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前沿—干湿交替变化对土壤中磷形态影响及环境意义

环境保护前沿—干湿交替变化对土壤中磷形态影响及环境意义
环境保护前沿—干湿交替变化对土壤中磷形态影响及环境意义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12, 2, 15-19

doi:10.4236/aep.2012.22003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2 (https://www.360docs.net/doc/5e6840689.html,/journal/aep)

Influence of Alternative Drying-Wetting on Phosphorus

Fractions in Soils with Different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Linlin Wei1, Gang Xu1,2#, Junna Sun2, Wenjun Xie2, Hongbo Shao1,3#

1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Yantai

2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 for Yellow River Delta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3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s,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gdao

Email: {llwei, #gxu, #hbshao}@https://www.360docs.net/doc/5e6840689.html,

Received: Mar. 25th, 2012; revised: Apr. 9th, 2012; accepted: Apr. 12th, 2012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hange,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lternative drying-wetting on the soil fertility level and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water body. In this study, soil P was fractionated by using a modified Hedley fractionation metho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alternative drying-wetting on phosphorus fractions in soils with different organic matter content. The results display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otal phosphorus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s because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nce was less than 10%. Howev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phosphorus fractions: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labile-P (especially resin-P) and organic-P (NaHCO3-Po, NaOH-Po and Con.Hcl-Po) while decreasing the content of NaOH-Pi and occlude-P. Under the alternative drying and wetting condition, resin-P increased by 121% in the organic soil, while only increasing by 31% in the sterile soil, which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alternative of drying and wetting on labile-P in soils with high organic matter content.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alternative drying and wetting seemed to drive the phosphoru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oc-clude-P to labile-P and organic-P.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hange, alternative drying and wetting can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labile P in the soil to improve crop growth. However, when there is rainfall or irrigation, it may aggravate the loss of soil phosphorus, which will induce the offshore eutrophication and possibly threaten the coast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Keywords: Phosphorus Fractionation; Drying-Wetting; Climate Change; Organic Soil; Sterile Soil

干湿交替变化对土壤中磷形态影响及环境意义*

魏琳琳1,徐刚1,2#,孙军娜1,谢文军2,邵宏波1,3#

1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

2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滨州学院),滨州

3青岛科技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青岛

Email: {llwei, #gxu, #hbshao}@https://www.360docs.net/doc/5e6840689.html,

收稿日期:2012年3月25日;修回日期:2012年4月9日;录用日期:2012年4月12日

摘要: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干湿交替对于土壤肥力水平和水体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采用修正Hedley土壤磷素分级方法,研究了干湿交替对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磷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对土壤总磷的影响不大,变异系数C.V% < 10%。干湿交替极大的改变了土壤中磷形态的分布: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尤其是树脂磷)和有机磷(NaHCO3-Po,NaOH-Po和Con.HCl-Po)的含量,同时降低了土壤中NaOH-Pi 和闭蓄态磷的含量。在干湿交替条件下,有机土中树脂磷提高了121%,而贫瘠土中树脂磷仅提高了31%,这说明干湿交替对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活性磷影响更为显著。该研究表明干湿交替促进了土壤中磷由闭蓄态磷向活*基金项目: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9KFJJ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137;41171216),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烟台市科技发展计划重大项目(20102450;2011016)。

#通讯作者。

性磷和有机磷的转化。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干湿交替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促进作物的生长;但当有降水或灌溉时,也可能加剧土壤中磷素的流失,从而引发近海富营养化事件,对于近海环境质量和区域生态安全可能构成威胁。

关键词:磷分级;干湿交替;全球变化;有机土;贫瘠土

1. 引言

磷是植物生长的关键性养分元素之一。同其它养分元素相比,由于磷循环几乎没有气体成分的参与,因此磷循环是一种不完善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长远来看,磷素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已成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限制性养分元素[1]。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影响磷素转化和运移重要因素。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干湿交替极大的影响和改变了土壤磷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方面,干湿交替使土壤经历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过程,对土壤肥力和磷素循环有重要影响[2,3]。另一方面,土壤中磷素形态和含量的变化加剧了磷素的流失,成为引发近海富营养化事件的罪魁祸首,对于近海环境质量和区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4,5]。因此,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极端气候事件(如:高温,干旱和暴雨等)的频发,研究干湿交替对土壤磷素循环的影响,对于土壤肥力水平和近海环境质量,完善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预测全球变化下区域磷素运移规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6]。有研究表明胶东半岛近48年极端温度、降雨事件频发且变化较剧烈,干湿交替更为显著,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7-10]。本研究采用修正的Hedley磷素分级方法探讨干湿交替变化对土壤P形态的影响,评价全球变化下土壤P形态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的环境影响,研究结果对近岸土地管理和水体保护等有重要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土壤

实验用土选用山东省烟台市,采样深度0~20 cm,土壤基本理化性状见表1。有机土为海岸带黑松林土壤,该土质地为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贫瘠土有机质含量较低,养分元素匮乏。样品采集后过2 mm标准筛,一份样品储存于0℃~4℃环境中以保存样品的湿度,另一份样品30℃风干用于样品测试。

2.2. 样品分析

测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土壤pH值采用

pH计在水:风干土 = 2.5:1条件下测定,有机质采

用重铬酸钾-硫酸(K2Cr2O7-H2SO4)氧化法测定。土壤粒

级测定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P的分级采用经修

正的Hedley等提出的分级方法进行测定[8],即采用连

续提取方法,逐级加入离子交换树脂、0.5 mol/L的NaHCO3溶液、0.1 mol/L的NaOH溶液、1 mol/L的

HCl溶液、浓盐酸提取出土壤中稳定性由弱到强的各

级无机磷和有机磷。最后浸提的残留土壤经高温消解

测定残留磷(Residua1-P)。其中0.5 mol/L的NaHCO3

溶液、0.1 mol/L的NaOH溶液和浓盐酸浸提液中有机

磷为总磷和无机磷之差[9,10]。土壤中磷的形态有着极

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及地球化学意义[11] (见表2)。

3. 结果与分析

如图1所示,风干和未风干的土壤中,有机土和

贫瘠土总磷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6%和5%,这说明风

干对土壤中总磷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与总磷的变化不

同,风干显著的增加贫瘠土中有机碳的含量。研究表

明,干湿交替变换加速了土壤中团聚体的破碎,破碎

过程伴随着有机质的释放和分解。

如表3所示,风干土壤显著的改变了土壤各形态

磷的分布。其中树脂变化最为显著:风干大大提高了

土壤中树脂磷的浓度,其影响程度有机土高于贫瘠土。

Table 1. Properties of experimental soil

表1.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

项目贫瘠土有机土

含水量/% 6.15% 15.95%

粘粒含量/% 3.28% 12.52%

总有机碳/% 0.27% 5.31%

pH(1:2.5) 6.51

5.49

总磷/mg·kg–1103 412

Table 2. Geochemical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sequential extracted P[10]

表2.连续提取中土壤磷的形态极其重要性[10]

磷形态生物学意义地球化学意义

Resin-P 易解离,有效性最高吸附于晶体矿物表面的磷

NaCO3-Pi 有效性较高吸附于晶体矿物表面的磷

NaCO3-Po 易矿化,有效性高吸附于胶体矿物表面

NaOH-Pi 矿化速率慢,有效性一般同Fe,Al及有机物通过化学作用键结合的磷

NaOH-Po, Con.HCl-Po 矿化速率慢,有效性低同Fe,Al及有机物通过化学作用键结合的磷

Dil.HCl 有效性低同Ca结合磷

Con.HCl-Pi 有效性低同Fe,Al矿物内部结合的磷

Redual-P 难以利用磷惰性磷

Figure 1. Content of total-P and organic carbon in moist, alternative drying-wetting soils for SS and OS sites (The data indicates the average values and deviations of the four treatments; The different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at p < 0.05) 图1. 贫瘠土和有机土中总磷和有机质受干后含量变化(数据代表4次处理平均值及偏差;不同字母表示显著性p < 0.05)

Table 3. Comparisons of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phosphorus fractions in SS soil and OS soil (*,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at p <

0.05, p < 0.01)

表3. 干湿交替变化对土壤中磷形态的影响(*,**分别代表显著性水平p < 0.05, p < 0.01)

P形态贫瘠土有机土

(n = 4) 未风干/mg·kg-1风干/mg·kg–1变化/% 未风干/mg·kg–1风干/mg·kg–1变化/%

Resin-P 6.2 (0.5) 8.1 (0.5) 30.8%** 5.2 (0.3) 11.5 (1.6) 120.5%**

NaCO3-Pi 6.6 (1.0) 7.4 (1.0) 11.5% 8.9 (0.7) 8.5 (0.6) –4.0%

NaCO3-Po 2.7 (0.1) 3.9 (1.1) 43.0%**27.0 (0.7) 26.4 (2.2) –2.2%

NaOH-Pi 19.8 (1.3) 19.3 (0.9) –2.7% 34.3 (1.0) 28.3 (0.7) –17.7%*

NaOH-Po 7.0 (0.4) 7.2 (0.3) 2.6% 194 (8.5) 218.9 (6.4) 12.8%

Dil-HCl 6.1 (1.3) 4.1 (0.8) –32.8%**24.1 (1.6) 20.6 (0.2) –14.3%*

Con-HCl-Po 4.2 (0.4) 4.5 (0.6) 7.4% 15.6 (2.3) 18.6 (0.3) 19.1%*

Con-HCl-Pi 105.1 (1.6) 100.1 (2.0) –4.8% 163.9 (7.1) 146.57 (3.7) –10.6%

Residual-P 6.9 (0.5) 56.0 (0.8) –13.6% 53.9 (8.1) 52.0 (8.8) –3.5%

贫瘠土中树脂磷的含量从未风干6.16 ± 0.52 mg/kg提高到风干土8.06 ± 0.5 mg/kg。而有机土树脂磷含量从未风干5.12 ± 0.27 mg/kg提高到风干土11.49 ± 1.61 mg/kg,树脂磷增加了1倍多。NaHCO3-Pi和NaHCO3- Po对于干湿交替响应较小,只有贫瘠土中NaHCO3-Po 从未风干土2.72 ± 0.08 mg/kg提高到风干土3.89 ± 1.12 mg/kg。同树脂磷相比,风干土壤对有机磷影响程度较低。其中,NaOH-Po浓度增加了2.6%(贫瘠土)和12.8%(有机土),而Con-HCl-Po浓度增加7.4%(贫瘠土)和19%(有机土)。

同活性磷和有机磷变化不同的是,闭蓄态磷(如Dil.HCl-P和Con.HCl-Pi)在风干条件下其浓度呈降低的趋势。土壤风干后,贫瘠土中Con.HCl-Pi浓度从未风干时105.11 ± 1.61 mg/kg降低到风干后100.06 ±

1.91 mg/kg,而在有机土中其浓度从未风干时163.86 ± 7.14 mg/kg降低到风干后146.57 ± 3.71 mg/kg。同样的,Dil.HCl-P也分别降低了3

2.8%(贫瘠土)和14.3% (有机土)。风干对残渣态磷无显著变化。

4.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极大的改变了土壤磷形态分布。土壤风干后,活性磷(特别是树脂磷)和有机磷含量显著增加,而NaOH-Pi和闭蓄态磷(Dil.HCl-P,Con.HCl-Pi)含量却发生降低。干湿交替使得贫瘠土和有机土中树脂磷含量分别增加了30.8%和120.5%,这说明有机质含量高和磷含量高的土壤更容易受干湿交替作用的影响。Urner等报道了英国草地土壤受干后,NaHCO3(0.5 M)提取磷和有机磷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1%~165%和–2%~137%。一般认为,一方面,受干土壤水溶性磷含量增加跟干湿交替下微生物死亡后机体磷的释放有关[11]。Blackwell等[5]研究表明,土壤受干后,土壤含水势降低,微生物细胞会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甚至死亡,这一过程大约可以杀死70%土壤微生物,死亡的微生物是水溶性磷一个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干湿交替使得土壤有机质发生了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这一过程伴随着磷的释放[4,5]。干湿交替加速了土壤中大的团聚体的破碎和崩解,在土壤团聚体破碎过程中,受物理保护的有机质被暴露出来,伴随着有机质降解,使得可提取水溶性磷和有机磷含量增加[12]。风干导致有机凝胶体发生变化,风干时凝胶体破碎或增加孔隙度,致使表面积的增加,而潮湿所导致的变化是可逆的。由于这种原因,从干燥土壤萃取的有机物质的数量多于潮湿土壤[13]。另外,Birch 和Friend[14]实验表明:大量多次的干湿往复处理可使土壤中有机磷显著地下降,所以土壤中有机磷矿化作用加强可能导致水溶性磷增加[15]。有研究表明干湿交替将引起土壤中好氧和厌氧条件的变化,导致可溶性磷含量的波动。好氧环境促进了有机磷的降解,更易导致磷的淋溶释放[16]。

IPCC(2007)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温度的上升幅度已高达3℃,因此全球变暖的格局正在发生,而且范围和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全球变暖导致区域温度升高,使得土壤遭受干湿交替作用加剧。土壤受干后改变了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学性质的改变极大的影响土壤磷动力学和生物有效性[17]。Jackson通过调查全球不同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其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磷主要聚集在土壤表层0~30 cm[18-25,27-30]。这说明土壤活性磷主要聚集在浅层土壤中。随全球变暖预期的增强,土壤受干促使了土壤中闭蓄态磷向活性磷的转化,活化的磷可以极大满足缺磷土壤对磷的需求,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草地等受人类影响小生态系统中,活性磷的增加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对该类系统发育造成不良影响[19-26]。另一方面,颗粒态和溶解态的土壤磷通过地表径流和渗漏等方式迁移进入受纳水体,成为水体磷的潜在补给源,磷酸盐是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增加的活性磷对相邻的水体构成威胁[25-30]。如Blackwell通过柱淋溶实验表明,干湿交替可增加淋出液中可溶性磷的浓度,加大了临近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4,5,25-30]。

5. 结论

为考察干湿交替对土壤和相邻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两种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采用修正Hedley分级方法对土壤受干前后的磷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风干土壤极大的改变了土壤中磷形态的分布,尤其是土壤中生物活性磷-树脂磷的含量发生较大的提高,贫瘠土和有机土中活性磷在受干前后其浓度提高了31%和121%。这说明土壤中活性磷的活化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同时,有机磷的含量受风干的影响也出现了小幅提高。另外,干湿交替也引起了闭蓄态磷(Dil.HCl-P and Con.HCl-Pi)浓度的下降。这说明土壤中活性磷和有机磷的提高是以闭蓄态磷的降低为代价的,干湿交替促进了土壤难溶性磷向活性磷或生物有效磷的转化。全球变化导致气温的升高和极端降雨事件的频发,海岸带地区尤为严重,这使得土壤遭受干湿交替变化更加的频繁,因此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会逐渐增高,这一方面会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但同时也会加剧土壤中磷素流失的风险,进而加剧湖泊和近海富营养化水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G. M. Filippelli. The global phosphorus cycl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Elements, 2008, 4(2): 89-95.

[2] B. L. Turner, P. M. Haygarth. Biogeochemistry: Phosphorus

solubilization in rewetted soils. Nature, 2001, 411(6835): 258. [3] D. Styles, C. Coxon. Laboratory drying of organic-matter rich

soils: Phosphorus solubility effects, influence of soil characteris-

tics, and consequences for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Geoderma, 2006, 136(1-2): 120-135.

[4]M. S. A. Blackwell, P. C. Brookes, N. de la Fuente-Martinez, et

al. Effects of soil drying and rate of re-wetting on concentrations and forms of phosphorus in leachate.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9, 45(6): 635-643.

[5]M. S. A. Blackwell, P. C. Brookes, N. de la Fuente-Martinez, et

al. Phosphorus solubilization and potential transfer to surface waters from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following drying-rewet- ting and freezing-thawing. Advances in Agronomy, 2010, 106: 1-35.

[6]K. Pettersson, G. N. George, P. Ges, et al. The impact of the

changing climate on the supply and re-cycling of phosphoru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European Lakes, 2010, 4: 121-137.

[7]姜德娟, 李志, 王昆. 1961~2008年山东省极端温度事件时空

特征分析[J]. 科技导报, 2011, 29(1): 30-35.

[8]M. J. Hedley, J. W. B. Chauhan. Changes in inorganic and or-

ganic soil phosphorus fractions induced by cultivation practices and by laboratory incubation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2, 46(5): 970.

[9]秦胜金, 刘景双, 王国平等. 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磷形态转化

动态[J]. 生态学报, 2007, 27(9): 3844-3851.

[10]H. Tiessen, J. O. Moir. Characterization of available P by se-

quential extraction. Soil Sampling and Methods of Analysis, 1993, 824: 75-87.

[11] A. F. Cross, W. H. Schlesinger.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valua-

tion of the Hedley fractionation: Applications to the biogeo-

chemical cycle of soil phosphorus in natural ecosystems. Ge-

oderma, 1995, 64(3-4): 197-214.

[12] B. L. Turner, P. M. Haygarth. Changes in bicarbonate-extract-

able inorganic and organic phosphorus by drying pasture soil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3, 67(1): 344-350.

[13]朴河春, 刘广深. 干湿交替和冻融作用对土壤肥力和生态环

境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1995, 14(6): 29-34.

[14]H. F. Birch, M. T. Friend. Resistance of humus to decomposition.

Nature, 1961, 191: 81-96.

[15]李晨华, 唐立松, 李彦. 干湿处理对灰漠土土壤理化性质及

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7, 44(2): 364-367. [16]王国平. 湿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J].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4): 193-199.

[17] E. Lichtfouse. Sociology, organic farming, climate change and

soil science. New York: Springer, 2010. [18]R. B. Jackson, H. J. Schenk, E. G. Jobbágy, et al. Belowground

consequences of vegetation change and their treatment in mod-

els.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0, 10(2): 470-483.

[19]M. Hejcman, M. Klaudisov, J. Schellberg, et al. The Rengen

grassland experiment: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after 64 years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7, 122(2): 259-266.

[20]刘方, 黄昌勇, 何腾兵. 黄壤旱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对减少土

壤磷流失的作用[J].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3): 20-23. [21]J. G. Kerr, M. Burford, J. Olley, et al. The effects of drying on

phosphorus sorption and speciation in subtropical river sediment.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2010, 61(8): 928-935.

[22]H. B. Shao, L. Y. Chu, G. Xu, et al. Understand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for improving phyt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s. Critical Review in Biotechnology, 2010, 30: 23-30.

[23]W. Y. Shi, H. B. Shao, H. Li, et al. Progress in the remediation of

hazardous heavy metal-polluted soils by natural zeolit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70: 1-6.

[24]G. Wu, H. B. Kang, H. B. Shao, et al. Critical review on the

bio-removal of hazardous heavy metals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Issues, progress, eco-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74: 1-8.

[25]J. H. Bai, R. Xiao, B. S. Cui, et al.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wetland soils from the young and old reclaimed re-

gion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1, 159(3): 817-824.

[26]J. H. Bai, H. F. Gao, W. Deng, et al.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of

marsh soils from two natural saline-alkaline wetlands. Biology and Fertility Soils, 2010, 46(5): 525-529.

[27]J. H. Bai, H. Ouyang, R. Xiao, et al.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content and storage in an al-

pine wetland in the Qinghai-Tibet Pateau, China.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2010, 48(8): 730-736.

[28]Editorial. 90 years of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JPNSS).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2012, 175:

3.

[29]K. K. Ingrid, G. Georg, K. Markus, et al. Organo-mineral asso-

ciations in temperate soils: Integrating biology, mineralogy, and organic matter chemistry.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2008, 171: 61-82.

[30]Z. J. Chen, X. L. Zhang, M. X. Cui, et al. Tree-ring based pre-

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 for the forest-steppe ecotone in north-

ern Inner Mongolia, China and its linkages to the Pacific Ocean variabil.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2, 86-87: 45-56.

2019年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出现了环境问题。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有二个:一个是环境污染,第二个是生态破坏。 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环境?简单地说,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什么是生态平衡呢?同学们也许看过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这个栏目,由赵忠祥主持的。还有《动物世界》,里面就介绍了许多生态平衡的知识。比方说:在一片草原上,有食草动物:野羊、斑马、野牛等等,也有食肉动物:老虎、豹子、狮子等等。它们总是按一定的比例范围而存在的。这就叫平衡。如果我们把食肉动物都消灭掉,把老虎、豹子、狮子都消灭。那么食草动物就会无限制地繁殖,它们要吃大量的草,会把草原吃光,吃得没有草吃了,结果食草动物自己也就无法生存了,这就是破坏了生态平衡。当然,大自然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体系,因而生态平衡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平衡。有的专家把它叫做“网平衡”,也有的专家把它叫做“平衡金字塔”。生态平衡的科学概念解释不太好懂,它是这样解释的“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各种生物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相结稳定状态,也就是系统的能量运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的保持稳定,信息的传递畅通,这种相对稳定状态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从总体上讲是整个大自然的平衡,全球的平衡。它又分成各种各样若干个系统。比如陆地系统、海洋系统。专家们为了研究的需要,又把它分成更多地系统,比如高原系统、平原系统、工业系统、农业系统,还有城市系统、农村系统等等。 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问题很多,比如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气候异常、资源短缺等等。 森林对于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个世纪世界上的森林大约减少了1/4。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最终受到威胁的是人类。我国近10年来发现已经灭绝的珍贵野生动物

怎样保护土壤健康及措施

怎样保护土壤健康及措施 土壤保护首先要农、林、牧、工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壤资源,使土壤的生产投入与输出相平衡,使土壤生产力与承受力相适应,使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以及环境景观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以生物措施为根本措施,并结合适当的工程措施,才能达到土壤保护的目的。 土壤污染成因复杂,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三废”;城镇居民生活废弃物;农用化学物质;畜禽养殖废弃物等。 土壤污染的危害性:土壤收到污染后,其原有特性将遭到破坏,农作物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并且表层受污染土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基本措施 (一)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

(二)合理使用农药重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不仅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还要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重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开发与生产。 (三)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配方施肥,严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如褐腐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氯杂苯除草剂及某些农药,腐殖质能促进镉的沉淀等。同时,增加有机肥还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流动条件,按照“预防为主”的环保方针,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就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等。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忽略的严重问题,现在它己经不应该是人们忽略的问题了,而是让人们好好反省的问题,是要人们一起努力保护的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对生物有很强的杀伤力。幸运的是,据地球表面25巧0公里处有一臭氧层。臭氧层纯吸收太阳辐射出的99%的紫外线。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学家从南极观测站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遭到了破坏。据卫星观测,此洞的面积约美国国土面积那么大,到了90年代末,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面积达到了2720万平方公里,比南极大陆还要大一倍。据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观测发现,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也在以每10年2.7%的速度减少。 那么,臭氧层被破坏了,将会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危机呢?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大气圈中臭氧层每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10万人,患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人也将增加。地球上的万物就要遭到紫外线的伤害。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就是地球表面人为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破坏了臭氧层。 全球气温逐步升高据资料记载,在过去的150年里,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0.5℃。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质燃料,并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再加上其它多种有害气体。全球变暖的后果,是全球降水不确定性的重新分配,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及危害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和居住环境。

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害物质高达3.3亿吨,这些有害物含有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物质,它们污染了空气、水域、土壤和地下水。全球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铅为200万吨,砷7.8万吨,汞1.1万吨,镉0.55万吨,超过自然背景值20、300倍。 水乃万物生命之源,居十大自然资源之首,但是,全世界每年倾倒大海的船舶废物640万吨,从船上扔进大海的塑料集装箱500万只,渔民每年倾倒进海洋的塑料包装材料2.2万吨,此外,每年从陆地上和海上作业中排入大海的石油在200万吨至2000万吨之间,其中油船漏油40万吨。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联合国曾发出警告.除非各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否则到2025年,世界上将只剩二分之一的水系统被安全使用,三分之二的水源将被污染,失去功能。由此可见水源己严重受到污染。 其次,氧气是生物呼吸的源泉,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一个健康的人可两天不吃不喝不会致死,而短暂的几分钟缺氧就会死亡。现如今,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巨增,森林的滥砍滥伐,使大气成分发生了变化。空气污染给人类产生了许多的疾病,最为主要的乃为呼吸道疾病。对植物也造成了影响,使植物的生理机制受到抑制,导致植物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 固体废弃物也影响到人们健康。我们所说的固体废弃物就是垃圾,是人类新陈代谢的排泄物和消费者丢弃的物品。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累计储存量为67.5亿吨,并且还以每年2%速度增长度。此外人们日常生活用品都有许多塑料制品,这些废弃物到处乱扔不仅影响市容,而且由于很难溶解,混入土壤中几十年不变,严重破坏环境,近而影响农业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

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7土壤的保护_教科版

第7课《保护土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四节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物质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的要求,了解土壤对动植物及人类的作用,知道植被对保护土壤有作用,并如何去保护土壤。本课的教学活动由土壤对动植物的作用引入,到研究土壤的流失与植被的关系,并让学生知道人们的乱砍乱伐和无节制的使用土地等行为可能造成土壤流失,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护,不让土壤流失。教材由三个主要活动构成:1.了解土壤的价值,即土壤对动植物及人类的作用;2.研究土壤流失与植被的关系; 3.保护土壤的措施。三个活动依次递进,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土壤,在学习过程中也了解了与土壤相关的一些知识,可以说学生对于土壤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土壤的分类、土壤的成分,土壤中的营养从哪里来,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但对土壤的其他作用就不是很清楚,对于土壤流失的原因已经如何保护土壤就不知道了。本节课就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知道土壤流失的原因,知道我们人类的哪些行为会破坏土壤,并知道应该如何去保护土壤。

【教学目标】 1.能够列举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 2.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3.能列举并说出人类的哪些行为在破坏土壤,哪些行为在保护土壤。 4.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 通过做水土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教学难度】 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准备】 课件、土壤、小铲子、塑料水槽、洒水壶、秒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了解土壤的贡献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与土壤相关的知识,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土壤。 (1)学生当模拟讲解员,向大家介绍土壤。 要求:先说自己介绍的是土壤哪一方面的知识,然后再具体介绍。 2.师:有人说过“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1)小组讨论,举例说一说土壤对动植物及人类做出了那些贡献? (2)全班交流,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板书:土壤的贡献:1.植物:提高营养和水份。 2.动物:提供栖息地,间接提供食物。 3.人类:生产粮食及各种农作物 4.材料:制作陶器,砖瓦等)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3篇)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阅读精选(1):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生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保护环境上并不十分重视。 比如说我们的周边环境。在我们楼前面的草坪中,开着许多花朵。但在草坪中,却也有人扔垃圾,堆废纸。夏天,有许多蚊蝇在那里飞来飞去,不但影响了小区的形象,还污染了环境。对社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都很不利,还破坏了地球。 为了能让我们的环境优美,不受到伤害。只有门卫的叔叔阿姨来打扫大街,绿化草坪。他们每一天早出完归,为了祖国的绿化环境不惜一切代价。但那些不爱护环境的人偏偏还要去破坏,我们必须要为不爱护环境的人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早一日改掉恶习。 在我们上学的路上,也有许多同学乱丢废弃物。比如说:有的同学把小吃袋扔在校门口外,还有的同学把叠好的纸飞机随意乱扔,甚至顺着墙扔进学校.他们的这些行为不但一次又一地 影响着学校。 地球给了我们水源与森林,给了我们美丽的环境,也给了我们清新的空气。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家园的呢? 听爸爸妈妈说,以前的地球是很美的,到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十分清新,使人心 旷神怡。但是此刻,地球变成什么样了呢?由于人类的自私自利,他们对森林.水源巧取豪夺,毫不珍惜,慷慨大方的挥霍,而且滥用化学药品,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据我所知,目前全世界的工厂和电厂每年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50亿吨;二氧化硫.碳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 排放量也相当大。进入大气中的废气种类很多,已经产生危害而引起人们的注意的就有一百多种。超多的废气进入大气层中,必然破坏大气原有的化学组织和性质,对人类的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它能让我们患肺癌而死,使全球面临变暖危险,使冰山融化,使整个地球秃顶既减少,使超多农作物随气候变化而迁移,造成许多农作物减少。总之,大气污染对于人类是一场大灾难。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此刻虽然还只是小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个性大的贡献,但我们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环保意识是现代人的标志。我们要有时代职责感,为美化校园净化校园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珍爱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清风常拂绿柳,碧水永伴苍山! 阅读精选(2): 保护环境的重要好处 环境保护的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包括保护自然环境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这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坏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 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1保护土壤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10、保护土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的方法。 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水土流失的图片,两块木板、同样厚的土(一块带青草、一块不带)喷壶、量筒、烧杯。 教学导入: 1、谈话: 板书:土壤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土壤? 生回答 师:说的真好!土壤还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家,你知道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谁来告诉大家? 生:(动物、植物、海洋鱼类……) 小结:土壤孕育着地球上的生命,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关于土壤的一些问题。 探究过程: 活动一:我们来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1、引导学生交流土壤现状况的资料。 师:课前我们都通过不同的渠道搜集了关于咱们家乡土壤现实状况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首先我们可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交流时需要详细一些) 2、学生播放搜集到有关土壤被污染、被不合理利用等现实状况的视频,以期使学

生感受到土壤危机,激发他们保护土壤、热爱土壤的热情。 师:同学们真能干!搜集的资料非常有价值。这是因为你们平时善于观察,积极动脑。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土壤的一些资料我们来看一下好吗?(可以在网上搜集与课本相仿的图片) (出示:四幅情景图。)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刚才的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与强烈感受。) 生:第一幅图是植被遭到破坏 生:这属于自然灾害 生:第二幅是乱采乱挖,这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生:这幅是水土流失,属于自然灾害,已经不能耕种了。 生:第四幅是乱扔垃圾,也人类活动造成。 ……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看到这些老师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也感到无比沉重。 活动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1、谈话: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被刮去1厘米厚的土层,我国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情况也非常严重。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可能是不注意植树造林吧? 生:也可能是乱砍乱伐…… 师:到底是哪一种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那么如何做实验呢?这需要我们先来做个试验计划,每组讨论完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 2、填写、交流实验方案: 每组填写一张《水土流失对比实验方案》,请按照《方案》上的要求填写。 学生填写完《方案》后进行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出不同条件) 3、各小组进行实验: 师:对!这两块土壤不同条件只有一个,一块是有草的土壤,另一块是没有草的土壤,其他条件都相同。 下面,可以把你们的《实验方案》适当修改一下并按你们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形态 一、根据在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形态分为 (1)水溶态养分:土壤溶液中溶解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2)代换态养分:是水溶态养分的来源之一。 (3)矿物态养分:大多数是难溶性养分,有少量是弱酸溶性的(对植物有效)。 (4)有机态养分:矿质化过程的难易强度不同。 二、氮的形态与转化 1、氮的形态:(全氮含量0.02%——0.3%) (1)无机态氮: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在土壤中的数量变化很大,1—50mg/kg (2)有机态氮:A、腐殖质和核蛋白,大约占全氮的90%,植物不能利用; B、简单的蛋白质,容易发生矿质化过程; C、氨基酸和酰胺类,是无机态氮的主要来源。 (3)气态氮: 2、氮的转化: 有机态氮的矿质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铵的固定:包括2:1型的粘土矿物(依利石、蒙脱石等)对铵离子的吸附;和 微生物吸收、同化为有机态氮两种形式。 土壤是作物氮素营养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氮素包括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两大类,其中95%以上为有机态氮,主要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氨基酸等。小分 子的氨基酸可直接被植物吸收,有机态氮必须经过矿化作用转化为铵,才能被作物吸收,属于缓效氮。 土壤全氮中无机态氮含量不到 5%,主要是铵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气和氮氧化物等很少。大部分铵态氮和硝态氮容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属于速效氮。无机态氮包括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硝酸根和吸附在土壤颗粒上的铵离子,作物都能直接吸收。土壤对硝酸根的吸附很弱,所以硝酸根非常容易随水流失。在还原条件下,硝酸根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还原为气态氮而逸出土壤,即反硝化脱氮。部分铵离子可以被粘土矿物固定而难以被作物吸收,而在碱性土壤中非常容易以氨的形式挥发掉。土壤腐殖质的合成过程中,也会利用大量无机氮素,由于腐殖质分解很慢,这些氮素的有效性很低。 三、磷的形态与转化 1、形态(土壤全磷0.01%——0.2%) (1)有机态磷:核蛋白、卵磷脂和植酸盐等,占全磷总量的15%——80%; (2)无机磷:(占全磷20%—85%) 根据溶解度分为三类 A、水溶性磷: 一般是碱金属的各种磷酸盐和碱土金属一代磷酸盐,数量仅为0.01—— 1mg/kg。在土壤中不稳定,易被植物吸收或变成难溶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7课《保护土壤》优质教案

7.保护土壤 一.课程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并从自身和简单的事情做起,例如,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1.了解土壤能为人类做什么。 2.认识植被遭破坏后对土壤蓄水能力的损害。 3.研究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4.指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土壤。 二.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非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性。 科学探究: 1.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2.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3.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一分努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提出保护家乡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四: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泥土、草皮、水壶。 学生材料: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经常会出现暴风劲吹、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的景象。这种景象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鄂尔多斯沙尘暴视频,同学们,看完视频,你想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鄂尔多斯沙漠化的现实情况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土壤流失的危害,激发他们保护土壤、爱惜土壤的热情] 2.是的,沙尘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3.师:面对沙尘暴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板书课题:保护土壤)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土壤对人类的贡献 (1)这地球是我们人类以及动植物共同的家园,那么想一想,地球上的土壤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呢? (2)(出示课件图片)描述生活中土壤带给人类、动物、植物的贡献。 (3)师:大地就像一位母亲,孕育着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因为有了它,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设计意图: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了解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从而,使学生知道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教学时,出示图片并提问,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2.关注土壤现实状况,引发问题,引导思考 (1)出示课本插图,思考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土壤资源正遭到破坏,导致土壤流失、土壤退化等。而土壤流失还会加剧水资源的流失,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土地荒芜、环境恶化。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标题: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 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 一家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这个家园里,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 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些生物与我们生活 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 离不开水.人体中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如果人体损失10%以上的水分,就会导致死亡.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 时无刻不在呼吸空气.氧气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类植物是 氧气的加工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命将 不复存在.野生动物依赖于植物,也可以保护植物.以鸟类为例,9 0%的鸟类以昆虫为食,许多益鸟是庄稼,树木的卫士,是害虫的 天敌.100条树虫十几天便可以吃光一棵大松树的树叶,而一对 大山雀一天可以吃400多条虫子.如果没有这些益鸟,害虫就会 泛滥成灾.在地球上,人类植物和动物,实际上是一个互相依赖的" 生物圈"、"朋友圈",谁也离不开谁.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是因为生态平衡的缘故.地球给我们人类乃至所有生命的形式,提 供了一个生命支持系统--空气、水、适当的光和热、以及能源等等.事实上,这种原始的生态平衡从全球范围来看是极其难得的,

我们今天或许只能在人类未曾涉足的地方才得以看到.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的同时,遭到了人类机大的破坏.只有当自然环境处与一种生态平衡的和谐状况时,人类的前景才是乐观的. 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多辟渠道、形成机制;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的局面。这既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更是彻底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就一定能铸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长城,中华大地就一定会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7.保护土壤

7.保护土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保护土壤》这一课是苏教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且知道有无植被会造成水土流失。通过分析讨论土壤和自然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的两种不同影响,引发保护土壤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够说出土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对于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的原因不够了解。本课通过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学生认识到植被在保护土壤中的重要性。在模拟实验环节中,学生通过引导能够说出对比实验的部分要求,但并不能够将对比实验的步骤表达清楚。因此本课就将水土流失实验作为思维焦点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思维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讨论分析,知道土壤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各种人类活动,能够辨别并说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益害及其原因。 3.通过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意识到植被和土壤保护的相关性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比较水土流失实验现象,发现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2.通过讨论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初步树立对比实验地概念。 科学态度: 1.能够在好奇心地驱使下,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地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土壤是人类的重要,树立保护土壤地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水土流失和有无植被有关 【教学难点】 根据材料公平地设计水土流失实验步骤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土流失装置,水,花洒。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经过了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在我们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的土壤。请小朋友们看几幅图片分别说一说,土壤到底有什么作用? 2.出示雨林图片,这里植物的长势特别好,蚯蚓也在土壤里安了家。西瓜地以及制作陶瓷的陶土图片。 3.请学生回答之后,再请各小组具体分析讨论:土壤对动物、植物、人类的不同贡献? 4.小结: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关,还为人类提供制造陶器等的原料。 5.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没有养分。如果没有土壤,动物就没有了家园,人类也没有了资源。土壤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土壤。(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的贡献,让学生意识到土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直接导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土壤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容易遭到破坏。出示黄河和长江对比图片。你有什么发现?(黄河水比较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黄河岸边的土壤流进了黄河水内) 2.为什么黄河附近的泥土会流进河水里,而长江附近的泥土没有被水冲走呢?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水土流失。(下雨)下雨下到平坦的地上会产生水土流失吗?那就说明水土流失需要的条件还有坡度。(需要坡度) 出示另两张图片,你有什么猜想?(一张是黄河附近土壤无植被,一张为长江边

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一、环境保护就是防止由于人类生活、生产建设活动使自然环境恶化,进而寻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类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努力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它更好的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需要。 二、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三、提升环保的政策力度,从而更好地采取治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是当前急不可待的任务。 四、提升环保意识和能力,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开展清洁生产,以促进企业的认知和意识,提供了宝贵经验。 扩展资料:

主要内容: 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的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要内容 防止污染 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防止破坏 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

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自然保护 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 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保护的意义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环保工作。环境保护教育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学校环境教育,教育部2003年专门下发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将环境教育纳入了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纳入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06年教育部又与中宣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做好“十一五”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同时,各地、各中小学也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绿色学校”、“和谐环保文明校园”、“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举办了“争做环保小卫士”、“环境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广大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提高,一大批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绿色学校正在涌现,亿万具有较高环境文明素养的学生正在茁壮成长。

2008年,我们将迎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重要理念之一。《绿色奥运中学生环境教育读本》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于进一步在广大中学生中普及奥运知识和环境保护知识将发挥积极作用。希望有关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结合学校环境教育工作实际,认真抓好此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环保知识,增强参与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把环保理念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国家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讲话完毕! 谢谢大家! 杨国英 2011、9、19

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浅谈环境保护 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一个很严重的话题,要改善环境就必须防甚于治,要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环保意识,才能保护好现有的良好环境和改善被破坏的环境。 我认为要保护好环境,首先是增强环保意识,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巨大。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那应该在那些具体方面做起呢? 水是人类生存必需的重要资源,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用水,保护好现有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平时,我们也要注意少使用一些一次性塑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这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以上的东西我们可以用陶瓷杯,布袋,纸饭盒和普通竹筷子等代替。现在不是提倡使用环保袋吗?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环境的措施,希望人人能够给与行动支持,那么我们就离美好的环境又进一步了。 在学校里,学生就餐一定不要铺张浪费,要把环境保护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使他们从小就知道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主张节约,从小做起。 不要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我们一定要对那些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加以制止,呼吁大家都来爱护野生动物,创建和谐的社会氛围,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另外,要遵守禁止乱扔废弃物的规定,不乱扔垃圾,尤其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的重金属,流到水里,污染会非常严重。校园和街道的垃圾箱不是用来摆设的,而是用来提醒你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此外,垃圾还要分类放,大家千万不要嫌麻烦,我们多一份行动,地球就会多一份美丽。 还有,要爱护树木,不能随意践踏草地,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城市绿化植树活动。 保护环境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有些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同来管理和维护,才能彻底对我们的环境进行改观和完善。但是我所说的上面这些事,确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只需要我们用一点心,用一点力,就可以为保护环境付出我们的一点努力,为人类的生存增添更多的发展和活力。 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行动起来,为我们美丽的家园,为我们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保护好环境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由许多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的。有一种植物消失了,以这种植物为食的昆虫就会消失。某种昆虫没有了,捕食这种昆虫的鸟类将会饿死;鸟类的死亡又会对其他动物产生影响。这也是食物链造成的。所以,大规模野生动物毁灭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严重后果。 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乱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整个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近100年,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现在每天都有1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有10多种哺乳类生物灭绝,还有20种珍稀动物濒临灭绝,而他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动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他们跟着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动物能帮人类除害;很多植物给人类提供制药;很多动植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很多动植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产物。 我国幅员辽阔,动植物种类繁多。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相当严重,导致生态严重失衡,我国己有一个多林国变成了少林国,许多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减少,以致灭绝。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与人类一样,都有平等的权利,缺少了千姿百态的野生动物,人类将会极为寂寞,部分物种灭绝,将会引起连锁灭绝,人类也会灭绝。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人类是地球的主任,除了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鸟兽。这些生物与我们生存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环境,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园,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着空气,氧气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类植物是氧气的加工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讲不复存在,野生动物依赖于植物,也可以保护植物,如许多鸟事庄稼树木卫士,是害虫的天敌,地球上谁也离不开谁,保护环境,善待家园,只有这样家园才会变得更美好。 动物给人类带来了希望,使这个世界变得生机盎然,每个人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那么我们伟大的祖国,天会变得更蓝,水会变得更清,我们的栖霞也会变得更漂亮,我们这样做,全人类这样做,那么,蓝天绿水,鸟语花香,就会真切的在我们周围。 烹饪1605

浅谈环境保护 的重要性

浅谈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着水体污染、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等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是很重要的。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 题。 (一)水体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50%的地下水受 到污染,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 (二)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

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噪声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二、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要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 (一)城市规划的指导方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大趋势。 (二)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 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 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三)城市环境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日都无法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