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汇编

病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汇编
病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汇编

第一章细胞与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简答题

1.引起细胞组织损伤渗出液的主要原因

答:引起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主要分为三大类:

①外界因素:理化因素、生物因素、缺血缺氧等。

②内部因素:免疫、内分泌、遗传、年龄等。

③社会因素

2.引起局部组织和器官萎缩的常见原因

答:①因蛋白质等摄入不足而引起的营养不良。

②局部组织和器官长期受到压迫。

③器官组织长期工作负荷减少和功能代谢低下导致失调。

④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伤引起的效应器萎缩。

⑤细胞老化、细胞凋亡、慢性炎症。

3.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主要机制?

答:肝细胞质内脂肪酸增多;甘油三酯合成过多;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

4.玻璃样变性主要发生于哪些组织?

答:①细胞内玻璃样变性,见于肾小管上皮、浆细胞、肝细胞等胞质内。

②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见于萎缩的子宫和乳腺间质,瘢痕组织,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等。

③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见于缓慢进行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等脏器的细动脉壁。

5.细胞核的哪些改变是细胞坏死的标志?

答: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6.坏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基本类型:凝固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液化性坏死

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脂肪坏死、坏疽等。

7.坏疽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①干性坏疽:发生于体表及四肢末端。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全身中毒不明显。

②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同的内脏,如肺、子宫、阑尾、胆囊等。也发生于动脉阻塞于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特点:坏死区水分较多,腐败菌易于繁殖,故肿胀呈绿色且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③气性坏疽:是深部组织的开放性创口,创伤含大量的腐败菌的感染,使局部肿胀,有捻发感。

论述题

1.比较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在发病机制和病变上的不同?

发病机制病变

干性坏疽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畅通(四肢末端)水分失散多,坏死区干燥成黑色,与

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变化很轻

湿性坏疽与外界相同的器官(肺、肠、子宫、阑尾等)动脉静脉回流皆受阻水分多,腐败菌易于繁殖,肿胀呈蓝绿色,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2.比较凝固性坏死与液化性坏死在发病机制和病变表现上的不同

发病机制病变表现

凝固性坏死缺血缺氧与健康组织界限很明显,镜下细胞细微结构

消失,坏死区形成充血,出血和炎症反应带

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很

少,且有大量的水解酶或富含

水分,使组织溶解死亡镜下死亡细胞完全消失,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3.坏死和凋亡在形态学上有哪些区别

凋亡坏死

形态学特征细胞固缩,核染色质边集,细胞

膜及细胞器膜完整,形成凋亡小

体细胞肿胀,核染色质边集和絮状,细胞膜及细胞器膜溶解破裂,溶酶体酶释放,细胞自溶

4.变性与坏死有何区别?怎样从形态学上区别变性与坏死?

答:两者都属于损伤,只是由于致伤因素的作用强度及作用的时间不同,引起的损伤程度也不同。变性是可逆性损伤,坏死是不可逆性损伤。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肉芽组织在组织的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答: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症渗出物等异物。但肉芽组织生长过度则形成瘢痕疙瘩,可影响组织的功能,或因血供缺乏产生的迟缓性肉芽,影响创口愈合。

2.按细胞再生能力的不同可将人体细胞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答:①不稳定细胞(持续分裂细胞),这类细胞再生能力很强,总在不断地增殖,以代替衰亡的或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呼吸道消化道粘膜被覆细胞。

②稳定细胞(静止细胞),有潜在较强的再生能力,一般处于稳定状态,受到组织损伤刺激时,则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内分泌腺等。

③永久性细胞(非分裂细胞),再生能力弱或无,如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等。

3.毛细血管再生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答:①基底膜分解,该处的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形成突起的幼芽,继而形成一条细胞索,数小时后出现管腔,形成毛细血管,进而彼此吻合形成毛细血管网。

②增生的内皮细胞分化成熟时分泌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形成基底膜基板。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分泌Ⅲ型胶原及基质,组成基底膜网版,本身则成为血管外膜细胞,毛细血管形成。

4.肉芽组织各种成分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答:①新生薄壁毛细血管,与创面垂直生长,袢状弯曲生长。

②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分泌物能刺激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再生,能吞噬细菌及组织残片,能释放各种蛋白水解酶,分解坏死组织。

③成纤维细胞,有类似平滑肌的收缩功能,也可产生基质及胶原。

5.比较Ⅰ期愈合与Ⅱ期愈合的不同点。

Ⅰ期愈合Ⅱ期愈合

组织特点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

少量血凝块,炎症反应较轻。组织损伤大,创缘不整,感染坏死组织多炎症反应明显,坏死组织被清除后,再生才开始。

创口特点创缘整齐,伤口小,收缩不明显,

肉芽组织可很快填满伤口创缘不整,伤口大,收缩明显,需大量肉芽组织才能将伤口填平

愈合特点时间短,瘢痕少时间长,瘢痕大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简答题

1.简述淤血的原因?

答:①静脉受压②静脉腔阻塞③心力衰竭

2.肺淤血引起的病变?

答:肺体积增大,切面流出泡沫状的红色血性液体

急性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充血。

慢性肺淤血:除见肺泡壁扩张充血更为明显外,还可见肺泡壁变厚和纤维化,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铁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肺质地变硬,肉眼呈棕褐色(肺褐色硬化)。

3.简述血栓形成条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答:形成条件:①心血管内膜损伤②血流状态改变③血液凝固性增加

对机体的影响:有利方面:外伤止血作用;防止出血;防止感染扩散。

有害方面: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血。

4.血栓的结局?

答:①软化、溶解、吸收②机化、再通③钙化

5.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答:有利方面:①外伤止血作用②防止出血③防止扩散感染

有害方面:①阻塞血管,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②引起心瓣膜病③栓塞

④出血、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6.肝淤血引起的病变?

答:急性肝淤血时,肝脏体积增大呈暗红色,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充满活细胞,缺氧程度较轻时,可以出现肝脂肪变;慢性肝淤血时,出现槟榔肝。

7.列出栓子种类及栓子运行途径?

答:栓子可分为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的为脱落的血栓碎片或节段,罕见的为脂肪滴、空气、羊水和肿瘤细胞团。

运行途径:正向性栓塞:栓子延血流方向进行。①左心腔,动脉系统栓子———大、中、小动脉———阻塞到肾、脾、肝、脑、心。②腔静脉系统,右心腔栓子———静脉回流———右心腔———肺动脉主干或分支———肺内。③门静脉系统栓子———进入肝脏———肝内门静脉分支阻塞。

反向性栓塞:即栓子是交叉运行或逆行,较少见。①栓子交叉运行:发生于房室隔缺损时,栓子由高压的一侧,通过缺损处进入压力低的一侧,形成动静脉栓子的交叉运行,称为交叉性栓塞。②栓子的运行:见于下腔静脉的栓子,在胸腹压力急剧的升高,如剧烈咳嗽时,使栓子逆血流运行,在下腔静脉所属分支,引起阻塞,称逆行性栓塞。

8.简述栓塞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后果?

答:①血栓栓塞(肺动脉栓塞和体循环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在左心衰竭和严重肺淤血时,则发生出血性梗死,若栓子大,患者因呼吸衰竭而死。

体循环动脉栓塞:多造成局部梗死。

②脂肪栓塞:主要累及肺和神经系统,引起肺水肿出血,脑水肿出血。

③气体栓塞:空气栓塞出现抽搐、昏迷、严重导致循环中断而死,减压病使血管腔内形成气泡,造成广泛栓塞。

④羊水栓塞:产妇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⑤其他栓塞

9.简述梗死的形成和类型?

答:梗死形成原因为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受压闭塞。

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败血性梗死。

10.贫血性梗死病理变化?

答:贫血性梗死又叫白色梗死,肉眼观:形状:脾、肾的梗死灶为锥形。心肌梗死灶为不规则图形。镜下贫血性梗死灶呈凝固性坏死,梗死区:组织坏死。结构轮廓尚存。梗死灶周围:炎症带及充血出血带。

11.肺出血梗死的病理变化。

答:常位于肺下叶,尤好发于肋膈缘,病灶大小不等,呈锥形,尖端朝向肺门,底部紧靠肺膜,肺膜表面有纤维性渗出物。梗死灶质实,因弥漫性出血呈暗红色,略向表面隆起,时间久后由于红细胞崩解颜色变浅,肉芽组织长入逐渐机化,梗死灶变成灰白色。由于瘢痕组织收缩时病灶表面局部下陷,镜下梗死灶呈凝固性坏死,可见肺泡轮廓,肺泡腔,小支气管腔及肺间质充满红细胞。早期红细胞轮廓尚存,以后崩解。梗死灶边缘与正常肺组织交界处的肺组织充血,水肿及充血。

12.梗死的结局

答:梗死灶形成时,引起病灶周围的炎症反应,血管扩张充血,有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渗出,继而形成肉芽组织,在梗死发生24—48小时后,肉芽组织已开始从梗死灶周围长入病灶内,小的梗死灶可被肉芽组织完全取代机化,日久变为纤维瘢痕。大的病死灶不能机化,有肉芽组织和日后转变成的瘢痕组织加以包裹,病灶内部可发生钙化。脑梗死可液化成囊腔,周围由增生的胶质瘢痕包裹。

论述题

1.肺动脉栓塞可能引起的后果及发生机制?

答:发生机制:造成肺动脉栓塞的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及髂静脉,偶尔来自盆腔静脉或右心附壁血栓。

可能引起的后果:①中、小栓子多栓塞肺动脉小分支;常见于肺下叶,除多发性或短期内多次发生性栓塞外,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因为肺有双重血液循环,这些栓子可被溶解消失或机化变为纤维状条索,若在栓塞前,肺已有严重淤血,微循环内压升高,使支气管动脉供血受阻,可引起肺组织的出血性梗死。②大的血栓栓子栓塞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较长的栓子可栓塞左右肺动脉干,称为骑跨性栓塞,患者可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症状,严重者可因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③若栓子小但数目多,可广泛的栓塞肺动脉多数小分支,亦可引起右心衰竭猝死。

2.比较贫血性梗死与出血性梗死病理变化及发生条件的不同。

答:贫血性梗死的病理变化,肉眼观:早期,梗死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因炎症反应常见充血带,后转变为黄褐色。晚期病灶表面下陷,质地变坚实,黄褐色物质带消失以后形成瘢痕组织。镜下,梗死组织凝固性坏死。

发生条件:动脉阻塞有无侧支代偿,组织缺氧而坏死,其所属微血管有漏出性出血,组织致密,出血量不多,红细胞崩解,血红蛋白溶于组织液中并被吸收,梗死灶呈灰白色,好发于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

出血性梗死的病理变化:①肺出血梗死:梗死灶质实,因弥漫性出血呈暗红色,略向表面隆起,后颜色变浅,肉芽组织长入逐渐机化,梗死灶变成灰白色,梗死灶表面下陷。梗死灶边缘与正常肺组织交界处的肺组织充血、水肿及出血。②肠出血梗死:多见于肠系膜肺动脉栓塞和静脉血栓形成,或在肠套叠、肠扭转、肿瘤压迫等情况下引起的肠出血性梗死,肠梗死灶呈节段性暗红色。

发生条件:①严重淤血:淤血影响侧支循环建立,阻碍动静脉吻合支血流,组织淤血并出血,形成出血性梗死。②组织疏松:组织较疏松,其间隙内可容纳多量漏出性血液,因而梗死灶为出血性。

3.简述血栓的形成、栓塞、梗死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答: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者血液中的某些有机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叫血栓的形成。

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脱落引起的栓塞叫做血栓栓塞。

血栓的形成是梗死的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见于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并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肌梗死和脑组织梗死。而且,血栓栓塞常引起脾、胃、肺和脑的梗死。

4.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答:心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保凝两种特性,其抗凝作用如下:屏障、抗血小板粘集、抗凝血酶或凝血因子、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其促凝作用如下:激活外源性凝血过程、辅助血小板粘附、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与最常见的原因。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与此同时,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酶Ⅷ,启动外源凝血过程。

第四章炎症

简答题

1.简述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漏出液

蛋白质多少

比重大小

细胞数多少

凝固性可自凝不可自凝

外观混浊澄清

原因血管通透性增强(炎症)静脉回流受阻(非炎症)

2.简述炎症渗出对机体的利与弊

答:有利作用:稀释并带走代谢产物毒素,减轻其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为局部组织及渗出的炎细胞带来营养物质;

带来抗体、补体等,有利杀灭病原微生物;

渗出液中的纤维素结成网状,能限制细菌扩散,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可成为修复的支架并有利胶原纤维的产生;

渗出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被带到淋巴结有利于免疫功能的建立。

有害作用:过量渗出引起压迫,阻塞作用;

大量纤维素渗出吸收不完全会引起器官粘连。

3.试比较浓肿与蜂窝织炎的异同

答:共同点:都为化脓性炎,炎症病灶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不同点:

脓肿蜂窝织性炎

性质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弥散性化脓性炎症

部位皮肤、内脏皮下组织、肌肉、阑尾

经过急性经过、慢性经过急性经过

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凝固酶溶血性链球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

不留痕迹

结局小的—吸收、机化、修复;浅表—溃疡;

深部—瘘管、窦道

4.炎症局部有哪些临床表现,其病理学基础是什么?

答: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病理学基础:红——炎性细胞充血所致;肿——渗出和增生所致;热——动脉性出血;痛——神经核体液因素(渗出物的压迫和炎症介质的作用所致);功能障碍——炎症病灶内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5.简述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答:①致炎因子的因素:致炎因子的毒力、数量、作用时间长短。

②全身性因素:机体的免疫状态、营养状态、内分泌状态。

③局部因素:局部血液循环状态、炎症渗出物、异物是否被清除。

6.从病理学角度如何确诊炎症?

答:①变质、渗出、增生②炎细胞浸润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变质可发生于实质,也可发生于间质。前者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及各种坏死,后者出现玻璃样变,粘液样变及纤维素样坏死等。变质由致病因子直接作用或由血管循环阻碍和炎症反应产物直接引起,其代谢特点为物质分解代谢增强,局部酸中毒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内的液体和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

增生: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多叫增生。实质细胞的增生和鼻粘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的增多,慢性肝炎中肝细胞增生。间质成分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与相应的生长因子的作用有关。炎症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作用。

论述题

1.试述慢性肉芽肿性炎的特点,举出三种其病变性质属于慢性肉芽肿炎的疾病,并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答:慢性肉芽肿的特点:炎症灶中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性病灶(结节细胞)。

举例:(1)如结核、麻风、梅毒、肺吸虫的肉芽肿为感染性肉芽肿,也称特异性肉芽肿,由病原生物引起,其结构有一定的特异性。

(2)异物肉芽肿:由异物所致,如缝线、滑石粉、寄生虫虫卵所致的肉芽肿,其结构多无特异性。

2.化脓性炎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比较这几种化脓性炎的异同。

答:化脓性炎症可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脓肿。

共同点:均为化脓性炎症,炎症病灶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不同点:

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脓肿

产生原因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好发部位黏膜、浆膜皮肤、肌肉、阑尾皮下组织、内脏

病变机理和特点炎症时,中性粒细

胞向黏膜表面渗

出,深部组织的中

性粒细胞浸润不明

显,脓液或随器官

排出体外或积存

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

致病菌产生透明质酸酶和链

激酶,溶解纤维素,使细菌扩

散至间隙、淋巴管,组织坏死

液化成脓液,边界不清。

细菌产生毒素使组织坏死,

继而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崩解后形成脓细胞,使坏死

组织液化成腔。细菌还可产

生血浆凝固酶,使纤维蛋白

原转变为纤维素,故病变较

局限。

结局急性经过在机体抵抗力增强;

病原菌被杀灭后脓液可完全

吸收愈合而不留痕迹。如机体

抵抗力差,则演变为脓肿。小的自行吸收愈合,大的需切开引流,脓液清除后,局部由肉芽组织增生修复。

3.试述纤维素性炎症的特点,举出两种其病变性质属于纤维素性炎症的疾病,并说明他们各自病变表现的特点。

答:炎症灶内以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继而转变成纤维蛋白(纤维素)的炎症。纤维蛋白在组织内常凝集成网状,其间常见中性粒细胞及一些坏死组织碎片。

好发部位:浆膜、粘膜、肺。

举例:①细菌性痢疾(粘膜纤维素性炎)

病变特点:镜下:消化道粘膜表面有红染,网状膜状物,网眼中有多少不等的白细胞,坏死组织。肉眼:粘膜面附有大量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

②大叶性肺炎(肺纤维素性炎)

病变特点:易发于单侧或双侧肺下叶,左侧多于右侧,镜下: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并有炎细胞浸润,呈红染网状物。肉眼:肺质地变实,并且根据病变特点可将大叶性肺炎分为四期:充水红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消散期。

4.什么是炎症介质,可引起血管通透性的增高的介质有哪些?

答:炎症介质是一些引起或参与炎症反应的内源性生活活性物质叫做炎症介质。

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介质:组胺、5—HT、缓激肽、C3a、C5a、LTC4、LTE4、PAF、活性氧代谢产物、P物质。

第五章肿瘤

1.肿瘤性增生的特点与炎症性或修复性增生有何区别?

答:①肿瘤性增殖与机体不协调,对机体有害;

②肿瘤性增殖一般是克隆性的;

③肿瘤细胞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均有异常,不同程度的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④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失去控制,具有相对自主性。

2.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表现在瘤细胞的哪几方面?

答:①肿瘤细胞通常比相应的细胞大

②肿瘤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很不一致,可出现瘤巨细胞

③肿瘤细胞核的体积增大,胞核与胞质的比例增大

④核的大小、形状和染色体差别很大

⑤核仁明显,体积大,数目也可增多

⑥核分裂像常增多,出现异常的核分裂像。

3.主要影响肿瘤生长速度的因素是什么?

答: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死亡的比例是影响肿瘤生长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能在

很大程度上肿瘤是否能持续增长,能以多快的速度生长。

4.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哪几种?良恶性肿瘤在生长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三种: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为膨胀性生长和外生性生长;

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为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5.肿瘤的转移有哪几种方式?他们的各自规律是什么?

答:肿瘤的转移方式有: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①淋巴道转移的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肿瘤细胞先聚集于边缘窦,以后累及整个淋巴结,使淋巴结肿大,质地变硬。

②血道转移最常累及的脏器是肺和肝,转移性肿瘤的特点是边界清楚,常为多个,散在分布,多接近于器官表面。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性肿瘤,由于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而下陷,可形成所谓的“癌脐”。

6.以结肠癌为例,简述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答: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严重,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的死亡率高。恶性肿瘤除可引起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外,还易并发溃疡、出血和穿孔等。肿瘤累及局部神经,引起顽固性疼痛,其产物或合并感染可引起发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发生癌症性恶变质,即机体严重消瘦、贫血、厌食和全身衰弱的状况。

例如结肠癌外生性生长可引起压迫和阻塞肠腔的症状,肿瘤表面形成溃疡、出血,严重时可造成肠穿孔等。肿瘤刺激局部神经亦会引起顽固性疼痛,合并感染会造成机体发热,晚期结肠癌患者会出现严重消瘦、贫血、厌食和全身衰弱等恶病质状态。

7.简述肿瘤的命名原则。

答:(1)良性肿瘤的命名原则是:发生位置+组织来源+“瘤”;英文名+oma (2)恶性肿瘤的命名原则是:

①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癌”。原则:部位+来源组织+“癌”。

②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肉瘤”。原则:部位+来源组织+“肉瘤”。

(3)特殊命名:①幼稚组织的肿瘤:母细胞瘤

②以病名命名:白血病

③以人名命名:Ewing瘤,Hodgkin淋巴瘤

④根据形态命名:肺小细胞癌、乳头状囊腺瘤

⑤冠以“恶性”命名:恶性脑膜瘤、恶性畸胎瘤

8.何谓癌前病变?应如何正确对待此类病变,请举出5种癌前病变或疾病具体说明。

癌前病变是指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

(1.粘膜白斑(2.子宫颈糜烂伴有上皮非典型增生(3.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伴导管上皮增生(4.结肠:直肠的息肉状腺癌(5.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6.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皮肤慢性溃疡伴上皮非典型增生(8.肝硬化

9.癌与肉瘤的区别。

癌肉瘤

组织来源上皮组织间叶组织

发病率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

岁以上成年人

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

大体特点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

组织学特点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

纤维组织常见有增生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转移多见淋巴道转移多经血道转移

10.简述肿瘤的分级,分期的原则,与肿瘤发展的关系。

⑴恶性瘤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级;⑵分化与恶性度的关系:高分化为低恶性程度,中分化为中恶性程度,低分化为高恶性程度;⑶肿瘤分为早、中、晚期三期;⑷早期的治疗效果好,晚期的治疗效果差,故肿瘤防治抓“三早”非常重要。

论述题

1.以结肠息肉腺瘤与结肠腺瘤为例讨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区别良性肿瘤(结肠腺瘤)恶性肿瘤(结肠腺癌)

生长形态乳头状溃疡状,树根状

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小,与正常肠粘膜上皮相似低,异型性大,与正常肠粘膜

差别大

病理性核分裂无多

生长速度缓慢较快

生长方式外生性生长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

浸润转移无浸润向肠壁浸润,有转移

继发改变少见出血,坏死

对机体的影响小大

复发少见多见

2.腺癌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并说明各类型的好发部位及其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

答:腺癌是腺上皮的恶性肿瘤。腺癌交多见于胃肠道,肺,乳腺,女性生殖系统等。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的腺体或腺样结构,核分裂象多见。分泌大量黏液的腺癌称为黏液癌又称胶样癌。有时黏液聚集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癌细胞呈印戒状,称为印戒细胞。以印戒细胞为主要成分的癌称为印戒细胞癌。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简答题

1.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有哪些继发病变?

答:①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新生的血管破裂形成血肿,血肿使斑块进一步隆起,甚至完全闭塞管腔,导致急性供血中断。

②斑块破裂:斑块表面的纤维帽破裂,粥样物自裂口逸入血流,遗留粥瘤样溃疡。排入血流的坏死物质和脂质可形成胆固醇栓子,引起栓塞。

③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形成溃疡后,由于胶原暴露,可促进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阻塞,进而引起器官梗死。

④钙化:在纤维帽和粥瘤病灶内可见钙盐沉积,至管壁变硬、变脆。

⑤动脉瘤形成:随着病变的发展动脉壁弹性降低,在血压的作用下,动脉壁全层局限性

的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破裂可致大出血。

⑥血管腔狭窄:弹力肌层动脉因粥样斑块而导致管腔狭窄,引起所供应区域的血量减少,致相应器官发生缺血性病变。

2.简述心肌梗死的类型和特点。

答:心肌梗死分为心内膜下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前者包括薄壁心肌梗死和厚壁心肌梗死,分别累及心内膜下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后者较多见,又称为区域性心肌梗死累及心壁全层。

特点:心肌梗死多为贫血性心肌梗死,一般梗死在六小时后肉眼才能看到,梗死灶不规则呈地图状,边界清楚,苍白色,8—9小时后呈土黄色干燥无规则,4天后周边出现充血和出血带,2—3周后肉芽组织长入而呈鲜红色,5周后瘢痕形成呈灰白色。

3.简述心肌梗死的合并症。

答:①心力衰竭:因梗死心肌丧失收缩力或累及二尖瓣乳头肌。

②心脏破裂:梗死灶软化后承受不住心内压力而破裂,引起心包填塞。

③心室壁瘤形成:梗死及其形成的瘢痕强度下降,受心内压力作用向外膨出,即形成室壁瘤。

④附壁血栓形成:梗死处心内膜粗糙引起。

⑤心源性休克:梗死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的结果。

⑥急性心包炎:梗死累及心外膜所致。

⑦心律失常:梗死累及传导系统所致。

4.简述高血压心、脑、肾的病变特点。

答:高血压晚期由于血管的硬化和狭窄,一方面引起心脏负荷加重,另一方面导致全身多器官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全身各器官不同程度的病变。

(1)心脏的改变:二期病变时,心脏因克服增加的外周阻力而代偿性增大,但心室腔无扩张,称向心性肥大。以左心室明显。病变晚期外周阻力上升,心脏负荷加重,而冠状动脉病变使心脏供血减少。

(2)肾脏的改变:因为肾小动脉硬化,肾长期缺血,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相应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可有淋巴细胞浸润。相对正常的肾小球因代偿而增大,小管也代偿性扩张,管腔中可见数量不等的蛋白管型。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并收缩使肾脏体积减小,质地变硬,表面弥散分布的小颗粒。肉眼:肾体积明显缩小,质地变硬,表面见弥散分布的细小颗粒,切面皮质见薄,皮、质分界不清。此称“原发性固缩肾”。

(3)脑的改变:高血压引起的脑病变有不同的表现。

①脑水肿:由于细小动脉痉挛硬化,脑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②脑软化:脑动脉的痉挛硬化,使脑组织缺血坏死,形成软化灶。

③脑出血:脑溢血,俗称中风。

5.简述风湿病的基本病变。

答:(1)变质渗出期本期持续约一个月

胶原纤维肿胀、断裂、崩解,出现纤维素样坏死,病灶内还有浆液,纤维素及中性粒细胞渗出,并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以及组织细胞增生等。

(2)增生期持续约2—2.5个月

特点是风湿小体形成,该小体具有诊断意义。

在变质、渗出的基础上,出现风湿细胞增生,多个核的风湿细胞称为风湿巨细胞。风湿细胞与变质物、渗出物及炎细胞等相互堆积,形成边界不甚清楚的梭形或椭圆形结节状病灶,称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风湿小体多见于心肌间质的小血管附近,在皮下等结缔组织病灶也能见到。

(3)瘢痕期或愈合期本病病程4—6个月

反复发作,病灶内新旧病变同时存在。本病发生在浆膜时为浆液性炎和纤维素性炎。

6.简述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及其后果。

答:病变主要侵犯心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主动脉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很少受累。

病变初期:受累瓣膜出现黏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炎细胞浸润,使瓣膜肿胀、增厚、闭锁缘的内皮细胞变性、肿胀,瓣膜相互摩擦和血流冲击,导致内皮细胞受损、脱落,血小板及纤维素沉积,在瓣膜闭锁缘上形成单行排列的疣状赘生物(白色血栓)。

病变后期:由于病变反复发作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短缩,瓣膜间相互粘连、腱索增粗短缩。

后果:最后由于慢性心瓣膜病,当炎症病变累及房室内膜时,引起内膜灶状增厚及附壁血栓形成,由于病变所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

7.试比较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赘生物的病变特点。

答: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主要由脓性渗出物、血栓、坏死组织和大量细菌菌落混合而形成的,体积庞大,质地松弛,呈灰黄或淡绿色。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素、细菌菌落、少量中性粒细胞组成,呈息肉或菜花状,灰黄色,质脆易脱落。

8.何为原发性高血压?其各型特点是什么?

答:原发性高血压: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可分为良性和恶性。其主要病变是全身细小动脉硬化,病程长,症状显隐不定,不易坚持治疗;晚期引起左心肥大、双肾萎缩、脑出血等并发症。

(1)机能紊乱期:为疾病早期,特点是全身细小动脉痉挛,使血压升高。但血管壁无器质性改变,痉挛缓解后,血压恢复正常。

(2)动脉病变期:全身动脉器质性病变,各级动脉血管不同形式硬化,使外周阻力持续性增加,血压持续增高,心脏代偿性肥厚。

细动脉硬化:动脉痉挛渐呈持续性,内皮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浸入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

小动脉硬化:内压增高,导致中膜及内膜平滑肌细胞、纤维细胞增生,弹力纤维增多,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

大中型动脉:常发生粥样硬化症。

(3)内脏病变期高血压晚期:由于血管的硬化和狭窄,一方面引起心肌负荷加重,另一方面导致全身多器官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全身各器官不同程度的病变,主要有心、脑、肾的改变。

主要病变:全身细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并有内膜增厚,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等改变,导致管壁显著增厚,管腔狭窄以致闭塞。病变广泛分布于肾、脑、肠道等。以肾小动脉最严重,常在一年内死于肾衰、心衰或脑出血。

论述题

1.试述二尖瓣狭窄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变化?

答:多由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所致,可由感染心内膜炎引起。

正常二尖瓣口面积为5㎝2,可通过两手指,瓣膜口狭窄时可以仅有1—2㎝2,严重时可达0.5㎝2.

早期病变轻时,瓣膜轻度变厚,呈隔膜状;后期病变重时,瓣膜呈“鱼口状”。

血液动力学及心脏变化:二尖瓣口狭窄→左心房代偿性扩张→左心房功能代偿失调,血液淤积→肺淤血、水肿→肺动脉高压→右心房代偿性大、继而失代偿→三尖

瓣相对关闭不全→右心房及体循环静脉淤血

临床表现:左心衰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和咳带血泡沫痰。

右心衰时:颈静脉怒张,肝淤血肿大,下肢水肿及浆膜腔积液等,听诊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伴有隆隆样杂音。

X线显示左心房增大晚期左心室略缩小。

2.试比较风湿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在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结局等方面的不同点。

答:

风湿性心内膜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因与咽喉部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由毒力相对较弱的早绿色链球菌引起,还有肠球菌、兰阴性杆菌、立克次体和真菌等

病理变化及结局主要侵犯心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受

累,其次为二尖瓣与主动脉同时受累。

瓣膜闭锁缘上有疣状赘生物生成,赘

生物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伴有

小灶样纤维素坏死,呈灰白色透明状,

最后形成慢性心瓣膜病,可致瓣膜口

狭窄或关闭不全。

1.心脏:常侵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常在有

病变瓣膜上形成赘生物。

2.血管:由于细菌毒素和赘生物脱落形成的

栓子,形成主动脉性栓塞和血管炎。

3.变态反应:因为栓塞的发生引起局灶性或

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4.败血症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简答题

1.简述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及主要病变特点

答:慢性支气管炎是发生于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达15%—20%。

病因:①病毒和细菌感染②吸烟③空气污染与过敏因素

④机体内在因素如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受损及内分泌失调

主要病变特点: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症状,且症状每年至少持续3个月,连续两年以上。病情重者可并发肺气肿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简述大叶性肺炎红色肝样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病理学基础。

答:临床表现:铁锈色痰,胸痛,呼吸困难,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语颤音增强,发绀,叩诊呈浊音。

病理学基础: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处于扩张充血状态,而肺泡腔内则充满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其间夹杂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其中纤维素丝连接成网并穿过肺泡间孔与邻近的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相连。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后,形成含铁血黄素,随痰液咳出。病变波及胸膜时,则引起纤维素性胸膜炎,发生胸痛。此期渗出物中可检测出多量的肺炎链球菌。

3.何谓肺硅沉着病?简述其病变特点、分期和并发症。

答:肺硅沉着病简称硅肺,是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沉着于肺组织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职业病。

病变特点:基本病变是硅结节的形成和肺组织的弥漫性纤维化。

分期:Ⅰ、Ⅱ、Ⅲ期硅肺

并发症:①肺结核病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③肺部感染和阻塞性肺气肿

4.简述肺气肿分类

答:肺泡性肺气肿:包括腺泡中央型肺气肿、腺泡周围型肺气肿、全腺泡型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空气进入肺间质形成间质性肺气肿。

其他类型肺气肿:有瘢痕旁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老年性肺气肿。

5.简述慢性肺心病心脏变化的主要特点

答:代偿期:心肌增粗→心壁增厚→心体积增大

失代偿期:心腔扩张→心体积增大→心肌增粗→心壁增厚

论述题

1.试述肺炎分类

答:肺炎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成不同种类。

按病因分类: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性、真菌性、寄生虫性、过敏性及理化因子性。

按病变位置及范围: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按病变性质: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干酪性、肉芽肿性肺炎。

2.试述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主要鉴别要点?

答:

鉴别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

病原微生物肺炎球菌等金葡萄糖球菌、肺炎球菌等

发病年龄青壮年老人、小孩、体弱者

病变部位从肺泡开始,迅速累及一个或几个

肺大叶以肺小叶为单位,呈多发性散在分布,且病灶常以发炎的细支气管为中心

病变性质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

原发继发原发原发和继发,以继发多见

肺结构不破坏有破坏

预后多愈合,合并症少见原发预后较好,继发预后不良,合并症

状多见

并发症肺肉质样变,肺脓肿、脓胸、肺气

胸;纤维素胸膜炎,休克型肺炎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简答题

1.简述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答:(1)变质性变化

肝细胞水变性与溶解坏死

胞浆疏松化肝细胞受损而水肿,胞浆被稀释呈疏松的半透明网状,细胞体积大,称之为气球样变。细胞水肿不断发展,体积更大,胞膜紧张呈圆球状,胞浆几乎透亮似气球。

肝细胞溶解坏死气球样变进一步发展,引起细胞核固缩、碎裂和溶解消失,胞体随之解体,这也是肝炎的常见病变。不同类型肝炎的坏死灶有不同特点:

特点

点状坏死仅单个或几个细胞坏死,见于急性普通性肝炎

碎片状坏死为肝小叶界板细胞的灶性坏死,见于慢性肝炎

桥联坏死坏死灶呈条带状,如桥联将两个中央静脉或两个汇管区,

或中央静脉与汇管区大片坏死,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大片坏死坏死范围大,累及整个肝小叶,见于急性重型肝炎

②嗜酸性样变及嗜酸性坏死

受损肝细胞脱水→嗜酸性变。仅累及单个或几个细胞,散在分布。

嗜酸性变为不可逆性,进一步发生嗜酸性坏死。形成均质红染的圆形小体,称嗜酸性小体,常单个散在分布于肝细胞索内。嗜酸性坏死属于肝细胞凋亡。

(2)渗出性改变

肝小叶内和汇管区均为可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亦可见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肝小叶内炎细胞呈灶状分布于坏死区,或散在分布于肝细胞索间;在汇管区则散在分布于间质或聚集在胆小管周围。

(3)增生性改变

①肝细胞再生

早期即见,恢复期及慢性肝炎常见,再生肝细胞体大,核大深染,双核。

坏死轻网状支架完好——恢复正常结构

坏死重网状纤维塌陷——结节状再生

②间质反应性增生

库普弗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炎症的反应,增生细胞突向肝窦或落入窦内成游走细胞,发挥吞噬功能。

间叶细胞—增生后转变为组织细胞,参与炎症反应。

纤维母细胞—发生于肝炎后期,参与损伤的修复。

③小胆管增生

在慢性肝炎,于汇管区及坏死灶内。

2.简述胃溃疡病病理变化的肉眼及镜下特点

答:肉眼特点:

①好发于胃小弯近胃窦部,多单个、圆形或卵园形,直径小于2㎝.

②其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清洁,可深达肌层以至浆膜。

③底部纤维组织增生变硬,纤维组织收缩使邻近粘膜邹襞向溃疡集中,呈发射状。

④纵切面呈漏斗状,是胃蠕动时内层较外层移动更多所致。

⑤溃疡边缘粘膜肌与肌层常粘连。

镜下变化:①炎性渗出层:纤维素、中性白细胞渗出液。

②坏死层:均匀、红染、无结构的坏死组织。

③肉芽组织层:新生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和各种炎症细胞。

④瘢痕层:由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构成,常较厚。瘢痕内小动脉增生性动脉炎,甚有血栓形成。底部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变性、神经纤维常断裂,并不断增生呈小球状,为患者疼痛的原因之一。溃疡周围粘膜有慢性炎症,上皮细胞再生活跃。

3.简述肝硬变引起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答:发生机制: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压迫肝窦,导致肝窦狭窄或扭曲,使血液回流障碍;假小叶压迫小叶下静脉,使肝窦内血液回流受阻;肝动脉与门静脉间异常吻合支形成,动脉血向门静脉内灌流;肝内血管网破坏而减少→门静脉回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

临床表现:(1)脾肿大。(2)胃肠淤血。(3)腹水。(4)侧支循环建立:①食管下端静脉丛曲张,出血;②直肠静脉(痔静脉)丛曲张;③脐周及腹壁静脉曲张。

4.简述门脉性肝硬变时主要的侧支循环和合并症。

答:侧支循环:食道下段静脉丛曲张,易破裂引起大出血,常可导致死亡。

直肠静脉丛曲张,破裂可引起便血。

脐周静脉网明显扩张,形成海蛇头、水母头现象。

合并症:①肝组织破坏严重,肝功能明显衰弱,引起肝昏迷。

②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即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③少部分患者晚期可并发肝癌。

5.简述慢性胃炎的分类和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

答:可分为四种类型: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慢性肥厚性、疣状胃炎。

病变特点:镜下变化:①粘膜腺体萎缩:腺体少,体积小,上皮低平,腺腔扩张,主、壁细胞消失;黏膜变薄。②炎性细胞浸润:固有膜淋巴、浆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③纤维组织增生:间质宽,腺体分布稀疏。④肠上皮化生:胃腺上皮被肠上皮取代,常见肠型化生胃癌关系密切,属于癌前病变。

胃镜检查:粘膜橘红→灰色。因萎缩变薄,故皱襞变浅甚至消失。粘膜下血管及分支显见。

6.简述肝硬变假小叶特点

答:假小叶的概念:由于慢性肝炎等病变作用,肝内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将原肝小叶破坏、重新分割包绕;或肝细胞结节再生,从而形成的一些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块称为假小叶。

假小叶特点:①假小叶中央静脉缺如或偏位,或出现两个以上中央静脉,甚至可见被包绕进来的汇管区。②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或坏死。③假小叶内可见到肝细胞再生,再生肝细胞体积大,胞质强嗜酸性,核大深染,常见双核细胞。

论述题

1.试述门脉性肝硬变肉眼及镜下的病变特点。

答:镜下变化:①假小叶形成:肝硬化主要病变是肝脏正常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

②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外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形成纤维间隔。

③炎细胞浸润:增生纤维组织内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④纤维组织内还可见新生胆小管和假胆管。

⑤肝组织内的血管系统被破坏和改建,血管网减少,异常吻合支形成。

肉眼变化:早期:肝细胞变性为主,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轻,故肝脏体积可正常或略增大,重量稍增加,质地正常或略变硬。

后期:肝细胞大量坏死使肝实质明显减少,而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并收缩,形成肝硬化的典型表现。肝体积明显缩小,重量显著减轻,质地变硬。纤维组织增生和收缩使肝包膜变厚并皱缩。表面和切面上呈弥散分布的小结节状,结节大小较一致,一般直径小于0.5㎝,最大的不超过1㎝,每个结节包含数个假小叶。切面上结节被纤维组织包绕呈圆形或椭圆形岛屿状,与表面所见大小一致。由于肝细胞脂肪变性及淤胆,故结节呈黄褐色或黄绿色,而纤维间隔灰白色。

2.试述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变的病变联系。

答: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可转变为肝硬变,但更多的是慢性肝炎。在慢性肝炎的慢性迁移期,肝细胞可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及规则性再生,如此反复进行,肝体积变小,重量下降,硬度增加,表面呈大小一致的结节状,使肝小叶结构破坏,网状支架塌陷,肝细胞大量不规则再生,形成结节状的肝细胞团块,同时,增生的纤维间隔则重新将小叶分割,形成假小叶,也使得肝小叶内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中央静脉。

3.试比较胃溃疡病和溃疡型胃癌之溃疡病灶的肉眼形态区别。

答:胃溃疡:溃疡圆形或卵圆形,斜漏斗状,深浅不一,边缘整齐,与粘膜皱襞同高,底部平坦干净,周围及底部质地较硬,粘膜皱襞以溃疡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

溃疡型胃癌:胃窦部小弯侧不规则肿块,边界不清。肿瘤中央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周围

病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细胞组织的是适应和损伤 五、简答题 1.什么叫适应?在形态上有哪些表现形式? 细胞、组织和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什么叫萎缩,病理性萎缩分哪几类? 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数量的减少.。病理性萎缩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和内分泌性萎缩5种类型。 3.什么叫化生?临床上常见哪些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常见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及纤维组织化生为软骨或骨等。 4.什么叫细胞死亡、凋亡?与自溶有什么区别? 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呈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即死亡,死亡细胞表现为质膜破坏.往往伴发急性炎症反应;凋亡是指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其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自溶可表现为组织或细胞的死亡,但无炎症反应。 5.坏死的结局及后果是什么? 坏死的结局是:(1)细胞坏死后发生自溶,在坏死局部引发炎症反应:(2)溶解吸收:(3)分离排出:(4)机化:(5)包裹。后果依据:(1)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2)坏死细胞的数量的不同。(3)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差异:(4)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代偿能力的不同有关。 六、论述题 1.试述常见类型变性的镜下形态特点; 常见的变性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镜下特点: (1).细胞水肿:水肿的细胞由于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故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淡染;胞核亦增大,淡染。轻度水肿时胞质内出现颗粒状物,电镜下实为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进一步发展细胞体积增大,线粒体、内质网解体,发生空泡变,即胞浆疏松化。当细胞肿大变圆时称气球样变。 (2).脂肪变性:胞质内出现异常增多的大小不等的脂滴圆形空泡,可被苏丹Ⅲ染成桔红色。 (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半透明、均质、红染、无结构物质。可发生于血管壁、结缔组织和细胞内,化学性质各不相同。 (4).淀粉样变: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时,HE染色示均质性粉色至淡红色,类似玻变。用淀粉样呈色反应显示遇碘液后呈棕褐色,再遇稀硫磺时,由棕色变为深蓝色。 (5).粘液样变性:主要为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沉积。表现为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基质中。 2.三种基本类型坏死的形态特征是什么;坏死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三个基本类型.凝固性坏死又有干酪样坏死和坏疽两种特殊类型.液化性坏死中又有溶解坏

中职病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2011级护理班病理学试题 一、选择题 1、钠水潴留的主要机制是 A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肾小球滤过分数增高 D球-管失平衡 E肾小球滤过障碍2、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球蛋白减少 B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 C血钠含量降低 D血钾浓度降低 E血浆清蛋白减少3、丝虫病导致下肢象皮肿的主要原因 A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D淋巴回流受阻 E蛋白质丢失过多4、最易发生心性水肿的心脏疾病 A冠心病 B高血压性心脏病 C肺心病 D心肌炎 E二尖瓣狭窄 5、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生水肿的主要原因 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毛细血管通透性下降 C滤过分数增高 D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E醛固酮分泌增加6、肾病综合征发生水肿的主要原因 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淋巴回流受阻 E醛固酮分泌增加7、判断机体是否有水肿较理想的方法是 A是否有凹陷性水肿 B检查肾功能 C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D肉眼观察 E测量体重 8、下列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0C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 C体温超过正常值1.00C D由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体温升高 E由体温调定点紊乱而引起体温升高 9、下列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中暑 B剧烈运动后体温升高 C妇女妊娠期体温升高 D流感导致体温升高 E甲亢病人体温升高 10、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A变态反应 B病原微生物 C恶性肿瘤 D大手术后 E类固醇代谢产物 11、输液反应出现发热大多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A变态反应 B外霉素污染 C内霉素污染 D真菌污染 E药物的毒性反应 12、高热骤退导致病人虚脱的主要原因是 A心肌损伤 B血压突然升高 C肾功能衰竭 D外周循环衰竭 E中枢调节功能紊乱 13、某患者持续发热3天,经酒精擦浴和注射安乃近后出现大汗淋漓,此时在护理上尤应注意什么? A防止酸中毒,检查pH B防止虚脱,监护血压变化 C防止热惊厥,采取安全护理措施 D防止负氮平衡E防止消化功能紊乱,饮食调养 14、某患者女性,16岁,发热一周,发热前两周又感冒病史。住院后测量体温:早晨38.00C,下午39.50C,睡前38.90C。请问该患者属于何种热型?

病理简答题复习资料

1、简述肉芽组织得肉眼与镜下特点,功能及转归。 答案: ①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嫩;②镜下大量新生得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各种炎细胞;③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填平创口或其它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或其它异物;④结局间质得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细胞减少并消失,部分毛细血管腔闭塞、消失,少数毛细血管改建为小动脉与小静脉,成纤维细胞变为纤维细胞,肉芽组织最后形成瘢痕组织等。 2、试述肉芽组织各成分与功能得关系 答案: ① 炎细胞可以抗感染、清除异物,保护创面,巨噬细胞尚可促进组织再生与增生;②成肌纤维细胞可使伤口收缩;③毛细血管可提供局部组织修复所需得氧与营养,同时也有利坏死组织吸收与控制感染;④肉芽组织得所有成分有填补组织缺损及机化得功能。 3、举例说明伤口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有何区别? 答案:一期愈合: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得伤口。修复①表面 24-48 小时内将伤口覆盖②第三天肉芽组织填满伤口③ 5-7 天伤口两侧胶原纤维连接,达到愈合标准。愈后切口数月形成一条白线状。 二期愈合: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修复,由于坏死组织多,或由于感染,继而引起组织变性,坏死只能等到感染组织被清除,再生才能开始;伤口大,收缩明显,以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多量肉芽组织将伤口填平,伤口面积过大,上皮不能增殖添补,必须植皮,愈后形成较大瘢痕。 4.何谓化生,并举例说明。 答案:一种分化成熟得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所取代得过程称为化生。例如气管与支气管黏膜得纤毛柱状上皮由于化学刺激气体或慢性炎症损害转化为鳞状上皮。5、肝肺淤血得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得影响。 答案: 肺淤血肺组织体积增大、暗红色,切开后流出泡沫状血性液体。光镜下,急性肺出血就是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壁增宽,可伴有肺泡间隔水肿,部分肺泡腔可见水肿液及多少不等漏出得红细胞与进入肺泡腔得巨噬细胞。慢性肺淤血时,除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外,常见肺泡壁纤维化与增厚。肺泡腔内可见多量心衰细胞。肉眼观,肺呈棕褐色,质地变硬即肺褐色硬化。临床上有明显气促、缺氧、发绀,咯粉红色泡沫痰。 肝淤血:急性肝淤血就是,肝脏体积增大,暗红色。光镜下,小叶中央静脉与周围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小叶中央少数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但小叶外周肝细胞细胞变性不明显。慢性肝淤血时,光镜下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邻近肝窦高度扩张充血,肝细胞不同程度萎缩、变性、坏死或凋亡,最终消失,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肉眼观,肝小叶中央暗红色,小叶周边脂肪变性呈黄色。呈槟榔肝改变。长期肝淤血可至淤血性肝硬化。 6、常见血栓得类型、病变特点,血栓得结局以及血栓对机体得影响。 答案:血栓分为四种: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各自得特点。血栓得结局: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通;钙化;对机体得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病,出血。 7、梗死得常见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答案:梗死得常见类型及其病变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1 )贫血性梗死; 2 )出血性梗死; 3 )败血性梗死。 1 )贫血性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致密,侧枝循环不充分得实质器官,梗死灶呈

语言学纲要的简答、论述题

一.简答题 1.广义上的应用语言学 答:指的是运用理论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基础研究成果,来阐明、解决其他学科领域中出现的各种与语言相关的问题。包括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的一般应用研究成果和语言学的跨面研究成果。 2.结构主义的特点 答:①把语言确定为研究对象;②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③重视口语的研究;④重视详细描写语言的结构;⑤用联系和系统的观点观察语言要素,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⑥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 3.语言的系统性 答:①首先体现在它是一个层级体系;②还体现在语言符号各层次之间的根本关系上——语言成分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以及二者彼此之间的关系。 4.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答:㈠区别:①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②语言有限,言语无限③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创造的;㈡联系:一方面,语言以言语的形式存在,因为语言离不开言语,没有说话和说出的话就没有语言;另一方面,言语离不开语言,没有大家认可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就无法说话。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5.元音与辅音的区别 答:①发元音时声带颤动、气流在发音通道上不受阻碍,发辅音时声带颤动或不颤动、气流在发音通道的一个或多个部位上受到阻碍;②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位均衡紧张;辅音则形成阻碍的部位特别紧张;③发元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弱,拉长音而音质不变,辅音一般不可以拉长音,气流较强。 6.语音的社会性质 答:社会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①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采纳了100以上的音素的,各种语言使用哪些语言完全由其社会成员约定的;②语言表达意义,但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与什么样的意义相结合;③每一语言或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从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分析得出德尔某一语音现象或语音成分,在不同系统中可能有不同作用和不同心里感知。 7.语法构词法 答:就是利用语言中原有的语素材料构造新词。其方法有复合、附加、内部屈折、重音位置变化、词组缩简等。 8.研究语言演变的凭借 答:①通过对照方言和亲属语言可以获知;②通过对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的分析可以获知;③通过对古代的借词的分析可以获知。 9.构词法与构形法的区别 答:构词法是构成新词的方法,构成的新词的词汇意义与各构词成分的词汇意义有关但并不相同。构形法虽然与词的结构有关,但它并不构成新词,不引起词汇意义的改变,只是表

《病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细胞水肿: 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 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 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 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 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 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 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

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蜂窝织炎: 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 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 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 0.5~2mm。 肿瘤: 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 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肉瘤: 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

病理学考试简答题

病理学考试简答题 1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是什么?答:细胞核的改变,形态学表现为,核固缩(pyknosis),染色变深,核的体积缩小; 核碎裂(karyorrhexis),核染色质崩解为小碎片,染色质碎片分散在胞浆中;核溶解(karyolysis ),在酶的作用下,染色质的DNA 分解,因而染色质变淡,只能见到、甚至不见核的轮廓。 2 试述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及各类型的发生机制和形态特点。 答:玻璃样变又称透明变性, 泛指细胞内、结缔组织间质和血管壁壁出现均质、红染、无结构的半透明毛玻璃样物质,成为玻璃样变。 (1)血管壁的玻璃样变,即细动脉硬化,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主要是由于细动脉内膜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入内膜,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无结构的均匀红染物质。使细动脉的管壁增厚、变硬,管腔变狭,甚至闭塞。 (2)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是胶原纤维老化的表现,见于纤维结缔组织的生理性(瘢痕)和病理性增(机化、纤维化等)。 (3)细胞内玻璃样变,是指蓄积于细胞内的异常蛋白质形成均质、红染的近圆形小体,如酒精中毒时 肝细胞内的Mallory 小体。 3 什么叫机化?哪些情况下可出现机化?答:坏死组织如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周围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等组成肉芽组织,长入和取代坏死组织。这种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如血栓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4 什么是肉芽组织?说说它的形态特点及在创伤愈合中的意义?答: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伴有多少不等炎细胞浸润。肉眼观呈颗粒状,鲜红色,湿润,柔嫩,似新鲜肉芽,故名肉芽组织。在创伤愈合中的意义是肉芽组织能够:1 填补缺损;2 保护创面;3 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物质。 5 创伤的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有何不同?答:一期愈合:组织破坏少,创缘整齐,无感染,创口对合严密,无异物的创口。二期愈合:组织创伤大,坏死组织较多,创缘不整,无法整齐对合,伴有感染的创口。 6 慢性肺淤血的病理变化。答: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淤血,肺泡腔内可出现水肿液,甚至出血。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这种吞噬细胞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慢性肺淤血引起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肺褐色硬变。 7 慢性肝淤血的病理变化。 答:镜下课件肝小叶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发生萎缩变性消失,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语言学纲要简答题及答案精编版

语言学纲要简答题及答 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A、语言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B、其次这是由语言的自身特征决定的,语言即是声音的传播,是所有工具当中使用起来最简便快速,容量最大,效果最好的工具,其它任何联系沟通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和思维有怎样的关系? 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表达自己思想都和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思维活动的成果依靠语言得以巩固和存在,思维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要依靠语言;人脑半球的实验依据证明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语言和思维又相互区别; 二者的功能不同: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能相互交际;思维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二者的规律不同:语言具有民族特性;思维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具有全人类共同性 二者的范畴不同:语言的单位主要是字词句等,思维的单位表现为概念、推理等3、什么是符号?符号应具备哪些条件?举例说明。 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例如:信号灯、旗语、上课铃、盲文等 符号应具备三个条件:符号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组成 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符号对于符号使用者来说具有强制性 4、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不是说我们可以任意运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事物?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容的即音和义的结合是约定成俗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 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对语音的形式作随意更改。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个人绝不能随意更改,也无权更改,各个成员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约定俗成前可以说有任意性,约定俗成后则具有了强制性。假如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使用语言,如果这种任意性没有任何规定性,没有强制性,各人可以自说自话,乱说一套,比如把“死”说成“活”,把“高”说成“矮”,把“香”说成“臭”,等等,那么结果是谁也听不懂谁的话,语言交际就无法进行,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了。 5、语音有哪些属性?什么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语音具有生理属性(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和社会属性,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6、什么是音位?怎样确定音位?

西医综合考研复习: 病理必背简答题(二)

西医综合考研复习:病理必背简答题(二) 1.简答急性、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何相同和不同点。 1.相同点:均在心瓣膜上形成污秽的带菌血栓,严重者瓣膜可形成溃疡或穿孔。 不同点:见表。 急性、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区别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细菌毒力强(化脓菌) 弱(大多为草绿色链球菌) 血栓大小大小 血栓累及瓣膜在多累及正常的心瓣膜大多累及有病变的心瓣 膜 血栓脱落及影响栓塞引梗死栓塞造成脏器梗死 病程短相对长 影响死亡率高,可产生急性瓣膜病治愈率高,也可产生慢性瓣膜高 2.试述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2.(1)风湿性心内膜炎常累及心瓣膜,主要是二尖瓣,腱索和左心房内膜也可受累。病变早期,瓣 (2)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反复机化,结果心壁心内膜粗糙、增厚,尤以左房后壁为著,形成所谓McCallum斑。

(3)心瓣膜风湿病反复发作,可使瓣膜增厚、变形、短缩,瓣叶之间部分发生粘连愈着,腱索也可短缩增厚最终造成慢性瓣膜病,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从而影响心脏功能。 3.简述风湿病的基本病变。 3.可表现为非特异性炎或肉芽肿性炎。典型病变分为三期:①变质渗出期,即结缔组织黏液变性和纤维蛋白性坏死;②增生期(肉芽肿期),即由纤维蛋白样坏死物、Aschoff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构成的Aschoff小体;③纤维化期(愈合期)。 的可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黄色条纹。镜下为大量泡沫细胞。 (2)以后纤维斑块形成:为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也可为瓷白色。镜下,斑块表面为一 4.简答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及主要合并症。 4.基本病理变化:早期(1)脂纹形成:动脉内膜肉眼可见帽针头大小的斑点及宽约1-2mm长短不一 层纤维帽可伴有玻璃样变性,其下可见不等量的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及大量细胞外脂质和基质,随着细胞的崩解,病变可演变为粥样斑块。 (3)粥样斑块:为明显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切面,表层的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粥糜样物,镜下,玻璃样变的纤维帽下含有坏死物、胆固醇结晶、钙化等。底部可有肉芽组织,外周可见少量泡沫细胞、淋巴细胞。动脉中膜呈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

最新病理学期末考试卷

病理学期末考试卷 一、选择题 1、常见的一类病因() A、生物性因素 B、物理因素 C、化学因素 D、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3 2、渗出液与漏出液在下列哪项无明显区别() A、蛋白量 B、细胞数 C、比重 D、凝固性 E、液体量 3、卡他性炎是指() A、粘膜的变质性炎 B、粘膜的渗出性炎 C、粘膜的增过性炎 D、浆膜的急性炎症 D、浆膜的慢性炎症 4、下列有关肺淤血的描述中那一项是错误的() A、肺泡壁包细血管扩张充血 B、肺泡腔内出现心里衰竭细胞 C、肺泡腔内出现红细胞 D、肺泡腔内出现水肿液 E、肺泡腔内出现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 5、肠系膜静脉血栓脱落常栓塞于() A、肺 B、脑 C、心 D、肝 E、肾 6、局部静脉淤血的病变特点有() (1)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2)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3)器官代谢旺盛,温度升高(4)器官代谢降低,功能低下(5)多见于生理状态下 A、(1)(3)(5) B、(2)(3)(4) C、(1)(2)(4) D、(3)(4)(5) 7、血栓形成后可能对机体的影响有() (1)止血(2)引起梗死(3)局部淤血(4)对机体无明显影响(5)引起慢性瓣膜病 A、(1)(2)(3)(4) B\(2)(3)(4)(5)C、(1)(3)(4)(5)D、(1)(2)(3)(4)(5) 8、不同类型脱水的分型依据是() A、体液丢失的总量 B、电解质丢失的总量 C、细胞外液的总量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E、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9、引起高钾血症的最常见愿因是( ) A、急性酸中毒 B、急性肾功能衰竭 C、大量使用含钾药物 D、输库存血过多 E、严重组织损伤 10、某男性患者,因暴饮暴食而腹泻3天,每天腹泻10余次,在附近卫生院静脉输入葡萄糖液,症状加重入院,就诊时患者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血压72150mmHg,脉搏数120次/分,血清Na+浓度120mmol/L,尿钠8mmol/L,该患者可能发生了() 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盐中毒 11、下列那一项不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A、持续呕吐 B、严重腹泻 C、结肠造瘘 D、肾功能衰竭 E、严重休克 12、PaCO2高于正常表明机体可能存在( ) (1)代谢性酸中毒(2)呼吸性酸中毒(3)代谢性碱中毒(4)呼吸性碱中毒(5)混合性酸中毒 A、(1)(2) B、(2)(3) C、(4)(5) D、(2)(5) 13、肿瘤异性性是指() A、肿瘤外观形态的差异性 B、肿瘤间质的多样性 C、肿瘤组织与其起源组织的差异 D、肿瘤组织代谢上的差异性 E、肿瘤组织结构异常 14、癌前病变指的是( ) A、具有癌变可能的良性病变 B、有癌变可能性的良性肿瘤 C、瘤样增生的良性病变 D、交界性肿瘤 E、良性肿瘤出现癌变

病理学考试题库-带答案

第一部分 第一章细胞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一、单选题(共132道) 1.外科病理学应用最广泛的病理学研究方法是 A.尸体剖验B.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C.动物实验D.电镜E.活检 2.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A.肺B.阑尾C.膀胱D.四肢E.子宫 3.脱落细胞学可用来检查 A.痰液B.尿液C.胸腔积液D.乳房穿刺物E.以上均可 4.细胞水肿和脂变常发生在 A.肺、脾、肾B.心、脾、肺C.心、肝、肠D.肝、肾、脾E.心、肝、肾 5.病理学被视为桥梁学科的原因是 A.与基础医学关系密切B.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 C.能为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D.能指导临床的治疗E.与A、B、C有关6.下列哪种组织再生能力最强: A.腺体B.骨骼肌C.神经细胞D.软骨E.平滑肌 7.下列哪种不是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A.病因学B.发病机制C.疾病的治疗D.病理变化E.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8.关于动物实验,下列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可以复制某种疾病的模型B.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人体C.可以了解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 D.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药物或其他因素对某种疾病的疗效和影响 E.可利用动物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9.“静脉石”的形成是静脉内的血栓发生了 A.机化B.钙化C.包裹D.脱落E.吸收 10.下列哪种色素与细胞萎缩有关 A.胆色素B.疟色素C.脂褐素D.黑色素E.含铁血黄素 11.不属于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的病变是 A.萎缩B.发育不全C.肥大D.增生E.化生 12.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属于: A.过再生性增生B.再生性增生C.甲状腺肥大D.内分泌障碍性增生 E.甲状腺增生合并肥大 13.组织发生坏死时,间质发生变化的情况应该是 A.和实质细胞同时发生B.较实质细胞出现更早C.一般不发生改变 D.在实质细胞病变之后发生E.只发生轻度变化 14.“肥大”是指: 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B.实质细胞体积增大C.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D.是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E.间质增生 15.在坏死组织发生分离排出的过程中,下列哪项描述的内容不够合适 A.有溶解现象出现B.有炎性过程参与C.可产生空洞D.不会形成包裹 E.一定会形成溃疡 16.结核球的形成是干酪样坏死物被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简答与论述题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简答与论述题(1) 1、简要叙述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发音人人不同,一个词具体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不同。例如,“说话”一词,不同的人可以在中间加入不同的助词“了、着、过”等;还可以加入不同的语气词“呢、啊、嗯”等。而把这一词记录为“说话”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语言学的研究就是要拉近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距离。 2、书面语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 答:口语是转瞬即逝的,在没有书面语的社会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的交际范围极其有限,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极其缓慢。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这种局限,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的速度和传播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考古学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书面语产生后大大地加快了。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 3、论述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和区别? 答: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但是,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词语,即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成分,同时,书面语是经过推敲的,因此更简练、精确。另一方面,书面语为了补充口语交际时的语境等非语言成分,又不得不添加一些成分。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即指基本的语言成分是一致的。如果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因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因此,研究语言首先应研究口语,并且当书面语和口语发生严重分歧时,应以口语为准。决不能由于重视

病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病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右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 E ) A.肠系膜动脉 B.门静脉 C.肾动脉 D.脑动脉E、肺动脉 2、下列哪些器官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B ) A.心、肝 B.心、脑 C.心、肺 D.肺、肠E、脾、肾 3、下列哪一项不符合肿瘤性生长( E ) A.常形成肿块 B.生长旺盛 C.相对无限制生长 D.增生过程中需致癌因素持续存在E、细胞分化成熟能力降低 4、良、恶性肿瘤的根本区别( C ) A.肿瘤生长方式 B.肿瘤的生长速度 C.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D.肿瘤是否转移E、肿瘤的阻滞结构 5、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是(C ) A.细动脉玻璃样变 B.中层动脉硬化 C.大动脉粥样硬化 D.中动脉粥样硬化E、微动脉粥样硬化 6、下列哪项不属于门脉高压症的表现(C ) A.脾大 B.腹水 C.肝掌 D.“海蛇头”现象E、消化不良 7、乳腺癌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A ) A.外上象限 B.外下象限 C.内上象限 D.内下象限E、乳头部

8、绒毛膜癌最常转移的器官是( C ) A.脑 B.肝 C.肺 D.骨E、肾上腺 9、肝细胞碎片状坏死或形成桥接坏死见于( C ) A.急性重型肝炎 B.亚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重度肝炎 D.急性普通型肝炎E、慢性轻度肝炎 10、输入大量库存过久的血液易导致(C ) A.代谢性碱中毒 B.低钾血症 C.高钾血症 D.低钠血症E、高钠血症 11、低钾血症可出现( B ) A.反常性碱性尿 B.反常性酸性尿 C.中性尿 D.酸性尿E、碱性尿 12、缺氧、中毒、感染等引起水肿主要因为( D ) A.钠水潴留 B.毛细血管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E、淋巴回流障碍 13、水肿和水中毒的相同点是( B ) A.低钠血症 B.细胞外液增加 C.细胞内液增加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E、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 14、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C ) A.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B.血液中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C.碳氧血红蛋白化验阳性 D.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g/dl E、血液中血红蛋白量小于7g/dl

最新病理学基础简答题资料

《病理学基础》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简述萎缩的原因及类型。P6 答:萎缩一般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个类型。 生理性萎缩见于更年期后妇女的子宫和卵巢的萎缩、老年人的各器官的萎缩、青春期的胸腺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2、简述细胞水肿的病例变化。P9 答:肉眼观察: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颜色变淡,似开水烫过一样。 镜下观察:细胞体积增大,HE染色胞质内出现许多细小的淡红色颗粒(电镜下为为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若水肿进一步发展,可发展为气球样变。 3、简述脂肪变性的病例变化。P10 答:肉眼观察:脂肪变性的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呈淡黄色,切面触之有油腻肝。 镜下观察:脂肪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 4、简述坏死的病理变化。P11-12 答:镜下观察:(1)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重要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 (2)细胞质的变化:胞质中RNA丧失及蛋白质变性,致使胞质红染;胞质结 构崩解,致使胞质呈颗粒状,进而细胞膜破裂,整个细胞 完全崩解消失,溶解、吸收而消失。 (3)间质的变化: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断裂、液化,最后坏死 的胞核、胞质及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的颗粒状、 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肉眼观察:失活组织的特点是:1、失去原组织的光泽,颜色变苍白、浑浊; 2、失去原组织的弹性,捏起或切断后组织回缩不良; 3、失去正常组织的血液供应,摸不到动脉搏动,针 刺或清创切开时无新鲜血液流出; 4、失去正常组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等。 5、简述坏死的类型。P12 答:根据坏死的形态变化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凝固性坏死(2)液化性坏死(3)纤维素样坏死(4)坏疽 坏疽可分为三种类型: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6、简述坏死的结局。P13 答:(1)溶解吸收(2)分离排除(3)机化(4)包裹和钙化 7、简述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P17 答:根据创伤程度、有无感染及愈合情况,创伤愈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英语语言学复习资料 简答题

1.1. What is language? “Language is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It is a system, since linguistic elements are arranged systematically, rather than randomly.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usually no intrins ic connection between a work (like “book”) and the object it refers to. This explains and is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books”: “book” in English, “livre” in French, in Japanese, in Chinese, “check” in Korean. It is symb olic, because word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etc. by nothing but convention. Namely, people use the sounds or vocal forms to symbolize what they wish to refer to. It is vocal, because sound or speech is the primary medium for all human l anguages, developed or “new”. Writing systems came much later than the spoken forms. The fact that small children learn and can only learn to speak (and listen) before they write (and read) also indicates that language is primarily vocal, rather than writt en. The term “human” in the definition is meant to specify that language is human specific. 1.2. What are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Design features” here refer to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language and any system of animal communication. They are arbitrariness, duality, productivity, displacement,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interchangeability 1.3. What is arbitrariness? By “arbitrariness”, we mean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see I .1). A dog might be a pig if only the first person or group of persons had used it for a pig. Language is therefore largely arbitrary. But language is not absolutely seem to be some sound-meaning association, if we think of echo words, like “bang”, “crash”, “roar”, which are motivated in a certain sense. Secondly, some compounds (words compounded to be one word) are not entirely arbitrary either. “Type” and “write” are opaque or unmotivated words, while “type-writer” is less so, or more transparent or motivated than the words that make it. So we can say “arbitrariness” is a matter of degree. 1.4.What is duality? Linguists refer “duality” (of structure) to the fact that in all languages so far investigated, one finds two levels of structure or patterning. At the first, higher level, language is analyzed in terms of combinations of meaningful units (such as morphemes, words etc.); at the second, lower level, it is seen as a sequence of segments which lack any meaning in themselves, but which combine to form units of meaning. According to Hu Zhanglin et al. (p.6),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two sets of structures, one of sounds and the other of meaning. This is important for the workings of language. A small number of semantic units (words), and these units of meaning can be arranged and rearranged into an infinite number of sentences (note that we have dictionaries of words, but no dictionary of sentences!). Duality makes it possible for a person to talk about anything within his knowledge. No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 enjoys this duality, or even approaches this honor. 1.5.What is productivity? Productiv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the ability to construct and understand an indefinitely large number of sentences in one’s native langua ge, including those that has never heard before, but that are appropriate to the speaking situation. No one has ever said or heard “A red-eyed elephant is dancing on the small hotel bed with an African gibbon”, but he can say it when necessary, and he can understand it in right register. Different from artistic creativity, though, productivity never goes outside the language, thus also

最新病理学简答题(精品收藏)

1.试述肝脂肪变性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后果(1)原因:缺氧、感染、中毒、缺乏营养。 (2)机制:1)肝细胞质内脂肪酸增多;2)三酰甘油合成增多;3)载脂蛋白减少。 (3)病理变化:1)肉眼:肝大、边缘钝,色淡黄、质较软、油腻感;2)光镜:肝细胞体积大、胞质内有圆形或卵圆形空泡,可将核挤至一侧,肝索紊乱,肝窦扭曲,狭窄乃至闭塞。 (4)后果:重者肝细胞坏死,继发纤维化。 2.简述坏死的过程及其基本病理变化 (1)过程:细胞受损→细胞器退变,胞核受损→代 谢停止→结构破坏→急性炎反应→ 坏死加重。 (2)基本病变:1)核固缩、碎裂核和溶解;2)胞质红染,胞膜破裂,细胞解体;3)间质内 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 4) 坏死灶周围或坏死灶内有急性炎反应。3.变性与坏死有何关系?如何从形态学上区别变性与坏死

关系:坏死可由变性发展而来,坏死可使其周围细胞发生变性。 区别:1)变性:①胞质变化;②胞核改变;③可恢复正常。2)坏死:①胞质改变,②胞核改变;③有炎症反应;④不能恢复正常 4.坏死对机体的影响与哪些因素有关?距离举例说明 a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如心肌细胞坏死较纤维细胞坏死影响大); b坏死细胞的数量(如单个肝细胞坏死较广泛肝细胞坏死影响小); c坏死细胞的再生能力(如神经细胞坏死较上皮细胞坏死影响大) d发生坏死器官的贮备代偿能力(如肺的局灶性坏死较心的局灶性坏死影响小) 5。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区别 干性:病变区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病变小、硬,局部干燥呈黑绿色,全身中毒症状轻。 湿性:病变区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病变大、有恶臭,呈黑色或灰绿色,全身中毒症状重。 6。坏死与凋亡在形态学上有何区别 坏死凋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