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008-2013级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12011008-2013级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12011008-2013级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

开课部门:信息工程学院

适用年级:2013 英文名称:Introduce to Computer

适用方向: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适用专业:学分学时: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程1学分,计划16学时

审核人:李晓蕾写编人:何广军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

《专业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担负着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技术大门的重任,是引领计算机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导游图”。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突出学生为主体,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方面面,但着重讲解的是基本概念而不是数学模型和技术细节,要求做到“广度优先,广而不细"。课程侧重点在于勾画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框架,奠定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基础,为今后深入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各专业理论及实践课程做好铺垫。

(三)课程设计思路

用严密性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机学科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

CC2001 报告要求该课程应讲授那些富有智慧的、核心的思想。还要充分考虑现代教育思想(如CDIO)及其在本学科教育中的应用。因此在构建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要充分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载体属性的认识和利用。

本次课程内容设计时,以CCC2002 中课程提纲为根据,采用CCC2002 推荐的课程设计方法,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性地提出以实践经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提纲。

专业导

学科基学科支学科应

教学方法手段:本课程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由本专业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进行主题演讲。案例教学:本课程应以实物(典型成果)为引导,展现主题特色,直观说明主题1.所阐述的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在那些岗位上

应用,未来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突破。点为宜。一2.自主学习式教学:本课程各主题所涉及的核心技术不宜过多,以2-3方面,在讲清概念、介绍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另一方也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通过布置思考题和专题讨论,发挥学生的面,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了解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形态与基也能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对计算机学科的概念和本质的初步本方法,认识,逐步加深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理解,初步建立起专业的的核心概念,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每次课后每次课需要向学生提供课外参考资料(资料电子稿或文献链接)如根据查阅文献撰写本主题的综述;任务形式可以多样,均要给学生布置课后学习任务,撰写心得体会;做市场调研;做小作品等,但需要具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有能力完成为宜。由于在讲课过程中要进行互动,要求采取小班化教学,即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大作业的形式,考察学生是否接受要小教学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在后续课程学习过程中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去搜集和分析有2)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关资料并加以验证,是否真正掌握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方法等。

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一(

1.专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成计算机学科的基本领域和它们的基本问题,把握后续课程的关系和学习侧重,初步形成使用本学科的方法在概念级的层次上描述问题的习惯,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2.素质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专业向往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3.工程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工程思维能力、明确专业工作价值。

(二)分类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人才的具体规格;

2.了解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平台及核心技术;

3.了解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和开发方向;

4.了解嵌入式系统设计常用的图形化开发工具和平台;

5.了解游戏开发的流行工具及应用范围;

6.了解企业软件常用开发平台及特点;

7.了解云计算服务、技术与应用;

8.了解网络安全方面的基本原理;

9.了解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领域;

10.了解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对学生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初步能力:

1.对客观世界进行正确科学思维的能力;

2.观察实际问题,并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团队之间讨论、沟通、交流、合作能力;

4.获取知识并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锻炼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三、课程培养能力体系

1级 2级 3级

课程培养的能力指标

能力能力能力

1.2.2 计算机软件开发知识心1.2 核工了解软件开发行业行业及其技术发展工程知识1. 程基础知识能力了解计算机网络硬件的常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1.2.3

四、课程内容

第1讲专业介绍及学习要求

1.内容要点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概况;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

(3)专业各方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4)计算机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1)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

(2)数学方法中的形式化及系统科学方法中的复杂性。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 了解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及其形态,并针对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学会采用对应有效的学习方法。

了解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人才的具体规格。(2)

3、教学过程方法

教学建议:

(1)通过宏观的导航图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将涉及的知识领域;

(2)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讲解如何学习本专业的专业知识。

第2讲智能手机开发技术

1.内容要点

(1)移动应用程序的平台;

(2)典型应用案例;

(3)本主题涉及的核心技术;

(4)社会应用岗位;

(5)相关考证与竞赛。

重点与难点:

(1)了解移动软件开发所涉及的核心技术;

(2)了解移动软件开发方向社会应用岗位。2.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移动应用程序的平台

(2)了解移动软件开发所涉及的核心技术

(3)了解移动软件开发方向社会应用岗位

(4)了解与本方向相关的考证与竞赛

3、教学过程方法

教学建议:

第3讲嵌入式开发技术

1.内容要点

(1)嵌入式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发展趋势;

(2)常见的嵌入式应用领域和先进技术;

(3)嵌入式开发平台、图形化开发工具。重点与难点:

(1)嵌入式系统主要的应用开发方向;

(2)如何开发平台和图形化作品。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发展趋势;

(2)了解常见的嵌入式应用领域和先进技术;

了解嵌入式开发平台、图形化开发工具。(3).

3、教学过程方法

教学建议:

(1)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得学生了解嵌入式系统无所不在;

(2)通过对实验平台和学生作品的展示,增强学生对学习嵌入式系统的信心。

第4讲企业软件与游戏开发

1.内容要点

(1)Android平台下游戏开发;

(2)Unity 3D开发游戏;

(3)OpenGL技术;

(4)企业软件常用开发平台及架构。

重点与难点:

(1)Android游戏平台开发特点;

(2)Unity 3D开发3D游戏的效果。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当前流行的游戏开发技术及其开发特点;

(2)了解当前企业软件开发过程中常用的架构及平台特点。

3、教学过程方法

教学建议:

第5讲云计算平台

1.内容要点

(1)云计算介绍;

(2)云计算服务;

(3)云计算技术;

(4)云计算应用。

重点与难点:

(1)云计算技术;

(2)云计算服务模式的构建架构。

2、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云计算的发展及技术特点;

(2)了解云计算的体系结构;

(3)掌握云计算的应用领域。

、教学过程方法3.

教学建议:

(1)通过引导,让学生畅想自己将来在云计算领域所能从事的工作和学习目标。

第6讲网络安全

1.内容要点

(1)网络实体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

(2)安全管理: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可用性,可审查性。重点与难点:

(1)软件安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安全;

(2)数据保密性(涉及密码学理论)。

2、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网络安全基本概念;

(2)了解常见的攻击形式;

(3)了解常见的防范手段。

3、教学过程方法

教学建议:

第7讲多媒体应用技术

1.内容要点

(1)多媒体技术的主要内容及核心技术;

(2)图像处理技术;

(3)音视频处理技术;

(4)动画制作及处理;

(5)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

重点与难点:

(1)多媒体技术的主要内容;

(2)多媒体的核心技术。

(1)了解多媒体各个领域的相关技术及应用;

(2)能利用相关软件处理图形图像、音视频及制作简单动画。

3、教学过程方法

教学建议:

(1)通过典型案例及作品演示激发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兴趣。

)通过适量的课后作业,提升学生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及水平。2(.

第8讲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

1.内容要点

(1)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技术;

(2)数据挖掘的过程;

(3)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

(4)其它数据挖掘技术简介;

(5)本科生如何学习数据挖掘技术。

重点与难点:

(1)数据挖掘中重要的挖掘技术,包括分类算法、聚类算法和关联规则算法;

(2)频繁模式和聚类等的基本算法的理解。

2、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数据挖掘这个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

(2)了解基本的算法原理;

(3)对最常见的数据挖掘方法有所理解,并了解其应用领域。

教学建议:

五、实施建议

(一)先修课程或预修知识建议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

(二)教材选编和使用建议

推荐教材:

丁跃潮.计算机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参考资料:

1John Rhoton,Risto Haukioja.云计算架构:解决方案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8.

2.刘鹏.实战hadoop--开启通向云计算的捷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9.

3.邓自立.云计算中的网络拓扑设计和Hadoop平台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5.

,2012.1.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M],大话云计算.郎为民4.

5.(美)穆罕默德S·奥巴代特,(突尼斯)努尔丁A·布德里卡著. 计算机网络安全导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05.

6. 龚俭主编. 计算机网络安全导论第2版[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

7.

7.郑毅.证析:大数据与基于证据的决策[M].华夏出版社, 2012.

8.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9.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M].中信出版社.2011.

10.向华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1.刘立新等.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各单元知识点、技能点分布及学时分配表) (三

理论实践课内教学能力指标知识点与技能点小计形式课外课外课内课内5.1.2 5.2.1 理论 2 1 专业介绍与学习要求 2

8.1.1

8.1.2

4.1.4 理论2智能手机开发技术22 4 4.2.1

1.2.2 理论 3 22 嵌入式开发技术4 1.2.3

2理论2 4 企业软件与游戏开发4 1.2.2

1.2.2 2理论 2 5 云计算平台 4

1.2.3

1.2.7 6 理论网络安全224

8

4.1.444

(四)教学考核评价

1.课程考核内容及总体安排

所占考核时间考核方式类别考核项目考核主要内容权重

课堂表现和课堂提问,其中课堂第4周至第18表现包括纪律、态度、协作、交口试/平时成绩态度考核练习10%周流和练习与实验完成情况等。

项目一成果考核目项个每周6、5第选(7作业智能手机应用与开发现状“围绕.

及发展趋势”写一篇2000字左右4)/教师课20%

外组织的文章新嵌入式系统中先进技术应用/ 周第7、8项目二型嵌入式系统设计构想周游戏策划书/创新应用策划书第9、项目三10 11、12项目四周第畅想云计算在未来的应用论文(不可否认签名加密(机密性),13、14,摘要性)(完整性),协议分析,项目五周第邮件客户端的使用等利/利用相关软件制作电子相册项目六第15、16周MTV

用相关软件制作数据挖掘工具进行简使用Weka第项目七17、18周单的数据分析第1周至第1610%能力考核教师交流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质学生特质周

2.命题要求

考核项目重点考核知识点、技能点备注

第一个项目 3.1.1/4.1.4/4.1.5/4.1.6/4.2.1/4.2.2

第二个项目 2.1.1/2.2.1/4.1.3/7.1.1/7.2.1/7.2.2

第三个项目 3.1.1/4.1.4/7.1.1/7.2.1/7.2.2

第四个项目 1.2.3/2.1.1/2.2.1/3.1.1/4.2.2/5.1.2/5.3.3/7.2.2/8.1.5/8.2.3

第五个项目 1.1.1/3.1.1/5.2.1/7.1.1

第六个项目 2.2.2/3.1.1/3.2.1/4.1.4/4.1.5/7.1.1/7.2.1/7.2.2

3.总成绩评定标准

出勤和日常表现合格,学习态度端正,四个项目作业提交及时,论述中能表达自)7079中等(-己的一定观点。

出勤和日常表现合格,学习态度较好,四个项目作业提交及时,论述的项目内容 69合格(-)60 只能简单概括总结。.不合格(60以出勤和日常表现不好,学习态度一般,四个项目作业提

交不及时。下)(五)教学资源与教学保障

1、文字教学资源

丁跃潮.计算机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2、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

1.sql注入:

2.SQL注入攻击:

3.公开密钥密码体系:

4.公开密钥密码体系:

5.云计算:

6.虚拟服务:

7.云技术:

8.云计算:

9.云计算论坛:

10. 云计算:

11.游戏开发:

12. 加州理工学院公开课“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13.Weka 3: Data Mining Software in Java.

14.哈工大多媒体技术大学公开课视频:

15. 多媒体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

3、教学保障

各专业领域教师需要就本领域的关键技术、案例做好准备,同时需要做好课堂上学生的组织工作。

六、附录

(一)术语解释

(二)教学案例介绍

企业软件和游戏开发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当前游戏开发的基本技术及其特点;

2、了解企业软件的开发流程和标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入语

2、自我介绍

3、两个关键词:关键词1:程序员;关键词2:IT企业。

二、从游戏开始

游戏1:乐动;

游戏2:赛车游戏;

游戏3:坦克大战;

游戏4:人物行走;

游戏5:雷电。

三、企业软件

软件1:软件园开发协作平台;软件2:E裳智慧系统。

四、核心内容提示

1.游戏VS企业软件;

2.相应的资格证书;

3.对应的竞赛;

4.将来的发展。

五、作业

二选一(所有点子需原创):

1.游戏策划书;

2.创新软件策划书。

六、广告时间

1、专业的软考辅导;

、竞赛科研工作。2.

遥感上机实验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遥感导论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教师姓名:

实验一航空像片的立体观测 一、实验目的 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交像片立体现察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人眼观察物体时,出现左右视差,反映到眼睛视网膜上,构成生理视差,便产生了与观食实物时一样的立体视觉效果。 三、实验步骤 (1)将立体镜置于两张有重叠部分的卫星图片上方,将立体镜中央对准左右像片的中缝,左眼看左像片,右眼看在右像片,不断调整卫星图片的位置,直至图片相同部分能重合时,进行卫星图片立体观测。 (2)观测卫星图片立体效果,并解译出相应地物。 四、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小实验,我们认识了遥感卫星图,并明白了如何利用立体镜进行航空相片的立体观测,以及见识了立体观测的效果,初步了解如何目视解译出遥感卫星地图。 实验二遥感图像的光学合成原理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性和相互关系; 2.掌握三原色及其补色,掌握加色法; 3.了解和认识色度图; 4.认识正负相片的生产过程。 二、实验原理 任意三种线性无关的颜色都能构成颜色空间,利用颜色空间就能进行颜色的识别、对比、及计算,摄影相片感光成像是由于物体对可见光的各个波段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则产生了彩色;物体对可见光波段不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即对各个波段具有灯亮吸收和反射,产生了非彩色。 三、实习步骤 (1)彩色的基本特性及其相关关系 (2)三原色、补色和加色法 (3)补色 (4)色度图

图一色调特性图图二三原色合成 图三互补色与非互补色图四色度图 四、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弄懂了遥感图像的部分重要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遥感图像光学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光学手段增强目标地物的影像差异或影像特征,将目标地物从环境背景信息中提出出来,通过观察三组不同枫叶的图像发现明度影响的图片的明亮程度,体现的是物体的反射率;色调是影响物体的反射的波长;而饱和度则是反应的是色彩波长段的纯洁程度,波段越短色彩饱和度越高;实验中体验了三原色RGB的变化,产生色彩的变化效果,补色则是指两种颜色缓和后产生白色或者是灰色,色度表则是表现了可见光波段在明度、色调、饱和度多重作用下的颜色变化区域。 实验三遥感图像增强[1)——对比度变化 一、实验目的 1.认识遥感图像的基本结构,了解数字图像 2.学习掌握图像直方图变化与图像亮度变化的关系 3.掌握图像线性拉伸的方法和过程 二、实验原理 图像增强的目的是改善图像显示的质量,以利于图像信息的提取和识别,对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1.遥感的基本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重力场、声波、地震波的探测; 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结合P2图,阐述遥感系统的组成。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按遥感平台、探测波段、传感器的工作方式来分,遥感可分成哪几种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微米; 可见光探测:探测波段为0.38-0.76微米;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微米;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发射、散射的微波能量。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和被动遥感: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传感器是否发射电磁波。被动式遥感是被动地接受 地表反射的电磁波,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比较大。主动式遥感多为微波 波段,受天气和云层影响较小。 成像和非成像遥感:成像方式:把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能量以图像形式来表示。 非成像方式:将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物理参数记录为 数据或曲线图形式,包括:光谱辐射计、散射计、高度计等。4.阐述遥感的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性是指,可以根据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性,选取相应的波段组合来判断地物的属性。可比性是指,可以将不同传感器得到的数据或图像进行对比。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5.地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的特点有哪些。 6.什么叫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7. 目前遥感所使用的电磁波有哪些波段(其波长范围、特点、应用)。 可见光波段:0.38-0.76 μm,作为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波段:0.76—1000μm,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如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等),可进行全天时遥感。 微波波段:1mm—1m,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能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遥感探测。能直接透过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盖物。 紫外线波段:0.01—0.4μm,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的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和散射作用,通常探测高度在2000米以下。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有哪些。 吸收、散射及反射作用、折射。 1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主要位于哪几个波段? 在紫外——微波之间,具明显吸收作用的主要是O3、O2、CO2和H20;此外NO2、CH4对电磁辐射也有吸收,多种成份吸收特定波和的电磁波,形成相应的吸收带。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执笔人:大纲审核人: 课程编号:0808000555 英文名称:Motion control system 学分:4 总学时:64。其中,讲授54 学时,实验 10 学时,上机 0 学时,实训 0 学时。 适用专业: 自动化 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电力电子技术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运动控制系统》是一门讲授交、直流电动机控制理论和控制规律,以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及运动控制品质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类交、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着重培养学生对运动控制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从而掌握现代交、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理论和系统设计方法,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秉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解决运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以转矩和磁链(或磁通)控制规律为主线,由简入繁、由低及高地循序深入,论述系统的静、动态性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定义、结构及其分类,理解运动控制的必要性,掌握单、双闭环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VVVF变频器、交流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位置控制系统等的结构与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1. 课程重点 (1)直流调速系统:以直流电动机为对象组成的运动控制系统,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调速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控制规律,静态、动态性能分析,直流调速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控制方法。 (2)交流调速系统:异步电动机的稳态模型及基于稳态模型的交流调速系统,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模型及基于动态模型的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 2、课程难点 (1)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通过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静、动态模型研究及性能分析,对转速与电流环的典型系统校正,推导PI 控制规律与工程计算方法。 (2)空间电压矢量PWM:从稳态和动态、时域和空间等方面论述矢量、标量、相量的区别与联系,各自的表现形式,基本特征与物理意义。 (3)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依据旋转磁场产生原理,论述时间和空间变量的相对关系,讨论静止与旋转(或交变)的关系与转化,理解在各种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字仿真,分析比较各种物理量在不同坐标系的表现形式和相互间的联系。 (4)矢量控制系统:着重论述按转子磁链定向,定子电流转矩分量和励磁分量的解耦,等效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4.图像投影变换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遥感导论 实验名称图像投影变换 开课学期2009 至2010 学年_第二学期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编印 一、实验准备 实验名称:图像投影变换

实验时间:2010年6月5日 实验类型:设计性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图像投影变换的主要过程; (2)学习图像投影变换功能的基本方法; (3)进一步熟悉erdas imagine 8.7软件的操作方法。 2、实验材料及相关设备: 计算机一台(装有erdas imagine 8.7软件)、《遥感导论》和《遥感实习教程》两课本、《Erdas imagine 中文教程》。 3、实验理论依据或知识背景: 一:图像投影变换(Reproject Images): 图像投影变换的目的在于将图像文件从一种地图投影类型转换到另一种投影类型。这种变换可以对单幅图像进行,也可以通过批处理向导(Batch Wizard)对多幅图像进行。与图像几何校正中的投影变换相比,这种直接的变换投影可以避免多项式近似值的拟合,对于大范围图像的地理参考是非常有意义的。二:ERD AS IMAGINE 是一款遥感图像处理系统软件。 二:ERDAS IMAGINE 是美国ERDAS 公司开发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它以其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友好、灵活的用户界面和操作方式,面向广阔应用领域的产品模块,服务于不同层次用户的模型开发工具以及高度的RS/GIS(遥感图像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功能,为遥感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用户提供了内容丰富而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工具,代表了遥感图像处理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该软件功能强大,在该行业中是最好的一款软件。

综合遥感实验报告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周文娜学号094130090 专业_地理科学_班级 B 实验课程名称遥感导论 实验名称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 督分类 指导教师及职称胡文英 开课学期2011 _至__2011 学年_下学期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编印

一、实验准备 实验名称: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 实验时间:2011年6月10日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 (2)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同时深刻理解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2、实验相关设备: 计算机一台,及ERDAS软件 3、实验理论依据或知识背景: (1)监督分类的概念: 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素亮度均值、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2)非监督分类的概念: 非监督分类的前提是假定遥感影像上的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非监督分类方法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类地物光谱信息(或纹理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巳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根本区别点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根据训练场提供的样本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对待分类点进行分类。因此,训练场地选择是监督分类的关键。由于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 训练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地物光谱特征,样本数目要能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还不易做到, 这是监督分类不足之处。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教学大纲-2017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0032005 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 Design Examples 课程总学时:16学时讲课:16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 适用专业:自动化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系统”概念,了解自动化系统主要的控制方法、控制技术,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实例教学,针对不同的控制对象,全方位、多视角介绍采用单片机、自动化仪表、工控机、PLC组建不同工业流程的设计实例和实施过程;要求学生了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建立起“控制”与“系统”的概念,了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技术。 (三)实施说明 在讲授具体内容时,从一个具体的被控对象分析入手到合理的控制要求的形成,从控制装置、元器件部件选型到控制方案的产生,从硬件结构到电路细节,从软件框图到控制算法以及实施过程一一进行分析讲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先修课是《自动控制原理》和《C语言程序设计》。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了解程度;考核学生自动化产品研发思路和独立思考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学生成绩采用二级制(通过、不通过)。成绩由学术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及课堂表现组成,占总的40% ;学术报告成绩占总的60%。 (七)主要参考书目: 1. 《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林敏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 《过程控制系统》,俞金寿孙自强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PLC编程及应用》(第4版),廖常初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课程通过对精选实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选型、研制、调试和实施等讲授,使学生建立“控制”与“系统”的概念,了解自动化系统的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本课程将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单片机、自动化仪表、工控机、PLC等组建不同工业流程的设计实例和实施过程,本课程将为后续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简介

系统建模与仿真 开课对象:工业工程开课学期:6 学分:2学分;总学时:48学时;理论课学时:40学时; 实验学时:0 学时;上机学时:8学时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材:系统建模与发展,齐欢,王小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参考书: 【1】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顾启泰,清华大学出版社 【2】现代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刘兴堂,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3】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王维平,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4】系统仿真导论,肖田元,清华大学出版社 【5】建模与仿真,王卫红,科学出版社 【6】仿真建模与分析(Simulaton Modeling and Analysis)(3rd eds.),Averill M. Law, W.David Kelton,清华大学出版社/McGraw-Hill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建模与仿真是当代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其技术已渗透到各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本课程以一般系统理论为基础,让学生掌握适用于任何领域的建模与仿真的一般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 1.掌握建模基本理论; 2.掌握仿真的基本方法; 3.掌握一种仿真语言及仿真软件; 4.能够运用建模与仿真方法分析、解决工业工程领域的各种常见问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建模与仿真的作用和发展,理解组成要素。 2.掌握建模的几种基本方法,及模型简化的技术手段。 3.掌握建模的一般系统理论,认识随机数的产生的原因及统计控制方式。 4.能对离散事件进行仿真,并能分析运行结果。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3学时) 1.系统、模型、仿真的基本概念

《遥感导论》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ENVI窗口的基本操作 (1) 实验二认识遥感影像 (7) 实验三图像的彩色增强与色彩变换 (8) 实验四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13) 实验五遥感影像的计算机解译 (17)

实验一ENVI窗口的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熟悉ENVI软件的窗口操作方法,掌握影像信息、像元信息浏方法,影像上距离和面积量算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熟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的窗口基本操作。 2、查看影像信息和像元信息。 3、距离测量与面积测量。 三、实验条件 电脑、ENVI4.5软件,厦门市TM遥感影像。 四、实验步骤 1、启动ENVI软件,界面如图1。 图1 ENVI软件界面 2、打开遥感影像,File → Open Image File,界面如图2。在打开文件对话框中,定位到存放影像数据的文件夹(如:预先下载的厦门市TM影像),打开遥感影像数据。 图2 打开影像文件 3、在自动打开的可用波段列表中,用“Load Band” 装载影像数据,显示三个影像窗口,如图3。 主图像窗口:主图像窗口由一幅以全分辨率显示的图像的一部分组成。该窗口在你第一次载入一幅图像时自动显示。窗口的原始大小由配置文件中(envi.cfg)的参数设置,窗口大小能动态缩放和调整。在主图像窗口中的功能

菜单条包括5 个下拉菜单,控制所有的ENVI 交互显示功能。 滚动窗口:滚动窗口是显示整幅影像的显示窗口,当显示的图像比主图像窗口以全分辨率能显示的图像大时出现滚动窗口,滚动窗口控制着显示在主图像窗口的图像部分。滚动窗口位置和大小初始值在envi.cfg 文件中设置并且可以被修改,也可以动态缩放。 缩放窗口:缩放窗口是一个小的图像显示窗口,显示主图像窗口的一部分。缩放窗口提供无限缩放能力,缩放系数出现在窗口标题栏的括号中。缩放窗口大小能动态地调整,其大小和默认的缩放系数同样在envi.cfg 文件进行设置。

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课程教学大纲高宏伟

《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30231010 课程英文名称:Process control system and instrument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24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选修课。课程的任务是初步掌握工业自动化仪表和工业过程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各种工业仪表获取各种工业生产过程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控制。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工业测量仪表的功能、原理、结构及工业过程中仪表的选用原则和方法,包括传感器,变送器,调节器和执行器。掌握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工业控制系统的原理构成,各种控制规律的选择,控制对象的特性。掌握实际系统中工业仪表的装置原理、结构、功能及参数的选取。这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了解工业控制技术的发展及新型的检测及控制装置。针对基本任务,本课程应围绕着各种控制系统设计所涉及到的参数及各种控制仪表来展开。 (三)实施说明 大纲所写内容不一定全部在课堂讲授,可在以硬件为主的基础上,详略不同的介绍。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站在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整体高度上,看待本课程应承担的职责。讲授内容要分清每一部分在课程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对课程各环节应实施统一调配,增强教学的效果。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本大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习题内容的选择可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灵活掌握,使学生能够与时具进。实验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应具有真实性和综合性。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仪表构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和各种测控量计算等能力。 3.成绩构成:实验、平时考核(小测验、提问等)和期末大作业成绩的总和。 (七)主要参考书目: 《过程控制:系统.仪表.装置》,林锦国,东南大学出版社 《过程控制系统及仪表》,邵裕森、巴筱云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王再英、刘淮霞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张根宝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工业检测与控制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初步掌握工业自动化仪

(02296)系统仿真导论复习

概述 0.1系统、模型与仿真 0.1.1系统 系统定义为“按照某些规律结合起来,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所有实体的集合或总和”。 一个理发店定义为一个系统。实体有服务员和顾客。顾客按某种规律到达,服务员根据顾客要求,按一定程序为其服务,服务完毕后顾客离去。在该系统中,顾客和服务员相互作用,顾客到达模式影响着服务员的工作忙闲状态和理发店的排队状态,而服务员的多少和服务效率也影响顾客接受服务的质量。 实现电机调速的各个实体定义为一个系统,称之为电动机调速系统。系统包括电动机、测速元件、比较元件以及控制器等,他们相互作用以实现按给定要求调节电动机的速度。 在定义一个系统时,首先要确定系统的边界。边界确定了系统的范围,边界以外对系统的作用称为系统的输入,系统对边界以外的环境的作用称为系统的输出。 描述系统三要素,即实体、属性、活动。实体确定了系统的构成,也确定了系统的边界,属性也称为描述变量,描述每一实体的特征;活动定义了系统内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确定了系统内部发生变化的过程。 0.1.2模型

为了研究、分析、设计和实现一个系统,需要进行试验。试验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直接在真实系统上进行,另一种是先构造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试验来代替或部分代替对真实系统的试验。传统上大多采用第一种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尽管第一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第二种方法日益成为人们更为常用的方法,主要原因在于: 1)系统还处于设计阶段,真实的系统尚未建立,人们需要更准确地了解未来系统的性能,只能通过对模型的试验来了解; 2)在真实系统上进行试验可能会引起系统破坏或发生故障,例如对一个处于运行状态的化工系统或电力系统进行没有把握的试验将会冒巨大的风险; 3)需要进行多次试验时,难以保证每次试验的条件相同,因而无法准确判断试验结果的优劣; 4)试验时间太长或费用昂贵。 因此,在模型上进行试验日益为人们所青昧,建模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 模型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物理模型,就是采用一定比例尺按照真实系统的样子制作,沙盘模型就是物理模型的典型例子。另一类是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学表达式形式来描述系统的内在规律。 系统模型的一般描述: 一个系统可以定义为如下集合结构: S=(T,X,Ω,Q,Y,δ,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

分段线性变换概述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 姓名罗娟 院系地理科学学院 年级二零零八级 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学号20081500001 日期2010年11月14日

填写要求 一、实验完毕,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二、严格按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三、不要求字数,完整表述即可。

一、实验目的 二、仪器工具及材料(要求:列出实验中所使用的主要 仪器工具、实验材料,如软件、数据等。) 三、内容及程序(要求:应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步骤流程。) 四、结果及分析(要求:应用文字、表格、图形、图像 等形式将实验结果表示出来,并进行分析。) 五、问题讨论(要求:结合有关理论对实验中的现象、 产生的误差等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应注意的事项。)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 使用软件:ENVI软件

一、分段线性变换: 概念:有时为了更好地调节图象的对比度,需要在一些亮度段拉伸,而在另一些亮度段压缩,这种变换称为分段线性变换。 目的:使图像有更好的目视效果或突出有用的信息。提高图像质量和突出所需信息。 过程: Enhance/interactive-stretching/stretch-type/piecewise-lin ear/中键拉伸压缩/apply/输出结果。

结果: (与原图对比) 结论:从0——20,20——65,65——100进行分段,在

第一、三段压缩后,亮度值数变小,在第二段拉伸,亮度间隔变大。突出了原图20——65这部分的地物信息。 二、空间滤波: 概念:通过像元与其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 目的: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如,突出边缘,纹理。 (1)中值滤波 目的:将每个像元在以其为中心的邻域内取中间亮度值来代替该像元值去掉尖锐“噪声”和平滑图像。 过程:Image/Filter/Convolutions and morphology/Convolutions/Median/Apply to file/选can.tmr.img/OK/Memory/OK/Disply/New Display/Load Band/输出结果。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第一章】绪论 1、【名】遥感(remote sensing)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 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 a)按照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 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 c)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 6、遥感发展简史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J N Niepce (1826, France) 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 Intrepid balloon, 1862 1906, Kites Pigeons, 1903. (2)航空遥感阶段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 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 法国的Spot卫星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 卫星遥感 Landsat Spot NOAA EO-1 Terra/modis Ikonos 7、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70年代,腾冲遥感实验获得巨大成功。 70.4.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0年代是大发展阶段。 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 8、遥感的应用 (1)资源调查与应用 1. 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农、林土地资源调查、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精细农业 作物估产 “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

《智能系统集成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智能系统集成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智能系统集成控制技术》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一门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的技术性课程,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以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向建筑行业的应用和渗透。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智能建筑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初步掌握智能建筑各个子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设计方法和工程实施步骤,以及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技术。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目前国内、外楼宇智能化管理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2、理解楼宇智能化的的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 3、掌握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能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保养。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概述...... 4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智能建筑的组成;熟悉智能建筑的支持技术;掌握智 能建筑的功能及特点;了解智能建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智能建筑的组成;智能建筑的支持技术。第一节智能建筑概述 一、智能建筑的组成 二、智能建筑的支持技术第二节国内外智能建筑的动态与发展趋势

一、智能建筑的功能与特点 二、智能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楼宇智能化的关键技术……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熟悉楼宇智能化系统的各种关键技术;熟悉各种典型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熟悉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功能;了解楼宇智能化集成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重点和难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各种典型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 第一节楼宇智能化的技术基础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二、各部分的作用 三、算机控制、网络、通信三大技术 第二节典型BA系统设备 一、各种典型传感器和执行器 二、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结构 三、工作原理及应用 第三节楼宇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技术 一、系统集成的概念 二、常用楼宇智能化技术 三、分散控制技术 第三章智能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 10 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楼宇自动化系统组成及监控功能;熟悉楼宇自动化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并掌握各子系统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其监控功能;熟悉监控系统常用设备;了解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在智能楼宇内的集成与联网;掌握楼宇自动化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实现方法。 重点和难点:楼宇自动化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并掌握各子系统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其监控功能;楼宇自动化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实现方法。 第一节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一、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二、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功能 第二节暖通空调监控系统 一、暖通空调监控系统组成 二、暖通子系统工作原理 第三节建筑给排水监控系统 一、建筑给排水监控系统组成 二、建筑给排水监控系统工作原理 第四节供配电监测系统 一、供配电监测系统组成 二、供配电监测系统工作原理第五节照明监控系统 一、照明电监测系统组成 二、照明电监测系统工作原理第六节电梯监控系统 一、电梯电监测系统组成二、电梯电监测系统工作原理第七节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

计算机专业导论论文

计算机专业导论 学生学院____计算机学院_______ 专业班级____ _____ 学号____ 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 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11月30日

专业导论(论文) 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专业都与计算机息息相关。所以计算机的发明无疑是20世纪最卓越的成就之一。时至今日,计算计的广泛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对计算机及计算机学科体系的理解 实际上,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储存的系统。计算机科学是对计算机进行学术研究的传统称谓。主要研究计算技术和执行特定任务的高效算法。该门学科为我们解决确定一个问题在计算机领域内是否可解,如可解其效率如何,以及如何作成更加高效率的程序。时至今日,在计算机科学内已经衍生了许多分支,每一个分支都针对不同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计算机工程学是电子工程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计算机软硬件和二者间的彼此联系。 软件工程学着重于研究开发高质量软件系统的方法学和实践方式,并试图压缩并预测开发成本及开发周期。 信息系统,在一个广泛的有组织环境(商业为主)中的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系统 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是由电子的、磁性的、机械的器件组成的物理实体,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等5个基本组成部分。软件则是程序和有关文档的总称,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三类。 硬件系统的五个部分中控制器是指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按照指令的功能要求协调工作的部件,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控制器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内存程序控制方式,即在使用计算机时,必须预先编写(或由编译程序自动生成)由计算机指令组成的的程序并存入内存储器,由控制器依次读取并执行}控制器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时序控制电路以及微操作控制电路等组成。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三大类。由于软件的内容非常多,在此只作简单的说明。系统软件是为了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方便用户的各种通用软件,一般由计算机生产商提供。常用的系统软件有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和实用程序(如驱动程序、连接程序、诊断程序等)。应用软件是专门为某一应用目的而编制的软件系统,常用的应用软件有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软件、实时控制与处理软件以及其它应用于国名经济各行的应用程序。工具软件主要包括下载、文件传输协议(FTP)、图像、浏览、截图压缩、防病毒等常用软件。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供高职专科、中职医学各专业用) 一、课程任务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高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医学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与临床有关的病人、医生、疾病、药物、诊断、治疗、护理、检验等信息的管理与应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各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的影响,建立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门基本工具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常用的医学信息技术基本理论。 2.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常识。 3.熟悉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4.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方法。 5.熟悉医学信息技术各系统的操作流程。 6.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各系统的操作方法。 7.熟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流程 8.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构成,熟悉计算机系统中各组成部件的功能和用法,能熟练地进行英文和汉字录入;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了解操作系统的类型和理解其作用,重点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管理、任务管理操作;重点掌握使用Word字处理软件;掌握Excel中工作表、数据库、图表的应用;掌握Powerpoint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主要服务、基本概念,能使用网络传递、查找资料,了解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掌握病毒的检测与防治的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使用的安全防护,网络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掌握医学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理论。掌握计算机在医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熟悉医院信息系统,掌握临床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熟悉社区卫生系统、区域、远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了解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卫生行政办公信息系统、卫生行业管理信息系统、财会管理信息系统、政策与法规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导论知识点小结 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火枪、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2.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3)按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0.3-0.4);可见光(0.4-0.7);红外(0.7-14mm); 微波(0.1-100cm)等。 3.遥感技术的特点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4.电磁波的主要参数 1)波长(Wavelength):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即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点(如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2)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 3)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 注:一般可用波长或频率来描述或定义电磁波谱的范围。在可见光——红外遥感中多用波长,在微波遥感中多用频率。 4)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它被定义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峰的高度。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5.常用电磁波波段特性 1)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2)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3)红外线(IR):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4)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6.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代码:ELEA3042 英文名称:Computer Control System 课程性质:专业学位课程学分/学时:4学分/72学时(54+18)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先修课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杨歆豪 大纲执笔人:杨歆豪大纲审核人:余雷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计算机控制系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位课程。本课程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以离散控制理论等基础知识为主,同时结合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复变函数等概念,并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熟练的运算能力及进行科学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将计算机作为系统的控制器,从而实现对生产对象的有效控制,所以在本质上计算机控制讨论的就是系统的离散控制。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的离散和恢复,Z变换与Z反变换,差分方程及其求解,离散系统的传递函数、状态方程,系统的稳定性、过渡过程和稳态误差,系统的离散化设计和模拟化设计,数字PID技术和改进,离散系统的能控性和可测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控制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初步分析、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完成简单计算机控制系统构成、实时软件编制以及系统调试维护的基本能力,为毕业后参与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发、调试和维护打下初步基础。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结构和组成,较好的掌握香农采样定理和零阶保持器,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本质是离散控制系统,从而掌握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差分方程、Z传递函数)和分析方法(Z变换、Z反变换); 2.领会S平面与Z平面的映射关系,掌握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域,熟练灵活运用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能够利用Z传递函数分析离散系统的过渡过程特性和离散系统的误差特性,能够利用系统的离散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分析系统的能控性和可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