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二战时期的各方面军

苏军二战时期的各方面军
苏军二战时期的各方面军

苏军二战时期的各方面军

白俄罗斯方面军

伟大卫国战争中1944-1945年西部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3年10月20日由中央方面军改变番号组建了白俄罗斯方面军。最初编有诸兵种合成第3、48、50、61、63、65集团军及空军第16集团军,以后陆续编入诸兵种合成第10、11、47、69、70集团军、第聂伯河区舰队。白俄罗斯方面军曾两次改称为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1944年2月17日-4月5日和1944年4月16日。

1943年10月中旬,白俄罗斯方面军部队利用已夺取的普罗尼亚河和素日河西岸登陆场,在戈梅利-博布鲁伊斯克方向转入进攻。10月下半月和11月初,方面军部队对德国第2集团军从南面造成包围的威胁,同时为扩大第聂伯河登陆场进行了战斗。11月10月,方面军左翼部队从洛耶夫以南第聂伯河右岸各登陆场转入进攻。突破敌防御阵地后向西北方向推进约1百公里,11月25日,强渡别列津纳河,在日洛宾以南占领了登陆场。方面军右翼部队进抵第聂伯河新贝霍夫地域,从北面纵深包围了戈梅利。这就迫使德国军队不得不从索日河地区向西溃退。11月26日,白俄罗斯的第一个州中心-戈梅利被收复。12月初,白俄罗斯方面军部队追击退却之敌,进抵佩图霍夫括、新贝霍夫、日洛宾以东、莫济里以东地区,并就地设防困守。战斗在维捷布斯克、莫吉廖夫、戈梅利和波列西耶州的游击队和游击旅都积极援助该方面军。1944年1-2月,白俄罗斯方面军部队实施卡林科维奇-莫济里进攻战役,战役过程中,收复卡林科维奇、莫济里和其他一些居民地,并向前推进15-60公里,进至杜布布罗瓦、奥扎里奇、姆雷诺克地区。方面军部队在所到地区就地转入防御。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K.K罗科索夫斯基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K.Ф.捷列金中将,;参谋长M.C.马利宁上将。

西方面军

苏德战争时期西部战略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1年6月22日由西方特别军区改编而成,最初下辖第3、4、10、13集团军。尔后陆续编入第5、11、16、19、20、21、22、28、29、30、31、32、33、39、43、49、50、61、68集团军,突击第1集团军,近卫第10、11集团军,坦克第3、4集团军和空军第1、4集团军。

西方面军在本国西部边界担任阻击德国法西斯“中央”集团军群优势兵力的突击。方面军在边境交战(1941)进程中,坚守既设阵地,实施反冲击和反突击,以阻止德国法西斯军队向苏境纵深推进。但是,苏军在敌优势兵力突击下,被迫于6月28日放弃明斯克和明斯克筑垒地域。苏军在明斯克以西继续抵抗,直至1941年7月8日。7月10日-9月10日进行的斯摩棱斯克交战(1941)中西方面军采取防御,结合反突击和局部进攻战役的作战方针,顽强阻击优势之敌。因此,德国法西斯军队在中央方向的进攻被阻止2个月之久,敌军指挥部从行进间突向莫斯科的计划亦被打破。莫斯科会战(1941-1942)中,西方面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首都和歼灭莫斯科接近地的敌军。维亚济马战役(1941)中,方面军一部于10月上半月在维亚济马以西陷入重围,被迫与优势之敌“中央”集团军群进行激战;尔后,西方面军增编预备队方面军所属部队和最高统帅部新锐预备队,经激烈战斗,使敌军遭致重大杀伤,并在伏尔加水库、沃洛科拉姆斯克以东、纳罗-福明斯克、图拉、斯大林诺戈尔斯克(新莫斯科夫斯克)以西地区阻止了敌的推进。1941年11-12月,西方面军所属部队在莫斯科西北和西南接近地进行顽强的防御战斗,并将敌人的进攻最终阻止在德米特罗夫、亚赫罗马、红波利亚纳、克留科沃、兹韦尼哥罗德、库宾卡以西、纳罗福明斯克、阿列克辛、图拉、

莫尔德韦斯、谢列布里亚内耶普卢德和米哈伊洛夫等地区。

1941年12月6日起,方面军所属军、兵团经最高统帅部预备队补充后转入反攻,反攻进程中(至1942年1月8日),与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协同作战,在二战的历史上,首次重创德国法西斯军队主要重兵集团-“中央”集团军群,西进100-250公里,进至谢利扎罗沃、勒热夫、小雅罗斯拉韦茨、卡卢加、苏希尼奇和别廖夫等地区。尔后,西部战略方向总进攻时节,西方面军于1942年1月10日-4月20日先后收复莫扎伊斯克、韦列亚、梅登和米亚持列沃各城。1942年7月30日-9月6日,西方面军协同加里宁方面军实施勒热夫-瑟乔夫卡进攻战役,战役结果,西方面军右翼向前推进40-60公里,收复祖布佐夫城,并进至伏尔加河和瓦祖扎河畔,左翼进至沃里亚河。1943年3月,西方面军与加里宁方面军共同实施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肃清德国法西斯军队勒热夫-维亚济马前进基地。方面军向前推进130-160公里,收复勒热夫、格扎茨克、维亚济马等城和其他许多居民地。1943年7-8月,西方面军左翼同布良斯克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一起,在库尔斯克会战进程中,共同实施了奥廖尔战役(1943),并配合布良斯克方面军肃清德国法西斯军队奥廖尔突出部。与此同时,方面军基本兵力实施斯帕斯-杰缅斯克战役(1943),战役进程中,收复斯帕斯杰缅斯克。9月中旬-10月初,西方面军与加里宁方面军共同准备和实施斯摩棱斯克战役(1943),重创敌第3装甲集团军和第4野战集团军,收复斯摩棱斯克、社霍夫希纳、亚尔采沃和罗斯拉夫利,到10月2日,向前推进120-170公里,进至哈尔佩尼奇、鲁德尼亚、德里宾和韦列梅伊基地区。1943年末和1944年初,西方面军在维捷布斯克和奥尔沙方向继续发展进攻,全部收复斯摩棱斯克州,进至白俄罗斯东部地域,就地实施局部战斗,并为解放白俄罗斯的进攻战役作准备。

1944年4月24日,西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中诸兵种合成第5、31、39集团军和空军第1集团军组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原西方面军第33、49、50集团军转隶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1年6月Д.Г.巴甫洛夫大将、1941年7-9月苏联元帅C.K.铁木辛哥、1941年9-10月和1942年8月-1943年2月И.C.科涅夫中将(1941年9月11日晋升为上将)、1941年10月-1942年8月Г.K.朱可夫大将、1943年2月-1944年4月B.Д.索科洛夫斯基上将(1943年8月27日晋升为大将)、1944年4月И.Д.切尔尼切霍夫斯基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 年6-7月A.Я.福米内赫(军政委级)、1941年7月И.K.波诺马连科、1941年7月-1943年12月H.A.布尔加宁中将、1941年7月和1943年12月-1944年4月Л.Э.梅赫利斯(一级集团军政委级,1943年12月6日起为中将),1944年4月B.E.马卡罗夫中将。参谋长:1941年6月B.E.克利莫夫斯基赫少将、1941年7月Г.K.马兰金中将、1941年7月-1942年1月和1942年5月-1943年2月B.Д.索科洛夫斯基中将(1942年6月13日晋升为上将)、1942年1-5月B.C.戈卢什克维奇少将、1943年2月-1944年4月A.П.波克罗夫斯基中将。

预备队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预备队方面军于1941年7月30日于西方向组建以便联合在西方面军后方勒热夫-维亚济马防御地区展开的各预备队集团军的行动。预备队方面军辖第34、31、24、43、32、33、49集团军(第49集团军自8月7日起)。1941年8月底-9月初,预备队方面军所属军队顺利实施了叶利尼亚战役(1941),在此战役中粉碎了敌军重兵集团,消除了叶利尼亚突出部。在莫斯科会战(1941-1942)之初,预备队方面军的任务是在敌人一旦突破西方面军防御时,击退其突击。它的2个集团军(第24、43集团军)展开在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之间的第一梯队。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10月10

日训令预备队方面军与西方面军合并成为西方面军。1943年3月,预备队方面军曾在沃罗

涅日-库尔斯克方向组建,存在了很短的时期,随后又于4月在该方向组建。4月15日,改编为草原军区。

方面军的领导成员:司令:1941年8-9月Г.K.朱可夫大将、1941年9-10月苏联元帅C.M.布琼尼、1943年3月M.A.列伊捷尔上将、1943年4月M.M.波波夫中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年8-10月C.Π.克鲁科洛夫(国家安全内卫部队三级政委),1943年3月И.Э.苏赛科夫中将、1943年4月Л.Э.梅赫利斯中将。参谋长:1941年8月П.И.利亚平少将、1941年8-10月A.Ф.阿尼索夫少将、1943年3月Л.M.桑达洛夫中将、1943年4月M.B.扎哈罗夫中将。

中央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西部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1年7月24日,由西方面军分编组建而成。中央方面军领率机关在第4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方面军编有第13、21集团军,8月1日又编入第3集团军。7月24日起,中央方面军参加斯摩棱斯克交战(1941),交战中,苏军粉碎了德国法西斯统帅部向莫斯科长驱直入的企图。1941年8月25日,中央方面军被撤销,其野战领率机关和所属各集团军转隶布良斯克方面军。

1943年2月15日,中央方面军在顿河方面军基础上再次组建。编有诸兵种合成第21、65、70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上述集团军均在库尔斯克西北展开。尔后,中央方面军时间长短不等地编有诸兵种合成第3、13、48、50、60、61、63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1942-1943年间的冬季进攻中,中央方面军主力于2月25日-3月28日,在谢夫斯克方向实施进攻战役,向前推进30-60公里,进至谢夫斯克,并切断了布良斯克-科诺托普的铁路线。方面军主力各集团军由奥廖尔方向发起的进攻是由第70集团军负责保障的,该集团军在奥廖尔以南和谢夫斯克接近地正面向北展开。截至1943年7月,第70集团军的战线是稳定的,并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北部正面。库尔斯克会战(1943)进程中,中央方面军于7月5-10日实施防御战役。方面军以有计划的坚守防御,阻击敌军进攻,予敌突击集团重大杀伤,为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7月15日中央方面军右翼各集团军转入反攻,对敌奥廖尔集团南翼实施突击,并协同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左翼各集团军,在奥廖尔战役(1943)中全歼奥廖尔集团,从而消除了敌奥廖尔突出部。1943年夏秋两季,中央方面军在苏军战略总进攻中,于8月26日-9月30日实施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战役(1943),战役中西进300公里,进至第聂伯河、普里皮亚季河和索日河夺取上述河流登陆场,并为收复白俄罗斯和右岸乌克兰创造了有利条件。1943年10月20日,中央方面军改称白俄罗斯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1年7-8月Ф.И.库兹涅佐夫上将、1941年8月M.Г.叶夫列莫夫中将、1943年2-10月K.K.罗科索夫斯基上将(1943年4月28日晋升为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年7-8月和1943年3-4月白俄罗斯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书记П.K.波诺马连科、1943年2-10月K.Ф.捷列金少将(1943年8月24日晋升为中将)。参谋长:1941年7-8月Л.M.桑达洛夫上校、1941年8月Г.Г.索科洛夫中将、1943年2-10月M.C.

马利宁中将(1943年9月18日晋升为上将)。

布良斯克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1941—1943年西部战略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1年8月16日组建,目的是为掩护预备队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之间形成的缺口,抗击德军第2坦克群经布良斯克向东北方向——莫斯科或向东南方向——西南方面军基辅集团的后方可能实施的突击。编有第13和第50集团军,8月25日起,中央方面军第3和第21集团军亦属该方面军建制。

1941年9月初,布良斯克方面军部队遵照大本营指令,为粉碎向南方进攻的德军第2

坦克群,对其实施了翼侧突击。但此举仅牵制了德军为数不多的兵力,方面军未能制止德军重兵集团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的推进。布良斯克方面军本身也就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之中,9月30日起,被迫在奥廖尔—布良斯克方向转入防御。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1941)结束后,11月10日,布良斯克方面军被撤销。第50集团军编入西方面军,第3和第13集团军转隶西南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归西南方向总指挥部总司令指挥,驻叶列茨。

莫斯科城下反攻时期(参见莫斯科战役),为了对奥廖尔方向的军队实施更为精确的战役指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1941年12月24日决定,重新组建布良斯克方面军。编有原西南方面军的第61、第3和第13集团军。尔后编入方面军的还有诸兵种合成第40、第48和第38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第5集团军,空军第2集团军、第15集团军。1941年12月—1942年2月,方面军在博尔霍夫和奥廖尔方向实施进攻战役,协同西方面军击溃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南翼部队。1942年夏秋两季,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右翼掩护图拉方向,而以左翼掩护沃罗涅日方向。方面军8—9月对德军实施的突击,对斯大林格勒城下和北高加索地区的武装斗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自1943年1月24日至2月17日,布良斯克方面军参加了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1943)。战役结果,击溃德军第2集团军的基本兵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第3军。1943年3月12日,布良斯克方面军再度撤销,第61集团军编入西方面军,第3、第13和第48集团军编人中央方面军,空军第15集团军和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留作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

1943年3月28日,布良斯克方面军重新组建,编有第3、第61集团军和空军第15集团军。4月29日,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抽调第63集团军编入方面军。8月17日,由西方面军抽调第50集团军编入方面军。尔后,陆续编入方面军的尚有:诸兵种合成第11集团军,近卫第11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坦克第4集团军。7—8月,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了奥廖尔战役(1943)。战役过程中,方面军协同西方面军左翼和中央方面军右翼部队,一举粉碎防守奥廖尔登陆场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坦克第2集团军和野战第9集团军。布良斯克战役(1943)中,9月方面军部队进抵索日河,强渡该河并占领了右岸登陆场,为尔后向戈梅利方向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1943年10月10日,布良斯克方面军撤销,其第3、第11、第50和第63集团军编人中央方面军。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用以组建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原布良斯克方面军近卫第11集团军和空军第15集团军亦归其建制。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1年8—10月为叶廖缅科中将,1941年10—11月为扎哈罗夫少将,1941年12月—1942年4月为切列维琴科上将,1942年4—7月为戈利科夫中将,1942年7—9月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1942年9月—1943年6月为列伊捷尔中将(1943年1月30日晋升为上将),1943年6—10月为波波夫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年8—11月为马泽波夫(师政委级),1941年12月—1942年4月为科洛比亚科夫(军政委级),1942年4月— 1943年7月为苏赛科夫(军政委级),1943年7—10月为梅赫利斯中将;参谋长——1941年8—10月为扎哈罗夫少将,1941年10—11月和1942年9月—1943年10月为桑达洛夫上校;少将(1943年2月15日晋升为中将),1941年12月—1942年1月为科尔帕克奇少将,1942年1—7月为卡扎科夫少将,1942年7—9月为马利宁少将。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

伟大卫国战争中1944-1945年西部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4年2月17日由白俄罗斯方面军改变番号组建。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编有诸兵种合成第3、10、48、50、61、65集团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尔后,时间长短不等地编有诸兵种合成第28、33、47、69、70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突击第3、5集团军、近卫坦克第1、2集团军、空军第6集团军、波兰第1、2集团军和第聂伯河区舰队。1944年4月5-16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

军改为白俄罗斯方面军。1944年初,方面军部队在博布鲁伊斯克和布列斯特-卢布林方向实施局部战役。2月21-26日,方面军右翼一部兵力(诸兵种合成第3、50集团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实施罗加乔夫-日洛宾战役(1944),战役过程,夺取了位于第聂伯河西岸新贝霍夫和罗加乔夫地段纵深25公里、正面约60公里的登陆场,并收复了罗加乔夫。1944年夏季,方面军部队参加了白俄罗斯战役,6月24-29日,实施了傅布鲁伊斯克战役(1944),战役结果,顺利突破敌军在罗加乔夫、帕里奇地域的预有准备的防御,合围并歼灭博布鲁伊斯克地域的敌6个多师,向前推进100-150公里,进抵奥西波维奇、斯卢茨克、柳班和科尔基以西的斯维斯洛奇河。尔后不久,6月29日-7月4日,方面军部队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以及白俄罗斯游击队共同实施明斯克战役(1944),战役过程中,收复白饿罗斯首都-明斯克,于该城以东围歼由敌“中央”集团军群第4、9集团军各兵团和部队所组成的10余万人的重兵集团。由于在白俄罗斯的希特勒军队被粉碎,德军战线的中部,正如最高统师部大本营计划所设想的那样,形成了一个宽约4百公里的缺口,而敌人又无足够的兵力在短时期内将其封闭,因此苏军才得以迅速地间苏联西部边境推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任务是,向巴拉诺维奇、布列斯特发展进攻,攻占布列斯特并夺取西布格河登陆场。方面军部队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7月18日-8月2日,实施了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1944),战役过程中,强渡西布格河并进至维斯瓦河,在马格努谢夫和普瓦维地域夺取了维斯瓦河西岸登陆场。方面军部队在为期14天的进攻中,向前推进约260公里,越过国境,连克布列斯特、谢德尔采和卢布林三城。7月24日解放卢布林,不久在此成立了第一届波兰人民政府。1944年8-12月,方面军部队为坚守和扩大维斯瓦河上已夺取的登陆场,积极进行战斗,并为举行冬季攻势作好了准备。1945年1月14日-2月3日,在参加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的同时,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实施了华沙-波兹南战役(1945)。方面军部队从马格努谢夫和普瓦维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解放波兰首都华沙,包围并歼灭波兹南和施奈德米尔今敌,继而解放了波兰中部,并以每昼夜平均30公里的速度发展进攻。2月初,部队进抵屈斯特林地域的奥得河,在此夺取了仅距柏林60公里的河西岸登陆场。

1945年2-3月,方面军部队参加了东波美拉尼亚战役。结果,全部肃清波兰北部之敌。同时,方面军所属各集团军在屈斯特林地域就地固守和进行了扩大奥得河登陆场的战斗。1945年4月16日-5月8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完成了伟大卫国战争约束阶段又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任务-彻底粉碎法西斯德军。方面军部队协同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配合下,在柏林接近地突破德国法西斯坚固筑垒防御阵地,继而攻克法西斯德国的首都-柏林。1945年6月10日,方面军被撤销。方面军野战统率机关改编为苏军驻德集群的野战统率机关。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1944年2-11月为苏联元帅K.K.罗科索夫斯基,1944年11月-1945年6月为苏联元帅Г.K.朱可夫。军事委员会委员:1944年2-5月和1944年11月-1945年6月为K.Ф.捷列金中将,1944年5-11月为H.A.布尔加宁上将。参谋长:1944年2 月-1945年6月为M.C.马利宁上将。

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1944-1945年西部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方面军于1944年2月17日组建,下辖诸兵种合成第47、61、70集团军和空军第6集团军。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是在原西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44年4月5日撤销建制。原方面军所属第47、61、70集团军转隶白俄罗斯方面军,其野战领率机关调往日托米尔地域大木营预备队。1944年4月24日,由于西方面军划分为白俄罗斯第2、3方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重新恢复。在第10集团军野战指挥部基础上,组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野战领率机关。方面军编有原西方面军诸兵种合成第33、49、50集团军、大本营预备队空军第4集团军。尔

后阶续编人第3、10、43、48、65、70集团军、突击第2集团军、近卫坦克第1、5集团军。

1944年5月,方面军部队进行局部战斗,尔后参加了白俄罗斯战役。战役过程中,6月23-28日,实施了莫吉廖夫战役。这次战役中,方面军部队在旧普里布日、谢列茨地段突破敌防御阵地,在100公里宽大正面上强渡第聂伯河,6月27日,收复白俄罗斯一个州小心-莫吉廖夫,用6天时间,向前推进了60-80公里,进至旧谢利耶、克利亚皮尼奇、多索维奇地区。1944年6月29日-7月4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3方面军共同作战,在白俄罗斯游击队配合下,实施了明斯克战役(1944)。战役过程中,收复了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围歼放10万人的重兵集团。1944年7月5-27日,方面军部队成功地实施了比亚韦斯托克战役,8月14日起实施奥素维茨战役,收复比亚韦斯托克、奥素维茨和西白俄罗斯基他一些居民地。1944年9-11月,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部队继续发展进攻,夺取纳雷夫河西岸登陆场,进抵波兰和东普鲁土边境。1945年1-4月,方面军参加了东普鲁士战役,战役过程中,1月14日至26日,成功地实施了姆瓦瓦-埃尔宾战役。方面军部队向前推进约230公里之后,在布龙贝格(比得哥什)地域,夺取了维斯瓦河西岸一个正面20公里,纵深约5公里的登陆场。方面军部队进至波罗的海沿岸,在托尔凯米特地域,从西和西南将敌东普鲁上集团包围起来,切断了它与德国内地的联系。2月10日-3月31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协助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部队,实施了东波美拉尼亚战役。结果全部肃清波兰北部之敌,解放了措波特(索波特)、格丁尼亚和但泽(格但斯克)等港口。4月18日-5月8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部队先期从但泽地域向奥得河下游机动行军2百余公里,参加了柏林战役。战役过程中,在奥得河下游渡河,向前推进约2百公里,粉碎敌斯德丁集团,从北面保障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击集团进攻柏林的行动。1945年5月6日前,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进抵施特拉尔松、纳斯马、东什未林、格拉博和易北河东岸至维藤贝格地区,在此与英国第2集团军部队会师。1945年6月10日撤销建制,其野战统率机关改为北方军队集群。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1944年2-4月П.A.库罗奇金上将、1944年4-6月И.E.彼得罗夫上将、1944年6-11月Г.Ф.扎哈罗夫大将、1944年11月-1945年6月苏联元帅K.K.

罗科索夫斯基。军事委员会委员:1944年2-4月Ф.E.博列夫中将、1944年4-7月为Л.З.梅赫利斯中将、1944年7月-1945年6月为H.E.苏博京中将。参谋长:1944年2-4月为B.R.科尔帕克奇中将、1944年4-5月为C.И.柳巴尔斯基中将、1944年5月-1945年9月为A.K 博戈柳博夫上将。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1944-1945年西部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由于西方方面军划分为白俄罗斯第2、3方面军,1944年4月24日组建。最初编有诸兵种合成第5、31、39集团军和空军第1集团军。尔后陆续编入近卫第2、11集团军,诸兵种合成第3、21、28、33、43、48集团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空军第3集团军。

1944年5月,方面军部队在维捷布斯克和奥尔沙方向进行局部战斗。6-8月,参加了白俄罗斯战役。战役过程中,与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部队协同动作,6月23-28日,实施了维捷布斯克-奥尔沙战役。战役过程中,由于方面军右翼部队与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并肩作战,实施向心突击,突破维捷布斯克东南敌预有准备的防御阵地,强渡卢切萨河,包围敌近5个步兵师,激战5天,歼灭该敌。1944年6月27日,敌被围集团的残敌缴械投降。与此同时,方面军左翼部队在奥尔沙方向也突破敌军防御。方面军各进攻兵团在收复维捷布斯克、奥尔沙、博古舍夫斯克、托洛钦和白俄罗斯东北部其他居民地之后,6天推进140 公里,进抵别列津纳河。6月20日-7月4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部队参加了明斯克战役。

方面军与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协同作战,完成对明斯克以东敌10余万人重兵集团的合围,收复明斯克、鲍里索夫和莫洛杰奇诺市,6天向前推进150-170公里。7月5-20日,方面军部队实施维尔纽斯战役,向前推进约210公里,收复维尔纽斯和利达市,近抵涅曼河,接着在宽达70公里的正面上强渡该河,夺取了西岸登陆场。7月28日-8月20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实施考纳斯战役,边打边进50-135公里,收复了考纳斯。尔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以1个集团军的兵力及所属航空兵参加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实施的梅梅尔战役。尔后,又单独实施贡宾嫩进攻战役。结果,方面军部队越过苏联国境,占领东普鲁士部分领土和波兰东北部,包括什塔卢佩宁(涅斯捷罗夫)、戈乌达普和苏瓦乌基等城。1-4月,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部队参加东普鲁士战役。战役过程中,1月13-27日,实施了因斯特堡-柯尼斯堡战役。在这里,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协同作战,突破敌纵深梯次防御阵地,前进70-130公里,进抵柯尼斯堡(加里宁格勒)接近地,合围了敌东普鲁士集团。1945年3月13-29日,方面军部队歼灭柯尼斯堡西南敌东普鲁士集团后,在整个进攻正面向弗里施湾推进。柯尼斯堡战役中,4月6-9,方面军部队攻占城堡要塞和哥尼斯堡,俘敌卫戍部队9.18万人。4月25日,方面军部队全歼德国法西斯军队泽姆兰集团,肃清泽姆兰半岛之敌,攻占了港口和皮劳(波罗的斯克)。1945 年8月15日撤销建削,部分部队转隶最高统师部大本营预备队,其他部队则用于组建特别军区和巴拉诺维奇军区。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1944年4月-1945年2月И.Д.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1945年2-4月苏联元帅A.M.华西列夫斯基,1945年4-8月为И.X.巴格拉米扬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4年4月-1945年8月B.E.马卡罗夫中将、参谋长:1944年4月-1945年8月为A.П.波克罗夫斯基上将。

北方面军

苏德战争期间1941年西北战略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1年6月24日,在列宁格勒军区领率机关和部队的基础上组建。编有第14、7、23集团军及军区空军。6月28日起,波罗的海舰队在作战上隶属于北方面军。尔后,西北方面军第8(7月14日)和第48(8月19日)集团军编入北方面军。6月25-20 日,北方面军的空军、北海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的航空兵部队对配置有德国法西斯飞机的芬兰和北挪威的19个机场进行了数次密集突击。6月底起,北方面军抗击了德国法西斯转入进攻的“挪威”集团军、东南集团军和卡累利阿芬兰集团军的突击。1941年7月中旬,敌人在以下几个方向上和地区的推进被迫停止:离边境20-30公里的摩尔曼斯克、坎达拉克沙、乌赫塔方向;彼得罗扎沃茨克-斯维里河方向(到7月30日)至波罗索泽罗、图洛克萨斯河一线地区;卡累利阿地峡(到9月1日)至1939年的国境线。北方面军的空军积极支援和掩护陆军,仅战争的头18天就投入了飞机约1万架次。

1941年7月初,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将北方面军从西南调来保卫列宁格勒。6个步兵师、2个列宁格勒民兵师、1个独立山地步兵旅、2所列宁格勒军校和炮兵部队合编为以北方面军副司令K.П.皮亚德舍夫中将为首的卢加战役集群,迅速向卢加防御地区开进。为了支援战役集群,使用了北方面军空军的基本兵力,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部队和第7防空歼击航空兵军的部队(飞机350架)。由于卢加防御地区的战斗,以及西北方面军第11集团军在索利齐郊外实施的反突击,德国法西斯军队继续向列宁格勒方向的推进被迫停止几达一月之久。为了便于军队指挥,根据最高统帅部1941年8月23日命令,北方面军分编为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M.M.被波夫中将。军事委员会委员:H.H.克列缅季耶夫(军政委级)。参谋长:1941年6-8月Д.H.尼基舍夫少将,1941年8月H.B.戈罗杰茨基上校。

列宁格勒方面军

苏德战争时期西北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1941年8月23日训令,北方面军划分为卡累利阿和列宁格勒两方面军时组建。其任务是:掩护列宁格勒直接接近地,不使敌人占领列宁格勒。列宁格勒方面军下辖第8、23、48集团军,科波里耶、南方和斯卢茨克-科尔皮诺三战役集群。8月30日,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转隶其作战指挥。1942年11月25日,由方面军航空兵部队组建了空军第13集团军。尔后在不同时期编入该方面军的有第4、52、55、59、42、54、67、20、21、22、51集团军,突击第1、2、4集团军,近卫第6、10集团军,空军第3、14、15集团军,涅瓦军队集群和滨海军队集群。1941年9月底,方面军部队以积极防御阻止了法西斯德军从南部、芬兰军队从西北部对列宁格勒的进攻,重创敌军。1941年9月8日起列宁格勒方面军在极其艰苦的封锁条件下作战。后在沃尔霍夫方面军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支援下,以顽强的防御结合实施进攻战役,消耗疲惫敌人,迫敌转入防御,从而彻底粉碎了希特勒统帅部攻占该城的计划。

1943年2月,该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部队在施吕瑟尔堡以南实施突破列宁格勒封锁战役,恢复了该城与国内的陆上联系。1944年1-2月,与沃尔霍夫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协同,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近郊击溃了“北方”集团军群。从此,苏军彻底解放了被敌人封锁的列宁格勒,肃清了列宁格勒州全境和加里宁州部分领土上的法西斯侵略者,进入苏维埃爱沙尼亚境内。1944年6-8月,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两军事区舰队积极参与下,成功实施了维堡战役(1944),从而与沃尔霍夫方面军一起,为迫使芬兰退出支持法西斯德国的战争创造了条件。1944年7-10 月,参加了波罗的海沿岸战役(1944),在塔尔图-塔林和纳尔瓦-塔林方向实施进攻作战。在解放爱沙尼亚陆地领土之后,9月27日-11月24日协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肃清了蒙海峡群岛之敌。至此,该方面军完成了进攻作战任务。部队占领了苏芬边境和波罗的海沿岸列宁格勒至里加一线阵地。由于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撤销,部分部队1945年4月1日转属该方面军,担负继续封锁敌库尔兰集团任务。后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列宁格勒方面军接受了该集团投降。1945年7月24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改组为列宁格勒军区。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1941年8-9月M.M.波波夫中将、1941年9月苏联元帅K.E.伏罗希格夫、1941年9-10月Г.K.朱可夫大将、1941年10月И.И.费久宁斯基少将、1941年10月-1942年6月M.C.霍津中将、1942年6月-1945年7月Л.A.戈沃罗夫炮兵中将(1943年1月15日晋升为上将,11月18日晋升为大将,1944年6月18日晋升为苏联元帅)。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年8-9月H.H.克列缅季耶夫(军政委级)、1941年9月-1945年7月联共(布)中央书记A.A.日丹诺夫(1943年2月12日起为中将,1944年6月18日晋升为上将)。参谋长:1941年8-9月H.B.戈罗杰茨基上校、1941年9-10月M.C.霍津中将、1941年10月-1944年4月Д.H.古谢夫少将(1942年5月3日晋升为中将),1944年4月-1945年7月M.M.波波夫大将。

卡累利阿方面军

苏德战争时期1941-1944年在苏德战场北段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根据最高统师部大本营1941年8月23日决定,北方面军划分为列宁格勒和卡累利阿两方面军时组建。卡累利阿方面军下辖巴伦支海至拉多加湖一线驻军(第14、7集团军及担任独立重要战役方向掩护任务的兵团和部队)。北方舰队亦受其作战指挥。方面军的任务是:对苏军北部战略侧翼及祖国北段陆海交通线实施可靠保障。1941年9月,所属第7集团军改称独立第7集团军,直属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到1942年年中前,方面军在坎达拉克沙方向组建了第16集团军、在克斯坚加和乌赫塔方向组建了第26集团军、在梅德韦日耶戈尔斯克方向组建了第32集团军。到1942年年底由方面军航空兵部队组建了空军第7集团军。1944年2月,担负斯维里

河防御任务时的独立第7集团军,复归该方面军编成。为掩护各独立战役方向,方面军首长在必要的情况下设立了战役集群:彼得罗扎沃茨克集群(后称梅德韦日耶戈尔斯克集群)、摩尔曼斯克集群(后称马谢利斯卡亚集群)、凯姆集群、坎达拉克沙集群。

至该方面军组建时,其部队在掩护通往北方舰队的主要基地波利亚尔内、不冻港摩尔曼斯克、基洛夫铁路、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诸方向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防御战斗。敌人企图占领北极地区,切断苏联与盟国之间的北方海上联系。经艰苦奋战,方面军使敌精疲力竭、被迫转入阵地防御。1941年9月下半月-1944年6 月,卡累利阿方面军一直担任西利察河(摩尔曼斯克以西60公里)、河流和湖泊水系(坎达拉克沙以西90公里)、洛希以西40公里、乌赫塔以西10公里、鲁戈泽罗、马谢利斯卡亚车站、波韦涅茨、奥涅加湖、斯维里河一线的防御任务。防御时节,所属部队多次发起局部进攻战役,破坏敌之进攻。1944年下半年,卡累利阿方面军在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两军事区舰队积极参与下实施了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1944),解放了彼得罗扎沃茨克和整个卡累利阿南部;后与北方舰队又共同实施了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1944),解放了苏联北极地区和挪威北部。1944年11月15日,由于芬兰退出战争,该方面军撤销。其野战领率机关转入预备队,驻雅罗斯拉夫尔城。1945年4月奉调远东,组成滨海军队集群野战领率机关,后改为远东第2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1941年9月-1944年2月B.A.罗洛夫中将(1943年4月28日晋升为上将),1944年2-11月K.A.梅列茨科夫大将(1944年10月26日晋升为苏联元帅),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年9月-1942年7月A.C.热尔托夫(军政委级)、1942年7-11月Г.H.库普里亚诺夫(师政委级)、1942年11月-1944年2月П.K.巴特拉科夫(师政委级,1942年12月6日起为少将),1944年2-11月T.Ф.什特科夫中将(1944年11月2日晋升为上将)。参谋长:1941年9月-1943年5月Л.C.斯克维尔斯基上校(1941年11月9日晋升为少将)、1943年5月-1944年8月B.A.皮加列维奇少将(1943年10月10日晋升为中将)、1944年9-11月A.H.克鲁季科夫中将。

沃尔霍夫方面军

苏德战争期间1941-1944年西北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在列宁格勒方面军左翼部队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的基础上,于1941年12月17日组建而成,目的在于对沃尔霍夫河以东作战部队实施更精确的战役指挥。编有第4、52、59集团军,突击第2集团军(由第26集团军改编)及航空兵兵团。方面军受命歼灭固守沃尔雷夫河西岸的德国法西斯军队;尔后向西北方向发展进攻,协同列宁格勒方面军部队解除敌对列宁格勒的封锁。1942年1-4月,方面军部队在柳班方向进行激烈战斗,促是,由于兵力不足,未能完成所受领的任务。为便于组织部队在战役中的战役战术协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4月23日将沃尔霍夫方面军改编为沃尔霍夫战役集群,编入列宁格勒方面军。柳班方向上的激战一直持续到1942年6月,使敌人丧失了在列宁格勒城下作战的主动仅。沃尔霍夫军队集群拟在西北方向连线实施进攻战役,故于6月9日重新改编为沃尔霍夫方面军。方面军除原建制各集团军外,又编入第8、54集团军,8月还纳入空军第14 集团军。1942年8-9月,沃尔霍夫方面军部队协同列宁格勒方面军进行了1942年锡尼亚维诺战役,战役目的是突破敌对列宁格勒的封锁。虽然突破未能奏效,仅两个方面军的顽强进攻行动,却打破了敌企图攻占列宁格勒的预有准备的突破。1943年1月,沃尔霍夫方面军部队对突破列宁格勒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方面军右翼部队突破敌拉多加湖以南坚固防御阵地,并与列宁格勒方面军第67集团军配合,共同开辟一条保障列宁格勒与国内陆上联系的走廊。方面军部队在锡尼亚维诺-姆加方向继续进攻的同时,对破坏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准备向列宁格勒发动新的进攻起了很大作用。1944年1-2月,沃尔霍夫方面军参加苏德战争中第一二次大规模的战略性战役--歼灭列宁格勒和

诺夫哥罗德城下的德国法西斯军队。方面军部队实施了诺夫哥罗德-卢加战役(1944),收复诺夫哥罗德,并与列宁格勒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部队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作战,重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为发展进攻,2月2日,沃尔霍夫方面军得到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突击第1集团军的加强。1944年2月15日,沃尔霍夫方面军被撤销,原所属部队转属列宁格勒方面军,一部转隶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调往大本营预备队。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1年12月-1942年4月和1942年6月-1944年2月K.A.梅列茨科夫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年12月-1942年4月和1942年6-10月A.И.扎波罗热茨(一级集团军政委级,1942年10月8日起为军政治委级),1942年10月-1943年3 月Л.З.梅赫利斯(军政委级,1942年12月6日起为中将),1943年4月-1944年2月T.Ф.什特科夫少将(1943年8月24日晋升为中将);参谋长:1941年12月-1942年4月和1942年6-10月Г.Д.斯捷利马赫(旅级,1941年12月26日起为少将)、1942年10月-1943年6月M.П.沙罗欣中将、1943年9月-1944年2月Ф.П.奥泽罗夫少将(1943年9月26日曾升为中将)。

西北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西北战略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1年6月22日以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领率机关和所属军队为基础组建,辖第8、11、27集团军和军区空军,尔后时间长短不等地陆续编有突击第1、3、4集团军,诸兵种合成第34、48、53、27(第二次组建)、68、22、43集团军,坦克第1集团军和空军第6集团军,M.C.霍津中将指挥的特别军队集群(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68集团军),以及集团军级诺夫哥德军队集群。战争一开始,西北方面军即承受了法西斯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以及“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兵力的突击,并在边境交战(1941)中,以顽强战斗阻止了法西斯德军向苏联腹地的推进。但是,该方面军在敌优势兵力的猛攻下被迫于6月29日前退到西德维纳河。与主力的联系已被切断的28集团军且战且退,北撤爱沙尼亚边境;7月,第11、27集团军与竭力突向旧鲁萨和霍尔姆的敌人进行了战斗。在此阶段,第11集团军在索利齐附近的反突击具有重要意义。8月,西北方面军在旧鲁萨方向和诺夫哥罗德-丘多沃方向作战。8月12-14日,方面军以第11、34集团军在旧鲁萨以南实施反突击,这一反突击对列宁格勒会战(1941-1944)起了重要作用。9月,西北方面军抗击了敌人在杰米扬斯克方向的进攻。在苏军冬季攻势(1941-1942)中,西北方面军以其左翼于1月间进行了托罗佩茨-霍尔姆战役(1942)。3月22日,西北方面军左翼各集团军转隶加里宁方面军,经此战役,方面军推进近250公里,并从南面纵深包围敌杰米扬斯克集团,从北面(协同加里宁方面军)纵深包围放勒热夫-维亚济马集团。同时,方面军以右翼兵力在旧鲁萨附近实施突击,并进行了旨在围歼杰米扬斯克地域法西斯德本集团的战役。到2月底,敌旧鲁萨集团和杰米扬斯克集团被互相隔开,后者(第16集团军的6个师)遭到合围。但是,敌人扼守的杰米扬斯克登陆场直到1943年2月才被拔除。2月底,西北方面军前出至洛瓦季河,随后在旧普萨以南及其东南实施了进攻战斗,其结果消除了敌在洛瓦季河东岸的登陆场。1943年11月20日,西北方面军撤销,其野战领率机关调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1年6-7月Ф.И.库兹涅佐夫上将、1941年7-8月П.П.索边尼科夫少将、1942年8月-1942年10月和1943年6-11月П.A.库罗奇金中将(1943年8月28日晋升为上将)、1942年10月-1943年3月苏联元帅C.K.铁木辛哥、1943年3-6月И.C 科涅夫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年6月П.A.季布罗瓦(军政委级)、1941年6月-1943年5月B.H.博加特金(军政委级,1942年12月6日起为中将)、1943年5-11月Ф.E.博科夫中将;参谋长:1941年6月H.C.克列诺夫中将、1941年6月-1942 年5月H.Ф.瓦图京中

将、1942年5-8月И.T.什列明少将、1942年8-10月M.H.沙罗欣中将、1942年10月-1943年3月D.M. 兹洛宾中将、1943年3-11月A.H.博戈柳博夫中将、1943年11月Π.И.伊戈尔金少将。

加里宁方面军

苏德战争时期1941-1943年西部战略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1941年10月17日命令,为统一指挥从西北方向掩护莫斯科的部队而组建。下辖西方面军右翼第22、29、30、31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由预备队第10集团军司令部改建。后在不同时期编入该方面军的有第20、39、41、43、58集团军,突击第3、4集团军,空军第3

集团军。1941年秋,方面军都队实施加里宁防御战役(1941),阻止了敌在谢利扎罗沃和托尔若克方向的进攻,重创了敌“中央”集团军群的13个师,使其无法调抵莫斯科近郊参加决战。莫斯科城下反攻时期,实施了加里宁战役(1941-1942),解放加里宁城,向前推进60-120公里。1942年1月,加里宁方面军在进行瑟乔夫卡-维亚济马战役(1942)时,推进100余公里,前出至敌勒热夫-瑟乔夫卡集团后方,切断了维亚济马-斯摩棱斯克铁路。但加里宁方面军与西方面军部队合围法西斯德军格扎茨克-祖布佐夫-维亚济马集团的企图末获

成功。1942年2月3日-4月24日,方面军部队实施了勒热夫进攻战役,但因兵力兵器不足,战果甚微。此后至1942年7月,方面军遂行局部战斗任务。在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1942)中,与西方面军共同突破敌在勒热夫地区预有准备的防御,前进40-60公里,解放了祖布佐夫,攻占伏尔加河北岸,但勒热夫城未能收复。在大卢基战役(1942-1943)中,方面军部队突破敌防御后,于1943年1月1日解放大卢基城。在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1943)中,加里宁方面军、西方面军协同一致,成功地完成了预定任务,推进130-160公里,解放了勒热夫、维亚济马和别雷陆地。在杜霍夫希纳-杰米多夫战役(1943)后,加里宁方面军与西方面军部队共同参加了斯摩棱斯克战役(1943)。战役进程中,解放了斯摩棱斯克、杜霍夫希纳、业尔采沃、杰米多夫、罗斯拉夫利诸城。由于实施了涅韦尔战役(1943),方面军部队于1943年10月7日解放涅韦尔城,进抵白俄罗斯东部边境。1943年10月20日,加里宁方面军改称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1941年10月-1942年8月И.C.科涅夫上将、1942年8月-1943年4月M.A.普尔卡耶夫中将(1942年11月18日晋升为上将)、1943年4-10月A.И.叶廖缅科上将(1943年8月27日晋升为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年10月-1943年10月Д.C.列昂诺夫(军政委级,1942年12月6日起为中将)。参谋长:1941年10-11月И.И.

伊万诺夫少将、1941年11月E.П.茹拉夫廖夫少将、1941年11-12月A.A.卡茨涅利松上校、1942年1月-1943年4月M.B.扎哈罗夫少将(1942年5月30日晋升为中将)、1943年4-10月B B.库拉索夫中将。

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1943年西北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3年10月10日在布良斯克方面军(第三次组建)野战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编有突击第3集团军,近卫第6、第11集团军,诸兵种合成第20(10月15日起)、第22集团军和空军第15集团军。该方面军受命在西北方面军与加里宁方面军之间地带内作战,准备向涅韦尔、伊德里察、瓦尔加方向实施进攻,并以部分兵力向奥波奇卡·奥斯特罗夫和普斯科夫方向进攻,目的在于协同西北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粉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并断敌退路,以制止该敌向德文斯克和里加逃窜。1943年10月20日,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改称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波波夫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梅赫利斯中将,代理参谋长——西杰利尼科夫少将。

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1943—1945年西北和西部方向上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3年10月20日由加里宁方面军改变番号组建。编有突击第4集团军,诸兵种合成第39、第43集团军和空军第3集团军。尔后陆续编入近卫第2、第6和第11集团军,诸兵种合成第51、第61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

1943年11月1日至21日,方面军担任维捷布斯克—波洛茨克方向上的进攻,结果在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配合下,右翼兵团楔入敌阵达45—55公里,这样,就从西北纵深中将德军戈罗多克和维捷布斯克两集团一起包围了。12月13 —31日实施的戈罗多克战役(1943)进程中,方面军歼灭敌戈罗多克集团并消除戈罗多克突出部,从而造成对维捷布斯克更为有利的合围态势。1944年2 —3月,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协同西方面军在维捷布斯克城下发起进攻,突破德军防御阵地,并在维捷布斯克方向改善了自己的阵地。6月23日起,方面军在白俄罗斯战役(1944)进程中,协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实施维捷布斯克—奥尔沙战役(1944),部队进至波洛茨克接近地,为扩大战果,于6月29日—7月4日连续实施波洛茨克战役(1944)。方面军全歼德国法西斯军队波洛茨克集团后,左翼向前推进120—160公里,为向陶格夫匹尔斯和希奥利艾发展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7月下半月方面军在希奥利艾战役(1944)中歼敌帕涅韦日斯—希奥利艾集团,尔后,改变主突方向,对里加发起进攻,目的在于切断敌“北方”集团军群同东普鲁士联系的陆上交通线,并进抵里加湾。但8月间部队南撤30公里。9月,波罗的海沿岸战役(1944) 进程中,方面军参加里加战役(1944)。10月初,方面军向希奥利艾地域变更部署,将兵力集中于左翼,然后出敌不意,对梅梅尔(克莱佩达)实施突击,至此,梅梅尔战役(1944)随告结束,部队进抵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在苏联波罗的海沿岸作战的德军同东普鲁士集团之间的陆上联系已被切断。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与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并肩战斗,封锁了库尔兰德军,并在尔后战斗中将其歼灭,1945年1—2月,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参加东普鲁士战役(1945),配合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歼灭德军蒂尔西特集团。同时,方面军于1月末使用突击第4集团军协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海军陆战兵团、炮兵和海军航空兵攻下德军梅梅尔登陆场,并于1月28日解放了波罗的海南部重要军港——梅梅尔。1945年2月初,方面军受命协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歼灭泽姆兰半岛和柯尼斯堡地域压缩在波罗的海沿岸之东普鲁士集团。方面军在库尔兰作战的各集团军转隶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2月17日起,方面军的全部兵力集中用于肃清泽姆兰集团。1945年2月24日,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被撤销,其所属泽姆兰军队集群转隶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3年10—11月为叶廖缅科大将,1943年11月—1945年2月为巴格拉米扬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3年10月—1944年11月为列昂诺夫中将,1944年11月—1945年2月为鲁达科夫中将;参谋长——1943年10 月—1945年2月为库拉索夫中将(1944年6月28日晋升为上将)。

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1943—1945年西北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3年10月20日由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变番号组建。编有诸兵种合成第11、第20、第22集团军,突击第3集团军,近卫第6、第11集团军和空军第15集团军。尔后在不同时期陆续编入诸兵种合成第42、第51集团军,突击第1、第4集团军,近卫第10集团军和空军第14集团军。1943年11月1日至21日,方面军左翼军兵团协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在维捷布斯克—波洛茨克方向实施进攻。1—2月,方面军参加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1944)。方面军部队在新索科利

尼基地域进攻,箝制了德军第16集团军,使其无法将兵力调往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旧鲁萨—新勒热夫进攻战役进程中,方面军推进110—160公里,部队进至奥斯特罗夫、普希金斯基耶戈雷和伊德里察接近地。1944年7月,方面军实施列日察—德文斯克战役,向西推进约200公里。1944年8月,方面军在柳班低地发起进攻,通过难以通行的沼泽地迂回敌军,并沿西德维纳河北岸再向前推进60—70公里。一举收复铁、公路枢纽马多纳市。9—10月波罗的海沿岸战役(1944)中,方面军参加里加战役(1944)。到10月22日,方面军进抵德军图库姆斯防御地区,并协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在库尔兰封锁了“北方”集团军群。尔后至1945年4月,方面军继续围歼库尔兰集团,2月起,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将对该集团作战的各集团军转隶本方面军。1945年4月1日,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被撤销,其所属军、兵团编入列宁格勒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3年10月—1944年4月为波波夫大将,1944年4月—1945年2月为叶缅廖科大将,1945年2—3月为苏联元帅戈沃罗夫;军事委员会委员——1943

年10—12月为梅赫利斯中将,1943年12月—1944年4月为布尔加宁中将,1944年4月—1945年3月为博加特金中将,参谋长——1943年10月—1945年3月为桑达洛夫中将(1944年8月23日晋升为上将),1945年3月为波波夫上将。

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1944年西北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4年4月21日,方面军由列宁格勒方面军左翼各集团军组建,目的在于为收复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做好准备。方面军领率机关在第20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编有诸兵种合成第42、第54、第67集团军和空军第14集团军,尔后编入第61集团军和突击第1集团军。7月,方面军实施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战役(1944),突破德军代号为“豹”的坚固筑垒防御地区,粉碎其重兵集团,并向西推进50—130公里。8月至9月初,方面军实施塔尔图战役(1944),连克塔尔图、沃鲁、古尔贝内等城,向前推进100公里,占领了对德军纳尔瓦集团侧后实施突击、并向里加湾继续进攻的有利位置。9月至10月,在里加战役(1944)中,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协同波罗的海沿岸第2和第1方面军,重创德军第16和第18集团军主力。1944年10月16日,方面军被撤销,其野战领率机关同方面军直属部队调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1945年4月28日,方面军领率机关被撤销),所属部队分别转隶列宁格勒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方面军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4年4—10月为马斯连尼科夫上将(1944年7月28日晋升为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4年4—10月为鲁达科夫中将,参谋长——1944年4—10月为瓦什克维奇中将。

外高加索方面军

苏德战争时期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1年8月23日在外高加索军区基础上组建,任务是掩护与伊朗、土耳其接壤的南部边境,在黑海沿岸高加索一带设防。外高加索方面军下辖第44、第45、第46、第47和第51(11 月22日起)集团军,1941年12月起增编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地域。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作战亦属其指挥。1941年12月30日,外高加索方面军改称高加索方面军。1942年5月15日,外高加索方面军在外高加索军区基础上再次组建,编有第45和第46集团军。尔后陆续编入方面军的有诸兵种合成第4、第9、第12、第18、第24、第37,第44、第47、第56、第58集团军,空军第4和第5集团军。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作战仍隶属该方面军。格兹尼方向的外高加索方面军部队编成北方军队集群,而沿海方向的部队编成黑海军队集群。1942年8—12月,方面军在高加索主山脉各山口实施一系列防御战役:格罗兹尼方向莫兹多克—马尔戈别克防御战役和纳尼奇克—奥尔忠

尼启则防御战役,沿海方向新罗西斯克和图阿普谢防御战役。在上述战役进程中,方面军与黑海舰队、亚速海区舰队和各游击队协同作战,彻底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并为转入反攻做好了准备。

高加索会战(1942—1943)过程中,外高加索方面军北方军队集群从1943年1月1日起,在纳尔奇克—斯塔夫罗波尔方向转入进攻,尔后黑海军队集群在克拉斯诺达尔和新罗西斯克方向亦转入进攻。1943年1月24日,北方军队集群改编为北高加索方面军,2月5日,原外高加索方面军黑海集群亦转隶该方面军,黑海舰队的作战指挥亦由该方面军负责。外高加索方面军率整编后所余兵团和部队,担任掩护拉扎列夫斯科耶、巴统地段黑海沿岸和苏土、苏伊国境安全,指挥1941年8月入伊作战的第45集团军部队,并在物质保障方面给北高加索方面军以支援。1945年8月25日,外高加索方面军被撤销,其野战领率机关用以组建第比利斯军区。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1年8—12月为科兹洛夫中将,1942年5月—1945年8月为秋列涅夫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年8—12月为沙马宁(师政委级),1942年5—11月和1943年2月—945年5月为叶菲莫夫(旅政委级,1942年12月6日起为少将),1942年11月—1943年2月为卡冈诺维奇;参谋长——1941年8—12月为托尔布欣少将,1942年5—8月为苏博京少将,1942年8—10月为n.H.博金中将,1942年11—12月为安东诺夫中将,1942年10 —11月和1942年12月—1943年11月为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上校(1942年11月10日晋升为少将),1943年11月—1944年6月为伊万诺夫中将,1944年6月—1945年8月为米纽克中将。

高加索方面军

苏德战争时期高加索战略方向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1年12月30日以外高加索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和部队为基础组建。下辖第44、45、46、47、51集团军。此外,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地域、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作战隶属于该方面军。高加索方面军胜利完成了外高加索方面军和黑海舰队发起的刻赤-费奥多西亚登陆战役(1941-1942),解放了刻赤半岛,从而防止了敌军由塔曼半岛入侵高加索的可能性,诱敌部分兵力离开塞瓦斯托波尔,减轻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的压力。1942年1月28日,为便于对克里木和高加索两地部队进行指挥,高加索方面军分为克里木方面军和外高加索军区;第45、46集团军转属外高加索军区,第44、47、51集团军转属克里木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员Д.T科兹洛夫中将、军事委员会委员Ф.A.沙马宁(师政委级)、参谋长Ф.И.托尔布欣少将。

克里木方面军

苏德战争时期1942年西南战略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根据最高统帅都大本营1942年1月28日决定,高加索方面军划分为克里木方面军和外高加索军区时组建,以便指挥部队胜利完成解放克里木的任务。克里木方面军下辖原高加索方面军驻刻赤、塔曼两半岛和克拉斯诺达尔地域的部队(第44、47、51集团军)。此外,该方面军尚辖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地域、黑海舰队、亚速海区舰队和刻赤海军基地,并经最高统帅部批准后有权动用北高加索军区部队。

1月28日,该方面军受领突击卡拉苏巴扎尔(别洛戈尔斯克)支援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地域部队的任务。2月27日-4月13日,方面军三次转入进攻均未奏效。由于进展不大,被迫转入防御。此后,担负牢固设防任务。4月21日编入北高加索方向,所属黑海舰队、亚速海区舰队、塞瓦斯托被尔防御地域和北高加索军区脱离该方面军司令指挥。5月8日,法西斯德军在刻赤半岛转入进攻。敌主力沿费奥多西亚湾岸5公里宽的狭窄地段上行动,突

破了第44集团军地带内的防脚。两天内,克里木方面军几乎全部所属部队都投入了交战。5月14日,敌扑向刻赤城郊,5月15日攻占该城。方面军部队虽然表现了英雄主义精神,但仍被迫放弃刻赤半岛,撤至塔曼。方面军部分部队留驻克里木,隐蔽在阿吉姆乌什凯采石场,从1942年5月16日-10月31日同德国法西斯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方面军防御行动失利的原因是:防御组织失误;方面军和集团军部队没有作纵深战役布势;协同组织差;方面军首长失去了对部队的指挥。刻赤半岛的失陷,使塞瓦斯托波尔的局势严重恶化,并加剧了法西斯德军占领高加索黑海沿岸的威胁。1942年5月19日,该方面军撤销。其部队转隶重建的北高加索方面军。

方面军领寻成员:司令员Д.T.科兹洛夫中将、军事委员会委员Ф.A.沙马宁(师政委级);参谋长:1942年1-3月Ф.N.托尔布欣少将、1942年3-5月П.П.韦奇内少将。

北高加索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在北高加索方向总指挥部撤销和克里木方面军撤销建制之后,于1942年5月20日组建。方面军辖第44、第47、第51集团军,作战隶属该方面军有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地域、黑海舰队、亚速海区舰队和刻赤海军基地。尔后在不同时期编入方面军的有诸兵种合成第9、第12、第18、第24、第37、第56集团军,空军第4、第5集团军。

1942年7月3日以前,北高加索方面军以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地域的兵力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进行了防御战斗(参见塞瓦斯托波尔防御)。1942年7月25日至8月5日,方面军先后在顿河下游、斯塔夫罗波尔方向和克拉斯诺达尔方向进行了艰苦的防御交战。7月28日,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心,撤销的南方面军所属军队转隶北高加索方面军。在方面军编成内组建了滨海集群和顿河集群,分别在克拉斯诺达尔方向和斯塔夫罗波尔方向行动。8、9月间,方面军实施了阿尔马维尔—迈科普战役(1942)和新罗西斯克战役(1942),在这两次战役过程中,使德军未能沿黑海沿岸突入外高加索。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1942年9月1

日决定,北高加索方面军改为外高加索方面军黑海军队集群。

1943年1月24日,北高加索方面军在外高加索方面军北集群的基础上重建。方面军辖诸兵种合成第9、第37、第44、第58集团军和空军第4集团军。1943年2月5日,外高加索方面军(辖诸兵种合成第18、第46、第47、第56集团军和空军第5集团军)黑海集群也转隶北高加索方面军,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先后作战隶属该方面军。

1943年1月和2月初,方面军在纳尔奇克—斯塔夫罗波尔方向实施进攻。经克拉斯诺达尔战役(1943),方面军击溃了德军第17集团军,并于2月12日解放了克拉斯诺达尔。在尔后的进攻过程中,到5月初将德军逐至塔曼半岛。从2月下半月起,第18集团军各兵团与海军兵力协同,为扼守和扩大新罗西斯克市南郊梅斯哈科地域的登陆场进行了顽强战斗。在塔曼方向展开了陆海空的激烈交战(参见库班空战)。

1943年9至10月,方面军进行了新罗西斯克—塔曼战役(1943),在战役过程中于9月16日完全解放了新罗西斯克,肃清了塔曼半岛的德军,解放了北高加索。11月,他们进行了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1943),并在刻赤东北的刻赤半岛夺占一个登陆场,为尔后解放克里木创造了有利条件。1943年11月20日,北高加索方面军改为独立滨海集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2年5—9月为苏联元帅布琼尼,1943年1—5月为马斯连尼科夫中将(1943年1月30日晋升为上将),1943年5—11月为彼得罗夫中将(1943年8月27日晋升为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2年5—7月为联共(布)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委会书记谢列兹尼奥夫,1942年7—9月为联共(布)中央书记卡冈诺维奇,1943年1—11

月为福米内赫少将,参谋长——1942年5—7月为扎哈罗夫少将,1942年7—9月为安东诺

夫中将,1943年1—3月为扎巴卢耶夫少将,1943年3—5月为彼得罗夫中将,1943年5—11月为拉斯金少将。

西南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西南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1年6月22日由基辅特别军区改变番号组建,编有第5、6、12、26集团军。尔后陆续编入诸兵种合成第3、9、13、21、28、37、38、40、57、6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西南方面军在西南国境地区遭到德国法西斯“南方”集团军群优势兵力的突击。最初几天,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战争初期规模最大的杜布诺-

卢茨克-罗夫诺坦克交战(1941),交战中,方面军予敌重大杀伤,并阻止了敌军进攻。截至7月中旬,方面军在基辅城下阻止了敌进攻,7月下半月-8月初,协同南方面军打破了德国法西斯军队在右岸乌克兰歼灭苏军的企图。9-11月,西南方面军在敌优势兵力突击下,撤至库尔斯克、哈尔科夫、伊久姆以东地区。1941年12月,方面军以右翼兵力实施叶列茨战役(1941),战役进程中,推进80-100公里,收复叶列茨、叶夫列莫夫,1942年1月,与南方面军并肩作战,实施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战役(1942),推进100公里,并在北顿涅茨河右岸夺取了规模巨大的登陆场。1942年5月,哈尔科夫方向进攻战役失利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2年7月12日决定撤销西南方面军,其领率机关用以组建新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领率机关。原西南方面军第9、28、29、57集团军转隶南方面军,诸兵种合成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编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西南方面军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1942年10月22日决定,再次组建,编有第21、63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尔后为近卫第3集团军)、坦克第5集团军和空军第17集团军。尔后,陆续编入突击第5集团军,诸兵种合成第6、12、46、57、62(近卫第8)集团军,坦克第3集团军,空军第2集团军。1942年11月,西南方面军协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下转入反攻,并合围敌33万人的重兵集团。1942年12月,在沃罗涅日方面军配合下,实施顿河中游战役(1942),从而彻底打破了敌为斯大林格勒城下被围集团解围的计划。1943年1月,西南方面军的部分兵力参加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1943),并协同南方面军在顿巴斯方向展开进攻。方面军所属各集团军从行进间强渡北顿涅茨河,推进200-280公里,于2月19日进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接近地,但由于敌人转入反攻,到3月初,被迫撤至北顿涅茨河。8、9月间,西南方面军协同南方面军实施顿巴斯战役(1943),战役中,解放了顿巴斯。10月,方面军实施1943年扎波罗热进攻战役,消除第聂伯河左岸的登陆场,并收复扎波罗热。1943年10月20 日,西南方面军改称乌克兰第3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1年6-9月M.П.基尔波诺斯上将、1941年9-12月和1943年4-7月苏联元帅C.K.铁木辛哥、1941年12 月-1942年4月Ф.Я.科斯坚科中将、1942年10月-1943年3月H.Ф.瓦图京中将(1942年12月17日晋升为上将)、1943年3月-10月P.Я.马利诺夫斯基上将(1943年4月28日晋升为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年6-8月E.П.雷科夫(师政委级)、1941年8-9月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书记M.A.布尔米斯坚科、1941年9月-1942年7月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书记H.C.赫鲁晓夫、1942年1-7月K.A.古罗夫(师政委级)、1942年10月-1943年10月A.C.热尔托夫(军政委级,1942年12月6日起为中将)。参谋长:1941年6-7月M.A.普尔卡耶夫中将、1941年7-9月B.И.图皮科夫少将、1941年9-10月A.П.波克罗夫斯基少将、1941年10月-1942年3月和1942年6-7月П.И.博金少将(1941年11月9日晋升为中将)、1942年4-6月И.X.巴格拉米扬中将、1942 年10-12月Г.Д.斯捷利马赫少将、1942年12月-1943年5月C.П.伊万诺夫少将(1943年1月20日晋升为中将)、1943年5-10 月Ф.K.科尔热涅维奇少将(1943年9月25日晋升为中将)。

南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1941-1943年西南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1年6月22日组建,编有第9、18集团军和独立步兵第9军。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在莫斯科军区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尔后,南方面军陆续编入诸兵种合成第6、12、24、37、51、57集团军,诸兵种合成滨海集团军和空军第4集团军。

苏德战争初期,方面军在西南边境地区受到德罗联军“南方”集团军群优势兵力的突击。方面军于7月底撤过德涅斯特河,8月底撤过第聂伯河,仅留滨海集团军参加敖德萨防御。9月29日-11月4日,方面军实施顿巴斯战役(1941),战役进程中打破了德军统帅部在顿巴斯围歼苏军的计划。“南方”集团军群突向罗斯托夫的德军突击集团被粉碎,并被驱逐至米乌斯河西岸。德军统帅部突向高加索的计划亦被打破。1942年1月,南方面军协同西南方面军实施巴尔文科沃-洛瓦瓦亚战役(1942),战役进程中在宽达百余公里的正面上突破敌防御降地,推进90-100公里。1942年5月,方面军以右翼兵力参加哈尔科夫交战(1942),尔后,方面军实施顿巴斯战役(1942)。1942年夏季,方面军在敌优势兵力突击下放弃顿巴斯和罗斯托夫,并向南撤退渡过顿河,于7月28日撤销建制,所属部队转隶北高加索方面军。

1943年1月1日,南方面军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变番号再次组建。方面军编有近卫第2集团军,突击第5集团军,诸兵种合成第28、51集团军和空军第8 集团军,尔后又编入近卫第3集团军和第44集团军,并负责亚速海舰队的作战指挥。苏军冬季攻势进程中,该方面军于1、2月间实施罗斯托夫战役(1943),战役中推进300-500公里,收复罗斯托夫,进至米乌斯河。南方面军协同西南方面军参加顿巴斯战役(1943),尔后,方面军实施梅利托波尔战役(1943),收复顿巴斯,突破莫洛奇纳亚河敌“东方壁垒”南段阵地,进至第聂伯河下游和克里木地峡,并在锡瓦什湖南岸夺取了登陆场,从而从陆上封锁了敌克里木集团。1943年10月20日,南方面军改称乌克兰第4方面军。

南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1年6-8月И.B.秋列涅夫大将、1941年8-10月Д.И.里亚贝舍夫中将、1941年10-12月Я.T.切列维琴科上将、1941年12月-1942年7月P.Я.马利诺夫斯基中将、1943年1-2月A.И.叶寥缅科上将、1943年2-3月P.Я.马利诺夫斯基中将(1943年2月12日晋升为上将),1943年3-10月Ф.И.托尔布欣少将(1943年4月28日晋升为上将,1943年9月21日晋升为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年7-12月A.И.扎波罗热茨(一级集团军政委级)、1941年12月-1942年7月И.И.拉林(师政委级)、1943年1-2月И.C.赫鲁晓夫中将、1943年3-9月K.A.古罗夫中将、1943年9-10月E.A.夏坚科上将;参谋长:1941年6月Г.Д.希舍宁少将、1941年7月Ф.K.科尔热涅维奇上校,1941年7-8月Ф.H.罗曼诺夫少将、1941年8月-1942年7月A.И.安东诺夫少将(1941年12月27日晋升为中将),1943年1-4月И.C.瓦连尼科夫少将、1943年4-10月C.C.比留佐夫少将(1943年8

月30日晋升为中将)。

东南方面军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1942年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2年7月12日为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组织防御而组建,辖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调出的第62、63、64集团军,由原西南方面军调出的第2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在西南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的基础上组建。以后时间长短不等地编有诸兵种合成第28、38、57、51、66、24集团军,近卫第1、2集团军,突击第5集团军,坦克第1、4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作战隶属方面军的有伏尔加河区舰队和斯大林格勒军级防空地域。到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顿河中游一

线500余公里地带内及该河由克列茨卡亚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太弯曲部占领防御。由于法西斯德军在西南方向突破了苏军战线,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面临的任务,是在顿河大弯曲部组织防御,不让法西斯德军前出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承受了敌军强大集团的夹击。由于防御地带展开(约800公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于1942年8月7日分编成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辖诸兵种合成第63、21、62集团军,坦克第4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和东南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防御交战中,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与东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协同,使敌丧失了进攻能力,守住了城市,并为苏军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1942年9月28日决定,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辖诸兵种合成第28、51、57、62、64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12月起突击第5集团军和近卫第2集团军)。11月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转入反攻,并于11月23日与西南方面军协同在伏尔加河和顿河的河间地带合围33万人的法西斯德军集团。12月12-30日,该方面军进行了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1942),打破了敌人为斯大林格勒附近被合围军队解围的企图,粉碎了敌军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集团。1943年1月1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为南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2年7月苏联元帅C.K.铁木辛哥、1942年7-8月B.H.戈尔多夫中将、1942年8-12月A.И.叶廖缅科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И.C.赫鲁晓夫;参谋长1942年7月П.И.博金中将、1942年7-9月Д.H.尼基舍夫少将、1942年9月K.A.科瓦连科少将、1942年9-10月Г.Ф.扎哈罗夫少将、1942年10-12月И.C.瓦连尼科夫少将。

沃罗涅日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2年7月7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部分部队组建而成,目的是为改进防守沃罗涅日地域部队的作战指挥。编有第40、60 集团军(第3后备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6后备集团军),空军第2集团军和4个坦克军(第4、17、18、24坦克军)。尔后,陆续编入方面军的有第13、21、27、38、47、52、64、69集团军,近卫第4、5、6、7集团军,坦克第1、3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5集团军。7月,沃罗涅日方面军部队参加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1942),抗击了德国法西斯军队在沃罗涅日方向上的进攻。1942年最后几个月,方面军部队以积极的防御作战行动牵制当面之放使敌人无法抽调这些部队加强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进攻的德军集团。1942年12月下半月,方面军部队参加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反攻。此次反攻目的在于粉碎顿河中游的意德联军,打破敌人企图从托尔莫辛地域实施突击并为斯大林格格勒城下敌被围集团解围的计划。沃罗涅日方面军以左翼部队(第6集团军)在新卡利特瓦地域强渡顿河,从西面保障西南方面军的进攻,并与方面军部队共同击溃意大利第8集团军。1943年1月起,方面军在整个地带转入积极进攻。1月13-27日,方面军部队胜利实施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1943)。战役中,合围并歼灭意、匈、德军约13个师,从南面对沃罗涅日城下作战的敌军集团,形成了纵深包围态势。沃罗涅日方面军利用上述态势,在1月24日-2月2日期间,与布良斯克方面军共同实施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1943),合围并粉碎了德军第2集团军9个师。1月25日,全部收复沃罗涅日。1943年2-3月,沃罗涅日方面军右翼第60集团军在库尔斯克-利戈夫方内担任进攻,方面军主力则在哈尔科夫方向展开进攻。2月8日收复库尔斯克,3月3日收复利戈夫。在哈尔科夫进攻战役(1943)进程中,2月16日收复哈尔科夫,2月底方面军部队进抵苏梅市郊和波尔塔瓦接近地。但由于敌人在哈尔科夫方向进行反攻,而沃罗涅属方面军战线太长,部队又很疲劳,被迫于3月16日放弃哈尔科夫,将左翼部队撤向北顿涅茨河。方面军部队在苏梅以东,别尔哥罗德以北,沿北顿涅茨河向南相连地区,阻止了德国法西斯军队,形成了库尔斯克弧形地带的南半部。沃罗涅日方面军部队与西南方面军共同抗击了敌人的反攻,并打破了敌军为斯大林格勒的失败而“复仇”的计划。库尔斯克

会战(1943),在方面军战斗历程中有特殊地位。沃罗涅日方面军部队抗击了两面之敌的突击,在防御交战中把敌坦克集团打得一蹶不振,与草原方面军协同作战,8月3日转入反攻,并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1943)中将其全歼。9-10月,方面军部队继续扩大战果,与友邻各方面军一起在基辅方向同时展开进攻,并于基辅南北地域从行进间强渡第聂伯河,并夺取了河右岸重要的战役登陆场,为尔后收复基辅和在右岸乌克兰继续发展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1943年10月20日,沃罗涅日方面军改称乌克兰第1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2年7月和1942年10月-1943年3月Ф.И.戈利科夫中将(1943年1月19日晋升为上将)、1942年7-10月和1943年3-10月H.Ф.瓦图京中将(1942年12月7日晋升为上将,1943年2月12日晋升为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2年7-9月И.Э.苏赛科夫(军政委级)、1942年9-10月Л.Э.梅赫利斯(军政委级)、1942年10月-1943年3月Ф.Ф.库兹涅佐夫(二级集团军政委级,1942年12月6日起为中将)、1943年3-10月H.C.赫鲁晓夫中将、1943年10月K.B.克赖纽科夫少将、参谋长:1942年7月Ф.И.舍甫琴柯少将、1942年7月-1943年2月M.И.卡扎科夫中将、1943年2-3月A.П.皮利片科少将、1943年3-5月Ф.K.科尔热涅维奇少将、1943年5-10月C.П.伊万诺夫中将。

顿河方面军

卫国战争时期西南战略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1942年9月28日决定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变番号组建而成。下辖近卫第1集团军,诸兵种合成第21、第24、第63、第66集团军,坦克第4集团军(10月22日起为第65集团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1943年1月1日,增编第57、第62和第64集团军。

1942年10月和11月上半月,在斯大林格勒防御酣战之时,顿河方面军从斯大林格勒北部地域数度转入进攻,并为夺取和坚守顿河登陆场进行战斗。方面军此举,迫使德军将部分兵力北调,因此减轻了德军对新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东南方面军改编)的压力(参见斯大林格勒会战)。斯大林格勒城下反攻中,顿河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共同作战,于11月19日至23日期间突破德军防御阵地,在顿河和伏尔加河河间地带合围了德军主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和160个独立部队,总计33万人)。11月24日至30日,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压缩合围圈,使其缩小二分之一强,并开始聚歼德军被围集团,但战果甚微。德军积极增援,企图为被围部队解围,因此,歼灭被围德军的战役被中止。12月末,方面军奉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之命肃清德军被围集团(“指环”计划)。方面军发起此次战役,于1月10日至2月2日完成了大本营给予的任务。敌共损失官兵死147200人,被俘9.1万人,其中军官2500余名,保卢斯元帅以下将官24人。1943年2月15日,顿河方面军被撤销,其野战领率机关改为中央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顿河方面军诸兵种合成第65集团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编人中央方面军,其他集团军留作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1942年9月—1943年2月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1943年1月15日晋升为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1942年9—10月为热尔托夫(军政委级),1942年10—12月基里琴科(旅政委级),1942年12月—1943年2月为捷列金少将;参谋长——1942年9月—1943年2月为马利宁少将(1942年12月20日晋升为中将)。

草原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3年7月10日由草原军区(辖近卫第4集团军,诸兵种合成第27、第52、第53、第47集团军,空军第5集团军)改变番号组建。尔后在不同时期编入方面军的有:近卫第5、第7集团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第69、第57、第37、第46集团军。草原方面军在库尔斯克方向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后面展开(参见

库尔斯克战役),担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准备在德军突入时,在所占地区阻止其进攻,在苏军转入反攻时,在奥廖尔方向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行动。7月18日夜间,草原方面军奉最高统帅部命令,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进入交战,并在对退却德军转入追击中,协同沃罗涅日方面军于23日前将德军逐回其开始向库尔斯克进攻的出发阵地。8月,草原方面军在库尔斯克反攻中,参加了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1943)。其所属部队突破敌多地带防御后,于5日解放了别尔哥罗德,23日解放了哈尔科夫(参见哈尔科夫苏军进攻战役)。8月底至9月,草原方面军在扩张战果时,在左岸乌克兰展开进攻,并参加了第聂伯河会战(1943)。方面军向波尔塔瓦、克列缅丘格、克拉斯诺格勒、上第聂伯罗夫斯克等方向实施突击,粉碎了当面德军第8集团军和坦克第1集团军各兵团,并于9月底前进抵第聂伯河。草原方面军从行进间强渡该河后,在河右岸夺占了数个登陆场。10月上半月,方面军为扼守和扩大登陆场进行了艰苦战斗,并在克列缅丘格以南将各登陆场联成一个总登陆场,10月15日,由此发起进攻。草原方面军以向皮亚季哈特卡、克里沃罗格方向的突击,突破了敌人在第聂伯河右岸的防御,并协同其他方面军摧毁了德军的“东方壁垒”。1943年10月20日,草原方面军改称乌克兰第2方面军。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科涅夫上将(1943年8月26日晋升为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苏赛科夫坦克兵中将;参谋长——扎哈罗夫中将。

乌克兰第1方面军

苏德战争中1943-1945年西南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3年10月20日由沃罗涅日方面军改称变番号组建。编有第13、27、38、40、47、60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和空军第2集团军。尔后,时间长短不等地陆续编有近卫第1、3、5集团军,诸兵种合成第6、18、21、28、31、52、59集团军,近卫第1、3、4集团军,坦克第1、2、4、6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波军第2集团军,方面军参战后,又编入近卫第4、7、9 集团军及罗马尼亚第1、4集团军。11月上半月,乌克兰第1方面军实施基辅进攻战役(1943),11月6日收复基辅由第聂伯河西进150公里,尔后实施基辅防御战役(1943),从而打破了德军统帅部重占基辅和消除苏军战略基地的计划。1943年12月-1944年1月,方面军实施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1943-1944),推进200公里,由北方纵深包围敌“南方’集团军群,并为在右岸乌克兰全歼德军尔后实施的历次进攻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1-2月,乌克兰第1、2方面军协同作战,以左翼兵力实施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1944),战役中围歼敌10余个师,以右翼各集团军实施罗夫诺-卢茨克战役(1944),并占领了由北方向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侧、后实施突击的有利位置。3、4月间,方面军协同乌克兰第2方面军歼灭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在此期间,乌克兰第3方面军实施的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1944)结束后进至喀尔巴阡山,并协同乌克兰第2方面军将德国法西斯军队战略防线割为两段。1944年夏季,方面军实施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1944),重创德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全歼乌克兰西部各州和波兰东南部地区德国法西斯侵略军,并在维斯瓦河左岸夺取了一个大登陆场。维斯瓦-奥得河战役(1945)中,方面军于1945年1月协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由桑多梅日登陆场向奥得河、波兰腹地发起进攻实施桑多梅日-西里西亚战役(1945)。方面军部队解放波兰南部地区,强渡奥得河,进入法西斯德国作战。下西里西亚战役(1945)中,方面军于2月进至尼斯河,并夺取该河对岸登陆场,为协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对柏林实施共同突击造成有利态势。与此同时,乌克兰第1方面军对敌上西里西亚集团居于合围态势。

3月下半月,乌克兰第1方面军以左翼军、兵团实施上西里西亚战役(1945),并为在德累斯顿-布拉格方向实施突击占据了有利位置。战役进程中,乌克兰第1方面军围歼敌奥集团,粉碎其拉季博尔集团,歼敌4万余名,俘敌官兵1.4万人。4-5月,乌克兰第1方面

苏军编制

苏军装甲兵编制 作者的话:编制对于军队来说,就如同一个人的骨架,正是这种“骨架”赋予了士兵有机的组织和指挥,并在战争中将其最大的效率发挥出来。而装甲兵的编制尤其重要,二战中各国装甲部队采用了多种编制方式,其中特别是德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家,德苏两国装甲兵编制的变迁代表了当时世界装甲兵编制的典型走向,现代合成机械化部队编制中也带有当时的不少痕迹。在这个专辑里,我将试图详细地去描述苏德两国的装甲兵编制。计划分几个部分连载去介绍苏军从30年代后期到1945年的装甲部队编制。读者假如有问题或发现错误请写信告诉我们,我们的信箱是tank@https://www.360docs.net/doc/5f10530602.html,,也可以在本站的留言簿上留言。 机械化军编制在实战中遭淘汰,苏联为了应急,1941年7月起,在战场上陆续实施了坦克师和坦克旅编制。其中仅在原来基础上改进的坦克师编制没有多大意义,而新型坦克旅却在二战苏军装甲兵编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坦克师(1941年7月) 机械化军由于过于庞大而难以操作的事实已经很清楚了,1941年7月15日,苏联解散了所有剩余的机械化军。摩托化师被转变为普通的步兵师。坦克则被编入规模小一些的坦克师,这种新编制的坦克师和早期的坦克师很相象,只是缩小了一些。具体编制如表3.1: 师部 侦察营 10辆T-40坦克、26辆装甲车、1个摩托车连 2个坦克团 团部 3辆装甲车、3个高射机枪分队 中型坦克营 1个重坦克连(10辆KV坦克)、2个中型坦克连(每连10辆T-34坦克) 2个轻型坦克营每营3个轻型坦克连(每连10辆T-26或BT坦克) 摩托化步兵团 团部 3辆装甲车 3个步兵营每营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2挺机枪)、1个迫击炮连(6门82mm迫击炮) 反坦克连 6门45mm反坦克武器 迫击炮连 4门120mm迫击炮 炮兵连 4门76mm火炮 炮兵团 3个炮兵营每营2个炮兵连(每连4门76mm火炮)、1个榴弹炮连(4门122mm火炮) 轻型防空营 3个轻型防空连(每连4门25mm或37mm高射炮) 师属其他部队运输、维修后勤、医疗营 主要的区别是减少了坦克排的坦克数量,由原来的5辆减少到3辆。每连坦克数量由原来的17辆减到10辆。步兵连也被缩小规模,采用了典型的“三三”编制,即下辖3个步兵排,每排由3个步兵班组成,每连总计131人、9挺轻机枪、3门50mm迫击炮。新型坦克师一共组建了10个,编号是101-112。到同年10月初,仅存3个,到1942年5月,仅存2个,第61坦克师(战前型)和第111坦克师。 坦克旅(1941年8月,编号TO 010/75-83) 新坦克师编制是老编制的一种改进版。而真正对战争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的却是坦克旅编制。1941年8月,苏联开始实施新的坦克旅编制(编号为TO 010/75-83),新坦克旅规模比较小,仅辖兵员1943人、7辆KV 重型坦克、22辆T-34中型坦克以及64辆T-40轻型坦克。具体编制如表3.2: 坦克旅编制: 主要装备: 旅部 2挺轻机枪 旅部直属连下辖连部、装甲车排、交通管制排、通信排、工兵排、化学排、补给/运输排 侦察连 连部 4辆摩托车,1辆卡车 重装甲车排 5辆重型装甲车 轻装甲车排 5辆轻型装甲车 摩托车步兵排 3挺轻机枪、23辆摩托车 坦克团 团部

世界各国军事实力排名

世界各国军事实力排名 最新各国军力排名 1、 美国:全球战略进攻型军队,公认的超级大国,其建立在最发达的工农业生产上,地缘环境好,抗制裁能力超强,其良好的硬件和形象对世界各地精英有强大的吸引力。凭借2战和战后中东地区的冲突,在5大洲都有驻扎大量精锐部队,控制了欧亚多国的政局。(海军和空军武器质量总体领先全球,数量是西欧和日本的总和),信息技术先进,空间技术一流,具有太空战实力,海空军实力优势明显,作战理念先进,特点是先发制人,深入敌国作战,把威胁(包括对本土利益和海外利益的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中俄实行谈判-遏制政策,尽量避免直接作战,对其他国家,实行非友即敌政策,设法尽量军事打击敌对国,此战略在911后在国内受到更多支持。在做为头号强国的几十年内,在全球范围内多次发动中小规模的军事行动,胜多败少,有时陷入泥潭,但对其自身利益不构成致命影响。 2、 俄罗斯:亚欧大陆战略进攻型军队,技术基础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数量上仍跟美国不相上下,但是工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国内资源非常丰富,抗制裁能力超强,军人素质一流,且能吃苦耐劳,纪律严明,空间技术优势明显,但近年落后于美国。本土外作战的能力一直偏弱,海空军因为多国的战略包围而活动受限制。 3、 法国:全球性军队,微型超级大国,工农业非常发达,体系完整,但因为国小人少,战略资源缺乏,抗制裁能力较弱,北约内部独立的军事大国,海空军队战斗力强而灵活,空间技术在欧洲优势明显,国内精英渴望制定政策协调欧盟各国的利益使欧洲一体化最终统一,以遏制大国对西欧的控制,(2004-2005年独力控制非洲一个跟伊拉克实力相当的国家, 这点较美国成功)。 4、 英国:全球性军队,但军工业体系欠完整,太空作战发展相对落后,故常担当美、法等国的追随者,工业发达,国内战略资源比较丰富,抗制裁能力在西欧各国中最强,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空间、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总体实力有回升势头,军队作战思想非常先进,文化底蕴深厚,重视情报收集,持久战、反游击战历史悠久。 5、 德国:欧洲地区性的军队,工业生产力非常强,技术尖端,但因美、法的双重控制体系欠完整,因为国小封闭,抗制裁力很弱,其国民素质一流,文化深厚,战斗意志和战术思想闻名世界而富有创造力,陆军战斗力在欧洲首屈一指。 6、 日本:地区性军队,战后在美国的重点支持下,工业生产非常发达,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但抗制裁能力较弱,在未被完全孤立的情况下能在短时间内武装为亚洲超强的战斗

二战苏军坦克军团编制

二战苏军坦克军团编制 苏联战争中后期,纵深打击军(每军4个旅) 机械化军:1个坦克旅,3个机械化旅 坦克军:3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 一个坦克旅:3(或2)个坦克营,一个冲锋枪营,约70辆主力战车 一个坦克营:3(或2)个坦克连,每连10辆坦克,每营21辆坦克 1943年坦克旅 旅部2辆T34 6个中型坦克连,总65辆M_tank 3X坦克营[营部(1辆T34)侦察排2X坦克连(每连10辆T34) 坦克旅总计65辆T34 6辆BA64装甲汽车4门76。2毫米反坦克炮4门45/57毫米反坦克炮 坦克军总计195辆T34 8辆SU76 8辆SU122 38

辆装甲汽车37辆装甲车12门85毫米反坦克炮12门76。2毫米反坦克炮48门45/57毫米反坦克炮16门37毫米高射炮12门76毫米榴弹炮42门120毫米迫击炮40门82毫米迫击炮火箭炮若干战争中后期重坦克团或自行火炮团总21辆H_tank 团部1辆KV或IS或自行火炮4X重坦克连(每连5辆KV 或IS坦克或自行火炮) 重坦克旅或自行火炮旅12个重型坦克连,65辆H_tank 旅部2辆KV或IS或自行火炮3X重坦克团或自行火炮团1X摩托化步兵连1X技术保障分队 德军独立重坦克营/重歼击坦克营45 营部3辆虎(王)/ 象tank 3*重型坦克连【14,连部2辆,3×重坦克排(每排4辆)】 苏军二战装甲部队编制 这个只是纸面上的编制至于具体情况各装甲旅或军略有不

同1941年12月苏联坦克旅编制: 旅部 2X坦克营营部1辆T34坦克每营3个连1连5辆KV1坦克2连7辆T34 3连10辆轻型坦克 1X摩托化步兵营 侦察连 维修保养连运输连 卫生排 全旅1471人装备20两轻型坦克T34坦克16辆KV坦克10辆军用卡车156辆45毫米反坦克炮4门82毫米迫击炮8门1942年3月苏联坦克旅编制 旅部 2X坦克营营部1X轻型坦克连8辆T-60轻型坦克1X 中型坦克连10辆T-34中型坦克1X重型坦克连5辆KV重型坦克1X摩托化步兵营 防空炮连 卫生排 一共1152人装备16辆轻型坦克20辆T34坦克KV坦克10辆45毫米反坦克炮82毫米迫击炮6门1942年摩托化步兵旅编制 旅部84人、3挺冲锋枪、2挺轻机枪、2辆摩托车、3辆野战汽车、5辆卡车旅部直属连105人、2把手枪、2挺冲锋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分别在欧洲和亚洲,欧洲战场的主角是德国、英国、美国和苏联,法国和意大利只是配角,其他国家则属于群众演员了。亚洲战场主角是日本和中国,其余都是配角,美日战争属于太平洋战场,二战后期苏联才介入对日作战,只有不到十天时间,因此苏联还不能算作主角。至于朝韩、菲律宾、马来西亚、泰缅都只能算配角,因为中国战场上吸引了日本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作战力量。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谁最厉害?通过分析显而易见,协约国中的德国、日本与同盟国中的苏联、美国军力最强。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整个欧洲,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其他欧洲国家更是毫无招架之力,只有德国入侵苏联时才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经过数次鏖战苏联转守为攻取得战略战术上的最终胜利。如果不是苏联和美国卷入这场战争,仅凭英法及欧洲的盟国是绝难扭转二战的战局,实在是德国的闪击战太厉害了。 与德国单挑只有美、苏还算对手,如果让德国和日本较量,德国的胜算更大,虽然纳粹和军国主义分子对他们的元首都是绝对忠诚,但是德国的军工企业更发达,生产的武器更先进,比如坦克: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比日本军队的97式中型坦克强很多,日本坦克全重仅15吨,车子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德军坦克作战的能力。德国的“虎”式坦克装备的88毫米火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中最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库尔斯克与苏联的T-34坦克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壮观的坦克大战。然而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坦克因为口径大、射程远占尽优势,日本的坦克成了移动的活靶子,日本关东军唯一的一个装甲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德军入侵苏联至少动用了五百万军队,这还只是它全部军力的不到二分之一。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投入的总兵力不超过二百万,它全国的总兵力最多五百万,据说在战前日本编制只有二十个师团番号,每个师团大约两万多人,以后增加的兵力都是战时动员的。中国的正规军应该在三百万以上,如果全民总动员中国能够应征参战的军队可达两千万,按10比1的概率中国的兵力动员潜力应该在四千万以上,当时中国的总人口是四万万。 苏联当时的总人口大概在一亿人左右,但是它在战时动员了大约一千三百万人参战,苏德开战初期苏军损失很大,抛开伤亡军人,仅仅被德军俘虏的也在一百万人以上。他们的战役都是集团军群正面对抗,动辄数十万或超百万的军队参战,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双方参战人数都超过了一百五十万,其惨烈的程度远超亚洲战场。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国军投入的兵力是一百一十万,日军是三十万,历时数月之久,重创日军,使中日战争转向对峙防御阶段。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是集中了万余人围歼了日军一千多,平型关这样的战斗在欧洲战场上基本上就是很小规模的不会重点提及。台儿庄战役国军集中四十万军队才毙伤日军两万人。 美日在太平洋战场上除了海空战外就是夺岛战役,瓜达尔岛、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菲律宾吕宋岛埋葬了几十万美、日军人,美国强大的军工业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把日军拖入死亡的深渊。在美日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损失了三艘航母就元气大伤,而美国的军工造船厂一年时间就能造出十余艘航母,通过数次海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编制和将领姓名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各战区序列表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蒋中正 参谋总长:何应钦 1.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第20集团军:商震 第1集团军:宋哲元 以上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除外。 2.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 第18集团军:朱德 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除外。 3.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作区:苏浙方面

兵力:第10集团军刘建绪 宁波防守司令,王皞南辖第一九四师:陈德法 温台防守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一二旅:李国均 第19集团军:罗卓英 新编第4军:叶挺(直属) 游击总司令:黄绍竑 以上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游击部队除外。4.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第12集团军:余汉谋 第8军团:夏威 虎门要塞司令:陈策 以上共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要塞守备部队除外。5.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津浦线。 兵力:第3集团军:于学忠 第11集团军:李品仙 第21集团军:廖磊 第22集团军:邓锡侯 第24集团军:顾祝同(兼)

第3军团:庞炳勋 第27集团军:杨森 第59军:张自忠 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其他特种部队除外。 6.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朱绍良(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 第17集团军马鸿逵 第82军马步芳 骑5军马步青 挺进军司令马占山 以上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除外。 7.武汉卫戍总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 兵力:第2军李延年 第75军周品山 第60军卢汉 江防总司令刘兴 以上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江防守备部队除外。 8.西安行营:

德军编制

二战德军编制 老编制步兵师(共17200人) 辖师部、侦察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3营/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 师部:158人,轻机枪2挺,摩托17辆,轮式车辆31辆 侦察营:625人,轻机枪25挺,重机枪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门,20毫米防空炮3门,50毫米迫击炮3门,81毫米迫击炮4门,75毫米leIG18型轻步兵炮2门,装甲车3辆,摩托45辆,轮式车辆30辆,马车3辆,马213匹。 通信营:474人,轻机枪17挺,摩托32辆,轮式车辆103辆,马车7辆,马52匹。 炮兵团:2500人,轻机枪32挺,10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火炮4门,150毫米榴弹炮8门,摩托40辆,轮式105辆,马车229辆,马2274匹。 反坦克营:550人,轻机枪1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6门,摩托45辆,轮式114辆。 工兵营:843人,轻机枪34挺,反坦克枪9支,火焰喷射器20支,摩托44辆,轮式87辆,马车19辆,马52匹。 师辎重队:2300人,轻机枪30挺,20毫米防空炮8门,摩托88辆,轮式车辆253辆,马车245辆,马735匹。 3个步兵团:各3250人,轻机枪123挺,重机枪36挺,反坦克枪27支,75毫米反坦克炮12门,50迫27门,81毫米迫击炮18门,75毫米leIG18型轻步兵炮6门,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门,摩托47辆,轮式车辆73辆,马车210辆,马683匹。 1944年步兵师编制 1944年步兵师(共计12352人) 辖师部、燧发枪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2营/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 师部:军官34名,军士87名,士兵106名,装备步枪121支,手.枪92支,冲锋枪12支,轻机枪5挺,轮式车辆32辆,摩托21辆,拖车(trailer)1辆。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二战时期日军师团编制简介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师团是基本单位,它有多种编制。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师团历程 抗战初期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 抗战中期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4)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 (5)独立混成旅团: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2-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的人数比丁种师团还少,大约有6000-8000人。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抗战后期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 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

二战德国征兵制

二战德国征兵制 征兵制/动员令 到拿破仑时代为止,欧洲各国均以佣兵为常备兵来执行作战。然而法国大革命之后基于民主国家的原则,法国军队不再是“国王的军队”而成为“国民的军队”,也因此产生国民必须强制服兵役的“征兵制”,这个制度使得法国的兵力大幅增加,因而欧洲其它各国也纷纷开始采用征兵制。 其中德意志帝国的前身普鲁士王国相对于法国人口本来就比较少,即使采用征兵制能集结的兵力仍然少于法国。为了弥补这个先天的缺陷,普鲁士王国另外又把退伍军人集合起来成立了“乡土防卫队(Landwehr)”,以作为正规军的辅助部队。这项制度后来就成为世界各国“战时动员令”的原型。 所谓的“战时动员”亦即把服完兵役的士兵列为“预备役”,必要时可以重新征召;而相对于这些预备役,正在服兵役者当然就是“常备兵”了。有了这个制度,平承时期只要维持一小只常备部队,国家有必要时即可在短时间内组成大规模的兵力,当然这个制度也立刻被欧洲其它各国模仿,到一次大战时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一般制度了。 然而这个制度最大的缺点在于:预备役军人在被召集之前早已适应一般平民的生活,更何况他们已经尝过当兵的“苦头”,也比较知道怎么在军中打混,所以即使招集了这种由后备军人所组成之部队,其战力一定不如现役部队。法国因此只把这类部队放在第二线从事一般勤务,根本没考虑过要把后备军人投入第一线。只是一次大战由于第一线正规部队的损耗过于惊人,才不得不把后备军人送到前线去。至于德国由于一开始就以法国俄国为假想敌,先天上即使采征兵制所能集结的兵力就居于劣势,加上普鲁士有“乡土防卫队”的传统,所以并没有把后备军人放在第二线,而是视同现役部队一样投入最前线去!!然而后备军人战力不如现役军人的缺点仍然存在。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德国并没有如法国单独成立后备军人部队,而是采用普鲁士时代以来的做法:将后备军人与现役军人混合编组!!也就是说平承时期一个师并没有满编,战时征召后备军人添补缺员后才达到一个师应有的兵力。这样的部队虽然无法达到100%由现役军人所组成的战力,但好处是每一支部队都可视同一线部队调动!!! 新兵训练由非军事组织来代训 一次大战后,为了防止德国再度走向军事大国,凡尔赛公约不只解散了德国的参谋本部,并且在重型机枪、战车、战机等军事细节都加以详细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项是,限制德国只能保有10万现役部队,而且现役军人役期必须长达12年。 兵役役期如果是两年的话,德国在两年后就可以有10万后备军人,并且从此每隔两年就可增加10万;但是役期是12年的话,要等到12年后才有10万后备军人,想要凑到20万后备军人则要花24年。因此德国在1935年重新武装时,国内只有10万现役军人及10万后备军人,除此之外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或军事经历的只剩那些曾参加过一次大战上了年纪的老兵了!!那么纳粹?德国陆军是如何在这么严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团(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

二战德军进攻苏联编制

二战德军进攻苏联的陆军兵力编制 (仅属1941年6月开始进攻苏联时的编制,不包括后来的改编、扩编和重组)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在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约160万地面兵力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北方集团军群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位于白俄罗斯的苏军,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总方向进攻,把在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德军疯狂进攻苏联的兵力十分庞大恐怖且很突然,给苏联军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苏军英勇防御,直到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才扭转一直被动的局面。以下是当时德军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编制: 一、北方集团军群(32万) 1、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约2万人) ——直辖第23步兵军(第251步兵师、第254步兵师) 2、第18集团军(约8万人): ——第1步兵军(第1步兵师、第11步兵师、第21步兵师) ——第26步兵军(第61步兵师、第217步兵师) ——第38步兵军(第58步兵师、第291步兵师) 3、第16集团军(约9万人): ——直辖第253步兵师 ——第2步兵军(第12步兵师、第32步兵师、第121步兵师) ——第10步兵军(第30步兵师、第126步兵师) ——第28步兵军(第122步兵师、第123步兵师) 4、第4 装甲集群(约10万人): ——第41装甲军(第1装甲师、第6装甲师、第8装甲师,第36摩托化师,

第269步兵师) ——第56装甲军(第3装甲师、第3党卫装甲师,第3摩托化师,第290步兵师) 5、第101后方地域司令部(约3万人) ——第207警卫师、281警卫师、285警卫师 二、中央集团军群(64万) 1、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约4万人) ——直辖第102后方地域司令部(第204警卫师、282警卫师) ——直辖第2集团军司令部(第401警卫师) 2、第4 集团军(约25万人,巨型集团军) ——直辖第255步兵师、267步兵师、293步兵师,第286警卫师 ——第7 军(第7步兵师、第23步兵师、第258步兵师、第268步兵师,第221警卫师) ——第9 军(第17步兵师、第137步兵师、第263步兵师、第292步兵师)——第12军(第29摩托化师,第31步兵师、第34步兵师) ——第13军(第78步兵师,第26摩化师) ——第43军(第131步兵师、第134步兵师、第252步兵师) ——第53军(第45师步兵师、第52步兵师、第167步兵师) 3、第9 集团军(约17万人): ——直辖第102步兵师、第900步兵师,第403警卫师,摩托化旅。 ——第5 军(第5步兵师、第35步兵师、第161步兵师) ——第6 军(第6步兵师、第26步兵师)

二战各国军力对比

军力:军事实力.包括人员和装备.通常以建制单位或人数表述. 军事:有关军队和战争地事情或事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战争打地是后勤,后勤取决于本国地国力.也就是本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地总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年月日—年月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地第二次全球规模地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个国家和地区、亿以上地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余万人,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两个组织,轴心国和同盟国!个国家开战群殴!实际上,主要国家还是轴心国地德国、意大利、日本;同盟国地英国、美国、苏联、中国为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不算意大利,没法算它!怎么看怎么觉得意大利军队像是一帮喜剧演员,在阿尔巴尼亚、希腊,北非、西西里、演出啦一幕幕幽默喜剧!轴心国也就两个国家,德国、日本;加上英国、美国、苏联、中国;总共六个国家.如果二战是一部大电影,那么这六国是主演,其它国家你也可以说是配角.主要说这六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果要给六国具体军事实力(陆、海、空,三军地总实力加国力)排名,那么美国无疑是第一!这么说德粉们不愿意苏粉们更不愿意,他们肯定会举出很多美军无能和胆小如鼠地例子!苏粉们会说,东线如何如何,没有苏军拖住德军主力会如何如何!真是无语!以最小地代价取得最大地胜利,这是古往今来各国军事家们地最想做到地!无疑,二战美国做地最好,因为它是最大地赢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美国地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地.早在世纪初美国就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和经济大国,有数据显示,年时美国地即达到多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大国.依托强大地经济,美国同时建立起了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强也最具活力地工业体系(当然它还是最安全地工业体系),年美国钢产量达到万吨,居当时地世界之首.到年时,美军总兵力达到万人,美国军事工业已经可以年产飞机万架、坦克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地克莱斯特工厂生产地谢尔曼坦克.军用汽车地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地规模.海军装备方面,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艘、战列舰艘、巡洋舰艘、驱逐舰艘、护卫舰艘、潜艇艘;而同期地日本在海军装备上拼尽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艘(也有艘一说)、战列舰艘、巡洋舰艘、驱逐舰艘、潜艇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美国强大地军工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满足自身地战争需要,而且还被大量用来支援同盟国作战,对盟国地物质支援其实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开始了.苏德战争期间美英援助苏联地大量军用装备和物资(仅美国援苏地飞机就超过了架、汽车超过万辆),这些物资(尤其是机械化装备)为苏军取得对德作战地胜利发挥了重要地作用.应当说,美国巨大而不受任何干扰地工业生产能力为同盟国服务是同盟国最终取胜地根本保证.在轴心国地高级军事将领中,除了山本五十六外,德国地隆美尔元帅也较早地意识到了美国工业能力对战争全局地影响.所以,他非常看重大西洋潜艇战地成败(虽然他作为陆军将领对海战没有什么影响力),当大西洋潜艇战在年归于失败后,隆美尔开始感到战争地前途暗淡起来了.《隆美尔战时文件》对于北非战争这样地一番总结:“决定北非战争胜负地主要因素就是盟军地物质优势.事实上,自从美国人参战之后,我们对最后胜利地希望就已经极其渺茫.假使我们地潜艇能控制大西洋,那么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即令美国人能够生产大量地战车、火炮和车辆,但仍须经过海运始能到达战场上.可是足以决定战争前途地‘大西洋之战’,不久就因为我们潜艇损失数字惨重而宣告失败.这个事实就是一切胜负地主因:只要是美英运输舰队可以到达地地

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

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全名是马克西米利安·马里亚·约瑟夫·卡尔·加布里尔·拉莫拉尔·赖希斯弗赖赫尔·冯·魏克斯·楚·格隆(德语:Maximilian Maria Joseph Karl Gabriel Lamoral Reichsfreiherr von Weichs zu Glon,1881年11月12日德绍- 1954年6月27日波恩),德国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元帅。 1981-1940 1881年11月12日,魏克斯出生在德绍,父亲是安哈尔特公爵的马夫长。 1900年,魏克斯中学毕业并参军,服役于驻兰茨胡特的巴伐利亚重骑兵团。1902年,魏克斯晋升少尉。 1904年,魏克斯任团副官,后来调往一马术学校服役。 1910年,魏克斯进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受训,毕业后被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指挥中心。 1914年3月,魏克斯晋升骑兵上尉。 1914年8月,一战爆发,魏克斯随巴伐利亚骑兵师开赴前线。10月,调任第四骑兵旅副官,转战于洛林和佛兰德等地。 1915年5月,魏克斯调任步兵第五师的第二参谋官,参加了香比尼激战、马斯河与莫塞尔河的阵地战,以及阿图瓦、佛兰德和阿拉斯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国野战陆军撤回本土,魏克斯任第二军司令部参谋官。此后,他先后任过骑兵第三师参谋官和骑兵第十八团连长。 1925年,魏克斯晋升少校,并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 1928年,魏克斯晋升中校,任驻斯图加特的骑兵第十八团团长。 1930年,魏克斯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一师参谋长,同年晋升上 校。 1933年10月,魏克斯任驻波茨坦第三军区步兵指挥官,后任骑兵第三师师长。1935年10月,第三骑兵师被改编为国防军第一装甲师,魏克斯继续任其师长。1936年。魏克斯晋升骑兵将军,奉调代理第七军区(驻慕尼黑)司令兼第七军军长。 1937年至1939年10月,魏克斯任驻纽伦堡的第十三军军长。其间参加了占领苏台德区和波兰的战役。 1940年6月9日,魏克斯指挥第二集团军司令参加了西方战役。在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作战中,他的集团军一直负责由南面保障进攻各集团军的翼侧。此时,被配置在埃纳河一线。战斗打响后,魏克斯指挥所属部队不顾法军的激烈抵抗,突破了其在埃纳河的防御并迅速向南挺进(参见法兰西战役)。6月17日,法国请求投降,22日停战。7月,魏克斯晋升上将。 1941-1942 1941年4月,希特勒预定对希腊和南斯拉夫动武。魏克斯上将的第二集团军辖

二战日军的详细编制

一、小队 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到1945年,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步兵炮小队,两门70mm步兵炮。 二、中队 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步兵中队(181人)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三、大队: 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 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 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1个弹药小队),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 一个55人的炮小队(1个10人的小队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中队(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小队,两个31人的炮小队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中队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小队,这种情况下,弹药小队要扩充为39人。 四、联队: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联队部和直属各中队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大队; 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中队部, 1个观察班,一个31人的弹药小队,三个31人的炮小队(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 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中队部,21人的弹药小队,3个33人的炮小队(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小队(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小队(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 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二战前及二战后的各国海军对比

美国太平洋舰队:【战列舰】 ·佛罗里达级:佛罗里达号BB30、犹它号BB31/AG-16 ·怀俄明级:怀俄明号BB32、阿肯色号BB33 ·纽约级:纽约号BB34、得克萨斯号BB35 ·内华达级:内华达号、俄克拉荷马号 ·宾夕法尼亚级:宾夕法尼亚号、亚利桑纳号 ·新墨西哥级:新墨西哥号BB40、密西西比号BB41、爱达荷号BB42 ·田纳西级:田纳西号、加利福尼亚号 ·科罗拉多级:科罗拉多号、马里兰号、西弗吉尼亚号 战争时期建造: ·北卡罗来纳级:北卡罗来纳号、华盛顿号(3.6-4.6万吨) ·南达科它级:南达科他号、印第安那号、麻萨诸塞号、阿拉巴马号(3.6-4.6万吨)·衣阿华级: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威斯康星号(4.5-5.5万吨) 【舰队航空母舰】 ·兰利号(CV-1) ·列克星敦级:列克星顿号(CV-2)、萨拉托加号(CV-3)(3.8-4.3万吨) ·突击者号(CV-4) ·约克敦级:约克敦号(CV-5)、企业号(CV-6)、大黄蜂号(CV-8)(2.0-2.5万吨)·黄蜂号(CV-7) 战争时期建造: ·埃塞克斯级:共24艘(3.1-3.7万吨) ·独立级:CVL22-CVL30,共9艘 ·塞班级:CVL48-CVL49,共2艘 ·中途岛级:CVB41-CVB43,共三艘(4.5-5.9万吨) 【护航航空母舰】 ·长岛号(A VG-1)| 军马号(A VG-30) ·桑加蒙级:ACV26-29,共4艘 战争时期建造: ·博格/威廉亲王级(共40余艘,美海军留用11艘) ·卡萨布兰卡级:ACV55-57,CVE58-104,共50艘 ·科芒斯曼特湾级:CVE105-123,共19艘 【重巡洋舰】 ·彭萨科拉级:彭萨科拉号(1930)、盐湖城号(1929) ·北安普敦级(共6艘,1930-1931) ·波特兰级:波特兰号(1933)、印第安纳波利斯号(1932) ·新奥尔良级(共7艘,1934-1937) ·威奇塔级:威奇塔号(1939) ·巴尔的摩级(14艘,1943-1946) ·阿拉斯加级:阿拉斯加号、关岛号(1944) 【轻巡洋舰】

苏军二战时期的各方面军

苏军二战时期的各方面军 白俄罗斯方面军 伟大卫国战争中1944-1945年西部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3年10月20日由中央方面军改变番号组建了白俄罗斯方面军。最初编有诸兵种合成第3、48、50、61、63、65集团军及空军第16集团军,以后陆续编入诸兵种合成第10、11、47、69、70集团军、第聂伯河区舰队。白俄罗斯方面军曾两次改称为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1944年2月17日-4月5日和1944年4月16日。 1943年10月中旬,白俄罗斯方面军部队利用已夺取的普罗尼亚河和素日河西岸登陆场,在戈梅利-博布鲁伊斯克方向转入进攻。10月下半月和11月初,方面军部队对德国第2集团军从南面造成包围的威胁,同时为扩大第聂伯河登陆场进行了战斗。11月10月,方面军左翼部队从洛耶夫以南第聂伯河右岸各登陆场转入进攻。突破敌防御阵地后向西北方向推进约1百公里,11月25日,强渡别列津纳河,在日洛宾以南占领了登陆场。方面军右翼部队进抵第聂伯河新贝霍夫地域,从北面纵深包围了戈梅利。这就迫使德国军队不得不从索日河地区向西溃退。11月26日,白俄罗斯的第一个州中心-戈梅利被收复。12月初,白俄罗斯方面军部队追击退却之敌,进抵佩图霍夫括、新贝霍夫、日洛宾以东、莫济里以东地区,并就地设防困守。战斗在维捷布斯克、莫吉廖夫、戈梅利和波列西耶州的游击队和游击旅都积极援助该方面军。1944年1-2月,白俄罗斯方面军部队实施卡林科维奇-莫济里进攻战役,战役过程中,收复卡林科维奇、莫济里和其他一些居民地,并向前推进15-60公里,进至杜布布罗瓦、奥扎里奇、姆雷诺克地区。方面军部队在所到地区就地转入防御。 方面军领导成员:司令K.K罗科索夫斯基大将,军事委员会委员K.Ф.捷列金中将,;参谋长M.C.马利宁上将。 西方面军 苏德战争时期西部战略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1年6月22日由西方特别军区改编而成,最初下辖第3、4、10、13集团军。尔后陆续编入第5、11、16、19、20、21、22、28、29、30、31、32、33、39、43、49、50、61、68集团军,突击第1集团军,近卫第10、11集团军,坦克第3、4集团军和空军第1、4集团军。 西方面军在本国西部边界担任阻击德国法西斯“中央”集团军群优势兵力的突击。方面军在边境交战(1941)进程中,坚守既设阵地,实施反冲击和反突击,以阻止德国法西斯军队向苏境纵深推进。但是,苏军在敌优势兵力突击下,被迫于6月28日放弃明斯克和明斯克筑垒地域。苏军在明斯克以西继续抵抗,直至1941年7月8日。7月10日-9月10日进行的斯摩棱斯克交战(1941)中西方面军采取防御,结合反突击和局部进攻战役的作战方针,顽强阻击优势之敌。因此,德国法西斯军队在中央方向的进攻被阻止2个月之久,敌军指挥部从行进间突向莫斯科的计划亦被打破。莫斯科会战(1941-1942)中,西方面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首都和歼灭莫斯科接近地的敌军。维亚济马战役(1941)中,方面军一部于10月上半月在维亚济马以西陷入重围,被迫与优势之敌“中央”集团军群进行激战;尔后,西方面军增编预备队方面军所属部队和最高统帅部新锐预备队,经激烈战斗,使敌军遭致重大杀伤,并在伏尔加水库、沃洛科拉姆斯克以东、纳罗-福明斯克、图拉、斯大林诺戈尔斯克(新莫斯科夫斯克)以西地区阻止了敌的推进。1941年11-12月,西方面军所属部队在莫斯科西北和西南接近地进行顽强的防御战斗,并将敌人的进攻最终阻止在德米特罗夫、亚赫罗马、红波利亚纳、克留科沃、兹韦尼哥罗德、库宾卡以西、纳罗福明斯克、阿列克辛、图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精编版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2.不同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两极格局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2)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3)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