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 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

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七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修改、备注

第一课时

指南录后序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2层见错出(

2.古今异义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

今义: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

今义:

(3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

今义:

(4以至于永嘉

古义:

今义:

(5几彷徨死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间得间奔真州(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3如如扬州,过瓜洲杨子桥(

4.词类活用

北虽貌敬(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予分当引决(

草行露宿((

日与北骑相出没(

道海安、如皋(

二、文言虚词

1.而

归而求国之策(

死而死矣(

而不在使者之目(

而幸生也何所为(

2.以

然而隐忍以行(

挟匕首以备不测(

几以捕系死(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以资政殿学士行(

将以有为也(

3.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三、文言句式

(1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2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3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4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

(5予羁縻不得还(

(6无日而非可死(

(7几以不纳死(

(8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9君亲其谓予何(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

B.道海安、如皋取道

C.为巡船所物色盘查

D.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单调,没有意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资政殿学士行

将以有为也

B.归而求国之策

死而死矣

C.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D.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2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4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第二课时五人墓碑记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3敛赀财以送其行(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亦曷故哉(

2.古今异义

(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义:

今义: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义:

今义:

(3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

今义:

(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

今义: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其志士之悲哉(

而又有剪发杜门(

(2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其辱人贱行(

行之敛赀财以送其行(

(3固轻重固何如哉(

斯固百世之遇也(

(4使公之逮所由使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

(5徒慷慨得志之徒(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6按缇骑按剑而前( 按诛五人(

(7得慷慨得志之徒(

人皆得以隶使之(

4.词类活用

(1 去今之墓而葬焉(

其疾病而死(

缇骑按剑而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2 人皆得以隶使之(

(3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安能屈豪杰之流(

(4 不敢复有株治(

(5能容于远近(

二、文言虚词

1.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抶而仆之(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其疾病而死(

则噪而相逐 (

2.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亦以明死生之大(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 3.焉

激于义而死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4.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佯狂不知所之者(

人皆得以隶使之(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5.其

以旌其所为(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敛赀财以送其行(

其志士之悲哉(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6.于

激于义而死焉(

不能容于远近(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为

以旌其所为(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8.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然五人之当刑也(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三、文言句式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2即今之倮然在墓者也

(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4斯固百世之遇也

(5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6公之逮所由使也

(7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8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9问:“谁为哀者?”

(10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11亦以明死生之大

(1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1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14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5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16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者

(17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吴之民方痛心焉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D.安能屈豪杰之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激于义而死焉去今之墓而葬焉 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3.11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 教材分析 《师说》是人教新课标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尊师重道的论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顽可笑。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本文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比较典型,并且作为了高考背诵篇目,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以等闲视之。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预习案,并且我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的文言朗读;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自学讨论) 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质疑讨论)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法、诵读整体感悟、细读圈点质疑、品读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积累。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质疑问难,共同讨论,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多媒体展示】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教案 - 过秦论

过秦论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3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导入新课 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预习指导 印发预习提纲,以学生自学为主。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2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2 教学博苑 2012-03-05 2127 5d56b7b40102dute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2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 . 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 . 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 . 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 . 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指点迷津】 重点 1 . 了解贾谊。 2 . 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 . 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 ( 政治 ) 过失的一篇政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 ( 大意略 ) 4 .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本文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 . 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6 . 本文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本文多用铺陈渲染手法,极具气势,但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比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的“席卷”、“包举”、“囊括”三个动词均有“并吞”之意,“天下”、“宇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整理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必修四文言句子整理 蜀道难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劝学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琵琶行重点是二三段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师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两句的翻译

诗词除了柳永的不要背其他都是重要的特别是杜甫的 2. 人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 2012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归纳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全册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册 《林黛玉进贾府》 【学考目标】 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自主复习】 文学常识 曹雪芹,名,字,号,清代小说家。《红楼梦》又名《》,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四大家族的故事为背景,以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这篇文章选自《红楼梦》第回,原回目是。 给加点字注音 人烟阜盛敕造台矶攒珠髻绾着豆绿宫绦翠幄 厢庑游廊珠玑安箸抱厦厅懵懂轩峻壮丽忖度 赤金盘螭两靥杜撰盥沐惫懒錾银黼黻 解释下列词语 阜盛一射之地 敕造不经之谈

黼黻惫懒 乖张内帏 纨绔与膏粱布让 万几宸翰 可怜辜负好韶光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 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 熟悉文章内容 本文以为线索,围绕的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眼睛,为我们初步展示了贾府的并对进行了初步描述,构思巧妙。 【达标检测】 1.下面加点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 A.敕(chì)造放诞(dàn)忖(cǔn)度盘螭(chī) B.惫(bèi)懒便(biàn)宜錾(zàn)银两靥(yè) C.丝绦(tāo)(juàn)烟幺(yāo)儿轩(xuān)昂 D.宸(chén)翰黼黻(fú)内纬(wěi)膏梁(liáng)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中国古代论述类文章《师说》教案

21 师说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 1.字音辨识 (1)阿谀.( ) (2)句读.( ) (3)经传.( ) (4)郯.子( ) (5)苌.弘( ) (6)李蟠.( ) (7)老聃.( ) (8)贻.之( ) 答案(1)yú(2)dòu(3)zhuàn(4)Tán(5)Chánɡ(6)pán(7)dān(8)yí 2.通假举要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通“授”,传授(2)通“否”,表否定 3.词语解释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圣益.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耻师焉,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术业有专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知道,懂得(2)无论,不分(3)更加,越发(4)糊涂(5)放弃(6)学习,研究(7)普遍(8)赞许(9)赠送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单元复习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复习导学案 高一语文备课组齐爱军执笔韩江涛审批2009-4-6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一些答文言文题的技巧 3.提高学生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 1.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 2.名句、文学常识等 学习难点 文言文翻译 知识梳理(等级A)(桃丽负责审定)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下列句子当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虞,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在括号里写出通假字的读音,并指出它们与本字的读音有怎样的关系: (1)、知()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非异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7、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并说明这些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有什么变化: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上)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五册文言文复习。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五课时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翻译:即使有精美的食物,不品尝也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因此说,认真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知识上还存在迷惑不解之处。知道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在教学时发现了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加强学识修养。因此说:敎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啊。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

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此有很好的记录:“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三个分论点(第二、三、四自然段):(1)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学习;(2)学习的作用,即学习的重要性;(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如何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散文,共291个字。该文蕴含深邃的哲理,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全文句式整齐,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句法严密,善用比喻。文章整散结合,节奏和谐,容易记诵。 二、编者意图 该文选自人教版必修3的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该单元收录《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等四篇课文。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并琢磨文章理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荀子的议论性散文的特色及其蕴藏的思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练习分析 《劝学》的“研讨与练习”部分,设计了四道练习题。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

教师既可将其作为教学前的参考,又能在教学后检测学生在学习后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从而确立基本的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的论点及论证过程,并能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之间的联系。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 4.对荀子观点的补充与发展。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只停留在简单的文言学习层面。进入高中阶段,对学生文言句式的掌握及用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学习《劝学》时,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理解个别重点词句的含义。对于一些文章中出现的新词,仍比较陌生,需要积累。尤其是部分虚词、文言句式等的用法,掌握的不够到位。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接触过我国古代的说理特色:通过找两个事物的共同点,例举生活中的场面,从而得出相关道理,即类比说理。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1.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注意第四段的“至”与第三段的“致”的区别)、假、绝、兴、功、强、用。 2.积累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 3.古今异义词:博学、金、跪、爪牙、寄托、以为、假、可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0课《过秦论》含答案

过秦论 1。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以及对比论证的手法。 3.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培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识。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重点段落.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并疏通文意。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入木三分的说理,力争熟读成诵。 3。仿照文章运用的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文章。 4.积极参与同学探讨,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积累文言知识。 2.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和写作意图。 3。学习对比等论证方法。

1.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秦二世灭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言文的语言规律。 1。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2。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 3。《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1.一时谋议略施行.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师从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4(标准版)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 33课时)4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1、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2、谏:规劝、劝戒;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一、二段 朗读指导: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_《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1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及通假字。 2、掌握和积累文言特殊句式等有关知识,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和技巧。 3、分析文章节选部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 一、导语: 1、简介作者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

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专题三报任安书节选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 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的难度也比较大。第一,文章内容涉及作者家世、古代刑法种类、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例、圣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事例等,学生对这些一般都不太熟悉,难免产生隔阂。第二,本文在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许多语句都有深刻的内涵,而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短时间内恐怕难以透彻理解。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要把基点放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上。另外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课文录音。投影展示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布置预习: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5.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知识使人愚蠢,知识会使人们的敏感度迟钝。知识会填塞他们、会变成他们身上的重担、会强化他们的自我,却不会给他们光明、不会为他们指出道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1 《寡人之于国》两首知识点 1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2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3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5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 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6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2 《劝学》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_《谏太宗十思疏》学案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 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 模块一情境引读 一、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冼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有“诤臣”之称。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纂工作。《隋书》的绪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魏征小故事: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二、文体及写作背景 这篇奏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了,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在这一年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一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疏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表示从谏改过。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臣子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教材文言文复习必修三(一)学案3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3 必修三(一) ——《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 《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本专题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其”、“因”、“则”等虚词。 过程与方法:从本专题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 间. 以诗记所遭 ②按⎩⎪⎨⎪⎧ 按.诛五人 缇骑按.剑而前 ③殆⎩⎪⎨⎪⎧ 殆.例送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④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相如视. 秦王无意偿赵城 ⑤治⎩⎪⎨⎪⎧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⑥易⎩⎪⎨⎪⎧ 以乱易.整,不武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⑧已⎩⎪⎨⎪⎧ 无能为也已. 亦已.众矣 学不可以已. 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⑩诚⎩⎪⎨⎪⎧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能见可欲 ⑪相⎩⎪⎨⎪⎧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则噪而相.逐 2.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②其⎩⎪⎨⎪⎧ 吾其.还也 其.可忽乎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 ③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 1.用类聚法记实词。 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其实,为了更快更多地掌握词义,还可以使用类聚法。即把同一意思的词放在一起集中记忆。 例如:表示“去、到、往”意思的文言词语,有“之”、“如”、“适”、“造”、“至”、“诣”、“趋”等。 ①请说出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____、____、____。 ②请说出表示假设意思的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说出表示“不久”、“没有多久”的复音词:______、______、____。 ④请说出表示“随即”、“立刻”、“马上”的词语: a .北亦未敢____轻吾国。 b .____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c .沛公至军,____诛杀曹无伤。 d .哙____带剑拥盾入军门。 2.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在文言文里常出现,辨识它对理解文言文不可或缺。如何辨识偏义复词呢? 首先,了解特点:①由两个相对或相反的词或语素构成;②词义不是两个单音词词义相加,而是偏指一方,即只取其中一个单音词的词义,另一个单音词仅作陪衬,凑音节。 其次,掌握方法。第一步,看组成。看这个复合词是否由两个单音词——相对或相近的单音词组成。第二步,看语境。偏义复词不是“天生”的,而是由语境决定的。如:奉使往.来. ,无留北者。“往来”是指去和来,但据“无留北者”这句,可以推知是偏指“往”义。 (1)试着运用上面的辨识方法,判断下列句中加点的偏义词偏指何意。 ①呜呼!死生.. ,昼夜事也,死而死矣。偏指____________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偏指____________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偏指____________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篇一: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强烈推荐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系列教案 免费的! ! ! ! ! ! 快下吧! ! ! ! ! ! ! 免费的! ! ! ! ! ! 快下 吧! ! ! ! ! ! ! 免费的! ! ! ! ! ! 快下吧! ! ! ! ! ! ! 免费的! ! ! ! ! ! 快下吧! ! ! ! ! ! ! 免费的! ! ! ! ! ! 快下吧! ! ! ! ! ! ! 免费 的! ! ! ! ! ! 快下吧! ! ! ! ! ! ! 免费的! ! ! ! ! ! 快下吧! ! ! ! ! ! ! 免费的! ! ! ! ! ! 快下吧! ! ! ! ! ! ! 1028988份文档 104份文档 【篇二: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例题回顾: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三、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四、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