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运算教材分析

四则运算教材分析
四则运算教材分析

四则运算教材分析

(一)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四)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P2~3:例1 “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3、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 加数+加数=和

1956-1142=814 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P5~6:例2 “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

师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三、总结

板书设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 4=12 因数×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商

12÷3=4 积÷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

12÷4=3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商×除数=被除数1956-814=

1142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时分秒教材分析

《时、分、秒》教材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借助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可以用时、分、秒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白己的生活经验与操作活动,认识时、分、秒,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能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利用拨、数、画图等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本单元包括三节内容: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体验时间的长短,知道1分=60秒;了解“作息时间表”,体会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实际意义 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被感知,因此,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科书注重结合活动帮助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例如,通过拨钟面表针的活动,体会时与分之间的关系;通过“1分能做什么”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1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情,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懂得珍惜时间。 2.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时、分、秒的学习过程中,教科书关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在认识钟面时,教科书安排了拨一拨的活动,让学生借助操作和观察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教科书展示了学生不同形式的示意图;在判断经过时间时,教科书也引导学生利用画一画的方式解决问题。总之,对于时、分、、秒的学习,教科书注重观察、操作、画图等多种方式的融合,避免单一的死记硬背现象。 课时安排建议 内容建议课时数 奥运开幕(认识分) 1 1分有多长(认识秒) 3 淘气的作息时间(经过时间) 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4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知识技能评价要点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要点。 1.能准确认读钟面上的时刻,并能说出钟面上从一个时刻走到另一个时刻经过的时间。 说明:评价时,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和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关注学生对时间的体验,了解学生对时、分、秒的理解情况。求“经过时间”,要适当控制难度,一般是借助钟面进行数或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难度控制在分针指的时间是

(完整版)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新人教版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为今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除数是多位数除法奠定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为遵循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教材按照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了12个例题,具体如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一位数除几十几的数。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编排特点 1.遵循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安排学习内容。 2.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3.加强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四)具体编排 1.口算除法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本节口算除法共3个例题,分别教学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和一位数除几十几的数。其中例3(一位数除几十几的数)是新增内容,这样

既将“一个数除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十几”的知识链条完整地串联起来,又分散了学习难点,减缓了教学坡度,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教材通过创设“分发彩色手工纸”这一情境,为口算除法提供现实背景。通过一沓10张,为学生理解算理提供直观支撑。 例1,教材通过分发彩色手工纸,引出60÷3的计算问题。借助直观的分手工纸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将一个数除整十数的除法转化为表内除法。“想一想”让学生用迁移类推解决600÷3的计算问题,在交流中掌握口算方法。“做一做”中出现一位数除整千数的口算,让学生自主完成,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与观察找规律,掌握简便的口算方法。 例2,教材通过分发彩色手工纸,引出120÷3的计算问题。利用数的组成将120看成12个十,并借助直观的分手工纸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将一个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除法转化为表内除法。“做一做”中让学生用迁移类推解决一位数除几千几百的口算。 例3,一个数除几十几的数的除法是新增内容,教学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学习笔算除法的基础。教材通过分发手工纸,引出66÷3的计算问题。并借助直观的分手工纸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探索“先分后合”的口算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一位数后再相加。“做一做”旨在加深对口算算理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形成口算技能。 2.笔算除法 笔算除法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共9个例题,主要包括: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有关0的除法;估算与实际问题。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并利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验算除法。估算解决问题是新教材本单元新增内容,重点教学如何将估算作为一个有效策略来解决问题,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形成估算习惯,发展数感。 (1)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共两个例题(例1、例2)。教材主题图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1(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通过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的实际问题,引出42÷2的计算。教材先指出口算的策略,接着联系口算并借助小棒图呈现平均分的过程,分步呈现竖式计算过程,同时在竖式边给出每一步计算中各个数的含义说明,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的顺序和竖式的写法。 例2(被除数首位不能除尽),通过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的实际问题,引出52÷2的计算。教材同样通过小棒图呈现平均分的过程、分步呈现竖式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与例1不同的是,每个竖式边上给出了具体的算法,体现了理解算理到掌握算法的自然过渡。突出52÷2的第二个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豆门乡第一初级中学李玉东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的不懈追求的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非常诗化,具有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五篇课文中,《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高人。此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 (1)如果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通过练习,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1÷3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 份的数,可以用分数13 来表示,这一份就是13 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13 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23 块)怎样看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练习,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3.学习例2 。 ( 1 )如果把3 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3 ÷ 4)( 2 )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 块饼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14 ,3 个饼共得到12个14 , 平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14 ,合在一起是34 块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 在一起就得到34 块饼,所以每人分得34 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块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 3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老师:34 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14 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14 块,就是34 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14 ,就是34 块。

教材分析__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小学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数量关系,也是一种基本的模型。认识、了解并掌握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纵向作用是让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运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它的横向作用是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教材在第一学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渗透,后面在学习正反比例时,还要利用这个模型。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材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三者的数量关系,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三者的联系。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的基础。 2、不同教材版本对比 青岛版教材呈现了一个物流配送的情景图,通过送货这个具体行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掌握速度的意义,并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北师大版教材的情境图突显了对时间、路程与速度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探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左边是线段图,右边是计算过程,通过对比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人教版教材安排了一个情境:比一比两辆车谁跑得快一些?理解速度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数量,进而归纳出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与时间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从未见过,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就特别需要感悟速度与路程、时间密切相关。如果速度单位表示法掌握了,学生也就真正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3)突破重难点的关键:速度。通过对“速度”这个概念的不断深入探索,体会每个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将速度的算法与速度的单位紧密联系,从而强化“路程、

北师大版小学《除法》教材分析

《除法》教材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除法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对结果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读懂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初步学习画图、列表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余数并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乐于参加数学活动,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小学阶段整数除法的学习共有五次。第一次,二年级上册主要是借助平均分物活动,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本质特征,直观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积累除法学习的活动经验。本册是第二次学习,重点是结合平均分物与操作活动学习有余数除法(注:本单元“有余数除法”都是指“有剩余的除法”,即余数不是0的除法),认识余数并探索除数和余数的关系。除法竖式的学习,主要是认识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学会用竖式表示除法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为学习分步求商的除法竖式打基础。因为在以后分步求商的竖式计算中,试商的过程就是反复应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过程。第三次,三年级上册侧重学习除法口算。第四次,三年级下册学习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竖式,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并熟练掌握简单的除法竖式计算,三年级的学习又是进一步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第五次,四年级上册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重点是试商和调商。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组织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重视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强调在进一步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除法竖式。其中“分苹果”,结合分物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竖式并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意思;“搭一搭(一)”,引导学生结合拼搭图形的实际操作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XXXX年春期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的重大成果,借鉴了各地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拓展知识的宽度,提高能力的梯度,增强素养的厚度,强化情感的温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特点: 1.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册教科书通过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童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勤劳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实基础。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重视习作,重视口语交际,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享受学语文的过程而不是学课文的过程。 3.注意以生为本。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呈现一种过渡性,本册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学生

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5.关注大量阅读。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设计了资料袋供学生参考,还专门设计了“快乐读书吧”作为读书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将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6.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自动获取。 二、教材单元分析: XXXX春期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按照专题编排内容,安排了八个学习主题,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品味经典寓言”、“体会传统文化”、“关注精彩发现”、“发挥无限想象”、“追忆幸福童年”、“探索自然奥秘”、“遨游童话王国”。一共选编了28篇课文,其中22篇为精读课文,6篇为略读课文。课文语言规范,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体裁多种多样,内容生动,趣味性强,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弘扬了中华优良传统,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操作、观察、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以前学习分数乘法、倒数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算一算、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来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教学内容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4/7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导学教学法 创新理念: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学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创设分长方形纸这一情境,旨在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抓住他们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综合与实践《上学时间》教材分析

【综合与实践上学时间】 这是一次统计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里学习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就小组内同学每天上学所用的时间开展统计活动,了解并分析同学们上学时间的基本情况。这也是一次“长作业”,大约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 除了休息日,学生每天都要上学,从自己家到学校,都需要时间。他们会有这些经验:自己每天上学所需要的时间不都相同,有时多一些,有时少一些,与行走的速度有关,也与其他原因有关;同学中各个人上学所用时间不都相同,与各人的家到学校的路程长短有关,也与交通工具、行走速度等因素有关。但是,学生都没有研究过上学时间。这次实践活动,把几乎每天都有的上学时间作为对象进行研究,体会其中有许多因素值得注意,尤其是采用数学的方式方法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教材设计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汇总讨论”“回顾反思”四个栏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一)提出问题,创设研究学习的状态 教材问学生“每天上学,你途中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和同学相比,你用的时间是比较长,还是比较短?”这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既能接受,又一下子回答不出。因为许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每天上学途中用了多少时间,更不知道同学上学所用的时间。由此产生需要——了解自己以及同学每天上学途中各用多少时间。 怎样获得自己的上学时间?每天上学用的时间会不会一样?如果不一样怎么办?……在学生疑惑不决、困难重重的时候,教材提示他们“连续记录几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再进行估计”。这就是说,要测量每天上学路上用的时间,根据各天用的时间,估计每天大约需要的时间。教学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提示,体会“连续记录几天的上学时间”的原因,引导他们进入收集数据的状态。 (二)收集数据,估计自己每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 教材为学生得到自己每天的上学时间,提供了三点帮助。一是指导方法,记录早晨上学的出发时间和到校时间,算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二是给出记录数据的表格,方便学生及时记录,不丢失数据。三是根据连续五天(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上学时间,估计自己每天上学大约用了多少分钟。 学生已经有看钟表、识时间的能力,在本册教科书《年、月、日》单元学会了求经过时间。他们利用这些知识经验,在教材提示的引导下,应该能够得出自己每天的上学时间。 为了顺利得出自己的上学时间,教学还可以给学生一些提醒。如,上学途中尽量不要做别的事情,不要随意耽搁;上学途中尽量保持相同的步行速度,不要时快时慢;每天离开家时看一看钟表,到学校立刻看看时间,算出的经过时间就是上学途中

第一单元《除法》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除法》教材分析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一单元《除法》教材分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第一单元《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具体内容如下。 计算 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 估算: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问题 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两步计算的问题: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全单元教学内容以笔算为主线。先通过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教学除法竖式及除法的验算;然后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

最后教学商的个位上是0的除法。教材把口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合理穿插到各“想想做做”或练习中。单元教页 1 第 学结束时安排了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本单元编写的三道思考题,让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中商与余数之间的关系,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锻炼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特点: 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引发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条理的思考,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算法。 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教学难点。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能够平均分实物这个已有经验,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和除法竖式计算之间建立一种对应联系从而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选择的素材是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每人得到23枝的操作过程,并理清思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与3合成23。教材把这些感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和教学进度表

备注:因今年情况特殊,各地开学时间不一,请根据实际情况将时间进行调整。 附: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教材概貌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 ◎按专题分成6组,课文每组4~5篇不等。第六组为综合性学习。 ◎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 ◎口语交际、习作各5次(有的合有的分,有的提供多个角度) ◎安排“古诗词背诵”和”综合复习”板块。 ◎生字:写80个(六年级不再安排认读字) 二、教材的专题设置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设计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本册专题的主要特点: (1)越来越关注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外部生活,体现出高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 (2)课文的安排更加灵活。 (3)体现和初中的衔接与过渡。

(4)安排具有总复习性质的“古诗词背诵”和“综合复习”。 ◆教学时多从文化角度来思考各个专题: (1)人生感悟——精神文化 (2)民风民俗——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 (3)深深的怀念——革命文化 (4)外国名篇名著——多元文化 (5)科学精神——科学文化 第二部分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 1、选材标准 ?文质兼美 ?有一定内涵 ?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些读写方法。 ?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注意拓宽,更重视文学味。 2、选入中外名家的作品: 朱自清、林清玄、丰子恺、老舍、何其芳、安徒生、契诃夫、笛福、马克?吐温、梁衡…… 3、不少课文“文学味儿”浓: 《匆匆》《灯光》《卖火柴的小女孩》《跨越百年的美丽》…… 二、专题更多考虑读写点 ☆从人文和读写训练点两个方面安排专题,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防止“语文”的弱化。 ☆各个专题的读写点 (1)人生感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民风民俗详写和略写 (3)深深的怀念课文的叙述顺序 (4)外国名篇名著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浏览;读整本书 (5)科学精神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名师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倒数的认识 2.分数除法的计算 3.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除了把“倒数”从“分数乘法”单元移过来和把“比”的内容另设单元以外,本单元还有两个较大的变化。 1.删去“分数除法意义”的相关例题。 考虑到学生对整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熟悉,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单独设置有关“分数除法意义”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增加两类“问题解决”。 第一类是和倍、差倍问题(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以“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的)。在这类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有两个。例如,第41页例6中,两个未知量分别是“上半场得分”和“下半场得分”,两个数量关系分别是“上半场和下半场共得42分”和“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解决时,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 ,利用其中的一个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未知量,再利用另一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设的未知数不同,列代数式和列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完全不同。例如,本例就可以列出如下一些方程。 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 如果设上半场:x 分 如果设下半场:x 分 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量 下半场:(42-x )分 (依据“全场得42分”) 下半场:x 分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 上半场:(42-x )分 (依据“全场得42分”) 上半场:2x 分 (依据“下半场 得分是上半场 的一半”,即“上 半场得分是下 半场的2倍”) 列出方程 42-x =x 或 x =2(42-x )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或“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 x +x =42 (依据“全场得42分”) x =(42-x ) 或42-x =2x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 的一半”或“上 半场得分是下 半场的2倍”) 2x +x =42 (依据“全场得 42分”)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 材分析,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p90、91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归纳的过程,使学生知道1时=60分。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的数) 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教学难点: 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它是什么?(钟表)钟表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我们以前学习过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你能告诉大家这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课件出示9时钟表)生:分针指12,时针指9,就是9时。 师:你能告诉老师,这个时间你在做什么吗? 生:早上9时我在读书。(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师:那这个时刻又该怎样看?(出示7时半) 生:分针指6,时针指7和8中间,所以是7时半。师:这个时间你又在做什么?生:晚上7时半我在吃饭。 师:看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挺好的。看看这幅图小 朋友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主题图)钟表上现在是什么时间呢?你们会读吗?学生尝试认读。 师:同学们对这个时刻有不同的意见,说明关于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的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钟面结构的回顾。 请学生观察屏幕上的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指名汇报。(时针、分针、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你能告诉大家钟面上分针走一小格是什么意思吗?(师

最新人教版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例4)说课稿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例4》说课稿 三小张春艳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1. 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2. 推算经过的时间 四、本单元评价要点 1、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数的方法和1分1分数的方法)。 2、1时=60分 第1课时认识时间(1) 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及其计算。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除法的运算打下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拓展除法的应用范围,解决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剩余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事实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认识除法竖式,会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以及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除法含义的发展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培养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引出有余数的除法。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无论是按每几个一份去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即,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正好分完”的情况,得到的商是完全商,而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得到的商是不完全商。有余数的除法,主要研究“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所以“平均分”的操作依然是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重要支撑。 2.借助直观,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竖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有余数除法,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其与上学期学习的表内除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这就需要用竖式进行计算。所以,教材先教学除法竖式的认识,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3.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教材十分重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经历“提出有余数除法的问题——联系除法含义列出算式——根据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算出结果”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别于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动手操作的过程,而是前面所学习知识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的唯一性,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五、单元课时安排 有余数的除法…………………………………………………2课时 练习一…………………………………………………………2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和进度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教学计划及进度 一、教学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认字250个,写字250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在“自检”中,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 4、、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三、教材分简析: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18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四、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第二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生动,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学时,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第三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童话”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童话的主要内容,感受童话中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想象的能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本单元重点: (1)感受童话中生动的形象。本单元的四篇童话,都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为极端贫困的生活所迫,在大年夜卖火柴而终于被冻死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中牺牲自己、把方便献给大家的大树;《在牛肚子里旅行》中遇事冷静、见多识广、机智的青头;《一块奶酪》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蚂蚁队长。教学时,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鲜明的形象,体会童话给予我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倒数的认识 2.分数除法的计算 3.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除了把“倒数”从“分数乘法”单元移过来和把“比”的内容另设单元以外,本单元还有两个较大的变化。 1.删去“分数除法意义”的相关例题。考虑到学生对整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熟悉,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单独设置有关“分数除法意义”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增加两类“问题解决”。 第一类是和倍、差倍问题(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以“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的)。在这类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这两个未

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有两个。例如,第41页例6中,两个未知量分别是“上半场得分”和“下半场得分”,两个数量关系分别是“上半场和下半场共得42分”和“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解决时,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利用其中的一个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未知量,再利用另一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设的未知数不同,列代数式和列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完全不同。例如,本例就可以列出如下一些方程。设其中一个未如果设上半场:x分如果设下半场:x分知量为x用代数式表示下半场:(42-x)下半场:x分上半场:(42-x)上半场:2x分出另一个量分(依据“下半场分(依据“下半场(依据“全场得得分是上半场(依据“全场得得分是上半场42分”)的一半”)42分”)的一半”,即“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列出方程42-x=x或x+x=42 x=(42-x)2x+x=42 x=2(42-x)(依据“全场得或42-x=2x(依据“全场得(依据“下半场42分”)(依据“下半场42分”)得分是上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或“上的一半”或“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半场的2倍”)虽然这些方程之间可以通过变形互相转化,但其背后的思考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并通过不同解法的交流,养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类是可用抽象的“1”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利用修路这一“工程问题”来引入,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会认为题中缺少解题的信息,此时,教师追问:缺少什么信息呢?学生会回答:不知道公路长多少千米。这样就很自然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