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抗凝药物的 普外科围手术期处理——中山共识

接受抗凝药物的 普外科围手术期处理——中山共识
接受抗凝药物的 普外科围手术期处理——中山共识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年1月第33卷第1期指南与共识

文章编号:1005-2208(2013)01-0001-03

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处理

——中山共识(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围手术期处理多学科团队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C

【关键词】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抗凝药物

Keywords general surgery;perioperative period;anticoagulation agent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越来越多的病人在接受普外科手术时,同时在使用各种类型的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肝素等。药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是手术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对于择期手术者,可在凝血功能障碍得到纠正后再行手术;但对于急诊手术,则需要通过应急处理,尽可能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手术中的出血,挽救病人的生命。因此,术前需要对此类病人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详细的病史和查体常可提供有关病人凝血功能有价值的信息,如是否有出血、易发淤斑、黏膜出血、血尿、鼻衄等。值得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很多病人可能忽视服用这类药物重要性,医生需要有针对性地询问。除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外,必要的凝血功能检测对指导术中和术后预防出血有重要意义。对于接受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病人的术前处

理,很多外科医生不甚了解,尤其在急诊手术时,面临诸多困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由普外科、麻醉科和心内科等学科组成多学科团队对此类问题进行反复、多次讨论,并依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初步形成了我们关于接受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处理的意见,即中山共识。现总结如下,供广大临床外科医生参考。在综合评估病人的手术出血风险和停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后的血栓风险时,目前,我们临床常用的术前出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 )、部分活化凝血激酶时间(aPTT )、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PT 主要检测Ⅶ因子、外源性凝血通路和共同通路中凝血因子的功能(Ⅹ因子,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当Ⅴ、Ⅶ和X 因子的水平下降到正常值的50%时,PT 延长。应用华法林治疗或维生素K 缺乏会减少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凝血酶原、Ⅶ、Ⅸ、Ⅹ因子和C、S 蛋白)的生成,同样表现为PT 时间延长。aPTT 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高分子量激肽原、Ⅻ、Ⅺ、Ⅸ和Ⅷ因子)和共同通路凝血因子的水平(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Ⅴ和Ⅹ因子)功能。抗凝药肝素通常阻断内源性凝血通路,会显著延长aPTT 而不影响PT。PT 和aPTT 的联合检测可初步判断凝血功能障碍的环节。PT 正常、aPTT 异常,提示内源性凝血途径中上游凝血因子的问题。PT 延长、aPTT 正常,提示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如Ⅶ因子的异常。

血小板计数反映的是血小板数量;出血时间反映的是血小板的功能,如有异常,可作进一步的检验如血小板聚集实验。凝血酶时间主要检测纤维蛋白原的异常、过度纤溶和肝素样物质的存在。

1术前长期口服维生素K 阻断剂(华法林)病人的处理原则(1)术前口服维生素K 阻断剂的病人,若术中需要凝血

功能正常,建议提前5d 停药。术后12~24h 后重新开始服用。若术前1~2d 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仍延长,可给予口服小剂量维生素K (1~2mg )。

(2)术前有房颤、人工机械性心脏瓣膜、人工生物瓣置

换术或3个月内曾行二尖瓣成形术或具静脉血栓病史的高危病人,在维生素K 阻断剂停药期间推荐给予治疗剂量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静脉注射普通肝素作为过渡性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中危病人建议给予治疗剂量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或小剂量低分子肝素。低危病人则仅给予皮下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无过渡性治疗(表1[1])。

(3)接受治疗剂量低分子肝素的病人,术前最后一次注

射应仅给予半量,且在术前24h 进行;接受治疗剂量普通肝素的病人,术前最后一次注射应在术前4h 进行。术后继

续应用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1~2d,或直至

通讯作者:秦新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32)E-mail:qin.xinyu@https://www.360docs.net/doc/5b1757010.html, ·

·1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年1月第33卷第1期INR 达到治疗范围。(4)对于接受过渡性治疗的病人,中小手术后12~24h 即可恢复应用维生素K 拮抗剂;对于手术创伤大、出血风险

高的病人,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的时间可推迟至72h 或病人凝血状态稳定后[2-3]。(5)治疗剂量①低分子肝素:达肝素(法安明,dalteparin )100IU/kg,每日2次,或200IU/kg,每日3次;伊诺肝素(克塞,enoxaparin )1mg/kg,每日2次,或1.5mg/kg,每日3次。②肝素:将aPTT 延长至正常值的1.5~2.0倍。(6)预防剂量①低分子肝素:达肝素5000IU,每日1次;伊诺肝素30mg,每日2次或40mg,每日1次。②肝素:5000IU,每日2次。2术前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病人的处理原则(1)一般情况下,对于择期手术病人,如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建议停药至少5d,最好10d;如病人术后无明显出血征象,24h 后可恢复服用。(2)对于血栓事件中高危病人,建议继续应用阿司匹林至手术;服用氯吡格雷者则至少停药5d,尽可能停药10d [4]。(3)冠状动脉放置金属裸支架的病人,建议择期手术安排在支架术后6周后进行,需同时继续服用阿司匹林。若冠脉支架为药物洗脱支架,建议择期手术安排在术后6~12

个月后进行,需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如药物洗脱支架术后6个月内需行限期手术,则建议围手术期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发生严重出血者,可输注单采血小板或其他止血药物(如抗纤溶药物、重组凝血因子Ⅶ)。若需停用氯吡格雷,是否可采用静脉输注替罗非班作为过渡性预防血栓仍需要研究。不建议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替代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预防药物支架内亚急性血栓。(4)对于冠状动脉放置支架的病人,若已经不再需要应

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不推荐过渡性治疗。

3急诊手术的紧急处理

(1)术前应常规检查凝血功能,一般INR<1.5,大部分

手术均可安全进行,而无需特殊处理[5]。

(2)术前口服氯吡格雷等药物的病人,若需急诊手术或发生大量出血,可以给予输注单采血小板或其他止血药物(如抗纤溶药物、重组凝血因子)。

(3)对于术前口服华法林等药物的病人,若需急诊手术,而INR明显延长,可以给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5~8mL/kg )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因子Ⅱ、Ⅶ、Ⅸ和Ⅹ浓缩物,或因子Ⅱ、

Ⅸ和因子Ⅹ浓缩物及因子Ⅶ浓缩物)(50U/kg )。

(4)对于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

物的病人,可测定血小板动态功能(血栓弹力图)、静态功能(血小板聚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检验结果仅供临床参考,而不作为手术决策依据。

(5)外科医师术前应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以了解病人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如刷牙是否有出血,皮下有无淤斑,术前抽血后压迫是否较易止血等。

(6)对于特殊病人,在抗血小板治疗不可长期停药的情况下,建议优先使用替罗非班,起效快,给药后5min 对血小板抑制作用可达到96%;其半衰期短,仅2h。停药2~4h 后血小板功能即可恢复至基础值的89%,出血时间恢复正常。使用方法是将50mg 替罗非班溶于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100mL,初始30min 负荷剂量0.4μg/(kg ·min ),以1μg/(kg ·min )的速率维持滴注。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越来越多的病人在围手术期可能合并基础疾病,需接受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外科医师应该了解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以

表1高、中、低危病人分类

心脏机械瓣膜心房纤颤深静脉血栓(VTE )

高危病人中危病人低危病人注:CHADS2评分:充血性心力衰竭1分,高血压1分,年龄>75岁1分,糖尿病1分,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分

二尖瓣置换笼球瓣或斜碟形主动脉瓣置换术6个月内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双叶状主动脉瓣膜置换和下列因素中的1个或多个:房颤、既往有卒中

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糖尿

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年龄>75岁

双叶状主动脉瓣置换,且无心房纤颤和其他卒中的危险因素CHADS2评分5或6分3个月内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

CHADS2评分3或4分CHADS2评分≤2分3个月内VTE 史

严重的血栓形成倾向(蛋白S、蛋白

C、抗凝血酶缺乏;抗磷脂抗体等)

既往3~12个月内VTE 史

不严重的血栓形成倾向(凝血因子

leiden 杂合子、凝血酶原基因突变)

VTE 复发

肿瘤活跃(治疗6个月内或姑息性

治疗)

既往VTE 史>12个月,且无其他危

险因素

··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年1月第33卷第1期

及这些药物对外科手术及围术期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只有了解其药效和药代学特点并结合手术及个体病人的情况,外科医师才能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来平衡并降低出血与栓塞的风险。

执笔:刘凤林

参加讨论者:秦新裕,孙益红,楼文晖,秦净,刘凤林(普通外科);薛张纲,仓静(麻醉科);钱菊英(心内科)

审定:秦新裕,薛张纲,钱菊英

参考文献

[1]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 Panel.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ACCP guideline2012;9th edition [J].Chest,2012,141(suppl2):326-350.[2]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panel.NCCN guideline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NCCN2011.Version2.[3]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4-162.

[4]JCS working group.Guidelines for perioperative cardiovascular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for noncardiac surgery(JCS2008)[J].Circ J,2011,75(4):989-1009.

[5]The Task Force for Preoperative Cardiac Risk Assessment and Perioperative Cardiac Management in Non-cardiac Surgery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and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ESA).Guidelines for pre-

operative cardiac risk assessment and perioperative cardiac

management in non-cardiac surgery[J].Eur Heart J,2009,30

(22):2769-2812.

(2012-11-09收稿)

·

·3

围手术期安全抗凝

围手术期的安全抗凝 北京协和医院连利珊李拥军管珩 近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长期的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 OAC)治疗。抗凝药物主要应用于血栓性疾病及容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高危险人群中,如房颤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等。在围手术期,由于患者术后血流缓慢、机体应激高凝状态、以及逆转或突然终止抗凝治疗,可能导致的反弹性高凝状态,是术后并发血栓的主要因素。在围手术期未进行抗凝预防或治疗的血栓发病率为50%,即使在预防性抗凝治疗下也存在1%~3%的血栓发病率[1]。当长期接受OAC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择期或限期手术时,考虑到围手术期易发生血栓的可能性,OAC是否继续治疗方面应十分慎重。同时,长期接受OAC治疗患者存在凝血机制的下降,使各种器官出血的风险增加,在围手术期需要严密监测各项凝血指标。所以,对于围手术期长期进行OAC治疗的患者如何减少血栓的发病率,及降低术后的出血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临床问题[2]。 本文根据ACCP-9指南及笔者的实践经验对围手术期的安全抗凝策略进行总结,重点介绍桥联抗凝。1.桥联抗凝 在长期接受华法林等OAC治疗的患者需要接受择期和限期手术时,ACCP-9指南提出围手术期桥联抗凝的策略。桥连抗凝是围手术期的一项重要的抗凝策略,即应用短效药物替代长效药物,减少血栓事件发生的时间窗,同时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出血事件,可以很好的降低围手术期的血栓形成及出血的风险[3-4]。具体做法为:在术前5 d停止OAC,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控制在1.8以下时,开始进行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的替代治疗。一般在术前4~6 h最后一次使用肝素,LMWH最后一次注射在术前20~25 h。在术后,出血期度过后,开始再次抗凝治疗,并逐渐过渡至OAC。整个桥联抗凝时间为8~10 d[4-7]。 术后抗凝重新开始使用遵循以下原则:根据手术后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选择术后的24 h内,或者72 h 内开始使用;在一些高出血风险的患者中,则要考虑抗凝药物减量应用[8-9]。具体用法,将在下文详细描述。2.桥联抗凝的风险评估 围手术期桥联抗凝策略制定的依据,实际上是基于对围手术期血栓栓塞风险和术后出血风险的评估,平衡血栓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的结果[4],二者兼顾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单纯的强调任何一方面的作用或风险,都会将患者和医师至于潜在的威胁之中。 2.1 血栓栓塞风险 需要长期抗凝的指征包括房颤、近期(3个月内)静脉血栓综合征及曾行机械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0-13],ACCP-9指南对这样的患者进行了血栓栓塞风险分级[见表]。指南同时推荐: 对于高血栓栓塞风险患者:采用皮下注射治疗量的LMWH或者静脉注射治疗量的UFH来进行桥联抗凝(Grade1级); 对于中等血栓栓塞风险患者:使用治疗量LMWH或UFH进行桥联抗凝(Grade 2C),并且认为治疗量的LMWH是最佳的选择; 对于低血栓栓塞风险患者:采取小剂量的LMWH、UFH进行桥联抗凝,或者可以不进行桥联抗凝(Grade2C)[14-15]。 血栓栓塞风险分险 机械性心脏瓣膜房颤静脉血栓栓塞症 高风险任何二尖瓣瓣膜植入后;笼瓣或倾斜式 阀瓣主动脉瓣植入;最近(6个月内)脑 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 CHADS2得分在5~6 分;最近(3个月内)脑 卒中或脑卒中发作;风湿 性心瓣膜病 最近(3个月内)静脉血栓;严 重易栓症(C和S蛋白缺乏或抗 磷脂抗体综合征等)

接受抗凝药物的 普外科围手术期处理——中山共识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年1月第33卷第1期指南与共识 文章编号:1005-2208(2013)01-0001-03 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处理 ——中山共识(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围手术期处理多学科团队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C 【关键词】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抗凝药物 Keywords general surgery;perioperative period;anticoagulation agent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越来越多的病人在接受普外科手术时,同时在使用各种类型的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肝素等。药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是手术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对于择期手术者,可在凝血功能障碍得到纠正后再行手术;但对于急诊手术,则需要通过应急处理,尽可能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手术中的出血,挽救病人的生命。因此,术前需要对此类病人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详细的病史和查体常可提供有关病人凝血功能有价值的信息,如是否有出血、易发淤斑、黏膜出血、血尿、鼻衄等。值得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很多病人可能忽视服用这类药物重要性,医生需要有针对性地询问。除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外,必要的凝血功能检测对指导术中和术后预防出血有重要意义。对于接受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病人的术前处 理,很多外科医生不甚了解,尤其在急诊手术时,面临诸多困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由普外科、麻醉科和心内科等学科组成多学科团队对此类问题进行反复、多次讨论,并依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初步形成了我们关于接受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处理的意见,即中山共识。现总结如下,供广大临床外科医生参考。在综合评估病人的手术出血风险和停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后的血栓风险时,目前,我们临床常用的术前出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 )、部分活化凝血激酶时间(aPTT )、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PT 主要检测Ⅶ因子、外源性凝血通路和共同通路中凝血因子的功能(Ⅹ因子,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当Ⅴ、Ⅶ和X 因子的水平下降到正常值的50%时,PT 延长。应用华法林治疗或维生素K 缺乏会减少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凝血酶原、Ⅶ、Ⅸ、Ⅹ因子和C、S 蛋白)的生成,同样表现为PT 时间延长。aPTT 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高分子量激肽原、Ⅻ、Ⅺ、Ⅸ和Ⅷ因子)和共同通路凝血因子的水平(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Ⅴ和Ⅹ因子)功能。抗凝药肝素通常阻断内源性凝血通路,会显著延长aPTT 而不影响PT。PT 和aPTT 的联合检测可初步判断凝血功能障碍的环节。PT 正常、aPTT 异常,提示内源性凝血途径中上游凝血因子的问题。PT 延长、aPTT 正常,提示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如Ⅶ因子的异常。 血小板计数反映的是血小板数量;出血时间反映的是血小板的功能,如有异常,可作进一步的检验如血小板聚集实验。凝血酶时间主要检测纤维蛋白原的异常、过度纤溶和肝素样物质的存在。 1术前长期口服维生素K 阻断剂(华法林)病人的处理原则(1)术前口服维生素K 阻断剂的病人,若术中需要凝血 功能正常,建议提前5d 停药。术后12~24h 后重新开始服用。若术前1~2d 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仍延长,可给予口服小剂量维生素K (1~2mg )。 (2)术前有房颤、人工机械性心脏瓣膜、人工生物瓣置 换术或3个月内曾行二尖瓣成形术或具静脉血栓病史的高危病人,在维生素K 阻断剂停药期间推荐给予治疗剂量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静脉注射普通肝素作为过渡性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中危病人建议给予治疗剂量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或小剂量低分子肝素。低危病人则仅给予皮下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无过渡性治疗(表1[1])。 (3)接受治疗剂量低分子肝素的病人,术前最后一次注 射应仅给予半量,且在术前24h 进行;接受治疗剂量普通肝素的病人,术前最后一次注射应在术前4h 进行。术后继 续应用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1~2d,或直至 通讯作者:秦新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32)E-mail:qin.xinyu@https://www.360docs.net/doc/5b1757010.html, · ·1

围手术期安全抗凝

最近(3个月内)静脉血栓;严 重易栓症(C 和S 蛋白缺乏或抗 磷脂抗体综合征等) 围手术期的安全抗凝 北京协和医院连利珊李拥军管珩 近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长期的口服抗凝药物( Oral anticoagulant, OAC )治疗。抗凝药物主要应用于血栓性疾病及容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高危险人群中,如房 颤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静脉血栓栓塞症( Venous thromboembolism , VTE )等。在围手术期, 由于患者术后血流缓慢、机体应激高凝状态、以及逆转或突然终止抗凝治疗,可能导致的反弹性高凝状态, 是术后并发血栓的主要因素。在围手术期未进行抗凝预防或治疗的血栓发病率为 50%,即使在预防性抗凝 治疗下也存在1%?3%的血栓发病率⑴。当长期接受OAC 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择期或限期手术时, 考虑到 围手术期易发生血栓的可能性, OAC 是否继续治疗方面应十分慎重。同时,长期接受 OAC 治疗患者存在 凝血机制的下降,使各种器官岀血的风险增加,在围手术期需要严密监测各项凝血指标。所以,对于围手 术期长期进行OAC 治疗的患者如何减少血栓的发病率,及降低术后的出血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性是一 个十分重要的临床问题[2]。 本文根据ACCP-9指南及笔者的实践经验对围手术期的安全抗凝策略进行总结,重点介绍桥联抗凝。 1 ?桥联抗凝 在长期接受华法林等OAC 治疗的患者需要接受择期和限期手术时,ACCP-9指南提岀围手术期桥联抗凝的 策略。桥连抗凝是围手术期的一项重要的抗凝策略,即应用短效药物替代长效药物,减少血栓事件发生的 时间窗,同时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出血事件,可以很好的降低围手术期的血栓形成及出血的风险 [3-4]。具体做 法为:在术前5 d 停止OAC ,当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控制在1.8以下时, 开始进行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 ) 的替代治疗。一般在术前 4?6 h 最后一次使用肝素,LMWH 最后一次注射在术前 20?25 h 。在术后,出 血期度过后,开始再次抗凝治疗,并逐渐过渡至 OAC 。整个桥联抗凝时间为 8?10 d [4-7]。 术后抗凝重新开始使用遵循以下原则: 根据手术后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选择术后的 24 h 内,或者72 h 内开始使用;在一些高出血风险的患者中,则要考虑抗凝药物减量应用[8-9]。具体用法,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2 ?桥联抗凝的风险评估 围手术期桥联抗凝策略制定的依据,实际上是基于对围手术期血栓栓塞风险和术后岀血风险的评估,平衡 血栓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的结果 [4],二者兼顾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单纯的强调任何一方面的作用或风 险,都会将患者和医师至于潜在的威胁之中。 2.1血栓栓塞风险 需要长期抗凝的指征包括房颤、 近期(3个月内)静脉血栓综合征及曾行机械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10-13], ACCP-9指南对这样的患者进行了血栓栓塞风险分级 [见表]。指南同时推荐: 对于高血栓栓塞风险患者:采用皮下注射治疗量的 LMWH 或者静脉注射治疗量的 UFH 来进行桥联抗凝 (Grade1 级); 对于中等血栓栓塞风险患者:使用治疗量 LMWH 或UFH 进行桥联抗凝(Grade 2C ),并且认为治疗量的 LMWH 是最佳的选择; 对于低血栓栓塞风险患者: 采取小剂量的LMWH 、UFH 进行桥联抗凝,或者可以不进行桥联抗凝(Grade2C ) [14-15] 。 血栓栓塞风险分险 机械性心脏瓣膜 房颤 静脉血栓栓塞症

围手术期安全抗凝

北京协和医院连利珊李拥军管珩 近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长期的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 OAC)治疗。抗凝药物主要应用于血栓性疾病及容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高危险人群中,如房颤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等。在围手术期,由于患者术后血流缓慢、机体应激高凝状态、以及逆转或突然终止抗凝治疗,可能导致的反弹性高凝状态,是术后并发血栓的主要因素。在围手术期未进行抗凝预防或治疗的血栓发病率为50%,即使在预防性抗凝治疗下也存在1%~3%的血栓发病率[1]。当长期接受OAC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择期或限期手术时,考虑到围手术期易发生血栓的可能性,OAC是否继续治疗方面应十分慎重。同时,长期接受OAC治疗患者存在凝血机制的下降,使各种器官出血的风险增加,在围手术期需要严密监测各项凝血指标。所以,对于围手术期长期进行OAC治疗的患者如何减少血栓的发病率,及降低术后的出血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临床问题[2]。 本文根据ACCP-9指南及笔者的实践经验对围手术期的安全抗凝策略进行总结,重点介绍桥联抗凝。 1.桥联抗凝 在长期接受华法林等OAC治疗的患者需要接受择期和限期手术时,ACCP-9指南提出围手术期桥联抗凝的策略。桥连抗凝是围手术期的一项重要的抗凝策略,即应用短效药物替代长效药物,减少血栓事件发生的时间窗,同时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出血事件,可以很好的降低围手术期的血栓形成及出血的风险[3-4]。具体做法为:在术前5 d停止OAC,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控制在以下时,开始进行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的替代治疗。一般在术前4~6 h最后一次使用肝素,LMWH最后一次注射在术前20~25 h。在术后,出血期度过后,开始再次抗凝治疗,并逐渐过渡至OAC。整个桥联抗凝时间为8~10 d[4-7]。 术后抗凝重新开始使用遵循以下原则:根据手术后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选择术后的24 h内,或者72 h 内开始使用;在一些高出血风险的患者中,则要考虑抗凝药物减量应用[8-9]。具体用法,将在下文详细描述。2.桥联抗凝的风险评估 围手术期桥联抗凝策略制定的依据,实际上是基于对围手术期血栓栓塞风险和术后出血风险的评估,平衡血栓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的结果[4],二者兼顾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单纯的强调任何一方面的作用或风险,都会将患者和医师至于潜在的威胁之中。 血栓栓塞风险 需要长期抗凝的指征包括房颤、近期(3个月内)静脉血栓综合征及曾行机械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0-13],ACCP-9指南对这样的患者进行了血栓栓塞风险分级[见表]。指南同时推荐: 对于高血栓栓塞风险患者:采用皮下注射治疗量的LMWH或者静脉注射治疗量的UFH来进行桥联抗凝(Grade1级); 对于中等血栓栓塞风险患者:使用治疗量LMWH或UFH进行桥联抗凝(Grade 2C),并且认为治疗量的LMWH 是最佳的选择; 对于低血栓栓塞风险患者:采取小剂量的LMWH、UFH进行桥联抗凝,或者可以不进行桥联抗凝(Grade2C)[14-15]。 血栓栓塞风险分险 机械性心脏瓣膜房颤静脉血栓栓塞症 高风险任何二尖瓣瓣膜植入后;笼瓣或倾斜式 阀瓣主动脉瓣植入;最近(6个月内)脑卒 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 CHADS2得分在5~6 分;最近(3个月内) 脑卒中或脑卒中发作; 风湿性心瓣膜病 最近(3个月内)静脉血栓;严 重易栓症(C和S蛋白缺乏或抗 磷脂抗体综合征等)

围手术期处理系列之一术前停药

围手术期处理系列之一:术前停药 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加速,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这类患者长期服用药物,为了提高患者在术中对麻醉药物和手术创伤的耐受力,保障手术前后的安全性,对这些长期服药的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应该停用哪些药?停用多久?为什么?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在实际围手术期管理工作中还是经常会感到困惑,尤其是我们这些实习生、规培生和低年资医生,以下做简要总结。 一、心血管系统用药 1. β受体阻滞剂 (1) 常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索他洛尔及其他 (2) 处理:应继续使用直至手术当日晨 (3) 重要解释: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会出现撤药综合征,并可伴随高肾腺素能状态,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但β受体阻滞剂引起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效应与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有叠加效应,因此需要给予大剂量的血管收缩药和抗胆碱能药物才可升高血压和心率。 2. ACEI和ARB类 (1) 常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及其他 (2) 处理: ①全麻:应在手术当日早晨停用 ②监护性麻醉:应继续使用直至手术当日晨 (3) 重要解释: ①监护性麻醉(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是指将静脉镇静、镇痛与区域麻醉相结合的一种麻醉方法 ②麻醉状态下交感神经系统受抑制,如同时合并低血容量并于术前持续使用ACEI则调节血压的几个因素均被抑制,机体易发生顽固性低血压, 尤其接受心脏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更是如此,因此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及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前应停用长效ACEI,避免手术及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前应停用长效ACEI。 ③合用ACEI/ARB及其他两种或两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且收缩压在正常偏低范围的患者,麻醉诱导时极易发生低,因此术前应停用ACE。 3. 钙通道阻滞剂类 (1) 常用:二羟吡啶类和非二羟吡啶类,硝苯地平、尼卡地平及其他,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及其他

围手术期安全抗凝

围手术期安全抗凝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围手术期的安全抗凝 北京协和医院连利珊李拥军管珩 近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长期的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 OAC)治疗。抗凝药物主要应用于血栓性疾病及容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高危险人群中,如房颤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等。在围手术期,由于患者术后血流缓慢、机体应激高凝状态、以及逆转或突然终止抗凝治疗,可能导致的反弹性高凝状态,是术后并发血栓的主要因素。在围手术期未进行抗凝预防或治疗的血栓发病率为50%,即使在预防性抗凝治疗下也存在1%~3%的血栓发病率[1]。当长期接受OAC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择期或限期手术时,考虑到围手术期易发生血栓的可能性,OAC是否继续治疗方面应十分慎重。同时,长期接受OAC治疗患者存在凝血机制的下降,使各种器官出血的风险增加,在围手术期需要严密监测各项凝血指标。所以,对于围手术期长期进行OAC治疗的患者如何减少血栓的发病率,及降低术后的出血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临床问题[2]。 本文根据ACCP-9指南及笔者的实践经验对围手术期的安全抗凝策略进行总结,重点介绍桥联抗凝。1.桥联抗凝 在长期接受华法林等OAC治疗的患者需要接受择期和限期手术时,ACCP-9指南提出围手术期桥联抗凝的策略。桥连抗凝是围手术期的一项重要的抗凝策略,即应用短效药物替代长效药物,减少血栓事件发生的时间窗,同时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出血事件,可以很好的降低围手术期的血栓形成及出血的风险[3-4]。具体做法为:在术前5 d停止OAC,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控制在以下时,开始进行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的替代治疗。一般在术前4~6 h最后一次使用肝素,LMWH最后一次注射在术前20~25 h。在术后,出血期度过后,开始再次抗凝治疗,并逐渐过渡至OAC。整个桥联抗凝时间为8~10 d[4-7]。 术后抗凝重新开始使用遵循以下原则:根据手术后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选择术后的24 h内,或者72 h内开始使用;在一些高出血风险的患者中,则要考虑抗凝药物减量应用[8-9]。具体用法,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2.桥联抗凝的风险评估 围手术期桥联抗凝策略制定的依据,实际上是基于对围手术期血栓栓塞风险和术后出血风险的评估,平衡血栓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的结果[4],二者兼顾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单纯的强调任何一方面的作用或风险,都会将患者和医师至于潜在的威胁之中。 血栓栓塞风险 需要长期抗凝的指征包括房颤、近期(3个月内)静脉血栓综合征及曾行机械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0-13],ACCP-9指南对这样的患者进行了血栓栓塞风险分级[见表]。指南同时推荐: 对于高血栓栓塞风险患者:采用皮下注射治疗量的LMWH或者静脉注射治疗量的UFH来进行桥联抗凝(Grade1级); 对于中等血栓栓塞风险患者:使用治疗量LMWH或UFH进行桥联抗凝(Grade 2C),并且认为治疗量的LMWH是最佳的选择; 对于低血栓栓塞风险患者:采取小剂量的LMWH、UFH进行桥联抗凝,或者可以不进行桥联抗凝(Grade2C)[14-15]。 血栓栓塞风险分险 机械性心脏瓣膜房颤静脉血栓栓塞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