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生态学教案(选修课)

恢复生态学教案(选修课)
恢复生态学教案(选修课)

贵州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恢复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发展历程,明确恢复生态学要解决的问题。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恢复生态学产生的背景。难点为恢复生态学的内涵及目的。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国内外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恢复生态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明确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自身的理论体系。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难点为自我设计理论的核心。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恢复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和健康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和过程,了解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特征。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和特征。难点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和过程。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原则和程序。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生态恢复的原则和程序,难点是生态恢复的方法问题。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程序。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掌握生态恢复的基本方法和评价标准。了解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和过程,掌握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和过程。难点是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生态系统恢复成功的评价标准。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问题,农田土壤退化的类型和现状。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原理。难点是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问题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农田土壤退化的类型和现状。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农田土壤污染的来源和污染物,掌握农田土壤污染生物修复的方法技术和理论依据。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农田土壤退化的生物修复。难点是农田土壤污染生物修复的方法技术和理论依据。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方法。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教案目的及要求:了解湿地的类型、分布和退化成因,熟悉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掌握退化湿地恢复的主要技术

教案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湿地的类型、分布和退化成因。难点是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教案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退化水体(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方法。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选项是2007年召开的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C) A边缘的生态恢复B生态恢复的全球性挑战C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 2、哪个是国际生态学学会提出的定义() A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B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 C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原因D生态学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3、国内外学者对恢复生态学及生态恢复定义不包括那个观点()A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B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C生态整合性恢复D生态学恢复设计 二、判断题1、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学退化的结果与原因、退化生态学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2、中国恢复生态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三、填空题1、恢复生态学属于________的一个分支。2、1985年,________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1996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在________召开。3、恢复生态学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并以________为主要目的。4、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必须从不同的________上来进行,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生态恢复的技术也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5、如何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复和重建退化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键。6、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是________。7、生态恢复实践必须遵循________,必须应用________来指导生态恢复实践,而________将是成功进行生态恢复的基础。8、200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是________。四、名词解释1、恢复生态学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一、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类型() A 裸地 B 荒漠化地 C 盐碱地 D 垃圾堆放场 2、俗称的工业三废不包括()A 废油B 废水 C 废气 D 废渣 二、判断题1、破坏是干扰的极端类型。()2、退化生态系统,甚至是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或裸地,即使方法正确,其生物多样性也不能逐渐恢复。()3、干扰强度和干扰频度是决定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根本原因。()4、生态系统的退化总是使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 三、填空题1、退化生态系统可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表现出其退化特征。2、裸地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________主要是自然干扰形成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灾害形成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任课老师:宋会兴 论文题目: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班级:景观建筑设计13级2班 学生姓名:黄显洋 学号:20135446

2014年1月20日 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 摘要:富顺西湖位于富顺县城内西北隅,是一座人工修饰的天然湖,南大北小,形似平放的葫芦,素以荷花闻名。西湖原是钟秀、神龟、五府、玛瑙诸山雨水汇流的自然洼地。夏季荷花盛开,是居民和游人休憩玩耍的好地方。但由于缺乏管理,大多数的时间里西湖环境十分差。如果对西湖进行景观的规划,加强管理,势必增加游人数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管理和谐 1富顺西湖历史及景观现状分析 1.1历史 早在宋代即已疏凿,砌石为堤,隧成湖泊,“湖阔六七里”。经历代培修点缀,先后修建有西湖厅、湖光亭、凌波亭、吹香亭、春风亭、醒心亭、涣乐亭、景濂亭、浩然台、超然台。湖面逶迤,亭榭呼应,曲桥钩连,荷花映日,莲叶接天,垂柳列岸。湖中仿杭州西湖画舫造就的舫船,可在其中摆设筵席,宴请佳宾。解放后,西湖周长尚有1680米,水面51亩。1984年,富顺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改建了钟秀山、五府山之间的石平桥、为平拱结合的3孔龙风石桥;加宽改建了西湖影院通五府山的石桥;又从泊船嘴修通了连接湖心新修的碧波亭、红蕖榭的九曲桥。桥岸相接处,是一座亭亭玉立的西子姑娘雕像,脚踏荷花,手提花篮,目视湖中红荷碧叶,婀娜多姿。游人可越过西子姑娘、由九曲桥至亭、榭品茗悠叙,观赏风光。碧波亭是一座中西式园林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亭上有一幅对联:“异代人材辉泽畔;千秋月魄照湖心。”显然是赞扬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邑人刘光第。前面则是宽敞明亮的红蕖榭,两条蛟龙缠绕柱上,各呈欢状,柱上也有一幅对联“红荷映日绿柳迎风物象柳

恢复生态学

第一章 生态恢复:帮助退化、受损或毁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它是一种旨在启动及加快对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及可持续性进行恢复的主动行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与效应。 第二章 土地退化:指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过程。 退化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或自然干扰的影响下,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平衡状态及进化方向发生改变,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产生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这样的生态系统被称为~ 干扰作用: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的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荒漠化:由于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受干旱影响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第三章 护理植物:指那些能在其冠幅下辅助或护理其他目标物种生长发育的物种。 第四章 封山育林:指对山区和其他地区人工造林困难或者具有乔、灌、草天然下种、萌芽、萌蘖能力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疏林地等,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措施,使其成为森林、灌木林或者灌草植被地的经营管理方式。低效林:受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诱导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的林分总称。 第五章 湖泊富营养化:指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浮游植物占优势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化的过程。 沿岸带:指靠近湖岸的浅水区,日光可以透射到水底,一般为水生高等植物所占据。 敞水带:沿岸带以外从水面到光有效透射深度,即补偿深度为止的水层区是敞水带,该深度处的光合作用正好与呼吸作用平衡,其光照强度通常为饱和光强度的1%。 深水带:敞水带以下的区域是深水带。 浮游生物:借助于水的浮力营浮游生活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 自游生物:运动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往往能进行长距离的游泳或克服较急的水流,包括鱼类、两栖类、大型游泳昆虫等。 底栖生物:固着或随着在水底或者生活在沉积物中的生物,包括底生植物和底栖动物,前者有水生高等植物和着生藻类,后者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 周丛生物:生长在淹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如沉水植物,木桩、石头等)表面的生物群,主要包括着生藻类、原生动物和轮虫。 漂浮生物:生活在水表面的生物,常见有几种水生高等植物和水生昆虫。 生物操控:通过去除食浮游生物者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食浮游生物鱼类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体型增大,生物量增加,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 盐沼:指分布在河口、海岸潮间带,由盐生植物覆盖的淤泥质潮滩地带。有海岸盐沼和咸水盐沼。 河流生态系统: 狭义:河流(溪流)生态系统是指由水生生物、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等生物与水体等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类生态系统。 广义:广义的河流生态系统包括陆域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河岸带:泛指河水与与陆地交界的两边河水影响较小的地带。包括非永久被水淹没的河床及其周围新生的或残余的洪泛平原 流域:指一条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是一个由分水线所包围的相对封闭的系统,河流可从这个集水区中获得水量补给;流域同时又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包括水系及其周边的陆地。

恢复生态学题目

一、選擇題 1、下麵哪一個選項是2007年召開の第18屆國際恢復生態學大會主題( c) A 邊緣の生態恢復 B 生態恢復の全球性挑戰 C 變化世界中の生態恢復 D 瞭解和恢復生態系統 2、哪個是國際生態學學會提出の定義( a ) A 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及更新の過程 B 強調恢復到干擾前の理想狀態 C 研究生態系統退化の過程及原因 D 生態學恢復の過程與機理、生態恢復與重建の技術與方法の科學 3、國內外學者對恢復生態學及生態恢復定義不包括那個觀點( d) A 強調恢復到干擾前の理想狀態 B 強調其應用生態學過程 C 生態整合性恢復 D 生態學恢復設計 三、填空題 1、恢復生態學屬於___應用生態學_____の一個分支。 2、1985年,___國際恢復生態學會__成立,標誌著恢復生態學學科已經形成。1996年,第一屆世界恢復生態學大會在____瑞士____召開。 3、恢復生態學學科是以社會現實の______退化生態系統__為研究對象,並以_解決實際の生態環境_______為主要目の。 4、生態恢復の過程和機理研究,必須從不同の_空間組織層次_______上來進行,從宏觀の____景觀水準___到微觀の___分子_____,生態恢復の技術也從宏觀の__3s、遙感、全球定位系統_到微觀の_生物技術_____。 5、如何進行綜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復和重建退化資源、保證資源の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是__提高區域生產力______、___改善生態環境_____、____使資源得以持續利用____、經濟得以持續發展________の關鍵。 6、恢復生態學學科の主要應用特徵是__社會實踐______。 7、生態恢復實踐必須遵循_生態學規則_______,必須應用___恢復生態學理論_____來指導生態恢復實踐,而__恢復生態學理論の創新______將是成功進行生態恢復の基礎。 8、2000年召開の第12屆國際恢復生態學大會,主題是__以創新理論深入推進恢復生態學の自然和社會實踐______。 四、名詞解釋 1、恢復生態學 恢復生態學(Restoration Ecology)是研究生態系統退化の原因與過稱、退化生態系統回復の過稱與機理、生態恢復與重建の技術與方法の科學。

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网课答案通识

1 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A、百分之四 B、千分之四 C、万分之四 D、十万分之四 正确答案:C 2 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D 3 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正确答案:C 4 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正确答案:× 5 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 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A、土壤 B、生物 C、水体 D、大气

正确答案:D 2 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正确答案:D 3 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正确答案:A 4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正确答案:× 5 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正确答案:× 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1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二氮 C、甲烷 D、氩气 正确答案:D 2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正确答案:D 3 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正确答案:C 4 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正确答案:√ 5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正确答案:×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题目:对华北地区套作种植模式的认识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对华北地区套作种植模式的认识 [摘要]中国是世界大国,又是世界人口大国,而中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少,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可利用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为了在有限土地上提高土地产出率,保证我国人口刚性增长的需要成为了摆在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套作作为一种有效利用土地的生产技术在这种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结合目前国内套作种植模式的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套作种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需要合理利用套作发展的优势,避免套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套作;产量;土地利用率;水分利用率

The Recognize of Relay Intercropping Mode in North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one of the big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so the population is, but per capita shar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is less 40 percent than that of in the world. Recent years,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increasingly deterioration, can uses arable land increasingly less, to in limited land Shang improve land output, guarantee my population rigid growth of needs become has swing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orkers before of major strategy task. Intercropping as a production technique for efficient use of land in this contex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ropping refers to the former crop growth stage of plants, between rows or beds after seeding or planting of crops cultivation methods, analysis of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internal status of interplanting cultivation models, targeted a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lanting cultivation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ncrease food production, the 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improving farml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require reasonable advantage of intercropping development, avoid problems in the planting,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yield and income. [Keywords] interplanting; production; land-use rate; water use efficiency

生态学小论文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现代生态学特点与发展趋势——以全球气候变 化对生态影响为例 完成时间 2014年6月 课程名称 现代生态学原理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年 级 2013级 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刘志方 学 号 2013112032

现代生态学特点与发展趋势 ——以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影响为例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生态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态、昆 虫生态、动物生态、水文生态等的影响,来分析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趋 势,得出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时-空尺度、内容和技术方法上均有较大的转变, 并对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生态学;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趋势 1 引言 现代生态学已普及到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各门具体学科和领域。现代生态学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分子、细胞等微观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宏观层次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生态学研究的范畴也从分子、基因、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至全球。按生物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为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遗传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按生物类群分为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按生物栖息地来划分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按生态学应用的类型分为农业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和经济生态学。 以全球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也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创造物质财富的直接结果。本文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分析现代生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从而分析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2 研究案例 2.1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态的影响 全球气温的上升可能对红树林有积极影响的一面,如气温升高的影响可能改变其大规模的分布、林分结构与提高原有红树林区的多样性,以及促使红树林分布范围将扩展到较高纬度盐湿地区,这会使原先没有红树林的地区变为适宜红树林生长;此外,全球变化对森林植物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气候可通过直接和问接作用影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最基本生态因子。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淋溶作用和微生物活性,从而对凋落物分解动态产生显著影响。例如,气温升高可使凋落物分解率增加4%~7%,Pausas等对地表和不同土层凋落物分解速率的研究表明,相对较高的地表温度更有利于凋落物的分解.Vitousek

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理论

1、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生态学理论? 恢复生态学应用了许多学科的理论,但最主要的还是生态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 限制性因子原理(寻找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热力学定律(确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确定物种的空间配置)、生态适应性理论(尽量采用乡 土种进行生态恢复)、生态位原理(合理安排生态系统中物种及其位置)、演替理论(缩短恢 复时间,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但具指导作用)、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引进物种时强调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能导致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缀块—廊道—基底理论(从景观层次考虑生境破碎化和整体土地利用方式)等等(John— s恤e,1986;Fo抓sn,1995;Mid4le咖,19993余作岳和彭少肋,1996)。 2、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有哪些? 如前所述,恢复牛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就H6V的理解,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①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物空间组成结构、不同地理单冗与要素的空间组成结构及营养结构等)、功能(包括生物功能;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组成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循环过程与平衡机制等)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③先锋与顶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U不向于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⑤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从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⑧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替及预测研究;⑦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包括: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勺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研究;③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④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⑤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⑥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马世骏,1990;章家思和徐班,1999)c 目前,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sclN01gn ve刚s dMign lh印ry)是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牛的理论(van Jervalk,1999)。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并认为通过调整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就可加快植被的恢复。 3、自我设计理论和人为设计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自我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于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尺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的可能是多种结果(MNdleton,1999;Van der Valk.1999)o 第三章 1、什么是退化生态系统?表现在哪里? 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于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问相互关系改变(Ch叩删,1992;Daily,1995;陈灵芝和陈伟烈,1995)。当然,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退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例如,湖泊由于宫营养化会退化,外来种入侵、在人为干扰下本地非优势种取代历史上的优势种等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等,往往这种情况下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生物生 产力不一定下降.有的反而会卜升(Berser.1993)。 2恢复生态系统的目标 Hobbs和N盯ton(1996)认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目标包括:建立合理的内容组成(种类丰富度及多度)、结构(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格局(生态系统成分的水平安排)、异质性(各组分

最新恢复生态试题库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8 个,每个 2 分,共16 分) 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如何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原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损害的一门学科,其内涵包括帮助恢复和管理原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过程。 2 生态恢复: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过程。 3 生态系统退化: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自然干扰或人为干扰或二者的共同作用下)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导致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或人类生存的变化( 量变或质变),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造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5 生态型:种群内分化出来的一些适应特定生境条件的类群成为生态型. 6 种群对策(bionomic strategy) :是指物种在生存斗争中为求得生存而对环境条件采取的适应方式。 7 优势种( dominant species) :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8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优势种中的最优者,即盖度最大(重量最大) ,多度也大的植物种。 10 偶见种(rare species) :偶尔在群落中出现的物种,称为偶见种。 14 人为设计理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15 自我设计理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 16 护理植物:指那些在其冠幅下辅助或护理其他目标物种( target species )生长发育的物种。 18 关键种:物种的存在会影响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蒸腾作用积累的能量 我的答案:C 2当光合能力超过库对光合产物的利用能力时,碳水化合物会积累在()中。(1.0分)1.0 分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我的答案:C 3从理论上来讲,海水蒸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能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1.0分)1.0 分 A、 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太阳辐射的反射 我的答案:C 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我的答案:C

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D 6 区别气候变化与天气变化的主要标准是()。 (1.0分)1.0 分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C、 影响范围 D、 造成后果 我的答案:A 7农业释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1.0分)1.0 分 A、 二氧化硫和臭氧 B、 二氧化硫和氧化亚氮 C、 甲烷和臭氧 D、 甲烷和氧化亚氮 我的答案:D 8 大气圈在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包括()。 (1.0分)1.0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D、

分子生态学课程小论文

分子生态学 课程小论文 题目:DNA-SIP技术及其应用学生姓名:张家明 指导教师:贺治国教授 学院: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 院 专业班级:生物系研究生15级 2016年6月

摘要 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DNA-SIP( Stable isotope probing),是采用稳定性同位 素示踪复杂环境中微生物基因组DNA 的分子生态学技术,是将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物种组成及其生理功能耦合分析的有力工具。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生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其新陈代谢物质在环境中累积与消减的动力学变化规律,形成了微生物生理生态过程,决定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复杂环境中微生物基因组DNA,实现了单一微生物生理过程研究向微生物群落生理生态研究的转变,能在更 高更复杂的整体水平上定向发掘重要微生物资源,推动微生物生理生态学和生物技术开发应用。 关键词:同位素DNA分子探针分子生态学环境微生物 一、DNA-SIP 技术原理 DNA-SIP 技术的基本原理与DNA 半保留复制实验类似,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以纯菌为研究对象,证明子代DNA 源于父代DNA,而前者主要针对微生物群落,揭示复杂环境中参与标记底物代谢过程的微生物作用者。一般而言,重同位素或轻同位素组成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因此,微生物可利用稳定性重同位素生长繁殖。由于合成代谢是所有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碳氮是生命的基本元素,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如13C-标记底物培养环境样品,利用标记底物的环境微生物细胞不断分裂、生长、繁殖并合成13C-DNA,提取环境微生物基因组总DNA并通过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将13 C-DNA 与12C-DNA分离后,进一步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13C-DNA,将能揭示复杂环境样品中同化了标记底物的微生物作用者,将特定的物质代谢过程与复杂的环境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直接耦合,在微生物群落水平,以13C-物质代谢过程为导向,发掘重要功能基因,揭示复杂环境中微生物重要生理代谢过程的分子机制。 DNA-SIP 的技术核心是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稳定性同位素标记和非标记DNA。根据我们的经验,氯化铯介质中超高速离心后2个相邻梯度区带的浮力密度差为0. 004 ~0. 006 g /mL。理论上,浮力密度差大于0. 012 g /mL的两种DNA 离心后相隔一个区带,能被有效分离。因此,影响DNA 浮力密度的两个因素是DNA-SIP技术的关键: (1) DNA 被稳定性重同位素标记的程度;(2) 微生物基因组GC含量。一般情况下,环境样品中

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满分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满分答案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1 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 A、 百分之四 B、 千分之四 C、 万分之四 D、 十万分之四 2 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D)个。 A、2 B、3 C、4 D、5 3 生态学主要研究(C)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4 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错误) 5 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正确)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 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D)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A、 土壤 B、 生物 C、

水体 D、 大气 2 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D)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3 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4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错误)5 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错误) 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1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二氮 C、 甲烷 D、 氩气 2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3

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C)。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4 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正确) 5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错误) 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1 全球每年约有(C)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 5000-7000 B、 7000-9000 C、 50000-70000 D、 70000-90000 2 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六分之一 D、六分之五 3 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 A、20% B、40% C、60% D、80% 4 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正确) 5 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错误) 水污染、植被破坏与物种灭绝 1

森林生态学结课论文正文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靖晗 农林经济管理140664130 摘要:近年来,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1998年全球气候达创纪录高温,1999年入夏以来,北大西洋两岸等中高纬度地区又出现了创纪录高温天气,人们深知全球气候变暖会加重自然灾害,这个现象已困扰人类良久。本文在介绍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结合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暖的相互影响关系,并给出应对策略,旨在引起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关键词: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影响环境保护生态 1 什么是全球变暖 1.1 全球变暖的概念 全球变暖一般指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危害到了人类的居住环境。自1990年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的平均气温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中,很直观浅显的展示了全球变暖带来的直接影响,如世界上很多的冰河和雪山都在融化等。 1.2 全球变暖的形成 关于全球变暖现象产生的原因,目前有多种理论,世界范围内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是由于人类及有关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排放过多以及大量地毁林所造成的。在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戈尔用两条惊人相似的温度与二氧化碳变化的曲线向我们揭示地球温度的升高,与二氧化碳浓度有直接关系,这些温室气体在空气中含量不到1%但如果没有他们,地球会比现在低30度,而大气的主要成分氦气(占78%)和氧气(占21%)对气候调节基本没有作用。[1] 人们焚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焚烧木材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同时破坏了森林降低了这些温室气体的吸收。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

恢复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恢复生态学:强调受损的生态系统要恢复到理想的状态、强调生态恢复的应用生态学过程、强调退化生态系统的整合性恢复。 重建: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 改良:改良立地的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 改进: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改进,以提高某方面的结构与功能 修补:修复部分受损结构 更新:生态系统的发育及更新 再植: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及功能,或恢复当地先前土地利用方式 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 性的差异和协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 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各种外营力的作用,发生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 退化 石质化退化:在干扰作用下,原本土壤连续覆盖的土地,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严重流失造成 大片基岩裸露的一种土地退化过程 土壤贫瘠化:土壤肥力减退的退化方式 干扰因子:任何一种自然环境因子,只要对生命系统的作用强度超过正常情况下出现的强度,就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以及相应的环境发生变化,也就是发生了干扰,这种环境 因子便被称为干扰因子 第三章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Shelford 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演替:一个先锋植物群落在裸地形成后,一个植物群落接着一个植物群落相继不断地为另一 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直到顶级群落的过程进展演替:群落的演替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阶段, 向着顶级群落的演替达到中生性顶级群落。沿着顺序阶段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 1、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photoperiod)——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短。 Bergman 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冷害(chilling injury)——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指变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年总积温/一个世代所需积温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 4、为什么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受光周期控制? 答:外界环境因子很多,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为什么动物偏偏选择光(光照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复杂的繁殖生理机制的“触发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