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简评

文艺评论简评
文艺评论简评

一、《论张爱玲的小说》迅雨

选自《中国现代文论选》402--410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陈思和主编 2010年12月版

迅雨是傅雷先生的笔名。傅雷完全凭借艺术感觉谈论张爱玲的小说,他把《金锁记》视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以“情欲”来分析曹七巧的个性和悲剧,并认为张爱玲在这一维度上填补了以往作家的缺陷,十分独到。

他认为,在《金锁记》中,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独白或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打成一片。电影节略手法的运用,使空间与时间巧妙转折。新旧文字的柔和,新旧意境的交错,恰到好处。这些形成了作者风格的完整。

《倾城之恋》中,他认为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深度,也没有进行彻底的反省。病态的文明培植了他们的轻佻,残酷的毁灭使他们感到虚无、幻灭,同样没有深刻的反应。作品的重心偏向俏皮而风雅的调情,减少了人物的现实性。总而言之,华彩胜过了骨干。对《连环套》的批评是毫不留情的,尖锐的斥其内容贫乏,人物缺少真实性,用于错乱并且俗气。

一、傅雷先生非常欣赏张爱玲的艺术天分,但也指出了张爱玲的创作的两个危机,技巧的诱惑和记忆的清晰。技巧过分展示会把艺术变成文字游戏,俗套滥调在任何文字里都是毒素,聪明机智成了习气,也是一块绊脚石。张爱玲的写作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形成一种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我认为,以上评价都是十分准确的。不过他指出,张爱玲的小说能把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做一种深刻悲哀的表达,很有见地。

二、《路遥的诗意》郭小聪

选自《文学的个性》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1

路遥的作品对今天的青年人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路遥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

我们都知道路遥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在极度贫困中成长,不仅有着令人敬佩的知识面、思考和创造能力,而且他的作品在困境中展现出的诗意,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是否因为生活过于悲哀,美就会消失,没有位置。

是否因为被生活扭曲了,心灵就容易变得支离破碎。

我们在路遥笔下,看到了他所经历的那种困苦的生活,同时又看到了高居其上的诗意。

贫穷和心灵并不是被动的,贫穷只能围绕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来发生作用,同样的处境它使一个人沉沦,却让另一个人奋起,而路遥就是这样在贫穷中奋起的这样的作家。

这篇文章结合据路遥自身的成长经历去解读《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运用“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走进路遥的内心世界,解读作他贫穷的诗意态度,进而深入理解路遥的作品。这篇用诗意的语言去解读路遥的诗意,也充满了哲理,发人深思,也给了在困境中奋发的年轻人深刻的启迪。生活可以贫困,但诗意的生命却如此高贵。

坚持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感会不会削弱生存能力,影响个人的幸福?还是康德说得好,道德本来就不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使自己如何无愧于幸福。正是如此,只有人认识自身并试图超越自身,才能真正为自己的生存状态定义。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纯粹的幸福的体验,它与人的寿命无关,却关系到人的生命质量。

三、《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洪治纲

选自《2005-2006中国文学评论双年选》

作者:郜元宝编选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1-1

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文学评论这种学术文章的独特魅力,我第一次看到,文学评论还可以写得富有才情,这么痛快淋漓,这么直言不讳,而又不影响它的客性评价和理论深度,我一下子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作者从贾平凹的人生心态去考察其悲苦背后的精神特质,作者认为作家内心的懦弱和矛盾决定了他在自我超越上极为艰难的精神地质,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在精神境界上的本质性飞跃。

然后,作者从贾平凹的创作实践揭示出其农民意识中的现在愿景。一方面,他试图容纳一些现代意识和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挣脱沉重的乡土羁绊。在主观上,他渴望回到民间,回到自我独立自治的精神空间,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他又显得顾虑重重而巧取中庸。作者批判了贾平凹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片面的理性思考和简单的二元对立式的价值判断。在他的逃避姿态中,指出他的现代意识只是一种“现代愿景”,而没有深入到现代精神的内部。然而作者指责贾平凹没有在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一种积极的救赎意愿,我认为是对作家过高期望。

最后,作者批判了贾平凹卑琐人生中的绝望本质。贾平凹不仅对现实的一切充满了绝望,对历史,对人性,甚至对人类充满缅想的爱情,贾平凹也同样充满了绝望。在他的笔下,爱情也是病态的。他认为“城不如乡,今不如昔,人不如兽。”他的后期作品与他早期的唯美性叙事构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也降低了其作品的审美格调,削减了作者对人性恶的揭示效果和批判的力量。

四、《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王卫平

选自《文学的个性》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1

由于接受主体的不同,对于伟大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也是在所难免的,误解和曲解也是不可避免的。如对鲁迅的小说和曹禺的戏剧的误解和曲解就是现代文学中的典型。

怎样理解《雷雨》的主题?从过去到现代多少年,我们往往强调《雷雨》的主题思想是,它展现了家庭的悲剧,而这个家庭又是具有封建性的资本家的家庭,因此说《雷雨》的主题是反封建。还有的时候我们说《雷雨》的主题是说揭露周朴园这个资本家的罪恶。它揭示了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不会有好命运,它必然要灭亡,因此这个剧本它所代表的是社会问题,阶级斗争。

王卫平认为曹禺写《雷雨》的时候只是一个23岁的年轻人,外在的环境也没有给他造成什么压力,他的世界观不是那样的。当时的曹禺曾经在《写作》这封信中说,他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述诗,而绝非是社会问题剧。在写于1936年的《雷雨》序中说,它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作者的本意是要表现宇宙的残忍,人世间的冷酷。然后作者结合剧中的具体人物论述了这一主题。《雷雨》斩头截尾的演出使得观众的解读与作者的本意分道扬镳了。

《日出》从题材上说剧作家从家庭转向了都市的社会,全面展示了都市的生活图景。对《日出》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对第三幕的看法。导演和评论家认为这一幕在结构上有所游离,演出的时候被删除了。曹禺认为这是挖心,任它惨亡。

在思想探索和人物塑造上,曹禺的戏剧超越了中国传统戏,体现了人性的深度;其次,他超越了阶级性,他的作品具有哲学的内涵;再从精神内涵上说,越是优秀的作品就越有潜在性。这些是读者对曹禺戏剧误解和曲解的主要原因。

五、《真正的文学与优秀的作家—论几种文学偏见以及路遥的经验》李建军

选自《南方文坛》

2007年3月

李建军是我敬佩的文学评论家之一,他的语言深刻而富有力道,论文写得富有才气,先锋的思想也给人很大的启迪。我最初看到的是他批评莫言的文章,然后看到了他对《白鹿原》热情洋溢的赞美以及对《废都》无情的抨击。因为学术界的风气问题,他的直言不讳,不畏权威,都显得难能可贵,也给我很大的震撼。

什么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什么样的作家,才是真正的作家?这是这篇文章论述的核心问题。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却遭遇了认知的困难。

在谈到路遥之前,作者论述了相对主义者的取消主义态度,唯美主义者饮风餐露的观念,“身体写作”者的停留于“原始群”时代的观点以及功利主义者的市场观。批判了上述观点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针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作者指出,文学的发展并非如科学的发展一样呈现出“线性”的延伸状态,而是“面性”的共存状态,而且,旧文学完全可能与

新文学一样好,甚至更高、更好。路遥对我们理解“真正的文学”和“优秀的作家”给出了重要的启示。比照路遥,我们看到了当代文学的问题,也看到了应该选择的方向与路径。

真正的文学都致力于向上提高人类的生活。路遥的作品朴实而亲切,充满一种强大的道德诗意和美感力量,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稀缺的精神现象。他的作品饱含着深刻人生哲理,充满了照亮人心的生存智慧。我们可以体验到他曾经体验过的忧伤和痛苦、激情和希望,并心生感激。这样的作家才是优秀的作家。

六、《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陈思和

选自《文学的个性》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1

这篇文章是我读研究生以前看到的,对我的帮助很大,我现在再找出来细读,也是很有感触的。陈思和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给人留下很大的回味空间。

在中国文学史上,作者对海派文学发展进行纵观的论述,在历史长河流变的基础上进行阐释,这是极有深度和意义的。他注重从上海开埠以来的洋场生活对文学创作发生影响的方面去考察海派文学本身。

他指出,自《海上花列传》以来,海派文学出现了两种传统:一种是以繁华与糜烂同体的文化模式描述出极为复杂的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图像,即突出现代性的传统。强势文化以充满阳刚的侵犯性侵入柔软靡烂的弱势文化,在毁灭中迸发出新的生命的再生殖,灿烂与罪恶交织成不解的孽缘。另一种是以左翼文化立场揭示出都市文化的阶级分野及其人道主义的批判,即突出批判性的传统。与老的海派作家不同,他们对于这个城市中繁华与靡烂的 “恶之花”不再施以欣赏或羡艳的眼光,而是努力用人道的观念对其作阶级的分野,他们似乎在努力做一件事:在肯定这个城市的现代性发展的同时,希望尽可能地根除其靡烂与罪恶的坏因素。

30年代的新感觉派与左翼文化把这两个传统推向顶峰。

40年代的海派小说在忍辱负重中达到了成熟与完美。到 4 0年代 ,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里 ,海派小说的各种传统终于在都市民间的空间里综合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审美范畴。

最后作者论述了海派文学演变过程中被忽略的民间性特征。

七、《再说“失语症”》曹顺庆

选自《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6卷

曹顺庆先生于1995年提出中国文论“失语症”及“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这一话题,引

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他又提出了医治此种“失语症”的办法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途径,主要是借助于古文论的“话语转换”。这一话题成为世纪末文坛最抢眼的一道景观。曹顺庆先生在十年之后又旧话重提,再谈“失语症”。

“失语”与学术水平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解读能力的低下,是学者之间所操文论话语不同导致的。“失语”是指失去了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学术规则。崇洋是失语的根源,这是很值得反省的现状。钱钟书之所以没有失语,根本原因在于他仍然运用着中国传统的话语方式,而非西方的话语方式。总体而言,中国文化与文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失语的。直面现实,“知耻而后勇”,才能看到中国学术的希望。

中国文化近百年的发展绕不开痛恨自己文化传统的情结。要是提倡中国传统文化,那就是倒退的、落后的、反现代化的,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如此厄运是中华民族的大不幸!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自我否定、自我矮化、自我丑化的模式,才出现了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失语症。

我们强调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不读原文,造成了直接恶果,就是空疏学风日盛,害了大批青年学生,造就了一个没有学术大师的时代,造成可中国文论的严重失语,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创新能力的衰减。

要改变近百年的失语状态,必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但只要我们开始觉悟,而不是执迷不悟,就有希望。

八、《论鲁迅小说中的贱民话语》

选自期刊《中国文学研究》

2011年第1期

话语分析和贱民理论的巧妙结合给我们提供了阐释鲁迅小说意味的新的可能性。

“贱民”这个概念,或许更容易为所知的是印度社会中的“不可接触的人”阶层。而相关研究也是相当著名的,那就是由印度拓展而日益国际化的“贱民研究”。“贱民”这个词来自葛兰西,指的是“在阶级,种姓,性别,种族,语言,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边缘从属群体。

整体而言,贱民给读者的传统形象就是他们的不幸——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他们长期或习惯于被压抑的生存状态,成为异化的产物和牺牲品。他们往往由于压制的强大和持久以及意识形态宣传的欺骗性而变得愚昧和脆弱,所以在精神状态上也就出现了一些深层变化,从他奴变成自奴,甚至变为奴他。鲁迅小说对此颇为关注。

贱民们在被形塑和压制过程中,其实也有反弹,通过考察他们反弹的轨迹及其后果,我们恰恰可以反思鲁迅对贱民话语的深刻揭示。这种反弹有具备杀伤力的消极反弹,也有逸出的狂欢色彩。鲁迅的小说书写中的贱民形象别具风格,引人注目。在性别视角下考察,鲁迅小说中的男贱民的话语往往表现出一种悲剧性,女贱民更显得沉默与悲惨,她们被剥夺了话语权,甚至又是被男权压抑的底层与弱势群体。

考察鲁迅小说中的贱民话语,是要将“不幸的人们”的不同生存状态、权力话语运行

轨迹、反弹的悖谬性和发声的差异性及其后果进行新的梳理与剖析,这对我们理解和体悟鲁迅小说创作的匠心与意义的深度是有帮助的。

九、《论史铁生散文中的复调艺术》徐小凤

选自《中国文学研究》

2009年第3期

复调本是音乐术语,后被巴赫金用于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提出了著名的“复调小说”的概念。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应具有独特的开放性,具有多声部的音乐性以及平等的对话性。90年代中后期,孙绍振用这一理论散文文体,把“复调散文”定义为“一是维度的改变,不再是一件事,一种思想,一个道理;二是意象的多源化,一个意象包含两个缩影,在两个层次和两个侧面展开;三是宏观时空和微观时空的碰撞,两个叙事人,双重视角;四是七嘴八舌,对话性强。”史铁生的散文就具有明显的复调性。

在史铁生的散文中,包孕着丰富而又复杂的意象。他擅长用意象架构去反映自身的内心情感和历程变化。“墙”与“地坛”就是他散文中两个典型的意象。思想的杂糅性是散文复调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中大致包含着这样几种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基督教思想,这些思想相互融合,构成了史铁生庞杂的精神世界。在史铁生的散文中,复调性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强烈的对话性。这种对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心灵与上帝的交流;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以及在文章中直接以人物的对话架构文章的内容。

复调艺术手法的运用,给史铁生散文的结构形式增添了一种自由灵活之美。这种艺术手法侧重于对话,心灵与上帝的交流,作者与读者的沟通,它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单调的叙述,而在形式结构上掀起了波澜,也使得史铁生的文体观念趋于淡化,深化了自身对于生命的哲思,其美学价值对后来作家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借鉴。

十、《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叙事》王敏

选自《小说评论》

2008年第5期

消费文化中的身体完成了由边缘到中心、由低调到张扬的转变过程。

在消费文化中,身体被视为快乐的载体并获得了合法性的存在地位。新的身体观把人的身体从长期政治和道德的意识形态的压抑和束缚下解放出来,欲望、需求和激情等方面的力量充分显现出来,人们经过身体进行自我表达、自我确认。身体在当代小说中获得了全新的地位。

身体长期被视为盛满罪恶的容器,被投以可疑、猜忌的目光,贬低肉体是为了完成精神上的升华。消费文化催生了强烈的身体觉醒意识,从而使作家在叙事中做出重大调整:

身体叙事逐步取代启蒙叙事。在日常生活中琐屑、平庸的细节,身体的感官、欲望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争取到了表现喜怒哀乐的自由。

身体描写在80年代文坛就已经逐渐浮现出来了,伴随着精神上沉重而痛苦的感觉,通过身体可以读出历史留下的集体性的文化记忆。女性作家在身体写作中先迈出了第一步,她们对身体感受和身体体验的描写表现了一种与灵魂相依的唯美主义的色彩。陈染、林白们小心翼翼地掀开女性卧室窗帘的一角,细语女性自我体认、身体抚慰和身心欲望。

在卫慧、棉棉们的笔下,性不仅是一种生理需要,更是一种娱乐方式。她们毫无遮拦地把身体敞开在阳光地带,让身体欲望激情狂舞,对生命乐趣的追求简化成身体快感的享受,在她们那里,对身体的关注已经滑向了对性的关注,从身体转向肉体,这是一个“向下再向下”的过程。她们缺乏节制的身体写作是对消费时代的迎合。在消费主义的渗透性影响下,交换原则使身体被视为换取生存的资本和资源,身体被当作交换的筹码甚至是最佳的交换品,身体完成了自身资本化的过程。

身体叙事因为性别差异使两性继承了不同的文化资本,所以男女作家笔下的身体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意味。身体的“解放神话”主要是建构在女性基础上的,女性的解放和身体的解放的联系似乎是合乎历史逻辑的。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摘要:首先简介孔子的生平和文论思想,他的文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 其次分三个方面来浅显分析孔子的文艺观, 第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第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第三,“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最后,总结孔子的文论思想,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孔子、兴观群怨、思无邪 姓名:苏晓龙 学号:20080341044 班级:08汉语言文学三班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成形发展的时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方面,都充满了新和旧、进步和保守的斗争,在这种形势下,孔子的思想也是十分矛盾的,既保留着不少旧的东西,也难能可贵的在他思想中有着新的内容。 孔子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他这种文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本文就是从三个方面来浅显的分析一下孔子的文艺观。 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诗经》是否由孔子删定,难以确定,然而他曾经整理过《诗经》是毫无疑问的。他自己就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然而,《诗经》的实际内容则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歌功颂德之作,也有暴露批判之作;既有天真朴素的爱情歌唱,也有严肃庄重的祭祀乐词;既有下级官吏牢骚不满的发泄,也有王公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 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就是孔子的文艺观,主要眼于文艺的社会教育功用,是儒家思想的主要载体,着重体现了文艺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力,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孔子的“兴”、“观”、“群“、“怨”是比较典型且有代表性的。 “兴”是作诗的方法,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按朱熹的诠释意思是:“兴者,先言他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具有含蓄美,又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能给人联想的空间,所以,“兴”这种作诗的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观”的本义是观察,仔细地看,“观”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文学评论写法

文学评论写作 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1.基本格式 一般说来,文学评论写作字数要求1500左右。段落一般在6-8段。 遵循:总——分——总的格式。第一段总起,下面三个部分各一段或两段,一般遵循:分——总的模式。最后一段总括全文,可升华,可总结。 通常第一段具体概括文章内容,并定下文章写作的中心,中心突出,有一定的理论支撑。(理论支撑需要事前稍微准备并背诵一些内容,但并不是必须。) 下面三个部分尽量是同一思路的延展,避免三个触点出发,最后归不到一个点上。尽量辐射式,避免平行论述。 最后一段总括全文内容,可以是对文章思路的一个梳理总结,也可以是论点思想的升华。切记:一定要连贯通畅。 记住这个框架。框架有了就开始填充内容。 2.内容怎么写? 切入点: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写作技法/历史文化…… 落脚点:主题主题主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最后一定要落脚在你的主题上。这个主题不一定是故事要讲的道理,也可以是你想要突出的人物或者观点。

具体的写作过程,可以围绕:是什么?(选定的主题)为什么?(构建主题的过程)怎么样?(主题构建的效果)这样一个思路。 真题(05-17)分析: 05《雪地里的期盼》 06《白马》 07《青龙偃月刀》 08《民间》 09《冯前》 10《蛮师傅》 11《大师》 12《戴车匠》 13《感恩心结》 14《那个老师叫老牛》 15《汪先生》 16《变脸》 17《双琴祭》

真题归类: (1)以人物为标题。 《冯前》《蛮师傅》《大事》《戴车匠》《那个老师叫老牛》《汪先生》。 这一类直接以人物为标题,大都是围绕人物的事迹或相关故事展开。 切入点:人物形象/精神品质/文化内涵/写作技法…… (2)以故事为标题。 《雪地里的期盼》《感恩心结》《变脸》《双琴祭》。 这一类以故事为标题,而且题目中能够明确把握住故事的核心,快速读懂故事。切入点:情节结构/精神品质/写作技法/人物形象…… (3)以意象为标题。 《青龙偃月刀》《白马》。 这一类以意象为标题,直接将文本的对象摘出来。毫无疑问,这一类文本尽量围绕文本意象展开比较好。 切入点:形象特征/精神品质/文化内涵/形式结构/写作技法…… (4)其他。 《民间》。

文学考研文学评论写作专题

关于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也是我当初自己头疼的东西,大家反映都较难。其实真的不一定是难,而是平常见得少,写得少,老师的指导也少,因此没有把握而已。我不指望自己能给大家多高深的指导,只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找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资料给大家看看,希望有所启发,定有不足,望见谅。 一、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学评论的两个标准即: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政治标准是为了解决文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艺术标准则是为了解决文学如何服务好的问题。这两个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文学艺术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文学评论的写法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浅谈老子文学批评思想

浅谈老子文学批评思想 内容摘要:《老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著作,但其中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理念上看,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趋反、自然无为等理念,这些理念也同时反映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即从批评对象的相成和相反的角度、自然而不加入人工的态度上显示其文学批评的基本思想倾向,其“大音希声”、“信言不美”则直接反映了他的文学批评理念。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方法上看,其方法也与其哲学理念相联系。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道”,为了实现“道”,达到“道”的境界,老子十分重视虚极静笃、抱一守中、德善德信、正言若反等方法,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些方法用于文学批评也是十分中肯的。 主题词:老子哲学理念文学批评思想关系 《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言论和思想,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学著作,但其中也包含了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是我们研究老子及道教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老子》,正是蕴含在其哲学思想的文学批评的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不可估量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辩证趋反 辩证思想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占重要的地位。老子的辩证思想导源于《周易》,但比《周易》更加明朗化和系统化。老子辩证趋反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文学批评中,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批评对象

双方对立统一的角度提出其批评理论。比如老子对美和恶、善与不善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老子认为世间美的东西和恶的东西是共存的,善和不善的东西也是共存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恶,没有善,也就无所谓不善。美与恶、善于不善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评判,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一方而轻视另一方。二是从批评对象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角度提出其批评理论。一方面,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极致,就会以相反的形态表现出事物发展的更高境界。另一方面,只有抓住事物相反方面,才能达到最佳的批评目的。” 2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在老子的宇宙观里,把“道”看做是宇宙生成的本原,一切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老子自然无为哲学思想体现的文学批评上,就是强调一种完全顺应自然的批评理念。在老子看来,客观事物,包括文学作品,以一种自然状态呈现出来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一旦加入了人工雕琢,就会损害其自然状态,破坏其内在的美质。同时,老子也认为,批评要有群众性,不要以自己的欲念为出发点,“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文学批评如果失去了群众性,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也就很值得怀疑了。 3大音希声 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在老子看来,“无”可以看做事天地万物的原始。老子“大音希声”的文学批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哲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高中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 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 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

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 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 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 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 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 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 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 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 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 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

文学短评写作及示例(古诗)

文学短评写作示例 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谈谈作品的构思技巧。 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3)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4)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5)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6)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5.鉴赏作品的语言。

文学评论 《活着》

文学评论《活着》 浅谈《活着》的叙事艺术 《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

文 艺 评 论 写 作

文艺评论写作 1、知人论世,精研作品。认真研究评论对象,联系社会与历史。对作品不仅要 有理性的认识,还要有形象感受。 2、抓住特点,写出新意。 3、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记叙:故事梗概或总体形象的勾勒,具体情节的援引。 4、析赏交融,文情并茂。评论本身也应富有艺术情趣,少摆理论架子。 5、形式:常用议论文。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苏轼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②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一首表现爱情生活的诗,诗里寄托了作者爱情上的怀念和忧伤。作者以巫山神女暗喻自己所爱的人,对方可能是歌妓一流的人物。但作者的爱情是真诚的。首联指出作者和那个女子离别之后,从此杳无音讯,再没有重逢的机会,暗示双方在爱情上都有不能自主的苦痛。二联回忆起两人在花前月下相聚的幸福时刻,虽只点出时间、地点,但却融情于景,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三联写别后相思之苦,也苦于不能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感时伤怀,借酒浇愁加以抒发,意在言外。尾联表示重逢无望,寄书无门,不仅有山川的阻隔,而且处处有人为的重重障碍,感情是含蓄的,但痛苦是深沉的。这说明在那个时代里,男女追求真实平等的爱情,是不可能的。全诗风格清新流畅,没有一般爱情诗那种绮丽浓艳的色彩。 元好问的《论诗30首》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故元好问指出陶诗谓诗语自然却万古常新,繁华落尽而显现真淳。陶渊明之胸怀朗若白日,俨然羲皇上人。渊明的诗风如此真淳自然,虽生于晋朝,无伤其为淑世之人。本诗意在表彰陶诗之自然真淳,显示元好问以「气骨」为正体之外,亦以「天然」为正体。 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 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最新】文学评论写作万能模板-范文模板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文学评论写作万能模板 篇一:文学评论写作经验——现当代文学 文学评论写作经验——现当代文学 考研的路,走过,无意间再回首,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有过彷徨,也曾无助 过,千种感慨,尽在苏轼的一句词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暑期在家,闲下来的时候,翻看我喜爱的诗词,说到古诗词,想到了现当代文 学评论的写作。我想,没有对于古诗词所下的一番苦心,文学评论写作可能拿 不到140分。中国古代的诗歌、词,对于写作入门不失为捷径,。唐诗宋词重 意境的营构、重心绪的传达,看的多、品的多,慢慢感觉就出来了,叶嘉莹的 十五讲,还有胡晓明的《万川之月》,以及其他唐诗宋词的赏析性著作,对于 古诗词品味的提升,很有版主。现当代诗歌的品读,万象归一,与古诗词有异 曲同工之妙,都是文人的此情此景的再现。只是现代诗歌比较年轻,体式上尚 不足谓之成熟,略显涩一些。说到古诗词赏析,它可以更快的熏陶出对诗歌的 感知,籍此来赏析现代诗,也许上手比较容易些。毕竟,诗思是相通的。现代 诗评论的写作,构建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大体方向要把我对。在09年考研的前一个月,我还在犹豫担心,我怕我抓不准这首诗,他具体所要传达的意思, 我怕我抓偏离。在去年夏天,我还在着急,面对一首诗歌,哇不能全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的感觉,也不知怎么评。复习时困惑厚重的像一堵墙,堆积的几近窒息。后来,我决定模仿评论写作。在图书馆借出孙玉石的两本《中国现代诗导读》,说到,说到孙玉石先生,他是诗评界的重量级人物,而这两本书中的评 论文章,均出自他和他的研究生之手,文采斐然,文笔妙曼读来是一种享受。 从暑假到考研的多半年时间,我几乎模写遍了这两本书的评论文章。模写要有 点变通,学的是笔者行文思路,如何定题的墓志铭开头的,他是从哪个角度分 析这首诗歌,人家是怎么论证的,收尾时怎么收的。先大题把他的文章熟识后,也明确了诗歌的大意,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叙说作者的文章,两相对照 找不足。当然,记得重点是看人家怎 么评论这首诗。 评论的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想一蹴而就怕不易。它考察学生对于诗 歌的感知能力、行文组织驾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诗歌浓缩着文学的精华, 短小,读懂读透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我模写近十几篇时,已隐隐感觉到,诗

文学评论_《活着》

浅谈《活着》的叙事艺术 《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象。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这可以看作是福贵对生命的尊重,但小说并不仅仅想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悲悯,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小说中“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话还得说回来,你(指牛)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这里,福贵把他自己的生命投射到老牛身上,通过老牛追忆亲人缅怀生命,老牛成了晚年的福贵,晚年的福贵成了默默承受孤独终老命运的老牛。活着的意义在福贵与老牛生命的相互指涉中凸现出来,老牛成为小说的点睛意象,从整体上完成了小说的隐喻功能。 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故事。《活着》一书可以分为两个叙述视角层。第一层中的“我”是去民间采集歌谣的采风人,也就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第二层中的“我”即福贵,在这里福贵以主人公和自己故事叙述者的双重身份,感慨万千地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苦难和幸福。在第一视角层中,作为主人公的采风人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而这种关系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由来,使得小说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在第二视角层中,作为故事叙述者的福贵同时也是故事的主人公,面对一次次亲人的离去,福贵的叙述里充满了安详与从容。这种视角模式的运用很容易就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好像我们就坐在他们的面前,听他们娓娓的道来。例如“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读者被引入到当时“我”听故事时的内心感受,同叙述者一起感受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叙事循环是指小说的叙事序列呈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封闭结构。小说起笔是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开始的,结尾又以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结束,这本

(完整版)文艺评论-评骆驼祥子

文艺评论 评《骆驼祥子》 ——从幽默中感受悲凉 《骆驼祥子》叙述了一个本是有理想,有目标,懂得奋斗进取的大好青年,但经过“三起三落”的波折,车没了,老婆去了,就连最后唯一根支撑他精神世界的支柱也倒了——小福子的自杀,这时他彻底的堕落了成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作者在这一书中描写祥子的悲惨遭遇时不乏幽默,在幽默中表现悲凉的情怀更令人感伤。 在小说中有许多地方出现幽默的因素。 如在语言描写方面:“哼,你这个傻小子。你个傻骆驼!地道窝窝头脑袋!受苦的命!”从这一简单的口语中,能让读者在脑海中形象地浮现这么一副画面:祥子正拖着骆驼,人与骆驼并立在一起,而且两者都呈现傻傻呆呆的样子。这生动的语言描写,刻画出的这么一个愣头青的画面,令读者禁不住想笑,但在笑了之后,再想想当时祥子的生活,不禁泛起了对祥子深深的同情。 在心里描写方面:在祥子拉曹先生的车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小子骑着自行车在后头跟行着,“好几次,祥子很想抽冷子闸住车,摔后头这小子一交,但是他不敢,拉车的得到处忍气。”这一心理描写会令读者不禁产生一种联想,想象那小子无缘无故被摔出去时,那身在半空三百六十度打转,最终头朝地,嘴吃泥得摔在地上的狼狈样,不禁会令人捧腹大笑。但祥子不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阶级制是多么的严重,穷人面对有钱人时总是要忍气吞声。 还有在虎妞欺骗祥子说自己有了身孕,并威逼利诱他,要

祥子娶虎妞。当祥子陷入这个陷阱之后,作者以这么一句话描写了他当时的心情:“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象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祥子这一心理想法显示,他为了摆脱这丑妞的纠缠,他宁愿当一条冻在冰里的死鱼,也不愿娶虎妞。这一想法不禁令读者觉得有点可笑,同时又对祥子的遭遇感到无奈与怜悯。 在行动描写方面:祥子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打工挣钱的青年,他凭着自己年轻力壮又能吃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他向人力车厂租车拉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但这个普通的愿望却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实现。好不容易拉上自己的车,又遇上军阀抢车,自己也被抓了去,当他逃回来之后,一切又重头开始,愿望依然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当祥子攒够钱的时候,钱又被侦探骗了去。落魄无奈的祥子被逼娶了车厂主的女儿虎妞,一个比自己大十五岁的老姑娘。看着这一切倒霉的事都接二连三发生在祥子身上,会使读者产生一种像是在看倒霉熊的经历,不觉地笑了一下,之后回顾到祥子的悲惨结局,笑变成了苦涩的笑。 在修辞手法方面:祥子与虎妞新婚之后“他想不起哭,他想不起笑,他的大手大脚在小而暖的屋中活动着,象小笼里一只兔子,眼睛红红的看着外边,看着里边,空有能飞跑的腿,跑不出去!”作者将新婚后的祥子比喻成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兔子,既形象又贴切,兔子本是擅跑的动物,正好形容祥子喜欢拉车到处跑,但很不幸,兔子被关在笼子里,极其生动的描绘出祥子渴望出去劳动但又被虎妞困住的无奈。读者可从这一比喻感到一定的幽默感,但同时也体会到祥子心中的无奈。

浅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学批评标准

浅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学批评标准 摘要: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观点受到了人们长期的误解,被理解为庸俗社会学的观点。但是实际上它是在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定提法。在这个表述中,无论是对“政治”一词内涵的选用还是对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阐述,都表明了毛泽东坚持政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观点。 关键词:《讲话》、政治标准、艺术标准、政治、内容、形式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作了《引言》和《结论》两次讲话。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上将毛泽东在座谈会上的两次讲话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题公开发表。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份文艺纲领,《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建性的文艺思想,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话题——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对文艺批评标准的讨论上。在《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应该“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由此,相当一部人认为毛泽东在文艺批评标准这一问题上所持的立场就是以政治标准压倒艺术标准,从而将他在这一问题上的阐释理解为庸俗社会学观点。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应该在全面深入理解其含义的前提下给予其客观公正的审视。 “政治”一词在《讲话》中被多次提及,然而其在不同的语句中所表达的含义却有着细微的差别。在讨论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这一问题中,毛泽东指出:“我们所说的文艺服从于政治,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在这里,“政治”一词是指纯粹意义上的政治,它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强调的是一种敌我对立的意识形态。而在讨论文艺批评标准问题时毛泽东则指出:“按照政治标准来说,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进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而一切不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在这里,“政治”一词涉及到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包含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在其中,而另一层较为隐蔽的含义则包含了对敌我对立的意识形态的削弱,相对应的,又加入了与艺术相关的柔性因素在其中。因此,虽然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了“政治”一词,但是这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出现时会有细微的差别在其中。总体上来讲,《讲话》中提到的“政治”有的是专门用来强调意识形态的,而有的则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包含了意识形态在内但又不限于此,而是包含了较为广泛内容在内的词语。而文学批评标准问题中的“政治标准第一”的“政治”一词应该作第二种解释,即,它是一个含有意识形态在内但又不限于此,而是包含内容较为广泛的词语。 对《讲话》中关于文学批评标准这个问题的不准确理解,除了包括指涉“政治”一词时,对其在含义上产生的模糊理解外,更为常见的就是对“政治标准第一”和“艺术标准第二”的误解。值得特别指出的一点是:这里的“政治标准”实际上对

文艺评论试题

第八章阐释—接受批评 D1.阐释—接受批评,兴起于(D.德国)。 A2.伽达默尔属于(A.阐释—接受批评)。 B3.《存在与时间》的作者是(B.海德格尔)。 C4.“康斯坦茨学派”属于(C.阐释—接受批评)。 A5.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是(A.尧斯/伊瑟尔)。 C6.(C.尧斯)将接受美学用于文学史研究。 A7.最早提出阐释学中“阐释循环”问题的是(A.狄尔泰)。 B8.(B.尧斯)提出了期待视野范畴。 C9.(C.伊瑟尔)将“隐含读者”作为一个重要范畴提了出来。 B10.“语言是存在的家”出自(B.海德格尔)。 第九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B1.《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作者是(B.卢卡契)。 D2.《乌托邦精神》的作者是(D.布洛赫)。 A3.阿尔都塞属于(A.“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A4.《马克思的幽灵》的作者是(A.德里达)。 A5.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标志是(A.《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表。 C6.(C.阿尔都塞)倡导“症候式阅读”。 A7.后现代文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是(A.詹姆逊)。 A8.被称为“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是(A.马尔库塞、弗洛姆)。 A9.主张交往诗学批评的是(A.哈贝马斯)。 A10.提出“文化工业”概念的是(A.法兰克福学派)。 第十章新历史主义批评 A1.(A.葛林伯雷)第一次提出了“新历史主义”这一称谓。 A2.新历史主义兴起于(A.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A3.新历史主义兴起的标志是一批研究(A.文艺复兴)的论文。 C4.提出“知识范式”的是(C.福柯)。 D5.《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的作者是(D.海登·怀特)。 A6.新历史主义批评家的批评实践主要集中在(A.英国文艺复兴研究和当代文化研究)两个领域。 B7.新历史主义引自文化人类学的批评方式是(B.“厚描”)。 B8.《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造型》的作者是(B.葛林伯雷)。 A9.文化诗学又称(A.新历史主义批评)。 A10.新历史主义是从批判(A.新批评)入手的。 第十一章后殖民批评 A1.后殖民批评兴起于(A.20世纪70年代)。 B2.后殖民主义以(B.文化霸权)为主。 D3.《东方学》的作者是(D.萨义德)。 A4.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先驱是(A.弗朗兹·法农)。 C5.《知识考古学》的作者是(C.福柯)。 C6.后殖民批评的“三驾马车”是(C.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 B7.“‘东方’并非地理学意义上的‘东方’,而是被话语‘编码’和‘建构’出来的‘东方’,被话语‘编码’和‘建构’出来的‘东方’。”萨义德在这里主要借用了(B.福柯)的观点。

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文学评论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文学理论来批评鉴赏文学作品。那么除了要求写作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文学理论。 具体的操作来说: 1.可以先看一些关于文学批评方法系统讲解的专著,在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批评方法,如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这本书比较好的就是会结合案例来讲批评方法;还有王一川的《文学批评方法教程》,这本书比较好的就是涉及了中国现代的批评方法,像王国维的意境说等。 前一本更适合外国文学,因为里面涉及的作品大多数是外国文学作品,后一本更适合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不过两本都对于掌握批评方法是有帮助的,属于入门级别吧。 2.去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章,关键词输入某种批评方法就行。搜文章的目的在于学会运用批评方法,看看别人是怎么运用方法来评论具体的作品的。我当时考研就是这么做的。 3.有一本叫做《文学评论》的期刊,是中文里比较顶级的期刊了,学术性很强,也可以适当读一读。 如果是深入研究文学评论,建议从文学批评方法开始;如果是浅尝辄止,搜一些具体的文章就够了。

评论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和能力考查。它往往在初试或复试中独立构成考试科目,或者在一科目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分值。评论写作往往要求学生对文章有着敏锐的发现力与感悟力、有着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题提供的原文往往短小精湛,内涵要么蕴藉丰富,要么尖锐深刻。对于前者,考生可从中引发多种论题,可从不同的阐释角度切入文章;后者则论题较为单一,但需要特殊的阐释角度(如女性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若没有特殊理论的支撑则无法阐释作品。要写好评论文,需要平时大量的阅读,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夫。此外,在备考阶段,有意识地进行专项训练也是很有帮助的。

文学评论的基本写作技巧

文学评论的基本写作技巧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 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 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 作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 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 为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 先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 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 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 的思想。”(《列宁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 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 透彻一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 览一遍,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 “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 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 的判断。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 节录作品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 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认真思考,就去评论。第二种,贪 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 流于一般、平庸、肤浅。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应该 怎样定题呢?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 (一)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作品 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

对诗歌进行文学评论范文

对诗歌进行文学评论范文 粗览此诗,似乎有二条线索,梅花与伊人。读到第三段的“远山远处”的意象,我明确了此诗是一首托物(梅)寓意的现代诗。 诗歌第一段,诗人用“伊水”描绘了河的那一方的情景,“瘦影”如梦中缥缈的身影,随即直抒胸臆,表达对“瘦影”的爱。“我的世界”既承上又有启下,表达了二层含义:一,我的世界全部都“爱上你”;二,我的世界里一颗爱你的心正如“青铜时代埋下的盅”。“我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要在“埋下的盅”里找答案。青铜时代的盅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颜色是青灰的;埋下的盅经历了四五千年,定是被腐蚀得斑驳不堪的。青灰与斑驳的意象是意蕴了诗人的“满是”沧桑的心。“满是”表明盅的数量,在诗人心中不是装有一个“盅”,而是有不少“盅”。每一盅有每一盅的故事,每一盅有每一盅的情绪。这里投射出诗人的人生也是有一番丰富经历的人。 人生无常兮,回归瘦影;道法自然兮,心向梅花。“无言”——“我”还能说什么呢?就让我 ___放下,陶醉于“秀丽的容颜”与“隐忍的媚”吧!“秀丽的容颜”不就是“花枝俏”(注释1)吗?!“隐忍的媚”不就是“俏也不争春”(注释2)吗?!解析到此处,诗人向伟人学习的心已昭然。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梅花情有独钟,在其诗词里的梅花,被赋予了挺立风雪的俏丽形象、乐观的

态度、独特的性格和惊人的气度(注释3)。我们似乎找到了诗人的恋梅、咏梅、尚梅的情感源头! 诗人在《瘦影》的最后一段,以“脚下的杂石横生”的意象,隐喻着“与梅握手”面临的阻碍与无奈,于是那“瘦影”飘渺若梦。诗人的恋梅、咏梅、尚梅感情尽管非常的强烈,而诗人自知之明的智慧深知,“欲望的手”难攀伟人境界的高度,“瘦影”的精神只能让人仰望。这似乎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消极情绪。 远山远处 脚下的杂石横生 欲望的手 握不住你的飘渺若梦 远山的远处的瘦影,太高太远,“脚下杂石横生”。这里一语双关,虽系写景,亦包含着某种寄托或自况。逻辑上来说那“欲望的手”应该够不到“瘦影”的,既然够不到无从谈起“握不住”。“握不住你的飘渺若梦”的“握不住”值得推敲,我认为诗人可能已经跨过或是有这样的决心跨过横生的杂石的,否则就是“握不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