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完整版

初中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完整版
初中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古代史考试说明25%

1、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情况。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2、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及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史实。简述商鞅变法的史实。

3、了解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讲述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4、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著名战役。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5、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熟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

6、知道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的史实。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简述元朝建立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7、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等史实。列举清朝设置住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知道“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

8、知道祖冲之和圆周率、《九章算术》。知道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及其贡献。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著作。知道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了解“四大发明”及其对人类的贡献。

9、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及汉字的演变。知道孔子及“百家争鸣”。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知道《史记》、《资治通鉴》的体例及作者。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方面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史复习纲要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就周口店一带。北京人会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属打制石器时代)

3.河姆渡(今浙江余姚市)原始农耕: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主要种植水稻(大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建造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4.半坡(陕西西安)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左右,是黄河流域聚落的代表。主要种植粟(小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会制造陶器。

5.炎帝黄帝:传说炎帝和黄帝是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帝与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涿鹿之战后与炎帝部落结盟,形成华夏族。传说炎帝是中华原始农学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人文初祖”、“华夏始祖”。至今,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6.继炎帝、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均通过民主推举的办法产生,历史上称“禅让制”。第一个通过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舜。大禹治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从此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禹、桀。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汤、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武王、周幽王。西周实行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周武王灭商。封神榜就是指武王伐纣。

桀、纣、周厉王是三个暴君。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合称春秋“五霸”。

战国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时标志):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国太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下进行的。

主要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作用):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史实。

(1

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

①政治上: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②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圆形方孔钱)。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先小篆、后隶书)。

④思想上:焚书坑儒。

(3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两千多所。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候王的势力。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影响。

(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得以三分天下。

(4)220年:曹丕称帝建魏。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建蜀。222年孙权称王建吴。三国鼎立形成。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措施:①迁都洛阳;②说汉语;③穿汉服;④改汉姓;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⑦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了解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影响。

(1)诞生: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清末废除。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考试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唐朝的唐太宗扩大国学、武则天设殿式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2)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利于选拔人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2.唐太宗李世民国号“贞观”因其统治时国家繁荣因此其统治称为“贞观之治”。魏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臣。唐太宗把他视为自己的一面镜子。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统治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其统治被称为“开元盛世”。3.唐朝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今新疆地区。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并建大昭寺。吐蕃上书唐朝皇帝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了解唐朝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中外交往的史实。

(1)遣唐使:隋唐时,中日交往密切。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规模庞大,吸取唐朝文化,从事贸易。回国后,以隋唐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2)玄奘西行:中国同天竺(今印度)交往最杰出的使者是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就是玄奘。

(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先后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设计唐招提寺。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知道北宋、南宋的建立和都城。

(1)北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2)南宋:1127年,北宋皇族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2.了解岳飞、文天祥的事迹。

(1)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郾城大战大败金军。后被秦烩以所谓谋反罪名杀害。

(2)文天祥:南宋抗元大臣,文学家。被俘后写有《过零丁洋》、《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过零丁洋》。

3.北宋与辽之战,并签订澶渊之盟。宋与西夏作战,最后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南宋与金作战,南宋向金称臣,形成对峙局面。

4.北宋兴起的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宋代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商港。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宋代东京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主要是市民阶层不断壮大。5.1271年忽必烈(蒙古族)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元朝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

(七)统一的多民旅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明太祖废除丞相,设三司。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设锦衣卫,成为特务机构。科举只考四书五经。

2.知道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的影响。

(1)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都由皇帝裁决,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还大兴“文字狱”: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1)史实: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不是今天的大西洋,是今天的印度洋沿岸)。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意义: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②郑和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③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及经济交流。

3.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1)元末明初,戚继光组织“戚家军”,九战九捷,肃清倭寇(日本海盗武士),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2)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清初(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3)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东北,康熙帝两次组织清军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

1689年双方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4.清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又赐予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都由中央册封。

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1)主要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②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2)历史影响:①积极影响: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

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八)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1.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商朝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其中著名的有: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成都的三星堆青铜立人像。2.知道祖冲之、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1)祖冲之:南朝,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是数学名著。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最早的地震仪器。

(3)华佗:汉朝,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人称“神医”。

(4)张仲景: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5)李时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3.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1)《水经注》:(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的郦道元,写成综合性地理学专著《水经注》。

(2)《齐民要术》: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撰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3)《天工开物》: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都江堰: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形容李冰的功劳。

(2)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一大奇迹。

(3)京杭大运河(或称隋朝大运河):605年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交通和经济的交流。

(4)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5)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北京城最中间的一部分(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构成),明成祖时修建,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故宫建筑造型雄伟,布局严整,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建筑左右对称。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5.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①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②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③战国时期制成“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④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

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6.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

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同时又是大教育家,注意因材施教,强调“温故而知新。”《论语》一书记载了孔

7.甲骨文: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西周以后增多。

小篆和隶书:秦统一后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白马寺是第一座寺院。

道教:中国本土宗教,东汉后期,民间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结合,形成道教。

9.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1)唐诗:成就最高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人称“诗仙”,其诗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杜甫人称“诗圣”,有“三吏”“三别”,其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

(2)宋词:豪放派有苏轼和辛弃疾,苏轼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婉约派有李清照。(3)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4)明清小说: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明朝.吴承恩)、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清朝.曹雪芹)。

8.了解《史记》、《资治通鉴》的叙史范围和体例。

(1)《史记》(西汉.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将近三百卷。

9.其它成就

书法:东晋王羲之的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代表作《兰亭序》后人称他为“书圣”。

颜真卿和柳公权:代表作分别是《九成宫碑》和《玄秘塔碑》,有“颜筋柳骨”之称,颜真卿是王羲之之后成就最大的书法家。

绘画:唐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被后人称为“画圣”。

清张择端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元赵孟俯的作品被称为“神品”

雕塑:北魏时的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唐朝时敦煌莫高窟(列举三大石窟宝库)。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著名的雕塑代表。

音乐舞蹈:唐朝乐舞发达,唐太宗创作《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河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开课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撰稿人:刘志琴崔军锋 审核人: 2015年5月20日制(修)订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英文名称: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 ?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 ◆适用专业(专业类):历史学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必修课程,是历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段,1840-1919年)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该课程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了解国史、国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学习近代史学研究的初步理论和方法,学会将所学的近代史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研究。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 1.学生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参考书及有关原始资料,能较牢固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使他们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 3.通过到较固定的参观、实习基地去进行参观实习和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实践经验和基本技能。 4.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以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拓展教学相结合,课程以讲授为主,以近代史知识中的关键点与历史事件为经维,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术前沿,针对学术热点问题深入讨论探索,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分组讨论、读书报告、前沿讲座、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扩展阅读,提高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教师参考)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新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全册)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讲义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 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编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经济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首要因素,中国古代经济史就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前进的轨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不同部类经济史发展本身的内容,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史在中国古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史的地位、作用以及经济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8章。全书由绪论开题,阐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再自经济发展的环境入手,进而讨论社会大分工与传统经济机构的形成。在对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区划问题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过程中,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土地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走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够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有所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社会分工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形成; 2、理解并掌握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向前发展; 3、掌握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给中国古代经济带来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归宿。 4、理解并掌握伴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中国经济区划开始变迁,经济重心开始移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免考)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重点谈到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和受到人类影响的生态环境的变迁,其中还包括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我国历史上气温变化经历的四起四落、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我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概况。 2、掌握:我国古代历史气候及其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 3、掌握: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 4、熟练掌握:中国古代人口问题及其实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古代传统经济结构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农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而这三次社会分工的不彻底性又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三次社会分工及其特点,农业经济结构和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中国古代的原始经济。 2、掌握: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分工的内容及对封建社会经济的影响。 3、熟练掌握:三次社会分工的特点;农业和工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笔记

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盛唐气象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耕作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2、手工业: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四川地区)冠于全国; 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南方的代表: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精品;北方的代表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陶器)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最为著名;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商业繁荣: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城内市坊分开(东市西市为商业区,坊为居民区),既是当时中国政冶、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与吐蕃(bō): (1)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①友好交往: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见证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史料:"和同为一家"、"唐蕃会盟碑")。 ②意义(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社会风气:兼容并蓄(xù),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2、书法与绘画: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初中一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上册知识点概要 一、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列表展示更直观清晰)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3、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一、人类的起源: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在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远古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大约距今70—20万年之间。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会制造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木棒),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模样与现代人差不多,人工取火。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列表比较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住房用具 河姆渡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长江下游种植水稻饲养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房屋黑陶 半坡居民距今约5000多年黄河中游种植粟、蔬菜普遍使磨制石器半地穴式房屋彩陶 2、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 3、大汶口遗址: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1、黄河中下游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即炎帝、黄帝和九黎族的首领蚩尤。 2、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九黎族的一部分也加入进来,他们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所以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自称“炎黄子孙”。 3、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4、禅让制: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 1、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奴隶制王朝),都城在阳城。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夏、商、周的更替一览表: 朝代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登封)禹桀 商约公元前1600年亳,盘庚时迁到殷汤纣 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东周公元前770年洛邑周平王 第6课西周的分封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 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②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器: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当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3、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叫做金文,又叫做钟鼎文。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先秦秦汉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秦汉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先秦秦汉史》是为历史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先秦秦汉社会历史的面貌及发展变迁状况,继承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报考硕士研究生和撰写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三)教学內容 本课程是对《中国古代史》课程“先秦秦汉部分”的深化和拓展,将以专题的形式讲述先秦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情况,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介绍学术界在先秦秦汉史研究方面的新成绩。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述的方法,并适当布置参考书目,组织一次课堂讨论。 二、本文 第一章先秦秦汉史概述与学术热点分析 教学要点:先秦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历史地位;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先秦秦汉史研究概况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先秦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学时) 先秦时期的历史特点;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先秦秦汉史的基本脉络(1学时) 中国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秦汉史的基本脉络 第三节先秦秦汉史研究概述(2学时) (1)先秦秦汉史研究特点; (2)先秦秦汉史研究方法; (3)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 (4)20世纪的先秦秦汉史研究; (5)先秦秦汉史研究展望 第二章秦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教学要点:秦人起源问题上文献学、考古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秦国建立特殊历史背景的探

索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嬴秦的起源(2学时) 秦的族源;秦人起源东来说;秦人起源西来说;秦文化特点;秦族的迁徙 第二节早期秦文化探索(1学时) (1)早期秦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以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清水李崖遗址为重点; (2)考古学上的秦人来源分析 第三节秦国的建立(1学时) 秦国建立的特殊历史背景;秦人的英雄主义 第三章从封国到帝国 教学要点:从思想史角度分析秦由偏居西隅的弱国而走向统一继而灭亡的原因 教学时数:7学时。 教学內容: 第一节献公改革与墨家学派(2学时) 献公改革;墨家学派与秦结合的历史因缘;墨家后学与秦的关系;墨者对秦政治传统的影响 第二节商鞅变法与法家思想(2学时) 变法过程及内容;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借鉴;变法的意义与历史影响 第三节纵横家与秦帝业的奠定(2学时) 秦惠文王与张仪;昭襄王对合纵连横策略的利用;远交近攻 第四节秦统一与秦亡原因的思想史探索(1学时) 秦统一原因探索;秦灭亡原因探索 第四章再建帝国 教学要点:统一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艰辛再建历程(从大泽乡起义到汉武帝即位)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本讲通过对康有为和严复思想的介绍,使同学能更深刻的认识维新派的思想实质,并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作了分析和评价。 第一节承秦立汉(1学时) 王政复辟;项羽的军功王政;非承秦无以立汉 第二节汉初政局(2学时) (1)汉初的主要社会、政治问题; (2)汉高帝五年五月诏与社会秩序的建立; (3)有限皇权和联合帝国; (4)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第三节文景之治(2学时) 诛吕安刘与文帝即位;无为政治和长者群体;文帝的统治;景帝的统治 第五章经学与汉代政治 教学要点:以经学发展演变的视角审视汉代政治史的发展脉络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武帝表彰六经(2学时)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商朝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生产的青铜器中,著名的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第8课中华文化的博兴(一)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做金文,也称铭文。 3.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历法,并一直沿用至今,就是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创造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创作的《离骚》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现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 7.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8.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第9课中华文化的博兴(二)

1.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又是大教育家。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3.孔子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善于启发,重视学习方法等。 4.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5.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兼爱、非公。 6.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为孟子提倡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7.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主无为而治。 8.法家在战国末期的代表人物是非,他提倡法治。 9.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武,著有《子兵法》一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军事格言有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第16课昌盛的汉文化(一) 1.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玉门关和阳关称西域。 2.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3.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輸入中国地。 4.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下) 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72学时) 第六讲隋唐(公元581—907) (18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隋、唐的建立与统一。隋唐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唐代边疆各族。 基本掌握: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唐末农民战争。唐代均田制变化。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唐与突厥、回纥、吐蕃的关系。三省六部制。 综合分析: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发展科举制。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唐与日本、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教学内容: 一、隋朝的短暂统治(581—618) 1.隋的建立与统一 2.隋的政治 3.隋朝灭亡 二、唐前期的统治(618——755) 1.唐的建立与统一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3.武则天的崛起 4.玄宗继位与“开元之治” 5、唐代中国版图与民族关系 6、盛唐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三、唐中后期的统治(755—907) 1、安史之乱——唐由盛到衰转折点 2、藩镇割据 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4、唐末农民战争与唐朝灭亡 四、隋唐政治法律制度 (一)隋代制度 1.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2.地方郡县二级制 3.《开皇律》 4.府兵制 (二)唐代制度 l、中央健全三省六部制 2、地方道州县三级制 3、科举制的完备与发展 4.《唐律》与《大唐开元礼》 5.兵役制度的演变 五、隋唐社会经济 (一)土地制度 1.隋代均田制 2.唐前期均田制 3.均田制的破坏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二)赋役制度 1.隋代租调力役制 2.唐前期的租庸调制 3.唐后期的两税法 4.唐代工商税 (三)户籍制度 1.隋代的“大索貌阅”与“输籍法”。 2.唐代户籍“手实”与“计帐”。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初中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 一、科学技术: 1商朝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杰作(图片) 2数学成就: (1)、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领先世界近以前年。 (2)、南朝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3、医学成就: (1)、东汉名医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2)、“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人),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3)、明朝李时珍。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重要著作: (1)、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北朝,贾思勰。 (2)、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作者:北魏,郦道元。(3)、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书中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想配合。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建筑工程及发明: (1)、都江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位于四川成都,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与人民。成都也因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2)地动仪,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的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是世界公认最早的。 (3)大运河,隋朝时开凿,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它的开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州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5)、长城,(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是世界上的建筑奇迹。 (6)北京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6、古代四大发明; (1)、造纸术:东汉蔡伦它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巨大贡献。 (2)、印刷术:隋唐时雕版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它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传入世界各地。 (3)、指南针:战国时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开始运用与航海事业后有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 的航海活动(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4)、火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 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思想文化 1汉字的演变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54754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近代史》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历史学教育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二、课程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初步学会历史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以后教学工作或其他工作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要求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的影响, 战后中国社会变化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朝统治的衰落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一、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 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三、战争的三个阶段

四、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一、社会经济的变化 二、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9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掌握《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天京事变及其影响,《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亩制度》 二、各项制度和措施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 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一、辛酉政变 二、变后的政治格局 第五节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二、《资政新篇》的提出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