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5 小数的近似数 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5 小数的近似数  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5 小数的近似数  教案

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4.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改写。

5.理解并掌握改写和省略写之间的区别。

6.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7.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8.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改写的作用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9.掌握事物间普遍联系及相互转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2.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3.理解并掌握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4.理解改写和省略写的区别。

5.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6.改写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成情境

1.我们已经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求出下列各数省略万后面尾数后是多少?

12 953 560 890 20 114 536

2.省略千后面的尾数又是多少?

3.求整数的近似数,用的是什么方法?

4.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和整数的方法类似。

二、自主探究

1.揭示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小数的时候,有时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需要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3.课件出示例1.

豆豆身高0.984米,平常没有必要说的那么准确,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够了,怎样求小数的近似数呢?

0.984米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分别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练习。

(2)小组内交流。

(3)策划表现方案。

(4)全班交流。

学法尝试:根据整数“四舍五入”的方法,小数要保留两位小数,就看第三位小数,0.984的第三位是4,小于5,舍去,因此0.984米≈0.98米。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第二位小数,第二位是8,不管第三位及后面的数,8大于5,向前一位进1,而前一位是9进1变成了10,因此0.984米≈1.0米。要保留到整数,就看第一位小数,也就是十分位上的数,而不管百分位、千分位上的数,因为9>5,向前一位进1,0.984≈1米。

4.全班讨论:0.984保留一位小数0.984≈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各小组分别发表意见,老师给予点评。

学法尝试:0.984≈1.0=1,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保留为1.0时,就是1,大小是不变的。

5.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2.953 18.346 9.5384 19.823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形成程序性思维:如果保留一位就看第二位小数。

6.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9.72 32.496 0.781 0.0726

学生独立练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7.我们学习了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想一想,应该注意什么?

(1)同桌讨论,总结,形成发言提纲。

(2)全班交流。

8.课堂小结,质疑。

学法反思: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我觉得就是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即要保留

整数,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

是舍还是入。在取近似数时,要保留的小数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应当保留,不能去掉。我现在知道有“0”与没有“0”表示的精确度是不相同的。0.984≈1.0保留一位

小数时,1.0末尾的“0”不能去掉。

三、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练习,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形成程序性思维。

2.学生独立填表,全班测评,看看教学效果。

3.课堂作业

四、创新拓展

游戏:看谁反应快。

卡片:37 37.5 37.50 37.500

男女生分成两组,每组派4人,各拿一张卡片。老师说:37.499 6保留一位小数是多少?(学生举卡片,看谁又对又快。)保留两位小数是多少?保留整数呢?保留三位小数呢?

教练创新

课后练习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小数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的方法:去掉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相邻的

两个数就是相邻的两个整数。求这个小数近似于哪个整数,就是将这个小数保留到整数。

补充习题及解答

1.判断下列各题:

(1)近似数0.60末尾的0不能去掉。()

(2)33 260 000.86≈33 260 000.9是将33 260 000.86保留一位小数。()

(3)0.6和0.5大小不相等,但计数单位相同。()

2.哪些小数四舍五入后成为2.8?

解答:1.(1)√ (2)√ (3)√ 2.在2.75与2.84之间的数四舍五入后都可以

保留为2.8

【第二课时】

一、生成情境

1.把下面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0.47 45.05 8.51米 29.95千克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80 000 1 600 000 129 300 000

二、自主探究

1.揭示课题: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2.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出示例2。

学生读题,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4.142 800千米改用“万”作单位,如何改写呢?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2)策划小组交流方案,全班交流。

学法尝试:142 800是以1作单位,要改用“万”作单位,就要用142 800÷10 000,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142 800千米=14.28万千米。或者142 800千米读作十四万二千八百千米,将二千八百改写成万作单位,就是0.28万,合起来就是14.28万千米。

5.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778 330 000千米,改用“亿”作单位,并保留一位小数。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2)策划表现方案,全班交流。

学法尝试:要将778 330 000千米改用“亿”作单位,就是要将778 330 000÷100 000 000=7.783 3亿千米,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得到有四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看第二位小数,是8,向前进一位,因此7.783 3亿≈7.8亿千米。

6.如何将一个整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

7.改用“万”或“亿”作单位,数的大小是否改变?什么发生了改变?

8.保留几位小数后,数的大小是否改变?

9.学生自学

10.课堂小结,质疑。

学法反思:将一个多位整数改用“万”作单位的数,就是要将它缩小10 000倍。如果改用“亿”作单位,就是要将它缩小100 000 000倍,然后写上万或亿,这样它们的计数单位由“1”变成了“万”或“亿”。

三、实践应用

1.(1)学生独立练习。

(2)指名演板,学生评价与点评。

(3)学生之间相互检测。

2.课堂练习。

四、创新拓展

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例子,并将收集到的大数改用“万”或“亿”作单位,并以《大数你别骄傲》为题写一篇日记。

补充习题及解答

1.选择题。

(1)把487 5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

A.48万 B.48.75万 C.49万

(2)20 060 000 000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

A.200亿 B.200.6亿 C.201亿

2.甲数比乙数少2,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后是0.6,甲、乙两数原来各是多少?

3.一个数缩小10倍后,新数比原数少477.原数是多少?

解答:1.(1)B (2)C

2.6、8

3.477÷(10-1)=53 53×10=530

【第三课时】

一、生成情境

在生活实践中,有哪些地方用到的数是不需要很精确的呢?

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

二、自主探究

1.(1)学生练习,对大数的感觉如何?

(2)如何将大数变得简单些?说一说,是怎样改写的。

(3)学生间相互评价。

2.(1)先由学生自己判断,然后组织语言叙述判断的理由。

(2)全班交流判断的理由。

3.学法尝试:(1)3.56精确到十分位就是保留一位小数,看第二位小数,是6,向前进一位,应该是3.6,而不应该是4.

(2)6.05和6.059 9保留一位小数都是6.1,保留一位小数,看第二位,是5,向前进

一位,所以都是6.1

(3)近似数为6.32的三位小数的范围是6.315至6.324之间,所以不止一个,

(4)5.29在自然数5和6之间,它近似于5,保留到整数,看十分位,2舍去所以是5.(5)0.596保留两位小数是0.6,这句话不正确,保留两位小数,看第三位6,向前进1,是6.0,末尾的0不能去掉。

4.(1)学生理解每个小数的意义。

(2)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法尝试:0.8表示 10,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8份。1.43表示1

个“1”和0.43,0.43表示 100,把“1”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其中的43份。0.039表示100.

(3)根据小数表示的意义进行涂色。

(4)学生练习,相互检查。

5.(1)先比较时间的大小,体会时间越大,速度越慢,时间越小,速度越快的道理。

(2)学生举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事例?

6.学生体验程序的含义,学习完后看看小数点的变化。

7.学生归纳本小节知识。

学法反思: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关键在于判断小数的取值要求。根据四舍五入法

的原则进行判断取值。

三、实践应用

1.课堂练习

2.判断下列各题:

(1)10个十分之一和100个百分之一相等。()

(2)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两个0,小数大小不变。()

(3)7.50、7.500、7.05这三个小数都和7.5大小相等。()

(4)在1和2之间的小数只有10个。()

(5)4.09扩大10倍等于409缩小100倍。()

(6)1.02里面有102个百分之一。()

3.在()或□里填上合适的数。

4. 285 000人=()万人 8.□6<8.34 10.63>10.□8

5.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4.084保留一位小数。() 9.987保留整数。()

30.0402精确到百分位。() 5.4737精确到千分位。()

602 000 000=()亿

6.10千克向日葵籽可以榨油1.6千克,1吨向日葵籽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7.1 000张纸叠起来厚8.8厘米,平均每张纸厚多少毫米?

四、创新拓展

学校为四年级小朋友体检,小英的体重是38.5千克,小明的体重约是38.5千克。请你判断他们的体重。

补充习题及解答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4.1<4.□□<4.□<4.21 0.□8<0.1□8<0.27<0.□

2.下面的括号里可填什么单位?

0.4()<0.4()<0.4()<0.4()<0.4()

3.如下图,图中有6个点,9条线段,一只甲虫从A点出发到F点,行进中,每个点只能经过一次。这只甲虫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解答:1.4.1<4.11<4.2<4.21 (填法不唯一)

0.18<0.198<0.27<0.3 (填法不唯一)

2.毫米分米米千米(填法不唯一)

3.3+3+3=9(种)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2011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技能: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基本思想:操作法、归纳法、统计法。 4、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而本节课我先由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相关数据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让后把这些信息同时出现。 2、出示问题: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

师谈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想知道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你有什么办法?(生:试一试) 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 2、记数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课件出示几组数据) (1)我们一起做一个记忆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 ①看一眼,只有3秒。 ②数字消失后,才可以动笔写在格子里。 ③数字再出现时,请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④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校对答案) 5 7 3 8 1 5 6 9 2 4 1 8 6 5 4 9 3 5 2 7 8 4 3 9 6 1 5 3 6 2 6 5 8 4 0 9 7 3 6 1 (4)组织学生写下自己记住的数字,并把记忆个数填在表格中。 (5)指名交流自己记住自己记住数字的个数。 师:我们试了多次之后得到一组数据(板书: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可能一样多,更大的可能是有多有少,在有多有少的情况下,试了多次,你究竟用哪一个数来代表你看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呢?(板书:代表)为什么? 过渡语:淘气也参加了这样的游戏,我们来看看淘气的成绩是什么样的。看大屏幕。你们想不想和淘气比一比?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 (1)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思考:用哪个数来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能用9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 用4、5或7公平吗? 过渡:大家很聪明,很智慧,这一点和智慧老人的想法完全一致。

七年级数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案(2)湘教版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 知识技能目标 1.进一步准确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能够利用所提供的数据正确求出它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性目标 1.体会数据收集的方法、处理的过程; 2.感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于各位同学的基础不同,课上掌握的程度不同,回家完成作业的时间也可能不同.根据昨天的布置,现在请全体同学把昨晚完成回家作业的时间写下来后交给组长,集中到班长那里,再公布到黑板上.为便于处理,要求大家所写时间精确到5分钟. 二、探索与归纳 现在根据上述同学们提供的数据,共同作如下处理: 1.画出上述作业时间与出现频数的条形统计图.(要求:横轴为作业时间,纵轴为相应出现的频数) 2.画出频数统计表.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图表中最容易得到的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 (2)根据大家所提供的时间,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如果老师随机的抽取一个数据,最可能得到的是几分钟? 三、巩固与应用 1.填空 (1)数据5,7,8,-2的平均数为. (2)数据5,7,8,-2的中位数为. (3)数据5,7,8,-2的众数为. (4)如果一组数据-3,-2,0,1,x,6,9,12的平均数为3,那么它的中位数为. 2.判断 (1)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的中位数. ( ) (2)平均数就是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 ( ) (3)如果一组数据的众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5.( ) (4)如果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0,那么它的中位数也是0,众数也是0. ( ) (5)若一组数据1、2、x、4的中位数是3,那么x≥4. ( ) (6)已知数据1、2、3、4,它的众数为0.( ) 3.某居民院内四月底统计用电情况,其中3户用电各45度,5户用电各50度,6户用电各42度. 求: (1)这居民院平均每户用电数. (2)各户用电数的中位数. (3)各户用电数的众数. 3.数据a、b、c、d的平均数为m 求:(a﹣m)﹢(b﹣m)+(c﹣m)+(d﹣m)的值。 四、交流与反思

新人教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江北区朝阳河小学明梅 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 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照片和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男女生各一名同学)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 (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 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平均数的方法。 男生:68÷4=17(个)女生:76÷4=19(个)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10.1《平均数》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10.1《平均数》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 1、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从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当所要考察的总体的个数很多或者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我们常常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了解总体,看下面的问题: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实验田进行试验,得到了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此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选择种子时所关心的问题。如何考察一种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呢?这要用到本章将要学习的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的方差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数据的作用有更深的体会。 以前我们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它们都可以作为数据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活动1 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这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 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发生疑问后,教师给予引导,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活动2 问题:【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读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师生行为:(1)如果这家公司按照3︰3︰2︰2的比确定听、说、读、写的成绩,说明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由于是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因此“听”“说”“读”“写”所占的权重就要大些,即 “听”“说”的成绩比读、写的成绩更加重要,计算两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实际上是求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3,3,2,2分别是它们的权。 (2)由于录取时,侧重考虑笔译能力,所以在四项成绩的权的分配上与(1)有所不同。读、写的权就大一些。 那么加权平均数到底该如何求呢? 定义: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则n n n x x x x ωωωωωωωω++++++++ 321332211叫做这个数的加权平 均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求近似数》word教案

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例5、例6,“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5、7-8题。 教学目的: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1 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 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 0000=500万 1 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 6.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1、2题,师巡视。 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导入: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10.5平均数教案 北京课改版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10.5平均数教案北京课改版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从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当所要考察的总体的个数很多或者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我们常常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了解总体,看下面的问题: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实验田进行试验,得到了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此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选择种子时所关心的问题。如何考察一种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呢?这要用到本章将要学习的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的方差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数据的作用有更深的体会。 以前我们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它们都可以作为数据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活动1 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这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 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发生疑问后,教师给予引导,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活动2 问题:【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读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师生行为:(1)如果这家公司按照3︰3︰2︰2的比确定听、说、读、写的成绩,说明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由于是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因此“听”“说”“读”“写”所占的权重就要大些,即“听”“说”的成绩比读、写的成绩更加重要,计算两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实际上是求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3,3,2,2分别是它们的权。 (2)由于录取时,侧重考虑笔译能力,所以在四项成绩的权的分配上与(1)有所不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求小数的近似数教案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已知迁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合作探究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得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教学方法:迁移类比,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引导,情境模拟 教学准备:课件,台秤,苹果等水果,贴纸,导学案。 课前学生实践:跟随父母到市场或超市体验购物过程,观察记录销售员的收费情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有没有跟爸爸妈妈去过市场或超市买过水果蔬菜?图中一位售货员在收苹果钱,秤上显示一共是4.625元。请同学们说一说她应该收顾客多少钱呢?学生回答。准确的钱数应该是4.625元,你们说的4.62元,4.6元是什么数?对是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复习铺垫,迁移旧知 子曰温故而知新,我们上学期已经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课件 1. 把下面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9865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说一说你用的什么方法?(生:四舍五入法),你是对哪一位数进行四舍五入?如果让你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呢? 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呢?……,也就是说要对保留数位的后面一位进行四舍五入。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8.1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 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 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探索新知。 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 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 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蓝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

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但是5号队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 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 (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 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 高?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 (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 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 (2)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 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 3.谈话:怎样算他们的平均得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引导学生借助条形统计图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分。 4.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11分是7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 引导学生融解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白10分和11分不是8号队员和7号队员在哪一场比赛中的得分而是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姓名:王晓雨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09级(1)班 学号:200910520133

1、课程题目:平均数 2、课程类型:新授课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算数平均数、加 权平均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例题演示和学生自主练习使学生学会运用算 术平均数公式计算算数平均数,并学会计算一组平均数的权。 并且通过例题,使学生自己领悟出数据的权对数据的平均数 是有影响的。 (3)情感目标:通过例题使学生了解每个人的努力对环保问题的 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重点难点:(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5、教学过程:(1)引入:运用一组NBA篮球赛的图片引出姚明在各场比赛中的成绩,让学生求解姚明的平均成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新内容算数平均数。(2)介绍算数平均数的定义,以及求解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的公式。回到引入时的例题当中,让学生自己计算姚明的平均篮板个数。对篮板个数进行统计。(3)观察统计后的篮板个数数据,篮板的个数有5种,分别是7、10、13、18、21。相应的出现的次数为1、3、4、1、1,借此引出加权平均数的定义。 (4)试一试,给出练习题一,让学生找出数据的权,并计算数据的平均数。(5)做一做,给出关于每个家庭丢弃塑料袋的数量的例题,让学生自主练习,算出每个同学家中一周丢弃的塑料袋的数量,以及一个班57名同学的家中一周共丢弃塑料袋的数量。得出结论,在实践中,我们常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6)给出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a: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权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b: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 :3 :3 的权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通过改变同一组数据的权数比,求平均值,从而得出结论,数据的权对数据的平均数是有影响的。 (7)课后习题:在一次广播操比赛中,评委将从精神面貌,动作整齐,动作准确三个方面给班级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精神面貌占20% ,动作整齐占50% ,动作准确占30%,计算班级的综合成绩(百分制)。1班、2班、3班单项得分如下表所示:

四年级数学下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练习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 1.96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2.0。() 2. 2和2.0相等,计数单位相同。() 3. 8.45扩大10倍等于845缩小100倍。() 4. 57860000000≈578.6亿() 5. 去掉小数末尾的零,小数大小不变。() 6. 10.1小于10.0999。() 7. 2.049精确到十分位约是2.1。() 8. 精确到千分位,就是保留三位小数。() 9. 3.090=3.09=3.0900 () 10. 9.993保留两位小数是10.00。() 二、填空题。 1. 5.82保留整数位约是()。 2. 6.995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3. 8.479精确到百分位约是()。 4. 578600人改成用“万人”作单位的数是()。 5. 9830000000册改成用“亿册”作单位的数是()。 6. 把50780000000 吨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亿吨。 7. 5.433精确到百分位是()。 8. 7.998精确到十分位是()。精确到百分位是()。 三、按四舍五入法写出表中各小数的近似数。 四、把下面各数改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 260800=()万 2. 750000000=()亿 3. 452000=()万 4. 109000000=()亿 5. 8038000=()万 6. 35678000000=()亿 7. 78400人=()万人 8. 57000000吨=()亿吨 9. 289700元=()万元 10. 3954000000元=()亿元 拓展创新 一、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字或数。 ①9.□≈10.0 ②9.□□≈9.8 ③9.□□≈9.3 ④9.□6≈10.0 二、解答下列各题。 ①在一个一位数前面写上1,所得的两位数是原数的3倍,原数是多少?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

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1)“移多补少”的方法。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章 数据的分析 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案_7

6.1. 1 平均数第1课时平均数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平均数,包括平均数概念;平均数的作用;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的缺点。这一课是在小学学习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中位数、众数、方差的基础,能为以后学习统计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平均数; 2.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会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平均数,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理解统计思想对于现实生活的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能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并能进行探索的活动,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平均数.2.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利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这一节课我主要选用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主要分为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典例精析、当堂检测、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我们这学期进行了七次计算能力赛,下面是我们班马文杰和肖紫维的七次考试成绩:马文杰:93、95、97、91、98、87、90。肖紫维:90、98、92、94、90、94、100。他们两个哪个数学成绩更好呢?你用什么方法比较? 在这个问题中用到了平均数,你知道平均数的定义和平均数的作用吗? (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四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7-29页例2、例3,第29页的“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得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问:①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②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③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问: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问: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四年级数学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四年级数学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 学校: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近似数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近似数的含义,积极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会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能力目标:感受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情感目标:在收集数据信息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近似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 点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对策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让学生结合日程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会近似数的含义。引导学生阅读数据,理解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的基本思路,从而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媒体小黑板、课件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境激疑 1、情境再现: “同一首歌走进常熟”片断。 2、屏幕出示: 老师和同学中有6人现场观看了演出。 华光小学约有2200名学生。 全国小学生人数约一亿三千万。 北京市人口约1400万,全国人口总数约是13亿。 提问:自由读一读,画线的这些数有什么不同? 3、讨论明确: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是精确数。(板书:精确数) 与实际是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板书:近似数) 4.说说下面的数是近似数还是精确数。 小明的身高约是140厘米。 胡夫金字塔高约147米。 南京长江大桥长约6800米。 这些数为什么要用近似数表示?(不能能用近似数表示或没有必要用精确数来表示) 5、在我们身边你能举几个用近似数表示的事例吗?仔细观察比较讨论后交流汇报独立思考 指名答 二、互动解疑 1、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该重视近似数的学习, 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2、出示数据:某市在校学生今年植树148264棵。 你能说出148264的近似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叙述求近似数的方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 10.5《平均数》教案 北京课改版

10.5平均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从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当所要考察的总体的个数很多或者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我们常常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了解总体,看下面的问题: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实验田进行试验,得到了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此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49 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选择种子时所关心的问题。如何考察一种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呢?这要用到本章将要学习的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的方差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数据的作用有更深的体会。 以前我们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它们都可以作为数据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活动1 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这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 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发生疑问后,教师给予引导,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活动2 问题:【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读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师生行为:(1)如果这家公司按照3︰3︰2︰2的比确定听、说、读、写的成绩,说明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由于是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因此“听”“说”“读”“写”所占的权重就要大些,即“听”“说”的成绩比读、写的成绩更加重要,计算两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实际上是求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3,3,2,2分别是它们的权。 (2)由于录取时,侧重考虑笔译能力,所以在四项成绩的权的分配上与(1)有所不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近似数》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近似数》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⑾12页 教学目的: ⑴经历生活数据搜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须要性。 ⑵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敏运用不同准确值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 相关数据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数据。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搜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准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剖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习题的讨论,领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稳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习题:报告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习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准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习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习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剖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⑴教材第12页底1习题。 ⑵教材第12页第2习题。 ⑶教材第12页第3习题。 五、思维训练 括号里能填几? 49()835≈50万49()835≈49万 篇二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搜集数据、汇总总结归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习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11——12页《近似数》

教材剖析: 近似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本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读写和大数的比较和改写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什么是近似数以及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本节知识学习实验中学生最容易出问习题的环节是近似数的求法(位数确实定,是舍还是入),特别是需要进位时,前面是“9“的连续进位,应器重数位确实定和数字的入舍的教学。 教学目的: ⑴结合详细情境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⑵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习题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 教学重点: ⑴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⑵正确进行近似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 找准数位,看清入舍,注意约等号。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近似数 (1)明确精确数和近似数。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家里有几口人?我们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同学?你们小组又有几个同学呢?这些数都是精确数吗? 师:那么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现在的人口有多少呢?我国的疆土面积是多少呢?(生答) 师: 13亿是一个精确数吗?960万平方千米呢? 这样的数又是什么数呢? 点拨:像你家里有多少人,班里有多少同学等这样的数就是精确数。 像我国人口大约有13亿,我国疆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这样的数就是近似数,一般来说近似数前面都要带上“大约”两个字。 (2)精确数与近似数的判别。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搜集的数据依照精确数和近似数进行分类,并讨论这些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②小组报告,交流。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发问: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近似数,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哪些方法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发言) 同学们提到用四舍五入法可以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四舍五入呢?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你愿意尝试一下吗?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页看“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XXXX市在校学生今年共植树148264棵。 (1)四舍五入到十位:约148260棵; (2)四舍五入到百位:约148300棵; 观察第一组数据小组讨论:①原数的个位是几?四舍五入后是几?它的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