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100首方证详解

经方100首方证详解
经方100首方证详解

甘草汤

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

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

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桂枝甘草汤

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舌红苔黄,脉滑数。

甘草麻黄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l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半夏散及汤

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桂枝汤

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方证: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 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牡蛎20-30g。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自汗、盗汗。

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组成用法: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

方证: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3.舌质淡,苔白滑。

五苓散

组成用法:猪苓10-20g、泽泻15-30 g、白术10-20 g、茯苓10-30 g、桂枝6-12g。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防己黄芪汤

组成用法: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证: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用法:黄芪10-15g、桂枝10-15g、白芍10-15g、生姜20-30g、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3次。

方证:1.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

组成用法: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米醋与水相合,与其他三药同煎,温服。

方证:汗出而色黄,浮肿、发热、口渴、脉沉。

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0-25g、桂枝10-15g、甘草5-10g、杏仁10-15 g。水煎服,分2-3次饭后温服。盖被取汗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方证:1.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脉浮紧。

2.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

3.头身肿痛,喜热,遇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小青龙汤

组成用法: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水煎温服,分三次。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方证: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大青龙汤

组成用法:麻黄10-50g、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 -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水煎温服,分三次。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葛根汤

组成用法:麻黄10-15g ,葛根30-50g、桂枝10-12g、芍药10-30g、炙甘草10-15g、生姜15-20g、大枣5-15枚。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方证:1.口噪、项背强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2.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利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用法:麻黄14-15g、附子10-30g、细辛5-10g。水煎分2-3次热服,取微汗为止。

方证:1.精神委靡困倦、恶寒尤甚。

2.舌淡苔水滑、脉沉迟、微弱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用法:麻黄5-20g、连翘10-15g、赤小豆30-50g、生梓白皮15- 25g、杏仁10-20g、甘草10-15g、大枣5-12枚、生姜10g。水煎,分两次温服。如用雨后积水更优。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方证: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越婢汤

组成用法:麻黄10-30g、石膏50-200g、生姜10-30g、炙甘草10-15g、大枣5-15枚。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肌肤坚紧,平素很少出汗,现周身浮肿,脉浮,恶风,口渴或汗出者。

2.麻杏石甘汤证兼营卫不和,恶风,脉浮,身肿,不咳嗽而有内饮者。射干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苑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方证:1.麻黄体质而上气咳逆,喉中痰鸣浓流,咽喉不利或疼痛者。

2.小青龙汤证而痰盛咽肿,目热、舌干、口臭、大便偏干者。

厚朴麻黄汤

组成用法:麻黄10-25g、厚朴15-30g、半夏12-20g、五味子12-15g、细辛10-15g、干姜14-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麦20-50g。先煮小麦熟,然后去小麦,再入余药同煎,合匀分三次温服。

方证:1.肌肤黄黑、体形偏胖的咳喘、烦渴、胸满、脉浮病人。

2.小青龙汤证而鼻燥口渴、胸腹满胀、惊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胃中冷逆,肺气胀满,嗽而喘咳,且正气涣散者。

小柴胡汤

组成用法: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 生姜10-15g、大枣5-10枚。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大柴胡汤

组成用法: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 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发热或寒热往来。

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四逆散

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枳实6-10g、甘草(炙)6-10g。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编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柴胡桂枝汤

组成用法:柴胡10-15g、桂枝5-10g,芍药5-14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4g、大枣10g、生姜6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用法: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

牡蛎10-15g、甘草3-6g。水煎,分3次服。

方证: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塘薄。

4.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苔白厚,舌面干。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组成用法:柴胡15-20g、黄芩6-10 g、生姜5-10g、人参5-10g、桂枝5-10g,、茯苓5-10g、半夏6-10g、大黄5-10g、龙骨5-10g、牡蛎5-10g、大枣6枚、铅丹3g(或磁石10g,或用生铁落代之)。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20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两次温服。

方证:1.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谙语等。

3.舌质红,苔厚黄腻。

小半夏汤

组成用法:半夏10-30g、生姜10-30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1.恶心呕吐、口不渴,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

2.胸隔胀满,心下有振水音。

3.舌苔白滑或白腻,苔质较厚。

大半夏汤

组成用法:半夏15-30g、人参10-15g、白蜜15-50g。水蜜调匀煎煮,分2次温服。

方证:1.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

2.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3.舌质淡红,苔薄腻或厚腻。

半夏厚朴汤

组成用法:半夏10-20g,厚朴14-15g,茯苓10-30g、生姜10-15g、干苏叶6-15g。水煎,分四次温服,昼三次,夜一次。

方证:1.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异物感,胸闷气塞感。

2.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或腹胀,呕吐恶心,食欲不振。

3.舌苔多厚腻、白腻、口内粘腻。

旋覆代赭汤

组成用法:旋覆花10-15g、代赭石10-30g、半夏10-15g、人参10-15g、生姜10-15g、炙甘草6-10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温服。

方证:1.噫气频作,或呃逆,或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反胃噎食。

2.心下痞硬,按之不痛。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组成用法:厚朴10-15g、生姜10-25g、半夏10-15g、炙甘草3-6g、人参3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腹胀满,饮食不佳,精神疲惫,肢软无力。

2.苔薄白,脉缓。

栝蒌薤白半夏汤

组成用法:栝蒌实20-30g、薤白10-15g、半夏10-15g、白酒30-80毫升。水酒合煎,日三服。

方证:1.胸中痞闷疼痛,呼吸不畅,胸痛彻背,咳嗽痰多,不能平卧。

2.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

麦门冬汤

组成用法:麦门冬35-80g、半夏10-15g、人参10-15g、炙甘草6-10g、粳米10-15g、大枣4-10枚。上六味,水煎,昼三夜一服。

方证:1.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咯痰不爽。

2.或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哺发热、手足心热。

3.舌红少苔,脉虚数。

猪苓汤

组成用法:猪苓10-15g、茯苓10-15g、泽泻10-15g、滑石10-15g、阿胶10-15g。水煎前四味,药成加入阿胶搅动使之融化,分三次温服。

方证:1.发热、呕而渴,心烦不得眠,口舌皮肤干燥,小便不利,尿色黄赤,淋漓涩痛伴少腹胀满者。

2.尿频、尿急、尿血或排尿后疼痛而渴欲饮水者。

3.舌质红苔滑,脉浮。

泽泻汤

组成用法:泽泻30-50g、白术15-20g。水煎,分二次温服。通常上下午各一剂。方证:1.头晕目眩,泛恶作呕,如坐舟车之中,动则加重。

2.小便不利而身重者。

3.舌胖大苔白腻,脉沉。

枳术汤

组成用法:枳实15-60 g,白术20-30 g。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心下痞坚、小便不利或心下满痛、身重纳减、消瘦者。

2.胃脘痞硬,胀满如囊裹水,或如按杯盘,有形可见,且饮食减少,肌肉瘦消者。

白虎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15g。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1.胸中烦热,面红而垢,气粗身重,口鼻气热,尿短赤,不恶寒但恶热,病重时鼻干,语言难出,神志昏沉,或项强,或澹语遗尿等。

2.舌质红,舌面干,苔少或黄燥,或白糙,或干黑有芒刺,脉洪大滑数有力。

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50g、知母20g、粳米6g、炙甘草6g、桂枝10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1.骨节烦疼、恶风、汗出不彻。

2.发热,身无寒但热,口渴。

3.舌质暗红,脉浮滑或浮洪。

虎加人参汤

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20g、人参10g。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1.白虎汤证而汗出过多,口干舌燥,烦渴狂饮不止。

2.神疲体倦,心下痞硬,脉大无力。

竹叶石膏汤

组成用法:竹叶15g、生石膏30-50g、半夏l0g、人参10g、麦冬20 g、炙甘草6g,,粳米6g。先煎煮他药,再加粳米待米熟汤成去米,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1.身热、多汗、口渴、或咳嗽,痰涎胶着难去,咽喉枯燥不适,或干呕。

2.精神委靡,消瘦憔悴,少气,心烦。

3.舌红少苔,舌面干燥无津,脉虚数。

桅子豉汤

组成用法:桅子10-15g、香豉10-15g。水煎煮,分三次服。

方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难以名状;或胸中窒,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手足温,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舌苔黄腻。

茵陈蒿汤

组成用法:茵陈10-80g,桅子10-15g、大黄6-10g。先煮茵陈,再下余二味,煮成后分三次服。

方证:1.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

2.口渴,小便不利,色黄而短少。

3.舌苔黄腻,脉滑数。

泻心汤

组成用法:大黄12g、黄连6g、黄芩6g。水煎煮,顿服。

方证:1.烦躁不安,面部潮红或为大黄体质。

2.心下痞,便秘。

3.舌质暗红坚老,舌苔黄腻或干燥(黄连舌)。

4.脉实有力,或数,或滑。

5.吐血,衄血或出血倾向。

半夏泻心汤

组成用法:半夏10-15g、黄连3-5g、黄芩5-10g、干姜5-10g、甘草5-10g、人参5-10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温服。

方证:1.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肠鸣等胃肠道症状。

2.烦躁、内热感、多梦、失眠。

3.舌苔薄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

小陷胸汤

组成用法:黄连3-6g、全栝楼12-20g、制半夏6-10g。先煎栝楼,再入后二味,煎成分三次温服。

方证:1.上腹部、脚胁部痞胀,按之疼痛。

2.心烦、失眠或咳嗽,痰黄粘腻或便秘。

3.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葛根芩连汤

组成用法:葛根30g、炙甘草6g、黄芩9g、黄连9g。先煮葛根,再加诸药,煮成分两次温服。

方证:1.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或胸中烦热,或午后高热,头痛酸楚,身重疲乏,口干苦,心烦,心悸,或项背拘急,或脚闷喘促,出汗。

2.腹痛,下利,大便粘滞不爽,或臭秽,或肛门灼热,上脘痞痛。

3.舌边尖偏红,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而腻,脉滑数。

黄连阿胶汤

组成用法:黄连12g、黄芩6g、芍药6 g、阿胶10 g、鸡蛋黄2枚。先煎前三味,

药成洋化阿胶,稍冷后,再搅入鸡蛋黄,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1.心中灼热而烦,不得安卧,失眠,神情急躁,易怒等。

2.诸出血证或出血倾向。

3.面色苍白,口舌糜烂;精神委靡,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头昏耳鸣,小便短黄。

4.心下痞,腹痛,或久痢,下脓血

5.舌质红或深红,苔黄薄或花剥、起裂甚或状若杨梅,脉细数,无力。黄芩汤

组成用法:黄芩10-20g、炙甘草6-12g、芍药6-12g、大枣12枚。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1.腹痛下利,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及身热,口苦。

2.舌红苔黄,脉弦。

白头翁汤

组成用法: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g。水煎,分两次温服。

方证:1.发热、口渴、下利、里急后重、便脓血。

2.或腹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3.舌红苔黄,脉数。

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用法:大黄12-30g、黄连6-15g。用开水浸泡5分钟,然后取汁,分1-5次温服。

方证:1.上部出血,量多色鲜红。

2.心烦不眠、狂躁目赤、心下痞而按之濡软者。

3.舌红赤,甚或起刺,苔黄腻,寸脉浮者。

大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0-30g,枳实12-25 g、厚朴13-30 g、芒硝12-30 g。先煎厚朴、枳实,熬好前放大黄同煎5-10分钟,再把芒硝加入溶化即可,服至大便稀多为度。不下,续服取下。

方证: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截然汗出者。

2.舌红苔干焦黄,脉实有力而不大便、腹满者。

3.脉弱,烦躁心下硬,不大便,发热或日哺热、发狂、澹语者。

4.脉浮弦紧而剧烈腹痛、腹胀、腹皮热、坚满拒按,便秘、清水便或粘液脓血便者。

小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厚朴10-30g,积实10-20g。水煎,分两次温服。以下为度,不下续服。

方证:1.胃中燥、大便干(或初硬后塘)、小便数、澹语、潮热或无潮热者。

2.大承气汤证燥屎不甚坚硬,微烦而稍缓者。

3.脐腹胀满,按之有弹力,舌苔厚腻,脉滑实的呢逆或便秘患者。

调胃承气汤

组成用法:大黄15-20g、芒硝10-15g、甘草10g。水煮两味,药成后,入芒硝溶化,分2-5次温服。

方证:1.体格壮实,面红唇厚,心烦,澹语,发热者。

2.大承气汤证而痞满不甚,不当峻下,并防泄下伤正者。

3.体壮、燥热、便秘较久,胃气不和,有时心烦、胸痛,大便反塘者。

大陷胸汤

组成用法:大黄10-20g、芒硝12-15g、甘遂1-3g(为末)。先煎大黄,加芒硝,煮沸,入甘遂末搅匀,分2-3次温服,以利为度。

方证:1.心胸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2.胸腹积水,痛不可近,口干舌燥,脉沉紧有力,日哺发潮热者。

麻子仁丸

组成用法:大黄10-20g,积实10-15g、厚朴10-20g、火麻仁10-30g、白芍10-20g、杏仁10-20g。上六味,如法蜜丸,或斟酌剂量为汤亦可。

方证:1.小便数、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2.心下痞、腹挛痛、大便干涩、外观壮实、肌肉坚紧者。

大黄硝石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黄柏12-15g、芒硝12-15g、桅子10-15g。先煎煮三味,药成后入芒硝,顿服,以下为度。

方证:1.身热发黄、小便涩赤、大便难、心胸结痛、懊侬而口燥、苔黄、脉滑实者。

2.黄疸腹满或痛,便干溲赤,舌红鼻燥,脉沉滑数,潮热或谵语者。

桂枝茯苓丸

组成用法:桂枝6-10g、茯苓10-15g、丹皮6-10g、芍药10-15 g、桃仁6-10g。将五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6 g,每日两次,饭前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

方证:1.下腹痛、按压则痛甚,有包块。

2.头痛昏晕、睡眠不良、烦躁、动悸。

3.面红或紫红,舌质暗,或有紫点,脉涩。

桃核承气汤

组成用法:桂枝6-10g、桃仁10-25g、大黄10-15g、甘草3-6g、芒硝6-10g。将除芒硝以外的四味药水煎两次取汁,混匀后分两份,每日服两次,服时将一半量芒硝放入药汁内,放火上稍沸腾,溶化后空腹服用,以泻下为度。

方证:1.大黄证。

2.少腹部固定性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3.出血紫黑,易凝固结块。

4.精神亢奋不安,如狂。

5.面红、唇暗红、舌质暗红或紫,舌面干燥,脉沉涩。

抵当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桃仁10-24g、水蛭6-12g、虻虫6-12g。四味药水煎后,温服,以泻下为度。

方证:1.精神异常,狂躁不安。

2.下腹部急满硬痛,按之腹中有硬块。

3.大便秘结或下黑便,或身有黄疸,月经不调。

4.舌质紫绛,脉沉结或沉涩。

下瘀血汤

组成用法:大黄6-15g、桃仁6-10g、蛰虫6-10g。丸剂:研末,炼蜜为丸,每服10-15g。日服一次,黄酒送服。汤剂:黄酒煎服,不能饮酒者,水煎服。每日一次。

方证:1.少腹疼痛,腹中结块,按之有抵抗感而痛。

2.腹胀腹满,大便干结。

3.产后恶露不下或极少,少腹刺痛拒按,烦闷气粗

4.舌质暗有痕点,脉沉结或沉涩。

大黄牡丹汤

组成用法:大黄10-15g、丹皮10-15g、桃仁10-1g、芒硝6-10g、冬瓜子20-30g。四味药水煎后,取汁,放入芒硝,沸腾融尽芒硝,一次服下。

方证:1.下腹肿痞疼痛,按之更甚。

2.便秘、烦躁,身热有汗。

3.舌质红而坚老,苔黄、脉紧、滑或迟。

大黄甘遂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0g、甘遂6-10g、阿胶6-12g。先煎两味,阿胶另洋兑入,一次温服。

方证:1.少腹满痛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2.下肢浮肿或手足心热,口不渴。

3.舌质暗红,苔黄或白,脉沉滑有力小便微难。

理中丸(汤)

组成用法:人参6-12g、干姜6-12 g、炙甘草6-12 g、白术6-12 g。制丸法:上四味10倍量,共研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日二次每次1丸。汤法: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澹、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畏寒喜温、精神委靡、口不千渴或口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10g、白术10-30g、干姜10-15g.、茯苓10-30g。水煎服,一日三次。

方证:1.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2.全身倦怠感,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

3.腹泻或便塘。

4.舌质淡或淡红,苔多白腻,或白滑,或根部厚腻。

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

组成用法:茯苓10-20g、炙甘草3-6g、干姜6-12g、细辛3-9g、五味子6-10g。水煎取,分三次温服。

方证:1.胸满咳嗽,遇冷更咳,咯吐清稀泡沫痰。

2.舌苔白滑,舌质淡,脉沉弦。

桂枝人参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炙甘草6-10g、白术10-15g、人参10-15g、干姜6-1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2.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或心腹疼、心下悸、四放倦怠、足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弱。

干姜人参半夏丸

组成用法:干姜6-12g、人参6-12g、半夏10-15g。水煎,药成后兑入生姜汁,分3次服。或上三味以1:1:2的比例研成末,用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根据病情服2-10丸,日三次。

方证:呕吐不止,或恶心欲呕,吐物不臭或呈清水样,心下痞硬,纳呆,舌淡苔白滑。

四逆汤

组成用法:制附子20-100g(生者5-10g)、干姜15-50g、炙甘草20-4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顿服或分两次温服。以肢温厥回为度。慢性病也可煎三次,分3-5次温服。

方证:1.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萎靡,二便清利,脉微欲绝属里虚寒甚者。

2.汗、吐、下不当伤津损阳而造成的肢冷、疼痛、畏寒、喜睡、面色少华、舌淡暗、苔白腻、黑润或白滑而脉象呈沉、细、微、软等无神,或寸部空浮无力等症者

真武汤

组成用法:茯苓30-50g、白术25-35g、芍药30-60g、生姜30-50g、炮附子20-5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头晕目眩,心悸,震颤,畏寒、浮肿或疼痛、麻痹,舌淡胖,苔白润,脉沉伏或微细无力者。

2.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喜暖恶寒、下肢冷痛、下利或咳或呕吐,脉沉者。

3.肢体痛痹失仁或痞破不用而舌淡、苔白或苔黑而润、脉细小、精神倦怠者。

附子汤

组成用法:制附子30-50g、茯苓30-50g、白术40-60g、芍药30-50g、人参15-20g。用水1000ml先煎附子至600m1,再入余药同煎至200ml,分1-2次温服。

方证:1.后背恶寒、肢体拘急、关节冷痛或头晕、小便不利而脉沉者。

2.各种痛证见手足冷(下肢更明显)、小便不利、心下痞硬或悸动而脉沉细无力者。

3.妊娠胎胀,少腹如扇,发热而精神委靡,腹痛恶寒者。

薏苡附子败酱散

组成用法:薏苡仁30-100g、附子10-15g、败酱草30-60 g(鲜者连根用100g)。水煎,分1-2次服。

方证:皮肤粗糙起屑,右下腹拘急,按之虚软无力。

大黄附子汤

组成用法: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甘草附子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附子10-50g、白术15-30g、桂枝20-5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剧烈的关节疼痛,功能受限,伴全身汗出恶风及小便不利。

2.舌淡苔白润,脉沉或浮细涩者。

桂枝附子汤

组成用法:桂枝20-40g、制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枣12-20枚、甘草10-20 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转动痛剧、心烦、脉沉细或寸浮虚者。

2.知觉障碍、肌肉拘挛、疼痛、上冲、舌质淡红、苔白滑润、脉浮涩数者。白术附子汤

组成用法:白术40-60g、制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枣12-20枚、甘草10-2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 -3次温服。

方证:1.身体疼痛、肢节不利、纳少、身重、便秘、尿量少、脉浮涩数。

2.用于甘草附子汤证而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3.桂枝附子汤证而无气上冲,见小便不利、大便偏干者。

当归芍药散

组成用法:当归10-20g、芍药10-30 g、川芎6-15g、茯苓10-30g、泽泻10-30g、白术10-30g。上6味,共研细末为散,每服6g,酒和,日三次。或以水煎煮,日服三次。

方证:1.妊娠腹中急痛,或绵绵作痛。

2.头重,眩晕,心悸,小便不利,头面及足附浮肿。

3.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细缓或有弦滑之象。

当归四逆汤

组成用法:当归10-20g、桂枝10-20g、白芍10-30g、细辛3-10g、炙甘草6-10g、通草3-6 g、红枣10-30 g。上七味,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1.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2.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

3.脉细,舌淡苔白。

当归贝母苦参丸

组成用法:当归10-30 g、贝母10-30 g、苦参l0-30g。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钦服3丸,加至10丸。亦可作汤,入蜂蜜30g冲服。

方证:1.小便淋漓不尽,溲时涩痛,尿色黄赤,大便干燥。

2.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肾气丸

组成用法:干地黄15-50g、山药10-30g、山茱萸6-20g、泽泻10-30g、牡丹皮6-15g、茯苓10-30g、桂枝6-12g、附子6-12g。将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9g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方证:1.浮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多尿。

2.腰腹疼痛,小腹或拘急疼痛,或麻木,或软弱无力。

3.痰液、唾液、白带等量多且清稀如水。

4.严重的疲劳倦怠感,肌肤虚浮,或有水肿,手足常怕冷畏寒,时常出现烦热感。

复脉汤(炙甘草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5-30g、桂枝10-20g、生姜10-20g、大枣20-30枚、人参10-15 g、生地黄60-120g、麦冬15-20g、麻仁15-30g、阿胶10-15g。 (黄酒或米酒和水各半,先煎八味,去滓,阿胶另徉后兑入药汁调匀,温服,每日三次。不宜饮酒者,水煎亦可)。

方证:1.脉虚无力、三五不调。

2.消瘦、面色憔悴、舌苔薄或无苔。

3.倦怠、动悸、虚烦、头昏、多梦或失眠、便秘。

胶艾汤

组成用法:川芎6-10g、当归10-15g、芍药10-20g、阿胶10-15g、干地黄15-50g、艾叶6-10g、甘草3-6g。水煎,阿胶另洋后兑入,温服,每日二次。

方证:1.出血不止或反复发作。

2.腹中痛,按之软弱无力。

三物黄芩汤

组成用法:黄芩15-50g、生地黄30-100g、苦参15-30g。三味药同时水煎煮2-3次,取汁混合,分2-3次服用。

方证:1.心烦失眠,手足烦热,甚则灼热疼痛、肤色红。

2.唇舌干燥,口渴欲饮。

3.舌质红而少津。

黄土汤

组成用法:灶心土12-60g、干地黄15-60g、阿胶10-20 g、黄芩10-20g、制附子6-15g、白术10-20 g、甘草3-10 g。阿胶洋化后,兑入煎成的药汁中,温服,每日二次。

方证:1.出血而精神不振,手足烦热。

2.腹痛、下利、或微有浮肿。

3.脉沉细、迟或紧。

酸枣仁汤

组成用法:酸枣仁10-30 g、甘草3-6g、知母6-12 g,、茯苓10-20 g、川芎6-12g。将酸枣仁捣为粗末先煎15分钟左右,再放诸药,水煎两次后混合,分成两份,早晚温服。

方证:1.睡眠障碍,或失眠,或多梦噩梦惊醒,或睡眠浅而易醒。

2.性情急躁,易心烦、心悸,容易紧张、兴奋。

3.头痛、头晕,或胸腹痛,肢体疼痛。

4.脉弦细。

木防己汤

组成用法:木防己10-15g、石膏30-50 g、桂枝6-10 g、人参10-15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l.颇面熬黑、或紫暗、或两颧暗红。

2.喘息、动悸,呼吸急促,心下痞坚,气短乏力或口舌干燥,多饮,腹满,甚则面目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3.舌质红,苔少乏津,脉沉紧。

吴茱萸汤

组成用法:吴茱萸10-15g、人参10-15g、生姜20-30g、大枣12-20枚。水煎取汁,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1.干呕或呕吐涎沫。

2.头痛,或痛连及肩颈。

3.手足冷、烦躁而坐卧不安。

4.心下痞硬且满,按之痛或不适感。

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用法:桂枝10-20g、芍药10-20g、甘草3-6g、麻黄6-15g、生姜10-20g、白术10-20g、知母10-20g、防风10-20g、附子10-2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剧烈的关节痛、伴关节肿。

2.恶风发热、有汗或汗少。

3.身体消瘦,面色暗黄或有浮肿,脚浮肿。

续命汤

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20g、桂枝10-30g、甘草5-15g、石膏40-200 g、人参10-30g、当归10-30g、干姜10-20g、川芎10-20g。水煎分二次温服,待微汗出为度。不汗,盖被助汗。若不汗,更服。总以汗出为度,但不可见风。方证:1.大青龙汤证咳而多涎唾,或心下痞虚,或头痛、腹痛者。

2.体格黑胖病人,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但伏不得卧,口干烦渴者。

3.胶体不遂、言语涩滞、茫然不知痛痒或身拘急不能转侧,属表邪兼内虚者。

大黄蛰虫丸

组成用法:制大黄8g、黄芩6g、甘草6-10g、桃仁lOg、杏仁10 g、芍药12g、生地30g、干漆3g、虻虫10g、蛴螬10g、蛰虫6g、水蛭10g。上药研成细末,炼蜜成丸。每次3-6g,温水或黄酒送下,每日二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可参照以上量或原方比例。

方证:1.少腹部疼痛或有硬块、腹有胀满感、饮食减少。

2.形体消瘦、面色暗晦、肌肤干燥如鳞甲、两目黯黑。

3.舌质暗紫、或舌见疲斑,脉沉细涩。

乌梅丸

组成用法:乌梅10-20g、细辛3-6g、干姜6 -10g、黄连6 -10 g、当归10-15g 、附子10g、川椒6-10g、桂枝10-15g、人参10-15 g、黄柏6-10g。水煎服,每日二次。作丸剂时可按古法制丸,或用现代方法炼蜜为丸。成人每次服20g左右,儿童酌减。

方证:1.手足厥冷、心中烦狂。

2.呕吐、腹中痛。

3.腹泻、大便稀浩或泻下粘液。

4.口苦、目赤、小便黄。

温经汤

组成用法:吴茱萸6-10g、当归10-12g、芍药10-12g、川芎6-10g、麦门冬15-20g、半夏10-15g、人参10-15g、阿胶10-15g、桂枝10-12g、丹皮10-12g、生姜6-10g、甘草3-6 g。水煎二次,温服,每日二次。

方证:l.月经不调、血色暗淡或有血块。

2.自觉手足心热而又恶风、自汗,午后有发热感,或有头痛、恶心。

3.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胀感。

4.口唇干操,舌质暗淡,脉涩。

我常用的调体经方黄煌

我常用的调体经方 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10046 黄煌,现为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方方证、药证。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致力于经方医学的研究。中医基础扎实,精于临床,多年来在传统中医研究领域中敢于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编著了多本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医学著作,发表了80多篇有新观点的学术论文,许多著作被多次重印,并翻译成日文、韩文出版。并多次应邀赴外讲学,受到国内外中医界的广泛关注。 主要著作有《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医案助读》及《中医临床传统流派》等,并主编《方药心悟》、《方药传真》及《经方100首》等。 一、大柴胡汤 通里攻下方,主治以心下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柴胡20克、黄芩10克、制半夏15克、枳壳30克、白芍20克、制大黄10克、干姜5克、红枣20克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以中老年较多。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舌苔厚等。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支气管哮喘等。 【主治疾病谱】胰腺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炎性胆囊息肉、胆石症、高脂血症、脂肪肝,胆汁返流性胃炎、食道裂孔疝、胃窦炎、消化道溃疡穿孔、肠梗阻、肠道易激综合症,肺癌、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中风、心律不齐、心动过速,肥胖症、糖尿病胃轻瘫、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腺瘤、甲亢、甲减等)、干燥综合征,乳腺癌术后调理、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肿、溢乳、痛经、闭经、多囊卵巢,肾结石急性发作、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加减法】烦躁、心下痞者,合三黄泻心汤;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舌暗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焦虑、腹满胀气者,合栀子厚朴汤;咽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或伴有急性感染者,合黄连解毒汤;哮喘痰稠难咯者,合排痰散(即《金匮》排脓散);胸痛、痰黄,便秘者,合小陷胸汤。 二、桂枝茯苓丸 古代的下死胎方,现代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主治以气上冲、少腹急结、肌肤甲错为特征的病症。 【常用剂量】桂枝15克、茯苓15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 【体质要求】体格比较健壮,成年人多,中老年人更多。面色多红或潮红,或暗红,或发青,或面部皮肤粗糙或鼻翼毛细血管扩张,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暗淡,舌边紫色或舌底静脉怒张等。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或小腿易抽筋,静脉曲张,不能久行,或下肢浮肿或独脚肿,或下肢肌肉有绑紧感,或下肢皮肤色暗,发黑,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腹部大体充实,尤其是小腹部。有的患者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患者容易有腰痛、腿疼、痔疮、

经方两步曲:10类方证 + 50味药证

经方两步曲:10类方证+50味药证! 一、10类方证 一:桂枝类方 (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二、麻黄类方 (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肌肉酸重身无力,不可一味认作虚,心下重压感腹胀,或有浮肿之倾向.

经方100首

1、甘草汤: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24 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炙甘草6~1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11、小建中汤: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0~15g、芍药15~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牡蛎20~30g。水煎服,日三次。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2.自汗、盗汗。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1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水煎,温服,每日三次。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4.舌体胖大、苔白滑。 1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水煎温服,每日三次。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15、茯苓桂桂五味甘草汤:茯苓12~30g、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以水1600ml,煎取600ml,每次服200ml。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3.舌质淡,苔白滑。 16、五苓散:猪苓10~20g、泽泻15~30g、白术10~20g、茯苓15~30g,桂枝6~12g。水煎服,分三次。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17、防己黄芪汤: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二次。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18、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0~158、桂枝10~1g、白芍10—15 g、生姜20—30g、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3次。1.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2.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19、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米醋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2月/11日/第004版 学术与临床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论“方证对应”的科学内涵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冯世纶 ●以八纲为基础理论之方证,既涵方药,亦涵相适应的证,既有理,亦有法;每一个方证都是经过几代、几十代反复实践验证取得的经验总结。 ●方证对应长期应用的经验,产生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而六经辨证理论的形成,则更能正确指导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 ●方证对应不是简单的方和证的“对号”,而是涵盖了方与证、药与病情的严格对应,即寒、热、虚、实、表、里等的对应。 ●中医所有的辨证方法和理论,最终都要落实到方证对应;方证对应是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尖端。 近来对“方证对应”的讨论很多,对我们进一步认识经方提供了思路。但也存在一些不当的认识,如有人谓:“方证对应即对号入座”,即只根据《伤寒论》原文机械低级套用,此皆是未读或未读懂《伤寒论》实质所致。笔者认为,方证对应的基础理论是八纲,人们对方证对应的长期应用产生了六经辨证;方证对应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不仅指方药与证的对应,还体现在方药用量、煎服法与病情的对应;无论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最终都要把辨证论治落实到方证对应,因此,方证对应是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尖端。 方证对应以八纲为基础理论 方证对应,是经方长期临床以方证治病过程中产生的愈病理念。《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讲方证对应,宋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在宋刻《伤寒论》序中写到:“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本草之经”,道明了《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一脉相承,即《伤寒论》的方证,包括单方方证和复方方证,是由《神农本草经》的单方方证及《汤液经法》的单复方方证发展而来。 方证体现了八纲辨证,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看,可知经方的每一方证,不同于一般的方剂,它既代表了该方药物的组成,亦包括了该方的适应证候。更值得注意的是,标明方药功用性能者为“本草石之寒温”,即以八纲为基础理论。标明证候特点、病位者为“量疾病之浅深”,亦以八纲为理论。经方实践者通过临床反复观察,把有效方证记录下来,每一个方证都是经过几代、几十代反复实践、反复验证取得的经验总结,其科学性通过了历史的考验。可知方证之方,是经历史考验之方,证是经历史考证之证,方证既涵方药,亦涵相适应的证,既有理,亦有法,故吉益东洞在《方极》自序中云:“夫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对“法”的概念,胡希恕先生解释到:“所谓法者,别阴阳、明六经、辨证辨脉、适宜的制裁方药之谓”。由此可知,方证对应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 方证对应的长期应用 产生了六经辨证 胡希恕先生明确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八纲怎样发展成六经?半表半里是产生六经的关键。考证《神农本草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可见确切轨迹。半表半里概念仍是八纲概念,产生于《伤寒论》,如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

黄煌--我最常用的16首经方

黄煌--我最常用的16首经方 I导读:最无奈的不是我们面对疾病不知道处方,而是 那个方剂我们明明会背,却不知道他就是解开疾病的那把锁。总是似曾相识,却一直不得其要领,以下16首是临床常用 的经方,黄教授以自己临床经验为例,对其所治疗病症都做了全面的解析,看了这篇文章,小编对这16首方剂有了新 的认识。我常用的几张经方作者/黄煌 我的材料已经发给了大家,就是把我运用经方的经验归纳了一下,想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经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运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的大智慧。这个经方了不得,说到能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发明创造,中医中药应该算一个,而其中的经方更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它也是我们中医院校的宝贝。很多人研究经方都喜欢搞纯理论或极纯粹的实验研究,这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整理其应用经验作为基础,这些经验历经几千年,非常宝贵,把它们清楚、有序的整理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大家运用经方经验交流的重点所在。所以我还不能完全按照发给大家的讲义来讲,我抽取了经方运用经验其中的二十多条跟大家分享。首先讲第1条,大柴胡汤证。 一、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我把这个意思抽出

来,希望大家记住。大柴胡汤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多,像胰腺炎、胆石症、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胆道感染等等我都会用。但是我并不是盲目的用,张仲景是怎么说的?“按之心下满痛者,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现在很多中医没有触诊,也不摸脉,就靠问诊,从头问到尾。张仲景当时看病要摸肚子,那个人痛得不得了,一摸肚子,发现上腹部“按之满痛”,这时就用大柴胡汤,非常有效。所以我们在用大柴胡汤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躺下来,再按一按他的上腹部。当我们医生手指存一种抵抗感,患者感到疼痛,甚至拒按的时候,我们就考虑用大柴胡汤;但反过来如果肚子软软的,像按在棉花枕头上一样,我们使用大柴胡汤就要注意了。有时候中医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古代有很多技术因为简单所以要保密,要故意把它玄化,不能让你轻易学到,如果方法过于复杂也不需要保密的。所以张仲景用大柴胡汤就有这个诀窍。我在临床上就按照这个诀窍用,例如说现在得个胰腺炎3万、5万医疗费是小事,多的甚至几十万。但是古代的治疗就是用大柴胡汤,很有效。有一个青年人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有时一年要住几次院,痛苦不堪。后来经人介绍到我这里,我一摸肚子绷绷紧,人也非常壮实,舌苔厚腻。我用的就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枳实、枳壳、赤芍、白芍、大黄、姜、枣,就这几味药,吃下去原来的腹胀就没有了,嗳气、腹痛、大便

经方100首方证汇总

甘草汤 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 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 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桂枝甘草汤 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舌红苔黄,脉滑数。 甘草麻黄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l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半夏散及汤 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桂枝汤 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方证: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经方中医刘卫红08.01 06:50阅读481原创2016-07-30 黄煌经方医学论坛【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四逆散作者:黄煌 编排:胡廷峰********************************************四逆散【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炒枳实6~10g、甘草(炙)6~10g。水煎,分三次温服。【方证】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现代应用】1以痉挛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异型增生、顽固性腹痛、过敏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痢疾、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胰腺炎、泌尿系结石、痛经等伴有手足冷、脉弦者。2以胃—肠动力低下、腹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饮食积滞性腹痛、十二指肠壅积症等。3以精神紧张或遇紧张则加重的疾病。如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心因性阳痿、神经官能症、冠心病,梅核气,情绪性腹泻、女性急迫性尿失禁、遗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4以分泌物、代谢物排出不畅为特点的疾病。如鼻窦炎、急性乳腺炎、

输卵管不通、阑尾周围脓肿、肝郁气滞的便秘或下利不爽等。5其他方面,如月经不调、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腰腿痛(注意!)、神经性头痛(注意!)、三叉神经痛(注意!)、癫痫、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肝炎、过敏性鼻炎(注意!)、皮炎、小儿高热肢厥、流行性出血热的低血压休克期等均有用四逆散的报道。【经验参考】本方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难以尽述,几乎各系统的疾病,均有使用的可能。据载,日本汉医和田家治杂病100人,有50~60人用此方加减,足见应用之广。在此,编者介绍几则个人的临床治验以供读者参考。1曾治一周姓患者,新婚数日来诊,诉阳痿不举。观其面色无华,形体羸瘦,若按一般辨证,当属虚证,可能会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当时为观察四逆散之功效,投原方而未作加减,不料却有非常之效。2治张某,八旬高龄,突发小便失禁半月,多方诊治不效,欲行手术探查,患者及家属不从,转我院,邀余诊治,观其虽年事颇高,但无虚羸之象,非肺肾气虚之证,乃膀胱尿道功能失调所致,用四逆散加乌药,数剂而愈。3治潘某,胃胀多年,餐后脘胀,每于下雨前数日尤胀甚,戏称自己可以作天气预报,中西药调治不效。询其脘胀连及两胁,拟四逆散合平胃散,数剂而安。4田某,胃脘隐痛嘈杂多年,胃镜示重度糜烂性胃炎,吾曾屡以半夏泻心汤加减,疗效不甚理想,后思其人平素多愁善感,思绪不定,有柴胡证的表达,于是投四逆散合平胃散,

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经方与后世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如后世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芩解表,而经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 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纲。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其证在表。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椒等治表证经验。 然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因里证分阴阳,里热

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疗,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 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据皇甫谧《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之一: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

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民间中医中医瑰宝苑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 李昌源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如何万里挑一辨方证 最常用的50個經方方證 (几乎每天都遇到) 重要说明: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50个经方,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著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26方证,其余方证希有志之士补充完善。供大家参考学习。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解: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 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即轻取则浮,重按则弱也。阳浮者热自发。谓脉阳浮,为发热的脉应。阴弱者汗自出,谓脉阴弱,为汗出的脉应。啬啬恶

经方100首方证解答

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g 、生甘草6-12g ,水煎服,分二次服用。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 、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方证:1. 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 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 24g 、炙甘草6-12g ,水煎服,一次顿服。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方证:1. 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 舌红苔黄,脉滑数。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l2g 、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半夏散及汤 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桂枝汤 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 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 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 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方证:1. 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 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 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 20g、牡蛎20-30g。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1. 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 自汗、盗汗。 3. 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水煎,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 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 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特异性方证

“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肖相如 一、方对证的适用程度不同 从桂枝汤证的部分条文可以看出,方对证的适用程度并不一样,根据《伤寒论》的原文,可做如下区分。 1.“特异性方证”等级:主之 这是桂枝汤适应证中的最高等级,方和证之间具有特异性的关联,用桂枝汤具有药到病除的特效。原文第12条、第13条属于特异性方证等级。 2.一般适用等级:宜 “宜”的一般适用等级不如“主之”的“特异性方证”等级那么好,就是有效率和有效程度都比“特异性方证”等级差一点,但也只有这种选择是最好的。原文第42条、第57条、第53条、第54条等,属于一般适用等级。 3.可能适用等级:与或可与 “与或可与”的可能适用等级比“宜”的一般适用等级又差一点,就是有效率和有效程度都比一般适用等级又差一点,但也只有这种选择是最好的。原文第15条、第25条等,属于一般适用等级。 4.不适宜等级:不可与 不适合用桂枝汤,也可以理解为桂枝汤的禁忌证。原文第16条后半段、第17条、第19条等,属于不适用等级。 5.无方可用等级: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如果这个证连可能适用等级的方都没有的时候,才需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张仲景提出的这一原则被认为是辨证论治的理论渊源。也是《伤寒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的主要根据。 二、“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特异性方证”,就是方和证之间具有特异性的关联,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特效,具有精准、快捷、高效的特征。《伤寒论》中“主之”的方证绝大部分属于“特异性方证”。 证是中医的治疗对象单位,方是中医的治疗手段单位。证和方之间的关联程度决定疗效的好坏。“特异性方证”,是证和方之间关联程度最高的级别,也是医学所能达到的最好疗效,即药到病除,亦即特效。 《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但方证之间的关联程度并不一样,有主之、宜、可与、不可与的区分。区分的根据是某证用某方后疗效的好坏和副作用的有无或多少。 其中,只有“主之”的方证之间关联程度最高,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特效,属于“特异性方证”,所以,“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 总结一下:方证是《伤寒论》的核心;“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三、“特异性方证”的构成 “特异性证”,由特异性要素或者特异性的组合构成,针对特异性的方。 1.特异性要素 如“往来寒热”,就是小柴胡汤证的特异性要素,见到“往来寒热”,就是小柴胡汤主之。 2.特异性组合 如恶寒、发热、汗出,就是桂枝汤证的特异性组合,见到这一组合,就是桂枝汤主之;恶寒、发热、无汗,就是麻黄汤证的特异性组合,见到这一组合,就是麻黄汤主之。 “呕而发热”,就是小柴胡汤证的特异性组合,凡是“呕”和“发热”并见,就是小柴胡

刘渡舟伤寒论50个常用经方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麻黄汤(麻甘桂+杏) 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 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 越婢汤 (麻甘+姜枣+石) 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栀子豉汤(栀子+香豉) (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 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 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 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 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 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 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真武汤(姜芍+苓术+附) 射干麻黄汤(麻黄 +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 小半夏汤(夏姜) 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下焦泽泻汤(泽泻白术) 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 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 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 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 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桔梗汤(桔梗+甘草) 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 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与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与营卫解肌表。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与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就是其应。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汇总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汇总

————————————————————————————————作者:————————————————————————————————日期: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之一: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

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

经方100首汇总

1、甘草汤: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四肢骨骼 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24 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1.食已即吐,或 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炙甘草6~1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经方100首

经方100首 1、甘草汤: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 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24 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 :炙甘草6,1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 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1( 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