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中医辨证

牙痛中医辨证
牙痛中医辨证

牙痛中医辨证

1、中医治疗口腔疾病有独到的疗效,着重于辨证治疗。不局限于口腔局部,它

更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如与腑脏、经络的联系等。

祖国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

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失调与虫蚀牙齿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

外感风邪:因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而为病;

胃火炽盛:积食、胃中积热,火热上攻,脾不统血兼火不归原!又嗜食辛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

肾虚火旺:体质偏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根浮动而隐痛。肾虚肝郁,水不涵木,虚火妄动,兼挟脾胃之浊湿上犯所致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风、火、虫之分,治法各异。

2、医学论著:

齿龋”一词就出自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就有齿痛的描述。其中《素问

缪刺论》,指牙齿蛀空朽痛。

《三因方齿病论治》、《圣惠方口齿论》、《景岳全书》、《永类铃方》等等,都记载了牙齿与肾、胃、肠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阐明了牙齿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任、督二脉皆有密切关系。

《中医临证备要》指出: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亦口臭。”也就是说胃火重、肝火旺、思虑过深、精神压力过大或者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烟酒无度、饮食不节、疲劳过度的人更容易出现口臭疾病。先调理肠胃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吃清热去火的药物。

《诸病源候论》云: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已提到灸治牙病:病齿痛……皆

久(灸)臂阳明温(脉)”

《灵枢杂病》篇,进而加以初步辨治: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外科正宗》卷四曰:齿病者,有风,有火,亦有阳明湿热,俱能致之。风痛者,

遇风发作浮肿,随后生痛。

3、牙痛的中医辨证:新病多属实,偏属于经;久病多属虚,偏属于脏!

(一)实火牙痛:因胃、肠火上蒸,风火邪毒侵袭,龋齿、牙损伤,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伤及牙体及龈肉引起。实火牙痛者多为阳盛体质,若治疗不彻底,常易反复发作。牙疼痛比较激烈,不敢吃热东西,牙龈红肿,脉比平时有力而且快(脉洪数)。

3.1、胃火牙痛:

胃火素盛,胃火上蒸,又嗜食辛辣,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辨证录》卷三曰:人有牙齿痛甚不可忍,涕泪俱出者,此乃脏腑之火旺,上行于牙齿而作痛也。又说:人有牙疼日久,上下牙床尽腐烂者,至饮食不能用,日夜呼号,此乃胃火独盛,有升无降之故也。

足阳明胃经循行上齿,胃火炽盛,循经上蒸齿龈,"人身之火,惟胃最烈",火既

升于齿牙,故牙齿痛,牙龈红肿较甚。火盛伤脉络则渗血,伤肌膜则化腐成脓。

若火热结聚不散,则肿连腮颊;邪热上扰则头痛;热伤津液,故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口有臭气,舌苔黄厚,脉洪数均为胃腑热盛之象。

【诊断要点】指上牙(火牙)痛,疼痛比较剧烈,呈持续性锐痛,牙齿明显叩痛,松动浮起感,甚至一般消炎药、止痛片都控制不了。牙龈红肿或出脓血,肿连腮颊,有时咀嚼、张口困难,头痛,得冷痛减;口渴口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或滑数。睡中磨牙切齿。

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清胃泻火、凉血止痛。要戒烟酒和辛辣的食物,最好配合吃一点牛黄上清丸或三黄片。

按摩穴位:内庭、颊车、手三里、二间。

3.2、肠火牙痛:

肠火牙痛就是下牙痛,是大肠有实火造成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是儒上齿中”。症状与胃火牙痛差不多。

合谷、曲池、手三里,从下到上依次进行按揉,每穴2分钟。

3.3、风热侵袭:

【诊断要点】牙痛突然发作,阵发性加重,风热为阳邪。热痛,得冷痛减,遇风、热痛加重,牙龈肿胀;形寒身热,口渴;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寒则热之,湿则利之,调和营卫,扶正固本”

是一种属于身体其他部位(主要是上呼吸道疾病)病变引起的并发症性质的牙疼,是最

痛的一种牙疼(急性牙龈炎同时引发的急性牙髓炎或急性根尖周炎):牙龈红肿、淋巴肿痛、牙根钻心的疼、牙齿碰不得,脸面肿胀,远远超过龋齿和牙周炎引起的牙疼,一般伴有舌苔黄厚、口苦、发烧、便秘或大便不畅等全身症状。牙痛阵作,遇风即发,受热加重,甚则齿痛连及头部面部;或伴有牙龈肿胀,患处红、肿、热、痛,得凉痛减;或伴有口渴喜凉饮,便干溲黄,舌红或舍尖红,苔薄黄或苔白少津,脉浮数或脉弦。

多见于急性牙髓炎与根尖周炎初期。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处方】风池、外关

风冷牙痛:

牙痛呈阵发性,遇风寒发作或加重,寒痛,遇热痛减,牙龈肿或不肿,全身可伴有恶风寒、无汗、头痛、鼻塞声重、舌淡苔白等症状。主要见于阳虚体质的牙周病患者。疏风、散寒、止痛。

3.4、过敏性牙痛:牙本质小管,管内有神经纤维,当牙本质暴露后,能感受外界冷、热、酸、甜等刺激,而引起疼痛,多属过敏性牙痛。

3.5、龋齿、牙损伤。

(二)虚火牙痛:肝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牙失荣养所致。微痛微肿、隐隐作痛, 持续时间长,脉比平时细而快(脉跳的宽度变窄)。

3.6、虚火牙痛:

牙齿显长、浮动、摇动、脱落;牙龈微红肿;牙隐痛;腰酸头晕。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多属肝肾两亏,牙齿得不到足够的滋养,阴虚导致阳亢,出现虚火上炎,灼烁牙龈,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齿浮动而痛。《辨证录》卷三说:人有牙齿疼痛,至夜而甚,呻吟不卧者,以肾火上冲之故也,然肾火上冲,非实火也。

【诊断要点】肾虚牙痛,疼不明显,时间较长,牙隐痛,时作时止,午后疼痛加重(午后阳明经气旺盛,更助虚火上炎)。日轻夜重,牙龈无红肿现象,微红、微肿,龈肉萎缩,牙齿根部有松动的感觉,咬物无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舌嫩红少苔,口干不欲饮,脉细数。

按摩:合谷、手三里、太溪、照海、悬钟

多见于老人慢性牙周病。滋阴益肾、降火止痛。

再配合吃点六味地黄丸。若睡觉时有盗汗,或感觉燥热、睡不踏实,可吃知柏地黄丸。平时可泡枸杞茶喝,或熬枸杞、山药粥喝。

3.7、肝火牙痛:

牙痛牵引头痛,情绪波动时发作或加重,全身常伴有口苦、目赤、耳鸣、胁痛、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状。清泻肝胆、疏肝止痛。冷热皆痛。

4、牙齿与脏腑对应关系:

4.1牙齿对应肾脏,牙龈对应胃肠。上牙龈对应胃经、下牙龈对应肠经,犬齿属肾经,臼齿属脾胃经。

4.2牙痛与五脏六腑之火对应关系:

上四门牙为心火,下四门牙为肾火,右上齿为胃、肠火、右下齿为肺火,左上齿为胆火、左下齿为肝火。

4.3辨验齿龈

牙齿稀疏或齿根外露,可能肾气亏。

牙龈出血,肠胃消化不好。

牙齿松动,骨质疏松的标志之一。

牙龈红肿,胃炎或疲劳。

专业中医辨证治牙痛

专业中医辨证治牙痛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专业中医治牙痛 中医确有真传 1.《黄帝内经》提出人有四类:“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真人者,指罗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以其道生。” 有“真人”才有“真知”。有“真知”才有真传。现代科学不能完全理解“真人”的境界,但经现代科学恰好证明中医的真学问在“宇宙全息性”。西药看牙痛不分上、下、左、右,一律抗菌消炎止痛麻醉,补充维生素,切断神经线;而中药是上、下、左、右分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辨证施治――近乎“量体裁衣”式的诊疗正是中医高治愈率的“精髓”所在。 2.现代科学“全息论”无非是在证明“一物一太极、一物一五行”的正确性,正如《长沙方歌括白话解》所言:现在有些人不相信《神农本经》而单单相信今世名家之言,是很奇怪的。我们思想中不能有封建迷信,同样也不能有现代迷信!我认为中医药临床走下坡路的原因就在于没得“真传”和不温习经典,不从《黄帝内经》、《伏羲周易》、《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要智慧,融合现代新知所致!再比如:现代“脑地形图”可以证明病人有“脑供血不足”。但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颈椎病,都可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如果想有真效果,还得靠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辨证施治。中医真传从实践中走来,经得起临床验证。如果你想成为明中医,还是离不开“黄帝”、“周易”、“神农”等这些独具特色的东方修养学问的,她会给你带去“甘露”般的营养。 根据“一物一太极,一物一五行”原理:上为阳下为阴;腑为阳,脏为阴。肝火旺于 肝火加:柴胡15克栀子15克 大肠火加:枳壳15克大黄12克 肺火加:桔梗15克黄芩18克 胃火加:白芷15克川芎18克 脾火加:白芍18克白术18克 每日一剂。水煎3次,每煎得药液300ML,饭后服。忌:酸准辛辣、燥热食物。注意:高血压者先治高血压症,再论牙痛。 上门牙疼是心火

牙痛中医辨证

牙痛中医辨证 1、中医治疗口腔疾病有独到的疗效,着重于辨证治疗。不局限于口腔局部,它更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如与腑脏、经络的联系等。 祖国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 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失调与虫蚀牙齿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 外感风邪:因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而为病; 胃火炽盛:积食、胃中积热,火热上攻,脾不统血兼火不归原!又嗜食辛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 肾虚火旺:体质偏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根浮动而隐痛。肾虚肝郁,水不涵木,虚火妄动,兼挟脾胃之浊湿上犯所致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风、火、虫之分,治法各异。 2、医学论著: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就有齿痛的描述。其中“齿龋”一词就出自《素问·缪刺论》,指牙齿蛀空朽痛。 《三因方·齿病论治》、《圣惠方·口齿论》、《景岳全书》、《永类铃方》等等,都记载了牙齿与肾、胃、肠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阐明了牙齿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任、督二脉皆有密切关系。 《中医临证备要》指出:“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亦口臭。”也就是说胃火重、肝火旺、思虑过深、精神压力过大或者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烟酒无度、饮食不节、疲劳过度的人更容易出现口臭疾病。先调理肠胃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吃清热去火的药物。 《诸病源候论》云:“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已提到灸治牙病:“病齿痛……皆久(灸)臂阳明温(脉)”。

牙痛中药方剂

中医方剂(一) 【辨证】阴虚火旺。 【治法】补肾益阴。 【方名】阴虚牙痛方。 【组成】生地24-30克,熟地24-30克,元参15克,骨碎补9克,二花15克,细辛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卢学理方。 中医方剂(二) 【辨证】阳明热炽,胃火循经上炎;或年老阴液不足,虚热上浮。 【治法】清胃泻火,通腑润肠。 【方名】白玉汤。 【组成】生地15克,麦冬15克,知母10克,石膏(先煎)30克,元参18克,花粉15克,牛膝10克,大黄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广西中医药》。 中医方剂(三) 【辨证】肝胆火旺。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疏风。 【方名】齿灵汤。 【组成】生地12克,丹皮10克,青皮6克,石膏12克,荆芥10克,防风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山西中医》。 中医方剂(四) 【辨证】胃腑蕴热,循经上蒸。 【治法】清泻胃火,疏风解毒。 【方名】清胃解毒汤。 【组成】生石膏15-30克,知母12克,谷精草12克,银花12克,蝉衣6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广西中医药》

2.甜瓜(香瓜)皮6克,水煎,冷后含漱,治风火牙痛。 3.露蜂房20克,煎浓汁含漱,每日数次。治风火牙痛。 4.五倍子15克,煎浓汁舍漱,每日数次,治风火牙痛。 5.白矾3克,水煎后取药液漱口,用于齿问出血疼痛。 牙痛治疗中药方: ▲灵仙饮 细辛3克(后下),白芷10克,威灵仙10克。水煎2次,药液混合后分2次服,每 日1剂。 ▲功劳液 十大功劳叶9克。水煎,顿服,每日1剂,痛甚者服2剂。 ▲糖莲饮 青莲子芯2-3克,冰糖10克。水煎,时时饮用。本方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适用于龋齿疼痛、风炎牙痛。对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牙痛,可用本方配入生地、石膏、细辛、白芷等,水煎服。 ▲扁蓄饮 扁蓄50-100克。水煎2次,药液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1剂。 ▲绿豆甘草饮 绿豆100克,甘草15克。水煮至豆熟,去甘草,分2次食豆饮汤。 ▲花椒方 花椒1粒,放在牙痛处,咬紧,可立即止痛(不包括龋齿)。 ▲大蒜方 独头蒜2-3个,去皮放火上煨熟,趁热切开熨烫痛牙处,蒜凉后再更换,可连续多次。 ▲六神丸方 六神丸3-5粒,研碎,涂于患处,约5分钟后牙痛即减,1小时后可得缓解 骨碎辛麻汤

中药治牙痛的验方

中药治牙痛的验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药治牙痛的验方 一、通用药七味(无论哪颗牙痛,都得用它们): 防风、丹皮、生地、荆芥各一钱, 生甘草:钱半 生石膏:八分 青皮:七分。 二、特需药二味(注意分清痛牙位置): ①上颚前四牙痛(心火),需加黄莲八分、麦冬一钱二分; ②下颚前四牙痛(肠火),需加黄柏八分、知母八分; ③上颚两边牙痛(胃火),需加白芷八分、川芎八分;(指上边虎牙痛) ④下颚两边牙痛(脾火),需加白术八分、白菊八分;(指下边虎牙痛) ⑤上颚左边牙痛(胆火),需加羌活一钱、龙胆草八分; ⑥下颚左边牙痛(肝火),需加柴胡一钱、黑栀子一钱; ⑦上颚右边牙痛(肾火),需加大黄三钱、枳壳一钱; ⑧下颚右边牙痛(肺火),需加黄芩一钱、桔梗一钱。 三、煎制与用法: 以上两服药分开煎,每服煎两次,最好用搪瓷锅,砂锅容易炸。第一次水不宜太多,刚漫过药即可,烧开后3至5分钟,可将汤滤到较大的容器里备用;并立即再煎(加冷水),水可稍多一点,烧开后10至15分钟,把汤滤在滤器里,与第一煎的掺和在一起。两服药都煎好之后放在一起喝,一天分两次服用(中间相隔8至10小时)。 一般喝两天,如疼痛未见缓解,可延长天数。

四、注意:孕妇忌服用丹皮、川芎、大黄。 黑龙江省勃利县高中鲁克都 154500 牙齿痛〔风热牙痛主方〕 石膏.(三五钱.年壮火盛者生用五七钱.)荆芥.防风.丹皮.(各一钱)生地.(二钱)青皮.(六分虚弱者勿用)生甘草.(五分)如上正四门牙痛属心火.加黄连.(炒八分)麦冬.(一钱半)下正四门牙痛属肾火.加知母.(盐水炒)黄柏.(炒各一钱)上两边虎牙痛属胃火.加白芷.(八分)川芎.(一钱)下两边虎牙痛属脾火.加白术.(八分)白芍.(一钱二分)上左边尽牙痛属胆火.加羌活.胆草.(各八分)下左边尽牙痛属肝火.加柴胡.(八分)黑山栀.(一钱)上右边尽牙痛属大肠火.加大黄.(酒炒)枳壳.(各一钱)下右边尽牙痛属肺火.加黄芩.(酒炒)桔梗.(各一钱)按经加药.再加灯心廿根.水煎.食远温服三剂即愈.忌油腻、煎炒、鸭蛋、糟、醋、等物.清·何英辑 > 卷三 牙齿痛 〔总论〕大凡齿牙疼.属手足阳明胃经之风热上侵.虚火上炎而发者.有热.有风.有寒.有虫.有湿热.皆能作痛.清火除热诛虫之法.备列于下. 〔风热牙痛主方〕石膏.(三五钱.年壮火盛者生用五七钱.)..丹皮.(各一钱)生地.(二钱).(六分虚弱者勿用)生.(五分)如上正四门牙痛属心火.加.(炒八分).(一钱半)下正四门牙痛属肾火.加.(盐水炒).(炒各一钱)上两边虎牙痛属胃火.加.(八分)川芎.(一钱)下两边虎牙痛属脾火.加.(八分).(一钱二分)上左边尽牙痛属胆火.加羌活.胆草.(各八分)下左边尽牙痛属肝火.加.(八分)黑山栀.(一钱)上右边尽牙痛属大肠

中医治牙疼的六大方法

中医一分钟快速治牙疼的六大方法 牙疼,是口腔科牙齿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表现为牙龈红肿、遇冷热刺激痛、面颊部肿胀等,可见于西医学的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和牙本质过敏等。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牙痛发作或加重,属中医的“牙宣”、“骨槽风”范畴。 中医上治牙痛的方法 方法一:帕芙欧牙疼喷雾 帕芙欧牙疼喷雾是治疗牙疼的特效药,能够一分钟内急速止疼。帕芙欧牙疼喷雾纯植物提取,无激素不含有抗生素,直接喷于口腔内不适处,一般性牙疼牙周炎、牙髓炎、牙龈肿痛、风火虫牙,当天症状缓解,5-7天中、轻度的可康复,一般严重牙疼当天即可见效缓解症状。 方法二:姜片炙法 先准备好鲜姜1片,艾绒2—3壮。然后将鲜姜片切成大约五分钱硬币的形状大小,放在牙痛穴或者合谷穴(即手掌面第三、四掌骨距手掌指纹1寸的位置),艾柱放在姜片上,连炙2到3壮。 左侧牙痛炙右侧穴,同理,右侧牙痛炙左侧穴。还可以同时炙下关、丝竹空、颊车,如果是上颚牙痛可配四白,下颚牙痛可配承浆。 方法三:柏树籽止疼法 在中医的角度来说,柏树籽又名柏子仁,含有脂肪泊约14 %,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组成,还含有少量挥发油,皂甙、蛋白质、钙、磷、

铁多种维生素等。具有养心安神,镇静神经的作用。 由于胃火,酸甜辣过敏或者口腔溃疡等原因引起牙痛时取晾干备用的柏树籽适量,食醋浸泡。大约10分钟后将经处理的柏树籽咬在牙痛位置即可。 方法四:指尖刺激法 靠近手指指尖的点也能舒解牙痛。每只手指都相对于上下齿的某一、二颗牙齿……也就是说你的大拇指对应到门牙,而食指则对应到犬齿,以此类推。如果你是右后半的牙在痛,就应该按压右手中指尖,如果是左臼齿疼痛,就压左手小指尖。 这个点是位于指甲下方甲床表皮,要找到这个点,可以将手平放桌上,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或食指,探查相对应于疼痛牙的手指指甲下那一点,压时会感觉到敏感而且有点刺痛,每次压30-60秒。 方法五:药汁漱口法 一般来说,大家都是习惯用盐水漱口来治疗牙痛,一来可以止血,二来可以杀菌,但是要有效治疗牙痛,不妨改用药汁漱口。 牙痛时,取五倍子10克,加水600毫升,武火煎沸后改文火煎15分钟,取汁约250毫升,喝一大口含口漱,片刻后吐出,建议重复几次,直到牙痛有所缓解为止。 方法六:外耳道酒精法

专业中医辨证治牙痛

专业中医治牙痛 1。《黄帝内经》提出人有四类:“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中医确有真传? “真人者,指罗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以其道生。” 有“真人”才有“真知”。有“真知”才有真传。现代科学不能完全理解“真人”的境界,但经现代科学恰好证明中医的真学问在“宇宙全息性”。西药看牙痛不分上、下、左、右,一律抗菌消炎止痛麻醉,补充维生素,切断神经线;而中药是上、下、左、右分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辨证施治――近乎“量体裁衣"式的诊疗正是中医高治愈率的“精髓"所在。?2.现代科学“全息论”无非是在证明“一物一太极、一物一五行”的正确性,正如《长沙方歌括白话解》所言:现在有些人不相信《神农本经》而单单相信今世名家之言,是很奇怪的。我们思想中不能有封建迷信,同样也不能有现代迷信!我认为中医药临床走下坡路的原因就在于没得“真传"和不温习经典,不从《黄帝内经》、《伏羲周易》、《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要智慧,融合现代新知所致!再比如:现代“脑地形图”可以证明病人有“脑供血不足”。但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颈椎病,都可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如果想有真效果,还得靠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辨证施治。中医真传从实践中走来,经得起临床验证。如果你想成为明中医,还是离不开“黄帝”、“周易”、“神农"等这些独具特色的东方修养学问的,她会给你带去“甘露”般的营养.?? 根据“一物一太极,一物一五行”原理:上为阳下为阴;腑为阳,脏为阴。肝火旺于春,心火旺于夏、肺火旺于秋、肾火旺于冬、脾火旺于长夏(四季皆有)具体分布:(根据通俗形态)??? 肝火加:柴胡15克栀子15克 大肠火加:枳壳15克大黄12克?肺火加:桔梗15克黄芩18克?胃火加:白芷15克川芎18克?脾火加:白芍18克白术18克 每日一剂。水煎3次,每煎得药液300ML,饭后服。忌:酸准辛辣、燥热食物。注意:高血压者先治高血压症,再论牙痛。 上门牙疼是心火 治牙疼神效仙方 处方:荆芥6g、防风6g、生石膏40g、丹皮6g、甘草6g、生地10g、青皮6g、升麻6g。 随症加减:上门牙疼是心火,加黄连、麦冬; 下门牙疼是肾火,加知母、黄柏; 上两边牙疼是胃火,加白芷、川芎、白术;

中医论牙痛

中医论牙痛 陈撄宁先生的仙学思想的大纲是:“学理,重研究不重崇拜;功 夫,尚实践不尚空谈;思想,要积极不要消极;精神,图自立不图依赖;能力,宜团结不宜分散;事业,贵创造不贵模仿;幸福,讲生前不讲死后;信仰,凭实验不凭经典;住世,是长存不是速朽;出世,在超脱不在皈依 ----------------------------------- 中医论牙痛 1、中医治疗口腔疾病有独到的疗效,着重于辨证治疗。不局限于口腔局部,它更强调 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如与腑脏、经络的联系等。 祖国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失调与虫蚀牙齿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 外感风邪:因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而为病; 胃火炽盛:积食、胃中积热,火热上攻,脾不统血兼火不归原!又嗜食辛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 肾虚火旺:体质偏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根浮动而隐痛。肾虚肝郁,水不涵木,虚火妄动,兼挟脾胃之浊湿上犯所致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风、火、虫之分,治法各异。

2、牙痛的中医辨证:新病多属实,偏属于经;久病多属虚,偏属于脏! (一)实火牙痛:因胃、肠火上蒸,风火邪毒侵袭,龋齿、牙损伤,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伤及牙体及龈肉引起。实火牙痛者多为阳盛体质,若治疗不彻底,常易反复发作。牙疼痛比较激烈,不敢吃热东西,牙龈红肿,脉比平时有力而且快(脉洪数)。 胃火牙痛: 胃火素盛,胃火上蒸,又嗜食辛辣,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辨证录》卷三曰:人有牙齿痛甚不可忍,涕泪俱出者,此乃脏腑之火旺,上行于牙齿而作痛也。又说:人有牙疼日久,上下牙床尽腐烂者,至饮食不能用,日夜呼号,此乃胃火独盛,有升无降之故也。 足阳明胃经循行上齿,胃火炽盛,循经上蒸齿龈,"人身之火,惟胃最烈", 火既升于齿牙,故牙齿痛,牙龈红肿较甚。火盛伤脉络则渗血,伤肌膜则化腐成脓。若火热结聚不散,则肿连腮颊;邪热上扰则头痛;热伤津液,故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口有臭气,舌苔黄厚,脉洪数均为胃腑热盛之象。 【诊断要点】指上牙(火牙)痛,疼痛比较剧烈,呈持续性锐痛,牙 齿明显叩痛,松动浮起感,甚至一般消炎药、止痛片都控制不了。牙龈红肿或出脓血,肿连腮颊,有时咀嚼、张口困难,头痛,得冷痛减;口渴口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或滑数。睡中磨牙切齿。 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清胃泻火、凉血止痛。要戒烟酒和辛辣的食物,最好配合吃一点牛黄上清丸或三黄片。按摩穴位:内庭、颊车、手三里、二间。 肠火牙痛:

专业中医辨证治牙痛

专业中医治牙痛 中医确有真传 1、《黄帝内经》提出人有四类:“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真人者,指罗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以其道生。” 有“真人”才有“真知”。有“真知”才有真传。现代科学不能完全理解“真人”得境界,但经现代科学恰好证明中医得真学问在“宇宙全息性”。西药瞧牙痛不分上、下、左、右,一律抗菌消炎止痛麻醉,补充维生素,切断神经线;而中药就是上、下、左、右分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辨证施治――近乎“量体裁衣”式得诊疗正就是中医高治愈率得“精髓”所在。 2、现代科学“全息论”无非就是在证明“一物一太极、一物一五行”得正确性,正如《长沙方歌括白话解》所言:现在有些人不相信《神农本经》而单单相信今世名家之言,就是很奇怪得。我们思想中不能有封建迷信,同样也不能有现代迷信!我认为中医药临床走下坡路得原因就在于没得“真传”与不温习经典,不从《黄帝内经》、《伏羲周易》、《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要智慧,融合现代新知所致!再比如:现代“脑地形图”可以证明病人有“脑供血不足”。但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颈椎病,都可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如果想有真效果,还得靠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辨证施治。中医真传从实践中走来,经得起临床验证。如果您想成为明中医,还就是离不开“黄帝”、“周易”、“神农”等这些独具特色得东方修养学问得,她会给您带去“甘露”般得营养。 根据“一物一太极,一物一五行”原理:上为阳下为阴;腑为阳,脏为阴。肝火旺于春,心火旺于夏、肺火旺于秋、肾火旺于冬、脾火旺于长夏(四季皆有)具体分布:(根据通俗形态) 大肠火加:枳壳15克大黄12克 肺火加:桔梗15克黄芩18克 胃火加:白芷15克川芎18克 脾火加:白芍18克白术18克 每日一剂。水煎3次,每煎得药液300ML,饭后服。忌:酸准辛辣、燥热食物。注意:高血压者先治高血压症,再论牙痛。 上门牙疼就是心火 治牙疼神效仙方 处方:荆芥6g、防风6g、生石膏40g、丹皮6g、甘草6g、生地10g、青皮6g、升麻6g。 随症加减:上门牙疼就是心火,加黄连、麦冬; 下门牙疼就是肾火,加知母、黄柏; 上两边牙疼就是胃火,加白芷、川芎、白术; 下两边牙疼就是脾火,加白芍、枳壳、大黄;

中医辩证治牙疼

中医辩证治牙疼 仅供参考 牙齿原属十二经,若有疼痛各经寻。 上四属心下四肾,两边上下脾胃真。 左边上下尽头处,胆与肝经仔细评。 右边上下尽头处,肺与大肠是原因。 荆防石膏牡丹宜,甘草生地与青皮。 本方只有药七味,余药随症加用之。 心加黄连麦冬是,肺用黄苓吉梗奇。 肝经柴胡栀子倍,肾入黄柏知母依。 脾胃白芷芎白术,白芍枳壳大黄追。 痛甚肿增龙胆草,风中地骨五加皮。 俱以灯心为引药,神仙留下古来稀。 方解:全方以生石膏40克、荆芥5克、丹皮5克、防风5克、生地9克、青皮5 克共七味。 上四正牙:炒黄连24克、麦冬20克; 下四正牙:知母5克、炒黄柏5克; 上两边牙:白芷3 克、川芎3克、白术3 克; 下两边牙:白芍3 克、枳壳5克、大黄5克; 上左牙:羌活5克、胆草3克; 下左牙:柴胡5克、炒山栀5 克;

下右牙:酒军5克、炒枳壳5克;上左牙:炒黄连5克、桔梗5克。 治牙疼神效仙方 处方:荆芥6g、防风6g、生石膏40g、丹皮6g、甘草6g、生地10g、青皮6g、升麻6g。 随症加减: 上门牙疼是心火,加黄连、麦冬; 下门牙疼是肾火,加知母、黄柏; 上两边牙疼是胃火,加白芷、川芎、白术; 下两边牙疼是脾火,加白芍、枳壳、大黄; 上左大牙疼是肝火,加羌活、胆草; 下左大牙疼是胆火,加柴胡、栀子; 上右大牙疼是大肠火,加大黄、枳壳; 下右大牙疼是肺火,加黄芩、桔梗;满口牙疼属虚火,加西洋参; 牙疼有脓肿加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1至2味各10g。

注:无西洋参可改用沙参、天冬各6g,加味药可用3~6克。 神效仙方,灵验无比,今公诸于众,望有缘者得之珍重,造福于有缘的牙疼患者

中药治牙痛的验方

中药治牙痛的验方 一、通用药七味(无论哪颗牙痛,都得用它们): 防风、丹皮、生地、荆芥各一钱, 生甘草:钱半 生石膏:八分 青皮:七分。 二、特需药二味(注意分清痛牙位置): ①上颚前四牙痛(心火),需加黄莲八分、麦冬一钱二分; ②下颚前四牙痛(肠火),需加黄柏八分、知母八分; ③上颚两边牙痛(胃火),需加白芷八分、川芎八分;(指上边虎牙痛) ④下颚两边牙痛(脾火),需加白术八分、白菊八分;(指下边虎牙痛) ⑤上颚左边牙痛(胆火),需加羌活一钱、龙胆草八分; ⑥下颚左边牙痛(肝火),需加柴胡一钱、黑栀子一钱; ⑦上颚右边牙痛(肾火),需加大黄三钱、枳壳一钱; ⑧下颚右边牙痛(肺火),需加黄芩一钱、桔梗一钱。 三、煎制与用法: 以上两服药分开煎,每服煎两次,最好用搪瓷锅,砂锅容易炸。第一次水不宜太多,刚漫过药即可,烧开后3至5分钟,可将汤滤到较大的容器里备用;并立即再煎(加冷水),水可稍多一点,烧开后10至15分钟,把汤滤在滤器里,与第一煎的掺和在一起。 两服药都煎好之后放在一起喝,一天分两次服用(中间相隔8至10小时)。 一般喝两天,如疼痛未见缓解,可延长天数。 四、注意:孕妇忌服用丹皮、川芎、大黄。 黑龙江省勃利县高中鲁克都154500 牙齿痛〔风热牙痛主方〕 石膏.(三五钱.年壮火盛者生用五七钱.)荆芥.防风.丹皮.(各一钱)生地.(二钱)青皮.(六分虚弱者勿用)生甘草.(五分)如上正四门牙痛属心火.加黄连.(炒八分)麦冬.(一钱半)下正四门牙痛属肾火.加知母.(盐水炒)黄柏.(炒各一钱)上两边虎牙痛属胃火.加白芷.(八分)川芎.(一钱)下两边虎牙痛属脾火.加白术.(八分)白芍.(一钱二分)上左边尽牙痛属胆火.加羌活.胆草.(各八分)下左边尽牙痛属肝火.加柴胡.(八分)黑山栀.(一钱)上右边尽牙痛属大肠火.加

2020年牙痛中医辨证(课件)

2020年牙痛中医辨证(课件)牙痛中医辨证 1、中医治疗口腔疾病有独到的疗效,着重于辨证治疗。不 局限于口腔局部,它更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如与腑脏、经络的联系等。 祖国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 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 失调与虫蚀牙齿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 外感风邪:因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而为病; 胃火炽盛:积食、胃中积热,火热上攻,脾不统血兼火不归原!又嗜食辛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 肾虚火旺:体质偏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根浮动而隐痛.肾虚肝郁,水 不涵木,虚火妄动,兼挟脾胃之浊湿上犯所致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风、火、虫之分,治法各异。 2、医学论著: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就有齿痛的描述.其中“齿龋”一词就出自《素问·缪刺论》,指牙齿蛀空朽痛。 《三因方·齿病论治》、《圣惠方·口齿论》、《景岳全书》、《永类铃方》等等,都记载了牙齿与肾、胃、肠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阐明了牙齿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任、督二脉皆有密切关系. 《中医临证备要》指出:“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亦口臭.”也就是说胃火重、肝火旺、思虑过深、精神压力过大或者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烟酒无度、饮食不节、疲劳过度的人更容易出现口臭疾病。先调理肠胃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吃清热去火的药物。......感谢聆听 《诸病源候论》云:“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已提到灸治牙病:“病齿痛……皆久(灸)臂阳明温(脉)”.

中医辩证治牙疼

中医辩证治牙疼 牙齿原属十二经,若有疼痛各经寻。上四属心下四肾,两边上下脾胃真。左边上下尽头处,胆与肝经仔细评。右边上下尽头处,肺与大肠是原因。荆防石膏牡丹宜,甘草生地与青皮。本方只有药七味,余药随症加用之。心加黄连麦冬是,肺用黄苓吉梗奇。肝经柴胡栀子倍,肾入黄柏知母依。脾胃白芷芎白术,白芍枳壳大黄追。痛甚肿增龙胆草,风中地骨五加皮。俱以灯心为引药,神仙留下古来稀。 治牙疼神效仙方处方:荆芥6g、防风6g、生石膏40g、丹皮6g、甘草6g、生地10g、青皮6g、升麻6g。 随症加减: 上门牙疼是心火,加黄连、麦冬;下门牙疼是肾火,加知母、黄柏; 上两边牙疼是胃火,加白芷、川芎、白术;下两边牙疼是脾火,加白芍、枳壳、大黄; 上左大牙疼是胆火,加羌活、胆草; 下左大牙疼是肝火,加柴胡、栀子; 上右大牙疼是大肠火,加大黄、枳壳;下右大牙疼是肺火,加黄芩、桔梗;满口牙疼属虚火,加西洋参;牙疼有脓肿加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1 至2 味各10g。注:无西洋参可改用沙参、天冬各6g,加味药可用3~6 克。头痛,加藁本;恶心,加厚朴;牙龈烂,用生姜、黄连捣烂贴上。 神效仙方,灵验无比,今公诸于众,望有缘者得之珍重,造福于有缘的牙疼患者 论齿为肾胃大肠所属 齿者,骨之余,髓之所养,故齿属肾,上龈属胃,下龈属太阳。凡动摇豁脱,或大痛,或不痛,或出血,或不出血,如欲脱之状,皆属肾病。其虽疳,龈肿溃烂,臭秽而不动者,皆属阳明,或兼诸经错杂之邪。 (《医贯》)若阳明膏粱之变,湿热上攻,则牙床不清而为肿为痛,或出血生虫,而黑烂脱落。 (玉纶)若肾虚作痛者,遇劳即发,午后更甚口渴面黑,倦怠遗精,此皆脾胃虚之证。 (《医贯》)外候精完则齿坚,肾衰则齿豁,虚热则齿动,髓溢则齿长。 (《入门》)肾虚牙痛其齿浮,血虚牙痛其齿痒,火热牙痛其齿燥,虫蚀牙痛其齿黑,风热牙痛其齿肿,湿热牙痛其齿木。 (《绳墨》)又有风热相搏,吸风即痛者;有寒气犯脑,头项连齿痛者;有痰气、热气、毒瓦斯注痛,咳嗽者;有血搏齿间,钻刺掣痛者。 (《正传》)湿热蕴积日久,则发为走马牙疳。 (《司命》)齿痛有恶寒恶热之不同。手阳明恶寒而喜热饮,足阳明恶热而喜冷冻饮料,故齿痛有恶寒热之不同。 (《正传》)恶寒饮者,外吸风寒所致,恶热饮者,内生风热使然。

牙痛中医辨证

牙痛中医辨证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牙痛中医辨证1、中医治疗口腔疾病有独到的疗效,着重于辨证治疗。不局限于口腔局部,它更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如与腑脏、经络的联系等。 祖国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 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失调与虫蚀牙齿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 外感风邪:因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而为病; 胃火炽盛:积食、胃中积热,火热上攻,脾不统血兼火不归原!又嗜食辛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 肾虚火旺:体质偏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根浮动而隐痛。肾虚肝郁,水不涵木,虚火妄动,兼挟脾胃之浊湿上犯所致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风、火、虫之分,治法各异。 2、医学论着: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就有齿痛的描述。其中“齿龋”一词就出自《素问·缪刺论》,指牙齿蛀空朽痛。 《三因方·齿病论治》、《圣惠方·口齿论》、《景岳全书》、《永类铃方》等等,都记载了牙齿与肾、胃、肠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阐明了牙齿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任、督二脉皆有密切关系。《中医临证备要》指出:“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亦口臭。”也就是说胃火重、肝火旺、思虑过深、精神压力过大或者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烟酒无度、饮食不节、疲劳过度的人更容易出现口臭疾病。先调理肠胃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吃清热去火的药物。 《诸病源候论》云:“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

牙龈肿痛的中医辩证治疗和穴位治疗

牙龈肿痛的中医辩证治疗 更新时间:2012-08-06 18:06:05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牙龈肿痛是一种常见的牙科疾病,其致病原因较多,如牙周炎、牙髓炎、智齿冠周炎等等都可引发牙龈肿痛,在治疗牙龈肿痛时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仅治不了病还会使病情加重。 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牙龈肿痛的呢?中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足阳明经络于上齿龈,手阳明经络于下齿龈,故牙痛与肾、胃、大肠有关。引起牙痛的原因有很多,有胃火上盛、风火上攻、肾阴不足、寒热刺激及蛀齿等,故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1.胃火上盛 患者症见牙龈肿痛,患侧面颊肿胀,甚则不能嚼食,局部灼热,口苦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等。治宜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方用:清胃散加减。方剂组成:石膏25g,黄连10g,生地15g,丹皮6g,升麻10g,淮牛膝15g,大黄6g,赤芍10g,知母10g,刁竹10g,痛甚者可加白芷10g。若牙质过敏,每触热辣即痛者也同此治。 2.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患者症见齿龈微肿、微红,隐痛绵绵,齿摇不固,或兼有牙血,余无特殊。治宜滋阴降火、补肾固齿。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方剂组成:熟地25g,女贞15g,萸肉10g,淮山15g,淮牛膝10g,泽泻10g,骨碎补10g,细辛3g。若牙龈红肿较甚,则可加知母10,黄柏6。 3.风寒牙痛 患者症见突然发作,痛连头额、两侧,势如电掣,牙龈不红不肿。其中,若痛有游走,痛如电掣,连及头额、两颊者,是为风痛。若吸触冷气冷物即痛,部位固定者,是为寒痛。治以祛风、散寒、镇痛。寒痛为主者用当归10g,细辛6g,川芎10g,白芷10g,川椒5g,

牙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牙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一般多按胃热和肾阴不足所致阴虚内热两大类型辩证论治,胃热常用牛黄清胃丸、牛黄解毒丸等药治疗,其理论依据是足阳明胃经上行入齿,胃热上行引起牙痛;肾虚常以六味地黄丸加补骨脂或骨碎补治疗,其理论依据是肾主骨,齿仍骨之余。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特别丰富,辨证论治极其细致,舌诊、面诊都可以细分五脏六腑定位诊断,牙痛也可按五脏六腑详细论治,以一方加减变化统治之。收效显著。 中医古籍记载的对牙齿的脏腑分属定位如下: 上门牙四个属于心经,下门牙四个属于肾经;上左前三牙属于胃经,下左前三牙属于脾经;上左后三牙属于胆经,下左后三牙属于肝经;上前右三牙属于命门,下前右三牙属于小肠经;上右后三牙属于大肠经,下右后三牙属于肺经[1]。 将32颗牙齿分属心、肾、脾、肝、肺、小肠、命门、胃、胆、大肠。根据脏腑表里对应关系肾对膀胱,又据下文加减用药判断,个人认为中医古籍中记载的上前右三牙属于命门应为属于膀胱经。 治疗牙痛基本方: 防风5克、荆芥5克、生石膏5克(原方为煅石膏,考虑为两者药性不同,应 为生石膏)、青皮5克、牡丹皮5克、生地黄8克、生甘草10克[1]。 牙痛属热,如为虚热,将上方去生地黄,加熟地黄。虚热和实热的区别除了根据其它症状判断,还可以参考疼痛的程度,痛缓为虚,痛甚为实。

加减法: 上门牙四个疼痛属于心经加黄连、麦冬各5克,下门牙四个疼痛属于肾经加黄柏、知母各5克;上左前三牙疼痛属于胃经加白芷、川芎各5克,下左前三牙疼痛属于脾经加白术、白芍各5克;上左后三牙疼痛属于胆经加加龙胆草、羌活各5克,下左后三牙属于肝经加柴胡、栀子各5克;上前右三牙加属于命门当归、茯苓各5克,下前右三牙疼痛属于小肠经加木通、车前子各5克;上右后三牙疼痛属于大肠经加大黄、枳壳各克,下右后三牙疼痛属于肺经加黄芩、桑白皮各5克。 方解: 方中的防风、荆芥祛风、生石膏、牡丹皮、生地黄清热,生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因此用量较大,因此不是调和药性。 加减法主要依据金代名医张元素的引经报使药物学说:“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在下者青皮,胆、三焦也。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少阴经,知母,心、肾也。厥阴经,青皮;在下者,柴胡,肝、包络也。以上十二经之的药也。”,但是并没有完全按照张元素的引经报使药性理论加减,临床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变化。

中医治疗牙痛

中医治疗牙痛 1、风热牙痛 主证 牙齿疼痛,呈阵发性,遇风发作,患处得冷则痛减,受热则痛增, 牙龈红肿,全身或有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苔白干,脉浮数。 证候分析 风热侵袭,火郁牙龈,瘀阻脉络,故牙齿疼痛,遇风发作,牙龈红 肿;风热为阳邪,得冷则痛减,受热则更助风火而痛增。风邪外袭 在表,与热相搏,故见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苔白干、脉浮数。 治疗 (1)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之法,选用薄荷连翘方。方中以 薄荷、牛蒡子疏风清热,金银花、连翘、竹叶、绿豆衣、知母、生 地黄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或用薄荷15g、白蒺藜15g、露蜂房 15g,水煎服,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痛。 (2)外治:宜祛风清热,消肿止痛,用竹叶膏擦牙痛处,方中以竹 叶清解风热,佐以生姜、白盐,借辛散咸寒降火之力,以消肿止痛。 (3)针刺疗法: ①针刺:取合谷、下关、颊车、风池、太阳、内庭、太溪、行间、 太冲、牙痛穴(位于掌面第3、4掌骨距掌横纹1寸处)。每次2~

3穴,强刺激捻转泻法。每天1~2次。 ②耳针:取面颊、屏尖敏感压痛点,捻转后留针15~30min,如需持续止痛可作耳针埋藏。 ③指压法:前三齿上牙痛取迎香、人中。下牙痛取承浆。后五齿上牙痛取下关、颧突凹下处。下牙痛取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点、颊车、大迎。以指切压,用力由轻逐渐加重,施压15~20min。 ④穴位注射:用鱼腥草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注入合谷或患侧下关,每穴0.5~1ml。 2、胃火牙痛 主证 牙齿疼痛剧烈,牙龈红肿较甚,或出脓渗血,肿连腮颊,头痛,口渴引饮,口气臭秽,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象洪数。 证候分析 足阳明胃经循行人齿,胃火炽盛,循经上蒸齿龈,"人身之火,惟胃最烈",火既升于齿牙,故牙齿痛,牙龈红肿较甚。火盛伤脉络则渗血,伤肌膜则化腐成脓。若火热结聚不散,则肿连腮颊;邪热上扰则头痛;热伤津液,故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口有臭气,舌苔黄厚,脉洪数均为胃腑热盛之象。 治疗 (1)内治:宜清胃泻热,凉血止痛,选用清胃散。方中黄连、石

牙痛中医辨证

牙痛中医辨证 1、中医治疗口腔疾病有独到得疗效,着重于辨证治疗、不局限于口腔局部,它更强调局部与整体得联系,如与腑脏、经络得联系等。?祖国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 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失调与虫蚀牙齿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 外感风邪:因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而为病; 胃火炽盛:积食、胃中积热,火热上攻,脾不统血兼火不归原!又嗜食辛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 肾虚火旺:体质偏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根浮动而隐痛。肾虚肝郁,水不涵木,虚火妄动,兼挟脾胃之浊湿上犯所致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风、火、虫之分,治法各异。 2、医学论著: 两千多年前得春秋战国时期得《内经》就有齿痛得描述。其中“齿龋”一词就出自《素问·缪刺论》,指牙齿蛀空朽痛。 《三因方·齿病论治》、《圣惠方·口齿论》、《景岳全书》、《永类铃方》等等,都记载了牙齿与肾、胃、肠等有着千丝万缕得关系。阐明了牙齿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任、督二脉皆有密切关系、?《中医临证备要》指出:“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亦口臭。”也就就是说胃火重、肝火旺、思虑过深、精神压力过大或者吃油腻辛辣刺激得食物,烟酒无度、饮食不节、疲劳过度得人更容易出现口臭疾病。先调理肠胃功能,而不就是一味地吃清热去火得药物、 《诸病源候论》云:“牙齿痛者,就是牙齿相引痛,牙齿就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 马王堆汉墓出土得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已提到灸治牙病:“病齿痛……皆久(灸)臂阳明温(脉)”。 《灵枢·杂病》篇,进而加以初步辨治:“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牙痛中医辨证

牙痛中医辨证 1、中医治疗口腔疾病有独到的疗效,着重于辨证治疗。不局限于口腔局部,它更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如与腑脏、经络的联系等。?祖国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 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失调与虫蚀牙齿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 外感风邪:因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而为病; 胃火炽盛:积食、胃中积热,火热上攻,脾不统血兼火不归原!又嗜食辛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 肾虚火旺:体质偏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根浮动而隐痛.肾虚肝郁,水不涵木,虚火妄动,兼挟脾胃之浊湿上犯所致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风、火、虫之分,治法各异。 2、医学论著: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就有齿痛的描述。其中“齿龋”一词就出自《素问·缪刺论》,指牙齿蛀空朽痛。 《三因方·齿病论治》、《圣惠方·口齿论》、《景岳全书》、《永类铃方》等等,都记载了牙齿与肾、胃、肠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阐明了牙齿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任、督二脉皆有密切关系。?《中医临证备要》指出:“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亦口臭。”也就是说胃火重、肝火旺、思虑过深、精神压力过大或者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烟酒无度、饮食不节、疲劳过度的人更容易出现口臭疾病.先调理肠胃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吃清热去火的药物。 《诸病源候论》云:“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已提到灸治牙病:“病齿痛……皆久(灸)臂阳明温(脉)”。 《灵枢·杂病》篇,进而加以初步辨治:“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牙痛中医辨证

牙痛中医辨证 1、中医治疗口腔疾病有独到得疗效,着重于辨证治疗。不局限于口腔局部,它更强调局部与整体得联系,如与腑脏、经络得联系等、 祖国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 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失调与虫蚀牙齿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 外感风邪:因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而为病; 胃火炽盛:积食、胃中积热,火热上攻,脾不统血兼火不归原!又嗜食辛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 肾虚火旺:体质偏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根浮动而隐痛。肾虚肝郁,水不涵木,虚火妄动,兼挟脾胃之浊湿上犯所致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风、火、虫之分,治法各异。 2、医学论著: 两千多年前得春秋战国时期得《内经》就有齿痛得描述。其中“齿龋”一词就出自《素问·缪刺论》,指牙齿蛀空朽痛。 《三因方·齿病论治》、《圣惠方·口齿论》、《景岳全书》、《永类铃方》等等,都记载了牙齿与肾、胃、肠等有着千丝万缕得关系。阐明了牙齿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任、督二脉皆有密切关系。?《中医临证备要》指出:“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亦口臭。”也就就是说胃火重、肝火旺、思虑过深、精神压力过大或者吃油腻辛辣刺激得食物,烟酒无度、饮食不节、疲劳过度得人更容易出现口臭疾病。先调理肠胃功能,而不就是一味地吃清热去火得药物。 《诸病源候论》云:“牙齿痛者,就是牙齿相引痛,牙齿就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 马王堆汉墓出土得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已提到灸治牙病:“病齿痛……皆久(灸)臂阳明温(脉)”、 《灵枢·杂病》篇,进而加以初步辨治:“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牙痛中医辨证完整版

牙痛中医辨证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牙痛中医辨证 1、中医治疗口腔疾病有独到的疗效,着重于辨证治疗。不局限于口腔局部,它更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如与腑脏、经络的联系等。 祖国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 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失调与虫蚀牙齿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 外感风邪:因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而为病; 胃火炽盛:积食、胃中积热,火热上攻,脾不统血兼火不归原!又嗜食辛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 肾虚火旺:体质偏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根浮动而隐痛。肾虚肝郁,水不涵木,虚火妄动,兼挟脾胃之浊湿上犯所致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风、火、虫之分,治法各异。 2、医学论着: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就有齿痛的描述。其中“齿龋”一词就出自《素问·缪刺论》,指牙齿蛀空朽痛。 《三因方·齿病论治》、《圣惠方·口齿论》、《景岳全书》、《永类铃方》等等,都记载了牙齿与肾、胃、肠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阐明了牙齿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任、督二脉皆有密切关系。 《中医临证备要》指出:“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亦口臭。”也就是说胃火重、肝火旺、思虑过深、精神压力过大或者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烟酒无度、饮食不节、疲劳过度的人更容易出现口臭疾病。先调理肠胃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吃清热去火的药物。 《诸病源候论》云:“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已提到灸治牙病:“病齿痛……皆久(灸)臂阳明温(脉)”。 《灵枢·杂病》篇,进而加以初步辨治:“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外科正宗》卷四曰:齿病者,有风,有火,亦有阳明湿热,俱能致之。风痛者,遇风发作浮肿,随后生痛。 3、牙痛的中医辨证:新病多属实,偏属于经;久病多属虚,偏属于脏! (一)实火牙痛:因胃、肠火上蒸,风火邪毒侵袭,龋齿、牙损伤,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伤及牙体及龈肉引起。实火牙痛者多为阳盛体质,若治疗不彻底,常易反复发作。牙疼痛比较激烈,不敢吃热东西,牙龈红肿,脉比平时有力而且快(脉洪数)。 、胃火牙痛: 胃火素盛,胃火上蒸,又嗜食辛辣,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辨证录》卷三曰:人有牙齿痛甚不可忍,涕泪俱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