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的基本认识 (1)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认识

一、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1、地质构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的构造。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成岩过程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斜层理、波痕、泥裂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之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但是对原生构造也必须涉及,因为原生构造通常可以反映出次生构造形成时的地质背景,某些原生构造又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特征的重要标志。

2、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至岩石圈内部的结构和巨大构造单元,如造山带和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小至岩石内部的组构特征,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中小型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和显微构造学将在后续课程中介绍。

3、构造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2)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力学条件和运动学、动力学机制;(3)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叠复演化的历史。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1、岩石圈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由构造运动形成的。目前,在野外见到的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它们形成的过程,也很难在实验室中再造。因此,人们只能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岩石变形,分析构造力作用的方式,探讨变形过程特点及其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构造地质学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反序法”。

2、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地质构造是三维空间的地质实体,将野外观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用一定比例尺反映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这对于分析构造的几何形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地质制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航片、卫片及地球物理资料,不仅弥补了地表观察的局限,而且获取了深部构造的信息。

3、变形模拟实验是构造研究重要手段,也是构造研究中进展比较显著的一个领域。透射电镜、电子计算机及高温、高压设备的引入,构造模拟以从定性的物理模似到定量的数学模拟;从宏观的岩石矿物的实验到微观的模拟矿物变形实验;从常温、常压条件下的实验到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实验。这些模拟手段的更新不但使构造研究深入到超微观的晶体变形中,而且对不同层次构造的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4、在对野外观测、收集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变形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要对地质构造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以便取得对地质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变形史和变形机制方面的理论认识。把取得的理性认识,再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补充,进一步完善,从而达到对地质构造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

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可以归纳为理论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

1 理论意义,主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收集地质构造资料,阐明地质构造空间分布特征的

时间发展规律,探讨构造运动的动力起源问题。

1、实际意义在于运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及地震地质等方面的有关问题。(1)实践证明,地壳中的矿产分布是受一定地质构造控制的,如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构造有密切关系。地质构造的存在,为矿液的运移和充填创造了有利条件。地质构造也是沉积矿产形成的重要条件,如石油和天然气矿田,除具备生油气地层外,还须一定的储油气的构造。一般有利储油气构造是背斜顶部,或是封闭良好的断层内。

(2)地下水的运移和赋集与地质构造有着密切关系,地下水或地下热水往往赋存在向斜构造或断裂带内。

(3)工程建筑,要研究地基的稳定性,除分析岩石的力学性质外,地质构造是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4)地震是地壳现代活动的表现。地震发生的位置,往往是断裂带活动的部位。大地震多数发生在区域性断裂带内,属于构造地震。因此,进行地震预测,减少地震灾害,离不开对现今活动构造带的研究。

地质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

地质体及地质体的产状

一、地质体的概念

地质体是指人们观察和研究的任何体积的天然岩石体。地质体的规模有大有小,它可以是一个大型的大地构造单元,如大洋或大陆板块、复式褶皱山系、巨大岩基、岩盆等,也可以是具有填图尺度的一个具体的褶皱、断层、岩体。就地质体的成因而言,它可以是沉积岩层,还可以是岩浆岩体,甚至可以是经历了多次变形和变质作用的变质杂岩体。地质体在组成上和构造上应有一定的独特性,它们的边界具有一定的天然界面,这种区划天然地质体的界面,称为地质面。

二、地质体的类型

1、根据地质体的地质成因可将地质体划分为沉积的、岩浆的和变形—变质的三种类型。前二者又称为原生地质体,后者是沉积的或岩浆的地质体经变形—变质作用改造而成的,故称次生地质体。

2、根据地质体的变形情况可将地质体划分为变形地质体和未变形地质体两种类型。

3、根据地质体的形状、内部结构和产状可将地质体划分为层状、块状和脉状三种类型。层状地质体一般又可划分原生成层构造和次生成层构造两类,前者是指原生沉积岩中的层理,后者是指次生的变质岩中的构造面理。块状地质体在地壳中多呈等轴状,如花岗岩体或变质混合杂岩等。脉状地质体总体形态呈板状,但其内部结构不具有层状地质体那样的成层性。

三、地质体的产状

(一)面状构造的产状及表示方法

1产状要素的概念

面状构造的产状是用产状要素来表示的。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一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所指的地理方位角,称为走向。

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端的方位角,称为倾向。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倾角或真倾角。

2、视倾向的概念

在倾斜的构造面上,斜交走向线所引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所指的倾斜方位,称视倾向或假倾向。视倾斜线与其水平投影线的夹角,称视倾角或假倾角。视倾角永远小于真倾角。

3、面状构造产状的表示方法

面状构造产状的表示方法有数字法和图示法两种。数字表示又有象限角和方位角两种表示。

象限角表示:以北或南(0°)为准,记走向、倾角和倾斜象限,如N45°W,30°NE,即走向北偏西45°,倾角30°,向北东倾斜。

方位角表示:只记倾向和倾角,如45°∠30°表示构造面的倾向是北东45゜,倾角是30°。用符号表示产状要素一般是在绘制地质图时表示面状构造的产状。不同性质的面状构造所采用的符号是不同的,今后在分析地质图时可逐步了解。

(二)线状构造的产状及表示方法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一般用倾伏或侧伏来表示。

倾伏产状是在直立面上测量的,它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两个要素:

倾伏向是指构造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伏一端的方位。

倾伏角是指构造线与其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倾伏产状用数字表示,如20°,N30°W,是指倾伏向北偏西30°,倾伏角为20°。

侧伏产状是线在所在的构造面上测量的,它包括侧伏向和侧伏角两个要素。

侧伏向是指构造线与所在构造面走向线之间所夹锐角一端的方位。

侧伏角是构造线和所在面走向所夹的锐角。侧伏产状用数字表示,如20°S,是指线在面上的侧伏角为20°,侧伏向南。

层状地质体的产状及其露头界线

层状地质体是构成表层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沉积岩又是层状地质体中成层构造发育最好、分布最广的地质体,因此,我们以沉积岩为代表来讨论层状地质体的产状及露头界线。

沉积岩层的产状有水平、直立和倾斜的三种。

一、水平岩层

(一)岩层原始产状

沉积岩层和火山岩层,由于发育不同程度的层理构造,可以反应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的构造环境。把那些还保持着沉积作用时形成的岩层产状叫原始产状。原始产状多呈水平或近水平的,只有在沉积盆地边缘、岛屿周围、水下隆起或火山锥附近等局部地区,才会出现原始倾斜产状。

(二)水平岩层的特征

一般把岩层倾角小于5°左右的岩层认为是水平岩层。

在岩层没有发生倒转的前题下,水平岩层具有如下特征:

1、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位于较老岩层之上。因此,在地形被切割轻微时,地表只出露最新岩层。在地形被切割较深的地区,由山谷至山顶,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排列。

2、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3、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

4、水平岩层上、下层面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如果岩层的厚度一致,地形缓则露头宽度大,地形陡则露头宽度就窄小。

二、倾斜岩层

一个地区,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水平岩层的产状可发生改变,形成和水平面有一定交角并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岩层,称倾斜岩层。倾斜岩层是经变形后最简单而最常见的变动踪迹。但更多的不是单独的构造形态,往往是某种构造形态的一部分,例如褶皱的一个翼、断层的一盘、岩层受地壳差异升降运动的影响以及岩浆活动引起上覆岩层倾斜等。倾斜岩层的产状可用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表示。

(一)倾斜岩层的厚度及埋藏深度

1、岩层的厚度

岩层的顶面和底面的垂直距离即为岩层的厚度,也是岩层的真厚度。除岩层的真厚度外,还有铅直厚度和视厚度。

岩层的铅直厚度是指顶面和底面的铅直距离。

视厚度是指在不垂直岩层走向的任意剖面上,岩层顶面迹线和底面迹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2、岩层的埋藏深度

岩层的埋藏深度是指从地表的某一点到埋深在地下的某一岩层的铅直距离。已知A、B两点的标高和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及岩层倾角,就可求得A点到地下的某岩层的埋深。根据岩层已知点到所测埋深点的距离、两点高差及岩层产状,可以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得岩层的埋深。

(二)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

1、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

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出露地表的水平投影宽度,叫做露头宽度。

倾角相同、坡角一致,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岩层厚则宽,岩层薄则窄

如果岩层的倾角和地面的坡度角一定,岩层的露头宽度与其厚度有关,岩层的厚度愈大,露头宽度也大,反之,厚度小。

如果岩层的厚度和岩层的倾角一定,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面坡度角和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的关系。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地面坡度角越缓,露头宽度越大,反之,则越小)。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地面坡度角越接近岩层的倾角,露头宽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如果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角一定,岩层的露头宽度取于岩层倾角的大小,以及地面坡向和岩层倾向之间的关系。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的层面与地面的夹角越小,露头宽度越大,直交时,露头宽度最小。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越接近地面坡度角,露头宽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2、倾斜岩层的特征

倾斜岩层在野外的出露情况和地形地质图上可表现如下特征:

(1)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

(2)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

(3)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直线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为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侵入接触关系和沉积接触关系。

一、岩层的接触关系

(一)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

当某一地区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是处于连续沉降的地壳运动作用下,或虽处于上升,但未超过水下侵蚀基准面,或地壳升降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时,这个地区的沉积作用是连续进行的,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

1、岩层层面相互平行排列;

2、上、下岩层的时代是连续的;

3、在海相沉积中,上、下岩层的岩性往往是递变的,例如华北地区的寒武系

及奥陶系地层,均以灰岩为主的连续沉积,两者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二)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点

若两套地层外表虽呈平行排列,貌似整合,但实际上两者并不是在同一环境下连续沉积的,它们之间显示一个较长时期的沉积间断,这种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接触关系。

假整合形成过程可简单表示为:下降接受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假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

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

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缺失地层根本就没有沉积,其二是缺失

的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

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

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成分组成的底砾岩;

5、

在起伏不

5、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我国华北地台奥陶系与中石

炭系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假整合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简称不整合,又叫斜交不整合。一组较新地层呈角度接触覆盖在不同时代较老地层之上,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古风化剥蚀面,这种地层接触关系称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可简单表示为: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有如下特征:

1、不整合面上、下新老岩层之间的产状明显不同,两者呈角度接触;

2、不整合面上、下新老岩层之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

3、在不整合面上常发育有底砾岩和古风化残余矿产,如褐铁矿、铝土矿和磷

矿等;

4、由于长期的沉积间断,不整合面上、下新老岩层的沉积条件发生变化,造

成两套地层的岩性和岩相明显差异;

5、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岩层的变形要比上覆的年轻地层相对强烈复杂,两套岩

层中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往往明显不同。我国华北地台的震旦系与前震旦的变质

岩系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不整合面,这是前震旦纪末期吕梁运动造成的结果。

(四)岩层接触关系的研究

1、不整合的研究意义

(1)通过岩层的接触关系的研究,不但能反映出地壳运动的性质、发生时期,而且对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岩层接触关系是划分地层单位的依据,也是地质填图的重要地质界线。对不整合面的研究,可了解一个地区古地理和古构造环境。

(3)由于不整合面是构造上的薄弱带,岩浆及其含矿溶液沿此带可形成一些内生矿床;同时,在不整合面上有古风化壳的存在,因此,还常有铁、磷、锰、铝土矿等外生矿床。同时,不整合也是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赋集和储存的良好构造部位。

2、岩层接触关系的研究方法

(1)不整合的鉴定标志

根据地层之间不整合的特点,鉴定不整合的存在可有如下标志:

①上、下两套岩层中所含的古生物化石反映出古生物的演化不是连续的或古生物群截然突变的,说明可能存在不整合;

②两套地层之间如果存在古剥蚀面、古土壤层、风化剥蚀矿产、底砾岩等,说明下覆地层曾在上覆地层沉积之前隆起,遭受风化剥蚀;

③如果上、下两套地层的变形出现明显差异,如岩层的产状不同、构造线不同,褶皱样式和变形强度各异,而且下伏地层中的断层被上覆地层截切,说明可能存在角度不整合;

④如果上、下两套岩层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方面有明显差异,以及与岩浆作用和变质

作用有关的内生矿产方面的差异,也可确定不整合存在。

(2)确定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时期

不整合的形成时期通常相当于不整合接触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的那部分地层的时代。一般以下伏地层最年轻的地层的时代做为下限;上覆地层最老地层沉积之前做为上限。

当缺失地层较少时,确定不整合形成的时代较为准确;若上、下两套地层的时代间隔很大,不整合的形成时代的准确判定就有一定困难。要正确地鉴定不整合所代表的地壳运动的时期,还必须进行区域地层对比和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的综合研究,以便确定地层是“缺”(即当时就没有沉积),还是“失”(即原有的地层被剥蚀掉了)。

(3)研究不整合的空间展布及其变化

由于不同地区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性质的变化,往往不整合在不同地段的表现也不同,所以,不整合在空间上常常是变化的。在较大的范围内,有时会由一个地段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过渡到平行不整合,甚至是整合接触。

二、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分两种类型:一是侵入接触关系;二是沉积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关系表明侵入事件发生时代晚于围岩的形成时代;沉积接触关系表明侵入事件发生时代早于围岩的形成时代。

(一)侵入接触关系

岩浆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和围岩的关系称为侵入接触关系。

在侵入接触关系中,在接触面以内岩体的边缘部分称为内接触带;接触面以外的围岩部分称为外接触带。侵入接触关系主要表现在内、外接触带上。其特征是:(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有冷凝边,外接触带可见有烘烤边和接触变质带或矿化蚀变现象;(2)岩体内往往有围岩的碎块落入—捕虏体;(3)与侵入体有关的岩墙和岩脉插入到围岩中。

(二)沉积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地壳运动出露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称沉积接触关系。其特点是:

1、岩体与上覆围岩的接触带没有冷凝边、烘烤边和接触变质或矿化蚀变现

象;

2、岩体内的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

成分的碎屑和砾石。其它特征与角度不整合关系相似。

根据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可确定岩体形成的相对时代。岩体侵入的最新地层时代为岩体形成的下限;而上覆岩层的最老地层时代为岩体形成的上限。

沉积岩和火山岩的原生构造

一、层理构造及其识别

沉积岩层是指被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定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地质体。

限定同一岩性层状地质体的界面叫岩层面。层面可分上层面(顶面)和下层面(底面),它们反映出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两个岩层的接触面即是下伏岩层的顶面,又是上覆岩层的底面,每个岩层代表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沉积条件和构造环境。

层理是沉积岩中最普遍的原生构造,是由岩层内部的成分、粒度、结构、胶结物和颜色等特征在垂直层面的方向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成层性。根据层理的形态及其结构,将其分为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和交错斜层理等。

层理的识别可根据岩石成分、结构、颜色的变化以及层面的原生构造等。

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原始沉积岩层可发生变形和变位,有些岩层虽然发生倾斜,但仍然保持沉积岩层的正常层序,也有些岩层则层序发生倒转,如褶皱倒转翼或断层的一盘都可

以使正常层序发生变化,因此,在研究地质构造时就应首先搞清岩层的层序。确定岩层层序最主要的方法是根据岩层中含有的古生物化石来确定岩层的形成时代,但在缺少古生物化石的岩层,可利用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和变形后产生的次生构造来确定岩层层序。有关利用次生构造确定岩层层序的方法将在以后有关章节中述及,本节只介绍一些利用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确定层序的方法。

1、斜层理

它是沉积岩层的细层与层系界面相交而表现出来的层理构造。斜层理在水成和风成的碎屑沉积中都可以形成。斜层理表现形式较多,如单向斜层理和交错斜层理等。可利用细层上部与层系界面相交、下部收敛变缓而与层系界面相切来鉴别岩层的顶、底面。

2、粒级层理

粒级层理又叫递变层理,是碎屑物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流体动力的逐渐减弱而成的一种沉积结构。其特征是在一个单层中,由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在自然界中,还可以出现少数反向粒级层理,即在一个单层内,由底到顶碎屑颗粒逐渐变粗,这是由于古水动力逐渐加强等原因造成的,与正向粒级层理的区别在于它的顶界是逐渐过渡的

3、波痕

波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流动波痕;另一种是浪成波痕。流动波痕在剖面上表现为不对称的波形曲线,浪成波痕是对称型的。波痕是由波峰和波谷组成的,浪成波痕的波峰和波谷有如下特点:(1)波峰一般呈尖棱状,波谷呈园弧状;(2)波峰的碎屑颗粒的粒度较粗、重矿物的含量相对较高,而波谷颗粒的粒度相对较细、重矿物的含量相对较低。不论是岩层的顶面的波痕原型或是底面的铸型,其波峰尖端指向岩层顶面,波谷的圆弧凸向底面。

4、泥裂

泥裂又叫干裂,是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后,经曝晒干固时收缩形成的与层面大致垂直的楔形裂隙。泥裂多分布于粘土岩、泥质粉砂岩、泥灰岩等细粒的沉积岩中。泥裂在层面上呈多边形不规则状,在剖面上呈上宽下窄的“V”形。泥裂向下变窄的尖端指向岩层的底面,开口端指向顶面。

5、雨痕、冰雹印痕

雨痕和冰雹印痕是较少见的层面构造。这种印痕是雨点或冰雹落在松软的泥质沉积物上,冲击出近圆形的凹坑,后被沉积物充填并呈半圆形的突起。根据雨痕和雹痕印痕所保存下来的凹坑和半圆形的凸起确定岩层的底面和顶面。

6、冲刷印痕

这种原生构造是指在泥质岩石的顶面,由于水流的冲刷,使层面产生各种形状的凹槽,这种凹槽又印在上覆岩层的底面,形成舌状、带状凸起,凸起所在的面为上覆岩层的底面,凹槽所在的面为下伏岩层的顶面。

7、生物化石标志

古生物的生长状态及死亡后被保存在岩石中具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叠层石,无论是柱状、分枝状或锥状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圆锥形或圆拱形的薄层--基本层叠置而成的。这种层在纵断面上呈锥形或圆拱形,在横剖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基本层的锥形或圆拱形向上指向岩层的顶面。瓣鳃类和腕足类化石的外壳,在古水流的作用下造成凸出外壳朝上状态,这种状态在水流中最稳定。可以根据凸形外壳朝上为顶面的这种规律判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8、软沉积变形

软沉积变形是指在未固结的沉积层中发生的变形。软沉积变形的原因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在重力失稳和孔隙液压等因素控制下产生的。这种变形的种类较多,常用于确定岩层顶、底面的是褶皱和断层。当松散沉积物在斜坡上重力失稳时,就会产生向下滑动,并形成褶皱

和断层,这种变形又被水流冲刷剥蚀所切割,以后的沉积物又覆盖其上,形成截顶现象,变形被截顶的一面代表下伏岩层的顶面,向下变形逐渐变弱的一面为底面。软沉积变形已成为构造地质学家关注的课题之一。其中问题之一是如何鉴别软沉积变形。下面提供几点鉴别和分析软沉积变形的方法:

(1)软沉积变形常局限于一定层位或一定岩层中,如果整套岩系变形轻微,更说明个别层的变形是软沉积变形的结果;(2)软沉积变形常局限于一定地段,如沉积盆地边缘,大陆隆起的边缘等;(3)由于软沉积变形主要是重力作用的结果,一般不显示区域构造力造成的定向性。所以,在研究软沉积变形中,应把沉积作用、沉积环境与构造变形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火山岩的原生构造

从岩浆喷出地表到岩浆冷凝成岩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叫火山岩的原生构造。火山岩的原生构造是识别火山岩层顶、底面,确定火山岩层层序的重要地质依据。

一、火山岩的原生流动构造

1、流线和流面

流面是熔岩在流动过程中片状、板状矿物以及扁平状火山岩屑定向平行排列而形成的,流面大致与火山熔岩流底面平行。流线是熔岩在流动过程中,针状、柱状矿物及长条状火山碎屑定向平行排列形成的,它可以指示熔岩流相对流动的方向。

2、流纹构造

流纹构造是由于熔浆流动形成的,它是由不同颜色的条带或矿物以及拉长的气孔等呈平行排列的一种构造。流纹构造可以指示熔岩流动面的产状,它主要发育在流纹岩以及其它酸性或碱性火山熔岩中。

3、绳状构造

熔岩流的表面迅速冷凝的外壳受其下流动着的熔岩流的影响而形成的绳状卷曲构造叫绳状构造,它代表了熔岩层的顶面。

4、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当岩浆从火山口溢出时,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其中所含气体向外逃逸,冷凝后没有逃逸的气体保存在火山岩中,形成蝌蚪状、云彩状、管状和不规则状孔洞,叫气孔构造。当气孔被其它矿物充填时,则称为杏仁构造。气孔构造在浮岩、玄武岩中最为多见,它相对集中分布于各层熔岩的顶部和底部,并大致平行于熔岩层面。

二、火山岩的原生破裂构造

熔岩流在冷凝收缩过程中形成垂直于熔岩流表面的破裂构造,并把熔岩分割成多边形柱状体称为柱状节理。柱状节理常见于玄武岩、安山玄武岩中,还可以发育在火山凝灰岩中,甚至在超浅成岩体中也可以见到。近年来,由于对火山岩柱状节理的深入研究认为单纯冷缩很难形成数米至十余米长的节理。高度规则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是熔浆在冷凝期间双扩散对流作用引起的。

火山岩的破裂构造还发育有横节理、纵节理和层节理,在火山岩体的前缘部位发育有放射状节理和前缘扇形节理。

三、利用火山岩的原生构造确定火山岩层的顶、底面

在某一构造运动时期内,同一次或相同方式的几次火山作用旋回所形成的一套成分有规律变化、厚度较大的火山岩层和相关的火山碎屑岩层总称为火山岩系。火山岩层是火山岩系的基本单位,它代表了火山岩喷发的一次间歇。划分火山岩层并确定其顶面和底面可利用火山岩的原生构造来鉴定。

1、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的分布变化

熔岩顶部的气孔和杏仁构造大而多,呈不规则的云朵状;底部则少而小。如果是管状气

孔,其分枝指示底面。

2、熔岩玻璃和熔岩渣的存在

中酸性岩浆喷到地表急剧冷凝形成外壳为玻璃质;岩浆中含大量挥发性气体,在熔岩表壳急速逸出,形成表层粗糙的熔渣壳。玻璃质壳和熔渣壳指示火山岩层顶面。

3、熔岩层氧化壳和还原边的存在

岩浆溢出地表与空气直接接触,熔岩表面含铁物质被氧化成红色晕膜(红顶)或氧化壳;熔岩底面则处于还原条件,形成暗绿色底边(绿底)。

4、熔岩流使下部岩石烘烤或变质

烘热的岩浆与下部围岩接触,使受到烘烤的围岩发生褪色现象或出现接触变质现象,以此可确定熔岩层的顶、底面。

5、利用火山岩层中的特征结构和构造的存在

火山岩层的结构的变化,一般下面粗上面细,即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利用枕状构造顶面上凸,底面平坦的特点以及绳状构造现象等确定火山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节理组合和节理分期

一、节理组合

一次构造作用中形成的节理一般是规律的,并且成群出现,构成一定的组合型式,构成节理组和节理系。

节理组:指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性质相同产状大体一致的节理群。

节理系:凡是同时、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性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或在某种应力方式作用下形成的其产状作有规律变化的节理群称节理系。按其排列方式可分为“X”型节理系,环状节理系和放射状节理系等。

二、节理分期

划分不同期节理组合可依据以下现象:

1、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岩层有不同的节理组合,不整合面以下岩层内的节理组合是先期

形成的,不整合面以上岩层内的节理组合是后期形成的,但也要注意不整合面之上形成的节理组合也可能波及到不整合面以下的岩层中。

2、后期形成的节理组合切割前期的节理组合。

3、较大面积地区内垂直岩层层理的节理组合是区域内最早形成的节理组合,产生在岩层褶皱之前,而斜交岩层层理的节理组合是后期形成的,但是,应该注意区别出个别垂直于层面的后期节理。

构造地质学虽然研究的是地质事件,但我认为它与人类直至动植物和环境都联系密切,学好构造地质,能帮我们了解过去,更好的为未来要走的路做好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