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发展规划司

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发展规划司
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发展规划司

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2011-2020年)

前言

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下松散岩层固结压缩并导致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是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

我国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区地面沉降灾害日趋严重,并伴生了地裂缝灾害。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海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市)。地面沉降造成建筑物地基下沉、房屋开裂、地下管道破损、井管抬升、洪涝及风暴潮灾害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地面沉降灾害具有形成

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防治难度大、难以恢复等特点,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确保重大基础工程结构的安全稳固性,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及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按照全国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会议作出的安排,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法制办、地震局等部门,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水利部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有关省(市)的相关单位编制了《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对象主要是指由地下水、地下热水、油气等地下流体资源开采和工程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所引发的地

面沉降。《规划》范围为全国遭受地面沉降危害的区域。《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2011-2015年为近期规划期,2016-2020年为远期规划期。《规划》资料依据截至2010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地面沉降概况及危害

我国地面沉降最早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市和天津市,到60年代,两市地面沉降灾害已相当严重。70年代起,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等主要城市和河北平原东部地区也相继出现地面沉降。80年代以来,地面沉降范围从城区开始向农村扩展,并伴生地裂缝,地面沉降危害进一步加重。2009年调查与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千米,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超过50个,地面沉降的程度和范围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的趋势。

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区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其中上海中心城区和江苏无锡等沉降中心的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2500毫米。苏锡常地区因差异性沉降而出现地裂缝。

华北平原是我国地面沉降连片分布范围最大的地区,累计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沉降面积达6.2万平方千米。其中

天津市和沧州地区地面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2500毫米。此外,在沧州、衡水和保定等地区不同程度地发生地裂缝。

汾渭盆地地面沉降量累计大于200毫米的沉降面积达7000平方千米,同时出现大量地裂缝。

地面沉降的发生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便难以恢复。地面沉降使地面高程降低,造成城市防汛设施的防御能力降低,沿海城市风暴潮加剧;造成江河桥梁净空减少,内河航运受阻,码头受淹;导致深水井井管抬升、倾斜、甚至脱裂报废。地面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地基下沉,基础和墙体开裂,房屋等建筑物损坏;引发铁路路基、桥梁基础工程不均匀下沉,威胁高铁列车行驶安全。地面沉降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如输排水管道、高架道路、燃气管网、通讯线路等也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增大维护成本。

(二)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地面沉降防治工作。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区、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地面

沉降防治工作力度,在地面沉降调查、监测和地下水控采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防治工作初见成效。

1.地面沉降防治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取得积极进展。2003年11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将地面沉降纳入我国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之一,有力推进了依法防治地面沉降灾害工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相继出台了地面沉降防治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和实施了地面沉降防治专项规划。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地面沉降调查、监测与防治等技术规程逐步完善,正在形成国家标准。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强了对公众的地面沉降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建立了地面沉降展示馆,成为地面沉降防治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基地,对普及地面沉降防治科学知识和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区域地面沉降防治协调机制基本建立。200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国土资源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

法制办、地震局等部门参加的全国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2004年5月,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共同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基本实现了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的整体联动,为促进跨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和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

3.地下水控采与超采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为解决地下水超采及其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相关省(区、市)以控采和治理超采为重点,加强了地下水资源管理,实行了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划定了地下水超采区,公布了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实施了地下水压采和限采。组织编制了《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明确了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后相关省(市)地下水压采目标与任务。江苏省人大颁布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苏锡常地区基本实现地下水全面禁采。浙江省杭嘉湖地区以及沿海平原区均实施了地下水禁采与限采工作。天津市自2007年到2010年,地下水开采量减少了14%。河北

省关停城市自备井1979眼,减少地下水开采1.78亿立方米,地面沉降最严重的沧州市区深层地下水自备井全部关停,地下水位明显回升。上海市地下水开采量从2000年的9459万立方米调减至2009年的3000万立方米。陕西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12月批准实施了《陕西省沿渭(河)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及保护方案》,对沿渭河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四市划定了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明确了地下水超采区取水总量和压采目标。近年来关停、封填各类自备水源井2000多眼,年均压采地下水5290万立方米。宝鸡、西安等城市的地下水水位出现明显回升,超采区面积缩小。2003年10月引黄工程正式向太原供水以来,太原市关井压采成效显著,年压缩地下水开采量8000万立方米;

4.重点地区地面沉降调查监测工作得到加强。1999年以来,相继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重点地区开展了约13万平方千米的地面沉降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域地质背景和地面沉降变化规律;在部分重点城市及地面沉降严重地区初步建立了由地面精密水准监测网、地下不同深度

的基岩标和分层标、地下水监测、GPS监测和InSAR空间观测系统构成的立体监测网,覆盖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

5.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综合防治成效显著。上海市通过地下水限采和地下水人工回灌等措施,年沉降量已基本控制在10毫米以下。江苏省苏锡常地区,在2000年实施区域地下水禁采措施后,苏州、无锡和常州中心城市区沉降已基本得到控制,目前,常州南部年沉降量20-35毫米,江阴南部年沉降量20-30毫米,吴江南部年沉降量30-40毫米,较“禁采”前降幅超过20毫米。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宁绍平原等采取地下水禁限采措施后,嘉兴、宁波市等中心城区年沉降量已降至10毫米。天津市自1985年开始逐步压采地下水,目前,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内年沉降量已由80毫米降至20毫米左右,塘沽城区200平方千米范围内年沉降量已由100毫米降至20-25毫米。沧州市自2005年开始实施关停单位自备井的禁采措施,市区年沉降量已由60-80毫米降至35-55毫米。西安市局部重点地面沉降防治区年沉降量已由2002年的42毫米降低到2006年的15毫米。太原市地面沉降年

平均沉降速率也在逐步减小。

(三)地面沉降防治面临的形势

我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地面沉降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面沉降防治基础工作薄弱。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发生了地面沉降问题,但地面沉降调查、监测仅局限于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三个主要地面沉降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点覆盖区域小,尚未实现对主要地面沉降区的有效监控;区域地下水监测站网密度不足,难以准确掌握地下水开采区的地下水动态变化;广大农村地区普遍缺少地下水取水计量设施,难以对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实施有效的监督和严格控制。地面沉降调查范围和精度、监测站网控制密度等基础工作远不能满足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需要,难以为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2.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治理难度大。地面沉降多发生在水资源短缺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地表水严重匮乏或遭到污

染,为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许多城市和农村地区不得不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地下水大规模开发利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并引发地面沉降。此外,一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不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盲目开采地下水,发展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更加剧了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由于这些地区地下水替代水源有限,难以实行地下水大规模禁采和限采,加大了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难度。

3.地面沉降防治经费缺乏保障。目前,防治地面沉降尚未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没有资金保障,导致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地下水水源替代工程等建设严重滞后,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难以推进。此外,地面沉降基础理论和防治技术方法研究滞后,地面沉降防治技术体系建设薄弱,支撑能力不强,亟待加强地面沉降防治科学研究和支撑体系建设,提高地面沉降防治技术水平。

4.地面沉降防治机制不健全。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尚未形

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地面沉降防治相关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体系亟待加强。各级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对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防治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体系为核心,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整体部署,全面推进重点地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通过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和控采力度,使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沉降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依据地层岩性结构和压缩性能、地面沉降防治现状、替代水源保障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控沉目标和防治任务,统筹推进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控制地面沉降速率(即年地面沉降量)为主要约束指标,重点控制地面沉降严重地区、重点压缩层位的地下水开采,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与地面沉降监测监控,加大替代水源建设和工程治理力度,减轻地面沉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优先推进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主要地面沉降区和高速及重载铁路沿线等重大工程区内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3.依靠科技、综合防治。加强地面沉降成灾机理和防治技术方法研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地面沉降防治能力和水平。建立综合防治地面沉降的长效机制,完善地面沉降灾害评估制度,建立地面沉降防治监测预警系统,采取压采与扩源、自然修复与人工回灌、

工程治理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治地面沉降。

4.分级负责、协调推进。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把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任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分级负责,有效推进。加强部门和地区间的协调联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的工作体系,形成部门间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地区间协作推进的工作局面。

(三)防治目标

1.总体目标。查明全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建立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体系;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面沉降防治与地下水控采技术方法体系。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地面沉降综合防治能力明显提高,地面沉降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地面沉降灾害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立。

近期目标(2011-2015年):完成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

汾渭盆地等主要地面沉降区和高速及重载铁路沿线等重大工程区的地面沉降调查,初步建立主要地面沉降区、重点城市及重大工程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完成地面沉降区的地下水超采复核,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控制并逐渐压缩地下水超采规模。建立以控制地面沉降与合理开采地下水为基础的区域地面沉降防治与地下水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初步遏制地面沉降继续恶化的趋势。

远期目标(2016-2020年):完成全国地面沉降调查,基本掌握全国地面沉降的分布规律,建立全国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现对主要地面沉降区、重点城市和重大工程区地面沉降的有效监控,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实施重点地区水资源配置与地下水禁采限采、含水层恢复修复工程,地面沉降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2.重点地区目标。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地面沉降状况、发展趋势和防治效果,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替代水源条件,综合确定各重点地区地面沉降防治目标。具体确定两项控沉技术指标:区域地面沉降速率(即区域地面

沉降年均沉降量,用区域范围内每年发生的地面沉降总体积与区域面积的比值表示)和沉降中心地面沉降速率(即沉降中心每年沉降量,用区域内每年最大沉降数据表示)。

(1)长江三角洲

上海市:2015年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7毫米左右,2020年区域地面年沉降速率进一步降低。

江苏省:2015年,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区域面积进一步缩小,地裂缝活动初步得到控制,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15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20毫米以内;江北及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面积不再扩大,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20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30毫米以内。

2020年,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发展得到有效控制。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10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15毫米以内;江北及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区域面积进一步缩小,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15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20毫米以内。

浙江省:2015年,地面沉降区域面积不增加,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15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20毫米以内。

2020年: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10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15毫米以内。

(2)华北平原

北京市:2015年,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25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45毫米以内。

2020年,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15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30毫米以内。

天津市:2015年,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重大工程区附近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25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45毫米以内。

2020年,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重大工程区附近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15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30毫米以内。

河北省:2015年,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30毫

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50毫米以内。

2020年,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20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30毫米以内。

山东省:2015年,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30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50毫米以内。

2020年,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20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30毫米以内。

(3)汾渭盆地

汾渭盆地西安、太原以及大同等主要城市和地区地面沉降防治目标为:

2015年,地面沉降继续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25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45毫米以内。

2020年,地面沉降继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区域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20毫米以内,沉降中心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30毫米以内。

(4)重大工程区

工程防治范围内地面沉降控制目标,根据工程结构物对地面沉降的控制标准确定。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区域地面沉降调查

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主要地面沉降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地热、油气等地下流体资源的城市和地区以及重大工程区开展以基底构造、第四系结构、含水层结构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调查与地面沉降专项调查,全面查明地面沉降分布、成因、发展趋势和灾害损失,进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损失评估。开展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提出地面沉降分区控制目标和防治对策建议,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建立健全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

在地面沉降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逐步健全完善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健全完善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主要地面沉降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适时建立松嫩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汉-洞庭湖平原等地面沉降区的地面沉

降监测网络;及时建立高速及重载铁路、高速公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区的地面沉降专项监测网。

结合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建设,构建由地下水动态监测网、GPS监测网和InSAR空间观测系统组成的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网,建立以水准网、基岩标、分层标以及自动化监测系统组成的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立体监测网,实现地面沉降三维监测和实时监控。整合国土资源、测绘、水利、规划、建设等部门布设的水准测量、地下水监测等监测网点资源,优化布局,一点多用,实现数据共享、相互补充。加强地面沉降监测站点设施保护,基岩标、分层标、水准点、控制性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孔和GPS监测点等设施建立永久性保护装置,确保监测设施不遭破坏和正常、安全使用。

(三)严格地下水资源管理

地下水超采是产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实现对地下水的合理开发是防治地面沉降的根本途径。统筹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和其它水源,合理开发地下水,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依据地下水可开采量,制定流

地面沉降监测

地面沉降监测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征求意见稿) 2008 上海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主编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施行日期:2008年月日

2008 上海 35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沪建交[2008] 号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批准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为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主编的《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该规范统一编号为,其中1.0.4为强制性条文。自2008年月日起实施。本规范由市建设交通委负责管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解释。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二○○八年月日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交[2007]184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84号)以及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2006年第62号),密切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的工程实践,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本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本规程对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本规程共分五章,内容包括:1.总则;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地面沉降监测;5.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6.地面沉降防治;7.成果编制和归档及其条文说明。 本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具体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办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办法 (2017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顺利实施,明确项目组织与职责分工,规范项目发布、申报、评审、公示、立项、结题和验收等各个环节的顺利运行,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下简称“高教司”)有关文件精神和指导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项目以“产学合作、创新创业、促进教改、协同育人”为宗旨,通过汇聚企业资源,征集校企合作项目,由企业提供经费支持,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第三条依照教育部高教司的指导原则,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不以直接商业利益作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目标。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由高教司统筹规划,企业发布需求、高校申报,校企合作共同组织实施。高教司组织委托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工作组(以下简称“专家组”)开展项目相关标准制定、咨询和评审工作。 第五条企业的主要职责 1.作为项目发布单位,根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目标定位

和自身发展需要,发布项目申报指南,接受高校项目申报,开展申报指南解读、高校合作洽谈、项目咨询工作。 2.落实申报指南承诺的项目支持经费到位,云平台、软硬件等价资源投入及实施部署。 3.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相关文件要求规范项目运行,抓好过程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4.组织项目验收和企业内部评审,向高教司报送项目年度实施情况报告。 第六条高校的主要职责 1.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合作的企业及项目类别进行申报。 2.为项目实施提供所需的环境及政策等支持。 3.抓好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管理工作。 4.监督项目负责人按要求报送有关报表、材料并督促项目结题与验收。 第七条项目负责人(高校)的主要任务 1.按要求填写项目申报书,组织申报材料进行项目申报。 2.按合同约定和项目建设方案组织项目实施,组织资源完成约定的任务目标。 3.与合作企业方成员一起,接受并配合专家组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评估,及时报告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重大事项及提出解决办法。

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令)、《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16号令)、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政办字〔2010〕118号)要求,为切实做好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主要依据 (一)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救灾能力和防治水平,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规划的目的 落实省省和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目标任务,细化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对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的容和要求,并对未涉及到的部分制定相应的规划目标任务。同时,以依法批准的规划为依据,对我县行政的地质灾害防治进行监督管理,实现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化、综合治理科学化,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对经济社会安全保障能力。 (三)编制规划的依据 1、政策法规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2、相关规划 (1)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 (2)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 (3)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1-2015); (4)县相关行业发展规划。 3、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 二、规划名称、围和规划期 (一)规划名称 《省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 (二)规划围

(整理)内地50余座城市地面沉降部分几十年后或消失

? ? ?内地50余座城市地面沉降部分几十年后或消失 2012年2月20日央视《新闻1+1》播出《地面沉降,不能承受之重?!》,以下是节目实录: 节日导视: 以前那个水面很低的,地面高,现在是水面高了,陆地低了反而。 三层变成了两层小楼,底下一层已经变成成地下室了。 它两边都裂了,已经裂空了呢。 地面沉降,被称作温水煮青蛙的慢性病,它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张作辰: 地面沉降的区域主要有三大片区,一个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是华北地区,另外就是陕西和山西的汾渭地区。 全国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我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批复。 专家还建议,在地质松软地区应限制大型建筑的建造,以减少对地层的压力。 不断涨高的城市,不断拓展的使用空间,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究竟如何守住我们的地平线,《新闻1+1》今日关注地面沉降,不可承受之重?! 主持人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要问中国的运动员里谁个最高,毫无疑问,上海的姚明啊。但是去年姚明退役了,不过姚明虽然退役了,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的高度的冠军榜上依然不会让开位置,接替它的是高楼。来,我们看看身后的照片。这是三栋高楼,跟瓶起子那栋高楼隔着一栋高楼的是,正在建设的中国第一高楼它的名字叫上海中心大厦,它的设计高度是632米,了不得了,现在它早已长出了地面以七天一层的速度正在向上建,大家可以想象什么时候它就会封顶了。但是看着非常棒的一栋全中国的第一高楼,可是最近突然跟

这样的一个画面联系在一起了,地面上怎么出现了裂缝呢,好多人的腿和脚也证明了大家也是感到非常的担心。不知道这是不是摄影记者还是微博的发布者,大家都在关心,这个中国第一高楼,和地面的沉降到底有没有关系,跟这个裂缝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一起关注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号外号外,陆家嘴环路,即环球金融中心与在建的上海中心发生地面裂痕,地形已经开始上下错开。2月16日,一位网友一条微博几张图片,引发的是强烈关注。长约七、八米,两侧地面有明显错位,一直延伸到北侧的人行道上和花坛周围。这条位于环球金融中心花侧车库出口附近的裂缝,一时之间它到底因何而生,又是否干扰安全? 2月16日当晚,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作出了回应,就网友关注的陆家嘴东泰路地面出现裂缝现象,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方表示,大厦则开工之日起即进行严密跟踪监测,均处于受控状态,地面裂缝是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正常沉降现象。目前地下结构工程已完成,引起沉降因素基本消除,正待阴雨天结束都对裂缝进行修复。跟踪监测不会停止。 正常的沉降现象,处于受控状态,这样的回应暂时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但却让地面沉降这个老话题再次升温。 上海市民杜月明: 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就是柱子,铁栏杆,铁链条把它连起来的两边,以前拉各水面很低的,地面高,现在是水面高,陆地低了反而。 记者: 以前地面比水面高多少? 杜月明: 高两米。 解说: 不断的地面沉降,地面的高度已经明显低于苏州河河面,根据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区总共沉降了1. 69米,有专家称,如果当时没有开始治理沉降问题,那么上海可能早就在2000年前就下海了。而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

宁波市地面沉降基础资料-17页文档资料

一、前言 (一)目的与任务 1、目的 宁波是我国沿海开放、开发较早的的港口城市,随着近年来全市开放开发的日趋深入,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旧区改造、新居住区成片开发,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密集兴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此条件下,工程建设的地面沉降效应逐渐凸显,成为宁波近年来新的沉降重要诱导因素。 宁波地面沉降由来已久,以往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地下水开采所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实施地面沉降综合调控措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宁波中心城区地下水的开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水位基本保持稳定态势,并在地区和层次上的展布也较为均衡,因而由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引发地面变形的发展过程在中心城区较为平缓。在此背景下,90年代末期兴起的宁波市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诱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问题便逐年凸现。 宁波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软弱土层深厚,土体物理力学指标低,建于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构)筑物多半采用桩基;宁波市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特性决定了绝大多数桩基为摩擦桩的属性,故建(构)筑物自重将由桩基依次传递到各持力土层中。因此,由单个建筑物自重必然会引发地基变形和局部地面沉降,这种局部地面沉降点到线,再线发展到面,随着成片密集建筑群效应的累积和扩大,从而产生大范围、区域性建设工程性地面沉降。 由于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刚刚起步或加速发展的初期,因此,工程性地面沉

降的出现相对较晚,现状和危害都还不甚显著,相对于不合理地下水开采导致的大范围、大幅度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危害还不为社会和政府决策所重视。但从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的地面沉降统计与研究程度而言,工程性地面沉降正成为妨碍“科学发展”的重大隐患。上海市已经发布了界定地面沉降与地基变形的相关法规、规程,为更有效、更明确的开展工程性地面沉降研究和工作作了一定的探讨。宁波市更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深化科学发展的高度,将工程性地面沉降的研究和应用开展下去。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宁波市区相继形成了多个工程性地面沉降小漏斗(见表 1.1),其中鄞州中心区建设工程规模相对较大,其年沉降速率达到5.5~36.5毫米,对宁波市整体地面沉降控制目标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 表1.1 工程性地面沉降小漏斗特征汇总表 地面沉降危害极大,它可造成城市标高资源的全面损失;引起滨海平原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和城市排水工程的排放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剧;水准点高程失真,影响城市规划建设;桥梁净空减小,影响内河航道的通航能力;城市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具体包括哪些领域和行业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有哪些呢,具体内容如下: 一、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等) 二、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主要包括:医药生物技术,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等创新药物以及中药新品种的开发,新剂型及制剂技术,医疗仪器技术、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生物医药科研技术) 三、航空航天技术(主要包括:民用飞机技术,空中管制系统,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行保障系统,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系统德国、那个航空航天科技) 四、新材料技术(主要包括:金属材料深加工等创新型技术以及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精细化学品的新材料技术) 五、高技术服务业(主要包括: 1、共性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行业特定需求的共性技术,包括:行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制定与推广业务,专利分析等。 2、现代物流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或平台技术;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或平台技术等。 3、集成电路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专有设计技术,业务流程外包(BPO),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公共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等) 六、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及氢能,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 七、资源与环境技术(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 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主要包括: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先进制造技术,新型机械,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汽车行业相关技术)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 (2013年4月17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次会议通过 2013 年4月17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公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因抽取地下水和工程建设活动等引起的地面沉降的监测、防治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第四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并具体负责区域性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水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地下水开采与回灌的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建设工程涉及的周边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发展改革、财政、交通港口、民防、房屋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地面沉降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地面沉降防治的科学知识和防灾减灾等常识。 第六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防灾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处置因地面沉降引发的地质灾害事故,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受灾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二章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第七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本市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地面沉降调查,并通过政府网站等渠道发布本市年度区域性地面沉降的相关数据。 第八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面沉降防治要求,合理控制开发强度,避免和减轻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 第九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在报批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时,应当根据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成果,划定地面沉降易发区,并根据地面沉降的发育和危害程度、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等因素,在地面沉降易发区中划定重点防治区。 第十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编制地面沉降防治年度工作计划。 地面沉降防治年度工作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面沉降年度控制目标; (二)地面沉降监测方案; (三)地下水开采和回灌方案; (四)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和回灌井的建设及维护方案。 第十一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组织编制监测设施的布设方案。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和供水专业规划,组织编制防治设施的布设方案。

教育部十三五生涯规划方案教育课题申报通知

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教育智慧督导“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涯规划教育与成长导师培养行动研究》 总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教育督导“十三五”规划管理办公室制

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生涯规划教育与成长导师培养行动研究》总课题组—————★—————关于组织申报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十三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生涯规划教育与成长导师培养行动研究》子课题、实验区校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教育科研规划办、高中学校、教育科研团体: 根据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课题指南,结合本课题的具体实际,经由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办公室同意,总课题组决定组织实施《生涯规划教育与成长导师培养行动研究》规划2015~2020年度子课题、实验区校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按照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南的精神和本课题申报指南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申报。 二、如实填写《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评审书》,一式三份报送总课题组。 三、报送《申报书》时,务必按照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课题管理办公室研制的统一的格式上报,发送总课题组办公邮箱:w_navy@。 四、自2015年10月25日开始受理,截止日期为2017年12月31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集中送报。逾期不予受理。 五、总课题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w_navy@ 地址:北京市丰台北路32号院B座8666室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生涯规划教育与成长导师培养行动研究 总课题组 2015年10月26日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关于“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的立项通知 经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管理办公室审核批准,课题项目“生涯规划教育与成长导师培养行动研究”获准通过立项,被列为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通知如下: 课题名称:生涯规划教育与成长导师培养行动研究 课题类别:全国重点 课题编号:EDUZH130017 负责人:李文辉石祥浩 调研经费:自筹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管理要求,请课题组负责人做好下述工作: 尽快确定“生涯规划教育与成长导师培养行动研究”课题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开题,发展实验学校,并将实施方案和调研进展情况及时报送课题管理办公室。 根据申报表的有关成果预期做好课题调研项目的自我管理工作。课题组的有关重要活动、重要变更和重要成果均须经本单位签署意见后及时报送课题管理办公室。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15年10月25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 文学(37种) 题名作者 1 诗经《诗经·国风》译注邓荃 2 楚辞楚辞集注朱熹 3 左传春秋左传集解左丘明 4 乐府诗选余冠英 5 史记司马迁 6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 7 宋词三百首马清福 8 古文观止吴楚材 9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王季思 10 红楼梦曹雪芹 11 人间词话王国维 12 四书集注朱熹 13 鲁迅选集鲁迅 14 女神郭沫若 15 子夜茅盾 16 家巴金 17 骆驼祥子老舍 18 雷雨曹禹 19 徐志摩选集徐志摩 20 生死场箫红 21 沈从文小说选(一、二)沈从文 22 创业史柳青 23 平凡的世界路遥 24 光的赞歌韩作荣 25 荷马史诗奥德修纪:荷马史诗荷马 26 一千零一夜纳训译 27 莎土比亚戏剧集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 28 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 29 安娜?卡列妮娜托尔斯泰 30 老人与海海明威 31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1-4卷)袁可嘉 32 尔雅尔雅译注胡奇光 33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34 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概论金开诚 35 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 研究所美学研究室

36 白鹿原陈忠实 37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 哲学(34种) 题名作者 1 周易周易集解李鼎祚 2 论语论语集注朱熹 3 孟子孟子集注朱熹 4 老子老子浅释陆元炽 5 庄子庄子集释郭庆藩 6 公孙龙子公孙龙子论疏胡曲园 7 荀子荀子白话今译王森 8 正蒙[宋]张载撰 9 理想国柏拉图 10 哲学原理肖明 11 人类理解研究休谟 12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 13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14 历史哲学德雷 15 实用主义詹姆士 16 猜想和反驳—— 17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拉卡托斯 18 存在与时间—— 19 真理与方法(上卷)—— 2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2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局编译 23 反杜林论《反杜林论》简明教程吴振海 24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 2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6 哲学笔记—— 27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28 实践论毛泽东选集毛泽东 29 矛盾论毛泽东选集毛泽东 30 反杜林论《反杜林论》简明教程吴振海 31 大学常万里 32 焚书—— 33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康德 34 正义论罗尔斯 历史学(31种)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一、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中,我舍弃了自己搜索图片视频等资料,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网络,通过自己动手,合作探究、总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地理知识,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学习目标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掌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 4、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 学习重点: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特点、高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掌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学习方法: 上网搜索、合作探究,调查报告 三、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投影仪、录像设备等都已进入教室。轻点鼠标,就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深入知识的海洋,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带给我们的便利。今天,我们将地理课安排在我们的多媒体教室,就是让同学们通过切身体验,来点击感受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魅力。 活动过程: 为了完成这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拟定了一份调查报告,需要各小组的同学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希望各位同学按照要求,合理分工,认真准备。让我们比一比,在成果展示中,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展示调查报告,小组合作探究:

四、小组展示、点评总结

五、教学反思: 1、注重了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网络,自主、合作、探究,在自身体验中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学习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直观可感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增强能力。 3、利用了现代化的设备进行教学。但课堂掌控不够,有少数几个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做到真正让网络为学习服务。 《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 2、理解黄河“地上河”的成因,探讨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树立忧患和责任意识。 3、认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学习重难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以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 河流概况:1、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

地面沉降研究及其防治

地面沉降研究及其防治 摘要:地面沉降是城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区域性的缓变地质灾害,成灾慢,但损失大,不易治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地面沉降规模扩大, 危害加剧。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措施。 关键字: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 Abstract: the ground subsidence is one of the city’s main geo logical hazards, mainly in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actors effect, because the surface soil crust and lead to regional ground elevation compression reduced a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slowly, with slow, but the loss of large, is not easy to control.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ground subsidence scale expanding and harm the wors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and subsidence, cause, the cause of subsidence land subsidence mechanism and ground subsidenc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ground settlement; To crack; groundwater 1 地面沉降概述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我国的地面沉降主要出现在上海、天津、江苏、河北等17个省市的东、中部地区,沉降总面积超过7×104 km2 ,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3 m,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松嫩平原和下辽河平原、汾渭河谷平原和一些山间盆地。由于地面沉降,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有城市甚至被预言会在几十年后消失,防治地面沉降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迫切任务。 2 地面沉降的类型和特征 地面沉降按其成因可划分为五种类型:压实压密型、塌陷型、升降运动

2021年教育部工作计划(最新版)

2021年教育部工作计划(最新 版) Complete each work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ork plan. The plan plays a role of supervision and supervision to prevent and correct deviatio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 工作计划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MZ-SN-0736

2021年教育部工作计划(最新版) 1.固根本 严肃执行《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安排一节课外活动课并列入课表;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并向社会公布。区教育局将对学校组织实施情况定期组织督查,随时进行抽查,对于组织不得力,措施不到位的学校,限期整改,若该校是“区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校”的,将予以摘牌。 学校在严格课程设置、统筹活动时间的基础上,要不断促进体

育、音乐、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活动的丰富性和机制的长效性,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的广泛深入开展。学校要制定《“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组织有申报程序、有技能目标、有指导教师、有测评认定、有活动记载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继续完善方法、强化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和公告制度,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合格率稳中有升。 2.强基础 各中小学必须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和《中小学艺术器材目录》要求,配足配齐体育、艺术器材,建好各类场馆、专用教室,满足体育艺术教学及活动需要。 优化音体美学科教师结构,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创新专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依托健美操比赛、文体节合唱比赛、舞蹈比赛等活动平台,“以活动促培训”、“以活动促教研”,使活动、培训、教研有共同的主题,形成研、训、赛一体化模式。举行小学音乐、美术

山东省德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山东省德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 前言 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面沉降、采空塌陷、地裂缝、沙土液化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鲁北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随着人类对地下水、油气、煤炭等资源的大量开发,地质灾害时有发生,自1997年以来致灾较严重的1起地裂缝,导致45户村民受灾,毁房6间,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至今尚未得到恢复,而且由此引发的纠纷仍尚未平息,直接影响着社会安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各阶段的目标是: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0亿元,年均增长13%;根据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总体思路,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1400亿元,人均24500元,达到全省中等发达地区人均水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4500亿元,人均75000元,提前全面实现小康。要实现上述目标,对资源的需求、开发和其它经济社会活动将进一步加剧,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也将随之增多。为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鲁政字〔2004〕8号)要求和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编制了《山东省德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编制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年)》; (3)《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4)《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04年,近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 一、主要地质灾害与防治工作现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委托有关高校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研究的通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委托有关高校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立项研究的通知 【法规类别】高等教育 【发文字号】教高司函[2006]182号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日期】2006.09.20 【实施日期】2006.09.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委托有关高校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研究的通知 (教高司函[2006]182号) 有关高等学校: 为加强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安排,经研究,我司决定委托有关高校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研究工作,委托立项项目名单见附件。为保证委托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取得实质性成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次立项项目纳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统一管理,我司负责项目的指导、检查和评估验收。 二、委托项目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项目主持人负责立项项目的总体水平和研究、实

践进度,统筹安排和负责使用项目研究经费。项目完成时向我司提交项目研究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 三、本次立项的资助经费由我部拨出,各项目要合理使用研究经费,专款专用。经费管理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教高厅〔2006〕2号文件印发)执行。 四、希望项目承担高校高度重视立项项目的研究工作,力求使立项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各项目学校要加强对承担项目的统筹管理和监督,并给予配套经费和政策支持,确保立项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 附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名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二○○六年九月二十日 附件: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名单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形势及任务

高新企业发展状况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强调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把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取得了新成绩,上了新台阶。 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2010年达到7.6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924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占高技术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80%调整到2010年的69%。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93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8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8个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空间的合理格局逐步形成。 产业技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的研发投入稳步提高,2009年达到89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5.2%。产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增长,2009年达到41170件,是2005年的6.2倍,年均增长 57.7%。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涌现出华为、联想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活力的企业,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技术企业超过40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31.2%,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随着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开始由简单的加工贸易出口向资本、技术输出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变,在国际分工中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 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教育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 中华人 教育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11号),设立教育部,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一、职责调整 (一)取消已由国务院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将举办国际教育展览审批的职责交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三)将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审核权交给部分学位授予单位。 (四)加强基础教育工作,以农村教育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公平。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中小学德(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六)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高等教育质量评新评估方式,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深化直属高校管理体

与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基础上,加大地方统筹力度。 (七)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完善民办教育宏观管理的政策措施,规范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主要职责 (一)拟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规划,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并监督实施。 (二)负责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指教学改革,负责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发布。 (三)负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负责义务教育的宏观指导与协调,指导普通高殊教育工作。制定基础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基本文件,组织审定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教材,全面实施(四)指导全国的教育督导工作,负责组织和指导对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作,指导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质量的监测工作。 (五)指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制订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教学指导文件和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职业指导工作。 (六)指导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承担深化直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责任。制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会同有关部门审核高等学校设置、更名、撤销与调整,负责“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和协调工教育和继续教育,指导改进高等教育评估工作。 (七)负责本部门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参与拟订教育经费筹措、教育拨款、教育基建投资的政策费投入情况。 (八)统筹和指导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协调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 (九)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及国防教育工作,

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对策

第22卷第1期2007年3月 灾害学 J OURNAL OF CATASTROP HOLOGY Vo l122N o11 M ar12007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对策* 金江军,潘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危害,提出要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合理编制城市规划来预防和减轻地面沉降灾害。 关键词:地面沉降;防灾减灾;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P64212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07)01-0117-04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我国地面沉降问题越来越严重。地面沉降虽不至于直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由于它多发生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很大。截止到2003年,全国地面沉降面积达93855km2,涉及50多个城市[1]。据估计,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 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断陷盆地这三个地区,代表性的城市有上海、无锡、嘉兴、天津、沧州、太原、西安等。 东南沿海是我国地面沉降发育严重的地质灾害区,按照形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分为超采地下水而产生的地面沉降、软土地基地面沉降与工程性地面沉降[2]。截止到2005年,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三角洲10万km2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区内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mm,面积近1万km2。其中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嘉湖地区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三地累计经济损失分别达2900亿元、469亿元、85亿元。据初步估算,上海城区每下沉1mm,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万[3]。此外,宁波市区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90km2,沉降中心沉降量为48912mm;温黄(温州)黄岩)平原的路桥)金清一带最大沉降中心累计超过1m[4]。 根据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公布的数据,到2003年底,北京市累计沉降量大于50mm的地区已达到2815k m2,并呈加快趋势。在东郊八里庄)大郊亭、东北郊来广营、昌平沙河)八仙庄、大兴榆垡)礼贤、顺义平各庄等地已经形成了5个较大的地面沉降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地面沉降速率为14mm/a。目前,天津市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0000k m2,并形成了市区、塘沽、汉沽三个沉降中心。1985~1992年,地面沉降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3186亿元[5]。由于开采深层石油,天津市沿海一带负海拔标高地区面积近20k m2,淤积突出,风暴潮灾害非常严重。近年来,武清区、西青区、津南区、静海县、宁河县出现了新的地面沉降发育中心[1]。 河北省的地面沉降非常严重。河北省平原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深层地下水持续严重超采,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加快,降落漏斗规模迅速扩大[6]。到2004年,河北省平原地区地面沉降大于200mm的面积达41855万km2,沉降大于500mm的面积达6430k m2,沉降大于1m的面积达755km2,沉降大于2m的范围已覆盖了整个沧州市区[7]。目前,全省分布有沧州、衡水、任丘、河间、坝州、保定-亩泉、大城、南宫、肥乡、邯郸10个地面沉降中心。以沧州和唐山为例,至2001年底,沧州市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为2236mm,沧州市累计沉降量大于400mm的 *收稿日期:2006-08-28 作者简介:金江军(1978-),男,浙江义乌人,博士生,目前主要从事城市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E-m ai:l ji ang j un@pku1edu1cn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大学生必读100本书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大学生必读100本书 点击数:2055 录入时间:2011-6-23 【返回】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18、《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 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26、《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8、《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9、《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