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班级11临本9班学时 2 授课题目(章)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2、熟悉传染病的概念、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传染病发病机理、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3、了解传染病学的发展现状,诊断与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

2、教学难点:传染病发病机理和流行过程。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总论100分钟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多媒体

参考资料:

《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郝彩

2015 年1 月12 日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总论

概述

传染病的概念: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消除病原体

(二)病原携带状态

(三)隐形感染

(四)潜伏性感染

(五)显性感染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一)侵袭力

(二)毒力

(三)数量

(四)变异性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入侵部分

(二)机体内定位

(三)排出途径

二、组织损伤的机制

(一)直接损伤

(二)毒素作用

(三)免疫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

(二)代谢改变

第四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总100分钟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

二、疫源地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二)社会因素

第五节传染病的特征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有特异性病原体

(二)有传染性

(三)有流行病学特征

(四)有免疫性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一)传染病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三)临床类型

第六节传染病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资料

(一)一般常规检查项目

(二)病原学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第七节传染病的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支持疗法

(二)病原疗法

(三)对症疗法

(四)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

(五)康复治疗

第八节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一)消毒1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

(二)灭菌

(三)隔离

三、保护易感人群

(一)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二)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三)药物预防

小结5分钟

小结1、传染病的概念、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传染病发病机理、感染过程的各种

表现。

2、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预防措施。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包括哪些?

2、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包括哪些?

下次课

预习

内容

病毒性肝炎

实施

情况及

分析

良好

传染病学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 名词解释 1. 复发 3. 再燃 4. 潜伏期 5. 感染 6.稽留热 7. 弛张热 (二)单选题 1、确定传染病隐性感染的主要依据: A.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史。 B.有轻微的病理损害结果。 C.有较轻的临床表现。 D.有阳性的病原体检查结果。 E.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阳性结果。 2、传染病确定诊断最直接的证据是: A.临床资料。 B.流行病学资料 C.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D.免疫功能的检测结果。 E.病原学检查结果。 3、潜伏期是指: A.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对病原体特异免疫反应的时段。 B.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典型或特征性临床体征的时间。 C.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的时期。 D.从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至症状明显或典型体征为止的时期。 E.从病原体侵入至排出体外的时期。 4、与病原体致病能力不相关的是: A.侵袭力。 B.毒力。 C.病原体的数量。 D.病原体的变异性。 E.机体的免疫功能。 5、发生于城镇的甲类传染病应于发现后多长时间内上报疫情: A.3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6小时。 E.9小时。 6、下列哪项一般情况下不属于传染源: A.隐性感染者。 B.病原携带者。 C.患者。 D.潜伏性感染者。 E.受感染的动物。 7、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通常以哪种最常见: A.病原体被清除。 B.病原携带状态。 C.隐性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8、隐性感染增加时,其临床意义主要是: A. 显性感染增加。 B.轻型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病原携带状态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9、传染病IgG抗体效价恢复期比急性期增高多少才有诊断价值: A. 增高1倍以上。 B.增高2倍以上。 C.增高4倍以上。 D.增高6倍以上。 E.增高8倍以上。 10、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A.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意个人卫生。(三)填空题: 1、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有:、、、及。 3、引起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为、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及。

《传染病学》一至八章教学教案

《传染病学》一至八章教学教案 《传染病学》一至八章教学教案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 二、熟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发病机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方面的成就,传染病学的范畴,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成就,传染病病种的变迁,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特征,强调基本特征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要点。 三、重点讲解感染的基本概念(感染、共生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首发感染、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四、介绍病原体致病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对感染过程的作用、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五、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必备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六、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七、重点讲解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应包含: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特别是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在诊断上的重要价值。 八、重点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特别强调传染病的隔离、消毒、病原治疗的特殊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九、介绍传染病预防的三个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强调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和病种,强调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与时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参观病房、观看录像【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目的要求】一、掌握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 二、熟悉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的诊断意义,并发症及预后,治疗原则及预防的主要措施。 三、了解流行性感冒的治疗,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学第二章第二节流行性腮腺炎【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诊断,治疗及预防原则。 2.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学,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预防的主要措施。 3.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预后。 【教学方法】自学第二章第六节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一、掌握各型肝炎病毒的相关抗原、抗体系统及临床意义; 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急性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淤胆型肝炎临床表现特点; 重点掌握重症肝炎的诊断要点、诱因及处理原则; 掌握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及适应症。 二、熟悉各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熟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传染病学总论

感染与免疫 感染的概念 概念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朊毒体等,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等。有些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相互适应、互不损害的共生状态。但当某些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异位寄生时,则可引起宿主的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 分类根据病原体感染的次数、时间先后和种数,感染可分为四种。 1.首发感染即初次感染某种病原体。 2.重复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 4.重叠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又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经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 感染是否导致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人体的抗病能力。 在感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表现称为感染谱,有五种表现形式。 1.病原体被清除 由于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强大的防御体系,病原体在入侵部位即被消灭,或从鼻咽部、肠道、尿道及汗腺等通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方式有:①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如胃酸的杀菌作用。②特异性免疫清除,如从母体获得的特异性抗体、人工注射的抗体和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即传染病发病。感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还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4.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并生长、繁殖,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携带者所具有的共性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病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携带病原体超过3个月者为慢性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为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为潜伏期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某些部位后,机体免疫系统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能清除病原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原体才引起显性感染。 一般隐性感染者最多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者比率最低,但一旦出现最易识别。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侵袭力 3.数量 2.毒力 4.变异性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机体的防御机能和免疫反应在感染的发生与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

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体力、消化道、黄染)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定量方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前C区变异可能与重型肝炎发生有关。我国主要基因型为B和C型,基因分型对预后判断及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一定意义,而基因耐药变异位点检测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5.重症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班级11临本9班学时 2 授课题目(章)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2、熟悉传染病的概念、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传染病发病机理、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3、了解传染病学的发展现状,诊断与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 2、教学难点:传染病发病机理和流行过程。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总论100分钟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多媒体 参考资料: 《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郝彩 玲 2015 年1 月12 日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总论 概述 传染病的概念: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消除病原体 (二)病原携带状态 (三)隐形感染 (四)潜伏性感染 (五)显性感染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一)侵袭力 (二)毒力 (三)数量 (四)变异性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入侵部分 (二)机体内定位 (三)排出途径 二、组织损伤的机制 (一)直接损伤 (二)毒素作用 (三)免疫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 (二)代谢改变 第四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总100分钟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 二、疫源地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二)社会因素 第五节传染病的特征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有特异性病原体 (二)有传染性 (三)有流行病学特征 (四)有免疫性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一)传染病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三)临床类型 第六节传染病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资料 (一)一般常规检查项目 (二)病原学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第七节传染病的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支持疗法 (二)病原疗法 (三)对症疗法 (四)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 (五)康复治疗 第八节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一)消毒1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

传染病学试题库95754

试题库 总论: 1、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下列何者错误: A 灭苍蝇 B 管理粪便 C 管理水源 D 管理饮食 E 预防接种 2、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后,常用于浸泡的消毒液为: A 3%来苏尔 B 70%酒精 C 0.3%过氧乙酸 D 0.1%新洁尔灭 E 高锰酸钾溶液 3、下列何者不属于需立即报告的传染病: A 鼠疫 B 霍乱 C 艾滋病 D 肺炭疽 E 伤寒 4、隐性感染的主要意义: A 轻型病人增加 B 显性感染减少 C 带菌状态减少 D 潜在性感染增加 E 免疫人群扩大 5、传染过程中,一般哪种情况较多: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潜在性感染 E 病原携带者 6、感染后的结局以下何种最常见: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潜在性感染 E 病原携带者

7、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下列何者错误: A 管理病人 B 管理粪便 C 管理水源 D 管理饮食 E 消灭苍蝇 8、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 病原体 B 传染性 C 地方性、季节性 D 免疫性 E 易感性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 有病原体 B 有传染性 C 有地方性、季节性 D 有免疫性 E 有易感性 2、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主导措施是: A 治疗病人 B 检出带菌者 C 隔离接触者 D 切断传播途径 E 预防接种 10、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是: A 二大类二十五种 B 二大类十八种 C 三大类二十五种 D 三大类二十四种 E 三大类三十五种 11、提示近期感染的免疫球蛋白: A IgA B IgM C IgG D Ig E E IgD 1、预防传染病,保护易感者的关键措施是: A 个人防护 B 预防接种 C 药物预防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部分: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D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 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 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 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是?D 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 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C.发生于临床症状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者就是病原携带者 3、隐性感染增加时:E A.病原携带者增加 B. 慢性感染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显性感染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A.爱滋病 B. 鼠疫 C. 乙型肝炎 D. 疟疾 E. 麻风病 5、斑疹伤寒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对变形杆菌“OX19”,的抗体,是属于:D A.间接凝集反应 B. 直接凝集反应 C. 反向凝集试验 D.交叉凝集反应 E.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是:E A.病毒性肝炎 B. 登革热 C. 炭疽 D. 爱滋病 E. 血吸虫病 7、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C A.传播途径的改变 B.传染源的积累 C.易感人群的积累

D.病原体抗原性的改变 E.自然因素周期性的改变 8、传染过程中,下列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意义?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者 C. 病原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9、表现为“显性感染”占优势的疾病是:B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天花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百日咳 E.脊髓灰质炎 10、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C A.咽拭子或血清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的发现 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 A.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特异性免疫能力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射疫苗 12、有关IgG,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是人体最重要的抗体 B.是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 C.是唯一能穿过胎盘的抗体 D.是凝集试验中的主要反应抗体 E.是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中的主要抗体 13、抗原抗体复合物属于下列哪一型超敏反应?C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Ⅴ型 14、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B A.是否有病原体 B.是否有传染性 C.是否有感染后免疫 D.是否有发热 E.是否有毒血症症状 15、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称:C A.病原体被消灭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带菌者 16、感染的含义是:B A.病原体侵入人体的结果 B.亦称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的过程 C.病原体、人体及环境因素的综合 D. 病原体借助于传播媒介作用于人体 E.宿主与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17、用于检测病原体核酸的方法是?A

传染病学题库

精品文档 D .病原携带状态 B .确定检疫期 第一章总论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 决于:E A 、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 、 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 、 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 、 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 、 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 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 此种表现是:B A .机会性感染 B .潜伏性感染 C .隐性感染 D .显性感染 E .病原携带状态 3.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 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 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 现。此种情况属于: B A ?病原体被清除 4 .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 起机体发生免疫应 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 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 与临床表现,此 种情况是:B A .隐性感染 B. 显性感染 C .重复感染 D .潜伏性感染 E .机会性感染 5. 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检查, 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 C A. igG B . IgA C. IgM D . IgD E . IgE 6.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D A .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 .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 .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E .潜伏性感染 B .隐性感染 是:B C .显性感染 A. 协助诊断

精品文档7. 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 D .病原携带状态 B .确定检疫期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部分: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D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 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 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 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是?D 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 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C.发生于临床症状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者就是病原携带者 3、隐性感染增加时:E A.病原携带者增加 B. 慢性感染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显性感染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A.爱滋病 B. 鼠疫 C. 乙型肝炎 D. 疟疾 E. 麻风病 5、斑疹伤寒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对变形杆菌“OX19”,的抗体,是属于:D A.间接凝集反应 B. 直接凝集反应 C. 反向凝集试验 D.交叉凝

集反应 E.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是:E A.病毒性肝炎 B. 登革热 C. 炭疽 D. 爱滋病 E. 血吸虫病 7、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C A.传播途径的改变 B.传染源的积累 C.易感人群的积累 D.病原体抗原性的改变 E.自然因素周期性的改变 8、传染过程中,下列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意义?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者 C. 病原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9、表现为“显性感染”占优势的疾病是:B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天花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百日咳 E.脊髓灰质炎 10、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C A.咽拭子或血清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的发现 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 A.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特异性免疫能力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射疫苗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部分: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得各种表现,下列哪项说法就是正确得?D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 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得传染病不过就是各种不同得表现之一,而不就是全部 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与各种病理改变 2、关于病原携带者得论述,正确得就是?D A、所有得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病原携带者不就是重要得传染源 C、发生于临床症状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者就就是病原携带者 3、隐性感染增加时:E A、病原携带者增加 B、慢性感染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显性感染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得传染病就是:B A、爱滋病 B、鼠疫 C、乙型肝炎 D、疟疾 E、麻风病 5、斑疹伤寒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对变形杆菌“OX19”,得抗体,就是属于:D A、间接凝集反应 B、直接凝集反应 C、反向凝集试验 D、交叉凝集反应 E、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就是:E

A、病毒性肝炎 B、登革热 C、炭疽 D、爱滋病 E、血吸虫病 7、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就是?C A、传播途径得改变 B、传染源得积累 C、易感人群得积累 D、病原体抗原性得改变 E、自然因素周期性得改变 8、传染过程中,下列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得流行有积极意义?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者 C、病原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9、表现为“显性感染”占优势得疾病就是:B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天花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百日咳 E、脊髓灰质炎 10、隐性感染得发现主要就是通过:C A、咽拭子或血清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得发现 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得主要原因就是:B A、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特异性免疫能力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射疫苗 12、有关IgG,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D A、就是人体最重要得抗体 B、就是人血清中含量最高得 C、就是唯一能穿过胎盘得抗体 D、就是凝集试验中得主要反应抗体 E、就是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中得主要抗体 13、抗原抗体复合物属于下列哪一型超敏反应?C

传染病临床医学第八版习题集

传染病临床医学第八版习题集 临床医学传染病第八版习题集(有答案) 第一章绪论 A1型题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 主要取决于() A、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 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 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 病原携带状态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 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 导致组织损伤, 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 此种情况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 重复感染 D. 潜伏性感染 E. 机会性感染 5.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检查, 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 最重要的意义是: B

A协助诊断B.确定检疫期C.追踪传染来源D.预测流行趋势 E.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鉴别 8.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 C A隔离期B.传染期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9.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的是:C A 传染期 B.隔离期 C.潜伏期 D.前驱期 E.免疫期 10.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通常分为:A A.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B.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C. 初期、极期、恢复期 D.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早期、中期、晚期 11.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依次为:E A.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 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D 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1、传染病 2、Prion传染性蛋白粒子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朊病毒朊毒体朊毒朊粒 3、感染infection 4、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5、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①病原体被清除 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有免疫应答 (甲肝、乙脑、结核) ③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组织损害、病理改变 (流行性出血热、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 ④病原携带状态乙肝、伤寒 ⑤潜伏性感染不排出病原体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 6、致病力pathogenicity ①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入、生长、繁殖 ②毒力virulence exotoxin 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 endotoxin 伤寒杆菌、志贺菌 ③数量quantity ④变异性variability——致病力变化:卡介苗、肺鼠疫 7、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 ①变态反应——特异性 结核菌素实验(PPD) ②保护性免疫 非特异免疫: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特异免疫:体液——细菌 细胞——病毒、真菌 8、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9、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①直接侵犯——溶组织阿米巴、脊灰 ②毒素作用 内毒素:LPS 外毒素:破伤风、肉毒杆菌、霍乱 ③免疫机制 免疫抑制:麻疹等病毒 免疫破坏:HIV 变态反应:III-肾综合征出血热、IV-TB 10、病理生理反应 ①发热——内源性致热原:IL-1、TNF、IL-6、IFN→PGE2→体温中枢 ②代谢变化(分解代谢↑)——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11、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zoonosis)鼠疫、钩体病、布鲁病

传染病学题库.

. 第一章总论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E A.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B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B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 C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D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 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 B A. 协助诊断 B.确定检疫期

. C.追踪传染来源 D.预测流行趋势 E.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鉴别 8. 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C A. 隔离期 B.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9. 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的是:C A. 传染期 B.隔离期 C.潜伏期 D.前驱期 E.免疫期 10.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A A.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B. 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C. 初期、极期、恢复期 D. 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 早期、中期、晚期 11. 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依次为:E A. 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 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 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D. 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E.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12.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城镇应于发现后:A A. 6小时内 B.8小时内 C.10小时内 D.12小时内 E.24小时内 13. 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农村不应超过:D 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E.24小时 14.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管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它们是: B A.甲类2种,乙类23种,丙类10种 B.甲类2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C.甲类2种,乙类22种,丙类11种

传染病 临床医学 第八版 习题集

临床医学传染病第八版习题集(有答案) 第一章绪论 A1型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机体得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得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得毒力与数量 D、机体得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得致病力与机体得免疫机能 2.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得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就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得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得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得作用或机体得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就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用于某些传染病得早期诊断得免疫学检查,主要就是测定血清中得()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流行过程得基本条件就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得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 熟悉各种传染病得潜伏期,最重要得意义就是: B A、协助诊断 B。确定检疫期 C.追踪传染来源 D.预测流行趋势 E.有助于院内感染得鉴别 8、传染病检疫期限得确定就是依据该病得: C A、隔离期 B.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9。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得重要依据得就是:C A。传染期 B、隔离期 C.潜伏期 D.前驱期 E、免疫期 10、急性传染病得发生、发展与转归,通常分为:A A.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B、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C。初期、极期、恢复期 D。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早期、中期、晚期 11. 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依次为:E A. 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D. 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E.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12、甲类传染病得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城镇应于发现后:A A. 6小时内 B、8小时内 C.10小时内 D、12小时内 E。24小时内 13. 甲类传染病得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农村不应超过:D 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传染病学重点整理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传染病:就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得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得疾病。 2、感染:就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得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得状态,称为共生状态。 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得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得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得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得基础上再被另外得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得其她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得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得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得感染。 12、隐性感染:就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得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3、显性感染:就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得作用或机体得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就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得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得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得传染源。 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1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1

第一章:总论部分: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D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 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 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 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是?D 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 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C.发生于临床症状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者就是病原携带者 3、隐性感染增加时:E A.病原携带者增加 B. 慢性感染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显性感染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A.爱滋病 B. 鼠疫 C. 乙型肝炎 D. 疟疾 E. 麻风病 5、斑疹伤寒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对变形杆菌“OX19”,的抗体,是属于:D A.间接凝集反应 B. 直接凝集反应 C. 反向凝集试验 D.交叉凝集反应 E.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是:E

A.病毒性肝炎 B. 登革热 C. 炭疽 D. 爱滋病 E. 血吸虫病 7、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C A.传播途径的改变 B.传染源的积累 C.易感人群的积累 D.病原体抗原性的改变 E.自然因素周期性的改变 8、传染过程中,下列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意义?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者 C. 病原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9、表现为“显性感染”占优势的疾病是:B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天花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百日咳 E.脊髓灰质炎 10、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C A.咽拭子或血清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的发现 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 A.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特异性免疫能力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射疫苗 12、有关IgG,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是人体最重要的抗体 B.是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 C.是唯一能穿过胎盘的抗体 D.是凝集试验中的主要反应抗体 E.是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中的主要抗体 13、抗原抗体复合物属于下列哪一型超敏反应?C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Ⅴ型 14、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B

传染病学题库

第一章总论 、选择题 A1 型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E A.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B A .机会性感染 B .潜伏性感染 C .隐性感染 D .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 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B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 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B A .隐性感染 B .显性感染 C .重复感染

D .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 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C A . IgG B . IgA C. IgM D . IgD E. IgE 6.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D A .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 .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 .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 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B A. 协助诊断 B .确定检疫期 C. 追踪传染来源 D .预测流行趋势 E .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鉴别 8. 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C A. 隔离期 B .传染期 C ?最长潜伏期 D .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9. 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的是:

传染病学重点教学内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 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 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 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6、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7、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