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823)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交通运输工程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1、道路与铁道工程

(1)路基工程

研究道路路基与地基的强度、稳定性、沉降及变形,主要包括道路路基处治方法、道路软土地基加固与检测、路基工程施工技术等。

(2)路面结构与材料

研究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路面基层材料和面层材料的性能、路面工程的施工技术等,主要包括新型路面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半刚性基层材料、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等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特征、成型工艺等理论和技术。

(3)道路现代测设技术与养护新技术

研究道路线形设计理论、现代测设技术与道路养护新技术,主要包括现代道路设计理念与主要技术指标研究、几何线形设计理论与道路测设新技术、道路预防性养护与维修新技术等。

(4)道路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

研究桥涵工程及道路附属设施的混凝土结构及钢木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主要包括结构可靠度、结构检测方法、新型结构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复合结构、新型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等。

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1)智能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

研究道路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与智能交通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主要研究智能化、综合化的“人-车-路”交通信息闭环控制系统。对交通流参数、交通事件、车辆运行状态、道路与交通设施等各种交通信息进行采集、测量、分析、识别、综合以及应用,以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益和效率。

(2)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

研究交通运输方式的安全特性,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管理、设计、规划和评价,交通安全检测与事故诊断技术,交通事故模拟分析,安全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推广与应用,交通减灾与防灾的理论与控制方法等。重点开展交通事故再现、车载安全系统和交通安全监控等交通安全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3)物联网与车联网技术

研究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重点开展车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中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主要在车路形成的车联网环境下对自适应协调主动交通控制、实时动态交通分配、交通运输安全与监控管理、车辆实时状态监控与服务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方面进行研究。

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1)交通运输规划理论与方法

研究交通规划以及运输规划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运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交通发展政策及模式、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综合运输规划、城市道路及公路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停车规划与管理、枢纽及枢纽群规划、货运规划等。

(2)交通管理与控制

研究交通组织管理及控制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交通流组织理论与方法、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需求管理、交通管理规划、城市交通智能交通控制理论、交通仿真模拟技术及应用。

(3)交通安全工程

研究与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环境、预防相关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事故统计分析方法、事故诊断技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管理与设计、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交通安全评价与审计、交通安全检测、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技术,以及安全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推广与应用、交通减灾与防灾的理论与方法等。

(4)交通工程设计

研究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理论与应用,主要包括交通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志标线设计、交通枢纽设计及优化、场站设计、港站作业能力规划设计、道路景观设计等。

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1)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

研究现代乘用车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排放控制技术的理论和运用,主要包括汽车测试技术运用和发展、汽车测试理论优化、汽车故障诊断理论优化、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建立、汽车测试设备和仪器的开发等内容。

(2)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研究汽车电控产品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理论和应用,主要包括汽车电控产品的开发和优化、汽车电控产品性能参数检测和试验、汽车电控产品性能评价等内容。

(3)现代物流技术

研究各种物流系统建设与管理以及开发等理论和应用。主要包括一般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系统评价与分析、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新的物流管理理念、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可延长二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和学时要求

总学分最低为32学分(含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12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需要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且不占应修32学分的总学分。

(说明:1、A类课程中对个别小语种学生可另行设置;2、学位课程中的C类课程和D类课程按二级学科分组设置;3、制订培养计划时,如学位课学分多于要求的最低学分,则多出的学分可抵充非学位课学分)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加强硕士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导师和学科组要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要求他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积极参加本单位组织的时事政策学习、形势教育、公益劳动和文体等活动。

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按每一个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培养计划。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注意培养实事求是、严格、细致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整个培养过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硕士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

采取导师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的基本方式,在指导方面可采取导师负责指导或以导师为主的小组指导等方式。导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或生产实践、技术服务或社会调查。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助导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或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及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记1个学分(此学分占实践环节的学分)。要求研究生必须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会或讲座,并写出研讨报告。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业务考核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本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

考核由学科组组织专家3-5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组织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延长学习时间,考核组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生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

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其他各项要求,经考试合格(每门课程成绩及格,学位课程成绩总平均达70分以上)和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阶段,论文工作不少于1学年。

在论文工作阶段,研究生应认真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路线和方法,并在中期考核合格、修完研究生课程半年内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答辩。应努力结合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开展理论论证、实验验证,总结分析研究数据,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工程技术和知识创造有所贡献。

学位论文依次包括如下内容:封面、题目、扉页、摘要(中、英文)、目录、引言或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具体要求应符合学校和学院规定。

论文应着重叙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成果,并加以分析讨论。对于科学论点,要有理论上的论证,或实验验证。对选用的研究方法,要加以严谨的论证。引用别人的材料,要引证原着。利用他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时,要加以附注。论文立题及主要论点要正确,应有新见解或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

取得规定的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后可申请参加论文答辩。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

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车辆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在车辆设计、制造、电子控制等领域进行创新设计与工程研发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领军素养和竞争力,以满足该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需求。 二、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牢固而系统地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车辆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综合应用上述知识解决车辆设计、制造、电子控制等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对现代车辆设计、制造及电子控制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表达,并能通过文献资料对上述复杂工程问题加以分析研究。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在综合考虑工程及法律、文化、环境等社会制约因素的前提下,针对车辆设计、制造及其电子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开发相应的能够体现创新意识的解决方案。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车辆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车辆复杂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信息和网络技术工具,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具备较为宽广的学科视野。 6、工程与社会:能够理解工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价车辆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中,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能够将大工程观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贯穿于车辆设计、制造及其电子控制过程的工程实践中。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 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执笔人:李晓珍审核人:刘仁鑫教学院长:刘仁 鑫)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运筹学、管理学、汽车维修工程学等方面知识,能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与维修企业从事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管理、交通运输设备研制、维修、检测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运筹学、管理学、车辆构造、汽车运用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进行现代汽车测试、故障诊断、机务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汽车的研究开发、制造、服务、推广运用和交通运输部门和企业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等基本能力。 三、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运用本国语言和一门外语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汽车理论与构造、汽车电子学、交通运输管理学、汽车检测诊断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操作等基本技能; 4.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和汽车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7.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精神; 8.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 四、主干课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汽车理论、运筹学、汽车构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发动机原理、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维修工程、汽车运用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基础。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时学分分配及毕业学分要求

交通运输培养方案

山东农业大学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交通运输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编制 二○一二年十月

山东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用说明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按专业培养目标对本科学生进行培养的蓝本,学生只有按照其要求,在规定期限内修读完成规定的学习环节,并取得相应学分,才能顺利完成学业。为使学生正确使用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修读计划,顺利完成修业任务,特制定本说明书。 一、使用范围 2012级及其以后入学的本科学生均应按本说明书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使用。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由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学制与学位规定、学时学分总体安排、教学进程、毕业标准与要求六部分组成。本《说明书》只对教学进程部分的使用进行说明。 教学进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特色课、个性发展课、实践教学环节六部分内容。其中通识教育课、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必修课程;专业特色课、个性发展课为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为实践类教学过程。 通识教育课是我校全体学生必须修读的思想政治类、公共体育类、语言类、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科类基础课是按专业学科类别设计的基础类、专业基础类课程,是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专业核心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一组课程,是业务培养的核心内容;专业特色课是各专业根据专业研究优势和特色开设的一组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兴趣和业务培养需要,依据自身特点从中选修部分课程;个性发展课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一部分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考研需求等因素,从中选修部分课程。 三、各部分课程的修读指导

交通运输类本科生培养方案毕业设计

交通运输类本科生培养方案毕业设计 一、培养目标 总体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类专业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化发展需要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具备交通运输工程及机电技术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能在交通运输、交通设备、物流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检修与运用研究、生组织与经营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交通运输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原理,以及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某一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组织与经营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具备交通设备信息工程及机电技术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能在交通设备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检修、运用研究、生产及经营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物流工程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掌握物流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够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经营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要求: 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如信息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 2、熟悉交通运输设备,具有从事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基本能力。 3、具有现代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组织与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4、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解决运输生产组织和管理问题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6、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7、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 8、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开拓创新、组织管理、分析解决问题、决策应变、社会实践、社交表达及综合应用能力。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本专业培养熟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生产管理业务,能熟练操作城市轨道交通相关设备设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具有较强的服务沟通能力、较强的服务他人意识和常用英语口语交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立足重庆轨道交通服务大西南等地的城市轨道交通和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采取“订单班”培养模式,通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基本行车组织知识,客运组织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能力,取得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 3、就业岗位 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使本本专业学生可以胜任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线服务与管理岗位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从事交通运输类的辅助性岗位工作。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我是重庆轨道交通集团和成都铁路局及其他城市的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及下属企业或大型游轮及航空服务企业。 对应的主要岗位有:客运员、站务员、值班员、票务员以及运营管理员等相关岗位。 二、招生对象、学制及毕业要求 1、招生对象:普通初中毕业生或高中生及退伍军人 2、学制:三年 3、毕业要求 (1)、修完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和实习环节,完成教学规定考试 (2)、通过学校规定的学生德育操行测评 (3)、获得一项以上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三、知识结构要求 1. 掌握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等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 了解交通服务、交通安全、交通法规方面的基本知识。 3. 初步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管理、调度、组织等方面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四、能力结构要求

1.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办公操作能力。 2.具备一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组织调度、票务管理、车务管理等专业能力。 3.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协调能力。 4. 具有一定的公共安全管理能力。 五、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一)文化基础课 1. 德育 (1)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就业的稳定性、就业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中职生在专业选择、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少规划,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要做什么。职业生涯设计这门课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2)职业道德与法律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知识辅导。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习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相关法律基本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3)政治经济与社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4) 哲学与人生 学习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

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001]

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Vehicle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0207 执笔人:陈立锋 审核人:毛征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车辆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车辆设计、制造、实验、检测、管理、科研及教学等工作的车辆工程领域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电工电子技术、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设计与理论、汽车试验测试技术和汽车电子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车辆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汽车设计、制造、实验、检测和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机械工程、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化、测试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机械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汽车构造、理论、设计、电子控制等专业知识和车辆产品设计制造方法; 3.具有工程制图、计算、试验、测试、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的基本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车辆产品的设计开发、技术升级改

造与创新的能力; 4.了解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学科的前沿技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5.了解国家车辆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6.具有一定的车辆工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能力; 7.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业美学的基础知识; 8.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 9.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 四、修业年限 四年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方向设置 由于车辆工程专业为湖南科技大学新增专业,暂未设置专业方向。 七、课程学时与学分分布及要求 (一)课程学时分布 课程学时分布分课内课时、课外第二课堂课时和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周等三部分,分别见表1~表2。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5222) 一、培养目标 满足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特别是对长江航运业务所涉及的前沿技术有较深入理解,并对相关的信息系统有一定的研发或管理实践经验。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船舶机械运用工程 2.储运系统安全与环境保护 3.智能交通与安全 4.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5.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6.道路与铁道工程 7.物流管理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1.学制、学习年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学习分为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课程学习包括必修、选修和专业综合课程,其中第1学期为必修、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专业综合课程在第2、3学期分散安排;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等,安排在第2~4学期进行。 2.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6学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2-3年,最长不超过5年,在校学习研究的累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至少1.5年(从开题时间起) 四、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专业综合课程和必修环节等(见表1),其中公共学位课程不低于6学分,专业学位课程不低于12学分(必须选一门实验课程或研究方法类课程),选修课程不低于4学分(其中专业外语为必选),专业综合课程不低于2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6学分。 2.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中的部分课程部分章节原则上由具有企业高工职称的行业、企业兼职教授讲授。专业综合课程原则上由学院“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授课。 表1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课程设置一览表

车辆工程培养方案

车辆工程 430135 一、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厂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和学校,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1.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用以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2-4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 三、领域范围 (一)地面车辆系统与控制技术 (1)研究地面智能车辆的设计理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导航技术,开发多功能、柔性化、智能化车辆; (2)研究车辆与地面相互作用机理,基于可控悬架系统的车辆道路友好性; (3)研究非常规行走机构及非常规行走机械系统;车辆系统动力学分析和动态设计,零部件的强度分析。 (二)车辆新型动力传动系统 研究直接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同时转换成机械能与流体压力能或电能,及其传递的方法和技术,同时在其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方面开展技术研究工作,旨在解决目前车辆动力生成及传递过程中,由于多环节及控制不当而造成的能量浪费、污染严重、行驶不能很好适应行车环境等问题;研究新型代用燃料发动机技术。 (三)现代设计方法与制造技术 针对现代车辆设计开发的关键环节,在稳健设计、车身数字化技术等方面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 (1) 应用可靠性设计理论与优化技术,研究机构稳健性分析与综合模型及算法,解决机构各构件结构参数制造公差及运动副间隙的最优分配问题; (2) 研究参数化车身曲面造型、车身曲面反求、车身曲面光顺、车身轻量化设计、车身制造质量控制、车身模具设计等车身设计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技术; (3)以摩擦学理论为基础,开展对汽车重要摩擦副的摩擦学机理研究。 四、课程设置 工程硕士的计划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有关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教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计划课程总学分应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程至少21学分,选修课程11学分。 (一)课程设置见《430135车辆工程教学计划》(附后)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823)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交通运输工程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1、道路与铁道工程 (1)路基工程 研究道路路基与地基的强度、稳定性、沉降及变形,主要包括道路路基处治方法、道路软土地基加固与检测、路基工程施工技术等。 (2)路面结构与材料 研究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路面基层材料和面层材料的性能、路面工程的施工技术等,主要包括新型路面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半刚性基层材料、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等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特征、成型工艺等理论和技术。 (3)道路现代测设技术与养护新技术 研究道路线形设计理论、现代测设技术与道路养护新技术,主要包括现代道路设计理念与主要技术指标研究、几何线形设计理论与道路测设新技术、道路预防性养护与维修新技术等。 (4)道路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 研究桥涵工程及道路附属设施的混凝土结构及钢木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主要包括结构可靠度、结构检测方法、新型结构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复合结构、新型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等。 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1)智能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 研究道路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与智能交通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主要研究智能化、综合化的“人-车-路”交通信息闭环控制系统。对交通流参数、交通事件、车辆运行状态、道路与交通设施等各种交通信息进行采集、测量、分析、识别、综合以及应用,以保障交通运输安

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204)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在车辆工程领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特制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如下: 1、研究生必须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严谨的学风,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技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生产实践知识,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能力;具有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及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语文献资料,并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3年(特殊情况者可延长至5年),课程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五、实践环节 为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应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研究生的实践环节采取“助教、助管、助研”等形式。 助教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进行,具体任务在导师安排下参加车辆工程专业的本、专科教学的辅助教学工作,完成包括听课、辅导答疑、上实验课、辅导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辅助带教学实习、收集整理教学资料等各个环节的任务。由教研室根据效果写出评语。 助研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三、四、五学期进行,具体任务由指导教师确定,助研工作的任务安排应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完成一定量的科研工作,写出助研报告,由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助研工作的效果及科研能力做出客观评价。 助管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开始,时间不少于一年,具体任务由系会同学工办安排。助管的形式主要是承担本学科专业本科生的日常管理或班主任工作,由院系对研究生助管工作给出评价。 参加三助的研究生经考察合格者记2学分。 在职研究生可免修实践环节,但不记学分,所缺学分必须通过选修课程补上。 六、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调查实际情况和参加研究工作,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经审核后确定学位论文题目。 ①选题原则 a、硕士学位论文应选择本学科内对国民经济有一定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并具有先进性,以使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尽可能接近本学科的前沿或我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b、课题的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要根据实验条件、计算条件、科研条件等实际情况,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适当的课题,以使研究生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c、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 ②选题报告 选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水平,完成论文所具备的条件、期限和预期达到的目的等。 ③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最迟第四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完成,同时结合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决定是否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开题报告如不符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204 ) 业务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汽车制造业从事汽车设计、制造、运用、管理、服务和销售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在汽车制造企业、汽车运输企业、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行业和贸易部门,从事车辆及车辆总成的设计制造、车辆检测、诊断、维修、保险、营销和管理工作。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车辆工程基本理论,运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进行车辆设计制造及车辆检测、诊断、维修、保险、营销和管理的工作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车辆动力学与控制、车辆电器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车辆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自动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本专业领域或某个专业方向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7、具有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能力、生产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8、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译、写作能力。 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内燃机原理、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等。 主要实践环节: 金属工艺学教学实习、机械制图测绘、机械制图CAD上机实践、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汽车拆装实习、汽车驾驶实习、毕业实习(校外)、毕业论文(或设计)等。 最低学分要求:最低修读28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少于220学分,实践教学不少于65学分。 毕业标准及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为四年,修业年限为3—6年,工学学士 专业建制时间:2007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2303;学位授权类别:工学博士 一、学科概况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决策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铁路运输规划、铁路运输经济、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综合运输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与综合评价、通过对交通运输系统运作过程的科学管理,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的资源配置,推进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现代化。 本学科的研究对我国铁路交通运输持续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本学科关系密切的相邻学科有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领域内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动向和学术前沿。在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运输管理、智能运输系统和交通安全等方面具有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备本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基本素质。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交通运输宏观决策与运输系统优化 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合理结构,系统规划理论及方法,交通运输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及其经济效益,交通运输系统需求预测理论和方法。 2、运能资源配置与利用 主要研究现代运输需求分析及运输流的运动规律,运输固定设备与活动设备的合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执笔人:李晓珍审核人:刘仁鑫教学院长:刘仁鑫)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运筹学、管理学、汽车维修工程学等方面知识,能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与维修企业从事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管理、交通运输设备研制、维修、检测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运筹学、管理学、车辆构造、汽车运用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进行现代汽车测试、故障诊断、机务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汽车的研究开发、制造、服务、推广运用和交通运输部门和企业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等基本能力。 三、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运用本国语言和一门外语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汽车理论与构造、汽车电子学、交通运输管理学、汽车检测诊断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操作等基本技能; 4.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和汽车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7.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精神; 8.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 四、主干课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汽车理论、运筹学、汽车构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发动机原理、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维修工程、汽车运用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基础。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时学分分配及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592学时,课内总学分为144,其中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72%,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28%;专业课时占总学时的15%;实践教学38周。 本专业学生毕业应取得最低学分数为182学分,其中必修课为104学分,选修课最低为40学分,实践环节为38学分。在选修课学分中,公共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12分,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专业选修课不低于28学分。

车辆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授权领域名称、代码及授权时间 授权领域:车辆工程授权领域代码:430135 授权时间:2002 二、领域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创办于1954年,目前本学科有教授10人(其中博导6人),副教授10人,讲师(工程师)13人,高级工程师1人,教师中80%具有博士学位。车辆工程学科于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授予权,2005年被学校列为示范建设专业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获批国家特色示范专业,2009年获批安徽省重点学科。目前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方米,教学与科研设备原值超过2000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学科在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节能环保车辆技术、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车辆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等方向形成了特色,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学生主要就业领域为车辆工程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三、培养目标 掌握车辆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本专业工程技术领域最新发展动向,视野开阔,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车辆工程专业领域的某个方向独立承担相关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四、研究方向 (1)车辆动力学与控制技术 (2)节能环保车辆技术 (3)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4)车辆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 (5)车辆产品开发与管理 五、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年,最长年限不超过4年。 六、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利用一年半时间完成。 七、课程地图

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类专业代码: 081801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制:四年 一、培养目标及特色 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科技发展需要,具备扎实基础、全面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从事交通运输企业运营管理、道路运输规划与组织管理、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和管理、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及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等多个领域工作能力的宽口径高级复合型人才。 2.专业特色:重点培养学生汽车性能测试分析及保障技术、城市客运运营及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运用能力。 二、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 能够将工程数学、自然科学、运筹学、管理学、汽车性能测试技术和交通运输组织学等知识用于解决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中道路运输工具性能检测和评价、运输组织和规划设计等保障道路运输效率、效益及安全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运用相关基本原理、专业技能和文献资料研究等知识,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道路运输组织与规划、运营管理和运输车辆技术保障等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得出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设计针对道路运输组织与规划、运营管理及运输车辆技术保障等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具有制定道路运输组织方案设计、运输管理模型构建、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状况评价实验方案能力,并能对实验数据、数学模型、方案指标等进行分析评价,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在道路运输组织与规划、运营管理和运输车辆技术保障中所需要的建模仿真软件、智能运输控制及管理软件、交通企业运营管理分析、运输工具测试分析技术等专用工具的使用,并科学、合理使用这些工具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6)工程与社会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谐发展理念和创新意识,所提出的交通运输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体现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该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总结、归纳和分析国内外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和趋势,设计和运用交通运输领域节能环保技术、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能够理解和评价道路运输组织与规划、运营管理和运输车辆技术保障等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道路运输组织和管理中理解并遵守相关交通运输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责任。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大学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类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总体培养目标:交通运输类专业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化发展需要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具备交通运输工程及机电技术方面专业基础知识 与应用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能在交通运输、交通 设备、物流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检修与运用研究、生组织与经营管理、教案等方面地工作.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地交通运输领域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地基本原理,以及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某一专业方向地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组织与经营管理、教案等方面地工作.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 ,具备交通设 备信息工程及机电技术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能在交通设备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检修、运用研究、生产及经营管理、教案等方面地工作. 物流工程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 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地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掌握物流工程领域地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够 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工程领域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经营管理、教案等方面地工作. 二、培养要求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要求: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以下方面地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良好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扎实地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如信息工 程、经济学、管理学等. 2、熟悉交通运输设备,具有从事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地基本能力. 3、具有现代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组织与经营管理地基本能力. 4、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解决运输生产组织和管理问题地能力. 5、具有较强地创新意识和获得新知识地能力. 6、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地外文资料,并具备良好地国际交 流能力. 7、具备良好地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 8、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开拓创新、组织管理、分析解决问题、决策应变、社会实践、 社交表达及综合应用能力.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要求: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以下方面地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较扎实地自然科学基础、较好地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地良好地表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运营服务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及修业年限 1.专业代码:520206 2.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对口生 3.修业年限:三年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铁道交通运输企业或相关行业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从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人才使用规格 学生毕业后主要到铁道交通运输企业或相关行业一线岗位,从事客运组织、动车乘务、高铁乘务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和管理工作。 (二)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 主要就业岗位:铁道交通运营企业的乘务员、乘服员、客运员、安检员、票务员、餐服员等工作岗位 相关岗位: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岗位 发展岗位:铁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管理岗位 (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 (1)基础知识: ①学习和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具有从事铁道交通运营服务和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具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精神; ②熟练掌握高等数学Ⅱ、英语等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①掌握铁道概论、铁路旅客运输服务、铁路运输服务心理、铁路运输服务礼仪、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客运组织、客运乘务业务、铁路运输市场营销、铁路运输企业管理、铁路运输法规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②熟悉应用统计、会计基础的基本知识。

(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①掌握基本礼仪知识与语言运用知识; ②掌握基本写作知识与经济法律常识; 核心知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铁路运输服务礼仪、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客运乘务业务、铁路客运组织 2.能力结构 (1)职业技术能力 ①具有旅客运输服务及组织协调的能力; ②具有正确执行和运用规章解决旅客运输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组织防护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英语会话能力。 (2)职业关键能力 ①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②具有积极的开拓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学习能力和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 ③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客运信息处理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核心能力:客运服务能力、安全组织防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 ①具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 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2)文化素质 ①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学、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具有自觉创造美的生活的能力; ②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获取信息的能力及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③具有社会交往、处理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 ④知法懂法,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3)业务素质 ①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方向,具有从事本专业各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②具有诚实、自律、进取、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具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与组织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④勇于创新、敢于创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4)身体心理素质

车辆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车辆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306W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车辆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车辆设计制造、检测维修和服务等专业能力,能够在汽车行业从事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合作创新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现代车辆工程理论前沿,应用前沿和发展动态; 2、掌握汽车理论及其构造、现代工程设计软件,具备从事汽车设计的基本能力; 3、熟悉汽车零部件加工工艺和设备,初步具备机械制造工艺编制和生产的能力; 4、掌握车辆检测维修、运用、管理、营销、保险等方面的知识; 5、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操作相关工具软件的能力; 6、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7、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知识再生等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 8、具备机械系统、电子系统、控制系统的故障分析和维护等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9、具有汽车驾驶基本技术。 三、专业方向 1、汽车设计与制造方向:学习和掌握车辆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具备汽车产品及主要零部件设计与研发能力,能够在汽车生产和汽车配套企业从事设计与制造等相关工作。 2、汽车检测与维修方向:学习和掌握车辆检测维修的基础知识,具备汽车的整车及主要总成检测与维修能力,能够在汽车生产和汽车配套及汽车服务行业从事相关工作。 3、车辆服务管理方向:学习和掌握车辆营销、保养、美容、保险等基础知识,具备汽车产品营销、售后服务和运用管理能力,能够在汽车服务行业从事相关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