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二学期必修一复习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含答案)

高二地理第二学期必修一复习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含答案)
高二地理第二学期必修一复习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含答案)

高二地理第二学期必修一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选择题】

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2点11分,新西兰丰盛湾地区怀特岛发生火山喷发灾害,造成多人伤亡。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火山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地壳B.下地幔C.软流层D.地核

2.软流层位于地球的哪个圈层

A .岩石圈B.地幔C.地核D.地壳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太行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阶地是由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因形成年代有早晚差异,同一河谷中往往出现不同阶地,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河口附近河谷剖面图(图中阶地用T 表示,数字表示阶地级数)

该河流经过了从山前泥石流通道、到间歇性山区河流、再到现代平缓辫状河流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V 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V 形峡谷、U形宽谷

4.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C.峡谷

处在火山地震带上

B.U形宽谷、V 形峡谷、盘状宽谷

D.盘状宽谷、U形宽谷、V 形峡

B.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D.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

5.图中 T3、 T4 阶地形成时,该河流

6.与 T3

、T4 阶地比较,图中 T2阶地形成时

A .河流侵蚀作用增强

B .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

C .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 .沉积物分选磨圆变差

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是花岗岩山岳峰林地貌的一个天然博物馆,被中外专家 洋地区最美的花岗岩区”。“东方女神”为世界“绝景”,下图示意“东方女神”景观。

完成下面小题。

7.组成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岩石从成因上属于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石灰岩

D .大理岩

支流所汇入的河流称为干流或主流。若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当河流流速减慢时,河道中会形成沙岛,在

河口处易形成三角洲。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部分河段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侵蚀作用强,持续沉积

B .侵蚀作用强,间歇沉积

C .侵蚀作用弱,间歇沉积

D .侵蚀作用弱,持续沉积

致称为是“西太平

8.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A .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B .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作

D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

A .甲、丙

B .甲、丁

C .乙、丙

D .乙、丁 11.图中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12.甲乙丙丁戊己代表的板块名称分别是

A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B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大洋洲板块、非洲板块

C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大洋洲板块、非洲板块

13.在甲和乙板块的边界处可能形成的地形是

①海岭②海沟③岛屿④裂谷

9.下列符合甲乙连线处河道剖面图的是 A . B .

C .

10.由于泥沙不断淤积,图中沙岛最可能与哪一岸

相连 A .支流含沙量小

C .支流含沙量大 读板块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B .支流汇入干流处流速减慢

D .支流汇入干流处干流侵蚀作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14.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下列关于喜马拉雅山脉成因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和戊两板块碰撞挤压,隆起成山

B .甲和乙两板块碰撞挤压,隆起成山

C.甲和己两板块碰撞挤压,隆起成山 D .甲与丙两板块张裂而成

四川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内石灰岩广泛分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环境和气候环境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文式”喀斯特地貌。溶柱是“兴文式”石灰岩喀斯特景观代表之一,下图所示的溶柱高10 余米,底部细,上部粗,顶部尖,表面呈碎裂状。溶柱气势磅礴,昂首向天,代表顽强不屈的生命之魂,俗称“生命之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溶柱的岩石类型属于

A .变质岩B.喷出岩C.侵入岩D.沉积岩

16.导致图中“生命之柱”景观表面呈碎裂状的地质作用是

A .沉积作用B.风化作用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

钻石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单质晶体,后随火山运动带至地表。塞拉利昂被称为“钻石之国”,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钻石采集,采集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的河滩地带,河流汛期之后往往是钻石采集的高峰。每年5~10 月为塞拉利昂的雨季,降水充沛。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河流下游采集区中的钻石经过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

A.风力侵蚀—变质作用—流水搬运、沉积B.岩浆活动—风化侵蚀—流水搬运、沉积C.风化侵蚀—变质作用—风力搬运、沉积D.岩浆活动—流水侵蚀—海浪冲刷、搬运18.当地人采集钻石的最佳时期是1~3 月B.4~5 月C.6~9 月D.11~12月

A .

不同沉积岩都有其特定的沉积环境。读某地沉积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据图判断,页岩的岩性是

A .松软易蚀B.坚固致密C.富含矿物D.容易断裂

20.推测该沉积剖面形成时期的海平面变化是

A.一直上升B.一直下降C.下降- 上升- 下降D.上升-下降- 上升

非选择题】

21.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和某地剖面图(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乙是______ 岩,也是构成我国黄山的主体岩石。以下地区与黄山成因相同的还有__________ 。(填字母)

A.华山 B .喜马拉雅山C.武夷山D.太湖平原

(2)图乙中 A 地貌的成因是_______ 作用,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______ 地区(填方位)。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 _______ 作用。

(3)图乙中C、D、E 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 。

(4)海南的石花水洞、仙安石林都属于美丽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一般是___________ 岩,其经过变质作用后往往形成 _______ 岩。

22.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下图为四幅河流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可分别见到与下图中相似的地貌景观。其对应关系分别是:甲

填序号),乙—— ___ (填序号),丙——____ (填序号),丁——____ (填序号)

2)分别指出下图中①③的地貌名称,① _____ ③ ______ 。写出②③④共同的地貌特征 ___________

(3)读图中的图①,描述该类地貌景观特点 _________ 。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质时期柴达木盆地为巨大湖泊,在地壳抬升和气候干早化的双重作用下, 古湖面积萎缩,形成群山环

抱的封闭性断陷盆地。强劲的西北风从阿尔金山的低洼区穿入,不断剥蚀出露的古湖沉积地层,形成规模巨大,与主导风向一致的雅丹地貌。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下图)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现在,鸭湖水位上升, 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正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

1)分析柴达木盆有利于雅丹地貌发展的物质和气候条件。

2)简述鸭湖地区雅丹地貌演化为水上雅丹的过程。

3)推测水体的作用对水上雅丹景观消失的影响。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然界的河道很少是笔直的。河曲是指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 多见于平地(平原和高平原)河流(图a)。距今8000 万年前,青藏地区从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河流纵横,湖泊密布,随后青藏地区不断上升发育成为如今的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上的曲流段也发育成了独特的深切河曲峡谷(图b). 图 c 为河流在曲流处的侵蚀与沉积横剖面示意图。

1)结合图c, 说明图 a 中甲区域河段河曲是如何形成的。

2)说明图 a 所示河曲是怎样演变成图 b 所示深切河曲峡谷的。

3)描述目前图 b 所示河谷的横剖面地貌特征。

参考答案

1.C2.B3.D4.D5.B6.C7.B8.D9.D10.C11.A12.C13.C14.A15.D16.B17.B18.D19.A20

.D

21.岩浆岩 A 风力侵蚀西北风力沉积EDC 石灰大理

22.①② ④ ③ V 形河谷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由较坚硬的岩石组成,

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V 形谷

23.(1)物质条件: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的古湖沉积地层;气候条件: 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

气候干旱,西北风势力强劲;西北风经低洼区穿过, 狭管效应,加强风力侵蚀。

(2)当气候转向暖湿,冰川融水增多;那陵格勒河流入低洼区域, 形成湖泊;湖水淹没部分陆王雅丹,在

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

(3)湖面水位上升,逐渐淹没低矮的雅丹地貌;水上雅丹底部受水浸泡,容易坍塌;岩层裂隙中水体冻融作用,导致岩层破碎;湖面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剧雅丹地貌坍塌。

24.(1)水流经过弯道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产生离心力),冲刷(侵蚀)凹岸,泥沙被带至凸岸(下游)发生堆积,长期作用下,凹岸更加凹进,凸岸更加凸出,河流更加弯曲。

(2)由于(印度)板块北移,地壳不断抬升,青藏高原上的(河流)河曲不断下切:随着青藏高原与南亚高差增大,河流溯源侵蚀和下蚀进一步加剧。

(3)河谷横剖面呈V 型,河谷坡度大(璧陡),谷底狭窄。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单元测试

第一章单元测试 (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1-2题 1. 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A.① B.② C. ③ D.④ 2.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确的是()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多 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下图为老年人口5年增加速度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 关于老龄化的说确的是() A.老龄化人口比例在减少 B.老龄化程度在加深 C.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D.当老年人口增加速度趋于0时,老年人口总数量最少

4 下图是包括中国地在的五个国家和地区2010-2050年老年人口预测比较,对五个国家的排列,甲、乙、丙、丁、戊分别对应国家符合图息的一组是() A.日本、、中国地、泰国、马来西亚 B.、中国地、日本、马来西亚、泰国 C.、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地 D.日本、中国地、、泰国、马来西亚 5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下列说确的是①将抑制人口向迁移;②将抑制产业结构升级;③带动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及部结构调整;④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6 结合表信息进行两国比较,判断下列说确的是() 国家人口(万)面积(万 KM2) 可开采石油 储量(亿吨) 年可再生 水资源量 (KM3) 人均GDP (美元) 菲律宾9270 29.97 0.19 457 1746 俄罗斯14100 1710 361.9 4498 12000 A.俄罗斯环境承载力较大 B.俄罗斯达到了人口合理容量 C.菲律宾劳动人口比重较小 D.菲律宾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下图为四种人口增长模式统计图。回7-8题。 7.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为( )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③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讲授过程】: 情景创设 地球上地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读第一节P27的四幅图,看看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地貌类型?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 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③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生活习惯等。 小麦: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市场需求(常做饲料)、国家政策等。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京广线 京-冀-豫-鄂-湘-粤 北京-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武汉-长沙-株洲-衡阳-韶关-广州 华北平原-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南岭-珠江三角洲 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我国铁路网的中轴,运量最大的南北大动脉 焦柳线 豫-鄂-湘-桂 焦作-洛阳-襄樊-枝城-怀化-柳州 豫西山地-江汉平原-湘西山地-两广丘陵 改善铁路布局,提高晋煤南运能力,分流京广线运量 宝成-成昆线 陕-甘-川-滇 宝鸡-成都-攀枝花-昆明 秦巴山地-成都平原-云贵高原 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 三横 京包-包兰线 京-冀-晋-内蒙古-宁-甘 北京-大同-集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中卫-兰州 冀北山地-内蒙古自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促进华北与西北联系,分担陇海线运量,建设民族地区,巩固边防 陇海-兰新线 苏-皖-豫-陕-甘-新 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黄淮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 沟通东部和西北,促进西北发展,巩固边防,横向联合贯亚欧为主的第二条大陆梅,加速沿线工业的发展。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沪-浙-赣-湘-黔-滇 上海-杭州-鹰潭-萍乡-贵阳-六盘水-昆明 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横贯江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东、中南、西南的联系,与长江航线相辅相成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Word版)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 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6、概念辨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

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第一课时

【寄语:同学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就要拼搏,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让我们期待着!】 地理好望角学案第11期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案(第一课时)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由岩石组成,是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3、2-1-2图: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固、液、气都可以通过;横波和纵波在地面以下33千米处速度突然开始增大,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作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大幅度减小,这个不连续面叫做古登堡界面,作为地幔和地核得分界面。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补充: 岩浆岩分为侵入型和喷出型 侵入型:花岗岩 喷出型:玄武岩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意义 1)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 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时间:2011、10、27 编辑: 高玉晓 类型 成因 举例 岩浆岩 冷却凝固 玄武岩、花岗岩 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 力作用) 页岩、石灰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变质作用 板岩、大理岩、片麻岩 1)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特点 常含有化石 2)裸露岩石 外力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风、流水、冰川、海浪 沉积岩 高温高压 3)已成岩石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岩浆 变质岩 冷却凝固 岩浆岩 侵蚀、搬运、堆积、固结 成岩 沉积岩 变 质 作 用 变质作 用 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重 熔再生重熔再生 重熔 再生

高中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组成学案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 编写:陆其勇审稿:刘龙华 考试要求 考点2. 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 考点3.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组成 教学要求 ②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并分析区别其成因 教学过程 1、阅读教材,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古登堡 界面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岩石圈包括部分和。 (3)在右图方框内填写相关内容。 2、读“地壳结构示意图”(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各处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较。 (2)地壳上下分层:上层叫_____层,该层在大洋内部缺失,呈___________分布状态;下层叫_______层,呈 ______ 分布状态。 二、岩石圈的组成 1、自学教材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填写下表: 29 练习巩固 ) A.整个地壳 B.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 D.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 分类重要特征成因典型岩石 岩浆岩 质地较坚硬 常具有气孔 沉积岩 变质岩常具有变晶结构

2、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 .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C .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 .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3、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 A .硅、镁???? B .铝、硅?? C .氧、硅???? D .钠、氧 4、有关岩浆岩的叙述( ) A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B .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C .花岗岩属岩浆岩,它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D .玄武岩属岩浆岩,气孔很少 5、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 .大理岩、玄武岩 B .砂岩、页岩 C .石英岩、板岩 D .砾岩、石灰岩 6、下列四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 ) A .大理石、质岩、 板岩、 石灰岩 B .石灰岩、片岩、 砾岩、 页岩 C .砂岩、 砾岩、 石灰岩、页岩 D .石英岩、石灰岩、砾岩、 片岩 7、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 ) A .石灰岩、玄武岩 B .页岩、石灰岩 C .大理岩、板岩 D .砂岩、花岗岩 8、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属于( ) A .岩浆岩和沉积岩???? B .岩浆岩和变质岩 C .沉积岩和变质岩???? D .变质岩和沉积岩 9、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地震波E 是 F 是 判断理由 。 (2)图中分界面A 是 B 是 (3)在界面A 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 ; 在界面B 上波速变化:横波 、纵波 。 (4)图中圈层C 是 D 是 H 是 (5)岩浆主要发源于 层,岩石圈是指 层以上(或由 和 组成)的圈层。 速度(千米/秒) 深 度 (千米)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水圈与水循环 【课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水圈与水循环 【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4、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5、洋流分布规律和意义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一、岩石圈

试解释下列现象: 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 米。 2、 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 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外部圈层包括 、 和 内部圈层包括 、 和 岩石圈 岩石圈由 岩、 岩和 岩组成 范围包括 和 地壳分为 层和 层 地球圈层 岩 石圈与地表形态 内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 流水地貌有 风力地貌有 外力作用地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木桶效应 ①资源(最主要因素):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③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1)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 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2)措施: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2课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的分布和变化。第二,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形高低不同。第三,主要通过外力作用说明地形形态的再变化。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时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并学会分析常见地形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内力或外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内力作用包括哪几种? 问:外力作用包括哪几种?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青藏高原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的古河道,火山喷发的场景,黄河三角洲向海延伸,桂林山水,天涯海角等。(也可多运用本地比较突出、典型的地貌例子来引入)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使地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面貌?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 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201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详解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学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考点提示】 1.岩石圈的组成、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对地表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考点知识整合】 知识点1: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从地心到地表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有何不同? 知识点2: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浆岩怎么形成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有何不同? (2)沉积岩怎么形成的?有哪两个典型特征? (3)变质岩怎么形成的? (4)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知识点3:板块构造学说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 B C D E F 。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③板块的张裂处: 思考:①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 。 ②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 。 ③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④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原因是: 。 (3)板块的边界有哪两种类型? 知识点4: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总结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②断层与地貌 断层 断层线:常发育成 ; 断层面:常发育成 (华山北坡) 两侧岩块 相对上升:常形成 ,例如: 相对下降:常形成 ,例如:

总结:如何判断断层? ③应用:、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修建隧道宜选择构造;在 盆地中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 【巩固练习】 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其实不是大理岩,而是花岗岩。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阅读某地区地质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岩浆侵入-褶皱运动-侵蚀搬运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褶皱运动 C.固结成岩-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 D.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4.图中显示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地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 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 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 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 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世界人口增长95%来自发展中国家,世 界人口增长处于增长下降阶段。 非洲:高增长阶段---过度模式 亚洲、拉丁美洲:增长下降阶段---过度模式 欧洲、北美、大洋洲:低增长阶段---三低模式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以上)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 1、定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变更----居住地改变或者户籍改变;时间范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 空间位置变化----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3、人口迁移的类型(课本P11~P13) 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 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 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 等 西欧、北美、 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 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 均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 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中国成立到 20世纪80年 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支边等)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 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 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 策) 迁移流量大,流 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 工矿区 农村——城市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主要因素(课本P13~14)举例 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收入、生活条件, 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 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 2、政治因素:战争、宗教、变革、政策、政治中心变更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 3、社会文化因素:教育求学、宗教信仰、民族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求学 4、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 5、其它因素:人的心理和生理,性别年龄,家庭和婚姻, 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等 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青年比少年 和老年迁移的比重更大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7) 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 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警戒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 源数量。全球为110亿,我国为16亿。 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3、人类文化水平等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虚拟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影响 因素 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⑵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⑷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 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 发展战略 实现 措施 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 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三、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实战演练: 1.如右图,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分别属于( ) A.“三低”模式和过渡模式 B.“高低高”模式和过渡模式 C.“三低”模式和“高高低”模式 D.“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 2.日本和荷兰等国合理人口容量较高的原因是()

专题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导学案

专题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课程标准及考向分析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考查内容上看,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高考重点内容。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图表形式来提供相关地理信息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从考查能力看,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考点突破 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 【典型例题】(2018年北京卷)图2为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题。 1.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C。 【点睛】遇到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形成时间的早晚,判定的关键是分析岩层所属类型: (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基础回扣】 【变式训练】 潮间带是指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位置至潮水退到最低处露出水面的范围。某地质研究团队调查发现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 (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 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 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 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 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一、选择题 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 了警钟。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据此回答1~4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课时: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策略】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是岩石的成因,这需要涉及各种地质作用,说明岩石的形成便于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即指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产生的变化过程,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课堂活动】 考点诠释1: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探究活动1:读图2,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完成表1 表1: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图2 软流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________,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 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_______。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和生物水,其中___________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 活跃的因素。 内部圈层地壳 在莫霍界面以上。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_________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 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 镁层,_________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地幔 在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之间。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 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_________圈。 地核 在古登堡界面以下,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 固态。 【典型例题1】(2010年江苏卷)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3为火山喷发图片。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 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程标准(2017年版):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选择性必修1); 课标解读: 2017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课堂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进行设计。必修1课程中提到:“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本节课可以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能力上发挥作用。学习内容上,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循环过程,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理解其划分的依据。另外,本节课的重点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学生要理解三大岩石的成因,建立起成因与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中第一和第二目的内容,第一目,教材通过示意图和概括性的文字从宏观上展示了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为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做好知识的铺垫。第二目,教材分别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其中,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给了一些岩石的图片和物质循环示意图来辅助学生的理解。第二目的最后设置了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第二个是举例说明岩石圈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重点非常突出,对于三大岩石的成因和例子都有简单的介绍,但是不够详细和具体,对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部分,简单的文字配上示意图,理解起来依然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打算运用岩石标本和动画、视频,并提供更多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013复习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已排版)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复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3.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区别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对找矿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意义。 【自主学习】复习本节课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准备自查自纠。 【自查自纠】 一、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由图中A 、B 、C 三部分组成。 2、岩石圈的结构:图中字母D 表示 ,它包括A 和E 以上的地幔。 2、利用以下词语及若干箭头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岩浆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 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 ;改变了地表的 ,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 和 ,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针对训练】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 .② B .③ C.④ D .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 .I ——① B.Ⅱ——③ C .Ⅲ——⑤ D .⑥——I 3.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4.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 B 、A .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 、C .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3.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前新知识导学】 (一)地球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 2.圈层结构:、、 (二)、岩石圈 1.结构组成:包括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2.物质组成: (1)岩浆岩成因: 代表岩石:喷出岩:如;侵入岩:如 成因: (2)沉积岩特征:、 代表岩石:、、 (3)变质岩成因: 代表岩石: 【品尝成功】岩石圈是指()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3.物质循环 (1)过程:地球内部的上升冷却形成;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作用下,形成;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的条件下,发生作用;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又形成新的。

【做一做】填写图中个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 a. b. c. d. 【品尝成功】 请写出左图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 B C D (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 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 【做一做】阅读知识窗,在下图中标出六大板块名称

【重点探究】 1.地壳在大陆的厚度与在大洋的厚度有何不同? 2.岩石圈和地壳的概念一样吗? [总结交流]: 请根据你的理解,绘一幅地球 内部圏层结构示意图,图中表 示出地壳、地幔、地核、软流 层、岩石圈、地球的内部圈层 构造: 28—29页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图并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讨论: 1. 岩浆岩是如何形成的,按成因可分为哪两类?如何区分两类岩石? 请尝试用简图表示出来。 2。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沉积岩能很好的反映历史,岩层和化石则是记录地球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是在什么作用下形成的?主要的变质岩有哪些?分别由哪些岩石变质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