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教学目标的思考

关于数学教学目标的思考

牛献礼

当前,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类呈现课堂教学目标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目标制定中常见的问题是: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混淆,分类混乱、不准确,表述“空泛”,不具有可操作性,难以落实,等等。出现这些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而是简单照搬教师教学用书等其他备课资料。教学目标的制订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学目标成了教案中的一个“装饰品”。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失去基准和方向,教师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课堂中“无效劳动”很多,学生负担沉重学习效果不佳。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布鲁姆语)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必须服从它”(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澄清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认识,提高制定数学教学目标的水平。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通俗地讲,数学课程目标就是我们想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而到达的那个“目的地”。它指出了学生达成目标时的数学水平、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等特征,具有定向功能,为数学课程和教学规定了明确的方向,但它是宏观方向,属于观念层次,并不具体指明特定内容的学习。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目标以“总目标+学段目标”的方式呈现,并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这四个方面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可见,“三维目标”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目标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任何数学学习过程中都要涉及的3个维度,但不是教学目标的维度。数学课程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导向。

数学课程目标是宏观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学习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是通过一个知识领域一个知识领域的教学、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教学、一节一节课的教学逐步实现的。当课程目标具体化到特定的数学内容时,就是教学目标。按照教学内容范围的大小,教学目标又可分为几个层次: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这种层次性表明了将数学课程目标逐步转化为具体教学目标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转化,使目标落实在具体内容的教学中,使抽象观念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单元教学目标属于中观目标,结合了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课时教学目标则是目标系统中最具体的,是微观目标,它专注于具体内容的学习,注重细节问题的处理。因此,课时教学目标强调“具体化”、“可操作”、“可检测”,经过课堂教学能看得见学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的制订应从三维角度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上并不一定逐条对应。我们应该总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去实现几个方面目标的整合,并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关注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只有通过整合,才能使各个目标之间互相促进;只有通过整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益尽量达到最大;只有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最终落实总体的课程目标。

二、怎样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在数学课程目标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单元教学目标、当前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在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充分了解学生及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恰当的课时教学目标。下面以“数字编码”一课为例,说明如何制定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

1、数学课程目标

《标准》(2011版)倡导“双基”向“四基”转变,表明“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已经成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精髓,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要尽力反映和体现数学思想,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广角”内容的编排是人教版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数学广角”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在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学会数学地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在难度上做文章。

2、单元教学目标

“数字编码”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共安排了四道例题(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编学号、给图书编号等),主要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3、课堂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分析

我们不妨对围绕本课的一些问题作如下思考:“数字编码”的教学价值究竟是什么?什么是“编码的含义”或者“编码的思想”?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深刻体验“编码的思想”?……笔者认为,常用编码的含义根本不用记,当然也无需教,因为一查就能知道。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应放在体验编码的编排规则和结构特点上,让学生体验“为了需要去进行编码”,体验到数字编码中所蕴涵的丰富而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全面性,体验到在信息化时代中“编码”的广泛存在性,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教学目标:

①在自主研讨和探索如何“编学号”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全面性。

②通过对身份证号码的观察、比较、猜测、讲解等活动,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基本编排原则:有序、规范、简洁,初步体验到数字编码中所蕴涵的丰富而有效的信息。

③通过呈现生活中大量的“编码”事例,感受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中“数字编码”的广泛存在性,体验数学的价值。

有效的教学始于明确的目标,当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后,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具有了很强的目的性与指向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调节与监控也才能挥洒自如。

三、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让核心概念成为教学目标的落脚点

《标准》(2011版)提出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运算能力等10个核

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它们蕴涵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之中,或者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聚焦点,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并通过教师的教学予以落实。把握好核心概念,让其成为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有利于我们理清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这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可以围绕培养符号意识这一核心制订如下教学目标:“经历把现实情境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符号的抽象和表达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与简洁性;对某一特定的符号表达式(如2x)进行多样化的现实意义的填充和解读。”这种建立在现实情境与符号化之间的双向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数学表达和数学符号思维的变通性、迁移性和灵活性。

2、目标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和变化

教学目标是学生要达到的“目的地”,不是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因此必须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即经历教学过程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及其程度。表述教学目标,就是要指明学生通过学习而产生的变化,以便设计一定的教学活动来达到目标。(1)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例如,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写成“使学生……”、“培养学生……”等都是错误的表述,应将其规范地表述成类似于“学生能……”、“学生会……”等;(2)陈述目标的基本方法是采用一个动宾短语,即一个行为动词加一个名词。动词一般描述了预期的学习过程,而名词则说明学习的内容。例如,“画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3)表述目标时要说明在什么条件和范围内产生行为。例如,“使用三角尺画出直角三角形”中的“使用三角尺”就是“画出”这一行为的条件;(4)说明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及程度水平,表述的具体化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例如,“10题中能做对8题”就算基本掌握了计算方法。一般地,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应包含上述四个要素,但在实际制订中,有些要素有时也是可以省略的。

3、选择好目标动词,为课堂教学准确定位。

学生经过学习后要达成的理想状态和程度水平,要用适当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标准》(2011版)中给出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教师应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准确、具体地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标准》的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对当前教学内容的数学理解要求;二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具体,就是目标与内容紧密结合,表述明确,不能“千人一面”、抽象空洞,要可操作、可检测。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起到教学的定向作用。例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教学目标陈述如下:“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这样,既重视了知识技能等结果的描述,更重视这些结果形成过程的描述,从而,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不仅体现了过程目标与结果目标相结合的要求,而且赋予了教学目标以“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综上所述,“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最优化”的首要条件(巴班斯基语)。只有增强教学的目标意识,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才能围绕教学目标而不是游离于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大学数学课程设置方案(含样例)

大学数学课程设置方案 大学数学课程是针对理、工、经、管类学生开设的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需要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与工具,都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大学数学的教学,既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又要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理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我校从2014年实行学分制,经过几年的运行,就大学数学的课程设置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更好的适应学分制,给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大学数学课程,让学生能够自主选课,我们欲就大学数学的课程进行微调,下面就每门课程的设置、层次和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并对各专业对相关课程的选择提出建议。 一、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一),主要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共80学时。建议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等专业的学生选这门课。 高等数学(一)W,主要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共64学时;是高等数学(一)课程的弱化。建议相关学院合作办学专业、土木建筑学院的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选该门课。 开课时间:一年级第一学期。 高等数学(二)A,主要包括多元函数微分,二重积分和三重积分,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级数,共80学时。建议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等考研考数学一的专业选这门课,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一)(或者高等数学(一)W)和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或者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W)。 高等数学(二)AW,主要包括多元函数微分,二重积分和三重积分,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简介,级数,共72学时;该课程是高等数学(二)A课程的弱化。建议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等专业不考研或考研不考数学的学生选该门课,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一)(或者高等数学(一)W)和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或者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W)。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学段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4-6年级)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历数据的收集.理和分析的过程,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经整掌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 问题解决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随着岛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学设讣的理论和方法正日益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与教师只凭经验和直觉作出主观判断而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同,教学设il?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賂方案,在实施方案后评价其结果.对方案进行修改的全过程,教学设讣以帮助每个学生学习.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木文仅对构成教学设讣基本要素之一的教 学目标作一浅析。 1对再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 从数学教学系统的层次看,教学目标有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诔时目标。其中课程目标一般比较概括.而单元 目标和课时目标则比较具体,髙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即屈此范畴. 1.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是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变化为目标.这些变化是以直接可观察的行为抬标为依抿的。因此?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理解为:它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说明教师将要做什么:其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 址.避免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 1?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分类 课堂教学目标的分类也就是对学生侦期的学习结果的分类。在岛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必完全照搬国外的教学目标分类方法.可以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在进行分析研处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层次。现在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我国比较通行的“了解”.“理解”.“学握”.“应用”等教学目标层次分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也对这些层次的含义做了说明,但在教学在确定和陈述教学目标时还需更加具体。 1.3 ft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是诔堂教学的方向。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由备课开始,自始自终都必须明确所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者说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商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木功能就是定向.抬明教学活动的方向。其定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学策略扌斤教师采取的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主婆包括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选用等方面。在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比如.关干“函数的奇偶性”,若教学目标是“理解函数的奇偶性概念”,而具体要求却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层次(即不同的学习结果):①能判断一些常见涵数的奇偶性:②能抓住函数的奇偶性对定义域的特殊要求:③能利用函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问题。对上述不同的学习结果,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会有所不同。又如?立体几何的教学 和代数的教学,教学内容属于不同类型,教学目标的差界很大.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是不相同的。 2)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了木节课的内容之后?他们的知识、能力等方面应有什么变化。学生有/学习目标的描引,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将要达到的目标上。比如,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有一项目标是“学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 o教师明确抬出这一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重要性,学生就会 重视有关步骤知识的学习.并有意识地学握好书写格式及步骤。 3)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在教学评价中,不论是对学生的学还是对教师的教,评价其质虽:舟低的标准只有一个. 即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在数学滦堂教学评价中,人们往往很重视应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但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否则,尽管课上得很“热闹”,而学生的知识能力. 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并没有发生应有的变化.也不能认为是上得成功的课。 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陈述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陈述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任课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 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状况和认知规律。 2. 1确定祐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同济大学数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数学系始建于1945年,程其襄、杨武之、朱言钧、樊映川、张国隆、陆振邦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曾在此任教。解放后,几经国家调整,本系时有间断。于1980年,(应用)数学系正式恢复,陆续引进一批国内外培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原有师资队伍的结构有了变化,充实了教学与科研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又先后引进国内知名数学家、博土生导师陈志华、陆洪文、姜礼尚教授等来数学系工作,教学和科研整体实力有很大提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建系后就已设立,文革期间中断了招生,1978年恢复高考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也随之恢复了招生。至今本专业已培养了毕业生3000多人,数学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的许多国家,有的继续从事做数学的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有的在大型国企和外企,特别是银行、金融、计算机等行业工作,很多毕业生已成为杰出科学家和行业精英。 二、学制与授予学位 四年制本科。 本专业所授学位为理学学士。 三、基本学分要求

四、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数学基础,并具备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信息、金融保险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教学、管理及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或能继续在国内外攻读研究生学位的高级专门人才。 五、专业培养标准

六、主干学科 数学。 七、核心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概率论(理)、数值分析(理)、数理方程(理)等。 八、教学安排一览表 见附表一。 九、实践环节安排表 见附表二。 十、课外安排一览表 见附表三。 十一、有关说明 1. 公共基础课中的有3门计算机课程,其中在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Web技术基础和软件开发技术基础5门课程中应至少选修1门。 2. 培养方案中打*的课程为研究生阶段设置的课程,供要求较高的学生选修。 3. 各类选修课要求与建议: 本专业学生在如下的专业选修课中,选修15学分。 金融衍生物定价理论、现代金融市场概论、金融工程案例分析、运筹学(理)、应用随机过程、泛函分析(研)*、抽象代数(研)*、微分流形(研)*、矩阵分析(研)*、李群与李代数(研)*、偏微分方程(研)*、有限元方法(研)*、运筹学通论(研)*、图论及其应用(研)*、有限差分方法与谱方法(研)*。其中金融衍生物定价理论、现代金融市场概论、金融工程案例分析这三门课程是金融数学方向的课群组,如果想选修金融数学方向建议3门课程全部选修。已经取得保研资格的学生,建议选修打*的10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中的相关课程。 公共选修课至少选修8学分,课程任选,其中至少要有一门艺术类课程。

对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对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攻击有目标、寻求有目标、人生也有目标,针对课堂教学来说,也应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核心。带着什么样的目标观走进课堂,就决定了带给学生的将是什么样的课堂。走进新课程,重构新课堂,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同时又充满理性。作为一个教师,无数节课时构成人生旅途上的亮丽一段,其质量与效率,决定了人生生命的质量高低。本学期学校研究重点是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的研究。那么什么是课时教学目标?我觉得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每课时教师依据总体目标、一般目标、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及教学设施等设立的师生在课内将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过程起着控制和中介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对新课程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应该正确、清晰地理解课程目标,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 现象A:[案例1]《物体的形状》 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玩中学,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分析:从“使学生……”的表述来看,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同时,从上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教师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与《标准》阐述的学段目标基本相同,导致课时教学目标不具操作性。 现象B:课时教学目标没有在环节目标中得到分项落实;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还是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展开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比较简单肤浅。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1、概念不清,教师把课时教学任务当作课时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基点,课时教学任务是根据目标提炼出的概括性的要求,而课时教学目标则侧重于教学过程上的具体规定,强调教学过程的导向,。 2、教师对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数学教师并未对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应有的精力,照搬教学参考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忽视了实际教学价值的正确取向。 3、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功底,不知道如何设计与陈述课时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及如何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和落实没有深入思考;对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我一节数学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我一节数学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渐地进入教师的认知领域。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一节好课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化。我认为,要上好一节有质量的数学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模式和方法,标准因人而异。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一节较好的数学课,它的目标,要以“开放的、先进的”教学思想为载体,以“教师生的、学生的”为互动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和教师获得目的,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我想:在课堂上,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同时在经历知识探索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能够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同时要融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等。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张扬个性,自我教育,全面发展,也能获取知识,汲取营养,还能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在“互动”双边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才得到培训。 因此,堂课教学目标要科学规范,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数学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结果,它实际上能反映出下面三个问题:教师要教什么数学?学生要学什么数学?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够做什么? 1.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并且能够准确应用《新程课标准》规定的行为动词。 2.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三个不同的层次 教学目标有远期目标,近期目标,过程目标。远期目标实现周期很长,通常是一个课程,或一个学习领域,或一个核心观念的教学追求。如: (1)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等等,这些目标,非一日之功,避免空洞,得不到落实。近期目标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或者某一学习环节(课时目标,单元目标等)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它既是当前教学活动就应实现的目标,也是实现远期目标的一个环节。过程目标即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教学目标的设计具体、表述清楚、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体,不要太大、太空,不能含糊不清,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找规律》这节课(教材说明)。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 “找规律”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的延续学习,对于农村学校四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的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在不断的自我设计中体验、理解数学,养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新课的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排列表演,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吸引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排列表演中,我让三位学生握手;让四位生站队;五位学生打乒乓球为例,

小学数学学段目标4——6

小学数学学段目标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专题一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专题一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与教学指导 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个适合时代需要的全新教学正在形成和发展,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都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应该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由现实生活情境引入,并通过活泼生动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是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的场所,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完美体现,教师如何真正地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就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小结,选编了部分经典案例,并结合教材的内容给予了恰当的分析与点评。希望能帮一线教师解决些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网络课程的第一部分,它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节让教师从整体上认识数学课程目标,使之理解“教”与“学”间的关系如何体现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理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四个数学知识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维”的角度对总体目标“四个领域”的具体内涵。 第二、三、四节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评述,使教师更加深刻的理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四个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中仅仅呈现的结果性目标不同,在《标准》中首次被赋予了“过程”的含义,即必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过程性目标”不要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没有正确性的结论呈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度的把握至关重要。教学不仅要有情感、态度的体现,还要有数学价值观的渗透,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第二节知识性目标的内容及其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性目标的内容 “知识与技能”向来是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实施新数学课程后,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称“双基”)仍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需要重新思考的是:在当今这个科技信息社会中,新数学课程中的“双基”还是不是以往那种形式化、规范化的概念与定理、法则的表述和运用,以及快速、准确地从事复杂的数值计算、代数运算技能和多种类型、多种套路的解题技巧?学生还应不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回答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对“双基”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一些多年以来被看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已不再成为今天或者未来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例如,大数目的数值计算、复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与复杂的代数运算技巧、一些图形性质的证明技巧等。相反,一些以往未受关注的知识、技能或数学思维方法却应当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技能,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技能,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技能,有关制作统计图表的技能,获取与处理统计数据并根据所得的结果进行推断的技能,对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把握与运算的意识等,都应该成为新的“双基”内容。 二.知识与技能性目标的设计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知识与技能” 性目标的设计?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案例。1.概念教学案例 〓案例1-1:有趣的游戏——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有理数加减法法则. 理解:有理数加减法法则,省略加号、括号;变“减”为“加”;同号结合,建立初步的数感. 运用:能正确使用有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运算.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是有理数学习中的传统内容。它既是对“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深入学习,又是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法、除法、乘方及混合运算的前提条件。其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扑克牌游戏引入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然后在运算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最后通过变换游戏规则和变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培养适应我国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受到数学模型、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宽广的知识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以及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 1. 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2. 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初步能力,了解某一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 3.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 4. 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 了解数学科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6. 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 三、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数、近世代数、解析几何、微分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实验、、数值计算方法、运筹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以及根据应用方向选择的基本课程。 四、学位课程 常微分方程、运筹学、数理统计 五、毕业最低学分及要求 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包含: 1、必修课106学分。 2、专业方向模块课32学分,其中集中实践类课程23学分必须获得,专业课选修9学分;选数学教育模块的学生模块课程45学分,其中集中实践类课程1学分,专业课选修6学分,教师教育“3+1”培养课程38学分(其中资格类课程8学分,必修课课程7.5学分,教育实践与毕业论文22.5)。 3、任意选修课22学分,包括文化素质类课程6学分——含“两课”延伸课2学分,专业选修课至少获得12学分;选数学教育模块的学生任意选修课9学分,包括文化素质类课程6学分——含“两课”延伸课2学分。 六、学制 四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六年。 七、授予学位及要求 符合宁波大学学士学位授予的有关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9 / 1 八、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汇总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五下)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教学的价值。 课时教学目标【共4课时】 第1课时轴对称(新授课) 教学内容:学习轴对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教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力目标: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2,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1、2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找出其对称轴。

聚焦小学数学_追寻积极向上的数学教学目标

聚焦小学数学:追寻积极向上的数学教学目标 ■唐彩斌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之所以是基础,一方面是因为所选内容是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因为所学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然而实际上,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解题”,本该充满基础性的数学学习往往被淹没在题海之中。我们究竟该如何辨析解题与数学学习之间的关系?如何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价值取向呢? 解题不可见题发挥 “解题”这个概念本身就值得探讨研究。解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途径。我们不必讨论数学教学要不要解题,要解多少题,而是要研讨解什么样的题,如果都是“好”题,自然非常必要。如果再追问怎样的题才算好题,那更是需要研讨的了。数学学习与解题的关系显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慎重分析。一味摒弃解题,可能导致学生数学水平的降低;一味主张解题,进行题海战术,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解题”这样的传统话题值得深入细致研究,研究“解题”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名义对数学题妄加指责,而使数学学习趋向另一个极端。记得曾有多位文化名人对数学题“有一个水池,单开进水管,注满水池要5小时,单开出水管放完一池水要8小时,如果同时开两个水管,几小时能注满水池?”大加指责。其实这种批评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样的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农田的灌溉,经过a田灌溉b田,影院进场和出场同时进行,飞行工具能源的耗费与输入等,都是这种情境。不可否认,适当的解题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那些富有现实性、趣味性、基础性、挑战性的问题理应成为学习数学的主要内容。但让人遗憾的是,日常教学中可能绝大多数的“解题”还是相当的程式化、机械化,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如何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如何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一、清楚地认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点,它的基本要求是具备科学性、合理性、明确性以及可检测性。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将了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二、加强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1、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要清晰,讲课教师要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和听课教师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本课的目标是否全面。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三维目标指导下的精神生产活动。围绕学习内容,全面化理解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各项目与具体学习内容有机的整合,这既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三、教学中清晰地展示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清晰。新课程改革,“双基”仍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这一目标我们不是看教师的文本,也就是说,不应该看教师的教学设计,而应是看整个课堂是否落实。例如“8、7加几”这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从而让学生明确有“凑十法”进行“8、7加几”的计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训练。 2、是否强调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8、7加几”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进行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学生观察图时,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第二次是在教学8+5时,我让学生四人合作,引导探究算法。第三次是进行拓展训练时,你最多有几种填法?()+()=13学生四人合作看哪组的填法最多,哪组就获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不但让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本科课程浏览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本科课程浏览 课程号课程名课时学分00420033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s 48 3 00420073应用近世代数Applied abstract algebra 48 3 10420213几何与代数(1) Geometry and Algebra(1) 64 4 10420243随机数学方法Stochastic Mathematical Methods 48 3 10420252复变函数引论Introduction to Functions of One Complex Variable 32 2 10420262数理方程引论Introduction to Equations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32 2 10420454高等分析Advanced Analysis 64 4 10420672初等数论与多项式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32 2 10420684几何与代数(1) Geometry and Algebra 64 4 10420692几何与代数(2) Geometry and Algebra(2) 32 2 10420743微积分(I)Calculus(I)48 3 10420746微积分(III)Calculus(III)64 4 10420753微积分(II)Calculus(II)48 3 104208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48 3 10420844文科数学Mathematics for Liberal Arts 64 4 10420845大学数学2(社科类)College Mathematics II (For Social Science)48 3 10420854数学实验Mathematical Experiments 48 4 10420874一元微积分Calculus of One Variable 64 4 10420884多元微积分Calculus of Several Variables 64 4 10420892高等微积分B Advanced Calculus B 32 2 10420894高等微积分Advanced Calculus 64 4 10420925数学分析(1)Mathematical Analysis 80 5 10420935数学分析(2)Mathematical Analysis II 80 5 10420944线性代数(1)Linear algebra 64 4 10420946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 32 2 10420963大学数学(1)(社科类)48 3 10420984大学数学(3)(社科类) Collegiate mathematics (3)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64 4 10420994大学数学(4)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s (4) 64 4 10421692几何与代数(2) Geometry and Algebra(2) 32 2 30420023微分方程(1)Differential Equations (1)48 3 30420033微分方程(2)Differential Equations (2)48 3 30420083复分析Complex analysis 48 3 30420095高等微积分(1)Mathematical analysis (I) 80 5 30420124高等代数与几何(1) Advanced Algebra and Geometry (1) 64 4 30420134高等代数与几何(2) Advanced Algebra and Geometry (2) 64 4 30420224高等微积分(3)Advanced Calculus(3) 64 4 30420334测度与积分Measure and Integration 64 4 30420352概率论介绍A First Course in Probability 32 2 30420364拓扑学Topology 64 4 30420384抽象代数Abstract Algebra 64 4 30420394高等微积分(2)Mathematical analysis (II) 64 4 40420093数理统计Mathematical Statistics 48 3 40420193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Equation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and Special Function 48 3 40420534数学规划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64 4 40420583概率论(1)Introduction to Stochastics 48 3 40420593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s 48 3 40420603集合论Set Theory 48 3 40420614泛函分析(1)Functional Analysis 64 4 40420632数理统计介绍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s 32 2 40420644微分几何Differential Geometry #Mathematics

幼儿园各年龄阶段数学教学目标

幼儿园各年龄阶段数学教学目标 幼儿园各年龄段数学教育目标 一、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 1.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参与数学活动。 4.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思维能力。 二、幼儿数学领域阶段目标 小班上学期 1.引导幼儿按物体的名称或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并按物体大小、长短给4个以内物体排序。 3.初步感知4个以内物体的数量。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知圆形。 5.以自身为中心,区别上、下、前、后。 6.初步感知时间,知道白天、黑夜。 7.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 小班下学期 1.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给5个以内物体排序。 2.认识“1”和“许多”,初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3.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4.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5.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正方形、三角形。 6.以自身为中心,区别里、外。 7.在老师的帮助下,会选择标记对周围事物进行记录。 8.愿意参加数学活动,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 中班上学期 1.有初步的数目守恒观念。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特征,尝试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3.认识6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代表的基数意义,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认识长方形、半圆形等,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1.2.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张香海 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还是教育者达成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许多学校都采用了导学案(或其他类似名称)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形式一般都是在页面开始就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围绕此目标展开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下,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流程的依据,它明示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并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为学习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这样的设计方式出发点非常好——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学生对照导学案可以基本了解本节课要学习什么,用什么方法、按照什么顺序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就算合格了。也正因为如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显得尤为重要而又难以把握,它必须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可以检测。 一、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了初中学段该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但也正由于是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因此它通常是用非常简练、概括和抽象的方式加以表述,若将其照搬成课堂教学目标明显是不合适也不可能达成的。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例,其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关的目标要求是“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这样的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如果在课堂教学目标中一一简单罗列出来,就反映出如下问题:①显得空泛化,因为这样的目标更像是一种理念或口号,面对目标学生体会不出自己究竟应该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②显得普适化,这样的目标放在任何一节数学课上都是正确的,但在课堂上要具体操作时却又无从下手。如: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达到什么程度算是了解和掌握,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探索。这里叙述的不清楚。因此,若以此为课时教学目标,特别是呈现在导学案上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往往让学生觉得迷茫而无所适从。 出现上述情况,其原因还是教师缺乏针对具体学生和具体教学内容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