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自选课题(《牧歌》欣赏)案例自评

新建县第六中学余江红

课型:综合课

年级:初二年级

教学目标:能够感受音乐的意境,以及根据音乐即兴创编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MP3播放小提琴版音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闭目聆听,并想象一下音乐所描述的意境。(比起用录音机放磁带,mp3音响效果要更好。)

2.用多媒体出示这首音乐的歌词,并让学生整体齐唱一段。然后说说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个地方----内蒙古。(比起手写的歌词,多媒体幕布上出示的要更快更清晰。)

二、新课感受

1.用多媒体出示小提琴图片和文字简介小提琴音色并分别播放各种音色的音响片段。(传统方法不能做到‘图-字-音’如此灵活展示出来。)2.MP3播放小提琴曲《牧歌》,让学生感受小提琴所奏出的内蒙古风光。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3.用多媒体展示几段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及那人们的生活习俗的视频画面。(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真实的内蒙古,比起传统说教来的更生动,更有真实感。)

三、体验

1.先让学生说说音乐所描述的意境,后用多媒体出示音乐的文字分析段落。

2. 再用MP3播放小提琴曲《牧歌》,让学生重复听一遍音乐,与此同时用多媒体幕布展示与音乐相似的画面,让学生更生动的感受音乐。

3.幕布出示音乐的曲谱,简单分析音乐的曲式结构。师生一起讨论得出结果——幕布出示A-B-A结构分析内容。(比传统手写展示来的更快捷更明了。)四、创编表演

1.学生创编诗歌表达对内蒙古的热爱,或向往,或祝福并有情感的上台朗诵出来。老师用多媒体录音器把学生的朗诵声音录下来。

2.学生即兴根据音乐编排舞蹈动作并跳出来。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播放蒙古族舞蹈视频,师生一起跟学几个标准动作。(多媒体视频可控制快进后退,跟学动作更方便。)

四、下课总结

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东西听着音乐《牧歌》一起舞蹈直到下课铃响。

总结自评:音频、视频、图片等通过电脑教学课件整合在一起展示给学生,好像将整个音乐世界一下子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和耳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在传统教学当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自选课题(《牧歌》欣赏)案例自评 新建县第六中学余江红 课型:综合课 年级:初二年级 教学目标:能够感受音乐的意境,以及根据音乐即兴创编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MP3播放小提琴版音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闭目聆听,并想象一下音乐所描述的意境。(比起用录音机放磁带,mp3音响效果要更好。) 2.用多媒体出示这首音乐的歌词,并让学生整体齐唱一段。然后说说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个地方?----内蒙古。(比起手写的歌词,多媒体幕布上出示的要更快更清晰。) 二、新课感受 1.用多媒体出示小提琴图片和文字简介小提琴音色并分别播放各种音色的音响片段。(传统方法不能做到‘图-字-音’如此灵活展示出来。)2.MP3播放小提琴曲《牧歌》,让学生感受小提琴所奏出的内蒙古风光。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3.用多媒体展示几段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及那人们的生活习俗的视频画面。(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真实的内蒙古,比起传统说教来的更生动,更有真实感。) 三、体验 1.先让学生说说音乐所描述的意境,后用多媒体出示音乐的文字分析段落。 2. 再用MP3播放小提琴曲《牧歌》,让学生重复听一遍音乐,与此同时用多媒体幕布展示与音乐相似的画面,让学生更生动的感受音乐。 3.幕布出示音乐的曲谱,简单分析音乐的曲式结构。师生一起讨论得出结果——幕布出示A-B-A结构分析内容。(比传统手写展示来的更快捷更明了。)四、创编表演

1.学生创编诗歌表达对内蒙古的热爱,或向往,或祝福并有情感的上台朗诵出来。老师用多媒体录音器把学生的朗诵声音录下来。 2.学生即兴根据音乐编排舞蹈动作并跳出来。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播放蒙古族舞蹈视频,师生一起跟学几个标准动作。(多媒体视频可控制快进后退,跟学动作更方便。) 四、下课总结 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东西?听着音乐《牧歌》一起舞蹈直到下课铃响。 总结自评:音频、视频、图片等通过电脑教学课件整合在一起展示给学生,好像将整个音乐世界一下子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和耳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在传统教学当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融合的应用探讨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融合的应用探讨 摘要: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界也开始属于各个科目 的独特渗透,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对于音乐学科并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而随着 素质教育的提出,德、智、体、美、劳开始成为学生们新的发展目标,音乐教学 自然也被赋予全新的教育意义,而信息技术也开始渗透到音乐学科的教学当中, 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和音乐学科教学融合之后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学科;教学融合;应用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类科学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信息技术也成为主要受益者之一,而科学技术研究又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信息技术也不断渗透到教学当中, 三者形成良性循环,互相带来提升。在素质教育体制提出之后,音乐教学也开始寻求在教学 方式的转变,寻求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渗透, 音乐教学也开始和信息技术产生微妙联系,通过将二者融合,提升音乐学科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的一项具体体现,而音乐学科教学在现代化背景之下,想要开展符合 学生们兴趣方向的教学,就需要和信息技术产生融合,通过二者融合之后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应用,让音乐学科教学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和作用,通过信息技术 将音乐分割成多个部分的小学科,再利用信息技术将它们重新整合为一个主体,让二者之间 能够形成互相依存的模式,从而让音乐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能够得到根本上的转变。这个融 合过程是一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通过将学科分割之后,提取精华部分重新组织,达 成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从而让音乐学科教学在现代化背景下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力,让教学 方式得到根本上的转变,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1]。 二、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应用探讨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音乐教育变的更加动态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音乐学科教学,仅仅通过教师的演唱或乐器演奏来实现教学,对于教 师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并且很难达成有效教学,学生们很容易感觉音乐教学枯燥无聊,而 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之下,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不同的学习体验,单单从音乐欣赏层面来讲,就 可以让学生们获取更加直观的音乐体验,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鼓励,让学生们增强音乐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和音乐教育的融合,想要做到这些需 要教师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们带来教学模式上的优化,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简单 的学习音乐。比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学习音乐索观看的曲谱都是教材上的静态曲谱,学生们很容易失去观看兴趣,降低学习效率,通过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的融合,能够让 曲谱通过信息软件动起来,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或者是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当中的 音频制作软件,让曲谱能够以动态化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们能够从根本上理解曲谱。当 前在市场上经常使用的音乐学习软件,都可以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通过移动光标来选择区域 播放,并且可以调整播放速度,这些改变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和音乐之间产 生不同的交互,从而让音乐资源更加丰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体验,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和教 师的教学压力也可以同时得到降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提升了学习兴趣,从而帮助教师在教学阶段更好的达成素质教育的要求[2]。 (二)信息技术在音乐作品配乐方面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当前的市面上,有很多模拟乐器的软件,通过模拟乐器,来发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教师通过引导,可以帮助学生们学习到不同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其 中Cubae是最为常见的虚拟乐器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一优势,给学生们带 来动态化的音乐学习体验,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让音乐更加直观的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可以通过使用这类软件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乐器,了解乐器在音乐当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在音乐改变当中使用不同的乐器,让学生们能够在不需要接触乐器的情况下,大概了 解所有乐器的声音和演奏技术方法。比如,教师们在教学学生们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 篇音乐作品时,就可以使用到这类软件,因为这篇曲子非常流畅,并且旋律动听,配器手法 非常复杂,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介绍配器的使用。还有一些作品在力度和响度上也有着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可为,重在开发,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奥托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能力。只不过它埋藏在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可为,重在开发较为沉层自我里,只有付出辛苦常常挖掘,才能得到它。”21世纪是创造性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极其突出的作用。 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谈不上创造能力的培养。发展创造性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育的指导者能够使学习者充分发挥创造力,必须充分理解发展创造力的“两大要素”,即想象力和思考力――这两大“齿轮”的作用。而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大量的音乐印象,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能够变换这种音乐印象的能力。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主动性。 (一) 培养形象思维,发展想象能力。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象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

感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听,也不是教师填鸭式或一相情愿式的讲解音乐,而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在低年级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低年级学生用节奏乐器伴奏和运用体态律动形式感受并表现不同节拍 的特点和乐曲的情感和音乐形象。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现象的感知积累中,逐步认知和掌握音乐的规律,发展音乐想像能力,逐步探索音乐要素表现特征和作用。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又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像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培养发散、聚向和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而聚合思维是运用已知信息,转一个方向聚敛行进,去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前者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但必须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水平的创造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例如,在音乐课中常有创作音乐结束句的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对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想像,放手先让他们根据问题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 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文件的颁布,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主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涉及到音乐学科,既要求音乐教师将信息技术整合到音乐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又要使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就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地更新观念,掌握并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来推动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担负起创新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呢? 经过长期的实践教学对此体会如下: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首先要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美。那优美的旋律,动心的节奏,诗化的意境,形成了音乐氛围特有的美感。随着流动的变幻的旋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这样他才能体味到音乐那不可阻止的魅力,他才能进一步把对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美的升华才会随之而生。 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舞剧《天鹅湖》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到郁郁葱葱的森林、绿毯如茵的草地,幽静深邃美丽如画的天鹅湖,欣赏那从湖面缓缓移过的皎洁月光。欣赏那天鹅高贵典雅的身姿和安详自在的神态,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视听意境。那伤感柔情的音乐,那诗情画意的场景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们的心情也随之活跃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大大充实丰富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联想到那美丽的神话故事,仿佛看到了天鹅在翩翩起舞,变成了婀娜多姿的美丽公主。最后以坚贞的爱情战胜了恶魔。学生们

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意识的渗透

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意识的渗透 发表时间:2013-07-12T09:21:49.26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7月下供稿作者:柴林[导读] 教材中许多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道德情感,教师要去正面引导。柴林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在健全的国民教育体制中,因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有着独特的作用,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融合意识渗透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在健全的国民教育体制中,因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有着独特的作用,而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课堂教学也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打破了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传统模式,在形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和改进。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 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1 音乐与生活融合 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小蜜蜂》一课,我抓住了学生十分喜爱小动物和昆虫这一特点,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了解小蜜蜂的特点、生活习性,并用照相机把小蜜蜂的活动拍摄下来,在课堂上应用,并在活动中巧妙地将歌曲与创编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音乐与活动融合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很大,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像、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表现人的个性。而活动恰恰就能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表演等都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如《我们新疆好地方》,把学唱的维吾尔族民歌与维吾尔族运动项目紧密相连的创编活动,描写新疆的大漠、绿洲和风土人情相联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维吾尔族音乐,了解民族风情,激发爱国热情。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学习,并拓展教材,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合,使之符合音乐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通过音乐活动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寻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像、自由创造。 3 音乐与绘画融合 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意思,可以用图画表达;许多让学生难以想像的事物可以靠图画再现。《我们新疆好地方》这首歌曲调虽抒情,但要真正唱出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却不容易。在课堂上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些描绘新疆风光的图片或光碟,特别是大沙漠、绿洲和瓜果飘香的画面,让学坐从视觉上感受新疆辽阔的土地和富饶的物产,然后体会这首歌该怎样唱。 4 音乐与德育融合 音乐作品中蕴涵了丰富的德育知识,思想教育内容。音乐作品的内容广泛,主题明确,与学生日常生活非常贴近,包括赞颂伟大祖国、歌颂党、热爱人民、团结友爱、礼貌谦让、热爱劳动、尊敬老师、关爱父母等题材,与传统道德教育非常吻合。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教育意义,可使学生在接受美的同时,融化美、传递美。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新高度。通过教学研究,改变以往单纯的德育说教,以音乐学科渗透为基础,德育教育为载体,充分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理解音乐作品深层的德育内涵,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感受美的体验,着重突出其个性化、人文化和时代化以适应新时期小学德育的要求。从而达到优化学生的德育行为,探索人生价值,行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儿童教育活动中,很多内容都取决于生活、通过对儿童进行全面的教育,从而达到让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强调教育的全面性,以艺术为引领,让德育走向生活化。通过对艺术德育的探索与实践,实现艺术与德育的真正融合。 5 音乐与法律意识融合 在音乐教学中,把一些音乐作品加以引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的情感。 5.1 立足教材,合理延伸,渗透法制教育。教材中许多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道德情感,教师要去正面引导。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去做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事情,那样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会伤害你的亲人,是自私的表现。 5.2 适时适地,进行拓展,展开联想,进行法律知识的灌输。现在的音乐教材中,有些歌曲我们可以展开联想,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学习《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时,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优美动听的音乐深深打动着学生,激发学生对美丽海洋的热爱和憧憬。这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保护法》的相关内容,讲解目前我们国家几万公里的海岸线,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有着优美的海滩等旅游胜地。人们在海滨浴场嬉戏玩耍,尽情的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假如我们的近海遭到了污染,这不仅使我们失去了游玩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使学生认识到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 6 音乐与其他课堂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利用多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范畴,让学生获取古今中外的各种音乐信息,也可以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音乐也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的课堂,可以采取到室外上音乐课,在班级不定期召开小小音乐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创新和搞活课堂。融合式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课本以外的广阔天地,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拓宽了知识视野,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第七中学_

音乐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突出一个“新”字。“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它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1、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2、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

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然而,当前音乐的教育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弊端。 二、当前音乐教育的弊端 1、没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2、音乐课缺乏创新性。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 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远程培训学习点滴体会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3. 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为什么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整合的意义何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或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之中的行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瓶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教师干什么?教师自己应该负有什么教学责任?到底如何整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

音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 实际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在这个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音乐教学提供了便利。音乐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也越来越灵活多样。作为音乐课改路上的一员,将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用好、用活,为音乐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有效整合,一直是我的追求。下面谈谈信息技术运用于音乐教学中的一些感触。 一、通过信息技术的力量,拓宽师生的知识面,拓展音乐技能。 作为一个农村音乐教师,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几乎都来自于教材和教师,可以说,教师音乐修养的高低,制约了学生在音乐上的发展,面对着知识面日益扩大的学生,我们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为我们提供了音乐信息的强大支持。几乎平时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 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歌曲《青春舞曲》一课时,由于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新疆,不了新疆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我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的内容:服饰图片、节日盛景、新疆舞蹈、当地乐器以及另外一些新疆的乐曲等等,剪辑成小影片,在课前循环播放。维吾尔族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风情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歌曲非常短,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

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再如《众人划桨开大船》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我利用幻灯片课件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唱歌曲。 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一直以来,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也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而充满美感的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民乐奇葩》时,本单元提供的信息量,从音响时间上看比较少,七首乐曲仅23分30秒,但从民族学。乐器学方面看信息量较大。所以课前先上网搜集七个少数民族的简要历史、生活地域、民俗特点等。课上用最短的时间给学生最美的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把少数民族的乐器图片、民族服饰、风土人情等的片段剪辑下来,配上乐曲,让学生边看边听,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特定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领域中,有《音乐与人物形象》这一欣赏课。为了能让学生更快地了解管弦乐组曲《图画展览会》中《两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范文)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指有旋律、节奏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电子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现状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它的核心是信息学。以下是 ___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现代技术相关:现代信息技术和现状。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属于声音与图像的综合作用,高校学生可以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学生的学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对生动具体的新鲜事物更加容易提起探索欲望以及学习欲望,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应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其他不同的课堂环境与氛围。比如:在学生进入教室之后可以先播放一段音律优美、情感积极的乐曲,将学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之中,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而且在教室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作为衬托,将枯燥的讲课内容与音乐的旋律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以及独特性。 又如:在介绍西方音乐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同时期的音乐进行背景播放,像《土耳其进行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一边了解中西方音乐发展历

程一边感受当时音乐的特点与形式,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而且对于集中注意力也非常有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避免了过去那种枯燥的讲解式教学形式。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非常重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助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深入的感受音乐魅力,为音乐审美氛围的营造提供帮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教材中的文字、符号、等形成了教学依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感到乏味,这样也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对音乐的偏见,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音乐的美,而只是束缚在课本的知识点之中,产生一种上的消极应对,并且教学材料只能呈现文字、乐谱这些可以看和阅读的知识内容,而对于其中蕴含的关于音乐的实质性的却不能明确的、直白的表达出来,也就是通过听觉所感受到的音乐,它与通过看和读所感受的音乐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色彩图片、新颖的谱面、重点强调的内容引入课堂,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构成音乐的各种声音进行形式的采集与,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得到自己想要的音乐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指

音乐教育的创造教学

音乐教育的创造教学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个分类,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还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给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培养。一堂成功的音乐教育课,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释放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能使学生充分运用各种相关音乐材料来学习音乐,这就是所谓的创造教学方法。 一、播种期———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安全、自由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抒发自身的情感,感受愉快的教学气氛,身心愉快的教学更容易唤醒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沉睡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让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说出听到音乐时心里面的感受,用动作或者语言描绘出听到音乐时眼前展现的图景。比如:在教授《小青蛙找妈妈》这首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小青蛙、小蝌蚪,并依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小青蛙的妈妈,然后告诉他们小青蛙从出生到长大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小青蛙成长的喜悦,感受大自然神奇的进化力量。在歌曲学习完毕时,还可以让学生们角色扮演,分别饰演小青蛙和小青蛙的“各个妈妈”,这时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

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最后在游戏里面轻松愉悦地完成课程。这样一堂学生敢唱、敢说、敢做的音乐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施肥期———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 在信息浪潮翻飞的时代,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无疑是一把利器,为教育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多媒体技术有着传统教育没有的诸多优势,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文字与图片、声音与图像相结合,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与形象性,它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极大增强了音乐课的魅力,提升了音乐课堂的效果。 1.音形结合,让音乐尽情“舞蹈”。比如在教授《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课时,我们可以抛弃以往的唱歌教学:学生听完完整的音乐,然后跟着教师的琴声学唱歌曲,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音乐细胞,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不能理解和体会音乐真善美的内涵,而多媒体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采蘑菇的小姑娘》整个歌曲充沛着儿时情趣,节奏明亮高快,旋律活泼跳跃,一个活泼可爱、勤劳勇敢的小姑娘形象跃然纸上。在这个课程中,可以用多媒体设计一个精美的课件: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的动画形象、各种各样的小蘑菇和大森林里奇形怪状的动植物造型,然后配上音乐。在这样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在色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我区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仍旧是当前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论述。以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在学生的成长中,课堂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让课堂实现他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提倡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 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前人们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发自本心的去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现有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副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 粉笔黑板的模式无疑曾为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弊端逐渐开始暴露出来。 记得曾经看过某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视频记录。那真是相当的精彩有效的一节课,然而却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在课程开始、导入阶段结束的时候,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广大一线教师早已不再陌生,大家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但是,在整合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技术喧宾夺主、在网络资源中迷航、炫耀高技术、课堂管理失控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教师整合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整合的效果,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大量整合案例的统计分析,我们对整合方法进行了分类。 (一)整合方法分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设计,有三种可能的方法: (1)教师在设计课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教学要素直接纳进来考虑,与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和其他教学条件一同来考虑。 (2)先不考虑信息技术,在常规教学条件下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将常规条件下设计好的一节课直接搬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搬硬套。这两种方法的结果好与差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综合设计能力,更多的是灵感,但信息技术普及到学科教学中毕竟是近几年的事情,教师很难准确把握设计过程,很难有更好的灵感,所作的整合教学设计很难做到科学有效的程度。 (3)假定教学条件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到,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称之为理想状态下的教学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到信息技术所能做到的有效支持,进而来选择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资源。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可以使信息技术使用得恰到好处,适时、适用和适度,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二)有效整合的基本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科学有效的整合方法。我们认为上述的第三种方法,也就是基于理想状态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实现有效的整合。在这样的整合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整合点的概念。 1.整合点。首先我们认为在理想状态下的教学过程设计中,信息技术是与常规教学手段等同性质的教学工具。其次,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存在具有下列性质的教学步骤或环节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在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能够提高实施的质量及效率)。这样的步骤或环节称之为整合点。所以,要做好整合,关键是要准确诊断出整合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 2.基于课程实施过程的基本整合方法。基于整合点的思路,我们提出了一种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基本方法,称之为基于课程实施过程的基本整合方法(MIBP),它主要包括下列五个步骤: (1)本节课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2)本节课理想教学过程中整合点的诊断; (3)本节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选择; (4)本节课理想教学过程中各整合点的整合方法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