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最新中国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最新中国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中国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关于中国地质灾害分析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国土资源学院 09级3班范丁凡学

号:200912140307

指导老师:西华师范大学许武成教授摘要: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危性大,近年来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巨大,对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的威胁日益严重。因此,分析我国常见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等,积极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了解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规律,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概况,因素,分布规律,监测,预报,防治措施

我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广大,孕育地质灾害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变,地质构造运动强烈,极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这些条件使得中国自然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危性大,灾情严重。此外,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多,尤其是由于于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某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地质灾害共有30 种,常见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3 种。据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10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缝238起,地面沉降41起,造成2246人

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3.9亿元,与2009年

相比数量和人员伤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量都大幅增加。

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人为等综合因素。自然因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人类活动则加剧了地质灾

害的发生与发展。积极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采取切实可行

的防治措施对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灾害及其分类

一、(一)地质灾害的概念及其涵义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对地质灾害的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1)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

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对地球

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因此,在形成地质灾

害的动力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面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

用。(2) 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而那些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

产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地质事件,则只是一种灾变,不构成灾害。例如,同样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没有造成人类生命

财产的损毁,不能称为灾害;如果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则称为灾害。

一、(一)地质灾害的等级及其分类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除地震、火山外,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瓦斯突出、矿井及地下工程热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殊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海水入侵、冰融等。根据地质灾害特征,从不同角度把地质灾害划分为多种类型。

(1)地质灾害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因岩土工程处置不当而发生事故所形成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场、滑坡、泥石流

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岩土工程事故灾害也属于突发性的。

(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等)。

二、中国地质灾害概况

二、(一)中国近年地质灾害发生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的地质灾害在中国都十分发育,灾种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这些地质灾害不但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农业、工业等各种产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2004 年,中国共发生中等规模以上地质灾害875起,其中滑坡572 起,崩塌181 起,泥石流77 起,地面塌陷25 起,地裂缝13 起,造成688 人死亡,172 人失踪,426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 5 亿元。发生地质灾害较多的省份为重庆308 起、四川156 起、湖北75 起、贵州48 起、云南46 起、湖南36 起等。2005年共发生地质灾害17751起,造成578人死亡、104人失踪,33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6.5亿元2006年,除北京、上海和宁夏外,全国28个省(区、市)都发生了地质灾害,共发生102804起。其中,滑坡88523起、崩塌13160起、泥石流417起、地面塌陷398起、地裂缝271处、地面沉降35处,95.2%是自然因素引起、4.8%是人为因素诱发的,共造成663人死亡、111人失踪,45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3.16亿元。与2005年相比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增加了14.7%,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增加了18.4%。

2007年1月~12月,除北京、天津、内蒙、上海外,全国27个省(区、市)都发生了地质灾害,共发生25364起。其中,滑坡15478起、崩塌7722起、泥石流1215起、地面塌陷578起、地裂缝225处、地面沉降146处,96%是自然因素引起的,4%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共造成598人死亡、81人失踪、44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4.75亿元。2008年1-12月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6580起,其中滑坡13450起、崩塌8080起、泥石流443起、地面塌陷451起。共造成1598人伤亡,其中死亡656人,失踪101人,直接经济损失32.7亿元。2009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0840起,其中滑坡6657起、崩塌2309起、泥石流1426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缝115起,地面沉降17起。共造成死亡331人,受伤315人,失踪155人,直接经济损失17.65亿元。2010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缝238起、地面沉降4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382起,2246人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3.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增加182.9%、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增加499.8%,直接经济损失增加216.7%。

表1 2001年以来地质灾害灾情多年对比

二、(二)中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是地球各圈层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事件。地质环境是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及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的类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空间上受上述诸因素制约,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从西向东,大体可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有地震、冰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

地质灾害防治讲义全

地质灾害防治讲义 (日期:2005-11-06 点击率:236 ) 第一部分地质灾害基本知识 一、地质灾害概述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 1.定义 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条 地质灾害: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理解 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应该明确两点: (1)和其它自然灾害一样,地质灾害也是以人为中心而论的,离开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的危害、威胁,灾害便无从谈起。 (2)地质灾害的动力来源是外动力地质作用(含人类活动的营力作用)。(二)地质灾害的类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条中明确提及的6种类型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地质灾害。 我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人为工程活动的性质及强度差异大。广义上的地质灾害有数十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可以罗列如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沙漠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煤与瓦斯突出、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层燃烧、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侵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按地质作用,分为生地质灾害、外生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根据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按灾害发生及持续时间,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前者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三)地质灾害分级 1.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 万元以下的;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本文是关于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破坏性的地质事件,经常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为大家分享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需由政府承担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在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纳入省级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组织并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相应职责做好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铁路、气象、民政、教育、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义务,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公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铁路、教育、旅游等部门根据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所辖领域的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调查范围包括城镇、乡村、医院、学校、集市等人员集中区,矿山开采区,水库库区,旅游景区,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沿线和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域等。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住房城乡建设、规划、交通、水利、铁路、教育、旅游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修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划定; (四)总体部署和防治项目; (五)防灾预警体系建设; (六)资金渠道; (七)保障措施等。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口集中区、矿山开采区、水库库区、旅游景区、线性工程沿线和重要工程建设施工区域等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条件且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应划为

地质灾害与防治模拟试题(带答案)

地质灾害与防治 1.关于地震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的地震只与板块运动有关,与地质构造无关 B.日本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C.板块内部不会发生地震 D.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以下不能用来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我国地质条件西部稳定 B.我国东部人口稠密 C.我国东部城市密集 D.我国西部人烟稀少 3.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滑坡 D.泥石流 4.容易爆发泥石流的地区是() A.陡峭的沟谷山区 B.平原地区 C.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D.地表植被覆盖好的地区 5.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高温少雨 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6.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频度不高,范围较小、危害较轻 B.江南丘陵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 C.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东部平原区 D.植被破坏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是我国滑坡、泥石流趋频发生的重要原因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9—11题。

9.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10.六大区域中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11.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开垦梯田 C.增加城市建设 D.减少降水当地时间(东经100度)2004年12月26日8时,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震中距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岸约160公里)发生40年来最强地震(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测得震M为8.9级,中国测得震级为8.7级)。地震在印度洋海域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阅读上述材料,回答12~15题。 12.地震发生时,全球处于12月26日范围的占() A.三分之一B.小于一半 C.大于一半D.无法确定 13.此次地震位于() ①板块的消亡边界②板块的张裂地带③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④环太 平洋地震带上 A.①③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地震发生时,美国测得的震级与中国测得的不同,原因是() A.震中距不同 B.测量中的误差造成的 C.两国的破坏程度不同D.采用的震级标准不同 15.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罕见的人员伤亡,原因有() ①震级较高②震中距印尼等国较近③建筑物抗灾性差④灾情突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2年11月初,意大利发生5.4级地震,印度尼西亚发生7.5级到7.7级地震,巴基斯坦先后发生5.5级地震,日本发生5.7级地震和美国阿拉斯加发生7 .9级地震;前后共造成至少48人死亡。 材料二:2002年11月1日继埃特纳火山10月27日喷发后,火山附近的卡塔尼亚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地震。 材料三:2002年11月6日长江三峡导流明渠截流成功,为2003年6月三峡工程开始下闸蓄水创造了条件。专家认为三峡水库350亿立方米的蓄水诱发地震不可避免,但不会诱发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作者:林芳郭守权摘要: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2.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2.1.3 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2-26T10:29:01.523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28期作者:朱江飞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带来一定的地质灾害。 朱江飞 身份证号码:5303231989****0978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带来一定的地质灾害。人们也越来越重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在地质勘察与资源开发过程中,地质灾害问题十分复杂。基于此,文章从多个角度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岩土工程;应用 引言:随着我国岩土工程规模越来越大,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在进行资源开展过程中任何地质灾害问题都会对建设工程项目产生很大的影响。岩土工程是我们常见的资源开发工程,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地质灾害,只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才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与效率。因此,文章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析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一)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操作不规范。 由于岩土工程区域性较强,也就说每个地区的情况都不同,比如土质结构,地势情况、气候条件以及周围的其他具体情况等,根据地区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施工技术与设计方案。即使是一个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操作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岩土工程是一项复杂、综合性比较强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施工中会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了使其施工更为规范合理,必须控制岩土工程的施工情况。但是目前我国的岩石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所接受的专业培训与学习的理论知识具有很大的差距,此外,岩土工程过程中使用的技术与设备并不相同,使得开展岩土勘察工作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规章制度,这是这些原因导致在岩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中无法合理布置,测试到数据也无法保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1】。 (二)防治设计方案不合理 在进行地质灾害防范开展之前,需要对整体工程做出详细的规划与设计,但是目前,岩土勘察规格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进行勘察与设计的时候,只能依靠设计人员相关经验与知识技能,没有一个精准、合理的计算方式对勘察设计提供支持。传统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际施工与设计方案存在较大差异,实施单位一位追求经济效益,严重影响施工质量。还有大部分设计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以及工程特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掌握,设计方案存在很多不切实际的地方,导致实际施工无法按照相关设计方案来进行操作。另一方面,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地面塌陷现象,也就是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在于地面塌陷现象的防御与研究,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面塌陷问题。我们必须就地面塌陷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践中导致地面塌陷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由于操作人员违背自然生态发展规律过渡抽取地下水,从而导致地面发生沉降。岩土的水里性质直接影响着岩土的强度、液化能力以及抗变性能等,地下岩溶活动受到人类开展活动的影响,造成地质不稳定,过渡开采地下资源,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现象,因此,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地面塌陷问题的产生。 (三)地质灾害防治设施比较落后 岩土工程是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每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岩土工程的施工建设,并且勘察数据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勘测数据不是一成不变的,岩土工程对于精密度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对于岩土工程所需要使用的设备工具具有极高的精密度,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为岩土工程的各个阶段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岩土勘察机构所使用的勘察仪器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其相应仪器设备比较落后,而且在勘测过程中,采用的设计方案、监测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施工设备与技术落后,施工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岩土工程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二、岩土工程施工中的主要施工技术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不断推进,近几年来岩土工程技术得到不断完整,为了提高岩土工程的效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岩土工程勘察的监理机制,做好工程设计工作。在进行工程设计之前,制定合理有效的勘测监察方案与制度,并且加强对整个过程的监督力度。加大对岩土结构内力与变形的研究与考察,保证试验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此外,设计人员要对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探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与完善岩土工程技术,地质灾害防治设计要根据当前可能引起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行设计,并对勘察现场进行严格监督,规范勘察工作。同时,还需要根据防治的难易程度来增加工程建设的强度,合理分配人力与物力,确保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2】。同时,提高山体斜坡岩土力学的强度,在地质勘察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水文地质参数的测试,通过提高山体斜坡上的岩土力学,综合分析与考察地下水变化的动态与原因,提高坡体的承载能力,降低山体的滑坡力。并且根据边坡周期所处的环境以及水文特征等具体条件,分析各种水文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山体滑坡范围内地下水的排除。比如,可以采用支撑盲沟、垂直孔排水等方式,在边坡上进行修建排水沟,明确整个工程勘察的重点与难点,并获取相应数据信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其次,注重地质条件和具体项目的结合。在工程的建设之前,相关人员注重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与项目相结合,必须对水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当前施工中防治地质灾害的施工工程措施有很多种类,包括加固工程、截水工程以及拦挡工程等等,为了保证岩土工程开展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对地质作用加以预测和评估,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对工程现场的地理情况以及周围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全面考察。依据建设地方的具体情况和经验进行选择,当然并不是单独使用某一种措施,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岩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降低地质灾害引发的意外事故【3】。 最后,提高工作者的素质与综合技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十分复杂,依据地质灾害的不同类型与损害程度开展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和提高工作者的素质能力,对于工作长久的人员,加强了理论知识教育培训,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青年工作者加强实践教育培

预防地质灾害知识

预防地质灾害知识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汛期主要会发生哪些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汛期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是与降雨有关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二、如何识别汛期的一些常见地质灾害? 1、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 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弧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 2、怎样识别滑坡体是否稳定?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 (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 (4)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稳定的滑坡一般情况下具有下列迹象: (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4)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3、泥石流形成一般情况下具备哪些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应同时具备以下 3 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三、汛期如何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采取措施,防范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切实减少灾害损失。(2)广大群众应认真阅读、理解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发放的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 在广大的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危险区,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针对本区内的隐患点和危险点制作了“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 ,并下发到了监测责任单位和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明白卡”上的内容。 (3)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天气预报。

第一节管道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第一节管道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管道周边或沿线地质灾害的防治,由于地质环境较差、地质构造复杂、人工活动的影响等,要完全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因此,在选择防治措施前,需详细调查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认真研究并确定地质灾害的规模及其发育程度,分析灾害形成的主要、次要因素及彼此的联系,并结合工程的重要程度、施工条件及其他各种情况综合考虑,具体可遵循避让和防护原则。 一、避让原则 地质灾害体的避让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避灾选线,即在管道建设初期就开展专门的地质灾害勘查,查清管道经过的区域是否有地质灾害发生或有潜在的灾害体存在,尤其是对那些治理难度大、治理费用高的巨型滑坡、不稳定边坡、大型危岩体、大面积的地面塌陷等灾害,应尽量采取避让的方法,使管道一劳永逸,永保安全。二是管道建成后的改线避让,一般是在管道穿越的地区,由于人为工程扰动或断层错动等因素诱发复活的古滑坡或后期形成的地质灾害;对于这一类的灾害体应进行详细的评价论证和经济的比较核算,如果治理需要较大的投资或经过大量的治理后仍无法彻底根治,可采取改变管道的走向或建设备用管道等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避让。 下面对滑坡、崩塌、泥石流这三种最为常见的管道地质灾害的避让原则进行分类阐述。 1.滑坡区避让为主、穿越为辅 (1)对于大型、中型深层滑坡,且现今仍有活动迹象,选线时应远离避让。 (2)对于大型、中型老滑坡,经详细调查,确认已经稳定并无复活条件时,可将管道敷设在滑坡前沿以外2~3m的地方,开挖管沟时不要伤及滑坡前缘,也可以从滑坡后缘以外3~4m的地方通过。尽量避免从滑坡体中通过,以免管道施工过程中引起滑坡复活,或竣工后因其他人为工程活动引起滑坡复活。 (3)对于小型表部浅层滑坡,滑动面埋深2m以内,管道可敷设在滑坡前缘,但管道内侧坡需做抗滑护坡挡墙进行保护,也可将管道从滑坡中穿过,但需通过计算做抗滑措施,稳定滑坡,保护管道通过。 (4)由于地形条件,当管道线路无法避开滑坡体时,可采用隧道穿越滑坡体。在施工前应对滑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以评估隧道施工对滑坡体的影响,隧道尽量靠近滑坡体上缘,

中国地质灾害

中国地质灾害 1.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300—400人死亡,经济损失100多亿元,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造成1000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一些地区和县(市)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地质灾害防治中物探技术的应用分析

地质灾害防治中物探技术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17T11:54:52.0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沈华光吕国海 [导读] 摘要:物探技术应用于探测煤矿地质当中有利于探明引发地质灾害的地质原因,在物性前提具备、工作方法选择得当的前提下,物探技术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 210001 摘要:物探技术应用于探测煤矿地质当中有利于探明引发地质灾害的地质原因,在物性前提具备、工作方法选择得当的前提下,物探技术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多年来的实际工作成果也显示,物探技术的应用可为地质灾害、水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可靠地质资料。为充分发挥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相关工作人员需对物探技术应用的理论及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物探技术;应用 前言 针对地质灾害的种类、灾害发生之前预防工作以及灾后治理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要合理选用科学、合理的物探技术应用方法和模式,同时要明确防治地质灾害的具体控制策略和治理方法。为此,应深入分析和研究当前物探技术的具体种类和各类技术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完善和优化,并积极探寻新型的物探技术手段,不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常用的物探技术具体方式种类 1.1折叠重力勘探 折叠重力的物探勘探技术方法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运用组成地壳体系中的岩层、矿体至间的存在不同密度指标所引发的地表重力的加速度值具体变化状况而开展地质勘探的模式。这种方式是基于地球引力客观规律的。在勘探过程中如果地质体与其四周的土层岩石存在密度上的不同,如此就能够运用相关的测量、勘探设备探测出异常问题的成因和具体位置。还要目标区域的地质情况和其他物探资料,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开展定性和定量说明,这样就鞥能够确定覆盖层的下方存在的不同密度指标的矿体与土层岩石埋藏的实际情况,由此来探测出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因素。 1.2磁法物探方法 自然环境中的普通岩层与矿体之间存在磁性上的差异,由此就出现了不同规模和性质的磁场环境,使得磁场在不同的地区环境中出现某些变化。防灾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探测设备来探查磁场发生的异常状态,以此将探查磁性环境和研究地质灾害的方法称为磁法勘探。这种物探技术方法囊括了很多领域的磁法物探模式以及矿井磁测工作。磁法物探、勘探具体是去探寻以及勘查相关地质灾害诱发因素,通过地质勘查和制作填图;分析与地质灾害相关联的地质构造情况的相关问题。利用磁法来进行调查地质灾害各类隐患因素的方式是较为先进的之中技术方法,其优势在于能够覆盖相当大的目标区域范围,对于防控各类地质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3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主要是根据地质构造中的岩石或者矿石所具备的基本性质存在状态,比如其导电或者电磁的感应能力等特性,就是利用其性质的不同和差异来探寻相关地质情况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还可以对地质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的一种物理性的勘探方法。此种方法通过利用策略设备,来观测又人工或者、天然形成的电磁场,进而分析研究观察到的磁场特性和一些客观规律,以此来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发生的具体位置。在运用电法物探勘探的相关技术方法时,其还包括很多种类的技术应用模式,而防灾人员要重点依据地质灾害的种类和性质来进行合理选择,不同的物质存在不同的电学特点,工作人员要明确这些特点所对应的情况信息,这样就可以继续深入并有针对性的去分析地质灾害的各类影响因素。 1.4地震勘探 地震物探和勘探的主要机理就是运用人为发射地震波的方法,从中发现其在不同性质的地层或者岩层进行传播时所表现出的异常状况,进而探寻其在地层内部的运动以及传播的客观规律来勘探深处地层的地质环境状况。需要在地面选定合适的位置来激发地震波,让其向着地下深处持续进行传播,如果在此过程中遇到了因此状况,发现有的地层接触到地震波后所表现出的弹性存在差异性,这种情况就会被迅速传回地面的接收装置之中,防灾人员就可以进一步明确深处地层之中的主要运动和变化情况,具体根据其波型的变化和异常状态信息来推测粗话地质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还可以预测其发生的时间。如此就可以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进行后续的深入分析和处理,获取更为精确的地质灾害信息资料,判断地震的震级和其他关键信息。 2目前应用到地质灾害防治中物探技术的实际运用情况 2.1浅层分辨反射波实际应用情况 现主要是通过不同介质波来收集阻抗差异。当其反射波遭遇较大介质时,其必然将控制和降低其反射波的振幅。然后可充分结合现有的材料来针对波幅实施深入计算与分析,由此最终明确不同层次的反射层。不过当反射波往下传送时,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射波,而这些反射波则能够迅速地被专业勘察仪器收纳并记录在案。在其经过多种不同介质时,反射波传播途径将由此产生多种程度和类型的变化。最后针对此类变化可以准确地判定出岩土本身的性质。 2.2磁场磁性感应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 自然的岩土矿石都具有相应的磁性,其所具备的磁性有效地促使局部地区产生相应变化的磁场,从而直接产生地磁异常情况。借助相关仪器能够直接发现和收集到地磁本身的异常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地质构造进行研究,这种研究的方式也被磁法勘探技术,属于物探技术当中较为常用的技术类型。该项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方面,并且由此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勘察效果。在实际工程地质勘察中,磁法勘探技术的运用,主要是所要勘探的地质实施分区处理,深入研究区域地质,明确其断裂带情况。需明确划分其多种岩土分布范围,制作区域地质填图。 3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物探技术应用策略 要想确保物探技术的各种方法能够在应对地质灾害所开展的防治工作中得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合理的技术应用策略和方案,加强防治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完善防灾管理的体系和机制。笔者在上文中主要探讨了现阶段一些常用的物探技术手段,以及其在防灾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情况,下面就重点分析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确保各项物探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办法 周执强孙春富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421800 摘要:地质灾害在自然作用下形成或者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活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水土流失、壤盐碱化,地热害等。给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防治地质灾害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例简要阐述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办法。关键字: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办法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外力诱发下发生的。这里指的外力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也有人为因素。因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外力因素诱导成因概又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制约,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以下简要介绍典型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通过这些因素存求相关治理办法。 一、崩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诱发和人为因素)。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上的岩土体脱离母体后,以坠落、滚动为主的移动现象。崩塌具有下落速度快,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的特点。崩塌按照崩体物质分为土崩和岩崩。按照崩塌规模可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剥落的块度较小,块度大于0.5米者占25%以下,产生剥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坠石的块度较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50—70%,山坡角在30—40度范围内;崩落的块度更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多大于40度。 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特别是大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人为因素也是诱发崩塌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的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例如,道路挖掘以及堆砌的废弃渣土、采矿活动等。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条件。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营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结构面产生剪切破坏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是自然作用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自然界中,无论是天然斜坡还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后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7,滑坡舌8,滑坡周界9,封闭洼地10主滑线11,滑坡裂隙。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等。不同质地的岩土,如硬质岩土、页岩等,它们的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从而产生滑坡。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

智慧树知道网课《地质灾害与防治》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判断题】(20分) 中国地质灾害基本特征是从东向西、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 A. 错 B. 对 2 【单选题】(20分) 地质灾害具有()特征,并表现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A. 必然性 B. 随机性 C. 突发性 D. 周期性 3 【多选题】(30分) 以下属于渐进性地质灾害的是()。 A.

泥石流 B. 水土流失 C. 土地荒漠化 D. 地面沉降 4 【多选题】(30分) 沿海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有()。 A. 海水入侵 B. 岸边侵蚀 C. 海底滑坡 D. 岩溶塌陷 第二章测试 1 【判断题】(20分) 火山喷发的气体主要是CO2和SO2。

A. 对 B. 错 2 【单选题】(20分) 横波(S波)只能在()中传播。 A. 固液混合介质 B. 液态的介质 C. 气态的介质 D. 固态的介质 3 【单选题】(20分) 深源地震是指震源深度超过()的地震。 A. 400km B. 500km C.

200km D. 300km 4 【单选题】(20分) 超基性岩中SiO2的含量为()。 A. <45% B. 45-52% C. 52-65% D. >65% 5 【多选题】(20分) 以下哪些火山是活火山()。 A. 意大利维苏威火山 B. 墨西哥的科利马火山 C. 美国的圣海伦斯火山

D. 中国山西大同火山群 第三章测试 1 【判断题】(20分) 水库蓄水时通常比退水后更容易产生崩塌。 A. 错 B. 对 2 【判断题】(20分) 山坡型泥石流通常没有明显的流通区。 A. 错 B. 对 3

8-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 国务院令第394号)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令第39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1 -

中国地质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2.理解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和危害。 3.掌握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和灾情。 【自主学习】 一、地震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2.我国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原因: 总结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影响因素。(自然、人文) 唐山灾情严重,有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地震的强度大;②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③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④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⑤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⑥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3.我国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数下降,但经济损失上升? ①地震预测,建筑物搞震性加强,民众的防震意识加强;②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损失上升。 4.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 非工程性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加强国际合作等。 工程性措施:①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②实施岩土体改造加固工程,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二、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教材P33) 2.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特点(时间和空间)。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 1.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地震多发区(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②地形:地势起伏大(崎岖);③岩性:破碎,有不稳定的土体,风化碎屑物多,土质松散;④降水: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强度大);⑤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过度樵采、开矿等);②工程建设开挖陡坡,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2.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非工程性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

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运用

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运用 物探技术应用方法是基于勘探、试验以及结果分析,进行开展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工作的。近几年科技技术不断进步,促使物探技术得以不断翻新,各项物探技术所具备的优势与侧重大为不同,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工程地质勘察构造的质量水平。物探技术人员应利用应用保障措施、地球物理特征、技术应用质量评价以及资料高密度处理技术,要坚持科学合理化原则,从而有效提升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勘察中的应用质量。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运用。 标签:物探技术;地质灾害防治;运用 一、物探技术的主要类型 (一)地热勘探 地热勘探是以岩石、土、矿石等介质之间不同的热物理性質来研究地热场的变化规律,以解决地质问题。不同的介质因为种类的不同会导致地热性质有所不用,运用地热勘探仪,能够清晰地探明地质的地热性。通过地热勘探可以对地质构造进行描绘,查明热储层的岩性、空间分布和常温岩层含水量,通过地热性质来分辨地质种类,分析地质中的物质组成,判断地质介质的稳定性,进而根据地质构造来分析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前采取防治手段来减小人们的损失。 (二)重力勘探 重力勘探技术运用了物质的重力物理性质来进行探测,相比其他勘探方法更加便捷,重力勘探可以探明物质的重力,测量出介质的体积,分析出其物质组成,进而查明物质种类,构造出地质图层,可以直观地分析出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找到应对的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 (三)磁法勘探 磁法勘探通过岩石、土、矿石等各种介质的磁性差异来观察磁场的变化规律来解决地质问题。磁法勘探是物探技术中最古老的方法,理论成熟、成本较低,能够准确地勘探出地质构造。磁法勘探仪器有标量磁力仪和矢量磁力仪,这两种仪器可以适应不同的磁场变化,做到磁场的准确勘探。 二、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运用 (一)高密度电阻率技术 该种探测技术也被称为高密度电阻率技术,属于在常规电法基础上衍生出的全新地质勘察技术类型。这项技术本身是通过对岩土介质当中的现存差异,并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