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色课堂

语文本色课堂

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非语文的东西源源持续地涌进了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太多非语文的东西。很多语文教师被当前纷繁的语文教坛混淆了语文本色。就在这语文教学“大观园”中只茫然地穿梭于各类教学法并简单效仿,让我们的教学“荒了自己的田,种了他人的地”。

为此,崔峦教授曾反复强调: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实实在在促发展。让语文课程回到原点,复原其本色,在老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学习语言,把语文的“根”留住,使语文课堂真正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而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上出本色的语文味来,静下心来想想,我认为:在恰当使用多媒体习得有效知识的同时,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

一、有效的知识出现在语文课堂上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定基础,训练扎实,效果落实。特别是低段教学我个人认为能够从以下三点去做:

1、教学内容简单。特级教师薛法根在课堂上遵从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要达成这个教学境界,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浅出上做文章。在二年级低段的教学中我认为识字教学很重要,首先得让学生会认会写。

2、教学环节简洁。一些语文教学课堂,因为教师组织得不严谨,使得教学环节互相脱节;也有的是花样迭出,环环相套,频繁更替,使学生应接不暇。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要惜时如金,珍惜时间,就是珍惜学生的生命。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语文课也是要“洗”的,要努力让课堂洗练、利落,这样才能让孩子学得扎实、有效。

3、教学语言简明。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和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练、简洁、准确。我们母语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其特点之一就是能够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力避罗嗦、杂乱,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中。

二、琅琅的书声充满在语文课堂上

当前就语文教学来说,要求太高,任务太多,没有多少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认为,在二年级我们就要在字词的训练中整合到句段中来。让学生学会读,喜欢读,能够简单去引导,让学生通过读来感知课文,领悟课文的含义,表达课文的深意。(真实的内心感受,尊重儿童的感受)

三、率真的儿童味溢满在语文课堂上

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有儿童的感动,儿童有儿童的情怀和梦想。课堂上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真情表达,让其真情流露。

其二教学的设计要具有“儿童味”。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其生命就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课堂缺失了儿童精神,忘记了服务对象是儿童,把很多不适合儿童的那种成人对高雅文化的要求错误地灌输给儿童,那只能加速他们早日失去童年。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认知特点并结合新课程要求,无论是目标的数量,还是目标的难度都要仔细斟酌。不能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是缺乏课程意识、“生本”意识的表现。童年的母语教育就应该尊重孩子“懵懵懂懂”的感知状态,给他们形象,让他们有充足的趣味,有更多的细节,不要急于告诉孩子什么,不要以为把知识、概念下放到小学教育中,我们就有了深度,打破孩子的诗性,让他们尽快地走上成熟,也许是对童年的搅扰。

我想,这仅仅我所理解的粗浅的语文本色。人生有尽,知识无涯,在有限的人生里,去穷尽

万物之奥妙真是太难了,还是凭着天性,顺乎自然去做吧!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师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让课改更具可操作性。但是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绣花枕头”式的形式包装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延缓了有效教学的进程。下面,就如何提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扎扎实实地朗读,提升学生的语感。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特别重视朗读,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准确的方式朗读。如果不教给方法,不明确目标,一味地倡导发挥学生的个性,恐怕学生的语感很难有所提升。

例如:三级上册《西湖》是一篇写景范文。有位老师在整堂课教学中,都是采用“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朗读。这样极富民主色彩,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课堂用语在现今的阅读教学中出

现的频率不可谓不高。不过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显然不会有什么提升,文本的理解更是不够。学生当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那么,“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什么意思?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隐性的作用了吗?我认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学习重点是朗读,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朗读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那种不顾内容,不问学情,一味地让学生只凭好恶去自主选择,学生很容易会陷入盲目、避难就易的误区。这样,冷落“不喜欢”读的方式,回避“不喜欢”读的段落,学生何以能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又将如何提升语感?

二、轻轻松松地教书,教会学生自我学习。

如今小学的语文老师是最苦的,每天要批阅大量的作业,教学任务也很重,教学压力也大。不过在这么多“孺子牛”式的教师的呕心沥血之下,为何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却总是不如人意呢?这其中的绝大部分责任还是要由我们老师自己来承担。

“是教会孩子钓鱼吃,还是给孩子买鱼吃?”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使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实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具体做法,简单概括为:

首先,教师角色要重新定位。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必须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动者和参与者转变。

其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最后、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知识水平,提升语文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之一。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从差异入手,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它能从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通过因材施教,完善学生个体素质基础之长,补充和限制素质基础之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提升语文素质的。

首先,展开语文活动,要有一定的计划、目的,针对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低年级可采取一些形象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学习语文的直接兴趣,如上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课文让他们扮演一些童话中的小动物,讲一些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等。中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就某一观点发表演讲,激发他们的表达的兴趣,提升口头表达水平;还能够让学生动手查资料,再评比,这不但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搜集资料的水平,可达到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目标。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应更高一些,不但要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中吸取知识营养,陶冶情操。

其次,展开语文活动,内容要丰富,形式要活泼。

展开语文活,形式还必须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活动的吸引力来自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的变化多样,并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和知识性。

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展开活动并即时总结评比。教师不要事事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水平、活动水平和创作水平。但是,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自始至终给予关心、辅导,主动协助学生克服困难,当好参谋和顾问。

总来说之,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诸多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缺一

不可,对课改实践的现状作出冷静的反思,理性地审视当前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任何一种急功近利,急躁浮夸,只求形似,满足于光鲜外表的形式包装都是与新课程真正倡导的精神实质大相径庭的,都会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负面的影响。本色语文教学追求教学实践回归到语文学科自己的领地中来,认真按语文教学的独特规律扎扎实实地讲与

练,从实处着眼,回到根本中来

走进学生心灵,回归本色课堂

语文教师注重语文高效课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浮躁华美的外在成分,看似热闹,实则空泛,学生常常被老师预设的教案驱赶着在有限的时间跑道上奔跑,老师和学生心中只有终点,无视四周的风景和自身感受。这样的课堂已经没有了生命力,学生也仅仅课堂里的一个匆匆看客,没有了自我。说不定这样的课堂还有很多喝彩声,因为人们习惯于“精彩”了。在推动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必须回归本色课堂,走进学生心灵,注重学生自身发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以净化,情感能够养化;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乐园。我以为这就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高效课堂教学之路。

吃透教材、心中有学生

吃透教材。“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另外教师还要有一桶水、两桶水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犹如庖丁解牛,学生才能学有所得。

心中有学生。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绝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升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他在书中赋予快乐学习以更广义的解释,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点就是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师生的互动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有“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鼓励自主探究、走进学生心灵

是语文的首要任务,核心是准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语文水平,习得方法,养成习惯。他的课堂也正是体现了这个点。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本色语文,就是还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语文回到传统的路子上来,不再为花样所烦恼,不再为人文性工具性而伤神,是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

一、平淡当中见真情

平淡就是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语文教学“八字经”:识(识字),书(书写),读(阅读),记(积累),说(口语交际),写(习作),习(学习习惯),法(学习方法)。老师重视学生水平的锻炼,知识的掌握,以真心跟文本、跟学生作平等的对话,新课改指导下的语文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会有千篇一律的方法,无论什么形式的课堂,都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还应做实实在在的探索,上好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还是以强老师的这堂课为例,上课伊始,强老师让孩子拿出自备本跟老师学写第一首诗《池上》,只见老师工整有力地板书“小娃撑小艇”,接着就指名读这个行,纠正“撑,艇”的读音,一个“撑”字,让孩子做动作,理解此处为何用“提手旁”,印度曾有个总理说过:每一个中国字都是一幅画,在这个环节中,既让孩子掌握“撑”的字形,又让孩子确实感受到了我们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语文的魅力,少了刻意的情境创设,这种开场就犹如清新的风,自然,而又落到实处,从字词的读音,字形入手,就在平平淡淡中,与文本实行了交流。

二、扎实当中求实效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

活泼的课堂教学风格、有效即时的课堂评价、扎实的课堂教学设计,感受语文教学的本色魅力。教师与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听、说、读、

写中亲近语文、感受语文、享受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设计意识,应变水平,充沛的激情,以及与学生无间的亲和力。教师准确地抓住了学生的动情点,以情入手,以情导情,情理兼顾,对文本的重点抓得非常准确,教师语言生动优美,美中见情,情动辞发,学生感悟多,教学进程中学生的问题有深有浅,有难有易,有基于文本的理解,也有超越文本的拓展,学生的表现,体现出教师优质实效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一种受用终身的学习方式,即有效的利用多种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学生在反馈学习效果时,教师积极鼓励,充分肯定,整个课堂气氛宽松和谐,自然流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似一条生命涌动的河流,缓缓流淌,真实纯粹,充分体现出目标明确、方法朴实、教师省力、学生卖力的特点。

就如我们在低年级写话以“星语心愿”为主,我手写我心,重在积累;中年级讲故事,练笔,写片段;高年级演讲,重在使用,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花架子少了,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多了。老师既注重文本的情感内涵,又注重课文的表达形式,努力创设基于文本的情境,扎实实行说话训练、写话训练,引导孩子尝试使用课文语言。在老师的努力下,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提升,语言积累丰富了,读写水平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既扎实有效,又充满情趣。

三、简约当中弃花哨

简约就是以最主要的问题和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重视传统的语文学习经验,演绎‘语文的本色’。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重要的也在于此,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课堂上以读贯穿始终,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读的指导、全班齐读的指导等很多形式,读书活动以文本作为中介,展开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但是学生多读,教师也应适时适量地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在一份轻松的氛围中聆听。久而久之,这些内容就会迁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素质。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满足于作文课上的作文训练。应见缝插针,或者在课堂上做个小片断练习。或者针

对热点问题。让学生“趁热打铁”,谈谈见解。或者在学完一首现代诗后,当堂引导他们写一首诗写上自己的名字,在内发表。另外,应鼓励学生对写日记有兴趣。在听、说、读、写中亲近语文、感受语文、享受语文。

就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做好“批、画、注、写”四字经,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写字时认真,端正,朗读时心到、眼到、口到,逐步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好习惯受用一生”,让孩子确实能掌握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

四、轻松当中求方法

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语文水平,从而达到“用语文的目的,如果能在轻松有趣的情形下学习,肯定会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提升学习的方法。轻轻松松学语文,并非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自己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

“跳一跳,摘苹果”,给孩子适度的思维的含量,我们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在教学《鸟岛》一课,一开始,让孩子把自己当作鸟岛上的一只小鸟,来向参观的游客实行介绍,课文中说“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我就让孩子告诉我: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去鸟岛好呢?小朋友在读过书后争先恐后地告诉我:六月,接着我问“这个段从哪几方面能够看出很热闹呢?”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既让孩子实行了有效的思考,又走进了文本,与文本有了很好的交流。就在轻轻松松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追寻语文本色,探求魅力课堂”,注重阅读课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潜能的开发;注重语文的内蕴及其人文性的体现和母语教学规律的探寻;注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汉语的语言文字规律的研究。我希望自己能够持续地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包括教学的设计与使用,尤其是课堂调控的水平以及教学机智的闪现,我希望在我和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中,我们都能经常享受到语文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奥妙,想到这儿我又仿佛看到了孩子们一张张活泼而又生动的笑脸……

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研究

“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的大量空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 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关注与认同。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这些弊端,针对目前小学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学现状,我们提出“阅读教学中的语文本色研究”旨在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还语文课堂以语文味。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概况及趋势 新时期阅读教育改革首先表现为教育研究的深入和阅读教育观念的变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刘国正等语文教育专家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对阅读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高校语文教学研究会相继成立,出版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材和专著,使阅读教育理论和实验研究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这一时期,原先的“教师为中心”改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先的“教会”发展为“会学”。国内有关回归语文本色的阅读教学的观点和理论,为我们的实验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好地指明了方向。 我们过去几十年来,有非常好的语文改革经验,也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像南京的斯霞老师、北京的霍懋征老师、江苏的于永正老师、李吉林老师,等等,他们所取得的宝贵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开展“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研究”的宝贵资源。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母语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或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暗示法、情景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综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性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总的精神是要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些教学方法也为我们开展“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研究”提供了借鉴。

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四川安岳实验中学王瑞霞 语文课的目的究竟为何呢?就自己而言,从上小学开始,就被教着如何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分析文章思想。年幼的自己只是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学,虽然觉得无聊,却以为语文课就是这样,以致对语文的兴趣几乎全都丧失。如今,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常感受到学生对语文的厌恶,许多学生甚至把语文课当成休息课。 这些经历,让我不得不追问自己:语文课究竟应该学些什么呢?我们究竟该怎样教学生呢?暑假期间,看了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课是这样的! 作者开篇就提出语文课的异化:语文失去了自己的特性,要么被等同于考试,要么被拔高,夸大了责任,要么被虚化为各种新兴时髦的教学手段。而僵死的语文哪里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呢?为了恢复语文的活力与特性,必须提倡“本色语文”。 对于本色语文,作者提出3层内涵:一是语文本原,即要明白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二是语文本真,即要探究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三是语文本位,即要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 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假如认为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么语文课必然沦为考试的附庸。在此,作者以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这个观点,我是深表赞同的。对于任何学习来说,兴趣的力量往往是最大的,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它又往往是最好的,因为兴趣是促使一个人行动的内部力量,它可以让人不眠不休地去探索一个问题却不觉疲劳,让人付出许多而自觉值得。 很明显,作者对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的认定,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当然,要注意的是,基本任务是一回事,考查教师是否完成了基本任务、学生是否学到了基本任务所要求的知识是另一回事。基本任务的认定完全正确,而考查方法仍只是考试,这仍改不了其异化的本质。因此,作者极力主张建立一个具体的效率标准。例如,要尽快改变让一份高考试卷代替语文教学效率检测的状况,改变高考试卷仅仅为选拔高校新生的功能。 有了标准,也有就了目标,之后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去完成这个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亦要找寻画方画圆的规与矩,也就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作者说,这个规律有着

[本色,诗歌,策略]浅谈本色诗歌教学的实施策略

浅谈本色诗歌教学的实施策略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新课改搞得如火如荼,但诗歌教学显现出教学目标在被萎缩、教学过程在被虚化、思想性在被单一、人文性在被拔高等诸多不符合诗歌特点的教学问题,本色诗歌教学就是依据诗歌自身的特点、新课改要求的标准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的教学,让诗歌教学回归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努力教出“语文味”和“文学味”,教出诗歌本身的魅力和美。 关键词:本色诗歌教学;文学本位;审美价值;期待视野 诗歌教学归根结底是诗歌解读的问题,而本色诗歌教学的强调是试图努力构建不偏不倚的从诗歌解读的一开始的期待层面、语言层面、审美层面到最后的思想层面完成诗歌的解读,实现诗歌教学应有的价值。 一、从期待层面 一般来说,学生在接触任何诗歌时都会有一种原初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是在读者既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经过主体的期待视域的整合才最终完成被阅读和理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旦开始诗歌文本解读就开展了对文本各层次‘期待’的预估和检验,而‘期待’的每一个环节的转换、倒错、阻塞都会形成‘期待受挫’而导致心理环流的断裂”。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十分重视学生由原初体验而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期待”,还要防止“期待受挫”以及“期待受挫”之后的及时链接。优秀诗歌的丰富内蕴与学生浅短的阅历之间总是有隔膜的。怎样实现学生由原初体验走向诗歌中超感性境界的跳跃而最终提升“期待视域”获得较高审美体验?一旦审美受挫,又如何去克服?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一定要寻找契合点,在学生的原初体验和诗歌作品之间寻找相通点,使两者的思想情感产生感性的契合,以便能深入体悟。 其次,关于“审美受挫”的问题。其实“读者的‘期待视域’并不单单在既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它还会与更为丰富的个体生活经验渗透融合。因此‘期待视域’不会真正地趋于凝固,它必然处于一个不断受挫、调整、扩充再重建的开放的动态发张之中。‘期待’的实现固然是读者的审美心理图式与欣赏对象达成同化的结果,‘受挫’则更是读者的审美心理图式经受欣赏对象的挑战而对作品展开更深入理解的开始”。因此,一旦“审美受挫”,不必惊慌,用开放的心态然后放慢阅读速度,反复接触文本,积累信息,逐步提高解读能力。古人强调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重视“推敲”“吟诵”就是一种反复接触文本、放慢阅读速度的可贵的解读欣赏经验。 最后,要特别强调诗歌背景资料的不恰当处理所造成的“期待受挫”。 “知人论世”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如果对作品创作背景取舍不当、时间安排不灵活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如果对于历史大背景介绍过于失重,就会消弱诗歌本身的思想魅力,而带有政治解读色彩,违背对于诗歌主体的解读。

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 养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快、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就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不要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味阅读教学本色回归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快、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情绪激昂的讨论、合作,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泛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笔者觉得语文教学就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不要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在遵循着这样的准则,语文以本色的面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语文有着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认真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通过国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的瑰宝,表现了我们民族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是从古至今无数代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受无数世人所瞩目和敬仰。国学知识教给学生们,不仅让他们学习道德

伦理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让同学们感受我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为自己是中华名族的子孙后代而自豪,增强学习母语、热爱母语的热情。我国古代就有很多的文献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我觉得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人们都生活在群体中,我觉得做人最重要的一课,就是交友观,这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我给同学们讲的第一个国学知识是交什么样的朋友。早在二千年前,孔子对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了明确的定义。一个人的成人和成功很关键的一点是与什么样的人是朋友,他提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对你的人生有害的,甚至会毁了你的一生。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学生一生中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就是你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你的朋友,会决定你以后走什么样的路,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朋友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让你走上坦荡的正路,他也可以误导你走上邪路。因此,一个人交友很重要,我让同学们分析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朋友该结交,从而分析正确的交友带来的力量以及错误做法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交友观、价值观,以及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二、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动力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摘要:审视传统的语文教学几十年下来依旧是“师问课堂”,学生成了课堂上的观众。特别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几乎没有,无视学生自主阅读的个人感悟,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让阅读变得陌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理念;语文课堂 调查数据显示:一至五年级的阅读量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相差甚远。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引领我校语文教学走出低谷的“媒介”。如何改变目前语文教学,将课堂学习时间尽量多地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主题学习给我们开启了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理念先行,明确语文课堂改革的方向 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在教师固化的所谓教学模式中输入新的语文教学理念。2011年四月,我校组织骨干教师到潍坊观摩韩兴娥老师的课堂教学,在韩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听到的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看到的是韩老师抓住教材的主要训练点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经典语言,对整篇课文主要内容的精准把握,一篇课文仅仅抓住两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疑难语句,把握文章主旨,通篇读书、整体阅读感悟,没有条分缕析,但学生学

习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时间实现了多篇课文的阅读学习,实现了阅读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学习归来,老师们对阅读教学有了新认识: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行动跟进,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我校特色建设发展规划中特别提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语文教学的改革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在语文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两个要求: 第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不是单纯地把时间还给学生,重要的是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累个人的感悟,增加求知的体验。我们要求教师将课堂时间大致划分三个板块:教师讲解不超过30%,学生自主读书学习不少于50%,检测反馈大约20%。观课议课也以此为标准,强化教师精简课堂上讲解的时间,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让课堂活起来。(1)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探究习惯。借助导学案指导方法、培养能力。研究过程中,老师们都能充分认识到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

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黄厚江 什么是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母语教育的任务很多,我们以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而语文课程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学科。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语言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有其自身特点;我们的母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有智慧,也是最具鲜明特点的一种。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和其他民族的语言全不一样。因此,我们有责任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我们更有责任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语文是一门课程,语文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它有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它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它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它的教学评价;我们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它的习得规律,它的学习规律,它的教学规?。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 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这不是排斥其他的方法,但语文学科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也是主要的方法。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别人的庄稼。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但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 黄厚江:给语文课做减法 (2012-02-24 15:58:06) 转载▼ 标签:分类:本色语文

语文教学应如何回归本色

语文教学应如何回归本色 发表时间:2015-03-31T14:34:12.9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月总第144期供稿作者:汪晓华[导读]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繁杂化甚至热闹化的倾向,特别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尤为严重。汪晓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一小333000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繁杂化甚至热闹化的倾向,特别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尤为严重。有时为了强调学科融合,教师就引进唱歌、跳舞、绘画等多种形式想让学生活动起来,结果却丢失了语文教学中最为本质的东西——语言文字的训练。一句话,语文课少了语文味,失去了语文本色。什么是语文?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什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语文的基本 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回归语文教学本色,让真实、美感、灵动成为语文本色教学中的三大亮点。 一、“真实”即语文教学就要平平淡淡、扎扎实实地教。 王松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提出:一节好课应具有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语文味强调动情朗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书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培养语感的目标。 我有幸听到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感触颇多,这的确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好课。王老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不断与文本对话,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真实而自然地展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在默读圈划后,“协调有序”这一关键词自然也在交流中提出。教师顺势而问: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学生回答:“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教师并未就此结束,而是提醒学生: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课文中是如何说“协调有序”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读文本,找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为了让学生了解更深入,教师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我们加入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学生在老师引读下读文。师: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通过读、品、悟,把字词教学融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同时真实地再现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体现出语文本色教学的特点。 二、“美感”即在语文教学中体会语言的美感,品读文字的精妙,积累语言。 同样是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紧扣文中的“美”为主线,自读自悟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全文设计流程如下:1.激情导入,感知美。教师以一段深情的语言配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激情入题。2.围绕风景,寻找美。学生在快速读、默读中思考:课文中流淌着怎样的美?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教师以“美”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3.品读体味——欣赏美。教师的教学重点落在“①一位上了年岁的人“整”搭石,②一行人“走”搭石;③背老人“过”搭石”三个内容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美(反复创设真实情境,体会画面美);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美;结合上下文,感受人性的美、人情的美、民风的美。4.回归整体,表现美。5.升华情感,传播美。其中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一段尤为精彩,教师引导学生扣住这两个重点词语,想像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学生在想象出“我仿佛看见了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一圈圈地散开,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等意境优美的画面。教师请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他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接着,教师小结:“真美,这既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又是一首清丽的诗。”整堂课学生不仅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词语描绘出的如诗如画般的意境美,深切感受到了语言的韵律美、色彩美。 三、“灵动”即语文教学中充满了灵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与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这些鲜活的个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为此,教师只有自己先深入读懂文本,“披文以入情”,课堂中才会“情动而辞发”,才会妙语如珠,充满灵性与智慧,才会灵活恰当地引导学生课堂中的各种生成问题。如一位教师板书课题之后问:你们读了这个课题后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用一句话说。教师本意是想让学生说出红军长征很艰苦,没想到一个学生却说:“感到两个字,很长。”其他学生大笑,教师很从容,说:“他说很长,你们知道长是指什么吗?”这时有学生说25000里的路很长,有学生说时间很长,历时两年。教师就势引导:那么,书中哪些语句表现出长征很长呢?接着让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仔细找一找相关语句。这位教师独具匠心地将课堂生成问题当作有效资源利用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反复阅读。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师应明确“以学生为本和以文为本在教学活动中的统一”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深厚的语文功底引领学生落实语文教学的任务,让真实、美感、灵动充满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让“本色”成为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6-12-16T11:36:11.1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9月总第218期作者:张红燕 [导读] 从读书习惯、读书兴趣、读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完善人格。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学校730080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是该回归本色了。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不仅要对基础文化知识进行教导,还要培养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可以从阅读习惯、写作训练和凸显学科特色三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词:小学语文本色回归人文素养培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多元文化以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已使得传统基于家庭和社区的教育特别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启蒙功能弱化趋势日益明显;当我们置身于新课改的滚滚大潮,亲历了一番摸爬滚打,由热衷、盲从到逐渐归于沉静时,或许会发现竟丢掉了一些传统的东西,或许会感受到竟没能很好地“扬弃”——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快、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是返璞归真的。我在反思:语文教学是该回归本色了——本色语文教学追求教学实践回归到语文学科自己的领地中来,质朴、自然、清新,少些粉饰与雕琢,不崇尚空洞务虚的标语口号,不慕所谓的时髦与标签,不赶热闹,认真按语文教学的独特规律扎扎实实地讲与练,从实处着眼,回到根本中来,放大并突出自己的学科属性! 人文素养是人最重要的思想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是我国的基础学科,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重大帮助。语文教学就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不仅要对基础文化知识进行教导,还要培养人文素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人品格的塑造,真正培养出健康、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一、培养阅读习惯,感受阅读快乐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反复地强化,让自身形成一种惯性,才能成为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然而学生的兴趣是最容易改变的,引导其兴趣的发展与深化对形成习惯至关重要,培养阅读习惯也是如此。我的做法: 1.设法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开启学生阅读兴趣。 2.提供优良的阅读条件和充分的物质保障——教室里有图书角,每周的阅读课从学校图书室精选二三十本图书。 3.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加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在写作中认识自己,提升人格素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朱自清先生也说:“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作文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教作文,就是教做人,人文素养不仅在于阅读与思想感悟上的结合,更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之中,只有读写结合,才能更直观地表现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要基础、重要内容和最终目的,因此,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我在教学生作文时: 1.教学生通过说、读积累素材。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入独特的语文境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每天课前五分钟对学生进行“创意说话训练”,话题自选,人、事、物、情、见、闻、感、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收集素材和大胆说话的能力。 2.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强调作文构思(确定主题、安排材料、确定写作方法、使之条理化的过程)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感知自我。要以课程为依托,通过读书实践活动的开展及其评价,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读书习惯、读书兴趣、读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完善人格。 三、凸显学科特色,感悟人文情怀 新课标提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我注重加强语文实践,督促学生练好语文基本功;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和发言;培养孩子学会静默慎独——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具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时间,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理解、去感悟,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够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领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永梅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吉林教育》,2009年,05期。 [2]程雯李贤小学生人文素养启蒙的殿堂[J].《儿童文学》.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4):71-73。 [3]哈玉莲小学生人文素养在语文本色回归中的培养.https://www.360docs.net/doc/5d18867550.html,/lunwen/rwsylw/74746.html。

语文本色课堂

语文本色课堂 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非语文的东西源源持续地涌进了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太多非语文的东西。很多语文教师被当前纷繁的语文教坛混淆了语文本色。就在这语文教学“大观园”中只茫然地穿梭于各类教学法并简单效仿,让我们的教学“荒了自己的田,种了他人的地”。 为此,崔峦教授曾反复强调: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实实在在促发展。让语文课程回到原点,复原其本色,在老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学习语言,把语文的“根”留住,使语文课堂真正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而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上出本色的语文味来,静下心来想想,我认为:在恰当使用多媒体习得有效知识的同时,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 一、有效的知识出现在语文课堂上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定基础,训练扎实,效果落实。特别是低段教学我个人认为能够从以下三点去做: 1、教学内容简单。特级教师薛法根在课堂上遵从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要达成这个教学境界,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浅出上做文章。在二年级低段的教学中我认为识字教学很重要,首先得让学生会认会写。 2、教学环节简洁。一些语文教学课堂,因为教师组织得不严谨,使得教学环节互相脱节;也有的是花样迭出,环环相套,频繁更替,使学生应接不暇。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要惜时如金,珍惜时间,就是珍惜学生的生命。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语文课也是要“洗”的,要努力让课堂洗练、利落,这样才能让孩子学得扎实、有效。 3、教学语言简明。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和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练、简洁、准确。我们母语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其特点之一就是能够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力避罗嗦、杂乱,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中。 二、琅琅的书声充满在语文课堂上 当前就语文教学来说,要求太高,任务太多,没有多少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认为,在二年级我们就要在字词的训练中整合到句段中来。让学生学会读,喜欢读,能够简单去引导,让学生通过读来感知课文,领悟课文的含义,表达课文的深意。(真实的内心感受,尊重儿童的感受) 三、率真的儿童味溢满在语文课堂上

以生为本还原课堂本色

以生为本还原课堂本色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立足农村初中科学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通过研究和实践,就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中的分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内容、合作评价四个方面浅谈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还原课堂本色。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组合作;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63-02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年轻的农村教师,如何紧随时代潮流,立足农村初中科学课堂实际,准确把握学生脉搏,在农村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呢?在课堂教学调查中,

我们发现当前农村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服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立足农村初中科学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对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在课堂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热衷于小组合作的形式,却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徒有表面的热闹,实则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小组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分组随意,分工不明。有些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活动时,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分组而是随时随意分组(随意指定几个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或者前后4人小组开展活动),甚至组长都是由教师临时指定,组长和组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与职责。合作学习时,组长、组员各行其事,致使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难以有效进行。这样没有经过合理搭配的小组,成员之间无法开展互助性学习,也不能形成小组间的竞争,更不利于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不切实际,偏重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

语文课的本色

语文课的本色 作者:谢文献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第06期 摘要:语文课的本色是“读”。“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语文教学充满灵性的一剂灵丹妙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的“读”,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语文课堂。“读”让语文教学拥有了灵性。 关键词:读;语文教学;本色;灵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00-01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方风景,是一种美丽,是一片真情,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而所有这些都是以语言为载体,借助语言展现语文的内涵与神韵。我认为语言的学习就必须依赖于反复的读。可是“读”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已有逐渐淡化的趋势,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机械的识记、繁琐的讲析、零散的问题”代替了学生的读,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与感悟,从而让语文教学也逐渐丧失了原本的灵性。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真正认识到:“读”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应该通过“读”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大世界,欣赏语文独特的美,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如何把冷冰冰的文字转换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文字,这需要学生去倾心的阅读,这是生命的本色阅读。 一、语文课“ 读”的步骤 1、亲近文字,读出文章“写什么”。在语文课上,每接触到一篇新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去读,一人一段赛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重复。当堂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错误的及时纠正,读后再交流感悟,说一说这篇文章的要义是什么?想像作者要传达什么样的内容,这里主要以读解决文章“写什么”的问题。在学生赛读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让每一位同学都当评委,及时有效地评价,以提高学生读的欲望,读的兴趣,激励他们向自己的朗读极限挑战。 2、走进文本,读出“怎么写”。当学生完成了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去自由阅读,读出文章的美,读出文章的特色。品读欣赏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看一看作者如何布局谋篇,如何表达立意,让学生在读中欣赏、感悟、理解、点评,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议一议。这里的阅读是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因为阅历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视角的不同,审美能力的差异等,学生的感悟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对于有

品读语言,还语文课堂本色

品读语言,还语文课堂本色 摘要:语文课堂的本色在于语言品读,在品读中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可以还原作者的情感,可以体悟文化味、哲思味、历史味。传统语文课堂往往重视思想分析,忽视语言品读;重视结构分析,轻视语感养成。由此导致语文课堂魅力不再。而以还原比较法来品读语言,很好地回答了语文课堂“教什么”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语言熏陶中养练言语能力,使语文教学有了立足点,使语文课堂有了神韵。 关键词:品读语言还原语文本色 一、引言 教育名家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如是解读作品》等著作中对当前语文教学脱离作品语言的顽症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无效分析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而对作品的有效分析则是检验语文教师水平的试金石。痛心疾首之余,孙教授以自己独到的视角对中学课文进行了美妙的有效分析,在操作方法上给予广大语文老师深刻的启示。 当今语文教学,存在三种误区。其一是语文教师占据语文课堂,行使自己的话语霸权。君不见,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要么滔滔不绝地重复教参的观点,要么大讲特讲与作者相关的逸闻趣事,而学生在课堂上或是失去了对文本语言解读的话语权,或是面对文本语言解读集体失语,并因此丧失了解读语言之味的能力。于是,很多老师希望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其二是语言训练无法落实,与文本若即若离,只在文本语言的表层轻轻掠过,品读语言文字太浅,强行挖掘思想内容太深,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思想内容,甚至有些问题脱离了时代背景,远离了学生实际。其三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欣赏品味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即在教学设计中单设语言鉴赏环节,而且又往往集中于赏析修辞的表达效果,这就使得语言鉴赏的效果大打折扣。语言绝不是单纯的、外在的形式,而应该与文本、文意融为一体,才能充分体现出其内在的张力。只有理解了蕴涵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意、思想、文化等因子,才能真正触摸到语言的精魂。然而,言语能力的养练应该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我们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教什么”比“怎么教”有时候显得更重要。分析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语文本色课堂的必备条件。尤其是在广府方言区的学生,本身受方言影响巨大,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以语言品读为抓手,以学生为主体,品读语言之美,品味情感哲思,还语文课堂本色。 二、以语言品读为核心内容,还语文课堂本色 (一)在仿写曲辞中赏析品味语言,分析意境 粤教版必修5戏剧单元中的《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离愁别恨的绝唱、情景交融的典范,作者王实甫也因此被称为“文采派”剧作家。这节课,笔者尝试通

还我语文教学的本色

怎样还我语文教学的本色 经常听说: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我发现我们常常是在走极端,于是我们在上课时就一味的以学生为主体,一节课学生反复讨论,自主活动,课外延伸拓展,课堂上貌似热闹,可学生的语文基础让我们无意识的引导下给了学生错觉,他们自己就放手了语文基础的掌握及灵活运用。如何还我们语文教学的本色,怎样还我们我语文教学的本色: 回归课文,熟悉教材 通过各种培训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决不能因为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了课内的学习内容。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它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的认识和体会,课文是例子,它是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的载体。教材中既有阅读的文本,还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既有课后引导式的练习,还有文中的插图、注释、方框提示和课后的附录等相关知识。凭心而论,我们在教学中有多少人用足、用够了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我们往往是能用上三分之二就不错了。因此让我们还是回归课文,熟悉教材。 重视基础,强调积累 强调积累,重视语言基础,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出容易读错和写错的汉字,自主空间很大,需要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引出知识,在运用中考查知识。重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必要的语言知识、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文体知识、文化知识,就不会影响他们在高一级学段的学习。学生该掌握的,该知道的基础应该重点抓,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基础本来就差,初一学生写一份申请书错别字都很多,格式不对就更不用说。因此让我们重视基础,强调积累。 “以本为本”,联系生活 注意教学中的“以本为本”,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去理解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感情和作品表达上的技巧,从而真正教会学生读书和做人。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语言也在变化。表现生活,反映社会的语文当然也要变化。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还我语文教学本色”语文课就是要教语文,要用好教材,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扎实语言是基础;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必须以教材文本为本,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教会学生读书是目。还我语文教学的本色,愿我们在语文本色教学世界中畅游。通过这次培训让网络技术带跟我们更丰富的资源。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特色,优势。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启示 吕钟波 沙坪坝区中梁实验学校 摘要: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进行新时期角色定位;其次,教师要明析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再次,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系列化和梯度为线,教师要活化教材文本开展课时主题化教学,创生学生生活的语文学习体验活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升语文学习品质;最后,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怀。 关键词:教师角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在此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迎来了新一轮变革。教师们围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语文教学策略探索变革,以适应教育发展新要求,以期更好地培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2016年9月,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同时,全国开始使用部编语文七年级新教材。重庆部分初中学校还承担了初中九年级部编新教材的试用任务。根据部编新教材特点和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我将自己的心得总结如下,以期与同行们共商共进。 一、教师角色科学定位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观,“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学习方式的倡导,国家、社会和学生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然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技能。但新课程改革的步子走得太快,教师培训又滞后,一时涌现的诸多新模式或课堂。特别是学生学习小组建设的兴起,更是翻转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让很多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失守。要么固守教师本位,变成教育教学的主宰;要么仅是新浪潮迎合者,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还语文之本色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还语文之本色 编者按:《语文课堂寻真》一书讲述的是语文的教育思考,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读后的感悟吧! 从暑假开始,我就一直在研读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寻真》一书,读了一遍,还不过瘾,又读了一遍,觉得每读一遍,离语文课堂的本质就又近了一分。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语文。语,自然是语言;文呢?是文字?文章?还是文学?文化?语文课标明明白白地写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从这句话来看,“文”,指的似乎是文字。但是,语文课标还有这样一句话:“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呢?自然是要通过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来实现了。所以,语文课标很明确地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几句话,应是语文课堂的“根”。每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都应该在心中默背这几句话三遍,然后再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黄厚江前辈在《语文课堂寻真》中说,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的本色来,何为本色?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

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去,其实就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读完这些话之后,再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忽然就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检视出许多“非语文”的东西来--比如重结论轻过程,重主旨轻语言,重形式轻内容等等。 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先将自己“埋入文本”中,逼自己潜心会文,然后再带领学生潜入文本,品味文字。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学习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对比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两个词语--作者描写现实中故乡的“苍黄”,和记忆中故乡的“金黄”,思考这两个颜色带给人的感觉,“苍黄”是一种很灰暗的黄,给人一种压抑的、萧瑟的感觉,而“金黄”则是鲜亮的、金灿灿的黄,“金”字本身就有一种质感,给人明亮的、欢快的感觉,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来深入理解作者对这两个故乡的不同感情。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关注“我”初见到故乡时的“阿”字和感叹号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这个“阿”字和感叹号理解"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在语言品析的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抓住关键的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去体验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的深沉情感。 当所有的语文老师都静下心来,自己先细细琢磨、品味每一篇课文,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