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R 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

业的分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国际经济学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黄烨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内容摘要: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归纳出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模型方法,选取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下的18个小产业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产业从1997年至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外资溢出效应的来源。

关键词:外商投资溢出效应技术

一、有关溢出效应含义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主题。在有关外资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的间接效应的研究成果中,大量论文都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些在直接的外资投资收益之外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其中有论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角度对外资的这个间接技术效应作过分析(陈国宏,1997;李平,2001)。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而言,由于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溢出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1974年到2001年期间国外学者正式发表的有关外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中,14项研究得到了溢出为正的结论,13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不确定的结论,4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负的结论。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在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研究,溢出效应都作为一个积极效应被提出,但是,同时也有论文分析了外资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面的间接效应。就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言,不同的研究项目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的视角、数据的来源和检验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因此不同。

(一)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内涵

首先,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定义而言,由于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很难精确定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伴随着外资为源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而产

生,有关的研究认为导致溢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要素不同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在本质上表现为信息和知识,具备自然的外部性,在与生产过程结合的过程中,产生扩散和对外传播,这成为溢出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产业内的溢出效应,其发生的机制是在同一产业内的外国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尤其是在价值链的环节之间存在分工关系的外国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各类形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关联。有关这个关联对当地企业和相关产业的贡献,由于是外商投资企业直接经济效益和税收收入之外的利益,因此就它对东道国经济的贡献而言,是属于一种溢出,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投资的外部效应(Meier, 1976)。也有学者将它定义为外商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何洁,2000)。

在通常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比同行业的国有企业具备更先进的技术,他们成为行业中新技术传播的源头,东道国的当地企业通过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关联活动获得新技术带来的利益,使自身的生产率或者整个企业经营效率提高,另一个实现途径是当地企业因为外国公司进入,而面临更激烈的的竞争,当地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而模仿外国企业的技术,或者在外国企业的刺激下积极探索更有效使用技术和其他的生产资源的途径,或者探索新的更富生产率的技术,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由于这些效应带来的价值是外商投资企业无法进行内部化的,因此成为一种溢出效应,通常也被称为技术的外溢效应,可以概括为“技术的示范和竞争效应”( & , 1998;2001)。外资溢出效应的另一个途径是人员的流动,当跨国公司培训当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而这些员工后来为当地企业雇用或者自办企业时可能把由此获得的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扩散出去,可称之为”人才流动效应”,这个溢出过程中的内容除了技术,也包含管理经验、销售网络等广义的技术。还有一种情况属于企业的“软要素”的溢出,就是外国企业,将出口渠道与当地关联企业一同分享,这个情况一般在合资企业内部或者有合约关系的外国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发生。

上述两种效应对外国企业或者合资企业而言是被动或者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因而是非意愿情况下的溢出效应。但是在跨国公司的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的实践活动中,存在着跨国公司主动给当地企业以技术支持的行为,这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常用的方式有: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供应商(包括国有和外国企业)建立生产能力;提供技术支持或相关信息来提高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或者促进创新活动;提供培训,帮助供应商企业提高管理和组织水平。这些活动是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当地企业的优势,发展价值链的后向联系的一个战略选择,是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推进本土

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给予技术上的支持是跨国公司发展战略中包含的手段之一,

由此带来的溢出效应也就成为跨国公司有意愿的行为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当地企业

的技术效率和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但是我们并不能将当地企业的这些结构完全归因于

跨国公司的这些活动,当地企业也在此过程中有相应的资本和人员以及技术活动的投

入。但是跨国公司的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有研究项目指出不利于溢出效应的情况,主要是来自吸收外资的当地企业的

自身技术能力的约束,如果东道国企业与进行投资的外国企业所使用的技术存在非常大

的差距的话,投资的激励政策也不足以能够带来技术的溢出效应(Blomstroem & Kokko, 2001)。

(二) 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实证方法来研究在溢出效应的研究领域,最早的两项实证研究分别以澳大利亚制

造业的外资(Caves,1974)和加拿大制造业的外资(Globerman,1979)为对象,这

两项研究通过对两个国家制造业层面的统计和调查数据的分析,为外资溢出效应的存在

找到了部分依据。首先就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层面上的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是一篇有

关墨西哥制造业的外资溢出效应的论文(Blomstroem Persson,1983),该论文选取了

墨西哥215制造产业,并按企业类型分成国有企业、国内私营企业和外国企业,研究结

果显示在这些产业外资的存与国内相关产业的私营企业的生产率之间有正的相关性,论

文得出的结论是外国企业对本土企业存在着溢出效应。另一篇有关墨西哥制造业的论文(Blomstroem,1994)和Wolff同样以墨西哥制造业为对象,考察了1965到1982年之

间墨西哥制造业部门获得的外资溢出,结果显示外资的参与推动了墨西哥企业的生产率

趋向于美国的生产率水平,肯定了溢出效应的存在。其他有关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还包

括对溢出“逆转”现象的观察,相关的研究是FDI对英国制造业的溢出效应的研究(Driffield&Love,2002),得出的结论是,投资于英国制造业的跨国公司从英国的本地

企业那里获得较高程度的生产率溢出,但这个溢出效应主要被限制在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另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在外国企业集中的部门内部,也存在正的生产率溢出效应,而

且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更显着,但是该效应总体上被市场竞争下的“市场偷窃”带来的

负效应所抵消。这个研究指出了溢出效应的“逆转”现象,即从本地企业那里获得技术

扩散和传播,提高技术效率,成为“外源性技术”的源泉。这个现象是与目前RD全球

化的趋势密切相关的。前面的研究都是产业内部的溢出效应的研究。

除了上述这些认为溢出效应存在的研究成果之外,也有应用实证研究的论文得到的结论是溢出效应并不显着的,因而对外资的溢出效应的存在表示怀疑,在有关摩洛哥制造业中外资溢出效应的研究(Haddad & Harrison,1993)中,作者通过对从1985到1989年15制造业以及产品具体到产业的四位码的企业的数据分析表明,在这15个制造业中,外资对于合资企业的效率提高具有贡献,但行业中更多外资的存在与国有企业的更高的生产率增长之间没有关联。因此,假设的溢出效应无法找到支持。对于这个结果,作者的解释是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技术差距,如果两者之间的技术能力相差很大的话,国有企业无法从外资企业的技术中得到积极的影响。

另一篇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取了委内瑞拉从1976到1989年该国工业企业普查的数据(Brian J. Aitken & Ann , 1999),论文选取了企业内的外资比重和行业中外资所占份额两个变量作为外资存在的指标,主要围绕两个问题:(1)企业内的外资比重与企业的生产率提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从而判断;(2)产业内的外资所有权对行业中的国有企业生产率呈怎样的影响。论文实证分的结论如下:就企业层面而言,企业的外资比重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说明与国有企业相比,有外资参与的企业中,外资对相关企业带来正的溢出效应。但是在产业层面上,如果不控制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差异的话,结果显示生产率与外资比重之间存在正的相关,但无法说明溢出是一定存在的,因为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倾向于投资本身生产率就很高的产业。但是,如果对不同产业的生产率差异加以控制的话,溢出效应并不显着。对此,作者解释是,在短期内,由于外资的进入,相关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夺走了市场上原来由国有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迫使国有企业缩减产量,使其平均成本提高,导致生产率下降。

(三)有关外资对中国当地企业溢出效应的研究

目前就外资在中国的溢出效应问题的专门性研究尚不多,其中以实证分析为基础的研究包括:有关外资对中国创新活动的溢出效应的研究(Kui-yin Cheung, Ping Lin, 2004),该论文选取了中国26个省、4个直辖市的1995年到2000年的有关专利申请、科研人员人数、科研活动开支等数据,得到的结论是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专利申请具有正的溢出效应。而且相比中国的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外资对创新活动的溢出效应更强。有关中国国内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问题,中国学者李平(1999)对中国各部门内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产业自身的产品内含型技术和资本内含型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选取的12个制造业产业中,他发现绝大多数产业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资本内含型技术溢出效应。除了以实证研

究为基础的研究成果之外,另外一些研究以大型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为基础,描述了在中国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分析中国引进国外技术的水平,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地进行研究开发的情况。并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对相关产业的技术转移的效应,技术扩散和对技术能力的效应。江小涓在对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经济效应进行多年跟踪研究的基础,研究了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投资于中国的跨国公司使用的技术水平和相关的技术转移活动,进而分析外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她认为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所使用的技术不仅普遍高于中国同类企业的水平,而且有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使用母公司的先进技术,并填补了中国的技术空白,而且对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帮助当地管理与技术人员提高对商业机会的把握能力以及判断知识,技能优先性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小涓,2002,2004)。其他的研究还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过程和机理,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内生技术能力的内在机制(王春法,2004)。

二、以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为对象的外资溢出效应的测度、方法和模型

由于溢出效应发生的具体过程和机理是复杂而不确定的,包含着外商投资企业在与同行业的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其他诸多关联方式下的各种接触渠道,由于在每一种渠道上的观察和计量的困难,在用数据检验这个效应时,通常把这个溢出的过程作为一个“黑箱”,检验的对象则是“享受”这个溢出效应的企业与溢出的源头之间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

(一)数据的选择与模型

由于溢出效应作为一种外部性效应,是在企业正规的投入-产出关系之外,在实现的渠道和效果的程度上都不是能够非常容易地判定并计量的。就溢出效应存在的表现看,它存在于的当地企业竞争和其他有关联经营活动的企业在行业分工环节之间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发生的非直接技术交易之外的外资企业对当地企业的正的外部效应,这些正规和非正规的接触与信息交流都可能成为外资对当地企业的技术溢出的源泉。由于溢出效应最终贡献于企业效率的提高,尤其是技术效率的提高,就技术效率的衡量,可以用劳动生产率来作为衡量技术效率的一个指标(Magnus blomstroem, Hakan Persson, 1983)。已有的研究项目一般都选取生产率来衡量溢出效应的数据。

溢出效应的具体变量的选择在不同的论文中略有差异,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有的选择人均劳动生产率,有的选择人均增加值、有的选择人均总产值。本论文选择是人均总产值,原因是中国信息制造业和通讯产品制造业中利用外资的格局基本上还是与大型的跨

国公司合作进行相关产品的加工、组装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而且随着跨国公司以外包方式转移生产环节的战略的深入,外商在中国这类产业上的投资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核心部件和成品销售两个环节均在海外的加工活动或者是与跨国公司之间达成“贴牌生产”的OEM贸易方式,因此,产品的增值很低,如果采用人均增加值,就很难反映出产业实际的产出情况。

在模型的选取上,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基本上是建立在生产函数模型的思想之上的,有关外资存在的衡量指标上,已有的论文选择的变量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比重和外商投资企业内的雇员在全行业雇员的比例(Magnus blomstroem, Hakan Persson, 1983)。

论文选取的数据是医药制造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四个产业包含的18个中产业,数据的年份是从1997年2002年,这些产业都属于由国家科学技术部认定的高技术产业,原始数据全部来自《200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样本没有包含同属于高技术产业的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因为该行业内外资比重非常低,与其他四个高技术产业的差距非常大,所以未选取这个产业。选取高技术产业作为分析外资溢出效应的对象的原因如下:1.这些产业属于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不同程度上受外资激励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外资在整个行业资本构成所占的份额中所占比例在整个工业中相对较高。

2.由于这些产业本身属于技术密集型,同时由于技术创新的缘故,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趋势也十分鲜明,这些产业内部在技术上的合作与其他形式的技术关联活动非常活跃,因此,技术示范和扩散相对更突出,更适合作为研究技术溢出效应的对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技术能力的提高和国内市场潜力的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的实践活动越来越活跃,外商投资企业对当地企业技术的扩散和联系效应相对更突出。

3.从相关产业的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到,在高技术产业中,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和信息通讯产业这两个新兴产业里,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研究开发中心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外国企业与当地大学与研究机构合作开发新产品的活动都非常活跃,同时,也出现不少原先受雇于外国独资企业的高级人才离开该公司后自己创建企业,成为该行业中重要竞争者的案例,因此,外资对中国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的培育和人力资源的培训之间也有着密切关系。

4.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的产业选择上,一般会偏向于生产率较高的产业,四类高技术产业作为制造业中的新兴产业,均属国内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有助于分析外资的溢出效应。

本文对于外资溢出效应的检验选取的模型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模型

1.Blomstroem 和 Persoson 以生产函数为基本思想的模型,该模型如下:

VL

d =f ( KL

d,,

LQ

,

FK, FL,μ)

VL

d =α

1

KL

d

2

LQ+α

3

FK +α

4

FL+α

5

RD

d

其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含义分别是

VL

d:

行业中国有企业人均增加值

KL

d:

行业中国有企业人均资本

LQ

:

行业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包括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FK: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人均资本

FL: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在行业中的比重

2.陈涛涛在有关外资对我国工业部门溢出效应研究中建立的模型(2003)在相关论文中建模的基本思想方法,对于溢出效应进行检验的基本模型,相关的模型如下

LP

L =α

1

FDI+α

2

K/L+α

3

LQ+e:

综合上述两个模型,构造如下的模型,

OutputL = f(investL, emplF, investF, techF, μ)

OutputL =c+α

1investL+α

2

emplF +α

3,

investF+α

4

techF+μ

其中相关的变量的含义分别是:

outputL: 该行业中国有企业的人均产出,作为代表溢出效应的变量

investL: 该行业中国有企业人均资本,反映内资企业的资本密集度

emplF: 该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所占比重,从人员角度表示外资的存在investF:该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所占比重,从资本角度表示外资的存在

techF:该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雇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全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反映了外商投资企业中作为技术载体的人力资源的比重

就代表外资存在的变量选择而言,除了代表外资雇员和外商投资的emplF、investF 两个变量外,模型还选择了techF变量,作为溢出效应的表现,原因包含两方面:首先,由于在外资的溢出效应的形成中,技术的扩散和模仿是一个重要原因,外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国有企业模型和学习技术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技术人员的存在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资本溢出效应该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雇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全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其次,在这四个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人员的比重基本上都高

于国有企业,而且在1997至2002年之间,而且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在医药、电子通讯和医疗设备三个行业中表现出趋同性,见下图。

(二)模型分析的结果和结论

模型数据样本中包含的是该18个产业从1997年到2002年的国有企业人均产值、国有企业人均资本、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比重、外商投资企业资本比重、外商投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共540个数据,构成面板数据。

这里,我们应用STATA 软件中针对面板数据的极大似然原理的估计方法,估计的结果如下

Log likelihood =

outputl Coef. Std. Err. z P>z [95% Conf. Interval]

investl .1310508 .0627733 .0080174 .2540843 emplf .6347389

investf .4122595

techf .8469317

_cons .3683774 .5705633

系数的估计结果如下

OutputL = + investL + emplF +investF + techF

根据各变量的P值,可以看到外商投资企业资本的雇员比重与外商投资企业技术人员比重与国有企业人均产值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前面所分析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关联的国有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是溢出的来源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人员流动”效应的就结论是一致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比重与国有企业人均产值之间则是负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有:由于《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未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总投资数据,只有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因此模型中选取的投资数据实际上是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与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无法客观地反映外商投资企业的全部投资。

此外,由于该年鉴中有关利用外资的企业的数据未区分外商独资企业、外商合资企业与外商合作企业,笼统地一并归为三资企业。但在实践活动中,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的资本来源与经营模式以及与国有企业之前的关联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由于合资企业的资本构成本身就是内资与外资的结合,而目前中国的外商独资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在东道国当地举债经营的趋势,外商独资企业的投资构成越来越复杂,因此,相关企业的资本构成中往往是外资与内资共同经营,因此,两种类型的企业总和起来的投资数据不能真正反映出纯粹的外资的参与程度,这也是造成模型检验结果与实践经验差别较大的原因。同时随着民营经济的兴起,民营企业在高技术产业中的份额也在不断提高,这也需要被纳入到溢出效应覆盖的对象中。

本研究将进一步收集产业中区分出外商独资企业、外商合作企业的数据,同时在当地企业中区分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从而更全面地分析溢出效应发生的源头与对象。

目前这方面的数据正在整理归纳中,我会尽快递交上更完善的论文。

参考文献:

1.Brian & Ann , Domestic Firms, Benefit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June

2. Kian Wie Thee The role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Indonesia’s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22 Nos 5/6

2001

3. Kui-yin CHEUNG, Ping LIN, 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provincial dat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5(2004)

4. Magnus Blomstroem & Hakan Pesson, Foreign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 in an Underdeveloped Economy: Evidence from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orld Development No 6, 1983

5. Magnus Blomstroem&Ari Kokk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of technology,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22, Nos5/6 2001.

6. Mona Haddad Ann Harrison, 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al data for Morocco,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2(1993)

Driffield & James H love, Who learns from Whom? Spillover, competition effects& Technology sourcing by foreign affiliates in the , Working Paper of Aston Business School Research Institute, 2002 Nov

8. 江小涓,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国际经济评论,

9.王春法,FDI与内生技术能力培育:中国案例分析,中国社科院“中国外资政策

的回顾与反思”研讨会,2003年12月

10.陈涛涛,中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世界经济2003年.9

11.李平,〈技术扩散理论与实证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作者:黄烨菁,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详细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邮编: 20020

EMAIL: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分析

[427]夏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分析 崔健.吉林大学,2013. 摘要: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扭转经济颓势,美国先后推出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2年9月再次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并于同年12月加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事实证明其财政、货币政策都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影响。本文通过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美国前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尤其是对中国产生的溢出效应,有助于合理预估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 告诉你仅花7天时间搞定专业论文的绝招 1 写论文一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闭关。因为是论文是一个完整、逻辑连贯的体系,如果干扰太多,写起来就会很慢,而且心也会很烦。如果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杂事太多,估计就是给两个月都写不完。 2 写论文之前最好先做一个报告,阐述一下做论文的思路,因为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所作的东西用最简要的话说出来,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如果写论文没有清晰的思路,最好先不要写,否则是浪费时间。 3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抓大放小,逐层细化。开始的时候,我论文写得很细,每一个论点的证明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但后来发现不行,一是写起来太慢,二是越写越发现自己沉陷于一个泥潭之中,根本写不下去了。所以我决定放弃,先是简要写出主要需说明内容,很快就能把论文的主体结构完成。感觉很有成就感,于是再把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东西逐步逐步加进去,使其丰满。这样,每细化一次,就把论文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整体感,逐步写下来,论文就写得非常快。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至关重要的是按照第3点完成主体内容,我有一点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您可以淘宝或百度上搜索一家叫“馨雅文献”的店家,他们家最贴心的业务是这样的:只要给出所写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花费100

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金融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和关键的推动作用。然而,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下来的金融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很容易引起连锁反映,从而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并殃及整个经济生活,甚至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与政治危机。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背景下,正确识别金融风险及其传导机制,及时、准确监测,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又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次贷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欧债危机刚刚有所缓和,全球金融市场仍处于恢复、调整期的严峻形势下,把目光汇聚于极端情况下金融市场风险的度量、管理及其传导机制的分析上,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研究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为识别和管理风险创造良好条件,无疑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从金融风险的度量和溢出效应入手,先采用定性的方法了分析我国金融业存在的风险及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采用VaR、ES、CARE、CoVaR、GARCH、SV、Copula、MCMC等多种定量方法,来分析我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其传导机制,立足我国经济转型的特征,探讨如何通过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具体工作如下:(1)极端损失出现时,以分位数为基础的QVaR估计值会出现完全低估风险的情况。而从业人员和监管部门通常更关心就是在异常波动和极端损失(如经济危机、市场崩盘等)出现的情况下,金融资产所面临的最大潜在风险。为了避免QVaR模型的这些缺点,采用以Expectile模型为基础VaR度量方法(以下简称EVaR)来构建向量自回归期望分位数模型(CARE),并以此来计算金融收益序列的VaR和ES,用以度量金融市场风险。通过对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的实证分析发现:CARE模型在对金融收益序列的VaR估计与预测方面,明显优于金融风险管理实务界主流的RiskMetrics模型,也优于CAViaR模型,而且在ES度量方面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2)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考察两个市场间风险传导的实质就是检验其风险-Granger因果关系。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结合时变Copula-GARCH模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R 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 业的分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国际经济学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黄烨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内容摘要: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归纳出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模型方法,选取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下的18个小产业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产业从1997年至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外资溢出效应的来源。 关键词:外商投资溢出效应技术 一、有关溢出效应含义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主题。在有关外资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的间接效应的研究成果中,大量论文都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些在直接的外资投资收益之外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其中有论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角度对外资的这个间接技术效应作过分析(陈国宏,1997;李平,2001)。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而言,由于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溢出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1974年到2001年期间国外学者正式发表的有关外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中,14项研究得到了溢出为正的结论,13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不确定的结论,4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负的结论。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在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研究,溢出效应都作为一个积极效应被提出,但是,同时也有论文分析了外资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面的间接效应。就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言,不同的研究项目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的视角、数据的来源和检验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因此不同。 (一)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内涵 首先,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定义而言,由于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很难精确定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伴随着外资为源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而产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国际经济学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黄烨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内容摘要: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归纳出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模型方法,选取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下的18个小产业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产业从1997年至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外资溢出效应的来源。 关键词:外商投资溢出效应技术 一、有关溢出效应含义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主题。在有关外资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的间接效应的研究成果中,大量论文都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些在直接的外资投资收益之外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其中有论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角度对外资的这个间接技术效应作过分析(陈国宏,1997;李平,2001)。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而言,由于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溢出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1974年到2001

年期间国外学者正式发表的有关外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中,14项研究得到了溢出为正的结论,13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不确定的结论,4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负的结论。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在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研究,溢出效应都作为一个积极效应被提出,但是,同时也有论文分析了外资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面的间接效应。就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言,不同的研究项目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的视角、数据的来源和检验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因此不同。 (一)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内涵 首先,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定义而言,由于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很难精确定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伴随着外资为源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而产生,有关的研究认为导致溢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要素不同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在本质上表现为信息和知识,具备自然的外部性,在与生产过程结合的过程中,产生扩散和对外传播,这成为溢出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产业内的溢出效应,其发生的机制是在同一产业内的外国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尤其是在价值链的环节之间存在分工关系的外国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各类形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关联。有关这个关联对当地企业和相关产业的贡献,由于是外商投资企业直接经济效益和税收收入之外的利益,因此就它对东道国经济的贡献而言,是属于一种溢出,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投资的外部效应(Meier, 1976)。也有学者将它定义为外商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何洁,2000)。 在通常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比同行业的国有企业具备更先进的技术,他们

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述评

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述评 在对知识溢出的概念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统观点,并从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聚集等三方面阐述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同时从“溢出知识库”和“产业集聚”两个视角对知识溢出促进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机理提出了展望,拓展了知识溢出与企业技术创新关联性的理论研究领域,并为创新型企业利用自身知识溢出实现增长提供了指导思想。 标签:知识溢出;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假设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5d18172675.html,ki.16723198.2017.01.005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开放创新活动中,企业知识溢出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对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也日渐凸显。知识溢出是现代企业开放式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它指的是地区或行业之间由于知识存量差异而导致的经济、业务交往活动中知识和技术无意识的转移过程。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与企业技术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例如Cohen & Levinthal(1990)研究发现,知识溢出能够使社会和接受企业获利;Jaffe(1986)认为知识溢出能使竞争者更方便地进入一个技术领域,从而减少知识源企业的创新收益;Kogut & Zander (1992)指出,知识溢出的最大受益者是知识接收方,知识源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收益。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溢出现象对知识接受企业的影响,很少有学者关注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的潜在收益。然而,知识的转移与共享是一个双向的、有机的过程,因此,必须以一个开放的视角去剖析知識溢出所带来的效益。 本文首先从知识溢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着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出国内外对知识溢出的研究现状。接着分类阐述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统观点,并从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聚集等三个方面概括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为知识源企业有效利用知识溢出带来的潜在收益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思路。同时,本文从“溢出知识库”和“产业集聚”两个视角出发,进行了更深入的推想,提出了知识溢出促进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流程模型和机理模型,为相关领域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2知识溢出的研究概述 2.1知识溢出的概念 “溢出”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理论,主要用于描述区域内企业由于存在信任和其他社会关系而更易于获得创新信息的一种经济外部性现象。溢出主要有交易性和知识性两种特性。随着开放式创新的推进,溢出的侧重点逐渐由交易性

中国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_经济论文

中国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_经 济论文 论文导读::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市1990-2006年间的数据,引入省份产出变量,在Solow增长模型框架下对全国29个省份与其相邻省份之间的相互溢出效应做了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唐地区经济联系度低,区域合作性较差;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经济互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地区快速发展;南部沿海地区中广东省对邻省的经济带动作用不足,福建省对邻省的溢出效应为负值;中部地区中的河南、安徽、湖北以及西部地区中的宁夏与其相邻省份互动性良好;东北地区之间区域合作较差,辽宁省的经济辐射作用不大。论文关键词:相邻省份,溢出效应,Solow增长模型 一、引言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即一个地区的产出不仅依靠自身内部条件,同时受到其他地区产出尤其是相邻地区产出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增长溢出(陈丁、张顺,2008)。经济增长溢出效应越大,地区间经济联系度越高,产业互补性越强;溢出效应越小,则地区间经济联系度越低,产业互补性越差。一个地区与其相邻地区通过聚集和辐射相联系,聚集主要是源于自身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备效益等吸引着相邻地区的要素向本地区聚集;辐射指本地区对相邻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表现为产业带动以及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等(刘崇献,2005)。研究各个地区与其相邻省份的互动关系,对于我国各省份明确当前形

势、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Ying(2000)从中心-外围理论的角度出发,使用空间数据分析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4年省份产出增长率的相互作用,证实了中国空间经济存在溢出效应,其中广东省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中心,对周围的沿海省份海南和广西有显著的正溢出效应,而对周围的非沿海省份湖南和江西则极化效应明显。 Brun,Combes and Renard(2002)利用Barro(1991)式的增长回归方程,对我国28个省份1981-1998年的平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中部地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东部地区内部溢出效应也很明显,但是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则溢出效应不显著,进而得出在短期内溢出效应的作用不足以使中国区际经济差异缩小的结论。王铮、刘海燕、刘丽(2003)在Douver and Peeters修正的Mundell-Fleming模型的基础上经济论文,对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区域间GDP溢出研究模型,根据1984-1999年数据的回归结果,得出我国东中西部GDP溢出效应明显,其中中部地区的发展起着主环节作用的结论。 李国平、陈安平(2004)以1978-2001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实际GDP 的增长率为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证实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东部自身,也有利于中西部地区。陈安平(2007)以1953-2004年我国八大区域的人均实际GDP为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和云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摘要:获得充分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产业关联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扩散的一条有效路径。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弱,我们通过该路经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效。因此,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提高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果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关联技术溢出一、产业关联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参与该国的产业分工。由于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与东道国的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产生了溢出效应。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称为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后向联系效应。跨国公司向当地企业购买加工原料或零部件是其间接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后向联系,可以使东道国上游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往往会为供应商提供诸如技术援助、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以帮助供应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这种后向联系,可促进东道国上游产业技术重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二是前向联系效应。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较先进的技术产品,能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跨国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维修和操作等技术)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转移,这种前向联系对东道国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将产生影响。 产业关联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明。在理论研究方面,Markusen和Venable(1999)建立了一个包括两种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和三类企业(东道国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企业以及仅生产最终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局部均衡模型。在模型中他们分析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认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对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国内供应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促使新的国内供应商进入上游部门,从而增强了下游最终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这两个方面都对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内供应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具有正效应。Blomstr和Kokko(1996)在研究企业间联系的情形也指出,当地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前向或后向联系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关于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在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也较多。如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认为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技术溢出的产生:如通过帮助当地潜在的供应上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支持或信息帮助以提高供应商产品品质或促进创新;在组织管理上提供各种培训和帮助等产生产业关联效应,提升当地企业的标准,有助于技术溢出。Handfieldetal(2000)对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各行业84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开发活动改善了当地供应商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方面的表现以及产品周期时间。Gorg和Strob(2002)在研究爱尔兰的制造业过程中,运用总进入率作为联系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下游部门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对处于上游部门的爱尔兰企业的进入和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活动能产生正的产业关联效应,然而,也有一些文献认为这种产业关联效应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存在负的关联效应。这表明跨国公司虽然能够与东道国的企业建立产业关联带来技术溢出,但这种效应是潜在的,是有条件的。Smarzynska(2002)在对立陶宛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当地购买程度越高越容易建立产业关联,当地市场采购型的跨国公司比出口导向型的更容易发生关联效应,同时,产业关联效应要受到东道国供应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关联模式就是OEM合作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合作。中国沿海的电子产业大都采用这两种关联模式。如沿海城市的一些小型IT企业已经成为跨国电脑厂商国际供应网络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在上海IT业内,本土企业大约60%的生产

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研究

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研究 摘要:国际间的技术扩散通过进口贸易这一形式作为一个重要的溢出渠道,其效果已经越来越显着?我国的进口贸易通过国外研发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通过利用Lichtenberg & Potterie模型并加入人力资本因素对模型改进后发现,国内研发投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一般,国外研发投入对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技术溢出;全要素生产率;LP模型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through the import trade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the spillover channels, the effect has been more significant. By China’s import trade through foreign investment in R&D, new technology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flow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uses Lichtenberg & Potterie model to deal with the dataes, proves that the foreign investment in R&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 and inspects the domestic R&D to the role of China’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general, and the end, put forward a proposal on this basis. Key Words: technology spillover; TFP; LP model 一?引言 所谓的技术溢出,是指跨国在实现技术的当地化过程中,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在开放经济下,国际贸易被视为国际技术传递和扩散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资金?科研?技术等原因的限制,采取同世界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进行有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国际贸易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更是一种缩短其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捷径?一国通过进口贸易不仅可以购买高质量的外国最终制成品,而且还可以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来提高本国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可见,与出口贸易相比,进口贸易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技术扩散的外溢的方式? Coe等人(1997)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是经济体之间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一条重要渠道,国际技术扩散及技术溢出借助于进口贸易促进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基于中间品的进口和国际技术转移?Keller(20XX)估算出研发活动对一个产业生产力增长的贡献中,来自本产业的研发占50%,来自国内其他产业占了

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FDI技术溢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外部效应是指由于FDI 进入东道国其带来的技术对当地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增长、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贡献而FDI投入方却无法因带这些贡献而得到相应回报的现象。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早的技术溢出是由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提出的。 Cooden(1960)和Caves(1971)分别考察了FDI对最佳关税、产业模式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多次提及溢出效应。Blomstrom(1998)将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理论。 Caves(1974)分别检验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他发现在加拿大制造业中,当地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而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也呈现正相关。Blomstrom和Perssom(1983)选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绩效作为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Blomstrom和Wollf(1989)选用墨西哥1965年~1984年的行业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某些特定产业内外资的进入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趋同现象,同时当地企业生产力水平

提高的速度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也得出了存在正溢出效应的结论。李平(1999)对中国各部门内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产业自身的产品内含型技术和资本内含型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选取的12个制造业产业中,他发现绝大多数产业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资本内含型技术溢出效应。姚洋(1998)利用第三此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发现行业中如果外国三资企业数量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行业的技术效率就会提高1.1个百分点。秦晓钟、胡志宝(1998)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数据,对含采掘业、电力煤气等39个行业进行了检验,得出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明显存在的结论。何洁、许罗丹(1999)借鉴Feder (1982)模型实证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就提高2.3个百分点”的结论。沈坤荣(1999)利用各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得出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带来0.37个单位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陈涛涛(20__)利用我国制造业84个四位码行业的数据实证发现当内外资能力差距较小时有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 以上文献均侧重于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其效应方向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因素的作用的分析。实际上FDI的进入东道国并不是主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而是需要与一定的东道国具体因素相结合本文将就几个重要的影响

知识溢出效应与传媒市场竞争

Marketing营销策略 0902012年11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5d18172675.html, 知识溢出效应与传媒市场竞争①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卓谦 新疆大学宣传部 张允 摘 要:核心竞争力是传媒业发展需要重视的关键因素,该文从溢出效应和知识创新视角对传媒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溢出效应的特点决定了传媒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技术和知识的创新,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重新基于溢出效应与知识创新审视媒体市场竞争的核心点。 关键词:溢出效应 传媒 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1(a)-090-02 1 知识溢出效应 知识溢出效应是指做相似的工作并从彼此的研究中受益。是在知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Public Goods)的假设下,其他企业的技术研究投入可以使本企业以较少的成本支出获取更多的研究成果—知识溢出。通常意义上说的知识溢出效应往往是由于地理距离的存在而产生的。经济主体的研发活动具有局域有界性,但是传媒业的特点决定了知识溢出效应广泛存在于媒体竞争中,区域间相互“学习”可以共同促进传媒业发展,而由于电视和网络的原因,地域界限已经被打破,溢出效应给传媒业发展带来了同质化的严重后果,大量克隆节目的出现,可以说阻碍了传媒业的原创力。 节目的克隆一方面的确节省出了新节目研发的时间与成本,但是更多的节目克隆过于生硬死板,同质化严重,甚至丧失了节目复制的最初意义。我国的版权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几年人们对版权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但是国内的版权市场依旧存在诸多的不规范,非法盗版的行为屡见不鲜。内容创意与开发之类的“软件”跟不上,版权贸易平台资源的“硬件”也亟待加强,在节目版权问题上,我国与世界其他传媒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是为什么目前我国的电视市场上,原创的精品节目少之又少,一些收视率较高的节目中几乎都能够找到一些外国著名节目影子的一个重要原因了。同时,由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大多数媒体在创新时害怕克隆节目分享市场,于是将产业链压缩,无法形成长期效应。因此,在享受溢出效应带来的某些便利的同时,传媒业必须认真面对核心竞争力落脚点问题。 在大多数产业领域都具有很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和局域集群。当然,今天的传媒业同样具有发展的不平衡性,但是由于知识生产方式的不同,其不平衡的基础不仅仅是地域这么简单的理由。我们可以先认识一下传媒业发展的基础。 首先,传媒业发展取决于技术进步。新增长理论[4]区分了两种技术进步:研发促进的技术进步、技术扩散或技术转移引起的技术进步。对于传媒业来说,不论是哪种技术进步,其中的设备功能开发是硬件,但是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技术扩散在传媒业中除了指硬件外,还包括内容处理技术,这种形式上的技术处理手段存在创新成本,但是不可否认复制是低成本的。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传媒竞争来说,在内容上下大成本进行创新研发,需要的不仅仅是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技术,更需要的是时间。而复制所需要的时间则是极短的,将一些经过市场检验了的成功节目形式复制过来,因其本身就具有经过市场检验的成功因素,那么就只需选用合适的主持人与参与嘉宾,把握好节目的节奏,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打造出一档成功的栏目。例如:2002年江苏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几乎全国的省市台都相继开设了以《某某零距离》、 《直播某某》来命名的民生新闻类栏目。还有一种复制方式是将国外的节目复制到国内,这种模式在娱乐节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我爱记歌词》、 《挑战麦克风》等一系列K歌节目,都是复制美国的《歌唱小蜜蜂》, 《非诚勿扰》等相亲类节目的复制模板是英国的《Take me out》。当然,在看到这些通过技术手段复制的节目取得巨大收益的同时,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弊端也随之浮出水面,那就是节目的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纵观世界其他传媒业尤其是电视业发达的国家,在电视节目的竞争上就显得有序的多,究其研发策略,有学者就美国的电视业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播网在全国范围内的节目分配和发行;二是各种各样的节目制作公司和辛迪加所提供的大量节目;三是广告的经济支撑;四是地方附属台和独立台对受众的大面积覆盖。”[5]有了这些方面的保障,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国家总是能出精品节目并被竞相引进和模仿了。 其次,传媒业的本质是内容产业。其内容在生产和复制中明显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可以通过同类节目名称、类似的舞台等来实现复制,隐性的内容则是无法用外在形式的模仿来实现,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当《天天向上》连续取得收视率冠军的时候,也有很多家媒体都兴起了模仿之风,例如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好好学习》、江苏卫视的《时刻准备着》等,但是这些节目都只是停留在显性模仿的层面上,最精髓的隐性内容并没有模仿到。 《天天向上》的制片人张一蓓说: “《天天向上》是一档有难度系数的电视节目,它融入了每位主持人、主创人员的性格。我们的脱口秀模式、主持人群设置别人可以学习,但无法复制我们的主持人、制作团队为节目打上的深深烙印以及血脉相连的要素。”[6]而《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复制也说明外在形式的复制必须同时拥有内在驱动,如果没有刘欢、那英等权威人士,这个节目也不可能成功。当然,由于《中国好声音》具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其运作模式、鲜明的形象与内核都成为被保护内容,但是更多的电视节目创意却不能在短时间就形成一整套可以被明确保护的知识产权。提到知识产权,国外一直比较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而且不仅对国内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社科项目:维吾尔语主流媒体 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影响力产生机制与效果研究 课题阶段性成果(12XJJA860001)。 作者简介:李卓谦(1988-),女,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张允(1973-),女,新疆大学新闻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广播电视研究。

城市发展与城市间溢出效应的研究分析

城市发展与城市间溢出效应的研究分析 广佛日趋同城化、珠三角拟定打造“两小时生活圈”、苏中板块应承长三角顺势而起,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大城市辐射周边城市且区域日益紧密联结的发展态势。城市间的溢出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移、资本流动、意识观念扩散等有形或无形资产的转移扩散至周边地区的现象。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一般学者都普遍解读为城市间的“互利双赢”“联姻之好”“做大做强”的壮举,其中体现在以下几个依据:(1)不同等级之间的城市发展对溢出效应的需求;(2)中心城区对周边城市的“溢出”对其的带动发展作用;(3)低位城市对接高位城市,解决了大城市空间发展限制问题;(4)城市间的互补借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5)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对于城市群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城市间的关系认定,应存在以下几种格局,“互利双赢”“两败俱伤”“各有取舍”。溢出效应也可以相应的分解为“正溢出效应”、“负溢出效应”、“回波效应”。正溢出效应,是指溢出效应中的积极因素,即产业转移、资本流动等带给周边城区的发展机遇和正面影响。苏中板块小城市群以上海、苏州、南京等特大城市为依托,乘着中心城区调节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模式的的机会,充分利用大城市的溢出因素,提升自身经济水平,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负溢出效应,是指溢出效应中的消极因素,即高位城市的溢出因素对周边城区的不利作用和负面影响。城市的溢出因素,也包含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拉力作用以及城市化演化过程中的负面问题,比如,生活垃圾、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空间限制、交通堵塞等城市化问题。这些城市溢出因素带来的城市间复杂的利益问题,既加深了中心城市的城市化问题,也加剧了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北京近郊的垃圾村镇,成为大城市经济发展负溢出效应的现实例子。回波效应,也称为反馈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溢出效应的反效应。利用水纹为例,中心城市可视为小石子投入水湖的中心区域,中心城市产生的水纹一圈圈向四周扩散,越靠近中心点,水波纹路越深越清晰,越远离中心点,水波纹路越浅越模糊。在表面的水纹掩盖下,水底相应的生产回波,对中心城市产生一个反馈的作用,即城市间的回波效应。这表现为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的反作用力,即“各有取舍”。 区域间溢出效应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正是这种区域间的相互作用,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体系。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在着力打造具有高成长性、强辐射作用的城市群。从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到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再到东北、西北地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我国的经济区域规划和相关指导性意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出台。关于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路径的探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经济地理学所阐述的空间外溢效应可以成为解释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正确认识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对规划城际间发展模式、评估城市群的发展效益以及界定城市间的发展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在空间是受限的,由于溢出因素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多维度,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周边城区的消化吸收作用很难做到“鱼和熊掌都可兼得”,利弊共存,各有取舍。在城市群的规划政策中,应注意城市间正溢出效

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他能够激励创新活动的发生,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关于技术溢出[1]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动已经有了较为深入与完备的研究。例如2007年张倩肖等[2]证实:FDI知识溢出是促进本土技术创新的主要外部力量。2007年赵克杰等[3]以江苏省为例,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 计算出了各产业的工艺创新溢出效应和产品创新溢出效应, 并给出了技术进步综合溢出效应较大的产业。2007年张杰等[4]通过构建一个空间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集聚视角下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间的多维技术溢出效应对双方企业创新动力的影响,发现在单向溢出效应和双向溢出效应不同情形下,对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有着根本不同的表现。2009年赵骅等[5]在考虑集群内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情形下, 建立两阶段非合作博弈模型, 讨论当集群企业在不同时机创新时, 技术溢出对其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2011年杨秀文[6]基于Feder 两部门模型分析框架,采用静态面板数据门槛模型,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经济结构五类吸收能力角度分析外资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门限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外资部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边际要素生产率优势,且存在微弱的负向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本及人均GDP外,其他四种吸收能力与外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2011年宋宝香等[7]选取外部技术获取模式、转移技术特性、企业特性和技术学习过程四个方面,以苏州制造业本土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过程中,企业的技术战略、学习文化和技术学习

过程对提升技术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12年艾兴政等[8]提出一个基于一个供应商和生产可替代产品的两个竞争制造商的模型, 研究无合作创新、无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和有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3种模式的均衡绩效。研究结果表明, 强势制造商和供应商选择合作创新是占优策略。进一步还发现, 在下述3 种情况下强势制造商会与零件供应商达成技术溢出合作创新机制。范如国等[12]采用2004年至200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二级三要素CES生产函数分析FDI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可行性,揭示FDI、R&D 经费投入和R&D人力资本投入3个投入要素之间以及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复杂关系。Young Bong Chang等[13]研究发现在IT服务行业从技术溢出效应获得的收益较大,有长期的影响作用。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M].萧琛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l:48~50. [2]张俏肖、冯根福.三种R&D溢出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 工业经济,2007(11). [3]赵克杰,刘传哲.产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 [4]张杰, 张少军, 刘志彪. 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本土企业创新动力 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形态的研究 [J]. 南开经济研究, 2007, ( 3) . [5]赵骅,丁丽英.技术溢出对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9,(17).

论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

论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 响 论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的具体机制进行了阐述,然后在赵奇伟等(20xx)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分析。采用我国1997~20xx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现有外资规模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滞后,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的原因之一。文章最后针对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以获取正向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不少学者认识到东道国开放程度会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产生重要影响。通常而言,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大小是随着该国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这是因为外资比重越大,当地企业与其接触的机会就越多,示范-模仿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且,较高的开放程度意味着国内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同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进行竞争(蒋殿春、张宇,20xx)。此外,出口的扩大可以使国内企业获得较多的利润,从而为国内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设备的引进提供资金来源(何洁、许罗丹,1999)。但蒋殿春和张宇(20xx)还指出,如果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过

高,跨国公司就会对行业内的东道国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使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果往往不理想。尽管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讨论了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但是还没有人详细阐述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相关的实证研究也缺乏理论基础。所以,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开放度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描述,然后又以赵奇伟等人(20xx)所建立的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就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计量分析的结果做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一、东道国开放程度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机制分析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解释东道国对外开放度是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实现途径的。 1.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实现途径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包括积极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负向的竞争效应。首先,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引起当地技术进步,带来积极的技术外溢效应。张诚等人(2001)认为积极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跨国公司采用先进技术对当地企业产生示范作用,或者通过增加竞争压力,迫使国内竞争对手谋求提高技术水平,并引起当地企业的模仿;第二,通过跨国公司的员工流向本地企业而实现技术溢出;第三,跨国公司子公司会以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等身份与当地企业建立起业务联系网络,从而通过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带来技术溢出。其

技术经济学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商旅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 1200900513 黎涛对一个国家而言,技术创新是决定其国际贸易地位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一个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创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的观点。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进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由于技术创新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而且不同的研究学者出发点也不同。因此不同学者从不同领域出发解释技术创新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省际技术创新: 胡耀辉(2009)在《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调查及思考》,采用问卷调查以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安徽省内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进行统计调查分析。总结出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存在着观念落后、创新活动不积极;经费自筹为主,技术研发资金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新颖性不高;以模仿创新为主,自主与合作创新为辅。结合制约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且素质偏低;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且服务部到位)找出促进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及措施:构建多元化的筹资融资体系;建立技术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但是本文没有牵涉对创新的三大类合理划分。 刘艳,吴剑辉(2010)在《广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实证分析》,认为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研发活动的投入主体、执行主体、技术成果产出和应用主题、风险承担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文章通过对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机构和人员按执行部门的分布情况、发明专利和科技成果产出情况等几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广东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全面考察。 省经委技术创新处省,统计局人口社会与科技处(2006)在《四川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与障碍因素》,认为四川省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有:技术创新支撑能力薄弱,创新投资力度不够,创新质量不高,项目创新周期过长。从体制,政策,市场,人员,资金谈主要阻碍因素。 罗守贵,,高汝熹(2006)在《上海技术创新的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通过将上海与46个国际技术创新中心的对比,分析了上海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创建国际技术创新中心的对策(通过制度创新提高上海技术创新的水平,激励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对科技人员进行产权激励,充分发挥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功能或作用,改善上海风险投资的结构和风险资本的运作环境,通过“四个中心”建设促进技术创新)。 王顺兵,潘晓东(2010)在《技术创新方法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黑龙江等一些省开展的推广现代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为重点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