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中的客家文化传播

新媒体语境中的客家文化传播
新媒体语境中的客家文化传播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新媒体语境下同理心运用与媒介素养提升

新媒体语境下同理心运用与媒介素养提升 摘要新媒体时代同理心运用考验着受众的媒介素养。本文通过对“汤兰兰”与“张扣扣”事件的分析,了解新媒体语境下同理心表达存在的问题,认识媒介素养中同理心的作用。认为合理运用同理心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对于培养受众批判性思维、建设良好的网络人文环境以及凝聚新时代社会共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同理心运用媒介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ZW17-004。 作者简介:纪颖颖,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王丽文,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组织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387/https://www.360docs.net/doc/5a2319585.html,ki.1009-0592.2018.06.294 2018年1月30日,澎湃新闻发表了《寻找汤兰兰:少女称遭亲友性侵,11人入狱多年其人“失联”》的文章,将一则陈年旧案引向舆论的风口浪尖。1月31日,澎湃新闻与新京报等媒体再次相继发文寻求旧案“真相”,同时呼吁网友寻找汤兰兰,并曝光了汤兰兰的户籍信息。1月31日,五

大连池市委政法委做出官方回应――此次事件是其母借助 少数媒体进行的炒作行为;2018年2月15日陕西南郑张扣 扣持刀杀死邻家父子三人,并自称“为母报仇”,随即引起 了部分网友的认同与拥护,他们甚至把极其残忍的杀人行为美化,将舆论引向“英雄行为”、“侠义精神”。 新媒体语境下,媒介素养在同理心运用方面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合理的同理心运用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网络正能量的传播,但“同理心”并非只有积极意义,日渐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环境使媒介生存的生态条件遭受考?, 在此基础上的同理心表达也会产生问题。本文以“同理心”作为新媒体语境下提升媒介素养的切入点,通过两则网络热点事件为例,对媒介素养中同理心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了解同理心在媒介素养中的作用,探析通过同理心运用提升媒介素养的合理路径。 一、新媒体语境下同理心表达产生的问题 (一)理性与感性偏差中的“同理心失衡” 同理心指的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情感(情感方面)与视角(认知方面),并且运用这个理解来指 导我们的行为”①。由此可见,同理心并不等同于同情心,同理心是换位思考的情感共鸣,同时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动性。新媒体时代的同理心表达,在感性的“情感同理心”与理性的“认知同理心”之间存在失衡现象。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以河图洛书传说为早期主要标志的河洛文化,是产生于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而具有移民特征的客家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原文化底蕴并恒久保持至今的一种族群文化。这两种文化,从核心内涵上去认识,前者有其远古性,后者有其近一千年的后时代性,但二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同时,这两种文化又与中原区域文明的发展直接相关,并具有深层的渊源联系。 河洛地区指洛水流域、黄河中游地区,河洛文化即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河洛地区处于中原之腹心,因此说,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对中华文明摇篮地中原大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发端、统帅和辐射意义。可见,河洛文化不是~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地位去认识,至少到北宋灭亡之前,中原文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在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扬弃,但毋庸置疑的是,以河洛文化为主流的各阶段中原文化,都处在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在这个地区活动。远古发掘由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夏、商、周遗存,可谓星罗棋布。《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很多篇章就产生于河洛地区。秦统一后,尽管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有所减弱,但中原地区的文化是延续不断、前后相接的,而且表现出更加强化、扩大和丰富的特征。儒学独尊后的汉代、政权更迭的魏晋南北朝之世、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等,无论文学、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领域,加之后世地上地下的众多遗迹遗存,都无不彰显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光辉和活力。不同时期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一面,正说明中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断更新的过程,既把本身文化传播、渗透出去,又吸纳、凝聚周围文化,从而使得中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其领先地位。北宋灭亡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中原文化的繁荣程度和影响力随之减衰。 可见,从远古到北宋,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主流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序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另一方面,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原外流人口群体中也具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和极强的传承性,并使得河洛文化传统在移民聚居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族群中一直保持下来并富有个性的文化传统。它既表现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魏晋唐宋时期的中原世风。若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去认识,客家文化既表现出唐宋以前不同历史阶段中原文化的兼容性,又表现出北宋灭亡前早期中原文化的原始韵味。 所谓“客家”,本是指客居他乡的家族,即相对土著居民而言,这些家族是从

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

新媒体传播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介质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 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 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 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 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 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 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 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 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 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 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 的融合为基础的。 另外新媒体传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通过以上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介绍,相信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要获取更多信息,欢迎访问新兴专 题或者广告百科。

什么是_新媒体语境_程曼丽

2013年第08期 专栏 曼丽新视野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新媒体语境”一词被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借助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都可以看到不少相关题目的论文,例如“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 、“新媒体语境中的广播应对之策”、“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新媒体语境下的品牌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告传播策略”、“新媒体语境下的危机传播与应对策略”等等。然而细察之下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大都将“语境”一词一般性地等同于“背景”、“时代”、“环境”,而未对 “语境”,尤其是“新媒体语境”进行必要的界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语境”一词来源于希腊文“contextre ”,英文为“context ”,是“交织在一起”的意思。“语境”是语言学的概念,指的是各种词汇的交织,强调的是一个单词或者一句话的意义,是由它存在于其中的语段 或对话决定的。现今人们使用的“语境”概念是由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的。他将“语境”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一种是“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a ),前者被用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和解读中,后者则用以分析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所处的文化背景。 1976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T.Hall)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对语境与文化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高语境” (high context )和“低语境”(low context )的概念。在他看来,在高语境中,绝大部分信息或者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个人,很少出现在编码清晰的信息里。 在低语境中,境况正好相反,大量信息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这意味着,在低语境交际中,人们更多地依靠语言使用本身来 达到交际目的,而在高语境交际中,语言使用的作用可能就要小多了,人们对于微妙的环境提示相对敏感。在霍尔的研究中,他将大部分亚洲文化(他认为中国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拉美文化、非洲文化 列入高语境文化范畴,而将美国、德国、瑞士以及多数北欧国家的文化列入低语境文化范畴。 在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的基础上,路斯迪格(M.W.Lustig )等学者对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及其交际的特点作了进一步的概括。高语境文化:(1)内隐,含蓄;(2)暗码信息;(3)较多的非言语编码;(4)反应很少外露;(5)圈内外有别;(6)人际关系紧密;(7)高承诺;(8)时间处理高度灵活。 低语境文化:(1)外显,明了;(2)明码信息;(3)较多的言语编码(4)反应外露;(5)圈内外灵活;(6)人际关系不密切;(7)低承诺;(8)时间高度组织化。这种对比意在 说明不同语境文化主导下的交际活 什么是“新媒体语境”? 程曼丽 90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新媒体地传播特征

单元编号:010102 单元标题:导论 知识点标题:“公共”概念透视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学习目标:理解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建议时间:4 小时 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讲授 学习内容: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具有 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 络高速传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并且具有计算机检索功能、超文 本功能,是一种具有 强大生命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 间进行网络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 步骤一:回顾新媒体及相关概念。 步骤二: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具体的说,新媒 体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转成数字,经过转播,数字在操 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 更新速度快,而且更新成本低。新媒体传播的更新周期却可以分秒计算,而电视、广播 的周期可以天或小时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 新周期更长。 新媒体传播可以做到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统一。新媒体传播的即时刷新提高了新 闻的时效性,其本身“接收的异步性”又方便受众随时随地的接收。接收的异步性可 以使受众不需受媒体传播时间的限制,可按自己需要随时进行信息的接收。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互联网能够使用户共享全球信息资源,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在信息量上可以与海量 信息的网络媒体相提并论。报纸若多印 1 万字内容,就需增加一个版,给印刷、排版、发 行、成本带来很多问题。广播、电视更是这样,内容要准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字有时要算 到 几十个。新媒体传播不同,存储数字信息的是硬盘。容量大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

从媒体型态发展角度看,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扩展传播信息、加快传播速度、丰富传播方式并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3G 手机、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进入新媒体时代,是信息传播的又一次飞跃,在信息传播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传统的传播形态、通道是固定的,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这些随时进行的信息,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或信息来源。 1信息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大众信源特征 1.1以人为本的互动传播 新媒体的交互性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媒体对个人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双向交互和“一对一”传播特点。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新媒体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是主动,二是个人的。也就是说,新媒体使用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他的媒体使用行为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媒体传受双方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者中心”代替“传者中心”,受众 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增强。通过新媒体平台,媒体使用者还获得了发布权:“沉默的螺旋们”可以说话了[1]!通过新媒体平台,媒体使用者可以利用第二代互联网技术把自己的信息内容用于填充和丰富其他媒体,同时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媒体空间,更可以在自己的或者他人的空间中实现与其他使用者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通过展示与讲述,通过上传经验与知识参与创建,从而实现新媒体共享。 1.2大众声音力量的体现 在传统媒体语境下,广大媒体受众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普通受众在传统媒体社会中几乎是没有话语权的,比如报纸、广播和电影等一些传统媒,它们所提供给大众话语发布的平台是相对有限的。而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网络博客、手机上网、以及各种数字用品都是功能变得更强大、使用方式更便捷,大众的声音通过网络平台(例如短信群发、个人博客和网络论坛等)可以随时发送,由音频和视频承载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的便利,个体主体地位在新媒体语境下得到了显着提升,广大受众获得了在传统媒体时代下从没有过的自由、自主权力。另外,广大受众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中表达思想和发表意见,大众声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及时、丰富、全面和生动。借助新媒体提供的自由平台,越来越多的个体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评价者、管理者和把关者。 1.3海量信息的负载 报纸版面有限,广播电视有时间性。而新媒体通 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 刘德群 (池州学院信息传媒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新媒体时代,受众地位极大地提高,使大众信源传播成为可能。大众信源在带来信息传播新特征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新媒体语境下对受众媒介素养以及媒介监管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关键词]新媒体;大众信源;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1)04-0057-03 收稿日期:2011-03-27 作者简介:刘德群(1981-),男,山东诸城人,池州学院信息传媒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传播。 JournalofChizhouCollege 2011年8月第25卷第4期Aug.2011Vol.25No.4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三个精准投放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三个精准投放 新媒体时代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活,给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变革。青年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庞大受众群体,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争夺对象,谁抓住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导权。基于此,在新媒体时代,要以青年的网络行为特征为切入点,从时机、形式、内容三方面精准投放信息,有效开展价值疏导和价值引领。 时机精准:从被动传播到主动占领 网络化生活是当代青年的常态,手机已成为青年最主要的上网载体,微信、微博、微支付是被使用最频繁的新媒体,90%以上的青年通过微信、微博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热点,可以说,青年获取学习生活、社交娱乐等方面的资讯多通过新媒体实现。新媒体改变了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对其思想与行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上充斥着各类社会思潮,这些思潮通过新媒体被广泛传播,时刻冲击着青年的思想与行为。要正确处理青年眼界、胸怀、视野亟需拓展提升与知而不行、行为消极之间的矛盾,在纷杂的思想交锋中引导青年抵制诱惑,不忘初心,应对来自网络世界的挑战。 有61.3%的被访者表示,通过新媒体可以增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可见,利用新媒体宣传和培育主流意识形态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抓准时机,充分利用新媒体,把握思想引领先机,占领住、占领好青年的认知领域。 同时,根据调查结果,青年每天上网时段主要集中在12-14时和21-24时,也就是说,青年网络空间的活动与日常作息时间相吻合,网络行为呈现出与日常生活作息同步的特点。据此,在新媒体时代,要遵循青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格特性,摸清成长规律和行为规律,紧密结合青年的上网高峰时段,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适时地推送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内容,使得引导和教育的受众面最大化。 形式精准:从站出来引领到沉下去推动 调查发现,仅有18.2%的被访者表示曾利用新媒体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相关信息。可见,当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多集中在传统思政领域,而新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尚显不足。 这就要求,要精准投放信息,扩大信息的传播半径和影响力。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既能站出来引领,做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大V”,真正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与优势,使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入脑入心。 此外,要进一步拓展以官方微信为核心的多样化媒介推送途径,扩大信息的传播半径。主流意识形态培育要紧跟网络时代潮流,正确把握网络交流平台、自媒体发展时代脉络,立足传统媒介的同时,主动抢占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型媒介制高点。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位于市中心城区腹部,由马古山和麒麟山两条小山脉从北往南平行走向构成,占地面积148万平方 米。通过国际招标,由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标,设计主题为“展示客家古邑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河之源”瀑布、历史阶梯、客家迁徒雕塑(浮雕、雕刻)、孙中山塑像、规划展览 管、图书馆、观景阁、生态湖、樱花园和社会公德林等。 为了高质量建设好公园,按照市委书记何忠文、市长彭建文、副市长李扬达的要求,专门聘请了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等6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把脉。公园建设采取 “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2010年11月,为迎接世客会在我市的召开,拉开了客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目前 已完成公园一期工程即中山雕像以南景观工程11万平方米的建设。 该景观工程有四大亮点: 一、构建了河源地标,即孙中山先生塑像与两颗高大的英雄树(木棉)融为一体的构图。 二、气势宏大的历史阶梯,包涵了60米宽的230级台阶和反映客家人文历史的雕塑、浮雕、雕刻的画卷,其中迁 徒中喂奶的客娘,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大文豪与骏马的铜像,体现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精神;艺术化 的篆体“客”字水池,象征着客家人漂洋过海闯世界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河之源”瀑布,6米宽15米高,勾画了“河源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十五尺”的景观。 四、“春夏秋冬花不落”的园林绿化,樟树、桂花等100多钟乔木灌木构建了华农林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 二期工程即中山铜像以北景观工程28万平方米,实行代建制,由市代建局负责,于2013年1月开工,二期第一阶段 景观工程于2013年底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第二阶段景观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约60%,计划今年年底前完 由市城管局牵头负责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公园。东边30平方米的山体植树绿化工作,2013年已完成10万 平方米“公德林”景区的社会化植树,今年再次启动了“公德林”景区二期10万平方米的树木认种认养工作,目前正 在进行中。

新媒体营销的方式与渠道

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一、新媒体营销策划方式 1.病du营销病du营销,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信息像病du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也就是说,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把想要推广的信息,像病du一样传递给周围的人,让每一个受众都成为传播者。病du式营销是一种神奇的营销方法。多数情况下,顾客会自愿地传播含有企业或其品牌、产品(服务)关键词的信息,以几何数级的速度迅速扩散。相比其他营销、广告推广手段,病du营销所需花费的成本接近于零,效益却要显著得多。借助病du营销,不仅能促进大量的一次销售,而且还“俘获”了众多的忠实顾客,为持续营销奠定好的基础。 2.事件营销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手段和方式。简单点说,事件营销就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具体的操作,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

3.口碑营销口碑营销是指企业在品牌建立过程中,通过客户间的相互交流将自己的产品信息或者品牌传播开来。它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可信度高,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口碑传播都发生在朋友、亲戚、同事、同学等关系较为密切的群体之间。 4.饥饿营销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饥饿营销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调高价格,更是为了对品牌产生高额的附加价值,从而为品牌树立起高价值的形象。 5.知识营销这是一种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方法和途径,将企业所拥有的对用户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产品知识、专业研究成果、经营理念、管理思想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等)传递给潜在用户,并逐渐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为将潜在用户最终转化为用户的过程和各种营销行为。知识营销需要一定的信息传播途径,网络营销是实现知识营销战略的最佳手段之一;网络营销需要向用户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而知识营销的内容是网络营销信息源中对用户最有价值的部分。 6.互动营销互动营销,一方是消费者,一方是企业。只有抓住共同利益点,找到巧妙的沟通时机和方法才能将双方紧密的结合起来。互动营销需要访问者参与其中,并使其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互动的形式有两种:①由于企业的公关事件或由此引发的话题得到了广大目标群体的共鸣,于是目标群体积极响应,推波助澜,和企业共同把公关事件造成轰动效应。这一形式是公关事

《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1)

学号1150102103 毕业论文 (2011 届本科) 题目:《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学院:文学院 专业:人文教育 作者姓名:陈晓芳 指导教师:哈建军职称:教授 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20 日 二○一二年五月

河西学院文学院本科学生学年论文登记表

《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陈晓芳 (河西学院文学院张掖 734000) 摘要:客家是一个迁徙的民系,是汉族民系中极其特殊的一支。西晋永嘉之乱后,因不堪战乱祸害,部分中原汉民开始南迁。所以客家人是中原大迁移中造就的一群顽强不屈的勤劳勇敢又朴实善良的人民。作家窦应泰的长篇小说《客家人》就是以这一伟大民系为主角的,是一部拥有客家独特风味的作品。小说描述了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广西贺州贺县客家人的谋生与发展的艰辛过程,尽显着客家人坚韧不拔,不畏艰辛,团结齐心等客家文化中的精神传统。继承和发扬客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客家;文化;客家人;精神传统;现实意义 一、客家文化的起源 “客”意味着行走、路过和陌生化地面对,“家”意味着驻足和栖息的根据地。客家是走走停停、在迁徙中栖息的状态。中国的客家人特指的是晋代以来,由于战乱大规模地移民迁徙形成的一支特殊民系,是汉族支系之一,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又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客家先民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早期的客家大多是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界,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移,并最终成为汉族民系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客家”之称,出于明末清初的一次大规模族群在广东的“土客械斗”事件,是由当时在广东西部的江门地区(时称四邑)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个他称。所以,“客家”这个名称,不是客家人自己起的,而是当地土著人对从中原迁来的汉族的称呼。章太炎先生在所著《新方言》中《岭外三州语》说:“广东惠、嘉应二州一其民自晋末边岭, 宅于海滨, 言语软古, 广州人谓之‘客家’。嘉应各县客家,且有‘先客’‘后客’之分, 宋末以前迁来者为‘先客’,元明以来从汀精二州迁入者为‘后客’”[1]。 “客家”这个名词,源于闽、粤沿海先民汉族对宋末以来南迁汉族的专称,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所以这一族群就被称之为客家。“客”是行走的状态,

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

2019.7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在 社会发展中,播音主持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在媒体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播 音主持语言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应对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形成正确的认识,提升主持的从业素养。 一、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特点(一)时代特点 新媒体语境为播音主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播音主持艺术性有着较强的时代特点。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不同的信息,多数人倾向于查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播音主持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内容制作方面可搜集人们自身的兴趣点,找到人们的兴趣所在,制作人们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达到吸引更多人的目标,获得人们对播音主持的认同感。 (二)开放特点 网络环境下,播音主持并不是封闭的,其与外界有着较多的联系。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只有将自身融入到外界,听取外界的声音,对自身进行持续改善,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播音主持相关工作人员应对该行业有明确的认识,找到播音主持的特色,结合人们的不同需求,打造吸引力强的播音产品。相关人员可加强播音主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情感上与人们产生共鸣,激发人们对播音主持的兴趣,促进播音主持进一步发展[1]。 (三)审美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播音主持有了一定的审美要求。因此,播音主持人员要注意语言的审美特点,加强语言的美感,提升播音主持工作的质量。工作人员在播音主持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审美特色,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提升播音主持自身的价值,为人们带来美好的倾听体验[2]。 二、播音主持艺术特点(一)重视真实 重视真实是媒体从业者应严格遵循的准则,由于人们通过播音主持获取信息,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会影响人们对播音主持的印象,因此,播音主持人员在传播相关内容时,保证内容的真实性,能够让人们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指导自己的决策。若是播音主持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忽视信息真实性,则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重视声音 对于播音主持人员来说,声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应该坚持对自己的声音进行训练,增强声音的感染力,让人们能够对声音有着较强的接受度。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可以通过独特的声音,将相关信息及时进行传播,播音主持人员可根据需要传播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表现情感的声音,激发起人们的内心情感,但也存在不足,用声音对信息进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们的思考空间[3]。 (三)先进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网民,在网络世界,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这种语言有着一定的先进性,被人们广泛使用,播音主持人员应对网络语言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运用到主持过程中,顺应时代的发展特点,拉近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其影响力。 (四)重视创新 通常情况下,播音主持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大多使用标准普通话,以便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加强人们对相关信息的理解。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人员结合时代特点,运用创新意识,将艺术感加入到普通话中,探索不同的播音表现形式,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从中获得语言 【作者简介】孙健玮,德州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人。 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 孙健玮 (德州广播电视台山东253000) 【摘要】如今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新媒体形势下,播音主持语言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播音主持有着自身特点,其在社会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对其语言艺术性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的特点进行分析,随之介绍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特点,进而分析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存在的不足,最后探究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提升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播音主持;特点;艺术性;措施 174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及发展探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a2319585.html,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及发展探讨 作者:秦琦 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又迎来了新的时代,这是一 个什么时代呢?这就是新媒体时代,顾名思义,新媒体就与传统的媒体技术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在科技起步上不占优势,但是中国发奋图强很快就赶上了科技创新这一新的浪潮,新媒体时代是更高级的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时代,所以新媒体技术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媒体这一概念的最大优点就是传播,这一优点使人类又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而新媒体的传播又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所以本文就来谈一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以及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4-00-01 一、引言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传统的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快速沟通信息的桥梁,为人们沟通传播信息提供了一种更加快速的途径,由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新媒体不仅可以传播信息,还可以进行匿名的留言或是进行沟通,所以新媒体就让人们的微博或是个人的网站成为一种舆论沟通的阵地。以下就来谈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一)传播的迅速性 在现代这个快节奏时代,各种信息都在飞速发展,当然互联网媒体也在日新月异的前进,什么都在进步,如果你慢了,你停了下来,那么你就会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你就被迫急需改造,所以太过于缓慢的信息传播速度就已经不适应当代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于媒体来说,快速传播信息就是它的职责,只有传播了信息它才会拓宽传播的渠道。要实现新媒体的这个功能,不仅要克服时间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克服空间的限制,但是新媒体时代已经实现了信息传播速度的瞬间化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有这么一句话“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才真正实现了这种瞬间传播能力,而且我们能知道的不仅只有中国的事,世界上的事情我们都可以了解到,其实当前这个时代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根本不是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就拿一件小事来说,目前,如果一位明星出现了一件大事,那么新媒体网络会快速爆出来,只要是有网络的地方,瞬间人们都会知道。这不仅是由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速度快,还有

新媒体时代下重新解读宣传的含义

106 传媒论坛 第2卷第2期 一、引言 宣传的概念由来已久,而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因其具有众多有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特征,因而也影响了现代宣传的含义。 二、宣传概念的由来 英语中首次使用宣传是在1718年,英语中的“propaganda”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有借植物栽种的意思,含有强行传播之意。而正式的宣传的概念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进行的宣传是近代以来规模最大并且是面对全社会公众的,使得宣传完成了由简单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说服传播到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和方式的总体宣传的转变,公众也开始普遍使用宣传一词。 三、宣传概念的不同理解 以杜威和宣传分析学会为首的人本主义者,从民主和思想自由的角度出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宣传提出了批评,宣传分析学会第一任会长坎特里尔把宣传定义为:“宣传是个人或组织有意设计的意见或行动,以影响其他个人或群体的意见或行动,达到事先安排的对被宣传者希望达到的目的。”他们认为宣传的含义就是运用宣传技巧左右公众认知,从而达到目的。而著名学者爱德华·伯内斯在其著作《宣传》一书中所讨论的传播行为既包括商业宣传,还包括政治宣传、妇女运动宣传、教育宣传、媒体宣传。伯内斯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公众都是乌合之众,必须由社会上的少数精英来主导他们的思想,社会才能按照正常的秩序进行,因此宣传对于社会是有利的,是现代民主制的必然结果。 四、新媒体时代下宣传含义的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大众报纸是最主要的大众媒体,当时美国报业达到鼎盛,发行量达到顶峰。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受众具有较强自主选择权,新媒体时代因其具有众多有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特征,也因此影响了现代宣传的含义。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第一,主动互动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精英主义已不再具有发布和选择信息的绝对权威。受众有更多选择,自主意识增强,新媒体还使得原来传统媒体中对立的传受双方得以平等交流和反馈信息,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互动环境,信息控制的现象逐渐减少。第二,全媒体格局形成。体制内舆论场包括国家电视台、官方新闻网站和党报,民间舆论场包括口头舆论场、自媒体和网络空间等,两个舆论场相互交织,互有联系。各方意见都能及时准确地得到交流,同时对于信息的理解也能得到很好的意见交换。第三,信息及时化个性化。传 统媒体的一大缺点就是制作播出的周期较长,而在新媒体 时代,信息更新速度极快,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受众主动在其中选择和搜索信息,“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送信息机制形成,分众的概念由此产生。 (二)宣传概念的重新解读 现代宣传与传播的概念界限越来越模糊,而笔者认为,宣传的概念是从属于传播的,具有传播研究中的某些共通性。在大众传播研究确立后,传播及大众媒介成为了工具和技巧,媒介的接触者不是公民,更多的是劝服对象和消费者,传播媒介就是劝服工具。 而新媒体时代宣传的含义发生了一些转变:宣传就是通过故事、报道、视频、图片以及其他大众传播手段,给大众呈现出宣传者最初想要塑造的媒体形象以及利用一些技巧使受众形成一种直觉印象,影响他们的认知以及指导其行为。技巧是宣传工作的起始点,而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理想的宣传效果。新媒体时代的宣传实质是认知结构,研究宣传本质上就是研究如何运用宣传技巧影响他人的认知思维或指导他人。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庞大信息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每个个体都是具有丰富精神和复杂心理活动的主体,这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传播障碍和隔阂的产生,从而大大弱化了宣传效果。 新媒体时代的宣传,主要分为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我们党的宣传工作就是为了贯彻和执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而进行的各种劝服、解释和鼓动活动。商业宣传主要表现在现代广告的传播和公关等方面,宣传的概念域值变窄,被宣传对象分众化。 新媒体使原来传统媒体中对立的传受双方得以平等地交流和反馈信息,信息控制的现象逐渐减少。现代受众具有自己的思想,能够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发表自己的想法,所以越是客观公正的宣传报道,越能够赢得人心。基于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思维转变,“两面提示”宣传技巧发挥较大作用。 五、结语 所以从时代变迁的角度看宣传的转变,在传统媒体时代,宣传的受众较为集中,属于总体宣传,新媒体时代受众分众化,讲究针对性。新媒体时代的时代特征,使得宣传报道的篇幅也愈趋短小,宣传视频时长也越来越短,广告越来越讲究创意,以及新媒体时代宣传讲究的是两面提示,宣传事件主角平民化,主张以情感人。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宣传的理由:重读伯内斯的《宣传》[J].国际新闻界,2014,36 (04):32-41. 摘 要:宣传的概念由来已久,而现代宣传的概念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战争反省,到了新媒体时代,受众完成了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选择、主动发布信息的转变,大众传播媒介形成较强的交互性,以及全媒体格局的形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宣传的含义较之前发生转变,宣传对象分众化,宣传技巧也开始趋于平民化和情感化。本文将从现代宣传概念的产生,不同学者对其的定义出发,重新解读新媒体时代下宣传的含义。关键词:宣传;新媒体时代;宣传技巧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2-0106-01 新媒体时代下重新解读宣传的含义 黄 蕾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44) 作者简介:黄蕾,女,汉族,安徽安庆人。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