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的课件重要问题整理

科学技术哲学的课件重要问题整理
科学技术哲学的课件重要问题整理

导论:什么是科学哲学?

什么是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1.定义:对科学的哲学反思,它包含

(1)对科学本身的思考(Meta-science)

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理论的结构

科学说明与解释

科学方法论

科学进步的规律

……

(2)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相对论与时间空间观念

量子力学与因果性、实在观念

夸克禁闭与物质无限可分

宇宙大爆炸与世界的无限性

……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

(3)科学与社会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对科学的影响

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

科学史(内史与外史)

……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

英国“爱丁堡学派”

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

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

2.科学哲学的基本内容:

(1)研究科学在整个人类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及其社会影响。

(2)研究科学本身的结构、形式及方法论方面的问题。

科学哲学与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对自然作抽象的思辩,以某种形而上学原理作为先验根据来解释经验事实

自然哲学曾经是自然科学的前身(古希腊)

黑格尔:《关于行星轨道的哲学演讲》(1800)

(1)行星的数量必定为7颗

(2)火星与木星之间不会有行星存在

1801年1月1日,J.E.博德(1746-1826)发现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谷神星

科学与哲学

三种态度:

1 .科学不涉及真理的本质,只有哲学才是关于真理本质的学问。

现象学:建立一门作为严密科学和绝对真理的哲学。

哲学关心的是真理的本质。至于真理是否总是或者说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真理,特别是是否就是科学研究中所说的真理则与此无关。

——《真理的本质》,法兰克福,1949年第三版,第5页

形而上学是“此在”中最基本的活动,甚至就是“此在”本身。“此在”是个深渊,形而上学居住在深渊的最底层。因而科学上的所谓严格性无法接近形而上学。哲学从来都拒绝科学中使用的准绳(因此亦不能用此来衡量哲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法兰克福,1951年第6版,第38页

2.科学是证明哲学观点正确与否的证据。

量子力学与实在观和人类的“自由意志”

“哥德尔定理”与心-物关系(计算机能否思维?)

科学终结了吗?

科学(尤其是纯科学)已经终结,伟大而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

科学的“玄学化”:科学与哲学的“联姻”。

3 .寻找科学的根本基础,研究科学的本质及认识得以形成的各种先决条件,让科学与哲学真正融为一体(科学哲学的任务)。

一个研究规则:

科学哲学必须既遵循哲学的规则,又不因此失去与实际的科学工作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必须尊重从事实际科学工作的科学家的思想。

四、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角度对哲学的一个“工作定义”(working definition):

(1)哲学处理科学现在不能回答、将来也永远不能回答的问题。

(2)处理有关为什么科学不能回答第一类问题的问题。

五、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科学?

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康德:《自然科学之形而上学起源》

(1)科学理论就是被证明为真的陈述。

(2)这些陈述必须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

(3)这个系统(即科学理论)必须具有说理性与论证性。

科学是由句子作用(即陈述形式)或者完整的句子形式(即陈述)组成的一个在所有陈述之间没有矛盾的联合体。这些陈述符合一系列固定的句子生成规则以及句子转换规则(即具有逻辑性的引申规则)。——Rudolf Wohlgenannt,《什么是科学?》,Braunschweig1969,第197页

科学与伪科学或非科学:科学划界问题

占星术(astrology)

颅相学(phrenology)

通灵术(telepathy)

易经(YiJing)

共济会会章(freemansory)

祆教教义(zoroastrianism)

要不要给“另类科学”予赞助?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

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OAM)(1992)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NCCAM)(1999)

2001年,美国国会给OAM拨款500万美圆

2003年,美国国会给NCCAM拨款11340万美圆

科技立国、科教兴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目前已经超过GDP总量的1.5%。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CTNS:The Center for Theology and Natural Sciences

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

要不要赞助中医?

中国的“另类科学”

作为“ 地图” 的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恰似“地图”

对有意义的实体做标记,如:分子——城镇

表达其结构关系,如:分子键——城镇里的街道

按适当比例绘制,隐藏其内部结构,如:细胞里的组织——城镇里的房子

根据用途而变化,如:分子生物学或基因学——“公共汽车”或“地铁”

通过内部自洽而使其各部分有效

2.为什么相信科学?(Why do we believe science?)

问题:好的科学通常难以置信

高度抽象——比如相对论宇宙学

反直觉——比如量子力学

不能直接检验——比如生物进化论

假设“不可见”实体——比如原子,基因、力……等

引起诸多争议——比如板块学说

异端——比如日心说

(1 )哲学的回答

科学理论是有效的,因为产生它们的“方法”可以保证它们。

科学理论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产生,并能够预测未来现象的知识系统。

因而科学方法可产生一个免除了事实错误、逻辑矛盾以及人类偏见的自洽的“地图”。虽然这个“科学的世界地图”尚未完成,但它肯定表达了独立存在于我们生活之外的“客观实在”。因而它最终无论在原理还是在实用方面都值得我们完全地、绝对地信赖。哲学家的任务是帮助科学家们明确并整合该过程。——John Zimann

哲学的“ 黑洞” :

哲学面临的三个基本的逻辑疑难:

归纳问题(Hume,1748)太阳明天一定升起吗?

怀疑主义(Pyrrho,c.300BC):现实世界可能是完全的幻觉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特殊性问题(Heraclitus,c.500B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马赫(1838-1916):科学术语只是理论上的建构,帮助观察者探索相互依赖的现象之间的联系(经验论)。

科学“ 方法” 的疑问

夸克等微观粒子不能被观察。

古生物学不能被实验直接检验。

……

(2 )“ 强” 社会学的回答

科学是以产生知识为目的的建制化的社会活动。

与其说科学知识是“被发现”的,毋宁说它是被社会地“建构”的。

研究成果是因为做出这些研究的机构的社会权力而被合法化的。

正是这些机构的社会利益形成了由它们所产生的知识。

强社会学的“ 相对主义的贫困”

对科学的信任因而依赖于是谁最初“建构”了它。

如果它是在某一文化之内“建构”起来的,则它对那种文化中的成员有效。

所以“现代”科学只能在“现代”文化中得到“相对的”信任。

“强”科学社会学因此落入了完全怀疑主义的“黑洞”中!

问题:科学是西方文明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吗?

3.可靠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

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什么使得科学值得信任” ?但由于科学与技术所产生的知识总处在增长与变化之中,新的理论“ 地图” 与有用技术不断扩展延伸或完全代替旧的。所以,下一个问题便是:可靠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

(1)“达尔文主义”=“选择主义”

对变化的一般机制的解释是著名的达尔文进化论,由Donald.Campbell 总结为公式:“BVSR”=“Evolution”(Blind Variation 无目的变异+Selective Retention 选择性保留产生持续变化)

(2)作为进化过程的技术革新

Blind: 革新者不能预测新工艺是否成功。

Variation: 很多种不同的发明(比如专利)为同一种应用而竞争。

Selective: 市场选择依赖于已经被证明的品质,比如实用方面的改进。

Retention: 成功的革新将被广泛模仿并成为新的模式。

(3)作为进化过程的“实在科学”

已经建立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任的,因为它系统地产生于BVSR实践。由创新推动的变异(V)(猜想)被严格的怀疑主义(反驳)(R)所选择(S)而被公共地保留下来。(Popper,Merton,Campbell)

科学知识的持续增长与变化因而由达尔文过程所驱动。“生物进化”因素影响理论、技术、范式、出版、研究机构等等。

小结

1.科学哲学可简单定义为“对科学的哲学反思”,但这个定义需要展开。

2.现代科学与哲学正在相互靠拢,彼此渗入对方的领域。现代科学自身提出的问题表明,其解决越来越依靠哲学的反思。由此可以给哲学下一个“工作定义”:处理科学不能回答的问题,以及科学为何不能回答这类问题的原因。

3.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科学?”以及“为什么相信科学?”,与此有关或派生的问题则是:“可靠的知识何以产生”?这几个问题是融贯一体的,对其中一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另外两个问题的答案。

4.对科学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构成各具特色的科学哲学流派。导论中仅仅介绍了几个典型的答案以展示当代科学哲学的一个侧面。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是真理吗?

我们为什么相信科学?

科学有用吗?

科学的社会作用是什么?它是天使还是恶魔?

教学参考书:

《科学哲学导论》,罗姆.哈瑞著,邱仁宗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罗森堡著,刘华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自然科学的哲学》,亨普尔著,张华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江天骥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思考题:

一、结合事例谈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二、什么是科学哲学?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三、谈谈你对星象学与“另类科学”的看法。

四、科学是西方文明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吗?

第二章

1.什么是理论术语、观察术语与桥接原理?

理论术语(theoretical term):

科学理论中用以描述不可直接观察的理论实体(entity)的概念

观察术语(observational term):

科学理论中用以描述与感官经验相连的、可直接观察的现象的概念

桥接原理(bridge principle)

(1)说明理论所假定的过程及其实在与我们熟悉的经验现象有何关系

(2)把不能直接观察和测定的理论上假定的东西与可以直接观察和测定的东西连接起来

(3)理论术语与观察术语的区分有时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2.为什么科学理论可以说明世界?

理论可以说明现象,正是因为它们是像数学或几何学那样演绎的组织起来的系统.

科学理论是一个逻辑融贯的演绎系统;它的理论术语与观察术语可以用桥接原理对应起来。

所以,科学理论可以很好的说明世界。

科学与哲学都寻求对世界的说明;在满足我们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同时,既说明世界,又预测未来。

3.解释还原论、工具主义与实在论。

还原论:

(1)科学理论中出现的一切理论术语都可以通过观察术语明确定义,或有条件的下定义。

(2)由理论命题还原的观察命题是有关感觉资料(sense data)的命题。

工具主义

(1)科学理论是把观察现象组织起来或从某经验现象预测其他经验现象的工具。(2)因此,讨论理论本身的真假问题,或理论术语是否指称客观对象的问题是无意义的。

实在论

(1)科学理论涉及实在或存在的对象。

(2)科学理论具有真假值。

4.什么是D-N模型?为什么说I-S模型是D-N模型的扩充?

1 .D-N模型的一般结构:

说明项:L1、L2、……Ln(规律陈述)

C1、C2、……Cm(初始条件)

——————————————————

被说明项: E (描述被说明事件的语句)

2.当E为已知时,D—N模型是说明模型;

当E为未知时,D—N模型为预测模型。

例:地球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

地球大气分子主要由氮和氧组成(初始条件1 )

气体分子对光波的散射系数为1/λ4(规律陈述1)(瑞利定律)

蓝光的波长比其他可见光波的波长短(初始条件2)

所以,地球大气分子散射更多的蓝光(规律陈述2)

例:为什么晴朗的午后有时天空会出现红褐色的雾?

地球大气中有氧气(初始条件1)

石油燃烧产生氮气(规律陈述1)

氮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氮(规律陈述2)

太阳光中有紫外线(初始条件2)

二氧化氮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生红褐色气体(规律陈述3)

例:为什么利率总是为正?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更偏好即时消费,而不是未来的、不确定的消费(规律陈述1 )

所以,为了使人们将消费推迟到未来,必须向他们承诺未来将得到更多的消费(规律陈述2 )对推迟消费的支付,是以利率来衡量的(规律陈述3 )

5.满足D-N模型的四个条件是什么?其中第四个条件会带来什么形而上学问题?

要求:(1 )说明必须是一个有效的演绎论证

(2 )说明句必须至少包含演绎中实际需要的一个普遍定律

(3 )说明句必须是经验上可检验的

(4 )说明句中的句子必须是真的

条件1要求逻辑融贯性,将说明视为论证过程

条件2要求必须依据普遍规律,且此规律应与演绎相关

例:

这胎生下的小狗前额上都有一个褐斑

费费是这胎生下的小狗

所以,费费前额上有一个褐斑

例:

所有自由落体都有恒定的加速度

周一下雨了

所以,周一下雨了

条件3要求可检验性(testability),以排除非科学的说明

条件4要求初始条件与规律的真实性

.由条件(4)带来的形而上学(哲学)问题

(1)科学理论是带有猜想性质的假说,不可能全真

(2)什么是因果性?什么是规律?

(3)为什么科学说明必须求助于规律?

(4)如何区分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6.我们能否在自然界中直接观察到因果性?因果性与规律是什么关系?

休谟问题:因果性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吗?

“因果强迫性”(causal necessitation)

逻辑真理—科学定律—偶然概括

因果性是存在于我们人类头脑中的先天范畴,因而具有普适性——康德

第三章

第一节

1 .石里克所说的“哲学的转变”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以往的哲学史是按照一个绝对真理体系推翻另一个绝对真理体系的矛盾逻辑演进,哲学很难说有什么真正的进步

(2)过去时代哲学最严重的错误之一,是哲学家们总是追求建立一个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

过去时代最严重的错误之一,是认为哲学命题的真正意义和最后内容可以再用陈述来表达,即可以用知识来阐明;这就是形而上学的错误。形而上学者的努力一向集中在这一荒谬的目标上,要用知识来表达纯粹性质的内容(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要说那不可说的东西。性质是不能说的,只能显示在体验中,而认识与体验毫无关系。

(3)一切陈述即知识都有共同的东西,即逻辑形式,而形式本身则是不能再描述的

(4)哲学的使命不在于提出命题,而只在于澄清逻辑

哲学不是一个命题体系,它不是一门科学。那么哲学是什么呢?它虽然不是一门科学,却仍然是很有意义的,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今后可以像从前一样,被尊为科学的女王;因为确实没有这样一条规定:科学的女王本身也必须是一门科学。

我们现在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代的伟大转变的特征;哲学就是那种确定和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科学的内容、灵魂和精神当然离不开它的命题的真正意义。因此哲学的授义活动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开端和归宿。

(5)哲学的转变表现在从一个知识体系到一个活动体系,从对形而上学的追求到探索命题的意义

Let’s do philosophy

Learning by doing

那时将不再有必要谈论‘哲学问题’,因为人们将对一切问题进行哲学的谈论,这就是说,进行有意义的、清楚的谈论。

2 .什么是意义的证实原则?它有哪些缺陷?

(1)意义的可证实原则:命题的意义在于它的证实方法

“形式真理”与“经验真理”

(2)“可证实性”是指证实的可能性,即证实的逻辑可能性

(3)在证实方法以外的命题,如形而上学的命题,则是无意义的命题

“科学划界”:科学与非科学

Justify(justification):证实、证明、证成、辩护

证实原则是指一个句子是确实有意义的,当且仅当它所表达的命题或是分析的,或是经验地可证实的

证实原则的缺陷(可联想怀疑主义)

1.证实原则不能用于自身,即证实原则本身不能被证实。

2.证实原则不能证实关于过去与未来的经验判断,也不能证实超出直接感官经验的现代科学。

3.证实原则不能证实概率命题。

4.证实原则将排除全称科学命题。

(证实原则本身的缺陷使逻辑经验主义者走向自我否定。)

3.你认为伦理学命题有意义吗?试举例说明。

相关资料如下:

{首先了解伦理学}

(1)对人类行为的心理学与社会学研究,是有意义的,属于经验科学

(2)陈述人类行为的准则或对道德价值的判断,不能推出经验可证实的命题,因而是无意义的

杀人是罪恶的

勿杀人

如果杀人,将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关于伦理学问题

(1)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的行为的动机,这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因而是科学的

(2)人的行为的动机律:意志为了获得最快乐的目的而作出决定,以达到最高程度的快乐的情感状态,或最低程度的不愉快状态

“社会赞成论”、享乐主义与功利主义

(3)所谓“赞成”,在道德的意义上是指欲求,而快乐与痛苦是欲求中的主要因素

(4)所谓善的,就是“增进社会快乐”的,被认为“能带来最大幸福的”

(5)善的主要特征,只来自被赞同所加强了的社会欲求

(6)价值不是绝对的,它相对于主体情感,但也不是变幻莫测的

(7)决定论有时是普遍因果性的表达,并不一定否定自由意志;同样,非决定论有时是指没有原因的随机或偶然性,也不代表真正的自由

(8)我们之所以合乎道德的行事,是来自于一种独特的快乐,是被建议、惩罚和报偿所驱使的

第二节

1. 什么是证伪原则?它与证实原则的关系如何?

相关资料:关于证伪主义

(1 )科学理论都具有严格的普遍陈述的形式

(2 )严格的全称陈述由于其时空的普遍有效性,决定了它不能通过个别陈述来证实,但却可以通过个别陈述而证伪

(3 )证伪原则是一种演绎推理

(4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不能被证伪的理论有可能转化为能够被经验证伪的科学问题(5 )证伪原则本身不能被证伪,因而它是一种约定

我们无须说基本陈述是??真?ˉ的或??假?ˉ的,因为我们接受它们仅是一种约定或决定。

2. 简述波普尔三个世界的理论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三个世界

物理世界(世界1 )

主观精神世界(世界2 )

客观精神世界(世界3 )

世界3 客观化于世界1 之中,它通过世界2 与世界1 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世界1

它一旦产生,有相对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3 . 什么是历史决定论?波普尔如何批判历史决定论?

“ 历史决定论”:

(1 )肯定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2 )人能够在认识这种规律的基础上对社会历史作出预言

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1 )不是经济决定思想,而是思想决定经济,从而决定社会的发展

构成知识的思想比整个物质生产资料更为根本。可以设想,我们的整个经济体系,包括机器和社会组织有一天全都被摧毁了,但是只要科学技术知识没有摧毁,那么也许不要经过很长时间就可以重建经济体系。可是反过来,假如知识完全消失了,而机器和物质产品仍然保存着,那么其结局只可能是一个野蛮的种族占据着一堆高度工业化废物的荒芜情境,而在这种情况下,文明的物质遗迹也是会很快消失的。

(2 )自然现象有重复性,社会历史现象没有重复性,因而没有规律,更不能预言

第三节

1.什么是范式?如何理解科学理论的不可通约性?

范式定义:某一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所构成的整体或这个整体中的某一元素,是指导科学共同体进行研究的研究纲领和行动准则

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定义:

不同科学理论或范式所使用的概念或术语不可能毫无损失地互译或翻译为另一种中性语言。科学术语和概念a例如力、质量、元素和化合物的意义,往往随它们在其中所展开的理论而变化。我们都主张,当这些变化发生时,一个理论中的所有术语(terms)不可能用另一个理论的词条(vocabulary)来进行定义。

2.试比较三种不同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

三种增长模式比较

逻辑实证主义:静态增长

批判理性主义:“不断革命”

P1-TT-EE-P2

历史主义:“阶段革命”

库恩给波普尔的信

我们都关心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于关心科学成品的逻辑结构。由此,我们都强调只有科学实际发展的事实和精神才是合法材料,因而我们都常常到历史中去找这些材料。从这个共有的材料库中,我们得到许多共同的结论。我们都反对科学通过累加而进步的观点,都强调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与之不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过程

3.可否将牛顿力学的“质量”概念完全翻译为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质量概念?

根据不可通约性来说明

4.比较亨普尔的科学解释的D-N模型与库恩的科学观,两者可否相容?

根据上一章和这一章内容综合来说明

第四节

1.解释增殖原理与韧性原理的意义。

1.增殖原理(principle of proliferation):大胆发明、详细阐述与公认观点不一致的理论,即便后者碰巧得到高度证实或被普遍接受也在所不辞。

2.韧性原理(principle of tenacity):支持与某些观察结果和实验事实不一致的理论,而不管它遇到多大的实际困难

批判“证伪主义”

3.增殖原理与韧性原理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从而形成理论多元、相互竞争的局面

2.“怎么都行”。

“怎么都行”:

(1)不是肯定性原则,而是一种批判的、颠覆性的原则

(2)拒斥所有带普遍要求的规则和观念,倡导注重实效的自由的解决方案

(3)是对一种没有什么方法准则的创造性的-多元的科学理解的辩护

只有一条原则,它在所有情况下和人类发展的所有阶段上都是可以维护的。这条原则就是:怎么都行。

知识不是由一些自我一致的、向一个理想观点汇合的理论构成的系列;这不是向真理的渐次逼近,它是一个日益增长的、相互不一致(不可通约)的可取理论的海洋,构成这个集合的每个理论、童话和神话迫使其他理论、童话和神话加入,形成更大的集合,而它们全都通过这个竞争过程对我们意识的发展作出贡献,没有什么东西会固定下来。

无论对于科学的内部进步还是对整个文化的发展来说,无政府主义都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理性?ˉ终于加入到一切别的抽象怪物诸如??义务?ˉ、??责任?ˉ、??道德?ˉ、??真理?ˉ及其比较具体的先行者诸神(它们曾被用来威吓人,限制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发展)之中,与它们为伍:理性凋谢了?-?-

3.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必须对本节内容有足够了解)以下仅供参考

1.继波普尔和库恩之后,费耶阿本德进一步解构了科学与理性,倡导一种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的科学哲学,将科学与我们时代的文化融合起来。

2.费耶阿本德终结了传统的科学哲学,将科学哲学引向一个新的方向,科学哲学从此汇入人文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潮流。

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思想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各种文化传统多元共存,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反对文化沙文主义。

2.有利于自由与民主价值观的推广与流行,反对霸权主义和集权主义。

3.有利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合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4.我们该如何看待“另类科学”或“另类医疗”?

“另类医疗”(alternative medicine)

“叫我土狼(coyote)”

——lewis mehl-madrona

Wesley病例:

卡洛琳帮Wesley施行心理治疗上的?°催眠?±,作为典礼的先行手续。在接下来的四个晚上,她带我们进入一间棚屋:一间柳枝造的平房,外覆毛毯、被单和防水帆布。我们在此每晚为Wesley 祈祷约五个小时。在这四天的白天中,卡洛琳私下和Wesley独处?a?a两人一起祈祷、说故事、烧药草。她也见他的家人。第五天她和Wesley走到外面,告诉Wesley,他每天都要弯腰礼拜多次,当一只老鹰出现时,就象征他的病好了。

就在那天下午,Wesley发现一只老鹰,并且变的神情恍惚。卡洛琳当场施了法,将烟草和玉米粉撒在地上,净化土地。她燃烧鼠尾草驱除邪祟,吟唱圣歌,请示圣灵并吸圣烟斗。最后,卡洛琳告诉Wesley,白水牛神女传谕给她说,他的病已经好了。

当Wesley回到城里,他的医生竟然再也找不到淋巴瘤的痕迹?a?a而他们却对瘤的消失提不出任何解释,只是在病历上把此情形记录为一次罕见又无法解释的自发性症状减轻。?-?-Wesley 等过了医生的观察期限,医生终于同意了白水牛神女的说法。他们宣布,Wesley已经完全好了。

我们都听过一些民间偏方最后都被证明很有科学依据。?-?-那么为什么我们必须完全信赖那些穿着白色工作服,脖子上套着听诊器的男女,却拒绝相信那些或许穿着不同,但具有可能帮助我们治好病痛的知识的另一批男女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对科学是什么,以及对它应该如何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并没有全面一致的看法。?°科学?±一词已成为一个魔咒,使我们看好一切医院的作为和医生的做法,但是我们一相情愿对?°科学医疗?±寄予信赖,我们是否能提出正当的理由来证明呢?

现年14岁的少年拉杰西住在印度北方邦西部萨哈兰普尔市40公里外的一个偏远小村。

2006年7月的一天,拉杰西帮着哥哥为家里院子搭建围墙。但精神失常的父亲总是要跑来捣乱。拉杰西忍盛怒之下拿起一块砖块猛砸父亲的头,导致父亲流血倒地。事故发生后,内疚的拉杰西也受到巨大刺激,他从此终日沉默不语,在长达3个月时间里,他再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

然而拉杰西?°封口?±3个月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2006年10月一天早上拉杰西一觉醒来,忽然打破沉默开口说话。而且说的竟然是一连串流利的英语。渐渐人们发现,本来目不识丁的拉杰西似乎在一夜之间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掌握了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各个领域的丰富知识,甚至理工科学者和大学生提出的问题也难不倒他。

2006年11月,由美国印裔企业大亨温诺德?古普塔在印度创办的著名高校?°威廉?杰斐逊?克林顿科技研究中心?±将拉杰西破格将录取。目前拉杰西已完成3篇不同学科的论文,并正计划进一步参与一些研究工作。

第五节

1.迪昂-蒯因命题及其意义

(1)我们的知识和信念构成一个人工的系统,只在边缘与经验紧密接触

(2)当该系统与经验或实验发生矛盾时,可以对内部系统重新调整

(3)系统中哪些部分被调整,是随机和任意的。

我们所称的知识或信念的全部,从地理和历史上最偶然的事件到最为复杂的原子物理学、甚至纯数学和逻辑的最深刻的规律……是一种人造的织物,它仅仅只在边缘撞到了经验……与经验在外围发生的冲突,在内部就被调整……于是,整个领域就因其封闭性而贫乏不足,经验有着很大的选择性,依据任何一个相反的经验就可做随心所欲的调整。——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1953)评价:

1.蒯因的语言哲学是自然主义、行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它冲破了现代经验论关于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之

间的区别,也打破了还原主义的教条。

2.蒯因的知识论是整体主义的,迪昂-蒯因命题进一步粉碎了还原论与可证实性的神话,也消融了自然科学

的绝对真理性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

3.蒯因的本体论承诺的理论恢复了被逻辑实证主义视为“形而上学”和“无意义”而被排斥在外的的本体论研

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的未来发展预示了新的方向。

2.什么是“本体论承诺”?

1.不是在任何运用了单独名词的地方就一定存在着个体对象(包括可能对象)

柏拉图:“某物的非存在”(nonbeing of something)

例如,考虑在那个门口的可能的胖子;另外,再考虑在那个门口的可能的秃子。他们是同一个可能的人还是两个可能的人呢?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一点?在那个门口有多少个可能的人?有多于胖子的可能的秃子吗?他们中间多少人是相像的?他们相像因而是同一个人吗?没有两个可能的东西是相同的吗?最后,同一性概念完全不适用于未经现实化的可能物吗?那么谈论那些不能有意义地说它们与其自身同一并且互相区别的对象有什么意义呢?

2.存在是约束变元的值,本体论承诺应该在它的约束变元的值域中寻找

例如,我们可以说,有些狗是白的,?-?-为了使这个陈述真,约束变元??有些东西?ˉ的范围内必须包括一些白狗,但不必包括狗性或白性。另一方面,当我们说有些动物种是杂合的时,我们就必须承认一些种为对象,尽管它们是抽象的。至少直到我们想出某种办法重写该陈述,以表明约束变元表面上对种的指称是一种可以避免的说话方式之前,我们都得作出这种承诺。3.本体论承诺标准并不提供裁决本体论之间争论的方法,也不解决什么存在什么不存在的问题,它只是将关于存在的实质性分歧转变为语言分歧

我们寻找与本体论相联系的约束变元不是为了知道存在着什么,而是要知道一个给定论述或学说?a?a不管是我们自己的还是别人的?a?a说存在着什么;这完全是一个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而存在着什么则是另一个问题。

只有相对于一种经过严格整理的语言系统,任何本体论解释才有意义。

第六节

1.什么是趋同实在论?

1.实在论与唯心论

–实在论:承认科学理论中的术语在现实世界中有客观的指称。

–唯心论:认为科学理论中的术语是出于想象或为方便而设定,无客观指称。

2.三种实在论:

–唯物主义实在论:将存在归结为客观的物理性质。

–形而上学实在论:主张有一个超越了所有人类可能认识的东西之外的真理观念。

–趋同实在论:一切成熟的科学理论中的名词都真正有所指称,这些理论或多或少都近似于真理或逐渐逼近真理。

3.趋同实在论的基本观点

(1)成熟的科学理论中的名词或术语必有所指,前后相继的不同的科学理论中的相同名词或术语,可以指称同一个东西。

反对库恩与费耶阿本德的“不可通约性”

如果人们相信T1中的名词确有所指,那么它对T2将是一种约束,它将缩小候选理论的种类,即T2必须具有一种能从它的立场上指定T1中名词指称的性质。

(2)科学理论是近似真理,它通过积累而进步,后来的理论把先前的理论作为极限情况包括在内。

我认为科学知识中有某种趋同的观念?-?-事实上,科学家们试图尽可能的维护先前理论的机制(或者表明它们是新机制的??极限情况?ˉ),这通常是寻找一种理论使之既保留曾经是正确的旧的观察预测同时又容纳了新的观察材料的最艰难的方式。科学家们总是努力去这样做?a?a例如,尽可能的维护能量守恒,而不是要违背它,这是事实。但这种策略总是导致重大发现(从海王星的发现到正电子的发现),这也是事实。

2.什么是“缸中之脑”?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大家都懂,不多说。

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的哲学反思

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的自我价值科学技术与实现人类自我价值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人类逐渐掌握征服自然的能力。同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人类价值的实现就是要随着地球环境以及宇宙环境的改变不断的适应,而且不断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其实和所有的动物一样人类只是依附于所有的物质条件而存在。本身的科技和文化也都是为了生存的保证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随着人类不断繁衍,人口数量的增多,当前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就会必定会枯竭,而人类基于自身的需要一定会为了生存而进行掠夺,从而破坏自然。当自然环境遭受到破坏,人类的居住条件变得更加恶劣,使得人类需要继续进行更多的掠夺和破坏来获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例如在巴西的热带雨林,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资源而破坏雨林的植被。然而随着雨林的破坏,水土流失,人口的增多使得当前的耕地已经无法满足人口的需要,使得人们继续加大雨林的破坏面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就是为了让人类一方面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同时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的破坏,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 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古代的科学技术主要是一种技巧或技艺,它是和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活动。表现在对工具使用层面上的实用价值正好满足人们的需要,它从诞生之初,

就体现出推进人类物质文明进步、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古代火的发明,使人类掌握了抵御寒冷的武器,扩大了人类的活动时空;农耕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并进而带动物品交换、社会组织等文明形态的出现;天文学的起源与早期农业的需要而对天象的观测有关,几何学的起源与埃及尼罗河的泛滥有关,泛滥后的洪水冲毁了土地,埃及人不得不重新丈量土地,因而产生了几何学。数学主要产生于土地测量、天文历算与交易计数等等。这些科学技术的产生,让人类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获取更多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使得人类获得了最基本的价值得到体现。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具有了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煤炭石油的使用与需要,人类陷入了能源的危机,自然环境的危机。而这些危机并不会导致人类的灭亡,因为他们始于科技技术的进步,而带来的问题最终也将由科学技术发展解决。 同时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价值的影响既表现为物质方面,也表现为精神层面。科技进步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是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动力。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科学给予我们对一个永恒世界的信念”。科学不但作为一种物质文明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它还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发展。人类思想史无非是一部价值标准发展变迁的历史。因为人类一经在地球上诞生,就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生存目的的生物。当然,人类行为基于本能,发端于具体利益诉求,同时受到人类的习惯、道德、良知以及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古代因为科学技术的不发达,

科学技术哲学答案

科学技术哲学答案

1.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对提高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对科研具有指导作用(2)当代科技发展系统化复杂化需要科技哲学指导 (3)学习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可增强科学精神理念思维道德 (4)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提高科学管理、决策、组织、领导 (5)结合自身体会 2.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 答: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既有利于人类,同时有利于自然的合理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 第一,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马克思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两者并不是处在一种简单的对峙关系之中,而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人不能离开自然而生活,人的一切,包括人的肉体和意识都依赖于自然界;作为人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因人的活动而发生改变,发生着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对象性关系正

是通过人有一时的生产劳动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化过程”。人通过生产劳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使人类的文明不断产生和发展,社会历史得以进步。) 第二,认识能动与受动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要注意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现在行、制约性,要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线性、自然规律和谐一致。这是因为:其一,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必须像对自身一样关怀和爱护自然界。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状况息息相关,不能无视自然界的各种关系对自然界进行任意的改造甚至破坏。其二,自然界以系统整体的方式制约着人类的存在。在整个自然界中,各种自然事物以一定的关系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系统。某一种自然事物的消失和破坏,就可以引起整个自然系统的连锁变化,在最终意义上危及到人类的存在和社会的再发展能力。因此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功利需求与环境利益统一起来,维护自然系统的协调关系。

浅谈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浅谈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摘要]:人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历史揭示是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世界观、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哲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科学技术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哲学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助推器;哲学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哲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反思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现阶段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世界难题迫切需要实现哲学理论创新,也是科学技术哲学所要实现的逻辑发展。 [关键字]:哲学,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哲学 人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历史揭示是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世界观、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在古代, 无论当时人们是否意识到。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始终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在近现代,由于哲学家的层出不穷,由于哲学本身的变革和系统地发展,使得人类科技得到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许多哲学家开始涉足哲学的一个全新领域——技术哲学。德国哲学家卡普(E.Kapp) 在1877年发表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代表了系统地进行技术哲学研究的开端[1]。经过百余年发展,尽管技术哲学仍属于哲学的边缘领域,但在学术界逐渐获得了承认。技术哲学研究以前,科学技术一直处于无统一范式、无哲学地位的困境中。处理好理论思辨与经验研究的关系非常重要,“唯理论”或者“经验论”的方法皆不可取。技术哲学研究使得过去的这种玄思转向了今天的实践导向。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人类逐渐从对大自然的无知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类又重新陷入了一个无知的技术世界。于是,技术启蒙[2]就成为了技术哲学研究的时代作用。技术启蒙关键是运用哲学思辨方法对科学技术活动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以此建立起人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自由关系,将人类从无知的技术世界中解放出来。 哲学对现代科技发展起着助推器的作用。所谓哲学即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体现了关于整个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主观世界活动的“普遍规律”[3]。而科学是分别从各个学科上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技术都反映着哲学思想,世界上没有不反映哲学的科技。哲学思想渗透到科学和技术思维的各个方面,哲学让人类在现代科技方面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树立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一方面使现代科技变得更为活跃,更有生机;另一方面使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得更为全面。综观人类整个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无不是受到哲学的启迪和影响,无不是哲学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科学哲学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对科学及其演化过程中的最基本问题所作的系统的哲学思考。首先,科学哲学是近现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哲学运动而兴起的,科学哲学的最卓著成果之一便是深化了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的认识。 一、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哲学的诞生 科学与哲学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联系在一起讨论的,宣称科学与哲学是天然相契合、视科学为哲学发展方向的指使者的观点是片名的、不全面的。一直以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是极其复杂难解难分的,其间激烈缠绵的纠葛,也不乏出现互相冲突的情况。两者的关系极其复杂,从横的方面来看,它们之间有许多的联系与区别;从纵的方面来看,不同时代各有特点,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永恒关系。 但是无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冲突如何的激烈,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若是脱离科学基础讨论哲学问题,哲学将不可避免的背离当代迫切的知识论问题、道德抉择问题、终极关怀问题等现实问题,哲学的论辩也将成为与现实脱节的纸上谈兵。反之亦然,科学中的许多思想都是源于哲学(比如思辨思想),正是这些源于哲学的思想促进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哲学思想早已深深的渗透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无法脱离哲学讨论科学问题。 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种种关系归根结底,要归结到实证方法与思辨方法上去。在19世纪,出现了以谢林、黑格尔为首的自然哲学。自然哲学的主旨是自觉地排斥思辨思想,企图将科学的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完全分离的尝试,实证哲学有其深刻的背景。这种学说,或者更确切的应成为论调,在当时的确是风行一时,但是领域仅限于“关于自然的知识”的自然哲学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相反,自然哲学所采取的方法不但是已经过时,而且还会束缚住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黑格尔的颜色论调在牛顿的物理光学实验面前惨败的事实进一步的表面了自然哲学已然是强弩之末,这种窒息科学的封闭体系最终是被时代所抛弃了。但是是否要讲与自然哲学紧密相联系的形而上学思辨思想一同抛弃却不是那么的简单了。因此人们开始注意到,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也就是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思辨方法之间,并不总是互相排斥的。 科学的基本特征可以表述为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极为在逻辑上有可检验的可能性。虽然这仅仅是科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但是如果不具有逻辑上的可检验性,就不能

走向一种科学技术政治学理论

走向一种科学技术政治学理论——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政治效应的观点 【摘要题】本文评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当代科学技术是一种新控制形式的观点。作者指出,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存在种种不足,但是他们较深入地探讨了当代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提出一种独特的科学技术政治学的理论,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当代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政治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政治效应 【正文】 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问题是科学技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外,围绕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即科学技术政治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着力研究当代科学技术的消极政治效应方面,提出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观点,即当代的科学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政治恐怖手段而变成一种新的统治或控制形式。下面我们将评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这方面观点。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已经涉及科学技术的社会政治效应问题。他认为,当科学认识的观念被应用于自然时,它只是推动科学的进步,当它被应用于社会时,它反转过来成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1]现代科学越发展、越复杂,它的方法对自然理解得越好,就离人本身越远,越成为片面的、封闭的、与人无关的东西。技术的情形也一样,“技术的专门化破坏了整体的形象”,“它把现实世界撕成碎片,使整个世界的梦幻烟消云散”。[2]卢卡奇实际上把科学技术当作物化的形式来加以批判,认为资产阶级一方面将科学技术当作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将它们变成人对人统治的有效手段;科学技术成了资产阶级的帮凶,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越发展,工人受剥削受压迫就越厉害,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矛盾异化现象的一个祸根。在这里,卢卡奇显然注意到了资产阶级将科学技术变成统治工具的事实,分析了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沿着卢卡奇的思想传统,对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这成了其科学技术观的一个主题。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了,但这种控制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作为代价的,即科学技术既是人控制自然的工具,反过来变成人对人统治的手段。在他们看来,在当代社会,统治的原则已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那种基于野蛮力量的统治让位给一种更巧妙的统治,即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命令被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技术已经成为新的控制形式。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提出的基本论断是“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统治的基本原理”,因为人运用理性工具不断征服自然,以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作为合理性活动的准则,这本身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统治欲。而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由于科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说明:我们为有志于科学技术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同学列了一个300本书的阅读书目,其中30本标有*的为必读书目。在此基础上,请各研究方向的导师为您的学生再选15本左右的参考书目。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对经典的研读。我们希望通过读书培养大家学习科技哲学的兴趣,及早了解学习本学科的进路。但是,读书毕竟是学习、研究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深入研究,还必须自己多动脑筋、多向导师和同学请教。对于近年来新出的一些好书,也希望导师能够及时推荐。 *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 * 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年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1年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马克思:《数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5年 6、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 7、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0年 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9、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 *10、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 *11、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14、莱斯特:《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年 15、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6、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385289

浅谈科学技术哲学中的工程技术 摘要:本文从哲学、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专业以及所在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阐述和分析了科学技术中的工程技术环 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举例说明了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转化关系, 同时讨论了工程技术人材应该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 关键字:哲学、科学、工程技术、工程观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问题为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1] 。因此,哲学理论思维较之科学理论思维来说在对世界的把握上就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由于人类理论思维形成的过程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而古希腊时代的三位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殚精竭虑地思考和追究过思维的逻辑问题,他们对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探索和认识,使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逐步走向成熟。在此意义上来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因此,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都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和哲学思维特性的影响。当然,科技工作者并非学了哲学才会思维,但学好了哲学,通晓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之后,有助于他更正确地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工科研究生,深刻理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身拓展逻辑思维,加强综合分析能力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所在的实验室所做的研究工作基本是以工程技术为主的,然而什么是工程技术?工程、技术、科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专业及实验室所涉及的航空航天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探讨。 1.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是指理论化了的知识体系,旨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实践之产物,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技术则是指关于制造某项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提供某项服务的系统知识。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讲述讲解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 H.K. (大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世界都投入到了经济建设当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由于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微电子学的发展,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展开了。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推动当代世界和平、国家富强、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隐患逐渐突显出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柄“双刃剑”,完全有可能导致之前艰难创造的世界文明的破坏甚至毁灭,因此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和反思。本文从哲学的角度,以辩证的眼光冷静、理智的进行分析,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 关键词: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哲学思考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科学”与“技术”原本是两个词汇,科学就是科学,技术就是技术。“科 学”主要是属于认知的范畴,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 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者一般生产力,主要回答了客观世界“是什么”和“为 什么”的问题;而“技术”确实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 践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主要解决了对客观世界“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 题。因为“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经常被连在一起 使用,即“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科学”就是认知世界所需要的“世界 观”,“技术”就是改造世界所需要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不断推动着人类的社会的发展①。1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经 历了三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并且第四次工业即将到来,已经完成的三次工业革命 使得科学技术的高度发生了三次质的飞跃。十八世纪从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 命,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以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改变了最根本的劳动生产 方式,科学技术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随即便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并且迅速壮大起来,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 ①出自潘登等的《对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局限性的哲学反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3期第1-5页)。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讲课要点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课堂讲课内容要点 第一章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一、卡尔纳普的证实原则 生平著作 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 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 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 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 主要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 科学划界标准 两类命题 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 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2+3=5”。 划界标准 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 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例如:“宇宙是无限的。” 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 二、波普的证伪主义 生平著作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生于奥地利。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 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 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证伪主义。 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例:“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非科学命题:不能被证伪的命题。占星家的命题、宗教和哲学上的一些命题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理论是大胆的假设 波普认为,理论仅是一种猜测,它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 因此,理论是真实性和虚假性的统一。

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哲学反思

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哲学反思 纳米技术是新兴技术的主要代表,也被视为是引领21世纪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来看,纳米技术无论是在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在与人的关系方面、无论是作为技术知识还是作为技术活动,都和传统技术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作为其重要特征的不确定性问题更是成为今天技术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文章从对不确定性概念的反思入手,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不确定性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本体论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指的是事物或过程的状态、后果具有多变性。 认识论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意味着认知主体对所认识的事物或过程缺乏清楚地认识,认识结果具有或然性与易谬性,从而导致人们会对认识结果的真实性存有怀疑。哲学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知识的认识经历了从追求确定性,再到对确定性的质疑,最后承认不确定性的过程。 而技术的发展史也是一个从传统技术的确定性到现代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过程。通过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表现形式、特征、类型、影响等不同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纳米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不确定性的技术。 具体来说,纳米技术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纳米技术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发展和应用目标、评估决策过程等方面的不确定性。纳米技术的不确定性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性、难以预测性、复杂关联性以及潜在隐蔽性等特征。 结合纳米技术不同阶段所掌握的知识状态以及人们对不确定性的回应,纳米技术的不确定性大致可以划分为复杂性、无知、未知等类型。这些不确定性在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伦理社会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来源可以从纳米技术的本质属性以及对纳米技术的认

识过程等方面的分析入手。纳米技术的不确定性的来源与其本质属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包括中介性、会聚性、技科学特征、语境化与社会建构等。 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来源,从纳米技术作为科学知识的层面来看,主要反映在知识与方法的“赤字”;从纳米技术作为技术活动的层面来看,主要是考虑纳米技术与社会所构成的系统的不确定性。对纳米技术的认知的不确定性可以从纳米技术作为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与可能性以及利益相关者作为认识主体的局限性这两方面展开。 在对现有应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评估方法、路径、治理模式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可以将基于中国哲学实践智慧思想的行动框架作为应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行动指南。欧美学术界已经发展了针对纳米技术的评估方法,如远景评估、建构性评估、实时技术评估等。 尝试了应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不同路径,如预防原则、亲行原则、“嵌入”道德的经验原则等。在应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治理模式上,提出了“上游”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善治”、全球治理等。 但由于纳米技术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社会影响等不同方面的不确定性存在,这些尝试在可行性方面都遭遇到了困境。在应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策略上,中国哲学以“易”为本的本体论、“悟”的认识论、实践智慧的方法论等思想为我们开启了与不确定性共存的新思路。 基于可行性评估的纳米技术不确定性应对的行动框架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指南性的行动框架,引导纳米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这个行动框架大致可以分为原位研究、及时调整与修正、审慎行动等三个阶段,体现了原位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范文]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范文]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当代对科学的反思主要有三种取向,即捍卫科学的辩护,质疑科学的批判,以及省视科学的审度。以下是精心的科学技术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辩护到审度的转换 [摘要]当代对科学的反思主要有三种取向,即捍卫科学的辩护,质疑科学的批判,以及省视科学的审度。为科学辩护与批判科学的倾向往往在激烈较量中趋向极端,这种畸形的局面终于导致向所谓审度立场的转换。审度为全面、深入地认识科学提供了一条恰当路径;尤其对那些易于在两极间摇摆、迫切需要真正树立科学精神的国人,这种清醒的科学反思是当下极为合适的选择。 ? [] B81 [] A [] 0257-2826(xx)02-0005-08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人们与科学技术之间,已经形成须臾不可离的亲密关系。然而,究竟怎样看待科学和技术,并无太多的共识。哲学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充满了误解和斗争,不仅如迦达默尔所说:“直到 __和谢林去世的整整两个世纪中,哲学实际上是在对科学的自卫中被建构起来

的”;[1](P5)而且在他们之后的近两个世纪,关于科学的攻防也一刻未曾停息。 怎样看待科学,或者说“关于科学的哲学反思”,主要有三种取向。第一种取向是对科学进行辩护。这是科学哲学对科学反思的一个基本态势,也是传统的主流观点。何谓辩护?就是试图说明为什么科学是合理的,为什么科学知识有精确性、可预见性等优点。举例来说, 发射神州飞船,事先就能预计到飞船什么时候进入什么轨道,这是只 有科学知识才能给与的。科学之所以具有合理性,正是科学哲学要解决的问题。当然,社会上会有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对待科学和科学主义,对那些批判科学、指责科学、怀疑科学的观点,这种辩护的取向将义无反顾地与之斗争,会挺身而出捍卫科学,对它们进行驳斥。 第二种取向是对科学进行批判。几百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日益显示其重要和伟大。科学技术成了当代社会的支柱,成了经济发展的支撑,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但在社会对科学满是赞叹和赞扬的同时,也出现了非常强烈的批判声音。这正是当今科学哲学里若干重要流派(所谓另类科学哲学)所大声疾呼的。它们有感于人类发展到现在的许多问题,尖锐地认为,这是科学带来的后果。大家开始可能觉得错愕,然而面对现实与那些思想家对科学的质疑和批判,发现这种批判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当今哲学前沿中很多论述就是走的这条路,即把现在的很多问题的根源归咎于科学。

认知科学对科学哲学的影响及意义

[7]F.弗兰克.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 认知科学对科学哲学的影响及意义 魏屹东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认知科学是一门包括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的诞生与发展对当代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科学理论的形成成为当代科学哲学的一种新趋势。认知心理学家普遍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反心理主义的做法,强调研究人的心理过程,把认知过程看作是一种能够用符号表征外部环境事件和自身的一系列信息加工过程。知识的表征、问题解决与推理、模式识别、记忆学习、语言问题等不仅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应该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问题。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知识、概念、思维等问题为科学哲学家解决科学哲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科学哲学家开始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譬如,库恩用心理学的格式塔转换类比科学理论的范式转换,哥尼克(G opnik,A.)把认知心理学的人类个体认知发展的成果应用于科学理论的进化,纳塞斯安(Nersessian,N. J.)从认知心理学视角解释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吉尔(G iere, R.N.)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科学理论的认知结构[1]。正如萨伽德(Thagard,P.)所说:“目前,科学哲学发生了认知转向,它试图从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角度出发研究科学的发展。”[2]第二,人工智能为科学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科学哲学对概念变化和新概念形成的研究,对科学发现和辩护的探索以及各种非经典推理机制的研究渗透了人工智能的思想和方法。譬如,西蒙和纽威尔提出了科学发现规范理论,为科学发现制定了启发式程序;萨伽德应用计算模式和认知理论来理解科学知识的结构和增长;丘奇兰德从计算神经科学探讨科学理论和解释的本质。其次,人工智能的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范式成为科学哲学家研究和反思的对象。认知主义以符号处理为核心,以“计算机隐喻”为根据,把人类思维看作计算机的符号操作过程。联结主义模拟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提出认知是从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神经元的单元及其联结的网络构成知识,联结的加权变化可说明认知活动过程。这两个范式包含的许多哲学问题如智能的本质、智能机的意向性、认知科学解释、图灵测验(Turing test)的实质等竞相成为科学哲学家研究的热点,譬如塞尔(Searle)提出著名的“中文屋”思想实验就是对智能机具有思维观点的有力挑战。 第三,心智哲学为科学哲学家探索认知过程提供了认知理论。现代心智哲学的研究已经从形而上学的思辨演变为具体科学或认识论的研究。心智哲学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把认知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从而有可能对心智的工作原理和内在过程进行描述、刻画、分析和模拟。这种以信息加工为核心思想的心智哲学对科学实在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卡尔纳普的物理主义认为,物理方法能够对这个世界作出绝对完全的描述,心理学的命题可以用物理语言表述,否认意识经验的实在性。普特南的功能主义把心理状态与计算机功能状态类比,指出人或计算机的功能组织(即命题和思维)可以用相应的心理或逻辑状态的系列来描述,而不必涉及这些状态的“物理载体”的本性。另外,心智哲学对心身问题、感受特性、附随性、意识现象、思想语言和心理表征、意向性与心理内容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哲学家探讨科学认知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四,语言学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探讨促使科学哲学家研究科学语言的认知功能。通过语言表达客观事物间的关系是科学的任务之一。塞尔认为语言对于理解自然和人类生活具有决定意义,没有语言就没有现存形式的世界。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在的住所”,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世界也只有进入语言才成为世界。伽达默尔主张“能理解的在就是语言”,只有通过语言才能理解在。沃尔夫(B. Whorf)坚持语言塑造我们的思维,决定我们思考的内容。应用“计算机语言”而发展的人工智能证实了这些思想。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一个成功范例,他认为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就如同数据与算法的关系,我们虽然不知道大脑结构的细节及其活动过程,也不知道它是否运用算法或运用哪些算法,但可以通过大脑的输入和输出情况知道大脑必须解决什么计算问题。他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区别以及“管辖与约束理论”被认为是对人工智能的两大贡献。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语言学理论来寻找合适的算法,以解决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匹配问题。这样,在“语言转向”的基础上,将语言学推向科学认知领域,成为科学哲学家的任务之一。 第五,人类文化学影响了科学哲学的人文走向。人类文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04J Z D0004)和山西省留学基金项目“科学概念变化机制与规律研究”(0505502)成果之一 4

科学技术哲学的课件重要问题整理

导论:什么是科学哲学? 什么是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1.定义:对科学的哲学反思,它包含 (1)对科学本身的思考(Meta-science) 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理论的结构 科学说明与解释 科学方法论 科学进步的规律 …… (2)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相对论与时间空间观念 量子力学与因果性、实在观念 夸克禁闭与物质无限可分 宇宙大爆炸与世界的无限性 ……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 (3)科学与社会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对科学的影响 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 科学史(内史与外史) ……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 英国“爱丁堡学派” 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 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 2.科学哲学的基本内容: (1)研究科学在整个人类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及其社会影响。 (2)研究科学本身的结构、形式及方法论方面的问题。 科学哲学与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对自然作抽象的思辩,以某种形而上学原理作为先验根据来解释经验事实

自然哲学曾经是自然科学的前身(古希腊) 黑格尔:《关于行星轨道的哲学演讲》(1800) (1)行星的数量必定为7颗 (2)火星与木星之间不会有行星存在 1801年1月1日,J.E.博德(1746-1826)发现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谷神星 科学与哲学 三种态度: 1 .科学不涉及真理的本质,只有哲学才是关于真理本质的学问。 现象学:建立一门作为严密科学和绝对真理的哲学。 哲学关心的是真理的本质。至于真理是否总是或者说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真理,特别是是否就是科学研究中所说的真理则与此无关。 ——《真理的本质》,法兰克福,1949年第三版,第5页 形而上学是“此在”中最基本的活动,甚至就是“此在”本身。“此在”是个深渊,形而上学居住在深渊的最底层。因而科学上的所谓严格性无法接近形而上学。哲学从来都拒绝科学中使用的准绳(因此亦不能用此来衡量哲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法兰克福,1951年第6版,第38页 2.科学是证明哲学观点正确与否的证据。 量子力学与实在观和人类的“自由意志” “哥德尔定理”与心-物关系(计算机能否思维?) 科学终结了吗? 科学(尤其是纯科学)已经终结,伟大而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 科学的“玄学化”:科学与哲学的“联姻”。 3 .寻找科学的根本基础,研究科学的本质及认识得以形成的各种先决条件,让科学与哲学真正融为一体(科学哲学的任务)。 一个研究规则: 科学哲学必须既遵循哲学的规则,又不因此失去与实际的科学工作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必须尊重从事实际科学工作的科学家的思想。

对科学技术本质及其社会价值的反思

对科学技术本质及其社会价值的反思 ——学习《科学技术与创新能力》有感 叶近茂 我们目前正处于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从哲学价值观上反思我们刚刚走过的20世纪,展望新的世纪,是非常必要的。回顾历史,让我们以史为鉴;展望未来,使我们心潮澎湃。在过去的数百年里,人类经历了两次大的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推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社会结构的良性变革,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更高文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明显的带来了一些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浪费、失业加剧、互联网的负面效应等等。与此相对应,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科学万能论与反科学论。这两种思想的论证引导我们加深了对科学技术本质及其社会价值的思考,帮助我们有效利用新技术和新发现,消除由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到来,推动人类向更高文明发展。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功能,在社会大系统中理解科技的积极作用 自然科学和技术,从来都是由于生产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实践的需要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推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精神文明的丰富以及社会结构的伟大变革。 首先,科学技术推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生活质量和劳动条件。人类从远古的石器时代,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其中的每一发展无不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次,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使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不断改善,从而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整个人类生活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本身都隶属于文化范畴,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发展,而且还会作用于其他要素。这也是我们党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政策的理论依据。 纵观历史,我们还可发现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影响。人类从原始社会,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其最终无不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带动生产力的提高而造成的。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及其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勿需赘述。在当今世界,正是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可能,科技发展的重大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反对科技万能论 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文明时代,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运用于物质生产的时代。人类运用科学技术,使自己由过去依附于自然变为能动地支配自然。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显示出的巨大威力,使得人们过高地估价了科技的力量。于是,人类由崇拜外部自然、崇拜超人间的神的力量转向崇拜人自身,认为科学可以改变一切。 对科技的作用的片面理解,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在20世纪,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人的行为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人的行为的社会效应空前增大,人对自然的“征服”引发的自然界的报复也更为猛烈地表现出来,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严酷的事实使得人们用科学征服自然的信念破灭,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科技的社会价值。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人与社会日益接近的新特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更为明显地显现出来。克隆技术、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译等,都把科技发展的道德和价值问题尖锐地提到人们的面前,都凸现出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文明价值观对科技本质理解的片面性。 由上可见,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

科学的哲学反思

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辩护到审度的转换 作者:刘大椿张林先更新时间:2011-2-13 来源:学说连线【字号: 大中小】浏览255次 【英文标题】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Science: From Defense to Reconsideration 【作者简介】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张林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当代对科学的反思主要有三种取向,即捍卫科学的辩护,质疑科学的批判,以及省视科学的审度。为科学辩护与批判科学的倾向往往在激烈较量中趋向极端,这种畸形的局面终于导致向所谓审度立场的转换。审度为全面、深入地认识科学提供了一条恰当路径;尤其对那些易于在两极间摇摆、迫切需要真正树立科学精神的国人,这种清醒的科学反思是当下极为合适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人们与科学技术之间,已经形成须臾不可离的亲密关系。然而,究竟怎样看待科学和技术,并无太多的共识。哲学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充满了误解和斗争,不仅如迦达默尔所说:“直到黑格尔和谢林去世的整整两个世纪中,哲学实际上是在对科学的自卫中被建构起来的”;[1](P5)而且在他们之后的近两个世纪,关于科学的攻防也一刻未曾停息。 怎样看待科学,或者说于科学的哲学反思”,主要有三种取向。第一种取向是对科学进行辩护。这是科学哲学对科学反思的一个基本态势,也是传统的主流观点。何谓辩护?就是试图说明为什么科学是合理的,为什么科学知识有精确性、可预见性等优点。举例来说,发射神舟飞船,事先就能预计到飞船什么时候进入什么轨道,这是只有科学知识才能给与的。科学之所以具有合理性,正是科学哲学要解决的问题。当然,社会上会有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对待科学和科学主义,对那些批判科学、指责科学、怀疑科学的观点,这种辩护的取向将义无反顾地与之斗争,会挺身而出捍卫科学,对它们进行驳斥。 第二种取向是对科学进行批判。几百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日益显示其重要和伟大。科学技术成了当代社会的支柱,成了经济发展的支撑,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但在社会对科学满是赞叹和赞扬的同时,也出现了非常强烈的批判声音。这正是当今科学哲学里若干重要流派(所谓另类科学哲学)所大声疾呼的。它们有感于人类发展到现在的许多问题,尖锐地认为,这是科学带来的后果。大家开始可能觉得错愕,然而面对现实与那些思想家对科学的质疑和批判,发现这种批判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当今哲学前沿中很多论述就是走的这条路,即把现在的很多问题的根源归咎于科学。 第三种取向是对科学进行审度。这是近年来历经辩护与批判的较量,在科学哲学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新取向,本文把它名之为“审度”。这个概括,最初是在2008年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单纯的辩护和单纯的批判都是有局限的,应该对科学采取一种审度的态度,用多元、理性、宽容的观点来看待科学。当今对科学的反思,应该实现“从辩护到审度”的转换。这对于亟需科学、科学精神的滋养,又要防止工具理性主宰的国人来讲更显得重要,因为中国传统思维既具有“整体论”的优长,又具有“重直觉而轻知解”[2](P106)的偏向。 一、对科学的辩护——捍卫科学 标准的或者说正统科学哲学的主旨就是试图说明或证明科学的合理性。为什么科学是合理的?一些著名科学哲学家如卡尔纳普、亨普尔等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科学家也为证明科学合理性提供了许多证据。但基本的理由不外乎科学知识具有如下一些特点,正是它们构成科学合理可靠的根据。一是客观性,或者说非主观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例如,一种药物有没有疗效,要经过多次试验。一个人用过觉得有效并不能说明问题,其他人用过均有预期疗效才能说明问题,这就是客观性。二是普遍性,或者说抽象性、非地方性、无国界性。例如物理学,我们说牛顿是物理学的开创者,但我们不能说物理学是英国的。中国的物理学和英国的物理学就没有什么根本区别。最初美国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是尖顶的,英国的避雷针在18世纪是圆顶的,英国国王以爱国主义为由宣称说美国的尖顶避雷针不行,只许用圆顶的。但结果呢,用圆顶的会发生危险,用尖顶的在雷雨天却能安全地避雷,所以,尽管美国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最后英

科学技术哲学名词解释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名词解释 要求:查阅文献,阐述下列概念的基本含义,并写出几部阐述这些概念的代表性著作或可以进一步阅读的著作。 1、辩证法(Dialectics) “辩证法”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于讨论中的意见不能说明其理由,便不能说他已经具备了应有的知识即辩证法。虽然它属于理智世界,但我们是在视觉中看到它的摹本,如果一个人不依靠感觉的帮助,能用辩证法作出理性的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最终把握善自身,便达到了理性世界的顶峰,这个思想过程就是辩证法。一个能对每个事物的真实存在作出说明的人,便可以称他为辩证法家。 现代意义上的辩证法一般指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即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认为事物处在不断的变化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黑格尔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他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是揭露对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时在概念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中进一步阐明了所谓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视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他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所揭示的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和作为发展动力的原则,不仅是普遍适用的,而且是获得其他科学知识的灵魂,是“真正的哲学方法”;只有通过辩证法,才能把握哲学真理,才能真正获得其他各门科学知识。黑格尔很重视概念的运动原则,他把运动原则叫做“辩证法”,又把辩证法视为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且试图揭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现象的内在联系上揭示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真实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