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

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单选题(共40题)

1、教师在讲授完高中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后,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总结时说:“这篇课文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这时有学生指出,不能说荆轲是侠义英雄,也不能说秦是“暴秦”。针对这一情况,最恰当的做法是()

A.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询问还有没有相同看法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布置成课后作业,下节课组织讨论

B.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但否定这种观点,再次强调自己的归纳,要求学生准确识记

C.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延长下课时间,组织五分钟的讨论

D.请学生阐明原因,如果觉得合理,吸取并重新归纳,如果不合理,让学生记住自己的总结

【答案】 A

2、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含有惜别类意象的诗词。下列不正确的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B.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 D

3、教师带领学生在名著导读课上学习了莫里哀的《悭吝人》,作品中叙述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下列作品中也有刻画了吝啬人形象的作品是()

A.《红字》

B.《玩偶之家》

C.《项链》

D.《威尼斯商人》

【答案】 D

4、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语言文字应用

B.诗歌与散文

C.文化论著研读

D.小说与戏剧

【答案】 B

5、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根据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作者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留心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

B.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重点在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红楼梦》这一名著

C.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迁移、变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

D.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这个“例子”

【答案】 B

6、在学习完《丑小鸭》一课后,学生对这种寓有哲理性的童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进行阅读.以下教师的推荐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海的女儿》

B.《卖火柴的小女孩》

C.《农夫和蛇》

D.《小海蒂》

【答案】 C

7、(2018年真题)某男,60岁,患慢性肠炎数年,症见腹痛绵绵、大便清稀或有黏液及黏液血便、食少腹胀、腰酸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宜选用的成药是()

A.启脾丸

B.右归丸

C.固本益肠片

D.四神丸

E.龟鹿二仙膏

【答案】 C

8、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以“斗折蛇行”为例讲解词类活用的现象。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不合适的是()。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答案】 D

9、执教《将进酒》,教师这样导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有哪些与酒相关的诗句。对该导入语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教师的导入语充满诗酒豪情,成功地把学生带入了诗境

B.让学生温故知新回忆学过的诗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C.导入中出示课件是画蛇添足,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D.导入语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情,可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答案】 C

10、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入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A.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

B.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C.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

D.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答案】 B

11、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A.练习系统

B.知识系统

C.选文系统

D.助读系统

【答案】 D

12、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说明“古今异义词”。下列例子不合适的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B.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答案】 B

13、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学生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不值得认可。下列教师的做法中,最恰当的是()。

A.直接否定学生观点,因为和文章主旨不符

B.不耽误上课,忽视学生的质疑,继续课程内容

C.借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D.肯定学生阅读认真,请学生课后找同学交流

【答案】 C

14、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C.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春景》、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答案】 A

15、执教《祝福》一课,教师让学生思考:“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试着找出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A.以描述人物命运的关键动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

B.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就能步步深入,明确课文主题

C.该题简单易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答问的积极性

D.运用具体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符合小说教学规律

【答案】 B

16、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答案】 D

17、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古代诗文中辞格的综合运用。下列关于诗文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综合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以一叶轻舟来承载山重之愁,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综合运用了对偶、比喻、互文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描写形象生动,琴音变化如在耳边

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所用典故的主要人物为楚怀王与屈原、汉文帝与贾谊

D.“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综合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句赋予“蜂”“鱼”以人的动作“抱”“吹”,为残春之景平添意趣与生机

【答案】 B

18、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

【答案】 D

19、期末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定语后置的相关知识,下列属于该类句式的是()。

A.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 A

20、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答案】 B

21、阅读某教师在教学《逍遥游》时的导入语,按要求答题。

A.详解“逍遥”二字,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B.引用鲁迅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C.导入简练精要,既不会占用课堂教学太多时间,又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文章特点

D.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讲解其内容,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答案】 D

22、《鸿门宴》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一道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对这一题目设置分析不正确的是的()

A.借助读后感,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B.重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C.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

D.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答案】 B

23、阅读某写作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认真思考辨析作文立意,学会在作文中使用正反事例

C.传统意义上的作文立意,并不完全都属于正确的立意

D.将严谨思维运用于写作,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立意

【答案】 D

2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迁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B.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

C.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D.教师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答案】 C

25、某教师在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时,做了以下笔记。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在语言积累与建构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B.在语言表达与交流方面,能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C.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D.在理解多样文化方面,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答案】 D

26、《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引用了《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桃花扇》,对这三篇作品思想情感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A.表现出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

B.传递了国破家亡的悲伤之情

C.表达了希望祖国繁荣的愿望

D.借爱情故事表现国家的兴衰

【答案】 A

27、教学《<孟子>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A.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B.教师意在增加阅读训练强度

C.教师重视学生学以致用

D.教师追求作业设计新颖别致

【答案】 A

28、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间的关系为重点;《齐桓晋文之事》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感知孟子为重点;其他内容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此完成对“孔孟专题”的教学。该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

A.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探究的方法

B.以点带面,开展专题式教学

C.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D.重视实践活动,发展探究能力

【答案】 D

2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30、为了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教师找到相关视频资料,对这一教学资源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课前播放,引领学生走进小说的情境氛围

B.用视频观赏代替文本阅读,增加学生兴趣

C.课后播放,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愿望

D.与课文作对比,分析原作与影视作品的差异

【答案】 B

31、某教材设置了“民俗风情”专题,下列作品中适合被选人的是()。

A.朱自清《背影》

B.曾朴《孽海花》

C.戴望舒《雨巷》

D.贾平凹《秦腔》

【答案】 D

32、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紧扣教学目标选用媒体,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下列选项中,对该教师的做法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

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

C.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习

D.教师作为设备操作员、课堂的监督者,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答案】 A

33、教师教学《过秦论》时提及秦孝公有“并吞八荒之心”的雄心壮志,强调“八荒”所指的地域范围。下列词语中,与“八荒”所指地域范围相差较大的是()。

A.六合

B.四海

C.海内

D.中原

【答案】 D

34、语文小测验后,老师发现学生对于已讲过的课文理解的程度不一样,导致分数有的高,有的低。对上述案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该案例表现了学生的差异性

B.学生对同一现象理解的差异,定会造成学生成果的差异

C.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不必改变教学策略

D.教师不需要考虑如何建构教学来让学生掌握预期的教学内容

【答案】 A

35、在复习总结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古诗词。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答案】 D

36、某教材在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中设置了“初高中文言文中的成语”专题。下列作品与成语对应全部正确的是()。

A.《离骚》:七月流火《陈涉世家》:鸿鹄之志

B.《醉翁亭记》:百废俱兴《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

C.《庄子·秋水》:望洋兴叹《赤壁赋》:杯盘狼藉

D.《劝学》:锲而不舍《孙权劝学》:豁然开朗

【答案】 C

37、期末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定语后置的相关知识,下列属于该类句式的是()。

A.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 A

38、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

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答案】 B

39、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学生所举示例不合适的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答案】 C

40、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白发三千丈”一句所运用的夸张修辞手法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修辞手法的作用,拟找出类似句子举一反三。下列适合的是()。

A.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案】 A

大题(共10题)

一、阅读某教师“从《社戏》到《故乡》看鲁迅”教学设计,回答下列小题。案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故乡》中的人物形象,知道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本节课我们也借鉴这种手法,探究文章的主旨。

【比较阅读】

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这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小英雄形象。说到少年,《社戏》中也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请大家比较《社戏》中的少年和《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找出他们的相似点。年龄:和“我”年龄相仿,十一二岁。生活环境:离海边不远的偏僻的农村。生活状况:无忧无虑。和“我”的关系:和“我”以哥弟相称,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性格特征:活泼、勇敢、热情、纯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他们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把少年闰土看成《社戏》中那群少年中的一个。他们都是“我”在故乡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是充满阳光的、美好的少年。

【讨论续写】

当年的小英雄闫土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迟钝麻木的“木偶人”。二十年后,《社戏》中这群孩子在故乡见到“我”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讨论:二十年后,长大了的《社戏》中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答案】(1)题干教学设计“比较阅读”环节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①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温故知新。比较阅读是深入研读的重要形式之一。题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展开对《故乡》《社戏》中不同少年形象的比较阅读,帮助学生进行梳理、思考、分析、对比,发现并归纳不同少年形象所展现出的共同特质,逐步深入对文章主旨的积极探究,获得思维的拓展与鉴赏评价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深入体味到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妙处,形成对两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新颖独到的、富有个性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讨论续写”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②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比较阅读是基于两种或两种以上材

料的探究性阅读。题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故乡》《社戏》两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探究分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比较阅读”的学习方法,达到本课教学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调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进行知识迁移,将知识内化为“长效”的知识,逐步学会举一反三;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记忆。(2)题干教学设计设置“讨论续写”环节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①延伸拓展,启发学生真正理解文本主旨,体会作者情感。在“讨论续写”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上一环节的比较阅读,根据任务类型特点,对二十年后的人物、情景进行思考,展开想象。其意在通过讨论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延伸与拓展,激发学生思考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深刻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变化及其变化背后的社会背景,真正理解文本主旨,体会作者面对这一人物形象变化时的复杂情感,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②尊重学生,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讨论续写”环节要求学生在上一环节“读”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提问,思考并讨论,想象并续写。其意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与思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化的理解;获得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养成勤于动脑,乐于表达,易于动笔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课文介绍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

【答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画面,读懂意境,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小组合作探讨,分析陶诗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陶渊明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砥砺自我人生修养,努力做到知人论世。确立依据:(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规定,在阅读鉴赏与活动中,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以上所示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相关内容。为充分备考,考生也可对新发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拓展阅读)(2)本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和劳动生活,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归隐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

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材料中所选是第一首。(3)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方法和欣赏能力,而且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的隐士思想和所生活的时代特点,但学生对于作者甘于贫困、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重在分析作者情感,让学生能够从作者的情感中得到人生启示。

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答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是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明确教学目标书写的四个方面: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最后,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目标要求;②教材文本,即该篇课文在这册教材中或这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所学习对象的主体——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四、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扶不扶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为马年春晚小品的创作内容。演员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博得满堂采,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本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今却成了两难选择一-扶,还是不扶③网上关于“扶不扶”的投票调察显示,只有很少人选择“肯定会扶”,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好说”。网上还有贴子说:“以前觉得自己--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究其原因,“彭宇案”层出不穷,“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伤害了人们的善心④人们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个岔路口。-条路是助人为乐,但你可能因善举而被讹诈,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另一条路是回避风险,选择视而不见,绕路而行。可是,后者虽不想引火烧身,却又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机拍照以自证清白的桥段,引发观众阵阵大笑,但这笑声中隐藏着多少悲哀呀!近日看到了一则新闻《“奔驰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证再扶人》,开奔驰的大叔说,做好事要懂得保护好自己。这不正是善良人的无奈之举吗?⑤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似乎是个道德问题。如果要人们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的老

人,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消除摔倒老人讹诈的动机;更需要法制建设,给反咬一口的恶人以应有的惩罚,保护每一个行善的好心人。让公平的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位公民;让正义的法治,为人们的良知保驾护航。我相信,毫不犹豫地仲出援手的人会越来越多!问题请从第①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答案】[答案要点]错别字:第①段“满堂采”改为“满堂彩”;第③段“调察”改为“调查”或“贴子”改为“帖子”。第④段病句: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病因:缺少宾语。修改为: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的困境。

五、案例:阅读复习课《〈论语〉核心概念梳理》视频讲座片段,完成第16-1716、17题。在孔子眼里,“仁”是一切德性的总说,其核心内涵简单明了,孔子对“仁”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之所以强调“爱人”,是因为“爱”是建设性的情感,而“恨”是破坏性的情感,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爱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仁者爱人”的说法,我们会问两个问题:首先,是谁去爱呢?最切近的“爱人”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的源头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爱人”就是要从“我”做起,切切实实地去“爱人”,这就是孔子思想平易近人之处。其次,爱的对象是谁呢?墨家讲究“兼爱”,而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要将“爱人”由—种情感上升为一个社会的普遍原则,就必须提供一个切近易行的出发点,孔子看来,“爱人”可以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所以,儒家强调“立爱自亲始”也就是“孝悌”,儒家强调“孝”,正因为“孝”是爱的出发点,也就是“仁”的出发点: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为“仁”之本。相比于其他人,我们对父母的爱是先天的。从爱父母亲人开始,由亲人之爱,上升到爱熟悉的人,然后是爱不熟悉的人,爱陌生人,直至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一家,最后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也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大同社会。这就是有差等的爱、仁者君子的爱泽及百姓,小人的爱可能只到自己和亲人。可见,爱亲,也就是“孝悌”,只是“仁”心的初门。仁道的大成,是要推亲而至疏,推己而及人,在孔子看来,只有“仁”的原则建立起来以后,才可以理顺人类社会的全部关系。“仁者爱人”看似简单,却知易行难。例如︰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臂,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最大的爱莫过于对天下人的爱,这是“爱人”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这样的境界,可以称之为“圣”。而这样的圣人境界,也是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切身小事开始的。正因如此,“仁”是—种极高的境界。“仁”是全德,只拥有部分美好的品质,是不能称之为“仁”的,孔子自己也说:著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仁”是全德,需诸德兼备、才能称之为

“仁”。因此,要成为“仁人”,并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学”,下面我们将梳理孔子关于“学”的言论。

【答案】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佳(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案例中教师在复习中梳理《论语》核心概念“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案例中教师通过复习梳理《论语》核心概念“仁”,目的在于向学生传递“孝悌”“爱人”等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案例中教师先梳理《论语》核心概念“仁”,目的在于为后面学生梳理孔子关于“学”的言论奠定基础,给学生起了很好的引导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梳理的过程中该教师的引用了大量《论语》中的句子进行论证,在对比阅读中强化学生对“仁”的认识,也是在无形中教会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体现,有利于学生鉴赏文本能力的提高。

2.①利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教师应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好技术与语文的关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教师录制在线视频讲座的方式快捷、高效,能够高效地利用时间,将知识讲解得更加系统、全面化,有利于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入。而且,在线视频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学生接受,满足了他们学习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线视频也更为便利,任何时候学生都能进行学习,灵活性也更强。同时,在线视频讲座打通了语文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属于跨领域教学,能够优化整合课堂效果,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②弊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录制好的视频以教师讲解为主,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学生无法及时进行思考和讨论交流,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录制的视频是完成性教学成果,不能像传统课堂—样有效生成问题,无法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不能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视频的形式虽新颖,但教师无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不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六、阅读材料,完成题。苏轼《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课文介绍《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答案】一、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明确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采用明暗线结合的方式,即明写泛舟宴乐,暗写自己心境由“乐一悲一喜一笑”的变化过程。通过夜游时的所见所感来抒发人生的感慨。按照这样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月下泛舟(1),凭吊古今(2~3),阐述哲理(4~5)。二、品味课文,突破重难点,品味景色之美,体味景中之情1.齐读第一段.画出写景的句子。2.研讨:作者笔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在这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 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单选题(共40题) 1、教师在讲授完高中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后,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总结时说:“这篇课文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这时有学生指出,不能说荆轲是侠义英雄,也不能说秦是“暴秦”。针对这一情况,最恰当的做法是() A.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询问还有没有相同看法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布置成课后作业,下节课组织讨论 B.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但否定这种观点,再次强调自己的归纳,要求学生准确识记 C.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延长下课时间,组织五分钟的讨论 D.请学生阐明原因,如果觉得合理,吸取并重新归纳,如果不合理,让学生记住自己的总结 【答案】 A 2、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含有惜别类意象的诗词。下列不正确的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B.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 D 3、教师带领学生在名著导读课上学习了莫里哀的《悭吝人》,作品中叙述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下列作品中也有刻画了吝啬人形象的作品是() A.《红字》

B.《玩偶之家》 C.《项链》 D.《威尼斯商人》 【答案】 D 4、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语言文字应用 B.诗歌与散文 C.文化论著研读 D.小说与戏剧 【答案】 B 5、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根据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作者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留心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 B.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重点在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红楼梦》这一名著 C.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迁移、变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 D.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这个“例子” 【答案】 B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 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单选题(共35题) 1、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要求学生重点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修辞手法,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 D.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答案】 B 2、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 “负”“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②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漩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写法;③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准确 B.教师对本文特有的写作手法给予足够重视 C.教师把握好节奏。教学目标可一课时完成 D.教师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答案】 C 3、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

B.从文章题目人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C.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 D.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答案】 C 4、某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A.使用多媒体设备,巧妙展现中国古代座次文化,更利于学生形象理解、分析并识记 B.教师特意使用多媒体展现项王的排座,其实质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他藐视敌人、骄傲自大的性格特征 C.教师抓住座次安排这一教学点,用新颖的形式进行深层教学,为学生理解项羽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D.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教师虽然为学生拓展了座次文化这一知识点,但和内容联系得不是特别紧密,抓小失大 【答案】 D 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问题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精选附答案 单选题(共30题) 1、在学习《丑小鸭》之前,老师让学生说出该作者著的其他童话作品,下列符合要求的是作品是() A.《白雪公主》 B.《皇帝的新装》 C.《灰姑娘》 D.《睡美人》 【答案】 B 2、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以“斗折蛇行”为例讲解词类活用的现象。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不合适的是()。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答案】 D 3、在古代文学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文化常识知识。下列选项中,学生的总结错误的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指明月 B.“庆祝弄璋之喜”意思是庆祝生了个男孩儿 C.“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是长度单位,一仞约为一个成年人的身高 D.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黄河

4、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 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答案】 B 5、阅读《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引用史料佐证“鸿门赦汉以致楚败汉胜”的说法 B.脱离文本加以分析、探讨,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拓展思维 C.教师结合使用媒体、史料资源。了解项羽不为人之熟知的智勇与鸿门赦汉的必然 D.教师讲授分量过重,引用文言材料,学生参与度不高 【答案】 C 6、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精品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 库及精品答案 单选题(共30题) 1、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与朗读情感表达时,举例说明汉语中儿化音具有表达亲切、喜爱情感,表示轻、微、小等意义的特点,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朵儿 B.妻儿 C.米粒儿 D.铁丝儿 【答案】 B 2、在学习《北京的胡同》时,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出的“京昧儿”,播放了北京胡同的纪录片和老北京的小贩儿的吆喝声儿。对于这一教学资源分析不恰当的是() A.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能够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B.再现了文章中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C.真实的教学情境没有给学生的想象留下充足的空间 D.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现代化的进步 【答案】 C 3、阅读《雨巷》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感情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答案】 C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A.培养学生的观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C.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 D.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答案】 B 5、在文学作品赏析课上,教师指出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面镜子,例如《红楼梦》就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下列作品中,同样有“百科全书”称号的是()。 A.罗贯中《三国演义》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C.司汤达《红与黑》 D.老舍《茶馆》 【答案】 B 6、阅读某教师关于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 B.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C.语文选修课教学能否成功,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

2023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2023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 题库附精品答案 单选题(共75题) 1、教师在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指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属于借物抒情的一项的是() A.老舍《济南的冬天》 B.朱自清《荷塘月色》 C.杨朔《荔枝蜜》 D.邓荣坤《秋雨》 【答案】 C 2、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讲到“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B.刘湛秋《雨的四季》 C.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D.叶圣陶《苏州园林》 【答案】 B 3、学习诗歌《天仙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 B.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体察作者情感 C.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阐发与评价文本内容或形式

D.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索、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答案】 B 4、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5、讲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学过的关于描写秋天的诗歌,下列不能表现秋悲凉清冷的特点的一项是() A.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C.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D.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 C 6、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将教学重点之一设置为“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对于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度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性 B.合理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C.这一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政治背景不熟悉的特点 D.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演讲的深远意义

2023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

2023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 与答案 单选题(共75题) 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答案】 A 2、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 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 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 【答案】 C 3、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教师指出,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期。为了佐证这一论述.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汤显祖—《牡丹亭》—明 B.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明 C.吴敬梓—《儒林外史》—清

D.蒲松龄—《聊斋志异》—清 【答案】 A 4、阅读某教师的教学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有什么”“怎么样”是描写的基础,“像什么”是进一步的提升 B.“像什么”是区别描写好坏的关键 C.“像什么”既包括对修辞的使用,又包括对词语的推敲 D.描写“三原则”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答案】 C 5、教师讲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提及了其中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举出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词。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答案】 D 6、教师完成《渡荆门送别》一诗的教学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写景抒情作品来巩固学生对此类诗词的认识。下列诗词中不属于写景抒情作品的是()。 A.曹操《观沧海》 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C.王湾《次北固山下》 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023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3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 精选附答案 单选题(共75题) 1、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借落日来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或感伤的心情意绪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D.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答案】 C 2、某教师准备开展一次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下面不符合这一主题的诗歌是()。 A.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B.舒婷《双桅船》 C.闻一多《死水》 D.艾青《我爱这土地》 【答案】 B 3、古代诗词阅读课上,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象,列举了以下示例,并请学生找出“琵琶”意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句子。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苏轼《菩萨蛮·述古席上》)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D.谁抱琵琶凉月里,为君弹作断肠声(周砥《次韵发齐门》)

【答案】 A 4、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记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1提及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准备工作需要由教师独立完成 B.教师2提出的建议体现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关照 C.教师3设计的“学习单”增加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学业负担 D.教师4倡导的自主反思有助于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答案】 D 5、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答案】 C 6、期末复习课上,教师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而”的用法的掌握情况。下列各句中与“足肤皲裂而不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是()。 A.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C.久而乃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答案】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