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

文章编号: 1001-148X (2006) 09-0131-03
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
孙丽丽,陈学中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人才流动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高层次人才集
聚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进人才价值的实现,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层次人才有四种集聚模
式,即:收益优势依傍型、产业集聚推动型、“领头羊”效应吸引型和政府牵引型。分析人才集聚所
产生的效应,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流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有利于价值的最大化,促进集聚发展,因
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人才集聚。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人才流动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Modes and Strategies of Aggregating High-level Talents
SUNLi-li, CHEN Xue-zhong
(School ofManagement,Jinan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22,China)
Abstract: The era of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demands more high-level talents, which leads to freer talent flow. A as a
special behavior in talent flow, high-level talent aggregation can promote talent value, which involves 4 modes including in-
come depending mode, industry gathering mode,“bellwether”effect mode, and government drawing mode. The paper pre-
sents the strategies of aggregating high-level talents.
Key words: high-level talents; aggregating mode; talent flow
 收稿日期: 2005-05-27
作者简介:孙丽丽(1982-),女,山东广饶人,济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 J03G03;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B200405-2。
中国加入WTO以来,对高层次人才有了更多的
需求和更高的要求,政府、企业、事业等各类组织对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全球化的科技与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
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高层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
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是决定组织命运
的稀缺性战略资源,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
量。笔者从高层次人才的特点出发,提出了高层次人
才的集聚模式及其产生的效应,并探讨了建立具有较
强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机制。
一、高层次人才的特点
(一)稀缺性
我国加入WTO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涌入,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渐接轨,竞争越来越激烈,对
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虽然我国拥有人力资源
数量上的优势,但高层次人才的比例严重不足。据统
计,在全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高级职称以
上的高层次人才共157·3万人,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
数的5·15%,全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
人员仅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

的17·5%,复合型高层
次人才更为短缺[1]
。不仅中国如此,而且高层次人
才的稀缺性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重
要问题,因此,人才的国际争夺战也愈演愈烈。
(二)高投入高回报性
高层次人才比一般性人才具有更高的知识层次,
更广阔的视野,但它的成长也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
较长的教育周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高层次人才
的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总之,
高层次人才成长所要求的条件非常高,不仅要有自己
的努力,还要有组织、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和肯定。
对高层次人才的投入越大,回报也越大。高层次
人才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能动性资本,能产生比自身
价值更高的价值,带来巨大的效益。事实证明,人
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
2006/09 总第341期商业研究 COMMERCIALRESEARCH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甚至是兴
盛之根本。
(三)创造性
这是高层次人才一大突出特征。高层次人才具有
较高的知识层次,往往对自己学科的前沿知识了如指
掌,对新知识、新思想、新成果有敏锐的洞察力,在
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依靠自己驾御知识的能力、创新
的热情和自己的禀赋,在理论上突破,在实践中创
新,把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
各个方面创造性的应用,促进技术创新、理论创新、
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
展。
(四)流动性
这里的流动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层次人才
资源的流动,即由于受某些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
区域(或企业)流向另外一些区域(或企业)的过
程。这是人才为实现自身价值增值而进行的市场投资
和运作,从而实现人才自身价值的最大化[2]。
高层次人才的稀缺性与需求的缺口形成强烈对
比,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流动性。组织行为学的研
究结果表明,高层次人才对所从事专业的归属感较
强,对组织的归属感则相对较弱,这可能是其高流动
性的一个内在原因。全国已经出台许多有关人才流动
与人才市场管理的政策、法规,增加了几百家各类人
才服务机构帮助人才实现流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
来,可以说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自由度将会越来越大。
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模式
高层次人才的上述特点,特别是流动性,为人才
集聚及其扩散效应提供了重要的先决条件。人才集
聚,就是人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或企业)流向某一
特定区域(或企业),这是人才资源流动过程中的一
种特殊行为。人才集聚有利于人才的优化配置,可以
使高层次人才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即人才价值的

发现与回归。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能够为制定政策或
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
收益优势依傍型集聚模式
高层次人才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不以实物
形式存在,而是存在于高层次人才的头脑之中,外力无
法强制拥有和控制。因此,高层次人才的流动空间比一
般人大得多。假设人才供求市场是完全信息市场,人才
流动可能性大小可以来看它的净收益(MP):
净收益(MP) =人才流动后收益-人才流动前
收益-人才流动成本
当MP>0时,人才会考虑流动,且MP越大,流
动的可能性和愿望越大, MP越小,人才流动的可能
性越小, MP<0,则一般不流动[3]。
如果一个地区、企业或部门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
满意的净收益,在这些地方就比较容易形成人才集
聚。这里的收益不仅指收入这样一个单一指标,还包
括工作的条件与环境、发展的前景、生活环境的舒
适、甚至空气质量等等。据调查[1],北京、上海、
深圳这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依然是全国吸引人才最
多的城市。目前,北京、上海两个城市集中了全国
17·79%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16·4%的研究与开发人
员,两项指标分别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
区总和的7·4倍和6·78倍。从地区分布来看,高层
次人才集聚的第一梯级是沿海、沿江地区,如长江三
角、珠江三角、北京都是吸引人才的磁场。这在很长
时间里不会有太大变化,这种磁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
来自于可以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满意的净收益。
(二)产业集聚推动型人才集聚
产业集聚,是指关联度相对较高的产业在一定的
经济区域的集中和汇聚,或相关产业围绕某一主导产
业,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柔性集聚体[4]。产业
集聚对人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容易形成专业人才集
聚。集聚范围内也会有人才的流动,但这样的流动有
正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人才的流动使相互之间的经
验得以交流也会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适度的竞争
有利于培养一种危机感[4]。
产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人才集聚,但对于现代产业
集聚而言,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资源,也是推
动它们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中
更是越来越重要。研究发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
业集聚区往往靠近大学、科研机构,这是互惠互利的
举措,一方面,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基本上是脑力驱动
或知识密集型的,可以从大学、科研机构得到满足该
产业所需的管理、技术创新成果等,占据人才资源的
优势,减少研发的时间和费用;另一方面,大学和科
研机构不仅可以得到一定的科研经费,也找到了一个
很好的实践基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


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都是很有说服力
的例子。前者在斯坦福大学附近,后者成长于著名的
高校区———海
淀区内。
(三)“领头羊”效应集聚模式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研究“羊群行为理论”,并把
它与许多领域结合起来,这一理论对于研究高层次人
才集聚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谓羊群行为是一
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
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
决策,或过度依赖于舆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也可
以看成是人才的一种投资行为。但高层次人才市场有
时信息是不完全、不对称的,这就有可能导致“领头
羊”效应,即一部分高层次人才会受“领头羊”影响
作出流动的选择或选择流向地。“领头羊”吸引“群
羊”,形成人才集聚。如果“领头羊”效应被合理地
利用,则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的优化与配置。
(四)政府牵引型集聚模式
高层次人才的流动与集聚日益走向市场化,基本
上受市场的优化与配置,政府牵引所占的比例越来越
小,自由度越来越大,但它对人才的集聚起着不可忽
视的作用,如国防产业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政府通
过调整人才管理体系、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完善相关
·132 ·商业研究2006/09法律法规、出台人才激励政策等手段,使人才的成
长、流动与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以充分发挥人才的
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就是中央政府高瞻远瞩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
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对人才开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
因,尤其是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驱动的影响,西部
地区的人才外流比较多,人才匮乏的问题比较突出,
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急需大量
高层次人才。为营造“孔雀西北飞”的氛围,政府提
出要做到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从中央到
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吸
引大批高层次人才西进,最终形成人才集聚。
三、高层次人才集聚产生的效应
(一)正反馈效应
人才集聚可以使集聚地优先得到发展。上海、北
京、深圳、青岛这些东部地区的城市,凭借吸引高层
次人才的区位优势和雄厚实力,再加上一些招揽人才
的灵活政策,吸引了许多高层次人才,形成了高层次
人才的集聚,因而得以高速度和高质量地发展。在知
识经济社会,可以说哪里最先得到优秀人才,哪里最
先得到发展。而且人才集聚形成与集聚地的发展可以
形成一个增强回路,更加速了集聚地的发展。
一个区域构建或拥有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环境与
条件,就会引来一部分人

才,从而形成人才集聚。人
才集聚的形成会使集聚地优先得到发展,而集聚地发
展了,各方面的实力都会提高,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环
境与条件就会更加优越,更多的人才
流向这里,人才
集聚规模更大,集聚地发展更快,循环下去,形成一
个增强回路,产生正反馈效应。
(二)引力场效应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整个宇宙间的任意两
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存在着[5]。这一定律不仅适用
于解释自然现象,而且同样适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某
些现象,所不同的是人类之间的引力是主动的、有选
择的。集聚达到一定规模的高层次人才和他们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一起在集聚地形成一个引力中
心,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这个中心来,创造出更多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这就是人才集聚的引力场效
应。
(三)群体效应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物理现象,即当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原子聚合在一起,便会释放出一种新的能量,
这种新产生的能量比原来大许多倍[5]。借用这一现
象来看人才集聚,发现人才的集聚产生的能量,比单
个人才能量的简单相加要大得多,即产生群体效应,
也就是1+1>2的效果。单个人才是无法充分发挥其
作用的,把高层次人才集聚在一起,通过群体内部的
有效机制,可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互补、替代,集思
广益,激发创造力和积极性,开发出新的技术和成
果,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最大体现高层次人
才的价值,促进集聚地区的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联动效应
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必然带来竞争。竞争使人才始
终有危机感,会不断激发人才的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的欲望和增强创新意识,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进
而使集聚地高层次人才的水平都得到进一步提高,真
正实现高层次人才的高价值,产生联动效应[6]。另
外,当今是科技更加发展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
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层次人才在
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适度的危机感会
促使高层次人才知识更新加速,提高适应性和应变
性,迈向更高层次。
四、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对策
高层次人才集聚作为人才流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有利于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促进集聚地发展,高层次
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重要力量。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人才集聚。
(一)树立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
首先,领导者要认清做好高层次人才工作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必须确立组织要发展“关键在人才”的
观念,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放到头等位置;其次,在组
织内要形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共识,形成组
织发展与高

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与开发紧密联系,
相互促进的决策机制,对人才资源加大投资和开发的
力度。总之,要吸引高层次人才,形成人才集聚,领
导和组织成员都要先在思想上重视高层次人才,认清
高层次人才的
战略地位和作用。
(二)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提高区域高层次人才培养
的质量和数量,实现引进人才的整合和提升。加速发
展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人才集聚自主创新发展的关
键。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
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要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
优势,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实施高层次人才培
养计划,注重全面教育,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
重,在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合社
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三)塑造吸引人才的“软”、“硬”环境
优化“硬”、“软”环境,是实现高层次人才集
聚的关键。优化“硬”环境就是要求有高标准的科
研和工作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等,为高层次人才施
展才华提供舞台,还要改善薪酬待遇、住房条件,为
高层次人才排忧解难。优化“软”环境就是要求必
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管理理念,营造一
种宽松氛围,优化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用人环境、
知识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等,吸引高层次人
才。
(四)注重人才集聚的稳定性
人才集聚的稳定性与集聚地的发展呈正比的关
系,即稳定性越高,发展越快。因此,不仅吸引人才
还要留住人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吸引人才。要建立高
层次人才对组织的信任,增强忠诚度,要有效激励,
总第341期孙丽丽: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133 ·文章编号: 1001-148X (2006) 09-0134-03
面向文化创新的绿色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黄其新
(江汉大学旅游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56)
摘要:“绿色城市”建设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思想,文化创新是绿色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武
汉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商贸金融中心,拥有建设绿色城市的诸多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武
汉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文化制约因素。因此,为建设“绿色武汉”必须制定相应的对
策。
关键词:绿色城市;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B
 收稿日期: 2005-04-03
作者简介:黄其新(1969-),男,湖北宜昌人,
江汉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武汉理工
大学在读博士生。
基金项目: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
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2002149。
一、文化创新是绿色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
目前,国内对于“绿色城市”概

念的理解主要集
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单纯环境的观点,它主要从环境
质量的角度对城市的功能和价值进行阐释,如城市绿
化覆盖率、污染控制等;二是系统生态的观点,即把
城市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强调运用生态学的原
理和方法对城市环境建设进
行系统化处理,以期建立
一个人与城市互惠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以上两种观
点的基本思想都源流于以美国为中心的环境伦理学的
主要观点,其核心主题在于强调自然环境的价值,提
出现代城市的发展视角应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向
“自然中心主义”。但是环境伦理学的思想也有其局限
公平考核,对个人能力和贡献给予肯定,建立社会保
障体系,消除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努力形成高层
次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防止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最
终使高层次人才的个人目标同组织目标一致,持久地
为组织服务,最大限度地增加组织绩效,促进组织发
展。
(五)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市场体系
首先,完善人才市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按照
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人才市场的
关系,减少人才流动的限制,疏通高层次人才流动渠
道,使人才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才全球竞
争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高层次人才资源配置中的
基础作用。其次,完善法规体系,尽快制定一整套有
关人才市场、人才流动等方面的统一法规体系,把人
才流动完全纳入法制化轨道,为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
有力的法制保障,维护高层次人才的合法权益。除了
这些体制、法制的措施外,还要有提升高层次人才市
场的服务,加快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1]。
(六)迎接国际挑战,减少人才流失
加入WTO后,人才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
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区位
优势,从世界各地争夺人才,中国许多高层次人才流
失国外。与此同时,人才“国内外流”的现象越来越
普遍,更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与中国企业争夺高层
次人才。在国内与国外双重挑战下,我们只有抓住机
遇,迎接挑战[1]。首先,对于海外留学人员,应根
据党中央、国务院“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
由”的政策,一方面,支持国内有关人员出国留学、
进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制定宽松的优惠政策,吸
引和引导高层次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效力。其次,对
于国外优秀人才,应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引进
规模。
参考文献:
[1] 潘晨光,娄伟·中国人才发展报告[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余宏俊·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才集聚战略对策研
究[J]·生产力研究,2003,(5)·
[3] 朱杏珍·浅谈

人才集聚机制[J]·商业研究,
2002,(8)·
[4] 卢宁宁·论产业集聚的企业群知识同盟[J]·改
革与战略,2004,(1)·
[5] 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
大学出版社,2004·
[6] 蔡永莲·实施优秀人才集聚战略[J]·教育发展
研究,1999,(1)·
(责任编辑:阿 莲)
2006/09 总第341期商业研究 COMMERCIA
LRESEAR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