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知识点

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知识点
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知识点

2018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凯程

考研政治凯程很多,复习时间和精力不可能平均分配,所以需要大家来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对重点内容要熟记,会用。下面9个重要凯程,希望考生背下来。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考点二意识观

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考点三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考点四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考点五实践和认识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考点六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这就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客观依据,陷入了主观随意性。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考点七认识的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

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考点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③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考点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的本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民群众的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会考学考精简版纯重点必背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 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概念/定义:以及特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文化的范围: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有阶级性,看不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无阶级性,看得见)的部分 4、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5、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6、文化现象的实质:一种精神现象。 7、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8、文化的形式: 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动态: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9、文化的力量(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0、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关系: ①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 ·为什么不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关系的特点:相互交融 经济: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 ③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 ④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中国制造2025》的总结

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中国制造2025》 的总结 《中国制造2025》是经李克强总理批准、国务院印发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主要部署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结合知识点来说,主要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针对《中国制造2025》总结一下知识点,供各位考生备考: 首先是实现制造强国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其次是实现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一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二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三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四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五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六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七要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的十九个高频考点总结

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的十九个高频考点 总结 毛中特作为考研政治中分值最高的科目,是同学们在考研政治复习中的重点。在此整理2015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19个高频考点,赶快来收藏吧! 1、三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2、正确评价毛泽东及其意义 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的重要观点: 1.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3.在社会主义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4.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特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统治薄弱环节。 4、两个“不能否定”(毛中特与史纲交叉考点) 我们既不能以改革开放以后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时期,也不能以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中国这话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从而也找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并且通过坚定不移地开拓这条道路而取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汇总 1、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 (1)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 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 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 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先进、 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 们引向歧途。 (7)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 础上发展、创新。 (3)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 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基本要求: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 外来文化的关系。 (4)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 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5)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 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4、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 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求。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 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 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 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2020考研政治毛概必背内容总结(08)

政治科目复习的比较晚,但是要背的东西不少,希望同学们能够注意总结,尤其是加强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背诵。大瓜老师梳理了毛概必背内容总结,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2020考研政治毛概必背内容总结(08) 第三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②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③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④问题意识和人民情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最深刻根据,它集中体现了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 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③全面深化改革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④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⑤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历史观、价值论。 ①体现了全面、联系的观点; ②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体现了统筹兼顾的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十三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③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①平衡性、②协调性、③可持续性

(完整版)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100

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100% 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治国战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 3、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低碳生活 二、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 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论、三代、科发) 3、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内容) 三、标志、标准 1、改革开放战略方针确立的标志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3、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 4、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5、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标志着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历史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 7、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四、之路、之本、之要、 之根、根本、基本、基础 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2、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5、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6、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即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9、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10、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1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6、要解决我国诸如存在的就业难、医疗难、教育难、收入不均等难题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途径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100%汇总,没有最全,只有更全! 一、国策、战略、理念 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治国战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 3、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低碳生活 二、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 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论、三代、科发) 3、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内容) 三、标志、标准 1、改革开放战略方针确立的标志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3、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 4、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5、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标志着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历史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 7、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四、之路、之本、之要、之根、根本、基本、基础 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2、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5、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6、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即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9、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10、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1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 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三观) (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马哲和西方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一) (1)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2)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初三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初三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 1、社会生活变化主要包括:物质生活变化、文化生活变化、政治生活变化。 2、五个文明建设:①物质文明建设②精神文明建设③政治文明建设④生态文明建设⑤社会文明建设。其中物质文明是其它文明的物质基础。 3、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是“根本动力”),极大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课本P4 4、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只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社会和谐课本P5(以下“课本”两字略) 6、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P7 7、了解时事政治的途径: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P7 8、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不只是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P8 9、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P10 10、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P12 11、自觉服务社会是亲近社会的重要表现。(注意表述顺序不能颠倒)P12 12、承担责任最重要的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P13 第二课 1、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不能写成唯一载体)课本P18 2、中华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灿烂的一页。P19 3、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P26 4、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P26 5、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P30 6、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P30 7、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P31 第三课 1、导致挫折的因素概括起来不外乎客观和主管两个方面,外在的客观因素通常难以控制,内在的主观因素多数可以控制。P34 2、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P36 3、现代社会,学习已经成为生存的一种方式: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要求的活动,不可能没有压力;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P38 4、克服考试过度焦虑,关键是要对症下药,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方法。P39 5、在人生道路上,不在于有无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P40 6、创新和挫折的关系:挫折激励创新,创新战胜挫折。勇于创新是战胜挫折的必由之路。P42 7、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P44 第四课 1、分工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分工的必然结果P47 2、公平是良好合作的前提P55 3、有效合作首先要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工P52 合作可以扬长避短,最充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和资源。P48 4、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不是完全一致的)P48-50 5、在合作中出现矛盾和分歧是难免的,关键是及时沟通,消除隔阂P54 6、竞争的类型: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排他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竞争P56 7、人是竞争的主体,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P57 第五课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财富,是做人的首要之德P62-63 2、诚信政府是建立诚信社会的基础P65 第六课 1、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P77 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P77 4、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与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P77 5、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P77 6、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P77 7、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P78 8、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P79 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P81(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国策、战略、方略、发展观、道路 1、国策:改革开放国策、对外开放国策、合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策、计划生育国策 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又好又快发展战略思想、三步走战略。 3、方略:以德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方略 4、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5、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树立几个意识: ①亲社会意识②合作意识③良好竞争意识④诚信意识⑤法律意识 ⑦自我保护意识⑧忧患意识⑨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

2020考研政治冲刺必背考点

2020考研政治冲刺必背考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删除四个知识点,调整两处知识点,新增结束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所以思 修部分没什么实质性变化,对我们考试没有什么影响。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部分:一处变化考点,在第十六个知识点部分,将原“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改为“以来中国对外工 作新思想、新论断”。除此之外大纲还丰富了两个知识点的内容: ①在第九个知识点“西方新干涉主义”新增了一部分内容。西方新干涉主义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披着什么样的外衣,都掩盖不 了其逆历史潮流的本质,其动机是损人利己的、手段是残酷的、后 果是严重的。 第一,西方新干涉主义违背并践踏了平等、和平、共存的人类文明之基本法则。 第二,西方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干涉主义打着维护“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为的却是自己国家的私利和霸权主义 目标,结果是害人害己,祸及全世界,严重违背国际公共法理和行 为规范,造成国家间矛盾与国际关系动荡。 第三,西方新干涉主义使西方国家自己噩梦缠身。西方国家因为其干涉政策和举动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道义谴责,承受着利比亚、 叙利亚、马里等相关国家难民不断涌入的冲击。最直接的压力来自 因进行军事干涉而产生的巨大人力、财力投入,使原本已经陷入债务、金融危机或社会动荡的美、英等国疲于应对。 ②在第十三个知识点“南南合作”中新增内容:主席2015年9 月2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并主持由中国和联合国共同举办的南 南合作圆桌会,就新时期南南合作提出四点建议:一要致力于探索

2017考研政治新中国成立前重要会议总结

2017考研政治新中国成立前重要会议总 结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三大”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 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1)内容: 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1)内容: 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考研政治理论复习指导:马政经重要知识点

考研政治理论复习指导:马政经重要知识点 来源:文都图书 2016年考研落下帷幕,政治作为公共课的一门,是不可忽略的 重要一门考试,所以我们要多总结归纳一些考研政治理论知识,各门课程穿插复习,多看多记,充分利用时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马政经中的重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为七章内容: 第一章是导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总体介绍,主要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内容。 第二章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三方面内容。 第三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章为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等内容。这两者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揭示。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都揭示和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则以当今席卷世界的全球化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B、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原因: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需现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3、金属货币与纸币

区别联系 货币货币是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纸币发行过多;社会需求旺盛;成本上升等。纸币发行过少;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短期内适度的通货紧缩使得纸币升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给居民带来实惠。但从长远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措施紧缩型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发国债、减少财政支出); 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发行量)。扩张型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 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发行量)。 5、结算有哪两种方式?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及优点是什么? 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