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导学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导学案

篇一:2014—201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三导学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知识目标 1、记忆: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2、运用:知道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和应遵循的原则二、知识梳理一、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地位: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_________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_________的集中展示,也是_________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1)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_________。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 ________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________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提醒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收录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进行专门保护。 (2)世界遗产分为三类: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提醒不能将世界文化遗产混同于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二、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_________、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_________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_________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是世界的。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________和政治的、________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______,即文化是民族的。 (3)关系:文化是________,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_________,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提醒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___________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__________。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__________繁荣的必然要求。 2.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___________,又要尊重_____________,相互借鉴,_________,尊重世界文化________,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提醒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2)遵循各民族文

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______,理解 ______,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提醒各民族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世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都应该是平等的。二、名师点睛 1.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和表现(是什么)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文化是民族的,是因为不同民族间由于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3)文化是世界的,是因为基于各民族社会实践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点拨: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原因(必要性):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正确的态度、原则、要求。 4、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比较三、典例分析 1.(2014·莱芜期末)第六届非洲工艺品博览会在尼日利亚首都举办,代表中国首次参加的南京工艺品剪纸、云锦、秦淮彩灯等在现场大受欢迎,销售火爆。这说明()A.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B.世界各国都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 C.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D.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能够促进文化创新【答案】A 【解析】南京工艺品剪纸、云锦、秦淮彩灯等在现场大受欢迎,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说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A入选;B说法绝对;民族文化的共性要通过个性体现,C错误;材料不涉及文化创新的问题,D排除。 2.(2014?郑州期末)2013年7月,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第19届国际语言学大会”,各国专家学者就挽救和保护濒危语言的问题进行研讨,并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之所以要挽救和保护濒危语言,是因为( ) ①语言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②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③保持文化多样性才能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④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语言属于民族文化,挽救和保护濒危语言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①③符合题意。②强调的是文化传媒的作用,不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2014·温州期末)2013年6月10日,第六届非洲工艺品博览会在尼日利亚首都举办,代表中国首次参加的南京工艺品剪纸、云锦、秦淮彩灯等在现场大受欢迎,销售火爆。这说明( ) A.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B.世界各国都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 C.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D.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能够促进文化创新【答案】A 【解析】中国民族文化在非洲工艺品博览会上大受欢迎,销售火爆,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应选A项。B项不符合事实,C项颠倒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4. (2014·德州期末) 2013年6月26日至29日,“孔子文化世界行”系列活动走进俄罗斯,中华文化与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产生了共鸣。这说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其特色 B.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趋同性D.中华传统思想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答案】B 【解析】“中华文化与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产生了共鸣”说明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B入选;A强调的文化的民族性,不能体现;C中的“趋同”提法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错误。 5.(2014·喀什期末)在2013年6月21日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成功入选,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至此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基于( )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②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中的“基础”和③中的“趋同”表述错误,应排除。第三课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2、识记现代传播手段的特点以及熟悉推动文化交流的

意义。二、知识梳理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重要途径①。②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③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2)其他途径小到、外出旅游,大到各种、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及其发展 (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文字、、电子和等发展阶段。 (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的推广为标志的。 2.大众传媒 (1)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电视、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2)功能: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日益显示出文化、、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意义:(1)古代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的传播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二、名师点睛 1.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现代传媒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特点,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递的主要手段。 2.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1)原因: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2)意义(文化交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外域文化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3)要求: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交流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3、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文化传播的手段 (1)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2)文化传

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3)文化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传播,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 5、误区(1)大众传媒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将被淘汰,各种传媒形式在文化传播中都将发挥自己的作用。(2)文化交流活动不只是为了传播本民族文化。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三、典例分析 1.(2014·莱芜期末)2013年10月10日,湖南卫视推出大型亲子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借助电视荧屏、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迅速火遍大江南北。这启示我们,文化发展要()①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②以满足全体民众的需要为目标③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④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共享中的强大功能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答案】D篇二:高中政治必修3导学案第三单元 (学案)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学案)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学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 (学案)学法指导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和获取有关人类古代文明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汉字、史学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整理,加深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75 二、(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是( ) 1.C A.史书典籍 B.法律典章 C.文字 D.科学技术 2.(学案)中华世纪坛序

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架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表明中华文化( ) 2.C A.求同存异 B.兼收并蓄 C.源远流长 D.丰富多彩 3.(学案)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 ) 3.D A.儒家学说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史书典籍 D.汉字 4.(学案)在中国历史上,殷周时期的天命神权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术、隋唐气度恢弘的文化开放及宋明理学都曾对中国的文化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最深的学说是( ) 4.B A.宋明理学 B.儒家学说C.佛教教义 D.道教教义 5.(学案)中华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是的重要原因。( ) 5.B A.在中国共产d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 C.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思想 D.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二) (学案)非选择题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江泽民说:“清朝从1644年到1911年共延续了268年。从1662年到1796年是史称的‘康乾盛世’。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不看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这个历史的教训刻骨铭心啊!” 这个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是什么?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微有什么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论具有多么值得骄傲的历史,都不能夜郎自大,停滞不前。任何时候都应该在着力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学习、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永葆创造力和生命力。由于近代中国对外闭关自守,自己又不能创新图强,日渐落后,直至被动挨打,国家的衰微,致使民族文化受到重创,文化的衰微又加速了国家的衰落。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的教训,以史为鉴,奋发图强,既要自力更生,创新开拓,又要大胆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 76 三、(学

案)能力拓展 1.(学案)随着国门的打开,外来文化越来越多地涌人中国。我们在过传统节日的同时,也过圣诞节、情人节等;在吃川菜、粤菜和湘菜的同时,也吃麦当劳;在穿旗袍的同时,也着洋装;在听《梁祝》《春江花月夜》的同时,也听小甜甜布兰妮的歌曲;更不要说日本漫画、韩国服装、美国NBA、英超和德甲了。这些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还是反映了中华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你认为应如何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文化融合是大的趋势。当然,这种融合需要交流,而交流就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文化霸权主义,一是狭隘民族主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包容性,而近代中国文化走向衰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长足的发展,不能只靠自己的力量,而要善于吸收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我们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既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持足够的警惕,又要大胆拿来,为我所用。种种现象表明,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显示了极大的包容性。但是,我们也看到近年来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造成的一定冲击。 2.(学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馆,他赞叹说:“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请你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的论证。 2.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来论证。例如,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等。篇三:高中政治必修3导学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王明星审核人:周庆东陈力芳时间:2013/9 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三、导学诱思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

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它有什么作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2)文化现象: [实例探究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3)文化特色: [实例探究2]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实例探究3]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自然科学③技术④语言、文字⑤选举人大代表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2)文化的特征? [实例探究4]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据此回答5-6题。 [实例探究5]东晋画家顾恺之物《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实例探究6]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实例探究7]之所以要加强公益性文化场馆建设和开展红色旅游实践活动,是因为() 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B、某些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C、文化场馆建得越多,人的文化素养就会越高 D、精

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传承发展 [实例探究8]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实例探究9]人们文化素质的核心和标志是() A、学历 B、拥有的科学文化知识 C、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怎样的表现形式?(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3)文化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实例探究10]下列有关文化的力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是对人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C、一个民族,只要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就一定能富有 D、文化的力量就是专指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实例探究11]下列有关文化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B、凡是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都有阻碍作用 C、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不对个人的成长起作用 D、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课堂小结】(构建知识思维导图)【课后反思】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王明星审核人:周庆东陈力芳时间:2013/9 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二、学习重点、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三、导学诱思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文化的涵义及其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同于经济、政治,但是,它与经济、政治又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1、相互影响:在经济基础上(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那么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实例探究1]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C.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 D.文华对经济有反作用[实例探究2]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

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2)文化的反作用都有哪些表现?[实例探究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决定作用 B.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C.文化是以经济为基础的D.文化对社会发展有反作用[实例探究4]“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思想、官本位观念”一直是束缚我国中西部许多省市发展的“三条绳索”。这说明了()A 经济决定文化 B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C 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着经济的发展 D 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实例探究5]“重男轻女”本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但时到今天,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这说明()①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③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④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都有哪些表现?[实例探究6]2004年,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举办了十多场专项展览,引来全国7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引资380亿元。这说明()A.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D. 经济反作用于文化[实例探究7]庐山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山”,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这表明() A、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应该参加宗教活动B、文化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 C、与文化相结合的宗教活动都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D、宗教思想是先进的文化(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都有哪些表现? 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实例探究8]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对此,外国专家评论说,“这又给中国的综合国力增添了一个大大的砝码”。我们如何认识这一问题() A.我国的科技已达到世界领跑水平 B.文化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C.文化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D. 文化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实例探究9]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其影响表现在()①文化力量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②文化力量能影响到经济和政治的变化③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地在民族

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④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3)我国应该如何应对文化竞争?有何意义?[实例探究10]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做到()①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大力弘扬民族精神④大力引进外国文化产业⑤优先发展和科技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课堂小结】(构建知识思维导图)【课后反思】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王明星审核人:周庆东陈力芳时间:2013/9 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 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2、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二、学习重点、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三、导学诱思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涵义,知道了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产生就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下面我们就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1)影响交往方式的文化因素有哪些? [实例探究1]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说明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受()影响①不同的文化环境②不同的知识素养③不同的价值观念④不同的生产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实例探究2]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的交往方式。材料说明了()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交往方式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D.封建社会等级伦理制度是错误的(2)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通过什么体现出来?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1)文化是怎样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 [实例探究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①人的交往行为② 人的交往方式③ 人的思

维方式④ 人的社会活动 A.① ② B.① ② ④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实例探究4]文化对人的影响有()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④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