 2、停ACEI/ARB; 3、高流量吸氧; 4、根据情况应用抗组胺药:(1)、扑尔敏口服;(2)、异丙嗪肌注;(3)、糖皮

急性脑梗塞的治疗进展

【关键词】脑梗塞治疗 脑梗塞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其病死率排在心肌梗塞和癌症之后,居第三位。形成脑梗塞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75%的脑梗塞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他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造成的[1]。但是,目前在治疗领域还没有突破性进展,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和途径已成为最紧迫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急性脑梗塞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溶栓治疗 1.2 溶栓治疗的主要方法 1.2.1 静脉溶栓 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仍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溶栓方法。静脉溶栓要求的技术设备简单,方便快捷,操作技术容易掌握,创伤相对较小,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但静脉溶栓用药剂量较大,对纤溶系统影响大,出血较多,尤其对大血管的血栓溶栓效果较差,再通率较低,比较适合弥散性微血栓的溶栓。 1.2.2 动脉内溶栓治疗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的一般方法是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或颈动脉,借助dsa图像跟踪,由微导管导航进入脑血管,可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是高度特异性的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部位,在脑梗塞发作6h内施行动脉内溶栓,能够在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之前对缺血性脑组织进行缺血再灌注,从而改善脑梗塞的预后。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用药剂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溶栓效果确切,再通时间短,对纤溶系统影响小,时间长,较为适合大血管的单一血栓或少量血块的栓塞以及术后暂不适宜静脉溶栓的患者[6]。但动脉溶栓需要dsa等昂贵的检查设备、操作复杂、耗时长、需训练有素的介入和神经专科医师的配合,这使得动脉溶栓难以在更多医院开展,甚至许多符合条件的病人也不能及时被施行动脉溶栓治疗[7]。 1.3 溶栓药物 1.3.1 尿激酶(urokinase,uk) 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疗效确切。100万~150万u(最大量345万u)其中10%首次静推,其余置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在6h内经动脉或动脉导管血栓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及主要分支、椎动脉、基底动脉堵塞,可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动脉再通,从而迅速改善病情。动脉给药量18万~120万u。 1.3.2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 近年经欧、美、澳大利亚多中心试验结果认为,该药会增加病死率,已停用。根据文献报道,尿激酶、链激酶出血并发症占9.3%~32.5%。 1.3.3 第2代溶栓制剂阿特普酶(tpa) 是一种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丝氨酸蛋白酶,又称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削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促进纤溶酶生成而溶解血栓,常用量t-pa≤0.85mg/kg,动脉给药t-pa 20~100mg/次。常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可直接催化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而溶解血栓,常用量10~100mg,动脉给药20~200mg。病情严重者慎用。 2 降纤治疗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参与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降纤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意义重要。常用东菱精纯克栓酶、降纤酶等,能降解纤维蛋白原,抑制红细胞聚集,增强红细胞的血管通透性和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黏附力,抑制血栓形成,疗效良好[8]。许多研究表明[9,10],巴曲酶及降纤酶可以降解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均未见出血的不良反应。全国降纤酶临床再评价研究协作组进行的二次大规模双盲临床研究证实了降纤酶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也提出大面积脑梗塞应作为降纤酶治疗的排除标准之一。但也有研究提出[11]降纤制剂只有在起病3h内使用才有效。

急性脑梗塞

护理问题: 1急性意识障碍: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生活自理缺陷:与老年痴呆症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与肌张力增高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瘫痪、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使皮肤受压有关。 5潜在并发症:脑疝 6体温过高:与颅内压增高致体温中枢调节失衡有关。 7缺乏知识与对病情及治疗不了解有关 脑脑梗塞的类型及最常见的梗塞部位。可分为4类型:①大面积脑梗塞;②分水岭脑梗塞;③出血性脑梗塞;④多发性脑梗塞。 最常见的部位:①颈内动脉系统;②大脑中动脉。 护理措施: 1维持或稳定病人生命功能,防止颅内出血及脑疝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或进一步改善脑部缺血区的血液供应(缺血性脑血管病)。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每1小时测量生命体征情况,予每1/2小时巡视病房1次,观察脑血病病人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现象,或脑血栓形成病人是否因缺血、缺氧致脑水肿、进而颅内压增高的。如发现颅内压增高,应遵医嘱静脉快速滴入甘露醇等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避免脑疝的形成。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时头侧一边,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协助并指导家属做好患者患肢功能锻炼,做好病人的皮肤护理,给予每2小时翻身防褥疮护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人使用了阿斯匹林,在使用抗凝剂中应如何观察及注意事项。 ①应观察病人是否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便血情况;②注意观察是否有皮肤出血情况,经常观察是否有皮下瘀斑瘀点;③注意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或哮喘。④长期服用定期查肾功能;⑤年老体弱老年病,尽量避免使用。 3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经过积极抢救治疗,意识逐渐清醒,表现出焦虑、失望情绪,不愿配合治疗及护理。医护人员应从多方面关心体贴,创造良好的治疗、护理环境,同时了解患者的思想情感变化,及时予以心理安慰和疏导,向患者讲解有关糖尿病、脑梗死的治疗、护理及恢复过程,让患者知道糖尿病、脑梗死虽属慢性疾病,但只要坚持治疗,配合护理,病情是能够得到控制的,使患者消除顾虑。 4做好急性期基础护理,有效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取平卧位休息,抬高床头15度以利于减轻脑水肿,持续吸氧,流量3L/min,每天更换湿化液,每班更换吸氧管,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每天给予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脑梗塞与脑出血是两个相对立的疾病,当脑梗塞合并脑出血时,病程会延长很多,应与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帮助病人及家属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脑梗塞合并脑出血后在治疗上就只能是脱水,营养脑细胞,能量合剂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促进疾病的恢复,而不能采取止血或者抗凝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故而疾病的恢复与病人的意志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恢复期的护理,加强肢体功能锻炼。5饮食护理根据病情及患者的个体需求,帮助每例患者制定食谱,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热量、清淡易消化食物,每日摄入热量随体重增减而变动,配合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伴肾功能损害者应注意低钠饮食。

急性期脑梗死规范化治疗

急性期脑梗死规范化治疗 急性脑血管病是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年龄多在50岁以上,病因多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相关。在我国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正确及时的诊断和适当的处理是关健。 一、即刻的诊断与评估 1.确定患者的病情是由于缺血性卒中引起而不是其他全身性或者神经科疾病,尤其是脑出血引起; 2.评估是否需要紧急溶栓治疗; 3.进行一些诊断学研究以明确是否存在急性的内科或神经科方面的卒中并发症; 4.对病史和其他一些资料进行分析以推断本次卒中的血管分布区和可能的病 因和病理生理 二、诊断 1.遇到病人,首先询问病史、查体、再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2.病史:向周围人群了解发病先兆、原因、急缓、发病的过程中的意识变化(如头外伤后昏迷后的再次昏迷可能是硬膜外血肿)、伴随的症状。 3.既往史、服药史环境与现场的情况。 4.查体:生命征T、P、R、BP、气味、皮肤粘膜、瞳孔、胸、腹、四肢、神经系统、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布氏征)。 5.辅助检查:常规检查、CT、MRI、脑脊液检查。 6.搬运:拍病人看神志、平放取出口腔异物、解领扣领带、头侧向一侧、三人平运 三、病史和体检

1.突发的或逐渐进展的局灶神经科症状; 2.大部分患者意识是清醒的(大面积半球梗塞、小脑梗塞或者基底动脉阻塞可能影响意识); 3.25%左右患者会出现头痛; 4.脑干或小脑梗塞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 四、中风诊断的正确率 1.敏感性:86.1%特异性:99.1% 2.容易误诊为中风的疾病:未被确认的癫痫发作、晕厥、中毒或代谢性疾病,包括低血糖、脑肿瘤、硬膜下血肿等; 3.上述容易误诊的情况更多表现为全脑受损而不是局灶神经科症状。 五、与脑出血的鉴别 1.非常重要!!! 2.有下列情况之一脑出血的可能增加一倍:到达医院时已经昏迷;呕吐;严重的头痛;目前在进行华法林治疗的;收缩压>220mmHg或非糖尿病患者血 糖>170mg/dL; 3.光有临床表现还不够,影象学检查非常重要。 六、起病时间判定 1.对考虑要溶栓的患者,病史非常重要,尤其是起病时间; 2.起病时间应以患者最后一次被发现没有症状为准,所以对睡眠中起病的患者,起病时间应算作没有症状开始休息时; 3.如果患者有一个较轻的症状随后逐渐加重,起病时间应从症状首发开始算;

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流程规范 (参考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院前处理 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见下方)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急诊室处理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双眼向一侧凝视; 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6、眩晕伴呕吐; 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意识障碍或抽搐。 急诊处理流程:

抢救

1、脑CT/MRI; 2、血液学、凝血功能、生化及心电图检查; 3、NIHSS评分; 4、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心脏监测和心脏病变处理;气道、呼吸;血压; 5、紧急处理:颅高压,严重血压、血糖、体温异常,癫痫等(参见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6、开启绿色通道,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病房接受治疗。 卒中单元/病房 收治脑卒中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卒中单元/病房医师诊治步骤及流程: 1、是否为卒中: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 2、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脑CT/MRI; 3、卒中严重程度:神经功能评分; 4、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参见溶栓治疗适应征、禁忌征); 5、适合静脉溶栓者:完成溶栓前准备,与患者及家属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 6、适合血管内介入治疗,联系介入医师及介入室,完成术前准备,与患者及家属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 7、不适合溶栓者在卒中单元/病房接受综合治疗; 8、病因分型。 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Ⅰ级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