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最后一分钟》

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阳埠中心小学刘风羚

一、教材简析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二、设计理念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动人场景;然后交流感受,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三、学情分析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那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亲身经历过那一天的人们是不会忘记的。但对当时只有刚出生的现五年级学生来说,实际上还体会不到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感悟不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能理解不了人们的激动、自豪、喜悦之情。因此,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搜集有关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回归、香港的现在等资料,先学生自主地了解香港,再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五、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了解历史

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你们爱看图画吗?我们今天就来边看图画,边听老师讲故事。

1、出示虎门销烟图

这幅图上画的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件事,叫做《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位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大人。林大人为什么要虎门销烟呢?销的又是谁的烟呢?这要从英国人到中国做生意说起。

2、出示中英商贸示意图

清朝道光年间,英国人到中国做生意,整船整船的布运到中国来卖。而中国呢,就卖给英国人瓷器、茶叶、丝绸。英国的布在中国几乎没人要,而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呢,却大受英国人的欢迎。结果,英国人回家的时候,拉回的一船一船的破布,而中国人回家的时候,拉回的是一船一船的银子。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赚钱了,英国人亏本了。

亏本的生意可不好做啊。于是英国人想到一个狠毒的办法,贩鸦片来中国卖!鸦片是害人的东西,中国人能让他卖吗?当然不行!于是林大人就把英国人的鸦片给烧了。这就是“虎门销烟”。

鸦片被烧了,英国人不干了。就派兵侵略我们中国。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人家都打到家门口来了,咱就跟他打呗!于是就发生了一场战争,叫“鸦片战争”。

3、出示鸦片战争图

当时中国参战军队有近十万人,英国只有两万人。十万对两万,你们猜,谁打羸了?英国人打羸了!清朝政府太腐败了,清朝的军队太无能了,这么多人参战,而且还在自己的家门口,居然打败了!中国输了!(出示战败图)

4、出示南京条约谈判图

战争打输了就要付出代价,什么代价?清朝政府在南京跟英国人签定了一个条约叫《南京条约》,其中有这么一条:把香港永久割让给英国!祖国母亲身上的一块肉,生生地被侵略者割去了!真让心痛啊!这是中国人的耻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与英国谈判香港的问题。有一次,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提出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据说,撒切尔夫人从人民大会堂出来,居然在台阶上摔了一跤。为什么呢?香港在她手上给中国收回去了,她郁闷啊,郁闷得连走路都走不稳了。此后,经过多次谈判,确定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5、出示香港回归图

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激动万分的时刻!在这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分钟,人们欢呼、跳跃;看吧!英国的米字旗降下来了,中国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一百年的耻辱,在这最后一分钟,中国人挺起胸膛;一百的期盼,在这最后一分钟,神州大地成了欢乐的海洋!长城露出了快乐的笑脸,黄河泛起了激动的波澜,强大的祖国,让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脸上,写满了自豪的荣光!

作家李小雨,根据这一历史时刻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最后一分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课文。(板题)

11、读题。

离开了祖国一百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大家激动吗?请大家以激动的心情读一遍课题。

美丽的香港终于回来了,大家高兴吗?请大家以高兴的心情读一遍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我们学过不少古诗,相信大家的古诗读得很好。这是一首现代诗。现代诗该怎样读呢?怎样才能把现代诗读好呢?先听老师读一遍。碰上不认识的字请注上音。

2、教师范读。

3、同学们像老师一样来读一遍好不好?(学生齐读)

4、同学读得很认真,却读得不够好。同学们想读好吗?

5、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才能够读出感情来,接下来我们就来了

解诗歌都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三、再读诗歌,了解内容(略)

1、“最后一分钟”在诗中出现了几次?画出来。

2、学第一节

(1)快读:这里是写香港回归之前还是之后?

(2)这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叩问”是什么意思?

(4)香港回归仪式来临之前,大家什么心情?

(5)大家以期盼的心情来读一遍。

3、学第二节

(1)自由读:这里写的是什么时候?

(2)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什么心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请大家用激动的心情来读一读。

(4)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4、学第三节

(1)自由读:这节写什么?

(2)作者想到了些什么?

(3)这里表现了一种什么心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4)请大家以自豪的心情来读一读。

(5)你有什么问题吗?

5、学第五节

(1)这里写的是什么时候?

(2)你从中感受到一种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3)请大家以激动兴奋自豪的语气来读一读。

(4)教师引读。

三、激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2、齐读。

四、同学们,历史的耻辱是不能忘记的,祖国的强大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努力学习,不忘国耻,报效祖国!

小学五年级语文24最后一分钟(教案)

24*最后一分钟 1.认识课后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搜集香港回归及百年香港相关资料。 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导语:同学们,听下面这首歌曲,“小河湾湾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你们知道这里的“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吗?(香港) 2.香港是哪一年哪一天回归祖国怀抱的?(1997年7月1日) 3.教师:1997年6月30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中英两国政府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一个半世纪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今天,我们一起感

受那《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 叩问(kòu)刹那(chà)硝烟(xiāo) 骨髓(suǐ)铸造(zhù)悄然(qiǎo) (2)理解词语。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脊梁:脊柱。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2.背景简介。 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构想。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并设特别行政区。 3.放声朗读,边读边想:每个小节主要讲什么? 4.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现在,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指名分小节读,并试着归纳每节的主要意思。) 总结:这首诗共有四节。第一节是写人们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节是写人们看到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升起时的情感。第三节是写作者联想到香港的屈辱历史,但在今天,在这一刻,人们终于可以欢腾了。第四节是写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它的明天将更美好。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最后一分钟第二课时

《最后一分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下,联系收集的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2、初步感受新诗拟人、联想等表现手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背景资料,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开课: 师:我们在七单元已经学了三篇课文了,他们都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 生:七单元前面的课文都是讲历史方面的。 师:学习这样的历史性比较强的课文,当时我们主要是怎么来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呢? 生:抓住关键词句。 师:是的,这个方法我们一直使用有效。 生:朗读。(板书:朗读) 师:是啊,学语文最基本的一个方法,而且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更实用。因为它的体裁是? 生:诗歌。 师:是的,而且还是一首现代的新诗,和古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自由体分行,但它并不是随意的口语,而是精心锤炼,自然明快,琅琅上口,适合朗读。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收集资料。 师:(板书:收集资料)很好的一个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将同样运用收集的资料来帮助我们走进文字背后的情感。 (板书课题) 师:一起朗读。 师:昨天大家预习了,你知道这“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 生: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 生: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 师:既然讲的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那我们应该怎么读题?

生:激动地读。 师:请你读。 师:是啊,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在最后一分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行政区区旗同时升起,国歌响起的这一时刻,人们激动地热泪盈眶,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激动地读——生读:最后一分钟。 师: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一刻,让我们深情地读—— 生读: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诗歌。 师:这首诗总共有四个小节,我们请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小节,听听字音是否准确。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看来预习作业做得不错。 三、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感情真挚,读来催人泪下,让人热血澎湃的新诗,不知哪个小节最让你热血澎湃,呆会我们将和你的小组伙伴一起学习。 (出示提示:请选择诗歌中最让你热血沸腾的一个或两个小节,运用你已有的学习方法和同学合作学习,注意体会含义深刻的诗句,写下你内心的感动,读出你奔涌的豪情。) (自学建议: 1)、第一小节写到香港的“风雨归程”,你知道是怎样的吗? 2)、第二小节写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3)、第三小节写到哪些历史事件?分别是怎样的? 4)、第四小节写的是什么?让你想到什么?) 生合作学习。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大家按照1到4小节的顺序说说各自的体会和收获。先请学了第1小节的小组: 生:我们读懂了“风雨归程”。 师:是吗?那请你为大家说说。 生:百年的沧桑,百年的风雨啊,所以说是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师:这一百年的沧桑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你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下吗? 生:可以。请大家打开《英才教程》24课,这里有关于香港被割让到回归的历史,我念给大家听。(生念)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听完这段历史,有什么感受?

每天最后一分钟安全教育

每天最后一分钟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1.走人行横道,靠路右边走。 2.走人行横道、天桥,不随意横穿马路。 3.注意道路和车辆信号,服从交通管理。 4.不在车行道、桥梁、隧道上追逐、玩耍、打闹。 5.不穿越、攀登、跨越道路隔离栏。 6.不在铁路道轨上行走,玩耍。 7.不横穿铁路和钻火车。 8.听从铁道口管理和信号管理。 9.不乘坐“三无”车辆,即不乘坐无车牌、无行驶证、无养路费行驶的机动车辆。 校园内外活动安全校内安全: 1.在校园内不用尖头铅笔或剪刀等物品打闹。 2、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不做危险活动和不安全的活动。 3、上下楼梯不要拥护、礼让慢行。 4、不互相追逐疯打。 5、不开无味的可造成伤害的玩笑。 校内劳动安全:

1、严禁学生擦楼房外窗玻璃。 2、做清洁时,防止滑倒跌伤、玻璃划伤、钉子刺伤。 3、严禁用湿布擦电器旋扭开关。 学生实验安全: 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则。 消防安全、火灾的预防: 1、安全使用炉火和液化器、天然气。 2、安全用电。 3、少年儿童不要玩火。 4、严禁学生携带烟花爆竹入校。 5.不要乱烧废物。 6、报警:火警电话119。报警要报清失火地点街道名称。 火灾自救与逃生: 1.井然有序撤离火场,不要大声喊叫,以防吸入烟雾窒息。 2.弄清楼层通道,不要盲目乱跑、不要盲目开门。 3.冲出楼房,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势跑行。 4.楼梯火小,就冲出去,火大就用绳子、被单等从窗口、凉台上滑下。 5.身上着火,要脱掉衣服,或在地上打滚压灭火。 卫生防病饮食安全: 1、注意传染源,发现病人及时治疗,与病人密切接触的要检查。 2、切断传染途径:加强环境卫生、保护水源、厕所清洁。消灭苍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4课《最后一分钟》同步练习B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4课《最后一分钟》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14题;共65分) 1. (8分)看拼音,写词语。 tiáo zhou liè qièyāo he Jìn chá j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ěi xùyǒu hēi kù guàmén kǎ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分)选择划线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荒:①庄稼没有收成或严重歉收;②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③废弃;④荒凉,偏僻;⑤不合情理,不正确。 Ⅰ这里曾经是个荒.村,近年因为发展旅游业变得十分热闹。________ Ⅱ大家都劝马小虎赶快打消这个荒.唐的念头。________ Ⅲ业精于勤荒.于嬉。________ 3. (1分)把下面的句子写完整,用上“越……越……”。 丁丁每天练习写字,现在________。 4. (4分)写出下列汉字的笔顺。 骤________ 涉________ 疲________ 载________ 5. (3分)写反义词

健康________ 美丽________ 祝贺________ 6. (6分)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劝告________ 街坊________ 赶快________ 盘缠________ 后悔________ 发现________ 7. (2分)仿写句子 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 只有________,才________。 8. (5分)照样子,写一写。 d — an— dan zh — en—________ t — an—________ ch — en—________ n — an—________ sh — en—________ 9. (8分)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的字,再组成词语。 例: 扁偏(偏僻)篇(篇章) 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昔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 (4分)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 简单简陋简要简朴 (1)周总理的生活十分________。 (2)这家人住在村子里一座________的小屋里度日。 (3)这道题的要求是,让我们________地说出这段话的含义。

《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实行说明。 一、说教材《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振兴中华、勿忘国耻”为主题展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最后一分钟,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以前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当中。 二、说教法、学法“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本课是阅读课,我准备安排一课时实行教学。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2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使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因为本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因为学生对香港回归、虎门硝烟这些历史事件不是很熟悉,理解诗歌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开场播放歌曲《东方之珠》,把学生带到创设的情境当中,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盼着一个庄严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要实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了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中国人都急切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环节二:自由读诗,感知内容1.首先我让学生自

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在这里向同学们讲个故事。今天,许多其他地方的人,也已记住了他的名字!他就是大连市的一位普通的公交车驾驶员,叫黄志全。一次在行车途中黄志全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关闭,确保了车和乘客、路人的安全。最后,他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他的呼吸。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黄志全,这个平凡而普通的公交车驾驶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对别人的负责,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一名平凡的公共汽车驾驶员,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知道并记住他的名字?这是因为他有一颗闪光的责任心!在生命最后一分钟,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就这份责任心,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为国家、为人民,挽回了多少损失! 同学们,让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吧! 《我来说责任》 走上台,鞠个躬。说说责任我真轻松!咋说轻松呢?因为呀,那个一轻松。有责任的人呀就在我心中。在学校,他爱老师,他刻苦学习很用功。他爱公物,他爱劳动,他处处帮助小同学。他乐为集体争光荣。责任早已播种在心中。责任如同一团火!责任如同一棵松!责任如同一面镜!责任如同一盏灯!有责任的人,有力量。有了责任事竟成。有了责任成英雄。 让责任伴我们走向明天! [师]:同学们,老师相信只要大家有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就一定能培养自己的责任心,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老师负责,对同学负责,对生命负责,对生活负责,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人,将来就一定能完成别人交给我们的任务,就一定能收获一个精彩和亮丽的人生。 课后反思:一节课下来,只用了30分钟,除了第三环节:小事显责任, 学生在说身边负责任同学的事迹语速过快时,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在第七个环节:决心拥责任时,课前没有进行更细致的指导,学生只写了“现在最想努力完成的事”,所写的,也几乎如出一辙,都是想好好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考出好成绩,将来考个好学校,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等等,如果我能在课前先引导学生,想想应该如何培养自己做事负责任的精神,并写一写,课上,让他们每个同学都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培养自己做事负责任的精神呢?你现在最想完成的事是什么?”说完之后,再将树叶贴到黑板上,我想,这样会更有深度,对学生的教育也更有效,时间也不会剩那么多。在农村教学,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教师指导,只能靠自己一点一点的摸索,一点一点的体会,还好现在有了网络,能在网络上学到很多,也能找到很多可参考的资料,只要自己肯去钻研,应该是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课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 午夜。xx,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xx人的心跳和叩问。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xx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xx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xx,xx,我们的心! 我看见, xx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1997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xx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xx沸腾!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xx。xx,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那xx的 含露的、芳香的

xx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xx……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最后一分钟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 谈谈你所了解的xx。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4课《最后一分钟》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4课《最后一分钟》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59分) 1. (6分)把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通顺。 ________这太阳出来了,它仿佛知道睡莲的心愿,便把第一束阳光撒在睡莲身上。 ________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霞光。 ________湖里的睡莲就张开花瓣,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欣喜地等待着。 ________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湖里的睡莲都躲到荷叶下乘凉去了。 ________湖里的睡莲慢吞吞地合拢了花瓣,似乎睡觉去了。 ________东方刚露出晨曦。 2. (4分)用“静”字组词,填入句子。 ①看到香港回归祖国的电视画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________。 ②走在这条________的乡间小路上,欣赏着田间的美景。 ③上课铃响了,教室里渐渐________了下来。 ④一声尖叫,打破了夜晚的________。 3. (7分)照样子填一填。 例:很(高)很(高)的(树) 很(红)很(红)的________ 很________很________的________

很________很________的________ 4. (2分)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A现在从北京到上海,可以夕发朝至。“夕发”的意思是________ ①头发少。②晚上出发。 B“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创举”的意思是________ ①从来没有过的了不起的事。②用力举起来 5. (25分)按要求写句子。 (1)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缩句) (2)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改为拟人句) (3)父亲对他们说:“希望你们做花生一样的人。”(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4)珍珠鸟长得好肥。(改为比喻句) (5)根据“风浪”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A.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B.比喻艰险的遭遇或斗争的环境。 6. (8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fèi téng qí zhìlǐ pào liú tǎ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uǐ chún jǐ liáng xiāo yān xiāng gǎ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5分)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后顾整个课堂教学, 我总结出以下几点: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 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回归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

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课文原文及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午夜。香港,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我看见,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20XX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那新鲜的 含露的、芳香的 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紫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最后一分钟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鲁教版语文四下16《最后一分钟》练习卷.doc

鲁教版语文四下16《最后一分钟》练习卷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1 . 读拼音写词语。 f èi t én ɡ q í zh ì l ǐ p ào li ú t ǎn ɡ ( ) ( ) ( ) ( ) zu ǐ ch ún j ǐ li án ɡ xi āo y ān xi ān ɡ ɡǎn ɡ ( ) ( ) ( ) ( ) 2 . 给多音字组词。 k àn ( ) k ōn ɡ( ) qi ǎo ( ) 看 空 悄 k ān ( ) k òn ɡ( ) qi ān ( ) 3 . 组词。 巷( ) 顷( ) 只( ) 杀( ) 港( ) 倾( ) 帜( ) 刹( ) 搂( ) 俏( ) 随( ) 斩( ) 缕( ) 硝( ) 髓( ) 崭( ) 4 . 填上量词。 一( )硝烟 一( )教科书 一( )空位 一( )礼炮 一( )眼泪 一( )紫荆花 一( )伤痕 一( )红旗 5 . 写出表示时间意思的词语。

例:瞬间()() ()() 6 . 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脊梁()的土地()的大海 ()的日出()的寂静()的一分钟 7 . 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1.最后一份钟,是旗帜的形壮,是天地间缓缓上生的红色。 ( ) 2.被撕碎的厉史教科书,第1997页上,哪伸入骨髓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铸近我们的灵魂。 ( ) 8 . 判断句子是否比喻句。 1.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 2.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 声。() 3.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的头上砸 去。() 4.成语“水滴石穿”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果。 () 9 . 选词填空。 寂静安静平静幽静 1.一阵大风过后,湖面上又恢复了()。 2.上课铃响了,校园里十分()。 3.到了深夜时,整个村子格外()。 4.贝多芬走在()的小路上,听见茅屋里传来了琴声。 《最后一分钟》习题 10 . 课外阅读 东方之珠 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荣繁华)的街市。 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沙滩上,沐浴着(轻柔温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适舒服)极了。 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那里的海洋剧场,经常聚集着许多(观赏欣赏)海豚精彩表演的游客。在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上,几只海豚正在尽情地嬉戏,它们忽而腾空跃起,忽而悠然落下。 铜锣湾是香港三大闹市口之一。摩天大楼林次栉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 ][ ]满目,宽阔

24最后一分钟

24.最后一分钟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讨论交流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会诗歌内容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

【人教版】2018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最后一分钟

(教学反思参考2)最后一分钟 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创设情趣。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1997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3、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小学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但是教学只有在实

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磨合口。课上完,细节的思索却不断。 1.孩子对香港的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加深孩子对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课时是否会感觉课堂上教师的导语过长,教师的语言过多? 2.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意味。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认为对香港过去的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能有迷糊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 目标。因此,我重点抓第2、3小节,用板块对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否会浅化了文本的意味? 3.这一个单元的课文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让学生在资料上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略读课文,注重能过的是方法的积累,用资料来冲击情感。我想,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不同的尝试。这种没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尝试会不会让学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差?

第24课 最后一分钟(五年级)同步测试.doc

第24课最后一分钟(五年级)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题文】多音字组词。 【答案】沸腾旗帜流淌嘴唇脊梁香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能够正确、规范书写课本生字表要求掌握的生字。读准拼音,是正确书写生字的前提。书写的基本要求有两个:1.使用正楷书写。2.书写格式要规范,字型整齐、结构合理、部件正确、笔画标准。此外不能出现错别字,也是非常重要。 【题文】我能给加横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刹车(shā chà)悄然(qiǎo qiāo)散尽(sàn sǎn) 脊梁(jǐ jí)刹那(shà chà)颤抖(chàn zhàn) 【答案】shā qiǎo sàn jǐ chà chàn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脊梁的脊读音为jǐ,易错。此外还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的正确选择。 散: [ sàn ] ①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解~。涣~。~落。~失。~逸。 ②分布,分给:~布。~发(fā)。天女~花。 ③排遣:~心。~闷(mèn)。 ④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了。 [ sǎn ] ①没有约束,松开:松~。~漫。懒~。~曲。~记。~板。~文。披~头发。 ②分开的,分离的:~居。~乱。~座。~兵游勇。 ③零碎的:~碎。~装。~页。 ④中医称药末:~剂。丸~膏丹。 悄: [ qiǎo ] ①忧愁:~切。~怆。~然落泪。忧心~~。 评卷人得分

②寂静无声:~然无声。~寂。~静。~声。 [ qiāo ] 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不让人知道:深夜静~~。 【题文】比一比,再组词。 巷()顷()杀() 港()倾()刹() 俏()随()斩() 硝()髓()崭() 【答案】 小巷顷刻杀伤 香港倾城刹那 俏丽随意斩断 硝烟骨髓崭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别能力。形近字区别方法:(1)从字音上区别。(2)从字形上区别。(3)从字义上区别。(4)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别。中国汉字都很形象,偏旁往往就代表字的含义。【题文】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崭新——(    ) 欢腾——(    ) 颤抖——(    ) 反义词:痛苦——(    ) 崭新——(    ) 寂静——(    ) 【答案】 簇新欢跃颤动 欢乐破旧嘈杂 【解析】对近义词反义词正确运用的考查。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确定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如:欢腾——欢跃。②从词的意义上去找,即先弄清这个词的意思,然后想一想和它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如:崭新,是指非常新;簇新。 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确定一个词的反义词的方法:①抓词素的反义。如:“前进”同学们可以分别找出它每个词素的反义词素,即“前”的反义是“后”、“进”的反义是“退”,因此,“前进”的反义词是“后退”。②对原词加以否定,然后找反义词。如:“慷慨”的反义词就是“不慷慨”,表示“不慷慨”的词就是“吝啬”,因此,“慷慨”的反义词是“吝啬”。③从具体语境中,找反义词。有些词不止一个反义词,如“老”的反义词就有“少”、“幼”、“嫩”、“新”……因此,对这类词就不能用简单否定的方法去找它的反义词,而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确定反义词。 【题文】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销烟一()泪珠一()条约 一()霞光一()红日一()红旗【答案】 一(缕)销烟一(颗)泪珠一(纸)条约一(道)霞光一(轮)红日一(面)红旗【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情况。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

《一分钟》教学设计

《一分钟》教学设计 《一分钟》教学设计 《一分钟》教学设计1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词语。 闹钟迟到公共汽车决定后悔已经叹了口气 (1)指名开火车领读词语。 (2)齐读。 (3)选择最喜欢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2.回顾: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个小故事,看看会带给你们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夯实基础,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感悟,探究迟到原因 (一)抓住起因、结果,引发学生质疑。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元元的想法中你能知道元元一开始是怎么看待这一分钟的吗?(满不在乎)指导学生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 2.自由朗读第5、6自然段,结合教材中的图片,用教材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元元此时的心情。(投影显示句子:元元非常后悔。) (1)理解“后悔”的意思。再读读这两个自然段,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元元后悔了? (2)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才后悔的?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 (二)学习第2~4自然段,探究元元迟到的原因。 1.过渡:元元只不过是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第2~4自然段,找一找在上学路上,发生了什么事让元元迟

到了。 3.组织学生交流: (1)出示句段一:到了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出示生字卡片“叹”,指导学生再次认读。 元元为什么叹气?(因为红灯亮了,他过不了马路,时间被耽搁了。) 元元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他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导朗读,读出元元着急的心情。 (2)出示句段二:他等了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要到了,车子开了。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从“一会儿”“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元元等了很长时间。)红绿灯也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元元为什么会觉得很久呢?(因为他心里着急。)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话,读出着急的语气。 这段话中还有哪个字也能体现出元元心里很着急?(跑。)尽管如此,车子还是开走了,这意味着什么? 元元又叹了口气,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指导朗读这段话,读出人物的内心。 (3)出示句段三:他等啊等,一直不见公共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 从“等啊等”“一直不见”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4.教师引读: (1)师:是啊,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在元元等待红绿灯的过程中过去了—— 生:元元非常后悔。 (2)师: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在元元等待公共汽车的过程中过去了—— 生:元元非常后悔。 (3)师: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在元元一步步走向学校的过程中过去了—— 生:元元非常后悔。 (4)师:就因为这一分钟,他迟到了整整20分钟;就因为这一分钟,他耽误了学习——

最后一分钟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资料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怨言的优美。”结合课外资料和课前的扩大阅读,引导学生收集图文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回归的历程,今日繁荣的香港,落实“大阅读”理念。自主研读,探究感悟,反复诵读,想象体悟,引导学生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相关美好未来的祝福。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图片。那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尊雕塑吗?看到它你马上想起了那里?想到了什么?(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联想到香港。)是啊,1997年的7月1日,是香港回归的日子,香港这个与祖国分离了一个半世纪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当这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的时候,13亿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 2、当时你们还没有出生,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播放香港回归录像) 看后你的心情怎样? 3、是啊,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香港就是我们的亲人,香港一个漂泊半世纪的游子终于要回家了,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我们的诗人李小雨也将自己的思绪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下这令人难忘的最后一刻。这节课我们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公开课)

24《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借助材料读懂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自主发现,初步感知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语言形式。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流程: 课前预热: 1、回顾本单元课文特点及学习方法。 师:我们在七单元已经学了三篇课文了,他们都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历史性比较强的课文,当时我们主要是怎么来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呢? 2、观看影片,了解历史,做情感铺垫。 师:上课前我想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生观看影片) 一、揭示课题,初读感知。 1、从1840年开始,古老中国就堕入了近代的屈辱史,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也和这段历史有关。(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这最后一分钟指的是什么时候?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诗歌(板:现代诗歌)是的,而且还是一首现代的新诗,和古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自由体分行,但它并不是随意的口语,而是精心锤炼,自然明快,琅琅上口,适合朗读。 1.自主朗读诗歌。 师:让我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交流初步感受。 师:读完诗歌之后请你说说你的感受。你认为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请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 二、读准词语,提炼问题 1.读准第一组词语,读准音。(叩问悄然旗杆刹那骨髓) 3、读懂第二组词语,提炼相互矛盾的问题。(欢腾一寂静痛苦一欢乐午夜一清晨)

师:到诗中找出这3 组词语所在的诗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预设学生问题:万众欢腾又怎么会寂静?百年的痛苦又何来欢乐?既是午夜,又怎会是清晨?) 三、自读自悟,小组讨论。 1、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2、小组讨论学习:选一个最感兴趣的话题,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自已的感受。 四、聚焦画面,精读感悟。 预设交流点之一:感受“痛苦与欢乐”(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显示第三节) 1、读出痛苦。(1)圈点历史事件,感受百年屈辱。 关于这段历史,老师收集了一段资料,请看——(课件不平等条约) 师:看到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心情怎么样?( (2)反刍诗歌语言,读出百感交集。 师:帝国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所以作者说——是啊,这段历史是沧桑的一百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年。这种切肤之痛犹如刀子划破我们的皮肤,穿过我们的血肉,扎进我们骨髓。所以那最后一分钟,作者看见—— 2,读出欢乐。 师:此刻,伴随着发黄的条约悄然落地,百年的屈辱、百年的痛苦终于画上了句号。你的心情又如何? 师:旧中国无能,丢失了香港;新中国强大,收回了香港。看—— 师:痛苦的泪为屈辱的过去而流啊,欢乐的泪为富强的今天流淌!这一滴泪里暗藏的是一颗——(爱国的心)。它的分量有多重啊,竟能使大海沸腾! 3、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从这一节中,你知道香港的沦陷和哪些历史事件有关?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捕捉到这些历史事件的? (2)师小结: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它用最凝练、最概括的语言,展现出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浓烈的情感。(板书:语言凝练、感情浓烈) 预设交流点之二:体会“欢腾与寂静”。(学生自由交流,大屏幕显示第二节) 1、读出画面。 师:同学们,最后一分钟,看不见,摸不着,但作者却把它写成了——(旗帜、旗杆,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