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笔记完整

中药学笔记完整
中药学笔记完整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经热邪少阳寒热胎热胎动不安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中焦湿热清泄心经实热和中焦实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治下焦湿热肾阴虚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肝胆清泄肝胆湿热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肝胆湿热黄疸下湿热赤白带

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温病热入营血骨蒸劳热内热津亏消渴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通便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凉血不留淤无汗骨蒸

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心定惊热入心包热极生风

赤芍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温毒发斑

紫草--活血凉血解毒透疹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

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热毒血痢肠肺乳痈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乳痈

紫花地--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丹毒乳肠痈毒蛇咬伤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咽喉肿痛大头瘟痄腮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清泻肝火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

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

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肺痈后下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热结痰盛尤宜久疟疟母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长于清大肠经热毒阿米巴痢疾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祛瘀止痛

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小毒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长于清肺经和大肠经热

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长于除肌肤湿热及下焦热毒

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解梅毒汞中毒

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性寒味酸清中兼收

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活络长于清大肠经热毒主治肠痈

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抗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

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熊胆--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丸剂1.5-2.5克不入汤剂

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

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有毒不宜入汤剂,10-15粒治疟疾10-30粒治痢疾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

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马勃--清肺解毒利咽止血辛平

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

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利水消肿癌肿

5.清虚热药

青蒿--退虚热凉血截疟解暑配鳖甲治阴虚发热

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喘

白薇--退虚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产后血虚发热

银柴胡,胡黄连--一退虚热二退疳热

三,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1.攻下药

大黄--泻下攻积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利湿退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芒硝--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味咸外用回乳

芦荟--泻下清肝杀虫性寒

番泻叶--泻热通便消积健胃缓下1.5-3克攻下5-10克体弱慎服

2.润下药

麻仁--润肠通便热秘通行老人产妇及体虚便秘甘平大肠脾经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养神有功宜于水肿脚气便秘者

3.峻下逐水药(多数有毒)

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丸散0.5~1克内服醋制

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京戟逐饮红戟散结茜草科

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有毒头疮白秃汤剂1.5~3克散剂0.5~1克醋制减毒巴豆--泻下逐水寒积退肿祛痰利咽疗疮祛腐喉痹痰阻结胸丸散0.1~0.3克畏牵牛

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水肿推崇畏牵牛体弱忌有肾毒性

千金子--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制霜入丸散服0.5~1克别名-续随子

四,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缓解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祛风寒湿药

独活--祛除风湿善治痹痛解表发汗辛苦主治下半身少阴头痛

威灵仙--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骨鲠消痰咸治骨鲠30~50克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 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 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焦:凉血止血(肝胆湿热、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中药学笔记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便于切制。 (2)漂: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中药得起源与中药学得发展 一、中药得起源 二、中药学得发展(各时期得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得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得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得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得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得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得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得产地 道地药材:就是某地出产得、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得药材。 第二节中药得采集 采收方法与时间由药物得有效成分得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得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得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得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得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得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与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与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与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得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得采收 第三章中药得炮制 炮制得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得必要得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得: 1、降低或消除药物得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得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与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与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得方法 1、修治(修制)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功效比较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姜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与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葛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 +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 (中焦) + 黄柏 (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 +凉血 穿心莲 +凉血,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板蓝根 +利咽 青黛 +清肝泻火,熄风定惊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熊胆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山豆根 +消肿 马勃 +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 鸦胆子 +截疟,腐蚀赘疣 白头翁 +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钟赣生《中药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及考研真题详解(化湿药)【圣才出品】

第12章化湿药 12.1 复习笔记 一、重点药★★★★★ 表12-1 化湿药中的重点药物

二、非重点药★★ 表12-2 化湿药中的非重点药物 三、药物特殊描述★★★★ 藿香:芳香化湿浊之要药。 厚朴:消除胀满之要药。

砂仁:醒脾调胃要药。 四、鉴别用药★★★★ 1.苍术、藿香与佩兰 表12-3 苍术、藿香与佩兰鉴别用药 2.厚朴与苍术 表12-4 厚朴与苍术鉴别用药 3.豆蔻与砂仁 表12-5 豆蔻与砂仁鉴别用药 12.2 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一、A型题 1.功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药物是()。[河北大学2018研] A.白术 B.苍术 C.茯苓 D.萆薢 E.威灵仙 【答案】B 【解析】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功效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2.化湿药入汤剂应()。 A.不宜久煎 B.另煎 C.烊化 D.先煎 【答案】A 【解析】化湿药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 3.具有明目作用,可用治夜盲及眼目昏涩的药物是()。[统考2009研] A.佩兰

B.苍术 C.厚朴 D.砂仁 【答案】B 【解析】苍术:健脾燥湿,祛风散寒,明目,可用于夜盲症及眼目昏涩等。A项,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C项,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D项,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4.按照归经理论,下列哪味药不归心经?()[统考2005研] A.栀子 B.藿香 C.牛黄 D.龙眼肉 E.丹参 【答案】B 【解析】A项,栀子:归心、肺、三焦经。B项,藿香:归脾、胃、肺经。C项,牛黄:归心、肝经。D项,龙眼肉:归心、脾经。E项,丹参:归心、心包、肝经。 5.长于燥湿、消积,可用治胃肠积滞腹痛的药物是()。 A.白豆蔻 B.厚朴 C.砂仁

中药学笔记-整理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 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与中化湿,利水消肿。(阴 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 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 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 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 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 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疏肝行气。(后下) 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 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焦:凉血止血(肝胆湿热、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2019年整理】中药学笔记傲视宝典修改更正表格版

药名功效主治病证 发散风寒药,多属辛温,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辛温解表生姜葱,麻黄桂枝紫防风,荆芥香薷辛夷芷,羌活藁本细辛柽。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发汗解表之要药) 2.咳嗽气喘(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3.风水水肿。 4. 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1.风寒感冒。2.寒凝血滞诸痛证。 3.痰饮、蓄水证。 4.心悸。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1.风寒感冒。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理气安胎。 3.解鱼蟹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2.水肿脚气。(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1.外感表证。2.风疹瘙痒。3.风湿痹痛。 4.破伤风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5.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风寒感冒(后头痛,太阳经)。2.风寒湿痹(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风寒感冒(前头痛,阳明经)。2.风湿痹痛,头痛,牙痛。 3.鼻渊。4带下证。5.疮痈肿毒 6.皮肤风湿瘙痒。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1.风寒感冒。2脾胃寒证。3胃寒呕吐(呕家圣药)4肺寒咳嗽5解半夏天南星鱼蟹毒,呕家圣药。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1.风寒感冒。2.风湿痹痛,头痛(少阴头痛),牙痛。3.鼻渊。4.肺寒咳喘。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风寒感冒。2.鼻渊。3.风湿痹痛。4.风疹瘙痒。5.疥癣麻风。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风寒感冒(常用治太阳风寒),巅顶疼痛。(常用治太阳风寒) 2.风寒湿痹。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1.风寒感冒。2.鼻塞鼻渊。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络下乳。 1.风寒感冒。2.阴盛格阳。3.乳汁郁滞不下,乳房胀痛。 4.疮痈肿痛。 发散风热药,辛苦而偏寒凉,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辛凉解表薄荷萍,葛根牛蒡柴胡升,桑菊豆豉蔓荆子,木贼蝉蜕水蜈蚣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3.肝阳上亢眩晕。 4.目赤昏花。 5.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怓、衄血。 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肝阳眩晕,肝风实证。 3.目赤昏花。 4.疮痈肿毒。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劫肝阴);截疟 1.表证发热,少阳证(疏散半表半里之邪) 2.肝郁气滞。3.气虚下陷,脏气脱垂。 4.退热截疟(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降压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 2.麻疹不透。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治疗消渴证属阴津不足者) 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5.降压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目赤翳障。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5.小儿夜啼不安。 镇静安神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4.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 2.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3.风湿痹痛。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外感表证。2.热病烦闷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1.风热感冒。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水肿尿少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功效比较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 +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中焦) + 黄柏(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 +凉血

中药学学习笔记--整理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 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中药学笔记整理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笔记(精华)--精简版

解表药:发散表邪,治疗表证 1、辛温解表药:辛温,发散肌表风寒邪气。发散风寒桂麻黄,香薷白芷苏荆防;苍耳辛荑藁本羌,细辛胡荽柽葱姜。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通窍、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苍耳子:发表散寒,通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发表散寒,通窍。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2、辛凉解表药:辛苦而偏寒凉,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散风热蝉薄荷,牛蒡桑菊蔓荆葛;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贼风热瘥。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解表透疹,升阳举陷,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清热药:解除里热、治疗里热证清热泻火药:多苦寒或甘寒,清气分热清热泻火治气热,膏知寒石枯草决;鸭跖芦根密蒙葙,栀子花粉二竹叶。石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焦:凉血止血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降血压。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药: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用于湿热证。清热燥湿连柏芩,胆草苦参秦白椿。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中药学笔记-整理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 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 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 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 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 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 窍,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 乳房胀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 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 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

中药学 重点 功效归纳比较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

考研中药学笔记--精简版汇总

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 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 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香 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紫 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 生 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 活: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 细 辛: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藁 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苍耳子:发表散寒,通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发表散寒,通窍。 葱 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2、辛凉解表药: 薄 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 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桑 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 花: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霞疹、 消疮, 止 血。 荆芥:祛风解表,透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湿、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葛根:解肌退热,透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I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I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焦: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降血压。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药: 黄苓: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中药学笔记修改版

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绪论部分 【基本要求】 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3.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重点】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难点与关键】 难点: 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 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张廷模中药学笔记

中药学复习 一.本草著作 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无毒,补虚。中品120,既可以补虚,又可以祛邪治病,介于有毒无毒之间。下品125种,有毒,祛邪除病,不能长期服用。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成书年代:南北朝时期,载药:730种365*2。本书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七类归并药物。这种从基原出发的分类法,又开药物分类一大法门。并且采用了朱墨分书,小字增注的文献出处标识法,使药学内容源流清晰,是非各有所归。确立的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3.南朝刘宋时期雷斅《雷公炮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 4.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659年;载药:844种或851 853;创新:首创药图:历史价值:1、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 5.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 宋代1108年;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6. 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 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7.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1765年(清朝);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创新:创断代本草著作(16—18世纪)的编写体例。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 二.产地,采集 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 2.中药的米集:植物药米收时间 (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如麻黄、益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米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米收的。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苏叶等。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3)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红花、辛夷等。 (4)果实、种子类药:成熟或将熟期采收。如瓜蒌、苍耳子等。但青皮、枳实等采幼果。 (5)根及根茎类药:早春或深秋采收。如天麻、地骨皮等。但延胡索、半夏等宜夏季采收。 (6)树皮类药:清明至夏至间采收。如黄柏、厚朴等。 (7)根皮类药:同根类药。 3.中药的贮存 (1)为什么要重视贮存?(贮存不当,有效成分丢失或变化,疗效降低,甚则发生不良反应)。 (2)贮存一般要求:干燥,低温,通风,卫生,安全。 (3)贮存时间与功能:当年新货质佳 六.陈药“半夏狼毒与茱萸,枳实麻黄共陈皮;六般药物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三炮制 一,1.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对药材的整理加工以及根据医疗需要而进行加工处理的一些方法。炮制原则: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2.炮制目的 (1)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如蜜炙百部加强止咳,姜汁制竹茹加强止呕等。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与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如附子火炮以减毒,大黄蒸制以缓和烈性,常山酒制以抑制催吐之副作用等。 (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蒸晒后为熟地,性转甘温,功能补血填精等。 (4)改变药物某些形状,便于贮存和制剂。如肉苁蓉盐制便于贮存,滑石粉碎便于制剂等。 (5)纯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如去泥土等。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如昆布水洗去盐分等。 3.炮制方法 (1)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2)水制(润,漂,水飞) (3)火制(炒,炙,煅,煨,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