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概念

逻辑学的概念
逻辑学的概念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这

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某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

例:浑水摸鱼——混淆概念的诡辩

据报载,某人在家具商场看中了一件家具,按约定向商家交了200元订金,而商场却在相关票据上将“订金”改为“定金”。后来这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打算购买这件家具了,便要求商场退还200元订金。但商场却以《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为由,不予退款。此时,这个人才意识到当初商场将“订金”改写为“定金”就是为了扣住这200元钱。

概念辨析

混淆概念: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有某些联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的概念来使用;或者是把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使用。

偷换概念: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故意用一个概念代替另一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制造概念混乱。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可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语词中的专有名词表示单独概念。

普遍概念是指反映由两个以上的对象所组成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组成的类。语词中的普通名词表示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外延的多少来进行的,因此,要区别一个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可以通过在概念前面加数量词来进行。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以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事物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经过组合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不为组成它的个体所具有。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它是相对于集合概念来说的,凡不属于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都是非集合概念。

注意:分析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体概念,要把这个概念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例如:在“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和“我们班的同学都是中国人”这两个语句中,

前一个“我们班的同学”是个集合概念,它不反映我们班中的某个同学,不能说成“我们班的某个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后一个“我们班的同学”是个非集合概念,它既反映我们班中所有的同学,也反映我们班中的某个同学,可以说“我们班的某个同学是中国人”。前者表示集合概念,而后者则表示非集合概念。

实例:“客人的反驳”

前不久,有客人来杭旅游。主人对客人介绍说:“杭州的最大特色是秀气。山秀水秀人亦秀。”客人反驳道:“那不见得,我看有些杭州人并不秀。”

区分两类关系:

“类”与“分子”:事物的类是由若干同类的分子组成的;

“集合体”与“个体”:事物的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有机组成的。

区别:①一个类所具有的属性,它的分子也一定具有;一个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它的个体却不一定具有。②可以用反映类的概念来指称类中每一个分子;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不能来指称集合体中任一概念。③类概念的外延是类所包含的每一个分子;集合概念的外延只是作为集合体的事物,不是集合体中的个体。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把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合法”、“公务员”、“伟大”等,都是正概念,也叫做肯定概念。

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不合法”、“非公务员”、“未成年人”、“无罪”等,都是负概念,也叫做否定概念。

任何概念总是相对于一个特定范围而言,一个概念所相对的特定范围,在逻辑上称为论域。理解一个负概念,必须注意它的论域。在同一论域中,有确定的正概念,就必定有明确的负概念。

一个概念不只是属于某种划分中的一个种类,而是可以分别属于几种不同划分中的三个种类。例如:“秘书”这个概念既是一个普遍概念,又是一个非集合概念,也是一个正概念。【思维训练题】

据报载,有位匈牙利商人与我国一家制鞋企业签定了订购8万双鞋的合同。等到货到开箱,这位匈牙利商人傻眼了:8万双鞋都是左脚。紧急追问,鞋长老板解释说:“汉语的‘双’就是两个。”无奈的匈牙利商人只得再订购了8万双右脚鞋。

问:在上述诡辩中,诡辩者玩弄了什么违反逻辑的花招?

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各种各样的。普通逻辑不研究概念之间的一切关系,只研究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根据概念外延之间是否重合,可以把概念分成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一、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关系。根据外延重合的多少,相容关系又可以分为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和交叉关系四种。

1.同一关系

同一关系也叫做全同关系,它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鲁迅”(a )和“《阿Q 正传》的作者”(b )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那么a 概念与b 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内涵有所不同,外延却完全相同。因此,在语境许可的情况下,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可以交替使用,这样既可以避免表述重复,又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例如:“中国”,“我的母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三个概念是同一关系,使用在不同的场合会取得不同的修辞效果。

2.真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

如:学生----大学生 规律-----经济规律

3.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

真包含关系与真包含于关系是相对互逆的,人们把它们合称为属种关系。在具

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中,外延大的概念称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称为种概念。

从概念的外延关系来看,概念的属种关系是一个类与它的子类之间的关系;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来看,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所反映对象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类与子类的关系、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都不同于事物整体和部分关系,因为每一个子类都具有类的属性,每一个特殊也都具有一般的属性,而事物整体的属性却不必然为部分所具有,所以,不能把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属种关系相混同。

4.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

系。例如:“教师”(a )和“律师”(b )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仅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即a 概念的部分外延与b 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那么a 概念与b 概念之

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二、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一部分重合的关系。不相容关系也可以称为全异关系,它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两种。

1.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而它们的外延之和刚好

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例如:“成文法”(a )和“不成文法”(b )这两个概念,

它们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而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法律”(c )

的外延。

2.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也叫做对立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而它

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就是反

对关系。例如:“红色”(a )和“黄色”(b )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没有任

何重合,而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颜色”(c )的外延。那么,a

概念与b 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

第四节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一、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反变关系: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越小;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其外延越大。 凡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之间都具有反变关系,即种概念的内涵比属概念的内涵多,而外延小;属概念的内涵比种概念的内涵少,而外延大。反变关系是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依据。

应注意的问题:

1.这种反变关系不是数学上可以用数值精确计算的比例关系,只是一种大致趋势。

2.普通逻辑揭示的这种反变关系,目的是为明确概念提供一种逻辑方法,它是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依据。

3.这种反变关系只限于普通逻辑的眼界——只研究概念形式的抽象性,而撇开了概念内容的具体性。这与辩证逻辑的眼界不同。

【“反变关系”一例】

刘晓庆在《我的路》中说:

“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

人——女人——名女人——单身名女人 a

这四个概念构成了一个属种关系的系列,相互之间在内涵与外延之间就存在一个反变关系。

二、概念的限制

1.定义:亦称概念外延的缩小法,是通过增加概念内涵以缩小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

2.根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3.思维路径:是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也有方向性,是从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概念。

4.语言方法:增加附加语或限制词,如在名词前加定语,动词、形容词前加状语。

例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听课——认真地听课;

注意:概念的限制可以连续进行;因限制是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同一关系、交叉关系或不相容关系的概念不能进行限制;单独概念或集合概念也不能再进行限制。

三、概念的概括

1.定义:亦称概念外延的扩大法,就是通过减少概念内涵以扩大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

2.根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3.思维路径: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有方向性,是从一个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概念。

4.语言方法:减去附加语或限制词。例如:中国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基本称职称职注意:概念的概括可以连续进行;概括只能在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概念概括的极限是哲学范畴。

【应用概念的概括一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有一条纪律的提法是这样的:“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后来修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另外一条纪律是:“打土豪要归公。”后来改为“筹款要归公”,后来又进一步改为“一切缴获要归公”。

四、进行概括与限制的注意点

1.用一个属概念去概括一系列的种概念时,使用的属概念应当能恰当地包括所有的种概念,如果不能包括所有的概念,就会出现“概括不当”的逻辑错误。

例如:宣武区环卫局970多名居住在市区和近郊区的职工中,有26户家中养了鸡、鹅、兔、鸽等家禽。

2.对概念进行限制时,应当恰当地应用限制词,否则就会犯“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

例如:我父亲已去世一年,父亲在世的十几年中,经常教育我,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3.为了准确地使用概念,常常需要对外延过宽的概念加以限制。如果应当限制而不加限制,就会出现“外延过宽”的错误。

例如:1981年3月26日《解放日报》载有《美国的一个病人移植心肺成功》一文,文中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医务人员,最近把一个十五岁男孩的心脏和肺,同时移植给一个女患者,两天以后,患者已能吃固体食物。这个患者叫玛丽?戈尔克,对她进行的各种测试证明,手术是成功的。

第五节什么是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

1.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逻辑方法。

举例: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

2.定义的结构:

被定义项(概念),用Ds表示;

定义项(概念),用Dp表示;

定义联项,用“是”表示;

定义可表达为:Ds 是Dp.

二、下定义的方法

1.属加种差定义

(1)公式表示为:被定义概念=属概念+种差

(2)三步骤:

第一步,找出被定义项的邻近的属概念。

第二步,找出种差,也就是找出它的特有属性。

第三步,按照DS是DP这一形式把定义表述出来。

例如:给“刑法”下定义→找出属概念“法律”→找出种差“规定犯罪和刑罚”→按照“DS是DP”形式,“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3)类型

①性质定义:是以事物的性质为种差的定义。

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发生定义:是以事物形成的方式或方法为种差的定义。

例如:犯罪集团是三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③关系定义:是以事物间的关系为种差的定义。

例如:偶数就是能被2整除的数。

④功用定义:是以事物的功能为种差的定义。

例如: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

2.语词定义

(1)语词定义是说明或规定语词含义的定义。

(2)种类:说明的语词定义;规定的语词定义

(3)语词定义的五类适用场合:

①古语、土语、外来语

举例:骥表示好马。耍子就是游玩。乌托邦是空想的意思。

②用符号公式、简称表达复杂概念

举例:坚持“两手抓”就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③使用新语词

举例:“新长征”指我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进行的长期斗争。

④在新的意义上使用旧语词

举例:“君子协定”就是不用书面缔约达成的协定。

⑤确定虚幻概念的含义

举例:“白骨精”指阴险善变的女坏蛋。

三、下定义的规则

1.定义必须相应相称

违反规则会出现的逻辑错误:

“定义过宽”,如:刑法是国家制定的法律。

“定义过窄”,如:刑法是惩治贪污犯的法律。

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违反规则会出现的逻辑错误:

“同语反复”,如:罪犯是犯了罪的人。

“循环定义”,如: 辩证法就是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形而上学就是同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3.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句形式或负概念

违反规则就不能揭示出对象的特有属性

举例:合法行为就是不违反法律的行为。

4.定义项必须用清楚确切的科学术语

如:生命就是内在关系对外在关系的不断适应。

第六节划分

一、划分的特征

1.划分是通过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若干个小类,来揭示这个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举例:人可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和婴儿。

2.划分的组成: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划分的标准(也称划分的依据)。划分的母项必须是普遍概念,不能是单独概念。

3.划分与分解不同:

①划分是根据概念的属种关系,把一个大类(属)分成许多小类(种);分解是把一个整体事物分成各个组成部分。

②划分后的种概念具有属概念的属性;分解后组成部分不具有整体事物的属性。

③划分后的子项可以用母项的名称去指称,而分解后的部分则不能用整体的名称去指称。举例:A 人分为男人与女人。B 人分为手、脚、头、胸、腹、腰等。

4.划分与分类

(1)联系: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它是根据事物的特有属性进行的划分。所有的分类都是划分,并非所有的划分都是分类。

(2)区别:

①分类的根据必须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划分则可以按照需要选取事物任一属性作为划分根据。

举例:在阶级社会里,按照经济地位把人们分为若干阶级。请同学们指出这是分类还是划分。

②分类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在新的分类没有产生以前,原来的分类都起作用;划分则有临时性,当某一项事情达到目的后,划分往往不再起作用。

二、划分的方法

1.划分的方法:一次划分、连续划分

(1)一次划分:就是根据划分标准把母项的外延一次划分完毕,这种划分只有母项和子项两层。

例如:以生产方式为根据,将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二分法是一次划分的特殊方式。二分法是根据被划分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将母项划分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子项的划分方法。

例如:按战争是否具有正义性,把它划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优点:简单易行,划分结果醒目,始终不会违背划分的规则。

缺点:不能明确地揭示否定部分的子项。

(2)连续划分:是将一个母项分为若干子项,接着又将子项作为母项,划分为更小的子项。

三、划分的规则

1.划分必须相应相称

违反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划分过宽:如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音乐、雕塑。

划分不全:如刑罚的主刑可分为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

违反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多标准划分:如法律可分为国内法、国际法和程序法。

3.划分后的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违反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子项相容:如我班的同学有来自北方的、南方的、浙江的,还有杭州的。

4.划分的层次必须清楚

违反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层次不清:如我国的刑罚可分为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越级划分:如我国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本章概要: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概念划分为单独与普遍概念;集合与非集合概念;正概念与负概念。概念间的外延关系有5种: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和全异。其中全异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基于属种关系概念外延的反变关系,可以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一般用属加种差下定义方法。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包括一次划分与连续划分;二分法;分类。

练习

1.指出下列语句中标有横线的词项,是单独词项还是普遍词项,是正词项还是负词项?

1、中国女子排球队夺得了世界冠军。

2、非司机开车要处以罚金。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4、中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

5、瑞士是无核国家。

6、所有行星都是绕日运行的。

7、《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

8、一切非正义战争都是不得人心的。

2.指出下列语句中标有横线的词项是集合意义下使用,还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

1、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发展,才有了今天的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3、在人民当政的国家里,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与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纪律来约束自己。

4、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3.指出下列各题中几个词项之间的关系,并用欧拉图形表示出来。

1、(A)党员,(B)干部,(C)党的高级干部。

2、(A)普遍词项,(B)正词项,(C)词项。

3、(A)大学毕业生,(B)青年团员,(C)先进工作者,(D)体育爱好者,(E)技术革新能手。

4.下列命题作为定义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说明它违反了哪条定义规则?

1、国家是维护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2、书是供人阅读的印刷品。

3、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货币。

4、人民不是敌人。

5、共同犯罪就是几个人共同犯罪。

6、理性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

5.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说明它违反了哪条划分的规则?

1、宪法分为: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及国旗、国徽、首都等五个部分。

2、哲学的基本派别有: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

3、合同分为:双务合同、单务合同、有偿合同和无偿合同。

4、法律分为: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婚姻法。

5、报刊可分为: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日报和晚报。

6、地球可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8.对下列词项各作一次限制和概括

1、社会主义国家。

2、推理。

3、机电产品。

4、社会科学。

逻辑学名词解释

逻辑学名词解释 1、概念: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单独概念:是指仅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 普遍概念:是指由若干个分子所组成的类的概念。它的外延包括许多的对象。 集合概念: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不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放映的概念。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只有带否定词并使用其含义的,才是负概念。论域:指一个正概念与其相对的负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组成的类。 定义: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方法。 划分: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就是将外延较大的属概念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若干个外延较小的概念,从而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限制: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减少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即概念的限制就是从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概括: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其外延的逻辑方法。 命题: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形态。特征在于其真假性。命题有具体内容和逻辑形式,逻辑学不研究具体命题内容上真假,只研究命题形式真假性质和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模态命题:就是包含“必然”等模态词的命题。 复合命题:就是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包括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 简单命题:就是没有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主要包括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 推理:就是由一或若干个命题推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形态。 直言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性质命题) 肯定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联项一般用“是”表示。 单称命题:就是陈述一个特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主项专有名词,不需量词。全称命题:陈述一类事物的全部分子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主项普遍概念,量省。特称命题:就是陈述一类事物中至少存在着一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主项普遍概念,量项不可省为“有的、有些” (其逻辑含义就是“有”即至少有一个,不排斥全部) 周延性:是直言命题主项与谓项在量的方面的逻辑特征,是直言命题形式中对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的陈述情况。在一个直言命题形式中,如果陈述了它的主项或谓项的全部 外延,那么其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 直言直接推理:就是前提只有一个命题的直言推理。 A:全称肯定 E:全称否定 I:特称坑定 O:特称否定 反对关系:A与E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同真,得以同假。即,当一个真时,另一个必假; 当一个假时,另一个真假不定。 矛盾关系:AO、EI之间的关系是: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即,一个为真时,另一个必假; 当一个为假时,另一个必真。 等差关系:AI/EO之间的真假关系:全称真,特称必真;全称假,特称真假不定;特称假,全称必假;特称真,全称真假不定。 下反对关系:IO之间的真假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即当一个假时,另一个必真;当

逻辑学的概念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

逻辑数学概念

逻辑数学概念 --朝阳科技大学幼保系刘冷琴(老师) 一、数学是什么? 1 科学(精确性选择性) 2 秩序(幼儿秩序感的最高峰是2岁半) 3 艺术(黄金三角节拍音谱) 4 语言(例:ABCDEFGHIGKLMNOPQRSTUVWSYZ=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HARD WORK=98% LOVE GOD=101% ) 5工具(生活中索取) 二、数学的内容-- 算数、代数和几何 打开数学学习的迷失(敏感期0-6岁) 1 人类与生俱有基础在逻辑 2 数学学习基础在逻辑 3 学习数学不变的法则 ①数、量、形的具体学习 ②半具体的学习过程 ③抽象符号的迷知—概念化 ④要给孩子感官的具体经验(Baby最好的数字是“2”) 二、逻辑数学的概念(数学前的活动)

1观察与描述(依据东西的属性,如颜色、形状、大小来描绘其特征) 2分类(性质相似之物予以组合,将性质相异之物予以区分) ①绝对单一类别的分类 ②相似性的分类(二三岁的儿童会依据相同性与相似性来分类) ③层面性的分类(根据物的属性、颜色、形状、大小来分类)3配对(将相同物、相似物或互补物配对,嵌插一对一之交换,取相同数量之物或利用绳子、线或粉笔画线来联结两个集合,以比较 多少或一样多之历程) 4比较(两个同属性的集合比较长短、多少、大小、浓淡、粗细、高低的历程) 5序列(依据某种属性的等级予以排列之历程) 6形式排列(仿造形式或发现 7相等化(依据某种属性[如长度、高度]使两个东西或两组集合变成相等之历程) 8组合与分解(依据某种共同的属性将两个或多个多个东西或集合予以聚集与分离之历程) 9 保留概念(也叫守恒概念同样的量变出不同的图形,有数量、面积、容量 等,这些不管是排列或是形状及容量的改变都不会影响本质) 10 诵或计数(通过歌曲、儿歌、押韵诗 5只小鸭鸭去玩耍越过了小山丘走太远 鸭妈妈急得叫呱呱呱四只小鸭鸭跑回来 (手指游戏)

逻辑学名词释义

①,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指一种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 ③,指人的思维的规则和规律。 ④,指逻辑的科学即逻辑学。 逻辑形式是用逻辑变项和逻辑常项表示的思维结构。 (1)逻辑变项是思维内容的符号表示,在逻辑形式中代表可以变化的经验内容,也可以看作一种“空位”;对于一个逻辑形式而言,在空位上填入什么“内容”不会影响逻辑形式的特征。 (2)逻辑常项是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如果逻辑常项(个体常项除外)不同,逻辑形式的性质也就不同。因此,逻辑形式的性质是由逻辑常项决定的 :不同内容的命题和推理自身所具有的共同结构。 对逻辑而言,人工语言是用来表示或显示逻辑形式的,我们把这个人工语言叫做对象语言。 对象语言是用来表示思维对象的语言,对象语言是被陈述的语言。 言,元语言是陈述语言的语言。 简单命题(原子命题)是由词项构成的命题。它自身不再含有其它命题了。 复合命题是由命题构成的命题。也就是说,复合命题可以分析为命题和逻辑联词。(基本的复合命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联言、选言、假言和负的复合命题,它们是复合命题与推理讨论的基本对象。) 复合命题基本结构是“主项+谓项”,按照量词划分,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联言命题是反映一个或几个思维对象同时具有某些属性的复合命题。(显然,,联言命题就是几个命题的“联合”,他陈述的是几个同时存在的事实。) 联言判断:就是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选言命题是反映一个或几个思维对象所具有的某些属性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复合命题。 相容选言判断:断定几个选言支至少有一个为真的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断定其选言支中有并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的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就是断定几种可能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判断。 假言命题陈述的是两个思维对象之间的条件关系。因此又叫条件命题、蕴涵命题。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逻辑”的含义 一、逻辑的词源 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 ·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 ·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 ·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 ·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 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 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 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 逻辑究竟研究什么? 二、什么是逻辑? 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 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 一、古典逻辑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3.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第四章) 4. 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现代形式逻辑的创始人,斯多葛学派稍后于亚里士多德,大约晚2个世纪。他们创立了命题逻辑雏形。(第三章) ·就形式逻辑学科而言,这两大逻辑学派都应该看作是现代形式逻辑的祖先。 Formal logic

(完整版)普通逻辑学教案(二)第二章概念

第二章概念 [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其语言达形式,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以便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课时] 6课时 [要点] 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三、概念的种类与相互间的关系 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五、定义和划分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举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

浅谈逻辑学的性质及其主要作用

浅谈逻辑学的性质及其主要作用 ——生活中的逻辑学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在探讨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来研究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在科技爆时代,逻辑学在个人认识和教育领域的运用。 关键字:逻辑学、研究对象、性质、作用 现当代逻辑科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科学,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特色更有自然科学属性。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广泛进行现当代逻辑科学的素质教育,不但有助于推进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而且是加速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无可置疑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因为逻辑科学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如思维教育功能、品德教育功能、科学教育功能、创新教育功能等。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一门学问,而推理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不同的命题形成不同的推理。普通逻辑学在研究命题时,主要是从二值逻辑(任一命题具有且仅有“真”或“假”二值之一的各种逻辑(包括数理逻辑)系统的统称。)的角度研究命题逻辑形式的逻辑值与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本文主要通过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来研究逻辑学的性质及其作用。通过逻辑学的理论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逻辑的研究对象。 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和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以思维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除逻辑外,还有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具体讲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社会各方面的现象,发现其规律性,从而指导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逻辑科学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它以人的思维为研究对象,大体上讲,它是一门研究人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尽管人的思维也有一定的社会性,但就思维现象的本质而言,与社会现象是有巨大差别的,这主要表现在人的思维具有相当程度的生物性、自发性、机械性和程序性。其次,大多数社会科学,如政治学、哲学、语言学、文艺学、法学、教育学等,都有一定程度的阶级性和民族性,但就现代意义上的逻辑科学而言,它是以全人类的思维为研究对象的,不存在丝毫的阶级性和民族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的人,对逻辑知识的发现、认识、掌握或许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就其本质而言,逻辑科学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学科更有相似性,其知识要点和基本原理是统一和相通的,更具有全人类性。再次,从逻辑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的实践活动(如生产、论辩、讨论、教学等)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对逻辑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就逻辑学革命性发展而言,起巨大推动作用的不是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而是数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与需要。 对事物的认识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感性认识阶段,二是理性认识阶段。所谓感性认识,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感官来认识对象的信息。其反映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直接性,即感官同认识对象发出的信息必须直接接触,二是表面性,它仅仅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人们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光有感性认识是不够的,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处理事情时只有用理性的思维才能做的更好。所谓理性认识,就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所得来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比较、加工和制作,形成概念,并由概念构成判断,由判断进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其反映形成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

逻辑学重点

逻辑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逻辑学 答:逻辑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是概念 答: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是命题 答: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是推理 答:推理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是定义 答: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是划分 答:划分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

辑方法。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 7、什么是直言命题 答:直言命题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是直言三段论 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是同一律 答: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是不矛盾律 答:不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是排中律 答:排中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12、什么是充足理由律 答:充足理由律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A 船 B 轮船 C 货船 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 2.A 泰山 B 山东 C 中国 D 联合国 答:可用图表示为: 3.A 词 B 褒义词 C 贬义词 D 合成词 4.A 现代化 B 社会主义现代化 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 5.A 石拱桥 B 卢沟桥 C 拱形桥洞 6.A 小说家 B 戏剧家 C 诗人 D 文学家 答:可以用图表示为: 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 3. 四、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逻辑学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普通逻辑是研究____思维的逻辑形式____思维的逻辑规律____及其___简单的逻辑方法______的科学。 2. 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由逻辑常项_____和__逻辑变项_____两部分组成,可以代入不同内容的部分是逻辑变项。 二、选择题 3 在“语法、逻辑、修辞、音韵、体操等等都是没有阶级性的”这句话中,“逻辑”一词所表达的含 义是指(3) 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某种特殊的观点或方法③思维的规律和规律④逻辑学 4 思维的基本特征( 2). ①直接感受性②概括性③间接性④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5.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时(3) ①思维内容②思维的基本规律③思维的逻辑形式④简单的逻辑方法 6. “p 并且q”与“p 或者q”,这是两个判断形式含有(2) ①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②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③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④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第二章概念 一、填空题 1、概念是_反映事物本质属性_______的思维形式,他的两个逻辑特征是__内涵______ 和____外延____。 2、从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来看,“文明”与“精神文明”具有__从属_____关系;“教师”与“劳动模范”具 有__交叉_____关系;“陈述句”与“疑问句”具有__全异______关系;“上海”与“中国最大的城市”具有 ____并列____关系。 3、“共青团员”的属概念为__团员______ ,种概念为__女共青团员_______,矛盾概念为___非共青团员____ ,反对概念为 ___非共青团员_____,交叉概念为___大学生______ 。 4、在具有属种关系概念的___概念____ 和___概念____之间。存在着一种__反变_____关系。外延愈大,其内涵就 ___越少___ ;外延愈小,其内涵就__越多____ 。 5、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是对概念进行__概括____和__限制___的逻辑根据。 6、定义是__揭示概念内涵_____的逻辑方法。它是由__被定义项____ 、__定义项____和__定义联项_____ 组成。 7 如果一个定义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那么它的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之间是__真包含于_____关系,被定义项与定义项的外延之间是__真包含_____关系。 8、划分是__揭示概念外延_____的逻辑方法。它由___母项_____、___子项_______和__划分的依据______组成。 二、选择题 9、“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判断中的“人”这一概念是(2)

逻辑学之明确概念的方法及意义

明确概念的方法及意义 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因此,在研究命题推理之前必须首先研究概念。 概念这个词似乎很抽象,很陌生,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都离不开它都在广泛的运用着它,概念和语词的关系十分重要,思想是离不开语言的,任何一个思想的产生和形成都要借助语言,思想的表达也要通过语言。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也离不开语言中的语词。任何一个概念都要借助语词来表达。但是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能够表达概念,所以,为了正确的表达概念我们就应该掌握和了解语词的多样性以至于能够去更好的表达多种概念。 概念的要求必须要明确,如果不明确,那么它也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极其特征本质,当然也就无法运用它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因此也就无法进行正确思维了。比如“逊色”大体上说的就是“减色”的意思。说“使文章减少了逊色”,就等于说“使文章减少了减色”,这就句子来讲,一定是说不通的,当然其所表达的命题也就是不正确的了。因此我们应该明确概念,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问题。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事物中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概念的明确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一个概念是明确的,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明确的,也就是说,这个概念说,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特性和本质以及这个概念反映着哪些事物是明确的。例如,自己的圆珠笔不是商品,但是商店里出售的圆珠笔就是商品,商品这个语词的内涵就指着待出售的物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具有反变关系,内涵和外延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会越少。反过来,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会越多。正确把握这种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并自觉的运用它,这对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大的意义。 概念有很多的分类,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分类,乃是根据概念的最一般的特征进行的: 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数量来说,可以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和负概念。 单独概念是反映某一单个对象的概念;普遍概念是反映某一类对象的概念。 反映由同类个体事物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概念就是集合概念;不以由同类个体事物构成的整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就是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还是不具有某种属性区分正概念和负概念 概念间还具有相容关系,这种相容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同一关系,从属关系,和交叉关系,这三种关系相辅相成变幻无穷。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两种:矛盾关系,反对关系,这些关系互相排斥没有任何重合部分。 概念还必须有限制和概括,所谓概念的限制和概括就是根据内涵同外延的这种反变关系,通过增加或减少概念内涵以缩小或扩大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逻辑学概念

逻辑学 概念 1.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一些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逻辑形式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的。(文字是常项,数字是变 项) 3.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的科学。 4.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规范的思维形式。 5.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是(内涵和外延)。 6.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7.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 8.概念的词语既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9.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 10.根据外延数量的不同,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空概念)。 11.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12.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13.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连项)组成。概念限制的极限是(单独概念), 概念概括的极限是(哲学范畴)。 14.性质判断的组成:(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 15.推理的组成:(前提、结论和推理联项)。 16.三段论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词项的的性质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 演绎推理。 17.复合判断是由简单判断做判断并通过联结词构成的。 18.联结词决定复合判断的种类。 19.复合判断的真假取决于肢判断的真假及其逻辑关系。 20.归纳推理:是以某类思维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为前提,推出 该类全部对象也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为结论的推理。 21.论证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通过推理确定另一判断真实性的思维过程。填空 1.任何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的。 2.在“并非如果p,那么q”中,逻辑常项是(并非、如果、那么)逻辑变项 是(p、q)。 3.在“青年人是时代的先锋”中,“青年人从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的角度看, 是(单独)概念,丛集合与非集合概念的角度看,是(集合)概念。 4.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5.概念限制的极限是(单独概念)概念包括的极限是(哲学范畴)。 6.决定性质判断不同类型的词项是(主项)和(谓项)。 7.SIP与SOP都为真时,S和P之间的外延关系可以是(真包含)关系和(交 叉)关系。 8.性质判断AEIO中主、谓项都周延的是(E)判断,主、谓项都不周延的是 (I)判断。 9.根据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由SAP能推出(PIS),由SIP能推出(PIS)。 10.如果一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是E判断,小前提是I 判断,则结论是(否定) 判断。 11.已知p→q为真,且p为真,则q的真值为(真),p←q的真值为(真)。 12.根据假言易位推理,从p→q可以推出(q→非p),从p←q可以推出 (非q←非 p)。 13.如果p真q假,则p→q为(真),p∨q为(真)。 14.已知p∧(q←r)与r均真,则p取值为(真),q取值为(真)。 15.决定性质判断不同类型的词项是(量项)和(联项)。 16.三段论第一格形式中,中项M在大前提中做(主)项,在小前提中做(谓) 项。 17.性质判断主项的周延性由(量)项决定,谓项的周延性由(联)项决定。 18.根据规范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从“必须p”真,可以推出“允许p” 为(真)、“允许非p”为(假)。 19.概念限制的极限是(单独概念);概念包括的极限是(哲学范畴)。20. 特别注意: 1.“→”表示“如果,那么”;“←”表示“只有,才”;“∧”表示“并且”;“∨”表示“或者”。 2.性质判断: (1)全称肯定判断:所有S 是P,SAP (2)全称否定判断:所有S不是P,SEP (3)特称肯定判断:有S 是P,SIP (4)特称否定判断:有S不是P,SOP 单称判断表示“这个”a e i o 为小写。 特殊句式:没有一个S不是P,SAP 没有一个S是P,SEP S不都是P,SOP S不都不是P,SIP 3.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SAP: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SEP:主项周延,谓项周延。 SIP: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 SOP: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4.三段论 结构:大项(P)、小项(S)中项(M)。 三个不同判断: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①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否则要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②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或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否则要犯“大项不当周延”或“小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否则要犯“两否定推结论”的逻辑错误。 ④前提中有一个否定,则结论必否定;结论是否定的,则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否则要犯“由否定推肯定”的逻辑错误。 ⑤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否则要犯“两特称推结论”的逻辑错误。 ⑥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则结论只能是特称的,否则要犯“由特称推全称”的逻辑错误。 5.关系的逻辑性质:“R”表示“关系项” 两个对象:①对称关系:当aRb真,则bRa必真。关键词有:同学、相等、邻居、联营、比赛。全同、相融、交叉、全异关系。 ②反对称关系:当aRb真,则bRa必假。关键词有:先于、大于、高于、剥削、统治。真包含、真包含于关系。 ③非对称关系:当aRb真,则bRa真假不定. 关键词有:尊重、帮助、认识、批评、喜欢。 三个对象:①传递关系:当aRb真,且bRc真;则aRc必真。关键词有:大于、相等、平行、包含、…在…以南。全同、真包含、真包含于关系。 ②反传递关系:当aRb真,且bRc真;则aRc必假。关键词有:母女、父子、…比…多(少).矛盾关系。 ③非传递关系:当aRb真,且bRc真;则aRc真假不定。关键词有:批评、认识、表扬、支援、反对。交叉、相融、全异、反对关系。 ※相容选言推理: ⑴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必然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⑵肯定一部分选言肢,则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 ⑴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⑵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 ⑴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 ⑵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逻辑学名词解释

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B就一定有事物情况A,A就是B的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没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简称充分条件 推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 选言推理:是根据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而进行的推理,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 必然推理:从真前提能够必然地推出真结论的推理 关系推理:前提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判断,并按其关系的逻辑性质而进行推演的演绎推理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归纳推理: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 重言式:给定一命题公式,若无论对分量作怎样的指派,其对应的真值永为T(True),则称该命题公式为重言式或永真公式 矛盾式:设A为任一命题公式,若A在它的各种指派情况下,其取值均为假,则称A是矛盾式或永假式 可满足式:设A为任一命题公式,若A在各种真值指派下至少存在一组成真指派,则A 是可满足式 逻辑常项:是在命题逻辑中的逻辑形式的联结词,是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 变项:可以变化的部分 大项:在三段论的结论中做谓项的概念 中项:在三段论的两个前提中都出现的共同概念 小项:在三段论的结论中做主项的概念 论据:逻辑学指用来证明论点的判断 不相容选言命题:是断定几种可能的事物中有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选言命题 全称否定命题: 性质命题:是断定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关系命题:陈述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简单命题 负命题:由否定一个命题而形成的复合命题 换位法:改换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以推出一个新判断的直接推理 共变法:探求现象因果联系的方法之一。在被研究的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如果只有一种发生变化的先行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 求同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确定在各个场合先行情况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是共同的,如果是,那么这个共同情况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换质法:改换一个性质判断的联项以推出一个新判断的直接推理 差异法:探求现象因果联系的方法之一。如果在被研究的现象出现的场合与它不出现的场合中,只有一种先行情况在前一种场合出现而在后一种场合不出现,那么这种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 大前提:演绎推理中包含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在三段论中指包含大项的前提 小前提:演绎推理中包含着特殊知识的前提。在三段论中指含有小项的前提 内涵:某一逻辑术语所包含的性质或一组性质,这种性质是用概念表达的,或包含在概念中,或对于所指的事物的概念是主要的

逻辑学基本知识

逻辑学基本知识 一、概念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他是一个学生。 学生:在学校读书的人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概念用语词来表达 概念与语词有区别: 首先,概念和语词的本质不同。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具有全人类性和共同性; 语词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带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其次,概念和语词并非一一对应,有三种情况 (1)同一语词有时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他在上课----------------听课和讲课 (2)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偷”与“盗” “诉讼”与“打官司”多词一义 “妈妈”与“母亲” 外宾宴会上的什锦汤,客人看着里面洁白、光滑、滚圆的鸡蛋,就问这是什么? “这是公鸡夫人的孩子” 巧用概念的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写文章,文章生动。可以据此鉴赏文章,赏析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判定逻辑推理是否正确。 (3)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不表达概念。 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包括:介词、副词、感叹词。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说明对象是什么样的; 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范围,说明对象有多少。 学生内涵是“在学校读书的人”;外延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 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已满18岁”的内涵是指实足年龄,应以日计算,即过了18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才认为是已满18岁。 “已满18岁”的外延是所有已经过了18周岁生日的人。 本案被告人是在18周岁生日这一天作案的,不在“已满18周岁”的外延之内,所以不适用死刑。 练一:以下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 1.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之分。 三、概念的种类 (一)据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具体事物,分为: 1、实体概念如饭、菜、铜钱 2、属性概念如香味、声音等 一天阿凡提外出,路过一穷人家。穷人见到阿凡提,就请他帮助。巴依说我闻了他饭店里饭菜的香味,叫我付钱。你能去帮我说几句公道话吗?” 阿凡提把钱袋放在老板面前摇一摇,钱声摇一摇,走了。 “闻了饭菜的香味,要付钱,听了钱袋里钱的响声,收到钱了。” 逻辑问题:他们混淆了概念的种类,把实体概念混为属性概念。(有意混淆的叫“偷换概念”)(二)据所反映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分为: 1、集合概念(反映由一定数量思维对象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概念) 如联合国、第三世界、共产党、陪审团、中华民族

逻辑学含规则

《逻辑学》课程试题库 本课程考试题型一般有以下题型: 一填空 1、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三大发源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义是揭示词项______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词项______的逻辑方法。 3、“所有的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惩罚”该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为:主项_______,谓项_______。 4、设E命题为真,根据直言命题对当关系的性质,具有相同素材的其它三种直言命题的真值情况为:A为______ 、I为_______、O为________ 5、以命题“有的花不是红的”为前题,进行换质推理,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换位推理,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 6、设P为假,要使命题公式p q为真,q应取值为_______;要使命题公式p→q为真,q应取值为________;要使命题公式p←q为真,q应取值为_______。 7、在第二格的三段论中,中项在前提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 8、三段论:( PAM ) ∧( SIM )→SIP是一个无效推理,根据规则,该三段论犯了“________________”的逻辑错误。 9、证明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古希腊学者____________是传统逻辑的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逻辑之父” 11、限制就是通过增加词项的__________以缩小词项的__________的逻辑方法。 12、定义是揭示词项__________的逻辑方法,最常用的一种下定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些被告不是罪犯”该直言命题主、谓的周延性为:主项_________,谓项__________。 14、以命题“所有的同学都是团员”为前提.进行换质推理,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换位推理,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 15、设p为真,要使命题公式p∧q为假,q应取值为______;使命题公式p→q为假,q应取值为_______;要使命题公式为p←q真,应取值为______。 16、在第四格的三段论中,中项在前提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

逻辑学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 .普通逻辑是研究 _____ 思维的逻辑形式________ 思维的逻辑规律_______ 及其___简单的逻辑方法____________ 的科学。 2?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由__逻辑常项______________ 和—逻辑变项__________ 两部分组成,可以代入不同内容 的部分是—逻辑变项—。 二、选择题 3在“语法、逻辑、修辞、音韵、体操等等都是没有阶级性的”这句话中,“逻辑”一词所表达的含 义是指(3 ) 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某种特殊的观点或方法③思维的规律和规律④逻辑学 4思维的基本特征(2). ①直接感受性②概括性③间接性④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5. 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时(3) ①思维内容②思维的基本规律③思维的逻辑形式④简单的逻辑方法 6. p并且q”与p"或者q”,这是两个判断形式含有(2 ) ①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②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③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④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第二章概念 一、填空题

1、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______________ 的思维形式,他的两个逻辑特征是—内涵 _______ 和____ 外延______ 。 2、从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来看,“文明”与“精神文明”具有从属________ 关系;“教师”与“劳动 模范”具 有—交叉 ______ 关系;“陈述句”与“疑问句”具有全异_________ 关系;“上海”与“中国最大的 城市”具有 ____ 并歹y ____ 关系。 3、“共青团员”的属概念为—团员________ ,种概念为—女共青团员_________________ ,矛盾概念为— 非共青团员______ ,反对概念为 ____ 非共青团员______ ,交叉概念为大学生_____________ 。 4、在具有属种关系概念的 _概念__________ 和 _概念______ 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变 ________ 关系。 外延愈大,其内涵就 —越少—;外延愈小,其内涵就 _越多____________ 。 5、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是对概念进行—概括 ____ 和—限制 _的 逻辑根据。 6、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_________ 的逻辑方法。它是由__被定义项____________ 、—定义项_______ 和_定义 联项______ 组成。 7如果一个定义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那么它的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之间是__ 真包含于 _____ 关系,被定义项与定义项的外延之间是__真包含_________ 关系。 8、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_________ 的逻辑方法。它由___母项_________ 、—子项_____________ 和—划分的依 据 ______ 组成。 二、选择题

【逻辑学】概念(作业答案)

逻辑学讲义(II)——概念 课后作业(2) 一、指出下列各题中划线概念之间是否属于概括或者限制。 1.蚂蚁的一个复眼由50个小眼构成。 答:不属于。 2.寒露是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 答:“节气”是“寒露”的概括。 3.“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答:不属于。 二、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说明它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理性就是合乎逻辑的行动。 答:定义不正确,犯了“定义全异”的逻辑错误。 2.真诚就是不虚伪,虚伪就是不真诚。 答:定义不正确,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3. 城镇居民指的是不在农村居住的居民。 答:定义不正确,犯了“定义交叉”的逻辑错误。 4. 生命就是内在关系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 答:定义不正确,犯了“定义含混”的逻辑错误。 5. 过失犯罪就是由于某种过失而导致的犯罪。 答:定义不正确,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三、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说明它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 电影包括科幻片、故事片、武打片。 答:不正确,犯了“划分不全”、“划分标准不同一”、“子项相容”等逻辑错误。 2. 自然界可分为非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 答:不正确,犯了“划分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 3. 直系亲属包括祖父母、外公外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叔伯、姑母、舅父、姨母等。 答:不正确,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四、分析下述论证中在概念方面存在的逻辑错误。 1.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始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逻辑学上的概念的种类及划分标准

逻辑学上的概念的种类及划分标准 1、根据概念所指称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划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如,成年人与未成年人,金属与非金属。 2、根据一个概念外延的大小,即指称的对象的数量不同,划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空概念。 单独概念,就是其外延只有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语言中的专名、摹状词、表达一个事物类的词项都是单独词项。比如,长江。 普通概念,就是其外延有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比如,河流。 普通概念一般用普通名词等来表示,但在特定的语境下,专有名词也可以表示普通概念。比如,千万个雷锋在行动。 空概念,外延为空的概念。空词项是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词项。如,上帝,大于3小于4的自然数。 3、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集合体,划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比如,森林(集合)与树木(非集合)。 集合概念用来指称集合体,是由许多对象有机聚合构成的集合体,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其构成部分未必具有。集合体与其构成部分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非集合概念用来指称一类对象,其所指称的对象不是一个集合体,而是许多对象组成的一类。 类和集合体不同,类是由许多对象组成的,类与其对象之间是类与分子的关系。类与分子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属性,构成类的分子自身也具有类所具有的属性。 注意: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是集合概念,也可以是非集合概念。区分是集合还是非集合,其标准在于是否指向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物的属性,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反映对象为事物的概念,叫具体概念。例如:“狗”“桌子”“社会” 反映对象为事物性质或事物间的关系,叫抽象概念。例如:“勇敢”“大于”“轻于” 用具体概念作谓项的判断,通常是断定主项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例如:“树木是植物,不是动物”,断定“树木”属于“植物”一类,而不属于“动物”这一类。 用抽象概念作谓项的判断,通常是用断定主项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例如:“小张是勇敢的,不是懦弱的”断定“树木”具有勇敢的性质,而不具有“懦弱”的性质。 有的抽象概念是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判断中运用这类抽象概念,通常是就某些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断定。例如:“四大于三”,断定“四”与“三”之间有“大于”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