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福利国家:阐释及发展中国家可借鉴的教训

欧洲福利国家:阐释及发展中国家可借鉴的教训
欧洲福利国家:阐释及发展中国家可借鉴的教训

欧洲福利国家:

阐释及发展中国家可借鉴的教训

伊恩·高夫

社会政策教授

巴斯大学,英国1

摘要:

这篇文章概述20世纪前进下的欧洲“福利国家”的制度和发展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如果有,是哪些历史经验在21世纪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所把握。文章以一些方法论考察为起点,特别是有关“因变量问题”,例如我们如何理解“社会政策”问题,并且如何来衡量它?第二部分考虑说明西方福利国家(尤其在欧洲)成长原因的主要解释。文章确认四个‘I’构成了其主要的解释:工业化、利益、制度和观念。在此框架内,我们回顾了范围广泛的各种因素,包括一个成长中的无产阶级及其联合、民主化、社会民主、国家建设、宗教、基督教民主和“社会资本主义”观点、移民和多元化,以及观点和政策网在影响进步精英方面的角色。本节归纳,在西方社会政策解释中发挥作用很小超国家的因素在南方(发展中)国家却更加重要。 最后一部分提出,如果有,发展中国家有的什么经验历史,形成要素名单,其可以回报未来的研究。

致谢:

我非常感激艾玛?卡梅尔(Emma Carmel)博士和我的研究生Young-jun Choi为这份初稿做出的评论,Young-jun一直为文章参考书目工作到最后。 他们不必为以下的观点承担任何责任。

一、 导论:定义,衡量方法,方法的相关问题

英国的现代社会政策可以追溯到1834年《新济贫法》的颁布以及1842年查德威克的《英国劳动人口卫生条件报告》。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国家干预要晚许多,普鲁士对义务教育的引进相对比较早,在1883年,俾斯麦引进了世界上第一个健康保险项目,随后在1889年出现了养老金项目。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那段时间见证了,引进了养老金计划,校餐计划和第一个社会保险计划。从那时起,有关健康、家庭和社会照顾方面的地方性服务密集网络覆盖了大部分欧洲。

1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谢雨同学翻译,北京大学英语系张小垭校对。

“福利国家”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1920年代后期的德国,以及1940年代前期的英国。战后的许多西方国家的生活安定巩固了广泛和全面的社会政策在现代国家政体中的地位。这些国家福利体系的出现往往会取代或接替由互助合作组织、企业或工人的福利供给:在此进程其扩展了领域、社会经济和职业覆盖面。尽管不同国家和不同政策领域中社会政策形式各异,但在20世纪后半叶,社会政策成为北方国家(发达国家)大特色。Therborn(1983) 把那些将其一半以上的政府开支用于社会政策的国家定义为福利国家,而不是经济、军事、法律和规定、基层组织和国家的其它传统功能。基于此,甚至美国在20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时段内也有资格成为福利国家。

上个世纪对欧洲和OECD国家社会政策发展有很多研究。但是有一问题是一开始确定“社会政策”的意思与方法是必须面对的:所谓的“因变量”问题。根据Deacon(2003a), 我们可以区分三个 R:管制、权利和再分配。其直接提示了三种评估社会政策范围与特性的方法:

1.为获得公共认可目标,矫正私人参与者行为的主要立法和规章

制度,为涉及的标准价值所在证实。私人参与者可以是家庭中

的个人、企业、集体经济及群体和公民社会中的各种运动。这

表明社会政策的范围很广,尽管在实际当中,社会政策仅限于

那些有直接影响的政策上,像贝弗里奇的 “五大” 中的需求

(社会保护、资金转移), 疾病(健康服务、包括预防和治疗)、

贫穷(房屋和城市规划),无知(教育)和闲散(就业政策)

2.实体性的社会和经济权利范围(相对于程序性的公民和政治权

利)由国家向全民(指的是具有居住、国籍和公民身份的人)

所保证。根据马歇尔理论(Marshall, 1950),这区分了由福利

国家的“特性”,即利用国家担保的权利对抗金钱或政治联盟

的力量。二战后,一些国家认为充分就业一种平等的经济权

利 。但是如何衡量这种权利呢?

3.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那些国家在再分配要素或基本收入界限

有一个渐进的趋势。公共支出、税收及其它各种形式的收入的

限定方式也较容易估算。然而,它们提出了意义的问题,特别

是普遍使用的“社会支出” (所谓“福利效应”)费用占GDP

的份额作为因变量的问题。失业增加,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将

导致公共支出对失业人口的开支增加;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更高

的养老金和医疗/健康花费;而这些支出倾向可能会掩盖利益、

权利和再分配方面的停滞甚至倒退现象。 同时,如定义(1)

所说,国家能够通过调节、管制、税收或补贴私人参与者来影

响福利产出。社会需求可由一组混合的制度来得到满足,这其

中常有一些为发展中国家的背景2所欣赏。

对欧洲以及OECD国家间的社会政策发展的比较研究在这三个方面已经进行了。对此另一确切的方法是区分社会政策输入、输出和结果。

?输入指的是立法输入,或不管是财力还是劳动力的资源支出,(如社会保护方面的开支)。

?输出可指立法的实施和具体服务的供给(如社会保险利益对目标群体的覆盖率)。

?结果指的是社会政策对个体(如贫困率)或社会分配(如不平等的水平)的最终影响。

以上这三定义在西方社会政策研究中都作为因变量被应用。这三者的主要关注点乃是国家的直接作用。(除就业政策之外, 其“三方合作伙伴”关系中企业以及工会的经常处中心位置)

在所有的这些定义中,社会政策既可被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也可以不同政策领域,如健康,教育,社会保护的中的焦点来研究。一些人,如 Kasza (2002)认为研究具体政策领域会减少误导,并避免将很差异实体聚合成为一个虚假的整体尺度。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影响福利结果的补充和代替例子, (正如在 Castles’ (1998a)针对将私人拥有的住房作为一种老龄时养老金提供保障的功能性的替代的跨国研究),证明了分门别类地研究政策各领域是有效的。

2在与Jin-wook Kim (2000)的研究中,我估算出,韩国在1997年总“福利”支出占GDP的22%,这是一个与美国的社会预算比例相去不远的数字。然而,国家的支出仅占了9%,其余的是市场支出(7%),企业福利(4%)和家庭转移支付(3%)。当然,所有国家都在坚持混合福利-这些问题我会在后面介绍福利体制框架的时候再次提到。

谨慎研究是可理解的!因变量范围越广,所研究的问题就会越大(Castles 1998b:4):

?复杂的政策过程很少有可能只有单一的决定性因素

?不能担保影响社会政策的因素不会随时间而改变

?没有理由来假设不同种类的政策输出将会有相同的决定因素。

?不同的政策输出以各种复杂方式来影响不同的福利结果。

权威性的研究方法是定量的,跨国的分析,跨时空的或跨国家,或二者相结合。通常的样本就是18个国家,或二战后工业化了的,相对富裕和民主的国家,包括西欧的一些主要国家,及欧洲人定居的新大陆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再加上日本。除了土耳其,这些国家是早先的,OECD的长期成员国。近几年中,以前不太民主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也已经加入到了这个组织当中(Castles 1998b)。尽管也有批评,多元回归分析是一个受欢迎的工具 (参见Shalev 2005)。主要问题是关于确定性的,有太多的变量但跟随太少的案例,并且在较小范围内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3。

Stiller 和van Kersbergen (2005)提供了一个研究成果和问题的有用回顾。他们确定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问题。如果的确这样,与之相对立的理论解释就可以同时被确认有效。然而,他们和其他的评论家欣赏在西方国家内部的跨国比较研究,这使我们对社会政策重要意义的理解与日俱增,其中部分内容将在下文中展现。

二、 对OECD国家社会政策的阐释

模型1始于Easton(1965) 和Hill(2003)的政策制定的基本教科书模型。它区分了三种我会顺序加以说明的基本解释要素。有趣的是,他们在文献中以这种历史进程顺序发展。另外,我考虑到了一个第四因素——理念4 。

3艾玛?卡梅尔博士的评论使我想起某些服务(如健康和社会照顾),这类问题已经很少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是由于在确定因变量和因地方基金和供给引起的巨大的国家内部差异方面仍然有很多问题。

4这有一个关于评定的限定如下:在模型的所有阶段,在性别问题对社会政策出台时的影响没有给予充分重视,鉴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性别问题均有其重要意义,所以在模型中性别因素是一个重要的遗漏变量,这是一个

模型1:传统国家政策——制定

1.社会经济状况→

2. 公民社会中

的集体参与者的权力→3. 政治

制度→ 政策

输出→福利结果 └-----------------------------------┘

4. 观念:认知共同体

和政策网络

1. 社会的状况

1a. 工业化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处于支配地位的这类方法,把社会政策看作是工业化的结果或与其相关联的(Wilensky and Lebeaux 1958; Cutright 1965; Aaron 1967; Wilensky 1975)。因变量是指社会支出在GDP的份额(SE/社会支出水平),并且这种关系呈现在时间序列和跨领域分析中。结论是“经济增长以及其人口和官僚政治的结果是导致福利国家普遍出现的根源”(Wilensky 1975:xiii; 又可见于 Mishra 1977; Pampel and Williamson 1989)。以会计学标准,社会支出水平增长越快经济增长也就越快的现象(如果这种服务是优质的经济物资)以及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如果学龄儿童人数或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得以增长)的现象都是不足为奇的。

然而,说明这个问题的一些更基本阐释发展起来。 首先是基于Parson的功能区分理论:随社会的发展,传统上由家庭和社区来行使的功能将由新的公共机构,如卫生机构,健康服务,以及收入支持等实施。但是新的社会政策不会取代其他制度,在工业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引起”新的公共体制和责任的压力下,供给的传统形式逐渐衰退了(Wilensky and Lebeaux 1958; 见Mishra 1977)。这些与Polanyi’s (1944)在《大变革》中的叙述有密切关系,对社会动乱的“社会回应”引起它从先前的社会关系到无实质的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另外一种是我自己发展的(Gough, 1979),就是产业资本主义日益需要对体系变迁做出公共的、非资本主义的响应,尤其是无产阶级化,技术改良,新的劳动力分化以及城市化。由于不同派别间

需要在随后的版本加以更为详细地阐述。

的分割和竞争,商界不能对自身负责,而国家干预则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然而,所有这些论述都可能会或已被当作“功能主义者”而遭到批评,功能主义假定新的社会需求必须被确定和满足—并且是由新的公共机构满足。

1b. 民主化

另一学派认为社会政策是对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反映,其是一个包括阶级结构改变,流行的新形式和沿着工业化道路的政治表现的观念(Flora and Heidenheimer 1981; Flora 1986-87)。有趣的是,民主化已经很少被作为福利国家的发展背后的一个因素而加以研究,但它在下面论及的“社会民主化”的视角里发挥重要作用。一个例外是hewitt(1977),他论证“简单民主假设”在说明同等产出的国家差异方面的重要性。然而,Flora与Alber(1981) 在一战前引进社会保险项目的研究中,论证其过去是专制主义者的权力(如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德国)他在落后的议会制君主政体的背景下进行了政策创新。5

1c. 宗教

其它人也注意到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在OECD世界的重要性。这主要是针对西方)天主教和新教分裂后的后宗教改革(在日本发展中,宗教价值的作用一直没有结合到社会政策研究中,直到晚近有关对儒教的探讨(参见Jones,1993))。这种影响的性质并不简单:新教接受了19世纪末与新天主教“社会资本主义”及其补充的教义齐驱并驾的长期国家权力。与社会经济变化趋势不同,宗教信仰在不同国家几乎不变。 然而,当以在天主教堂进行洗礼的人口比例来测量宗教这个变量时,这个变量就为一些持久的社会政策特点提供一个有力的解释,例如社会转移支付(积极的)和女性工作(消极的) (Castles 1998b)。这暗示了在对差异较大世界各国的社会政策发展进行研究时应该重视其他信仰和相关价值观的重要影响。

1d. 种族,种族划分,多元化

直到最近,对这其次的“水平的”区分因素在国家福利发展中的作用才得以研究。Alesina及其同事 (2001) 近来已回到“美国的特性”

5社会动荡和社会革命再次出现的威胁会作为第二套程序和途径的一个主题在后面将被讨论到。

这个长期存在争论的话题上,去调查美国种族和民族多样化多大程度(与发达的欧洲国家相比较) 可解释其国家福利的欠缺。提出了两个主要论点:多元化破坏了维持昂贵的福利体系所必需的国家团结,种族差异给那些政客提供了一种可藉此获取民众支持的资源。这些因素都反映和鼓励分割,导致人们倾向于用私人力量或者团体的力量去化解风险,而非更多地国家通过再分配方式。对56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多因子分析后,Alesina 等人断定种族-语言的差异不是阻遏社会支出占GDP比例(研究的因变量)的显著因素,而种族分裂则是最显著的单一因素。他们的这些发现都很有趣。种族差别要素不显著的这个结论很引人注目,并支持了加拿大的经验,其是一个由许多种族社区的高移民国家,但却扩展其联邦国家福利。6 种族多样性因素的显著性暗示:她和阶级不平等互相交融而成的种族-阶级不平等妨碍了亲社会政策同盟的出现。

2) 集体行动者,阶级和权力资源

2a. 阶级组织

对现代化理论上和经验上的批评已经被实证发现所验证, 美国发展轨迹是个别例外。这些因素刺激了1970年代又一套阐释的出现 ,它从宏观的社会变迁前进一步到了强调集体组织和主要社会行动者和显赫的社会阶层的力量。有时这被作为“社会民主模型”(Castles 1978),但是,在我看来,应称之为“权力资源”和“民主的阶级斗争”模型(Korpi 1978, 1983)。

过去争论是,一旦民主建立起来,工会权利在法律上得到认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党也因此被允许组织,而阶级间的权力均衡就会发生决定性的转变。工人阶级组织和政党有更多的优势来反对那些满足先前被认为是雇主和传统精英们似乎自然而然的需求。并进一步认为工人阶级的利益不同于商业利益。在一项以跨国政策视角针对1881年和1981年的劳工利益和商业利益进行的初始研究中,

6卡梅尔博士评论:“在这里抵御的差异是很重要的—加拿大(加上美国,德国和比利时)做出了社会-区域不同类型的妥协,包括针对社区之间分配/支出的均等化措施。福利国家的国家地域特性意味着当民族国家受到威胁(例如:分裂),福利国家可以在利益表达时扮演缓冲的角色,避免不同利群体之间的冲突,并且可以起到对社会/民族—领土差异和不平等进行补偿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国家的延续和持久发展。同样,最近在某些欧洲国家中(特别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出现的分权化趋势也是对地域性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多样性所做出的回应。

Therborn(1986) 发现(或许并不令人惊讶)前者更乐于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充分就业政策,普遍和广泛的社会政策及更大的财政再分配和经济平等。商业组织则偏爱增长的动机,私人供给和社会福利待遇的低覆盖,以及较低程度的再分配。 将这两个论点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假设是,权力资源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社会阶级间的分配状况决定了经济和社会政策的程度、范围和再分配效应。这样瑞典和美国两个福利国家间差异的出现就可以得到解释。荒谬的是,直到最近商业的利益和影响才得以研究 (see Mares 2003; Farnsworth 2004)。

在这个学派中有很多分歧。分歧在于工会和其他集体组织的作用,左派政党的选票份额,政党在内阁职位的分额或这些政党在执行上的角色。Castles (1978) 强调了决定性因素在于右派的软弱和分裂,而非左派力量的强大。 Baldwin(1990) 坚定地认为重要社会政策改革上,阶级联合有历史上的重要性;例如,城市——农村之间的联合有可能导致普遍主义的福利国家。高度工会化和中央集权的、新法团主义劳资关系体系之间的联系孕育出了另一系列分析和阐释体系。

然而,一般争论已在众多研究中被确认 (参见 Stiller and van Kersbergen 2005等人所作的最新调查)。 他们都有共同的前提就是“政治原因”。西方发展和现代化对福利国家的产生的影响不很大,而是其反映在公民社会组织,及他们各自拥有的权力和他们在国会中的代表权上。

2b.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民主

不过,阶级权力资源范式不能解释早期引入社会政策的政党并没有阶级背景,也无法解释随后在各国出现的强大国家福利体系与相对弱势的工会组织和社会民主党并存,如荷兰(Therborn 1989; Skocpol and Amenta 1986)。特别是天主教的社会思想为公共社会政策提供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反社会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基本原理。辅助原则就是那些在社会最低的有效层面上颁布政策,认可家庭、社区、工作场所和教堂的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强调当地的,地区的和国家的公共机构的重要作用。因而,与社会中天主教的影响并存的,如前面提到,基督教民主党的存在有着额外的影响。基于此,欧洲基督教民主福利国家提供了非常慷慨的转移支付利益,尤其是对那些负担家计的男性,但是却在充分就业政策以及提供社会服务方面有着较低的承诺(van Kersbergen 1995)。

这一分析影响了艾斯平—安德森(1990)那本在福利体制方面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参见下列文本框。

2.国家、宪法、政治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制度主义将比较研究运用于社会政策发展领域,确实影响了体制演进。但它最显著的作用,如Paul·Pierson(1994)中所写,是解释了改革和削弱发达福利体系的本质和障碍。这也许与发展中国家有些相关,例如拉丁美洲国家,但我在这里不会多讲。更广泛地说,这一学派的思想在解释国家间的社会政策性质与差异时,把国家的本质和政治制度置于中心位置。因此它属于上述模型的第三个方框中:尽管社会计划会被社会经济条件与参与者的权力资源所影响,但它们必须由国家的决策机构与决策过程来筹划。用Skocpol的话说,这一学派是关于“国家回归”(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的。

然而事实表明,对操作主义学家而言,很难通过衡量国家结构和政治体系的显著差异,从而评估这个差异的国际影响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社会政策变革。有两条主要流派已经出现:根据Immergut(1992)和Maioni的论述,第一种路线研究并关注政治体系顶层的决策权力集中的现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行政和议会、选举压力被分离。如果权力被分散,并且有很多人有否决权,那么组织好而规模小的群体就能阻碍卫生和社会保障项目改革所急需的根本性体系变革。(参见Bonoli 2000)。因此,联邦体制或分散的宪法权力,阻碍了福利国家的发展;如果两种因素都存在,那么其阻碍性影响将会加倍。另一方面,政府的议会体系鼓励了政党自律,并且将特殊利益集团试图影响选举投票的游说活动减到最少。第二条路线主要强调过去社会项目中的官僚政治影响:这条道路可以诸如动员公立学校教师、医务人员及养老金领取者等群体,使他们保护并扩大社会项目及其待遇(Pierson 2000)。

在胡伯(Huber)等人(1993)早期的一个综合的跨国分析中,他们测量了各国不同的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社会政策待遇的慷慨程度、再分配的程度和其他一些社会权利方面的影响。他们的结论是:在说明瑞典在与美国、瑞士之间进行对比差异时,宪政结构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也发现了另外两个因素意义同样重要:在其他情况相同时,老龄人口和高收入水平造成了更高的社会支出水平。更重要的是,社会民主对非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和再分配的影响很

大,基督教民主主义造成了高额的转移支付但也造成了高失业水平)。

我们可以将这描绘为西方社会政策的传统模型:

1.社会政策的发展取决于三个因素:(1)独立的社会经济学与人口统计学趋势;(2)公民社会中关键的集体行动者的组织实力和相应的权力;(3)政治体系的特性,值得注意的是集权程度及与之相对的宪政体制的分化。

2.然而,这些因素解释了社会政策的不同方面及其度量――因变量问题。这些因素将投入(特别是公共支出与税收)、政策工具(健康特征、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政策等)、政策产出(非商品化,再分配等)和最终成果(例如平等程度)进行了区分。

3.因此,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有一种相互依赖关系。斯蒂勒(Stiller)和冯·克斯伯根(Van Kersbergen)(2005)将这个视为一个匹配性问题(matching problem),这一匹配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往往需要从不同的分析层次来具体说明。这就要求在下一代的福利国家研究中建立起更强的因果理论和更为复杂的方法论。

4.第四个“I”:理念

然而,我们要注意到,这种模型忽略了在十九世纪曾经很普遍的一种阐述——理念的重要性及其对改良精英阶层产生的影响。我们或许可以将这一模型描述成三个“I”:工业化(industrialisation),利益(interest)和制度(institutions)。但是,它可能忽视了第四个“I”——观念(Ideas)。在1989年,Hall曾严密地探讨过理念在政策变化中的影响,1992年时Haas也已经证明了认知共同体(epistemic communities)的功能:“一些专家组成网络,他们拥有经过认可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并在政策相关的关键领域的知识方面拥有权威性主张。”经济学家们就是现代世界中认知共同体中一个强有力的例证。

在一些文章中,这种观点结合了以前对政策团队、问题网络以及倡导联盟的研究。众所周知,“学习”是政策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但是,只有在知识与关键政策网络融合到一起并且彼此相互增强的时候,这种驱动力才会发生作用。这些因素把进行政策变化的选择告诉给有改良思想的精英们,由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多数的社会政策变革都是对新的社会需求或社会问题带来的社会压力的回应,改革精英也要为政策变革争取先发制人的社会局面。那些“自上而下”(Gough,1979)的变革通常需要这些政策网络和认知共同体。然而,就我看来,目前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对思想和网络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进行的比较研究还非常少(包括Goodman和Peng在1996年对日本、韩国和台湾等案例所作的研究)。

5.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从国家影响到国际影响

前面的报告在说明社会政策和福利国家的出现时,普遍关注了单个民族国家和内部因素7。重点是OECD国家,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不久就建立了某种形式的民主政府的OECD国家。当时的外部环境是战后联合国的建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这些都严重的限制了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订,在1977年英国政府就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勒令削减财政赤字和社会支出。然而,在这种框架中,凯恩斯主义的福利国家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元地位的减弱和货币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趋向,这类福利国家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变化。但是,东欧从铁幕政治中的解放和话语自由以及“全球化”的部分实现,激励了一些重要研究,它们都针对国际因素对国家社会政策发展的作用。

我们可以像前面描述四个国内因素那样确定超国家因素:

a.全球化:影响国家政策制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对缺乏计划性、

自发的超国家和互相联系的趋势。这些潜在的影响是广泛的:一个研究还盖了全球日益增长的贸易、金融、生产、移民、交流、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Held等,1999)。在考虑社会政策方面一个主导倾向是经济日益开放的程度。

b.全球性的公民社会:一种超越国家利益的组织,包括商业、金

融、劳动力、国际非政府间组织、社会运动以及压力集团等。

c.全球治理:国际政府间组织日益重要的作用,包括联合国、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

以及日益增长的大国作用,特别是美国及其机构的作用。

d.全球性的认知共同体:日益相互联系的政策相关网络与在国际

水平运作的共同体。

第二个和第四个因素对于OECD国家来说作用较小,所以这里我只谈第一和第四个因素。

5a (i). 经济开放

这里主要是指西方经济不断开放的贸易流、投资流,多国进行的制造、组装产品配件的生产体系,金融管制的解除。主流假设认为经济的日益开放对西方福利国家的作用是消极的:削弱了缺少竞争的福利国家,在税收、管制、政府责任、社会权利和再分配等方面竞次(race to the bottom)(eg Mishra 1999)。更具体来讲,更激烈的贸易竞争估计会导致去工业化和非技术工作减少;更多的资本流动会导致税收竞争、社会倾销并降低政府和劳动力的谈判能力;金融管制的解除可

7一个最大的例外就是战争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参考Titmuss(1950)关于二战对英国福利国家出现的作用,和Castles(1998b)第二章的一些比较评论。

能导致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自主性的下降。

与此相反的是一个经验主义的观察和一种颠覆性的反论点。根据卡梅伦在1978年首先提出的经验主义结论,OECD国家的贸易开放与社会支出水平有正比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似乎在不断增强。Katzenstein首先提出(1985)另一种相反的论点, Rieger和Leibfried又进行了更为系统地阐述(2003)。这种理论以截然相反的因果关系顺序解释了这一问题:现代西方福利国家是在战后国际经济自由化的重要前提下建立的,先前是关税和贸易配额来提供这个功能,而现在只有社会政策才能承担起社会保护这个功能。在民主国家中,只有建立起公民享受社会权益的权利之后,国家才会真正废除对贸易的保护,并且对国外竞争者开放国内市场。

在尝试研究这些因素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影响的学者中,沙普夫(Scharpf)和斯科密特(Scmidt)(2000)及其同事们的研究最为深入。尽管最初的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会迫使经济衰退和下滑,但结果证明并非如此。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由于国内制度的不同,各国对于普遍性国际挑战的反应是不同的:各国沿着不同的就业和福利体系道路前进,“且这些道路是不能互相转换的”(Bowles and Wagman 1997)。较早前,艾斯平—安德森总结了他对福利体制的后期研究:“三种福利国家体制的内在逻辑似乎是相互重复的。”(1999,165)

皮尔森和他的同事们做的另一项重要研究强化了这一结果(2001a);他的结论指出,全球化的外在压力对当代福利国家的影响远不及后工业化的内在压力带来的影响,这包括老龄化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就业结构向服务性工作转变,家庭的不稳定性增强。因此,证据不足以证明经济全球化对西方福利国家有消极作用。更进一步的结论是,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常被国内和国际制度、利益以及理念中和掉。对北半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中,这种观点得到发展,特别是在Swank的研究中(2002)。现在它又出现在对转型期国家(穆勒 2002;2003)和发展中国家(例如 Mesa-Lago在2000年对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和Gough在2001年对东亚国家的研究)的社会政策变革的研究中。尽管如此,也有人指出,对北方发达国家的负面影响还会反复出现,对于南方相对落后的国家更是如此(Deacon,2003b)。

5a (ii). 移民潮

在对欧洲的研究中,要再次重申(Goodhart,2004)前面在1d部分提到的观点。在阿勒仙奴(Alesina)等人之后(2001),古德哈特(Goodhart)指出,近年来不断涌入欧洲的移民以及他们带来的更大的文化多样性,给欧洲的福利国家带来了冲击。这需要更强的社会聚合力、实行高额累进税的决心、受到多元主义文化冲击的价值观念,并且同等尊重广大范围的民族及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Taylor-Gooby(2005)作的一个回归分析表明,由于上面提到的一些普遍的因素,文化多样性确实对社会经济有消极作用,但是如果不考虑美国的话,这种影响要小很多。并且,如果将左翼政治的影响也考虑进去,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将会显著下降。这再次证明,国内政治明显中和了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影响,至少在欧洲是这样。

d.政策学习和传播

最早在1907—1908年间,当贝弗里奇爵士和大卫·劳埃德·乔治到德国访问学习国家社会保险的新体系时,政策学习和从国外学到的政策就已经开始影响国家政策制定。在早期,Heclo发展了政治的和政策学习的观点,并将其运用到社会政策理念的传播中。霍尔(Hall)(1993)将其扩展到社会学习领域,并区分出政策学习三个步骤:第一个影响政策设计;第二个影响政策工具;第三个是对政策目标的质疑与修订。这些都影响了在政策传播方面不断积累的文献:某个国家的项目、政策与制度发展建立在另一个国家的观念与实践框架范围内(Dolowitz等,2000)。这种政策的传播方式开始是以命令形式强加的极端形式,不实施就对施以惩罚限制以迫使其接受,后来转变到另一个极端形式——自愿全盘学习。一些人也许会强调主导观念在不平等世界中的霸权地位,并且对国际组织对西方民族国家的影响的比较研究相对很少。唯一一个例外是对OECD国家与欧盟国家的国家就业政策影响的比较研究(Noaksson & Jacobsson,2003)。比较而言,更多的研究是关于欧盟对其成员国的影响(eg Pochetd & Zeitlin,2005)。我们可以公平地得出结论:我们相信这种政策学习、影响和传播过程是重要的,但是到目前为止的事实证明,想要作出溯及性或直接的比较是很困难的。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

(一)导言

如果我们把俾斯麦的工伤保险或者在1883年医疗保险的建立作为现代福利国家、至少是社会保险国家建立的基石,那么这个制度在欧洲已经具有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悠久历史。花点时间来探究一下福利国家体制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借鉴意义是值得的。诚然,“借鉴”既有消极的警告也有积极的榜样。较早前在一个名为“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是否对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的调查中,阿特金森(Atkinson)和希尔斯(Hills)(1991)得出的结论,虽然在政策建议方面并没有多少借鉴意义,但在社会政策分析的方法方面确有很多可借鉴之处。这一部分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政策规划推广必须与当时当地的环境相适应,这是效仿福利国家模式的一个基本前提(Gough 和Wood等,2004)。他们特别需要考虑现有的社会保护供给形式,制度上的责任分配,以及这种形式代表并

维护的利益分配。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政策学习、转移和改革,也没有必要拒绝在实现某些政策目标时运用普遍的原则。但是在推荐普遍的政策设计时,确实要小心谨慎,从而鼓励那些有特定背景的建议,因为它们考虑到传入国的政治经济和固有制度。要在与基本需要或能力(如许多现代人权)一致的基础之上建立基本目标,但是这种满足需要的做法(包括社会政策),只有适合当地国情的情况下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Gough,2004)

在讨论欧洲福利国家发展的一些借鉴时,我们首先必须界定“欧洲”这个概念。尽管上一次我们将欧盟的成员国扩展到15个,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像前面的讨论中那样,大部分研究人员在欧盟内部区分出不同的福利国家(Esping-Andersen1990,1999)或者不同的“国家族群”(Castles,1993)。大致划分为四种(eg Ferrera & Rhodes,2000): z自由主义国家:英国和爱尔兰

z社会民主国家:斯堪的纳维亚民族国家

z欧洲大陆国家: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以及奥地利

z南部国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

因此,欧洲国家并不都是相同的,经验教训也是复杂多样的。确实,欧洲提供了这样一个天然的实验室,在其中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各个国家在应对广泛并相似的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社会政策。但是,我们要在一个宏观层面上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OECD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区别开来。很遗憾这里并没有直接提及欧洲中东部国家(包括欧盟的新成员国)在社会政策方面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欧洲社会政策的一些借鉴

这里我主要谈谈引起我注意的13个社会政策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并不是像前面那样采取模型和分析方式。

1.从强到弱。从一开始,社会保险就成为全欧洲的主要社会保障形式。保险开始时,在所有地方都只覆盖大型工业企业的国家工人和操作工人,逐步扩展到覆盖中小企业、农业、白领工人和服务业员工、自由职业者,甚至后来在一些国家失业人员和家庭主妇也被包括在内。因此,社会保险国家逐步由强到弱。社会保险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过渡战略。这与今天主流的“针对贫困人群”(target the poor)路径是正相反的。

2.工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里,在迅速工业化的国家中,

国家级的社会政策得到了发展,并且实现了大范围的去农业化(deruralisation)(除了英国,英国的发生这一过程要早上一个世纪)。发展道路在一开始是粗放型增长而不是集约型增长。容许劳方集体代表权和集体谈判权,并由资方提供社会服务以及社会保护

----在此前提下,主要的政治措施是劳方接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

这种福利体系并不太适合去工业化(deindustrailisation)之后的阶段\后工业资本主义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集约型增长。

3.公民社会和劳工运动。无产阶级斗争及其他斗争、工会组织和社会主义政党构成了整个欧洲福利国家出现的背景。在许多北欧国家,这些情况是与一系列的其他社会运动和一些自助组织(例如英国的互助会)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因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有产阶级与商业界定位以及国家形式的不同,这些运动对社会政策的影响也不同。但是,对于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分裂的恐慌一直都作为背景。

4.民主化。这里研究的是社会保险的起源,欧洲相关的项目表明民主并不是社会政策的前提,甚至相反是其结果。俾斯麦就明确地把社会项目作为一项选举措施,与迅速壮大的产业工人阶级结合到一起,并削弱来自工会和社会民主党的威胁。尽管如此,不久之后的民主阶级斗争观点很有说服力地表明了民主组织的重要性,尤其在与公民社会中阶级组织的动员作用联系在一起时,更是如此。

5.宗教。欧洲主要是基督教社会,因此没有多少机会对世界上不同宗教对社会政策发展的影响做一个比较研究。但是引人注意的是,天主教国家和天主教与新教共存国家之间的差异,以及基督教民主党的影响仍然如此重要。这表明,现在研究关于信仰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影响并没有错位。

6.种族和其他形式的多样性与横向整合(horizontal integration)。尽管在对美国的研究与讨论中,这一主题被反复提到,但是同质性和异质性在各国是推动还是阻碍系统的国家政策,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系统性的跨国比较研究。已有研究表明了在维持国家范围内集体项目的缴税积极性上,共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Taylot-Gooby,1996)。

7.二战的遗留影响。二战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战后考虑社会政策的一个背景,但它也被认为是标志着欧洲“大政府”出现和福利国家成熟的一个关键性转折点。新的全球大战需要动员全部的社会资源,这会增加社会需求,提高国家生产力,就像美国内战对美国老兵和早期联邦项目的影响的预示(Amenta & Skocpol,1988)。但是在国与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占领者与反击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区别的。在发展中国家中,不同战争和主要国内冲突的影响,可能会非常不同,这些差异不能被忽略掉。

8.宪政体制。在对OECD国家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很难分清对社会政策发展的影响是宪政体制还是民主。在面对制度阻碍与专业人士和法律人士的反对时,主要集中研究阻碍改革成熟的福利国家体系的做法的影响,正如保罗·皮尔森在著作中所说。跨国研究揭示出了宪政

与制度特征的复杂影响,而这种影响很难用一两句话总结清楚。

9.具有生产性质的福利国家。这一说法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瑞典,认可了福利国家对现代化的贡献,以及高质量且平等的教育、卫生保健、人口和家庭政策的繁荣。近期,随着经济转型到人力资本具有核心作用的后工业经济,这种说法再次出现。因此,无论在以前还是现在,社会政策都并不是只集中在分配领域。一些政策,例如英国先前的校餐政策,总被认为有效地起到了生产公共物品的作用。

10.开放的经济与社会保护。欧洲的另一个借鉴经验就是更加开放的经济(与基本自给自足的美国大陆相比)要求更多的社会保护。统计西方贸易开放与社会保护支出水平之间的关系基本成为了一个规律。这种观点解释说,为了防止社会分裂,社会保护是代替贸易保护的唯一措施。Leibfried和 Rieger作了对这一观点最完整的阐述。因此,经济开放刺激了社会保护体系的蔓延吗?

11.挤出(crowding out)VS.挤入(crowding in)。无疑,国家角色的扩大排挤了先前一些社会救济与保护形式,例如互助会和私人医院。但是也使一些新的社会救济形式涌进。每个现代欧洲国家都在所谓第三部门(发展上)扮演支持者的角色,这就是一个明证。我最后的两点论述是关于“混合福利”在最发达的福利国家中所起到的持久作用。

12.家庭与家庭经济。家庭和家庭关系一直在维持劳动力市场与福利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在提供护理工作和维持安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日本和欧洲南部,拓展家庭和几代同住的生活方式的衰落要比欧洲其他地区慢得多。但尽管这些国家也很难提供一个解决风险问题和人力投资问题的通的办法,除非:

z收入的分配是公平的,确保最差者有适当的“罗尔斯水平”

储蓄水平,或/且

z丰富的劳动力或者足够的社会流动确保大部分家庭都有至少一个成员在受到保护的正式部门(the garantismo)中工作,并且能和其他家庭成员分享他们的利益。

13.劳动力市场与福利国家。战后福利国家的“黄金时代”是建立在广泛的就业机会,以及劳动力市场与福利体系的互补关系上的。前者提供了收入和税收;后者,在公共服务方面雇用了男性与更多的女性,并冲淡了商业贸易周期对就业的影响。现在,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在高税收和劳动力市场的管制阻碍了就业的同时,资本流动性的增强与资本的结构作用,增强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不安全因素。在欧洲大陆的保守体制下,这点更为明显。尽管如此,有人认为有迹象表明,自由主义体制国家(英国、爱尔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正在努力创造一种“灵活保障”新方案的不同道路(Ferrera and

Rhodes 2000)。看起来这两种道路都需要从过渡国家(transfer state)到服务国家的转变。

(三)结论

上面的考察满怀希望地展示了研究欧洲和西方国家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历史所提供的经验教训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福利国家体制的出现反映了不同的背景因素、国家制度、集体主义运动和政策话语的作用,这些都有很大程度的路径依赖。但在这些国家中,甚至在美国,形成了一种在全国范围内被认可的缓解风险和补偿体系。发展中国家面对的主要差异也许是全球化环境、国际组织及其话语权的更大影响。然而,也有两种有力的反对观点。第一,关于发达福利国家的研究表明了国内因素的绝对重要作用。第二,我们对全球福利体制的研究充分认为,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制度化阶段也可以成功地塑造出不同的社会政策改革的本质(Gough and wood 2004)。尽管我这里并没有继续论证,但社会政策推广必须与主要福利体制相适应。。

反思这份剖析欧洲和西方发达社会政策体系发展的阐述,以及对最优秀的研究成果所进行总结,这真是无比的志气!这不是任何一个人几天的成绩,而是一个研究团队努力工作一年多的成果。如果前面概括的分析、论据、观点看起来富有成效,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投入资金去进行更为系统性的的研究----讨论西方福利国家发展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

参考书目:

Aaron, Henry J. (1967) Soci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In Otto Eckstein (ed.) Studies in the Economics of Income Maintenance. Brooking Institution.

Alesina et al (2001) Why doesn’t the US have the European Style Welfare State?. Brookings. Fall 2001.

Amenta Edwin and Theda Skocpol (1988) Redefining the New Deal: World War II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 In Margaret Weir et al (eds.) The Politics of Soci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81-122.

Atkinson A. B. and John Hills (1991) Social Securit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There 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E Ahmad, J Drèze, J Hills, A Sen (eds.), Social Secu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noli, Giuliano (2000). The Politics of Pension Reform: Institutions and Policy Change in Western Europ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wles, Paul and Wagman Barnet (1997) Globalis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 Four Hypotheses and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23 (3):317-336.

Cameron, David R. (1978) The Expansion of the Public Econom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merican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2 (4): 1243–61.

Castles, F. G. (1978) ‘Scandinavia: The Politics of Stability’ in R. C. Macridis (ed.), Modern Political Systems: Europe,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Castles Francis G. (ed.) (1993) Families of Nations. Dartmouth: Aldershot.

________________ (1998a) The really big trade-off: Home ownership and the welfare in the new world and the old. Acta Politica. 33:5-19.

________________ (!998b). Comparative Public Policy: Patterns of Post-War Transformation.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Cutright, Phillips (1965). Political Struc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0:535-550.

Deacon, Bob (2003a) Global Social Governance Reform. GASPP. Policy Brief no 1. Stakes. Helsinki.

___________ (2003b)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Regionalism: An Alternative to Globalisation?. In Marshall K. and Butzbach O. (eds.). New Social Policy Agendas for Europe and Asia: Challenge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World Bank. Washington.

Dolowitz, David P. et al (2000). Policy Transfer and British Social Policy: Learning form the

USA?. Open University.

Easton, D. (1965)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sping-Andersen, G?sta (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Cambridge (Polity).

Esping-Andersen, G?sta (1999) 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rnsworth, Kevin (2004). Corporate Power and Social Policy in a Global Economy. The Policy Press.

Ferrera Maurizio and Martin Rhodes (eds.) (2000) Recasting European welfare states. London. Frank Cass.

Flora, P. and A. J. Heidenheimer (1981) ‘The Historical Core and Changing Boundaries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P. Flora and A. J. Heidenheimer (eds.)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Stat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cshers. pp. 17-34.

Flora,P. and J. Alber (1981): Modernization,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in P. Flora and A. J. Heidenheimer (eds.)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Stat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cshers. pp. 37-47.

Flora, Peter (ed.) (1986–87) Growth to Limits. The Western European Welfare States since World War II, Berlin: de Gruyter (4 volumes).

Flora, Peter and Arnold J. Heidenheimer (eds.) (1981)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Stat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Garrett, Geoffrey (1998) Partisan Politics in the Global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odhart D. (2004) Too diverse? Prospect. February 2004.

Goodman, Roger and Ito Peng (1996) The East Asian Welfare States: Peripatetic Learning, Adaptive Change, and Nation-Building. In Esping-Andersen G (ed.)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 National adaptations in global economies. Sage. pp.192-224.

Gough, Ian (197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 Macmillan.

_________ (2001) Globalizatoin and regional welfare regimes: The East Asian case. Global Social Policy. 1 (2):163-189.

_________ (2004) Human Well-Being and Social Structures: Relating the Universal and the Local. Global Social Policy. 4:289-311.

_________ and J. W. Kim (2000) ‘Tracking the Welfare Mix in Korea’, IFIPA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Bath.

_________ and Geof Wood et al (eds.) (2004) Insecurity and welfare regimes in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Social policy in developmental contex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as, Peter M. (1992) Introduction: 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1-35.

Hall, Peter A. (ed.) (1989) The Political Power of Economic Ideas. Keynesianism across N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英國福利制度改革 關鍵字: 學習時報 改革福利制度的直接原因 1.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支出結構越來越不合理。1949年,社會保障支出在英國政府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僅為13.5,到1997年已經上升到32,成為英國財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項,幾乎等於教育支出的三倍。從1978年到l997年,英國社會保障的實際支出水準平均每年增長4,其增長速度高於其他任何一項政府支出。 英國的社會保障支出主要分為三種:一是根據經濟狀況調查支出的福利金,它是為收入和儲蓄低於某一最低限度的人提供的救助,主要包括收入補助金和住房福利金。二是繳費性福利金,主要包括退休養老金和工傷保險金。三是既不需要接受經濟狀況調查也不需要繳費就可申請的福利金,主要是殘疾福利金和兒童福利金。到了1990年代末,原有的福利制度使得不需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福利項目的支出比重越來越大,而這顯然會使政府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不僅如此,由於這種支出結構還在客觀上打擊了繳納社會保險費的那些人的積極性,同時對公民的儲蓄動機產生了負激勵,其長期結果將是進一步惡化政府財政狀況。 2.“福利陷阱”導致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一種消極的收入補償制度,而沒有起到鼓勵公民通過工作和儲蓄來實現自立的積極作用。“福利陷阱”是指由於非工作狀態時的福利水準較高,領取的資格條件要求較松以及工作時的收入過低所引起的一種對福利的過度依賴現象。由於對一部分人來說,他們從領取福利狀態轉變到工作狀態時收入增加幅度很小甚至為負值,因此,這些福利享受者就沒有足夠的動力擺脫對福利的依賴。福利制度本身缺乏強制性激勵也是導致福利陷阱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福利專案基本上都沒有要求適齡福利申請者積極地接觸勞動力市場,接受培訓或者從事志願性工作。另外,英國傷殘鑒定制度的不合理也導致一批人落入福利陷阱。由於傷殘鑒定的結果只有全部殘疾和無殘疾兩種,所以只要是通過了全殘鑒定,那些即使還能夠從事一定工作的勞動者也不用再去尋找任何工作,從而可以心安理得地靠福利度日。 3.欺詐現象普遍,福利基金損失嚴重。根據英國政府的估計,英國每年的福利支出中大約有40億英鎊因欺詐而白白損失。參與福利欺詐活動的不僅有一些福利金領取者,而且還包括一些不誠實的雇主和房東,有時還涉及政府官員,更為嚴重的是存在有組織的犯罪活動。這種情況無疑既不符合福利制度本身的宗旨,也會對納稅人支援社會福利系統的積極性產生不利的影響。

西欧国家福利政策利弊分析

社会福利事业在欧洲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英国政府为了安抚救济贫民, 于1 0 01 年颁布“贫穷法”。在工业革命时期, 英国政府又把大量贫民转为产业后备军, 于1 8 3 选年颁布“新贫穷法” ,对贫民实行救济.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二、影响 1、积极影响(1)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2)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3)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4扩大公民自由,体现团结互助;(5)巩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2、消极影响(1庞大的福利开支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的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成为社会持续充分发展的障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凸现。(2 助长了社会成员的闲散性,福利制度被讥讽为“培养懒汉的制度”。 第二, 西欧国家利用社会福利制度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 刺激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西欧各国每年花费的社会福利开支是巨大的, 这就扩大了消费, 增加了社会有效总需求” ,起到刺激生产、发展经济的作用。 第三, 西欧由于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 一定程度减少失业的压力。西欧国家为社会

福利事业服务的医疗、职业培训、老年保健等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 吸收了大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失业者, 吸收了一批新就业人员, 并为提高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对其国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 也使西欧国家越来越感受到“社会福利的沉重压力” , 在财政、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因素。 首先, 财政方面的后果。三十多年来, 社会福利已经形成一项难以压缩的巨领开支, 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致使许多国家靠借债来维持社会福利。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增长过快, 必然扩大财政开支, 国债急增, 通货膨胀加剧.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对经济、政洽和社会的影响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它已是整个国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份。西欧的社会福利制度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和个人生活发生着很大的影响。第二, 经济方面的后果。社会福利费用的膨胀, 削弱着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社会福利开支构成了政府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西欧国家的政府消费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固定资本形成额的增长幅度。它证明巨大的福利开支同工业和经济发展争夺着资金。高福利必然带来高税收。高税收入包括个人所得税的累进增加和增值税的扩大。在这种高额累进税制下, 瑞典等国的人才外流, 妨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要维持高福利, 增值税也得相应扩大。第三, 社

欧洲典型国家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及启示

欧洲典型国家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及启 示 摘要:文章运用福利体制理论对欧洲典型福利国家英国、德国、瑞典的住房保障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政府、社会、市场在三种福利模式下的住房保障政策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进而提出了住房保障政策“去商品化”的衡量维度和指标,以及对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住房保障;福利体制理论;福利国家 一、引言 福利体制理论(Welfare Regime Theory)的出现是与欧洲福利国家出现“福利危机”密切相关。丹麦学者艾斯平-安德森(Esping-Andersen,1999)的福利体制研究克服了之前的缺点,分别用了去商品化程度、公民社会权利、社会分层化等特点将福利国家聚类为三类,分别是以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福利模式,以欧洲大陆为代表的保守主义福利模式以及以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模式。福利体制理论为学者们研究福利模式的划分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模板。 从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体制理论应用看,大多数学者关注的领域集中在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领域。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我们发现,运用福利体制理论对住房保障政策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献极少,而住房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内容,游离于福利体制理论框架

之外,不利于这个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本文尝试运用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体制理论对欧盟典型国家住房保障政策进行比较研究。这样做的优点为:一是福利体制理论对福利体制类型进行了划分,便于进行不同类型国家的比较研究,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其他福利政策,如养老金、医疗保险政策的国际比较,完全可以延伸到住房保障政策领域。二是运用福利体制理论便于清晰地分析出不同类型国家在住房保障政策中,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在何方以及出现差异的原因;三是运用同一分析框架可以使国际比较建立在相同的概念和评判标准中,便于客观判断。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不少学者站在欧洲福利国家角度分析了英国、荷兰、法国以及德国等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马尔帕斯(Malpass,2004)详细讲述了二战后不同阶段中英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发展变化,探讨了住房私有化改革对英国福利国家的影响。国内学者陈燕(2003)、陈杰(2011)、王兆宇(2012)等对英国住房政策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与分析,提出政府既不能承担太重的建设负担也不能一味放开住房市场,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长期因素。薛德升等(2012)对德国住房保障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认为在西方国家中德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堪称典范。沃尔克(Volker Busch-Geertsema,2004)讨论了德国政府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在社会福利与住房保障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差异。约翰?艾克豪夫(2012)分析了前东德与前西德在住房政策上的不同,着重介绍德国在社会福利保障住房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除此之外,胡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 (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 (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 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但它在西方国家所释放出的能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比做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社会保障就是遭遇风暴时的避风港,它消除了人们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恐惧,减少了社会成员面临的种种风险。可以认为,西方国家发达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最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英、法、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正式确立与发展。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西方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历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881年德国首次以“皇帝诏书”形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开了世界各国通过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随后颁布了《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职业介绍及失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样,瑞典、法、英、美、加、日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大量详细的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成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一大特色。 “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 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因国情不同而异。但不外忽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在国民遭遇疾病、受伤、生育、死亡、年老、残废、失业等情况,造成收入中断或丧失时,给予一定的补助及帮助以保障其生活来源的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互助式的保障制度,它是在个人与雇主缴费的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持运作的,带有国家强制性。其中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部分。以瑞典为例,它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1994年支出能够占到当年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86%,其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社会救济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提供的保障制度,一般由财政拨款。具体的救济

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相继建成了以高福利、高税收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国家制度。这套福利制度秉承为民众构建物质生活“安全”和“无风险社会”的理念,为全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各国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法律责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多子女津贴、孕妇津贴、母亲津贴等是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林林总总的各种福利,使民众不必为衣食住行分忧,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得到体面生活的物质保证。福利国家的建立,对于促进西欧各国社会平稳发展、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连续几十年的高福利也累积了诸多社会问题: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经济增长乏力,高福利制度似乎已难以为继。西欧为何会出现福利国家的危机? 福利国家未来走向如何? 对这些问题有必要予以关注和探讨。 一、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福利国家于二战后在西欧各国兴起,有着特殊的社会条件和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要求构建社会福利制度以缓解社会矛盾。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积累的两级分化,也必然导致生产规模急剧扩张与社会购买力持续降低的尖锐矛盾。于是,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标志的经济危机便周期性爆发,严重威胁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集中,普通劳动者的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危害增大。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为避免崩溃的命运,资本主义世界选择了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其主要的“救世”方案就是实施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通过国家投资推行“反危机”措施。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以此改善劳动群众的贫困状况,增加有效需求。 其次,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西欧各国构建社会福利制度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是把工人当成雇佣奴隶的野蛮剥削制度,因而必然遭到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为谋求解放,各国工人阶级进行了顽强不屈、持续不懈的斗争,罢工和革命的浪潮日益高涨。进入 20 世纪,西欧工人阶级的力量已十分强大。工会成为抗衡资本家的重要力量,左翼政党迅猛发展,共产党、社会民主党于二战后相继参政或执政,对资本主义统治构成极大的现实威胁。在此

各国福利比较

现在,世界多数国家都建立起覆盖所有国民的社会福利制度,我们看看一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是怎样的。 一、法国:种1公顷农田补贴400欧元,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4.9% 在法国,公民从娘胎到死亡受到400多种福利的保护。法国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不管国籍,只要在法国有合法居留身份,就可享受。笔者在法国留学时,照样享受他们的住房补贴和育儿补贴。 法国医疗保险全民享有,根据个人收入情况,公民每年仅交几百欧元的医保费,大致是一个星期的最低工资,失业者则免交此费。家庭如果只有一人工作,可将配偶及子女纳入自己的保险中,交费不变。病人每看一次医生只交1欧元的挂号费,其余所有费用在自己的保险账户上由社保机构划拨。 在法国,农民每种1公顷农田补贴400欧元(1欧元约合8.9元人民币),每养1头牲畜补贴300欧元,补贴农产品要求符合环保生产标准。 对无工作或低收入家庭,根据家庭人口数每月领取405.62欧元到851.81欧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则每增加一个孩子,每月加162.25欧元。 孩子从在娘胎里的第5个月起到满3岁,如果父母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每个孩子每月可领取156.31欧元的幼儿补贴。如果父母为照顾孩子而停止工作或减少工时,则每月可领取320.67欧元到484.97欧元的育儿补助。 如果雇用保姆照看小于6岁的孩子,并且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每个孩子每月可享受65.46欧元到199.78欧元的补贴。如果家庭有两个孩子,每月补助 108.86欧元,以后每增加一个孩子增加139.47欧元。孩子长到11岁时,每月补助再追加30.62欧元,16岁时每月再追加54.43欧元。此项补助直到孩子找到工作为止。 法国国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免费,如果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标准,孩子每个学期开学时可领取249.07欧元的补助。从初中到大学,学生可获得每个学期54.9欧元到3456欧元的助学金。 残疾人根据残疾情况,每月可获得109.40欧元到1025.72欧元的补助。 法国一些城市对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人提供免费公交服务,有的城市则对所有人提供免费公交服务,或提供免费自行车。 二、美国:穷人医疗政府买单,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1% 一位在美国加州的华人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失业,可他一点也不感到恐慌,因为他可以领一年的失业金,然后再申请政府的救济金,救济金每月1600美元(1美元约合6.7元人民币),房贷供不起,不要紧,也由政府无偿补助,日子照样过得很体面。 研究数据显示,1995年夏威夷一个有两个孩子的母亲领取的福利相当于年薪36000美元的工人。 美国的小学到高中教育免费,大学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学生只负担一小部分。社区大学的学费低于每年1500美元,约是美国从业人员平均年收入的1/30。为确保条件具备并且愿意读书的孩子能读大学,政府对贫困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 美国有专门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救助(Medicaid)系统,为买不起医疗保险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所有费用由政府支付。医疗救助预算占州GDP的22%,其中联邦政府补贴57%。

欧洲福利国家现状以及启示讲解

欧洲福利国家现状以及启示 福利国家的定义:福利国家是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在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一书中,福利国家是指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历史阶段。 欧洲福利国家产生:欧洲福利制度的起源,如果从社会政策立法来看,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中期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960,该法将对穷人的救济制度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但一般而言,学界认为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是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稗斯麦政府颁布的《劳工疾病保险法》(1883),《事故保险法》(1884),《养老金保险法》(1889)为标志的。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快速发展,当时单一的社会救济和保险已经不能够平衡日益增长和激化的社会矛盾,欧洲很多国家开始重新定位政府所扮演的角色、)1945年英国工党经过大选上台执政,采用了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勋爵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即《贝弗里奇报告》),这份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得以用法律的形式正式固定下来,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该国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福利国家因此而正式得名。在此之后,几乎所有的欧洲发达国家相继通过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立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完整的以高福利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体系。 福利国家模式在欧洲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有学者将福利国家的产生归结为经济权力、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军事权力四个方而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工业化初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福利国家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党政治为讨好选民,使得国家福利成为必需的手段;再次,福利思想的发展为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意识形态环境;最后,军事斗一争作为所有变化因素中的强大者,加速推进了福利国家的产生进程。 欧洲福利国家的类型:1。保守/团体型福利国家(conservative), 这个种类的国家有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 2。自由型福利国家(liberal),国家如下美国、英国、加拿大。 3。社会民主型福利国家(social democratic),瑞典、丹麦。 这三种类型的国家福利形态各有差异,简单来说,第三种social democratic是福利最好的,而第一种conservative次之,最后也就是最差的就是Liberal的国家了。 社会学家艾斯平·安德森(Esping Andersen)开创性地把福利国家分为以下三个类型⑤: (1)“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以美国为代表)。在这种福利体制中,居支配地位的是 不同程度的经济调查和家计调查式的社会救助,辅以少量的普惠式转移支付或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对于一个基于市场的社会服务制度而言,履行普遍性标准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充分就业。在公民离开学校之后和退休之前,必须保证所有公民有充分的可能得到报酬优厚的工作。 第二,高水平的工资。最低工资的水平必须足够高,以使得所有公民有能力私人购买能够保护他们免受疾病、残疾、临时失业和养老重负的必要的退休金和保险计划。 (2)“保守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代表)。该制度类型的特点是,只有 当家庭保障的功能被严重削弱时,国家才开始提供相关的社会福利服务。 (3)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体制。该种类型的福利国家旨在“寻求相当水平的平等标准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如何认识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经济环境来讲,战后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繁荣为建设福利国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从政治环境来讲,战后西欧各国的执政党在福利国家问题上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识,这种共识保证了福利国家发展的延续性。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美苏对抗为西欧各国发展经济和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各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西欧各国增加社会福利。 福利制度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福利制度的内容与水平决定于生产水平,是资产阶级自觉调节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国家制度”,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福利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作用 1、维持劳动力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 二、局限性 1.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并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 2.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3、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福利制度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因此,完全的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降低福利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些规律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着。 目前我国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福利制度,选择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福利制度雏形。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改革福利制度的直接原因 1.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支出结构越来越不合理。1949年,社会保障支出在英国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5%,到1997年已经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几乎等于教育支出的三倍。从1978年到1997年,英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支出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其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任何一项政府支出。 英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根据经济状况调查支出的福利金,它是为收入和储蓄低于某一最低限度的人提供的救助,主要包括收入补助金和住房福利金。二是缴费性福利金,主要包括退休养老金和工伤保险金。三是既不需要接受经济状况调查也不需要缴费就可申请的福利金,主要是残疾福利金和儿童福利金。到了1990年代末,原有的福利制度使得不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福利项目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而这显然会使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不仅如此,由于这种支出结构还在客观上打击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那些人的积极性,同时对公民的储蓄动机产生了负激励,其长期结果将是进一步恶化政府财政状况。 2.“福利陷阱”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一种消极的收入补偿制度,而没有起到鼓励公民通过工作和储蓄来实现自立的积极作用。“福利陷阱”是指由于非工作状态时的福利水平较高,领取的资格条件要求较松以及工作时的收入过低所引起的一种对福利的过度依赖现象。由于对一部分人来说,他们从领取福利状态转变到工作状态时收入增加幅度很小甚至为负值,因此,这些福利享受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摆脱对福利的依赖。福利制度本身缺乏强制性激励也是导致福利陷阱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福利项目基本上都没有要求适龄福利申请者积极地接触劳动力市场,接受培训或者从事志愿性工作。另外,英国伤残鉴定制度的不合理也导致一批人落入福利陷阱。由于伤残鉴定的结果只有全部残疾和无残疾两种,所以只要是通过了全残鉴定,那些即使还能够从事一定工作的劳动者也不用再去寻找任何工作,从而可以心安理得地靠福利度日。

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的挑战_以德国为例

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的挑战 以德国为例 冯英华 戴启秀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国家职能的影响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政治经济各学派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学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衰弱理论指出,全球化对主权国家职能的削弱主要表现在安全、货币、福利三方面。本文以主权国家的福利职能为切入点,以德国社会福利制度所受的挑战为例,阐述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冲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挑战。 关键词 全球化 国家职能 福利制度 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5)03006672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职能 面对经济全球化,虽然学者们对其所下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就其一般特征而言,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技术、劳务、商品等各种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统一配置,包括生产、技术、金融、贸易全球化等,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种更加直接和紧密的内在联系。 经济全球化见证了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市场力量支配着经济、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方面,而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之一,资本全球化更意味着资本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面对日益强大的全球市场,国家的职能似乎日益弱化,国家销蚀之声四起。[1] 首先,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日俱增,经济问题成为国内和国际诸多关系的焦点,经济利益已经变得如此重要,以至国家的政治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蜕变为经济职能的一部分。[2]其次,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包括资本在内的资源跨国流动性的增强。参与全球化的目的是吸引资金的流入,而就国民经济来说,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现实。面对这一现实,国家能做的只是保持预算平衡、放松经济管制、开放贸易和投资、维持货币稳定,而其他的决策则由资本本身完成,国家无法控制。也就是说,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履行其经济职能的能力在弱化。全球化的最终结果是国家经济权力的不断丧失。由于资本的跨国流动性不断增强,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依存性和一体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行为的可能性在减小。表面上,利率和汇率仍然由独立的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状况加以控制,但如果某个国家擅自降低利率,资本就会立刻从该国流向那些可能提供高收益的国家。财政政策的自由度也明显减小,并很难成为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经常性手段。至于产业政策,它有悖于市场的竞争性要求,往往被认为是妨碍市场竞争的,从而受到市场的反对。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行动中,它们不

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302班许晨虹 内容摘要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财政是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主要从个人和社会角度,针对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两者的现状、问题产生根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大家分思考福利制度在中国实行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高福利制度政府财政社会经济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在民主社会主义促进下,由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稳定,为建设福利国家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一些以瑞典、挪威为代表的西方高福利国家。 经济学中,假设这些企业、个人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针对社会福利,若交由私人来做,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在乎福利受益人的情况,更别说如今大家常常关注的最低生活标准。这样的做法既影响分配公平,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针对企业或个人留下的社会福利空缺,就必须让政府来填补了。从前,人们只一味羡慕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多么好,多么人性化,出现了一股移民热潮。而如今,特别是经过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着种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沉下心来分析思考这种高福利制度背后的利害关系。 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向往,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对大多数底层劳动者来说,高福利制度无异于雪中送炭,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维持劳动力的持续生产和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国家创造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11级历史2班学号:1030111024011 姓名:周蓓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在西方,社会福利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指或社会为提高国民或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就其形成历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的。从容上看,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既包括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即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包括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全面性”、“普遍性”特征的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在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无疑发挥着极大的积极作用,但西方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欧洲福利制度的对比分析,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提供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史;基本容;各国福利制度比较;利弊;启示 一、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 在西方,社会福利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指或社会为提高国民或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就其形成历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的。早期的社会福利与慈善几乎是同义的。提供者首先多为教会或教区,社会福利主要是以“专为社会弱者服务”的面目出现,对于无依靠的老人、残疾者以及孤儿等提供援助,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日趋恶化的贫困问题。 19世纪前半叶,大多数西方把对贫困者进行的救济看成是对贫困者进行的一种施舍。19世纪末,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显著增加,国民主建设和政治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功能日趋完备,这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及政治基础。与此同时,西方贫困问题进一步扩大,这也是迫使西方不得不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的重要原因。于是,政府便把济贫转化为经常性的社会福利项目,并逐步纳入政府的正常职能围。与此同时,在观念上也有了

英国的福利制度

英国的福利制度 英国的福利制度,大致分为七类:儿童和孕妇福利, 伤残或者疾病福利, 退休福利, 寡妇福利, 失业福利,低收入人士福利和社会基金。 1、儿童和孕妇福利 1)儿童福利金:无论你收入多少或者交多少保险金,只要你有照顾儿童的责任,你便有资格领取儿童福利金。福利金为16岁以下的儿童而设,如果16岁到18的儿童仍在非高等教育机构就读,也有资格领取。申请办法:医院或者社会保障部办事处均有表格索取。 2)家庭津贴:假如你每星期至少工作16小时,收入低微,又需要照顾至少一名儿童的话(16岁以下,或者19岁以下,全日制学生),便有资格申请。津贴视家庭的收入和儿童的数目而定。申请办法:邮局或者社会保障办事处均有表格索取。 3)监护人津贴:负责照顾双亲去世儿童的监护人,便有资格申请监护人津贴及儿童福利金。申请办法:社会保障办事处索取表格,填报申请。 4)法定怀孕雇员工资:当雇员怀孕,雇主每星期要缴付工资,数目视雇员的收入和金额定。 5)单亲津贴:单亲又要独自照顾子女的人士可以领取单亲津贴。除儿童福利金外,这个津贴只支付给首名子女。 6)孕妇津贴:为没有资格领取法定怀孕雇员工资的人士设定。每周44英镑55便士。 7)社会基金孕妇补贴金:为那些接受收入补助金,家庭津贴,伤残工作津贴的,存款低于500英镑的人设。金额为100英镑。 8)子女赡养费:为你向已经分开居住的伴侣索取适当的赡养费,以照顾子女的生活。 2、伤残和患病福利 1)照料津贴:65岁以上,需要经常照料的伤残人士。如果申请人患有绝症,可以特别安排迅速获得津贴。 2)工作意外伤残福利:为因工伤或工业性疾病不能工作的人士设立。 3)伤残生活津贴:因患病和需要人照料的人士,如果申请人需要协助才能行走也有资格申请。 4)伤残工作津贴:为每星期可至少工作16小时的人设定。他们可能因为患病或者伤残使就业机会受到影响,申请人必须要超过16周岁。 5)严重伤残津贴:必须超过16岁,不能工作达到28个星期。 6)伤残照料着津贴:16岁至65岁。每星期花至少35个小时照料一名严重伤残人士,该名人士有资格接受伤残生活津贴的中等或者最高等款项或者照料津贴。申请人每周除去合理开支后,收入不能超过50英镑或者正在全职就业。 7)不宜工作福利:没有资格从他们雇主处领取法定患病工资的员工,从事自雇工作,失业人士。申请人必须缴付足够的国民保险金。 8)法定患病工资:患病一连4天或者以上。为期不超过28个星期。申请雇员每周收入必须超过58英镑。可以获得的法定患病工资为每周52英镑50便士。 3、退休福利 基本退休福利,为超过退休年龄,(女60以上,男65以上)及符合国民保险金条件的人士设定。要照顾未成年子女的人可以获得其它福利。 4、寡妇福利 1)寡妇金,丈夫去世时没有资格领取退休金的寡妇,寡妇的年龄低过60岁,金额为1000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大力投资并创办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其中,西欧和北欧国家是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早, 也最为典型的地区, 被誉为包揽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形成于战后初期, 六七十年代, 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然而,随着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导致经济危机,财政收入减少。高社会福利加重了社会负担,全面福利政策导致一些人懒惰,不利于社会进步,以英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逐步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开支。虽然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后来的施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依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国家借鉴,比如说公共医疗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等。 一、福利国家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弄清福利国家的定义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福利国家”这个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俾斯麦实行的警察国家政策,1870年德国的历史学家描述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是在创造一个“福利国家”后来英国作家在一篇文章中采用了这个词汇。“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造成福利国家的主要有两种方

英国高福利,养懒人

英国:政府掏钱养懒汉高福利之树结酸果 英国首相卡梅伦最近烦心事比较多。为削减赤字、紧缩开支而进行的改革,动静比较大,时不时挨批评,挨批评也得说。日前首相又在电视节目中公开呼吁英国的失业家庭不要再多生孩子,因为国家已经实在负担不起那么多的儿童福利。卡梅伦坦率表示,希望英国人能改变领补贴“价值观”,不要太过依赖政府帮忙养孩子。 按说,民众家庭生几个孩子,依西方文化传统似乎无需首相亲自出面

教育,但这次不一样。英国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英国约有三百万家庭没一个人就业,全靠领取政府福利过活。这些家庭中大约有10万家庭有4个或更多的孩子,其中有900多个家庭至少有8个孩子。具体地说,英国政府要为每家16周岁以下、或20岁以下仍在读书的长子每周支付20到30英镑的补贴,后面孩子的补贴为每周13.4英镑;这意味着那些辛勤工作的纳税人每年要承担127亿英镑的重负。 目前,英国政府用于支付失业、住房、身体残疾和子女供养费等各种社会补贴的账单总额高达1800亿英镑。

这对赤字累累的英国政府来说实在是不小的负担,首相亲自出面劝阻失业人口不要多生孩子,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番实话实说马上招来批评,英反对党的发言人称首相无权对民众的家庭事务指手画脚,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努力增加工作机会,而不是急于削减各种津贴。更有网民疾呼,生孩子是那些家庭的人权,政府要想削减人口,应当退出欧盟、停止移民。 不过从网民评论来看,英国首相的这番话也引发不少人共鸣,有人网上直呼“说得好!”,“百分之百绝对正确”,有网友更直言不讳道,要孩子

跟要平板电视一样!你想要,就得自己掏钱。话又说回来,要真正改变民众依赖福利的“价值观”,谈何容易!政府掏钱养懒汉,是欧洲高福利大树结出的酸果。 二战结束后,饱经兵燹的欧洲各国纷纷开始休养生息,建起了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医疗、教育、住房、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从摇篮到墓地名目繁多的补贴,一国比一国大方。儿童福利更是优厚,婴儿一落地,政府就要按周给钱。英国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找到了自己的福利大国道路!然而一场危机袭来,巨额赤字赫然显现,欧洲各国忽然集体

英国的福利制度介绍.doc

英国的福利制度介绍 英国的福利制度介绍 在英国福利制度中,英国移民福利大致分为七类:儿童和孕妇福利,伤残或者疾病福利,退休福利,寡妇福利,失业福利,低收入人士福利和社会基金。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 儿童和孕妇福利 1)儿童福利金:福利金为16岁以下的儿童而设,如果16岁到18的儿童仍在非高等教育机构就读,也有资格领取。 2)家庭津贴:假如你每星期至少工作16小时,收入低微,又需要照顾至少一名儿童的话,便有资格申请。津贴视家庭的收入和儿童的数目而定。 3)监护人津贴:负责照顾双亲去世儿童的监护人,便有资格申请监护人津贴及儿童福利金。 4)法定怀孕雇员工资:当雇员怀孕,雇主每星期要缴付工资,数目视雇员的收入和金额定。 5)单亲津贴:单亲又要独自照顾子女的人士可以领取单亲

津贴。除儿童福利金外,这个津贴只支付给首名子女。 6)孕妇津贴:为没有资格领取法定怀孕雇员工资的人士设定。每周44英镑55便士。 7)社会基金孕妇补贴金:为那些接受收入补助金,家庭津贴,伤残工作津贴的,存款低于500英镑的人设。金额为100英镑。 8)子女赡养费:为你向已经分开居住的伴侣索取适当的赡养费,以照顾子女的生活。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伤残和患病福利 1)照料津贴:65岁以上,需要经常照料的伤残人士。如果申请人患有绝症,可以特别安排迅速获得津贴。 2)工作意外伤残福利:为因工伤或工业性疾病不能工作的人士设立。 3)伤残生活津贴:因患病和需要人照料的人士,如果申请人需要协助才能行走也有资格申请。 4)伤残工作津贴:为每星期可至少工作16小时的人设定。他们可能因为患病或者伤残使就业机会受到影响,申请人必须要超过16周岁。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远程教育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西方社会福利体系探究及借鉴意义 英文题目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2012年4月

中文摘要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着经济停滞局面,社会福利制度也陷入了重重困境。西欧发生“福利国家危机”,美国出现“福利困境”,日本惊呼21世纪年金制度将要“崩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出了“福利国家在危机中”的警告。不仅是国外,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形势严峻,各种医疗、养老、社保等诸多问题引起社会矛盾加深,针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西方社会福利结构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在各西方“福利国家”中,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公共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大幅度下降,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从而使社会福利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严重的失衡。另外,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各国政府的预算赤字都在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都开始考虑要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研究探索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道路,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社会;社会福利制度;借鉴研究

目录 引言 (5) 第一章: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 (6) (一)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演变 (6) (二)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 (6) 1. 社会保险制度 (6) 2. 社会补助制度 (6) 3. 教育、培训、住房、医疗等福利制度 (6) (三)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及社会保障的基本关系 (6) 第二章: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 (8) (一)西方国家现行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的问题 (8) 1. 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8) 2. 福利收益水平偏低 (8) 3. 福利依赖严重 (8) (1)用“选择性原则”替代“普遍性原则 (8) (2)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推行与就业相关联的激励制度 (8) (3)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以减少公共开支 (8) (二)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改革措施 (9) 1、弱化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作用 (9) 2、增收节支 (9) 3、改进社会福利体系的受益规则,引入“工作福利”制度 (9) 4、改善社会福利管理 (9) 5、调控社会福利基金的投资结构,加强社会福利基金的运营管理 (9) 第三章: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运行与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1) (一) 完善国家社会福利体系 (11) (二) 弱化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作用 (11) (三) 增收节支 (11) (四) 尝试推行“工作福利”制度 (12)

福利国家制度的利与弊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利与弊 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论的主要观点是,主张由国家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为失业、疾病、工伤和年老者提供经济援助(社会福利)。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在其发展史上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由此建立的福利制度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危机,我们应对此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一、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优点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广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的离心力。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如职业培训、医疗保健等社会服务部门,这些部门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失业对社会的压力。社会服务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消费主体,能为大量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在工业劳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